时间:2023-06-01 15:28: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口才与演讲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课程;综合素质
21世纪,演讲与口才能力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演讲与口才》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高职学生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敢说”、“该说”、“能说”、“会说”为目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演讲与口才》课程开设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来说,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口才训练,既是立足于市场的考虑,也是立足学生自身利益的要求。高校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意义重大。
一个具有良好口才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别人印象中的好坏。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八种职业核心能力中,“交流表达”能力居首位。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从日常的沟通协调到毕业时的求职应聘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口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通过《演讲与口才》课程,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明确《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目标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树立“立足服务、着眼就业、学练结合、教研相长”的教学理念,以学练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提高语言表达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口语表达理论,了解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认识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掌握口语表达的特点与规律,达到自觉意识到规范性的要求进行口语表达。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简明。
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精神,我们将在了解社会对建筑类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下,有的放矢的调整《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方法
运用卡耐基成功学原理,鼓励和技巧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成绩是一般的,是班里的普通一份子,缺少表达自己的信心,在台上发言时显得手足无措。这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将影响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影响就业竞争和未来事业的成功。因此,在《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每个学生都以表扬鼓励为主,在此基础上适当的提出改进的建议,帮助他们树立当众演讲的自信心。
古语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充分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如果缺乏知识的基础,口才是不可能赢得赞扬的。这就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尤其是关于学生自身专业的内容。有了知识的累积,成竹在胸,还怕说不好吗?
在说话的技巧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说话要注意场合。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谈话对象,要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谈话效果。二是用词要优雅,表达要完整,不能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让对方觉得不明快。不说粗话,对适当的对象用恰当的词语。三是与人交谈时应时刻保持风度,展现个人魅力,不应别人口无遮拦自己就乱了分寸,恶言以对。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思考,合理答话,营造良好的交流气氛。四是在正式的场合要注意礼节,着装整洁,落落大方。
从做中学,在学中做,把握口才的技能,学会思考人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的成长。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训练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分析,掌握口才的技能、知识,再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提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练结合,注重实践。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课程成功的先决条件。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放松,有助于潜能的发掘。《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能够恰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经验和感受,以此打动听众,获得成功。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分析、点评,还应该有恰当的内容反馈。很多学生会把训练当做一个心声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到了演讲的技能,而且使同学之间进一步互相了解、支持,从中真切体会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高职院校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目的不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会演讲,更重要的是通过演讲与口才的训练,树立表述自信,培养与人交流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阶段是学生逐渐成熟并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口才的训练直接的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口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大提升。
参考文献:
一是演讲比赛。这次比赛的主题是学校55周年庆,经过初赛、复赛及决赛的争夺,很多选手从中成长、成熟并取得不俗的成绩,最终的冠军也被本协会会员取得。这次比赛无论是宣传还是效果都在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是户外郊游。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协会新成员之间与委员的交流。活动场所是人民公园。经过一个上午的交流与沟通,委员们与会员互相都有了新的了解与认识。这不但有利于协会今后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方便新成员的学习。
三是口协的十三周年庆典。为了庆祝口协成立十三周年,本协会通过商量,决定以会员朗诵,委员点评的方式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朗诵比赛,既突出口协的宗旨,也以此来表达口协走过的风风雨雨,更重要的是让会员们在娱乐中学习,不断地得到锻炼和进步,增进对口协的感情和对演讲的热爱。
四是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这是出于加强会员们的校外实践的目的而安排的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与进步的同时,更真切地体验生活,从而更富有爱心,在与老人们接触和交流的同时增长更多社会见识,此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口协,不仅仅能够为大家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在这也能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
【关键词】口才课;课堂教学;建议
对于大多数中学学生来说,对口才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对口才训练不够重视,加上中学阶段学生缺乏社交活动的锻炼,缺乏在公众场合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多数同学对口才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高考又不考它,没必要浪费时间的想法。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提高口才课课堂教学效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了解学生,做好口才教学的动员工作
根据口才大师卡耐基的调查,在大学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的学生在开始上台演讲时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在卡耐基成人演讲口才训练班里,课程开始时惧怕上台演讲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人们在公开场合交流呈现出畏惧和缺乏勇气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卡耐基一生都致力于帮助人们培养信心和勇气。
中学生也是如此,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同学课外生活中对着熟悉的同学可以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进行交谈;可是一到了课堂上或正式场合却满脸通红,说话磕磕绊绊,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含糊不清。这些普遍表现不佳的现象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胆怯、畏惧的消极心理呢?
这就需要做好口才教学的动员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口才课,了解练习口才的意义。在课堂上用充足的数据和事例,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现代社会职场中,口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拥有了良好的口才,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学生明确了学习口才的重要意义,就能拥有学习的动力,产生提高口才能力的决心。其次,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告诉学生经过练习口才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利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激励学生,如林肯、萧伯纳等名人刻苦练习口才的故事,这些案例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在课堂上把这些事例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这样一种信念:好口才不是天生的,是刻苦的练习得到的,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他们的口才也能够出类拔萃。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明确意义、案例鼓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克服消极心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习主动性。
二、给学生发言表现的机会,及时鼓励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机会,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敢说,想说,会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发言、讨论,如选择一些话题让学生自由小组辩论,课前几分钟请同学做演讲,课堂上做求职的简短自我介绍等。通过课堂讨论、自由发言,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做到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地“说”起来。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还要进行及时的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出现表现不佳的状态时,不要片面加以否定、批评,那样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应该尽力发现学生表现的优点和长处,多加鼓励,向着正确的方向引导他们。通过提供机会发言,及时鼓励,学生会在口才课堂中慢慢地不再胆怯,变得自信,逐步可以大胆勇敢地在口才课上表现自我。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讲解法是口才教学必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教材。在讲解中,语言应做到条理清晰、富于感染力。教师的语言具有示范性,教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口才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讲解时,还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多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解口才技巧时,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优点,生活当中你有没有用过类似技巧的例子等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做到清晰的语言表达,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口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些精彩的口才案例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脍炙人口的外交家小故事,营销大师们的切身经历,精彩的求职者表白……这些古今中外能言善辩者们机智灵活,敏捷应对的案例对学生学习口才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恰当使用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在口才课中运用时案例选择要贴切,案例引入时一般不要一次性的展示案例的全部内容,而只让学生阅读案例开头的背景部分和提出的难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案例所呈现的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案例教学法还要注意做好案例评析,让学生对案例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角色模拟扮演,进行实际的口才训练。如在求职口才教学中,设定一个岗位,让学生扮演求职者,根据职位要求回答面试问题;在谈判口才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模拟谈判双方进行洽谈;在社交口才教学中,设计一个交际场景(如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同学之间),让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等。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提高学生临场的应变能力,学生怀着强烈的兴趣去切身体验,提高了兴趣,口才运用能力得到锻炼。
四、开展口才竞赛,锻炼学生的口才技巧
丰富多彩的竞赛性活动的开展,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口才锻炼的机会。这些口才竞赛可以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搜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动大多数的同学参加,以营造良好的口才教学的氛围。竞赛活动,对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实践锻炼,即使部分同学不能亲自参加,也可以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表现,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使学生的 口才表现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教学;语言表达能力;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多层次多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一、提高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现代社会,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作为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做贡献,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就职业而言,现代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口才:对理论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基本的素质;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徕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这都需要口才。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口才天赋的人能把平淡的话题讲得非常吸引人,而口笨嘴拙的人就算他讲的话题内容很好,人们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
总之,语言表达能力是高校学生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是他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
二、理论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说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其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大任。然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语言表达的训练。从教师的想法上看,认为“说得太多”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方面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考试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理论教学中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理论教学实践中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培养,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成长到“能说会道”甚至到“能言善辩”的。
三、培养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局限于语法、修辞等范围,而应突破框框,扩大语言教学内涵,增强语言教学应用性,并和思想理论、心理学、公关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多角度探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我经过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来完善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理论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理论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分析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理论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理论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三)国情乡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不固定,可酌情选择。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宿舍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考虑演讲姿势、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不断提高演讲水平。
(五)口试活动。几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理论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环节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考试。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关键词 语文 中学生 口头表达能力
*
*
*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转贴于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例如:有的同学在演讲中由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赞美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说,每当我看到那跳动的火焰,就似乎感觉到了老师那亲切的教诲在耳边回荡。这些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作为老师听着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演讲,有谁能不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呢?过去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语无伦次、扭扭捏捏,被今天娓娓动听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姿态所代替。当然同学们所取得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台上十几分钟的演讲,在台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个十几分钟。
在学生的讲话能力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即席演讲的训练。方法是我们按参赛学生人数的多少,拟定出同样数目的题目,学生则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即席演讲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沉着,冷静,迅速地考虑好讲话内容,并能把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例如:有个同学抽到的题目是:《小草和大树》,他说:“小草精神应该受到赞扬,平凡的人在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做贡献,就象小草。”接着又说“大树是栋梁之材,伟大的人物就象大树。但,即使是伟人在他没有成功之前也必须象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努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不管做大树还是做小草都是国家的人才,要努力成才。”他成功地将小草和大树辩证地联系起来,演讲获得成功。
1997年,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这样界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和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某一层次的学生在进入劳务市场时所需的能力和资格的培养。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我国的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等职业院校,都认为学生需要具备相当的操作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以及有技能和优秀的沟通能力。基于此,优秀的沟通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都必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沟通能力,必须训练学生具备良好的口才。因此,口才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必开的基础课程。
对于就业而言,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口才,招聘工作中更容易受到重视。在面试中,口语交际是双方交流的工具,学生也最容易表现出优秀的一面,有时候语气、重点、变调和学生个人的言语感染力很容易获得对方的欣赏,如果学生能够利用手势、微笑等随着话语一起来表现自我的技术能力和人才素养,就更容易胜出了。在学习和应聘两个阶段,高职学生的口语教学都是最广泛、便利和重要的教育手段,当下的社会很需要良好的口才,这是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综合素质和过硬职业能力的工作者和专门技术人才是重中之重。口才的重要性如上所述,既可以表现出学生的全面素质,亦能表现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者都需要口才。在中国当代社会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主要在工业、商业以及服务性行业。这些就业领域不断扩展了就业学生的数量,而学生应聘之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和客户、消费者交流。那么,口才不仅仅是在应聘中使用的和招聘方交流的工具,也是在工作中学生必须使用的优秀的表达能力。在当今社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调研中,存在着以下现象。(1)招聘方往往以面试、尤其是口试的结果来决定应聘者的去留。(2)招聘方往往是排除档案和表格的干扰,主要看口头表达能力。(3)招聘方更注重口才的优秀与否。当然,这几点是基于市场需求才得以成立的。因此,高职学生在应聘面试中,不仅仅要外表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还需要有良好的口才表达能力。由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在平常日常教学任务中,不仅仅在于培训专业知识,还需要用心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找到合适工作、胜任此项工作。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口才教程十分有必要,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口才学、演讲学的著作虽多却不对口、都不太适合做职业教育口才训练的教材。笔者认为,当下高职院校作为课程教材的口才课程书籍存在诸多问题:(1)没有将应聘求职、工作需求的口才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很多书籍只是谈到艺术口才,但是很少有提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口才训练。(2)口才课程书籍在实用性方面有待加强。很多书籍是将教材内容主要理解为表演性、艺术性的口才教学,而对于高职院校所需求的商业性、服务性口才很少提及,甚至完全不含此项内容。(3)缺乏实用的训练场景。在这些书籍里,缺乏针对职业院校的完整的师生训练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很难提升已有水平。书籍里关于的训练模式的表述大同小异,依然是倾向表演性。在训练课程而言,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是很难实现提升口才的效果。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将自己在高职院校的工作经验、日常口才教学课程体验、以及国内外教育理论的专业信息相结合,试图探讨口才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意义和实践。
二、高职口才课程的理论基础
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在高职口才课程中,要实现教学改革,需要具备若干种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OBE模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等等。
首先,我们要提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个理论适用于职业院校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是,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体均为学生而非老师,教师并不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建构者。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发挥了推动性作用。至于多样化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很值得教师去研究。尽管这是多样化的,还是能够有一个共通性,即将情境模式融入学习过程,角色扮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模拟学习,并让学生在引导中自然发挥。最终是由学生本身来进行多重意义的建构。并且。建构主义通常认为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十分重要,设计一个合适的情境对教学的效果来说事半功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职口才训练模式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职业口才的训练,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法的定式思维。一般来说在高职教学中,讲师单方面在讲台上口述,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如果建立以高职学生为主要的学习对象,教师仅仅充当引导者,以情境模拟为主,更容易促进学生的练习。情境模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商业谈判、室外会议接待等等,让学生根据这个场景模拟,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既可以假设一个真实的场景,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练习。
下一个理论就是实用主义教学原理。上个世纪初期,欧美各国教育界理论界都涌现了不少人物,杜威就是一个,他创造了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他认为,全人类的认知都是基于人和外部条件、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因此,人只有在作用于环境时才能感受和认知,也不能刻意等待老师单方面传授学识。他认为,如果在教学中多加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够有效。杜威认为,学生如果乐意去参与课堂互动,或处于模拟和实际情境中,更容易使得学生思维发散,鼓励他们主动融入社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学到东西,更好地处理遇到的问题的可能性……在学习中,学生一直是作为主体的身份存在,教师则是指导者的身份。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其实在西方各国,尤其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很早就开始兴盛,CBE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模式实际上以实现的目标为学习的出发点,当然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础,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针对一个人未来发展的职业趋势,来制定学习计划。而且这个教学目标十分具体,针对性很强。模拟的职业情景融入在内,教师不仅是Teacher,而且是Manager。
接下来要分析的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其实就是在刺激同反应之间建立一种联结,即“感应结”。据桑代克观察,这样的联结性能并不一定是先天的,还有后天形成的,也就是习惯,至于学习,就是在人性本能的基础上慢慢养成联接能力,使学习者能以某种熟悉的方式对经历过的熟悉的场景做出反应。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首先,安排某种情景。其次,教师训练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正式场合等等的反应。最后,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综上所述,来自西方国家教育界的这套训练模式一般包括模拟情景练习和现场实习。例如,高职院校的老师们在训练学生会议接待时,先让学生知道会议着装正式,对与会者要热情,然后要懂得此次会议的内容,针对会议内容,服务目标客户,如学生模拟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给对方做会议记录时应先致意,然后得体地进行交流、接待和记录。在这个模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各种细节的指导,让学生更有竞争力走向人才市场。
三、高职口才课程的课堂实践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改革中优化课堂设计。如笔者在备课阶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启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科学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本课程的首节课上,已将本学期学生课前展示活动告知所有同学,要求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每节课上课之前以幻灯片演讲的形式汇报本小组的主题,汇报内容可由各小组自行商量,可涉及时事新闻、社会生活、所感所悟、书评影评等。在教学资源方面,笔者除了使用传统的教材及参考书之外,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教学资源,如在讲授普通话语音训练章节中,笔者截取了新闻三十分节目中主持人的报道片段,让学生自我对比,找出问题,纠音训练,最终模仿提高;在讲授演讲口才章节中,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在节目中的演讲,也让学生欣赏了高晓松的脱口秀;在课后的思考与作业布置环节中,笔者选取了大量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演讲练习,这些素材往往是大学生关注并且感兴趣的,因而作业完成的效果非常理想。
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主要使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小组讨论法、模拟教学法、游戏互动法及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学生课前的幻灯片演讲以及课后作业任务的完成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此外,根据上课内容的不同,笔者在课堂的具体实践中也会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求职口才章节时,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和模拟教学法,在课堂设计中专门设计了求职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面试活动中的求职者和面试官,并由学生担任模拟活动的主持人及评论员。学生在课下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准备,教师进行课外辅导,整个教学活动完整统一,教学效果显著。
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综合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采用教学新模式,启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将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了引导的教学新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指导者,指导及组织安排教学工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演空间,让他们施展才华,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基本理论知识上,笔者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拟出若干思考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使他们在亲身思考与探究中解决疑点与难点,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二是在课堂实训中进行的引导,包括课前的辅导与点拨、课堂氛围的塑造、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适时点评等。教学评价是引导课程改革 鉴定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关注活动评价、教学过程的情景评价、个体差异的客观评价以及对活动学习成果的展示性评价。从高职教育课程评价的内涵及特点出发,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
经过丰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这样复合式的教学实践,效果从总体上来观察较为显著。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准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来说,也是很有效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教学互动,增强了教学实效,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便于教学沟通,对演讲与口才课的教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波.口才训练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欧阳友权.实用口才训练.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杨秋.大中专学生口才训练与求职面试.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4]高长海.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5]朱海蓉.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探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 .
我们知道,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由心理、生理、知识、能力、表达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而在高中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与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相辅相成的。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有这样的心理:说话谁不会?只要不是哑巴,这有什么好训练的,况且高考时又没有口语考试。而更多的人则由于缺乏说话训练,存在自卑心理,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他们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的现状去认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我们也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克服以上不良心理状态的办法。例如在说话前先拟好腹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说话时语速放慢,对较复杂的问题要分出主次轻重,言之有序;在说话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路上,淡化听众的反应等等。
排除思想障碍后,我们就要在课堂或课外创设良好的说话氛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激发说话的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上,要注重师生的互动。把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模式改进为“群言堂”。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要允许学生提出或指正问题,进行内容的补充或辩解等。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的评价,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而针对学生表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不要急于指出,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改进的意见或纠正的方法。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练习说话的兴趣,又能达到指导提高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国际国内新近发生的大事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间寻找一个话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讨论。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或感兴趣的,因此,在涉及到此类问题的讨论时,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会滔滔不绝,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紧张出现“记忆空白”。这样,因势利导,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触动学生说话的兴奋点,使学生有内容可说,逐渐从不愿说到争着说。训练中还要不断变换形式,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指名说、串说、小组选代表说、自由争议等,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和争辩意识。这样就可以将长期的、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表达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由课堂向课外进行引申。以此全方位的进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当然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口头表达的难度。我曾经在班级进行过这样的一些表达训练,都取得了成功。
每天上课前的3分钟是学生进行演讲的时间。全班学生轮流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可大可小,不拘一格。可以是国际国内的新闻大事,也可以是发生在宿舍、班上、学校、家庭的小事。但要求有一个主题,演讲者要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宣传鼓动性的说话。为准备演讲,学生们个个是“大事小事,事事关心”,没有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个性,是有较高的综合价值。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备了在公众场合说话的良好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