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

篇(1)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就业现状;应对策略

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作为体育院系的重要专业支撑体育院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教育师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市场的产品滞销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高校扩招的影响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甚至不具备办体育系条件的学校,毕业论文 为了争取招生名额,盲目申请体育教育专业,因而呈现出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状况。有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一定体育基础,对体育尚有爱好的同学集中加以训练,报考体育专业,导致体育生生源暴增,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2.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重技术轻理论课,技术课学时过多,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没有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这与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大相径庭的,离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要改变这种现象,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当前流行的、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项技术、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从而失去就业机会。而且,尽管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中小学推行健康快乐体育,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都注重专项和外语、计算机水平,大多数学生因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

4.受用人单位的影响

面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用人单位顾虑重重。学生诚信受到质疑,由于学生文明素养不高,面试技巧较差,加上自我包装(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中水分较大、签约后毁约、往届毕业生跳槽等现象,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和稳定率不高,从而影响学校形象和毕业生就业率。

二、应对策略

解决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综合考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课程改革、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全程化、提升毕业生的素养、充分调动其自主择业等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就业难的现状。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事实上,农村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是很好,但由于条件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这也是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职称论文 政府机构如能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则可以大大改善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部门表示,今年国家将从奖助学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以奖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的试点。目前,中国农大、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外地生源去西部基层就业进行奖励的规定。政府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控制招生人数,取缔不合格学校的招生资格。

2.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学校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把不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根据现实而定,不能照搬照抄。打破陈旧、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培养现阶段优秀的体育人才。以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增设新专业领域,如哈尔滨有学校率先增设体育旅游专业,这就迎合了市场需求,从而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4.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

如前分析,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大学生应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同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这样在面试中才能以实力获得机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在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寻找机会,而不能闭门造车、等待机会。否则,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5.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的素养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素养低下也是用人单位顾虑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留学生论文 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其加强人生观、世界观、诚信的教育,提高其人格魅力;另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要尽职尽责,不能一有困难就逃避,盲目离职,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放心,从而改变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英玲.辽宁省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1—104.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I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36.

[3]张玉琴.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45.

[4]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6-109.

篇(2)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 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 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 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 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 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 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篇(4)

关键词:体育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4-03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当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最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不很乐观,体育教育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属于国控师范类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幼儿园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在社区、企事业单位、相关体育协会从事体育指导的高素质、高技能体育专门人才,中学体育教育人才日趋饱和,加之2004年师范类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本专业就业也不再具有优势,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这种就业前景下,我们的就业之道还是那么艰难。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南昌市普通高校已经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国内、外五十余篇相关论文和相关资料,这些著作与文章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文字资料与方法理论,对全面了解南昌市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调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调查问卷95份,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3.7%。

为了检验本问卷的效度特邀请了5位专家对其设计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

4、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 、整理,并做综合、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南昌市普通高校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就业走向

根据对南昌市普通高校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10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就业走向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结果显示从事其他职业占了70%,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还是很少的,这也显示了体育专业的一定局限性,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际动手能力,或许引用一句古话比较合适,那就是天助自助者,面对就业困境,大学生只有以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敢冲敢拼的斗士状态才能让自己超越同辈中人,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佼佼者。举个例子,招聘一百人的话,如果你没能力,可能连垫底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你有能力,就是招聘一人,那岗位也可能属于你。

(二)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

1、社会因素

(1)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体育发展状况不一致。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参差不齐,存在地域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据资料显示,愿意到农村中学去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仅有10.84%,这就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体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界限过于细化,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处境。

(3)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大多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满足不了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虽然高校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生就业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培训、择业咨询,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多数实际上还依然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用人单位前来登记需求信息,好一点的高校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市场。但如何调动社会人力资源中间机构参与,如何提高就业率,还需要高校转变思想,以适应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4)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体育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传统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由此带来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10年全国最困难就业专业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位列第三位,对口单位太少是最大困难。

2、学校因素

全国高等院校对本科学生人数的扩招至今,每年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不断上升,场馆扩建以及器材设施的增加滞后于学校在校生的增长,不能满足学生观念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

篇(5)

关键词: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择业观;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b)-0179-02

择业观是就业者对即将选择工作的态度、价值取向和认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对学生的就业起主导作用,好的择业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找到满意的工作[1]。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不相符,导致其就业遇到问题[2]。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该文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择业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北民族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择业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国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的相关文献资料、书籍,访问中国学位论文库、中国期刊全文库、谷歌学术等获得权威资料。

1.2.2访谈法

主要同湖北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影响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学生择业观的因素,以及可以改进的建议,并且在问卷的效度问题上访谈部分专家学者。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问卷制定的原则,以及该论文研究的实际需要,主要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进行问答。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填写立即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男生80人,女生40人),回收120份,有效117份,有效回收率97.5%。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7和spss17.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择业观现状分析

2.1.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标准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资待遇,占86.32%,可见经济收入是影响他们选择工作岗位的首要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发展,占76.92%,可见更多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个人发展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生正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排在第三位的是工作稳定性,在同他们的访谈中发现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工作地点的选择,她们更愿意选择离家近一些的教育和企事业单位。

2.1.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倾向

对学生择业倾向分析可知: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倾向还是以稳定性工作为主,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占总数的34.19%,可见学生还是喜欢从事跟自己专业对口的教育行业,这与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中的工作稳定性是相统一的。排在第二位的是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占24.79%,跟排在第一位的教育是一致的,都是稳定性的工作。而排在第三位的是考研,占19.66%,仅次于教育、国营企业或事业单位,在访谈中发现女生的考研人数远遠大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难有关系。

2.1.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地域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地域选择可知: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不喜欢在农村或者乡镇就业,这跟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大多数90后,他们从小在大城市中生活较多,没有吃苦耐劳的无私精神,向往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大环境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很不均衡,东西部经济差异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义务教育缺乏老师的原因。

2.1.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信息获得渠道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信息获得渠道分析分析可知:学校招聘和社会关系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占63.25%,这与其他高校公布的数据不相符;人才网站作为高校大学生毕业选择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平台理应占很高的比重,在该文分析中只占17.09%,这可能跟笔者学校属于省属院校,又地处台州市有很大的关系,学校不在省会信息相对闭塞,学生接触到的资源相对较少。

2.2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对策

2.2.1立足自身专业,加强自身业务能力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刚毕业时的工作和以后的工作变动是很大的,但是终究会跟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关或者相符,这说明本身所学专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3]。所以,自己本身的专业是基础,无论是什么专业,自身的专业肯定是自己最擅长的,而且也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平时要加强自身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2.2.2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

现在的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很多人是过一天算一天,在学校里混日子,没有追求和人生信仰,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职业理想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会整天无所事事[4]。而且我们现在的就业现状并不好,职业理想跟就业现状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在设定职业理想的时候要贴近就业现状,给自己设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断努力,但是往往现实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其实现不了职业理想,那也要不断努力,把自己的现实状况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相统一[5]。

2.2.3收集就业信息,走进就业市场

读书最终的目的是就业,就业就要收集就业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业信息的收集途径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需要我们去筛选和选择,同时我们也要走进就业市场,要参加就业市场现场招聘会,去锻炼自己,感受一下自己与企业的需求有什么不符,所以大学生一入校就可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取向。

3结论

篇(6)

【关键词】 体育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精英模式”,而是取而代之的“大众化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变,那么,体育类院校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现今的培养机制来看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研究体育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色专业和体育课程方案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为优化体育院校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理论性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对相关专著、期刊等学术资料和最新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寻找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以获取重要的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法。向西安体育学院各系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体育系和运动系各20人,武术系和社体系各10人,经管系、传媒系、人体系和艺术系各5人,共80名体育教师。收回8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

(3)数理统计法。把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研究材料通过Excel2003进行描述统计处理,通过分类整理,得出观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学院定位不够清楚

分类不清楚,定位不够明确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众多高校都竞相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从学校所包含的学科属性分析,只有33.75%的教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属于单科性院校,有46.25%的教师认为属于多科性院校,甚至有20.00%的教师认为属于综合性院校。

国内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比较倾向于2002年武书连提出的分法,将各类大学累计的科研得分百分比从70%降到黄金分割点61.8%;用三个黄金分割点将我国本科大学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种类型。调查发现,只有47.50%的教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属于教学型高校,38.75%的教师认为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有13.75%的教师认为属于研究教学型高校。这说明学校教师对自己所在院校的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楚,西安体育学院应该属于教学型。

2、培养目标上显现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体育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体现出体育教育重视的不仅是教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要为学生构建体育运动知识进行创新和运动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

调查发现,仅有28.75%的人认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运动能力是比较好的水平,不太好的占到18.75%,而运动能力一般的竟然占到45.00%。并且毕业生所获得的运动能力的运动技术规范性也不够理想,认为学生运动技术规范性比较好和一般的相当,但是都不超过40%,而认为运动技术规范性不太好的竟然占到21.25%。而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则是最差的情况,41.25%的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一般,而教学能力不太好的达到26.25%。可见,体育类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特色专业的优势资源在逐渐弱化

学校准确定位后就是要突出其办学特色。2013年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统计中显示,学院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个级别的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到学院的运动系、健康系、武术系、艺术系、经管系、传媒系和社体系7个系。

调查发现,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学院把与体育相关性较大的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100.00%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应该把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92.50%,87.50%和86.25%。然后是休闲体育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和舞蹈专业,都超过了60%以上。其他专业都在50%以下,特别是2006年以后开办的新专业,许多专业成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支持率都在10%以下。

把体育教师所期望的特色专业与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统计的特色专业相比较发现,呼声比较高的,且与体育相关性高的专业与体育教师的期望是一致的,如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但是体育教师所期望的舞蹈专业和运动康复专业并不在特色专业之列。

把学院培养的体育类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培养的体育类毕业生进行应用能力比较发现,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并不是很理想。无论是从毕业生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还是教学能力方面差不多的比例最高,32.50%的教师认为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运动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好一点;而在毕业生的运动技术规范性和教学能力方面所占比例排在第二位的是差一点。另外,从体育教师对学院目前特色专业发展的特点认知上看,5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弱化,还有3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发展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说明,西安体育学院的特色专业教育资源无论是与原来相比、还是与其它院校的体育类专业相比较,特色专业资源都呈现出弱化现象。

4、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过大

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选择的,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西安体育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段”式结构。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2013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条件,修外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与环节,达到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16学分,选修课3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0学分,通过技能素质测试,准予毕业。

课程结构包含公共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体育课程的性质来分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都属于理论知识课。专业课是实践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实践教学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外毕业实习、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和技能素质测试。课程方案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学分加起来等于24学分。这24学分可以从56学分中进行选取,而这56学分大部分是理论性课程,根据体育教育转业学生以往选修的课程来分析,理论性课程要稍多于实践性课程。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的比例大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而且通识课的比例竟然占到19.41%,是比较高的。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对体育教育教学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5、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衔接不够。体育类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有机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如此以来,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难达到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了。调查中发现,只有7.50%的老师准确理解了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区别。有26.25%的老师认为说课就是模拟上课,有40.00%的人认为说课就是讲理论课。

另外,西安体育学院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体育类专业院校,教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老师往往分属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别。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各个老师都是围绕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教学,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联系和配合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优化体育教育资源,应该通过有效整合各科教师资源,达到优化最佳教学校果。

(2)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衔接不够。西安体育学院7个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在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俱乐部等机构的教学能力。调查发现,93.75%的老师认为目前学院主要是依靠毕业实习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但是毕业实习在第六学期,利用10周的时间来完成能够承担起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教学能力,显然是不够的。60.00%的老师认为通过专业课教学老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这显然是要让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观察任课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但在调查中发现,51.25%的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传授学生运动技术过程中,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作用不太大,还有36.25%的教师认为作用一般。

三、研究结论

部分教师对学院定位不够清楚,从学院学科属性上有的老师认为属于综合性院校,从办学规模上有的老师认为属于教学研究型院校。

培养目标上显现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体育教师对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和教学能力评价不太高。

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学院把与体育相关性较大的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有40%左右的老师认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无论是从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还是教学能力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毕业生差不多。有5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弱化。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过大,这对于培养体育类毕业生的教学、训练、管理和服务能力是不利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衔接不够,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衔接不够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庄严.建设应用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1.

[2]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01-210.

[3] 刘孝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6.

[4] 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30.

[5]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17.

[6] 谭璐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就业问题 未来前景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20-01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资料,为本论文提供有力依据。

(二)访问法

通过访问各个高校的体育专业教授和专家,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以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三)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整理,统计出相关数据。

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再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另外,现在还要求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思想道德素质较高,身心健康,诚实可信,踏实肯干,还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综合素质修养,就很难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当前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难就业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自身原因。其一,就业观念比较落后,知识运用能力不强;其二,学生缺乏自主能力;其三,大学生的理念滞后,能力也有限。另外,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是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要提高就业率,内在原因还是在学生自身的素质,而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外语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文化素质低和就业能力单一是全国体育专业学生的通病,这些缺点逐渐成为了体育专业毕业生致命的问题,而且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还要综合性比较强的就业生,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从开始上大学就比其他专业的起点低,因为他们大部分是通过体育加试和单招步入大学的校门,文化成绩本来就很低,进入学校之后也是主要学习体育项目和自己的专项,所以进入社会后就没有跟上社会的变化和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学校方面的因素。近年来,体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也处于饱和的状态,这也导致许多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职业,又或者为了就业的选择而在学校里面继续深造,而选择非专业的学生就无法胜过别的专业型的学生,更有甚者被拒之门外,由此一来,就业的形势就更加严峻了,造成人才浪费,使学生无奈放弃自己的专业,否则就无法就业。

三、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未来前景

随着全国高校扩招,体育专业近几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也随之增加,体育专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诞生的一个新专业,如果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通过就业市场的考验,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所以,高校应该审时度势,把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与不断加强综合素质以及专项能力紧密结合,从多方面拓展学生就业的空间。

现阶段,就业是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最为严峻的问题。于是,也就成为了众多大学生需要最先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持续着,然而,在紧张和焦虑之后,我们就会在经验中得到知识以及动力,为自己的将来设定更好的目标。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由于现在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很理想,存在着困难和压力,从中反映出了学校的教育问题和学生本身存在的不足。

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特色,专业界限太过于细致化,课程体系不是很合理。

3.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都是通过体育加试的方式进入到大学校园,文化程度低,进入大学后也是靠着自己的单一专项来逐步增强自己,最后进入社会也只能靠自己的专项,没有多方面选择。

(二)对策

1.应该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不同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不应该一心只想找个铁饭碗,应该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通过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来开拓自己发展的空间,历练、提高和发展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提高经验,积累经验。

3.应当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根据就业形势来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姚晓丹.三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N].光明日报,2010:07-16.

[2]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