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1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儿烧伤;高热;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9-01
小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意外损伤,小儿烧伤后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伤势越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在治疗烧伤过程中如何观察、护理好患儿,避免因高热惊厥及加重创面损伤,直接影响烧伤患儿的预后,我们通过分析烧伤后发热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度烧伤患儿,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月-6岁,平均年龄21±12岁,创面深Ⅱ度烧伤,烧伤面积:10%-35%,平均175±26%。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8例,火焰伤7例。伤后1h-24h入院,本组患儿中入院时无其他疾病。
12治疗方法烧伤患儿在住院早期给以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换药等治疗及实施有效的护理。
2结果
发热发生于伤后8-24h者2例,伤后24h-3d者8例,10-16d者15例;中等度热(381℃-39℃)13例,高热(391℃-41℃)4例(包括2例于伤后48-72发生惊厥),持续低热(371℃-38℃),上述患者经精心护理,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
3发热原因
31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能力差,受刺激易发生高热,由于髓鞘生成不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发生高热时,兴奋泛化导致小儿出现惊厥[1]。
32电解质紊乱患儿烧伤面积越大,创面渗出越多,早期因补液不足患儿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至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可因补充高张液导致脑细胞脱水,而出现高热,甚至惊厥。于伤后10多个小时入院就出现高热。
33吸收热烧伤后72h进入回吸收期,大量毒素吸收,而产生吸收热。烧伤后肠道毒素、细菌毒素、细菌越过肠黏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从而引起高热或全身感染。
34换药热烧伤创面清创、浸浴、涂药时冷热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创面大量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触摸入血产生高热,换药热一般在换药后几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3-5小时,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
35感染烧伤后3-4周创面溶痂,大量细菌繁殖,引出创面脓毒血症,大量炎性介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感染引起发热是烧伤患者发热最主要原因。
36创面包扎过多、环境温度高烧伤破坏了皮肤汗腺的散热功能,导致散热功能下降而致体温升高,创面包扎过多、过厚或采用暴露疗法室温过高(>30℃),可导致病儿高热。
37输液输血反应、烧伤后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长期应用抗菌素,也可引起发热。
4护理
41基础护理减少人员流动,加强病房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恒定,防止寒冷刺激引起产热过多,勿长期灯烤,覆盖物过多。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加强饮食护理,给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果汁,菜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要给患儿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少油腻、同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2早期及时补液纠正脱水,警惕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脑水肿发生,通过早期肠道营养,饮食改善电解质紊乱。定期复查血离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43创面护理烧伤创面护理对烧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烧伤早期不要过度冷疗,待休克期平稳度过行清创术,清创前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时间,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剪开泡皮放出渗出液避免炎症介质刺激创面,保持创周皮肤清洁避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采用浸泡疗法时,水温适宜,勿过热或冷,增加局部刺激。换药时观察创面变化,进行创面培养。
44高热护理当体温上升到39℃时,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冷敷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降低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或放置体表大血管处,持续时间15-20分钟;温水擦浴时水温在32-34℃之间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部位擦澡,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50%酒精擦澡方法同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45药物降温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型、剂量、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给药。常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安瑞克、安痛定、精氨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或安乃近滴鼻。不主张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情况,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合理地安排输液时间与速度,保证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补充血容量,排除体内毒素。
46惊厥发作护理2例惊厥发作均为大发作,患儿有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或上翻,面部、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动;由于喉肌痉挛致气道不畅,屏气及口唇青紫,也可见阵发性哭闹、尖叫。惊厥控制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明显时可给予面罩吸氧,不明显时可予鼻塞吸氧。及时进行小流量吸氧对改善脑细胞的低氧十分重要[2]。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3]。小儿烧伤后发热,原因多方面,发热时间、持续时间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及细致的护理,才能及时、正确地降温,促进烧伤创面早日愈合,降低因高热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茂华小儿高热惊厥82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0(31):1570-1571
【关键词】 发热;儿童便秘治疗;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26-02
便秘在儿童临床治疗中是最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肠胃功能受损、肠道菌群的失衡、儿童脾胃的虚弱等都可导致儿童出现便秘症状[1]。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器官的各项功能、神经系统均未发育完成,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导致儿童出现便秘。在儿童出现发热时,肠胃的蠕动减弱,肠胃内的食物不能被及时的消化和排出,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导致儿童出现便秘。现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因儿童发热导致便秘的患儿54例,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后患儿的便秘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组选取我院收治因儿童发热导致便秘的患儿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为16例,年龄为0.6-13岁,平均年龄为(5.2±2.8)岁;女性患儿为11例,年龄为0.8-12岁,平均年龄为(5.4±1.7)岁,排便间隔时间为3天-6天,平均时间为(2.2±1.6)天。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患儿为19例,年龄为0.7-11岁,平均年龄为(4.7±2.3)岁;女性患儿为8例,年龄为1.1-13岁,平均年龄为(6.2±1.4)岁,排便间隔时间为3天-7天,平均时间为(3.1±1.3)天。所有患儿性别、排便间隔的时间、年龄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进行退热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儿基本的身体体征,向患儿家属告知患儿便秘的原因及危害,了解整个治疗、护理的过程,便于患儿积极的进行治疗。与患儿真诚的交流、玩耍,消除距离感获得患儿的信任。尽量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患儿因便秘产生的烦躁心理,以便于更好的接受治疗。
1.2.2 饮食护理 调节患儿的日常饮食,发热的患儿食欲较差,水分流失较多,这时不要强制性的喂食。应及时的补充水分,多以流食为主,如稀粥、牛奶、豆浆、绿豆汤等。禁止对发热的患儿食用以前没吃过的食物,以免给肠胃造成负担,加剧便秘的症状。要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豆制品、海带、杏鲍菇等含有大量纤维素的食物,保证患儿每天营养均衡,促进患儿的排便。患儿每日饮食量较少属于常见现象,应选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在副餐中多食用一些木耳、蜂蜜等具有润肠软便作用的食物。由于发热的患儿新陈代谢加快,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流失,应保证患儿水分的摄入量,按照患儿体重差异,每天摄入1000ml-2000ml的水分,这样才会确保正常的肠蠕动,排便正常。
1.2.3 按摩护理 患儿仰卧于床上,搓热手掌后顺时针按摩患儿的腹部肚脐部位,大约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3次。按摩过程中,不仅能促进肠内内容物的向下移动,更有助于患儿的消化。还可以利用捏脊的方法进行按摩,让患儿俯卧于床上,从患儿的第一胸椎到尾椎,从下往上捏30次。可调理气血、疏经通络、清肠通便、改善面赤身热等症状。
1.2.4 反射训练 对患儿的排便反射进行训练,在每天早晨患儿进行饮水后让患儿坐于便盆上3-10分钟,双脚着力于地面,同时用力。或在出院后在家中训练患儿收缩、放松,每次保持5秒钟,每次练习20-30分钟,每天3次,持续训练半年以上。
1.3 疗效标准 痊愈:患儿发热症状和便秘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儿发热症状消失,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儿发热症状消失,便秘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儿发热症状消失,便秘症状未能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患儿的发热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儿缓解便秘的时间为2.4±1.6天,经过护理干预后治愈有效为26例,无效为1例,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患儿缓解便秘的时间为3.7±1.8天,进行常规护理后治疗有效为24例,无效为3例,总有效率为88.88%,见表1。
3 讨 论
儿童便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先天性的肠道畸形,一般通过手术治疗才可痊愈;一种为功能性,一般通过食物的调理、生活方式的改善可达到痊愈[2]。发热的患儿因身体不适导致食欲下降,出现脱水的状况,极其容易出现便秘,一旦出现便秘症状阻滞了儿童体内病毒的排出,不利于患儿的退热,易引起其它并发症的产生影响着患儿的身体发育[3]。所以,要对患儿采取排便的相应措施,让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户外的体育锻炼。在对发热患儿进行退热治疗时给予相应的心理、饮食、按摩、反射训练等护理干预,能快速的改善患儿便秘症状。在本次研究中,对患儿进行良好的反射训练,能让患儿在治疗结束后养成固定的排便习惯,但由于患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同时还需要家长的监督,只要持之以恒才能长期的保证患儿排便的顺畅。观察组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患儿经过常规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88.88%;观察组患儿便秘缓解的时间为2.4±1.6天,与对照组比较缩短了患儿治疗的时间,减小的患儿的病痛。
综上所述,在儿童发热导致便秘的治疗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极大的改善患儿便秘症状,具有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玲霞.利用胃-结肠反射和腹部按摩训练排便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2,7(12):64-65.
[关键词]手足口病; 消毒隔离; 并发症; 发热; 疱疹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06-01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一种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的疾病。发病年龄多在3~7岁,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以夏秋季多见。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溃疡;少数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4]。2008年5~9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59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91例,女68例,年龄7个月~18岁之间,以4~5岁小儿居多。
1.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疱疹。手部皮疹多在足底,少数蔓延到膝部;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臀部皮疹多在肛周、骶尾部皮肤。多数无疼痛及痒感。皮损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出现。体温在37~40 ℃之间。合并心肌炎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快而不规则,有心肌酶学特异性变化,体温在38 ℃以上;合并胃肠道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合并无菌性脑炎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等。
1.3治疗方法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轻症者口服维生素B2和维生素C,重症者静脉滴注水溶性维生素、喜炎平。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护理对策
2.1严格消毒隔离,避免院内感染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地面每日用消毒液喷洒2次,病房门把手、床头桌、马桶等患儿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每日用每升500 mg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2次,每次1 h。加强床边隔离,护理每一位患儿前后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呕吐物和粪便应及时消毒处理,对患儿出院时的床单位、病房物品,患儿的各种用具、玩具等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并发心肌炎、脑膜脑炎等,如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应定时测量体温、心率、脉搏、呼吸、血压,特别是体温和心率的变化,以防发生病毒性心肌炎。若出现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则预示可能发生病毒性心肌炎。
2.3发热护理低热或中等热度时,可多饮水,无需特殊处理。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并加强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同时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
2.4口腔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亦可局部涂金霉素、鱼肝油,并辅以超声雾化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5皮肤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疱疹行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2.6休息与饮食患儿因发热精神和体力都很差,应卧床休息1周以减少体力消耗。因发热、口腔疱疹或胃口较差不愿易进食者应配以清淡、易消化、温性可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水、拒食而造成的脱水、酸中毒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7心理护理因突起发病,家长对本病认识不足,过度紧张,但为了避免传播必须实行隔离治疗。一般从患儿发病起隔离7~10 d。因此患儿和家长很难接受,医护人员应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并给予理解和关怀。对待患儿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以利于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8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医护人员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前后应认真地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处理患儿的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用的一次性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
3护理体会
在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初了临床用药治疗及护理外,加强对本病的宣教与预防亦十分重要。首先,要提高认识。因此病初期临床表现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而口腔溃疡易被误认为单纯性口腔炎,所以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而引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其次,由于本病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应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流行期间勿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注意孩子营养和休息,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等,这些均可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RobinsonCR.Reportofoutbreakoffebrileillnesswithpharyneallesionsandaxanthem.CanadMedAssJ,1958,79:615.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128-03
小儿肺炎是由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起病较急,且同时可伴发其他系统疾病而使病情加重、病死率较高。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四季均易发作,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生较多。小儿肺炎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其中男76例,女54例;年龄1~14岁,平均(7.5±3.5)岁。所有患儿均因咳嗽、气促发热就诊。肺部?音患儿86例。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0)×109/L 19例,>10×109/L 111例。经X线胸片检查,123例患儿显示双肺可见肺纹理增粗或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阴影。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130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对65例小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2.1.1 保持小儿肺炎患儿呼吸道畅 通常规护理过程中应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呼吸护理干预,呼吸道的护理是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的状态。护理人员对患儿应该勤拍背、勤吸痰、勤定时或不定时进行雾化吸入。小儿肺炎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持续吸氧,指导患儿以半卧位姿势或抬高床头进行氧气吸入,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尽量减少患儿氧的消耗。
1.2.1.2 建立小儿肺炎患儿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建立患儿静脉通道,以确保抗炎、急救药品及时输入患儿体内。护理人员应当按照静脉输液的选择原则,选择患儿充盈度较好、直、易于固定的部位作为穿刺部位,尽量减少扎针次数,以避免患儿哭闹,造成病情加重。对于呼吸衰竭严重的小儿肺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要控制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2]。护理人员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和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值班临床医生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1.2.1.3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通畅 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小儿肺炎患儿病房内空气清新,保证室内的通风。保证病房内温度维持在20 ℃左右,湿度6%左右,防止温度过低造成小儿肺炎患儿感冒,导致病情加重,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影响患儿痰液的咳出。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天气和气温变化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增减衣被,防止患儿过热出汗或者过冷着凉。
1.2.2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综合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如下。
1.2.2.1 规范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强调对患儿的营养护理,加强患儿的营养有助于增强小儿肺炎患儿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对于防止病情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小儿肺炎患儿的发病原因很多是因为患儿的饮食习惯不当造成的,喜好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患儿容易导致宿食积滞而产生内热,造成痰热壅盛,遇到风寒容易导致肺气不宣,诱发肺炎。因此患儿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清淡的饮食,防止患儿过多食用甜食或者油腻食品,每天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保证患儿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帮助其更好地恢复。
1.2.2.2 心理护理干预 小儿肺炎患者入院后往往会出现恐惧心理,通常会抗拒吃药和打针,患儿家属也易出现紧张及焦虑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鼓励患儿勇敢面对疾病,利用亲切、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心理上的恐惧。
1.2.2.3 用药护理干预 在小儿肺炎用药的静脉滴注过程中,应把握好合适的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或产生静脉炎[4]。在患儿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药品知识讲解,告知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5-6]。
1.2.2.4 发热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叮嘱发热患儿多喝水,若患儿体温高于39 ℃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值班医生汇报,并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退热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明显减轻,7 d内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7 d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无效:治疗3~5 d后,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者症状和体征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为7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65) 41(63.08) 21(32.30) 3(4.62) 62(95.38)
对照组(n=65) 27(41.54) 19(29.23) 19(29.23) 46(70.77)
3 讨论
关键词:舒适护理;患儿;水痘;应用效果
水痘是呼吸道感染后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水痘是疱疹病毒科,只有1个血清型,通过空气、飞沫、疱疹内浆液都可以进行传播。沾染疱疹浆液衣服或用具也会进行间接的传染,尤其对于幼儿园、小学、游乐场等均易受到感染。患病后就会得到永久免疫力,不会被再次感染[1]。本次研究中,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39例水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舒适护理的应用,疗效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39例水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患儿年龄1~10岁,平均年龄(4.2±1.1)岁;本次研究所选39例患儿发病前均有发热、头痛和咽喉肿痛等临床症状,随继出现红疹。
1.2方法 39例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发热患儿进行抗感染治疗,使患儿抵抗力得到增强,以药物口服治疗,在治疗中增加全程舒适护理,护理过程中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消毒隔离护理 患儿感染水痘后具有极强的病毒传染性,所以需要隔离消毒,当患儿疱疹结痂后,即可安置于隔离病房。护理人员要把病房温度与湿度调节至最佳,以紫外线对隔离室消毒,对患儿穿过衣服、触摸过的玩具要及时消毒和清洗。护理人员护理患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与患儿接触,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后都要彻底消毒洗手[2]。
1.2.2对症护理 护理人员定时为患儿测量体温,每隔2 h测量1次,对于体温过高患儿可以选择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有必要,可以应用退热剂。患儿出现呼吸困难要给予吸氧护理,观察患儿吸氧鼻导管的通畅情况,了解患儿用氧的效果。当患儿心率过快时,可以根据医嘱适当给予强心药治疗。当患儿有呕吐或嗜睡、焦虑等情况出现,检查患儿是否并发脑膜炎,及时上报医生处理[3]。
1.2.3皮肤护理 患儿治疗期要保持手部的清洁,护理人员为患儿剪短指甲,如果患儿由于瘙痒难忍抓破皮肤时,护理人员可以以纱布将患儿双手包裹,防止皮疹被抓破继发感染。护理人员为患儿定期清洁衣物与棉被,指导患儿家长为患儿选择柔软而宽大的衣物,尽量选择棉质衣物。为患儿静脉留置针,防止脓疱疹处穿刺发生感染。护理人员为患儿做皮肤护理的全程要严格消毒步骤,为患儿进行口腔清洁,以生理盐水对患儿口腔清洁,防止患儿口腔黏膜受到损伤。
1.2.4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准备米汤、面条等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用鱼虾和油炸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发病期患儿多有大便干燥情况,所以,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多饮水,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可以将患儿体内积热及时清除,保持大便的通畅。
1.2.5心理护理 患儿年龄小,水痘会使患儿痛痒难耐,容易哭闹不停或抓挠难控。护理人员要付出更多爱心和耐心,与患儿认真的交通和沟通,可以与患儿做游戏,使患儿乐于亲近护理人员。对于稍大些的患儿,护理人员可以为患儿讲解水痘护理的重要性,听从护理人员安排水痘就会完全消除不会留下疤痕。护理人员还要疏导患儿家属心理,为患儿家长讲解水痘健康教育知识,使患儿和家属都能主动积极的配合护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39例患儿应用舒适护理后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39例患儿经过舒适护理,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3讨论
水痘发病多集中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不限季节,较多的发病于冬春两季。患儿病情严重时还会合并水痘脑炎和水痘肝炎、间质性心肌炎等症,使患儿生长发育受到严重的影响。水痘发病机理是由带状疱疹病毒通过疱液或飞沫传播发生感染,病毒侵入患儿呼吸道黏膜细胞后进行增殖,再进入到血液中,就形成了病毒血症,使患儿发生皮疹,即水痘。水痘传播非常迅速,1 d时间就会遍布全身,3~8 d后,患儿持续1~2 d的发热症状表现,20 d左右患儿皮疹由结痂发展到脱落,皮疹位置病毒基本消失[4]。
水痘治疗多选择抗病毒、抗感染的治疗方法,如果患儿有严重的发热,就要应用退热剂治疗,治疗全程配合舒适护理,可以减轻患儿痛苦,缩短治愈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身体早日康复,临床应用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39例患儿经过舒适护理,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总之,经过舒适护理,能有效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病情得到控制,顺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秀娟,聂玉梅.水痘的预防与监控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90.
[2]余巧林,吕春客,万彬,等.外用阿米卡星治疗感染性水痘80例的疗效及护理[J].西部医学,2010,22(12):2350-2352.
[关键词]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35-02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1],它是由于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感染,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病理表现的疾病。根据患儿的体质不同病情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病程大多数为2~3周,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自行缓解,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需要经过专业治疗方能痊愈,而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则会呈现爆发式的病理表现,最终导致死亡或者是严重的后遗症[2]。本科室就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8例,其中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36例,年龄为半岁到11岁,平均年龄为(5.8±1.2)岁,发病时间为1~3d,平均发病时间(46.2±3.5)h。所有患儿中,伴有发热症状者72例,伴有呼吸道症状者55例,伴有呕吐症状者39例,伴有腹泻症状者10例,伴有意识障碍者41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每一个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发热患儿要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处理,并给予适当镇静剂。对于意识障碍和呕吐患儿要保持其呼吸道的顺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对于所有患儿均给予促进脑部细胞代谢的药物,并加服利尿药来保持电解质与水平衡。
1.3 护理方法
1.3.1 发热患儿的护理 发热是病毒性脑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根据其发热类型和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的护理。使患儿保持绝对卧床的状态,防止发热过程中对于体内氧的消耗。当体温过高时还要给予及时的物理降温,如用酒精擦拭患儿腋下和四肢,给予温水浴等[3]。护理人员要叮嘱家属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儿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保证能量供给满足身体需求。
1.3.2 呕吐患儿的护理 对于发生呕吐的患儿采取侧卧的方式,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危险。在其进行呕吐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其口腔中的异物进行清洁,避免异物气味刺激后导致再次的呕吐。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当患儿发生心率减慢或瞳孔不等大、呼吸不均匀时,要立刻报告值班医生,给予及时的抢救措施。
1.3.3 昏迷与瘫痪患儿护理 对于昏迷的患儿要采取平卧,且头部偏向某一侧,便于其分泌物的排泄。长期卧床会导致褥疮的产生,护理人员要每隔2h为患儿翻身一次,并且指导家属对患儿背部和四肢进行按摩。在护理的过程中护士的动作要尽量轻柔,态度要尽量温和[4]。在对患儿进行改变时,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当有痰液时要及时进行吸痰处理,避免其阻塞呼吸道。对于瘫痪的患儿要协助其进行日常的洗漱、如厕、进食等行为,并且训练其生活能力,使其能尽可能的自理。
1.3.4 心理护理 病毒性脑炎一般病情都较为严重,对于危重患儿要进行插管和腰穿等措施,此时患儿和家长一般会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特别是患儿的负面情绪会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乱,使得治疗难度加大。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其减轻压力,以最好的态度和最细致的照顾帮助患儿摆脱病魔。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用亲和的语言和安抚的行为鼓励患儿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患儿的康复指导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恢复指导:训练患儿的舌肌、声带的运动,可以让其采用模仿的方式来学习说话过程中的呼吸控制和卷舌等动作。(2)肢体运动恢复指导:对于患儿在恢复过程中瘫痪的肢体要进行适当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与肌肉的变形程度。而对于未造成瘫痪的患儿,可以采用步行训练或卧位训练的方法,帮助其恢复正常的肢体活动能力。(3)感知训练: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宜的感官刺激,如采用冰块或温水带敷在患儿的皮肤上让其感觉温度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较为缓和的音乐和录影带使得图像与声音在患儿的大脑里可以得到重现[5]。
1.3.5 饮食指导 在发生病毒性脑炎时,患儿一般是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此时应该注意密切监控患儿的生命体征与指标,待这些数据都达到平稳后,再指导家属选择一些流质或者是半流质的食物,等到病情逐渐好转后,可以给予较软温度较温热的食物。食物要尽量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在烹饪时可以注意食物的口味,促进患儿的食欲,帮助其补充能量。
1.3.6 康复协助 一些较为危重的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一般较差,所以注重患儿在康复阶段的护理对于其良好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和病情改善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协助方案,帮助患儿增加抵抗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改观。
1.4 疗效评价标准[6]
痊愈:患儿神志清醒,抽搐、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回复正常,无后遗症出现。好转:神志清醒,抽搐、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正常。无效:神志清醒,肢体活动有改善,但不明显,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出现,治疗前后体征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经过2~4周的治疗护理后,8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有72例(81.8%)痊愈,13例(14.8%)好转,3例(3.4%)无效,且因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最终导致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总康复率达96.6%。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儿科常见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种病毒引起,并因这些病毒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这些病毒包括有:单纯疱疹病毒、乙脑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病情的轻重根据患者自身体质与抵抗力的不同而不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适宜的护理后即可自行缓解,对于较重的患者则需要专业治疗来控制病情恶化,而急危重患儿则有可能导致死亡或者是严重的后遗症。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和精心的护理方法是改变患儿的预后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应该积极地控制感染,在护理过程中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并尽量控制其体温。对于具有抽搐表现的患儿要及时给予止惊治疗,而对于瘫痪的或昏迷的患儿则要和其家属一同照顾其日常生活[7]。心理辅导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该疾病会给患儿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所以给予适当的安抚和心理干预对于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的康复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在患儿处于康复阶段时,还应给予其有效的康复治疗,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雄英,杨小林.小儿病毒性脑炎35例的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438.
[2] 曹东方.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07-108.
[3] 李琪.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与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8(8):144-145.
[4] 庄琼冬,黄正华,王珊娜.应用护理程序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84-3285.
[5] 李小洁,高永芳,姚霞.3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96-1897.
[6] 任明丽,任明臣,郭大庆.3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8):45-46.
本组23例患儿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6岁,平均4岁。
2病情观察
2.1发热的观察
早期多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呈弛张热型,热程长达1-2周,发热期间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
2.2皮肤粘膜的观察
患儿发热1-3天后可出现皮肤粘膜损伤,表现为猩红热血样皮疹。斑丘疹或各种红斑样皮疹,在1周内自行消退,观察肛周皮肤有无潮红或脱屑,发热的同时可出现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糜烂,口唇樱红干燥、肿胀,杨梅舌,舌面有小溃疡,继而出血、皲裂,也可出现手足硬肿,双眼结膜充血。
2.3心血管损害的观察
心血管损害的高危期在发病后2-3周,其间应严密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心率、心音的变化,如在急性期出现心前区杂音、心率不齐、心脏扩大则提示冠状动脉损害,同时注意血压、四肢末梢循环及尿量变化。
3护理
3.1发热的护理
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入院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物理降温。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多采用温水擦浴,头部枕冰枕或冰贴,也可在大血管行径的部位反复轻轻搓擦,以增加降温作用,经降温处理后1—2小时复查体温,退热时出汗较多,水分大量丢失,予多喂养或静脉补液,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被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2饮食的护理
患儿由于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影响食欲,稍大的患儿应鼓励进食,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勿食过热、过咸、过硬或辛辣食物,以减少对口腔粘膜的刺激。
3.3心血管的护理
川崎病病变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应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精神状态,定时测心率、听心音,定期作心电图、心脏B超、超声心电图及血心肌酶检查,当心肌损害时,嘱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
3.4皮肤粘膜的护理
患儿发热1-3天出现皮疹,表现为猩红热样批政、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多见于躯干,注意观察皮疹消退及进展情况,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涂鞣酸软膏。勤剪指甲以防抓伤,在出现脱屑时,告诫家长不要人为撕拉,损伤皮肤完整性,应让皮肤自行脱落。穿棉质内衣,保持床面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口唇有皲裂的涂消毒石蜡油,较大的患儿给予1%-2%的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漱口,不能合作的给予口腔护理。
3.5药物治疗的护理
川崎病患儿都有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血小板易凝,形成血栓。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可防止川崎病并发心脏梗塞。有冠状动脉扩张者,阿司匹林应当延长,一般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时间2-5个月。阿司匹林应在餐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刺激,如有呕吐,应准确估算药量,重新补吃,保证药物足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皮肤、牙龈出血、黑便、皮疹等。定期查血常规,注意血小板变化。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宜早期足量应用,可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丙球为血液制品容易污染,在准备输液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现用现配,输液中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的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滴注,遵医嘱予非那根、地塞米松等治疗,症状缓解后缓慢输注。输液速度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3.6出院指导
患儿需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尽量满足患儿的合理要求,避免情绪激动,出院后限制活动量,1年内不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告知家长恢复期可出现心脏损害,遵医嘱坚持服药,避免漏服,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多饮水,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做超声、心电图,每隔3-6个月复查一次,定期复查血小板和血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