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零售业发展现状

零售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零售业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零售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郊区化 零售业 人口

一、上海零售商业的布局变化

根据现行行政区划,将上海市划分为中心城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中心城边缘区(以下简称边缘区)、近郊区及远郊区四个部分。核心区包括黄浦、静安、卢湾三区,这三个区全部位于内环线以内,多为解放前建设的老城区:边缘区包括虹口、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杨浦五区,各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内外环线之间,多为解放后建设的城区:近郊区包括浦东、闵行、宝山、嘉定四区:远郊区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南汇、奉贤、崇明六个区县。其中,核心区和边缘区合称为中心城区。

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人了人口郊区化的加速阶段,根据上海市第4次、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0-2000年上海人口共增加321.67万,但核心区的人口呈负增长态势,10年间共减少69.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左右。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近郊区,10年内共增长260.2万人,年均增长6.45%,边缘区人口增长仅次于近郊区,达92.6万人。2000-2005年,由于城市改造减少了流动人口的生活空间,边缘区的流动人口在5年内减少了29,2万人,边缘区继核心区后也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而近郊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动迁基地和中低价房建设基地最为集中的区域,人口增长迅速。成为中心城区外迁人口的最主要集中地。同期。由于地价因素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远郊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地,由此吸引而来的流动人口成为远郊区人口最主要的增量。与此相似的是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2000-2005年上海中心城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94%,比1995-200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降低5.06个百分点。而在郊区,前者比后者增加了0.42个百分点,其中远郊区的增长速度正逐步加快(表1)。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1995年以来上海郊区的零售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零售业并未因此出现衰退。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5年虽然边缘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较慢,但单位面积的零售总额仍然远高于郊区,而核心区虽然人口长期呈负增长状态,但单位面积零售额始终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因此,目前上海零售业郊区化发展可以说仍处于萌芽阶段。

二、形成上海零售业郊区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及城市产业结构所引起的人口邓区化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采取行政划拨的方法无偿分配给用地单位使用,造成土地利用的低效率。1987后随着外资的进入。中国逐步确立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地租规律和市场机制在土地利用中发挥作用,低收益的产业逐步从中心城区转移至地租相对较低的郊区,高收益的产业逐步向地租较高的中心城区集聚。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提出“退二进三”,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向郊区的转移,并由此带来工业企业职工迁往郊区居住。1992年起由于土地大量批租,中心城区开始建设与高地价相适应的办公楼宇和高标准住宅。再加上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所需的拆迁,使得核心区内原有的居民不得不迁居至边缘区或近郊区。1994年政府开始推行住宅私有化,福利分房的取消增加了人们对自有住宅的需求,进一步促使人们迁往房价相对较低的郊区。人口在地域上呈现出的这种郊区化的分布态势客观上对商业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的密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商业历史悠久,属于传统的商业区或商业、居住混合区,仍是人流密集的区域,因此付租能力较强的商业设施,如目标客户为全市居民乃至来沪游客的大型百货公司和专业特色商店为了保证客流,仍将驻扎在交通较为便利的核心区。而对于付租能力不强,且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销售日用商品为主的零售业会跟随土地价格的变化和居民的迁移向郊区扩散。

(二)居民出行方式

在美国,随着人口及产业郊区化的逐步深入,郊区零售业发展迅速。由于郊区人口密度低,消费者多自驾汽车购物,加上地价便宜,美国郊区的零售业以占地面积很大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为主。这类购物中心兼具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功能,且连接高速公路,附带大量停车位,非常符合美国人的出行方式,因而能够吸引到周边乃至全市的居民,加速了零售业的郊区化。与美国相比,上海的私人汽车拥有量还很小。人们出行主要依赖于公共交通。这样的出行方式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上海中心城区。尤其是核心区的商业建设:另一方面阻碍了零售业向郊区的扩张。上海目前63%的市级商业区集中在核心区。核心区建设于解放前,商业历史悠久,公共交通发达。方便的公共交通和商业区内“一站式”购物消费体验使核心区的零售网点不仅能够吸引全市的居民。还能吸引来沪的游客,促使有资本实力的商家纷纷在该区域落脚。另一方面,在目前上海郊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出行方式使得现阶段上海郊区零售业的主要客源为周边居民或中心城区少量的有车一族。阻碍了近郊区较高级别商业中心的建设,造成大型超市成为郊区社区商业的中心商业设施。

(三)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耶茨(M.Yeates)和加纳(B.Garner)认为消费者购物有三种方式:(1)单一目的的购物出行,指为取得一种货物或服务到达一家商店的购物行为;(2)多目的购物出行,指为购买多种货物而到达几家商店或几个商业中心的购物行为;(3)联合目的的购物出行,指购物并结合其它目的的出行,如上下班途中的购物,娱乐时的购物等。上海市民比较注重距离、价格和商品质量。其中距离。即购物的便利性为首要考虑因素。上海居民目前出行方式中频率最高的是单一目的的购物出行和联合目的的购物出行,主要的消费场所是住宅区周边及上下班途中的普通超市,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等为主。接下来是多目的购物出行,消费场所是商品种类齐全、价格优惠,且具有班车服务的大型超市,出行方式以自行车和公交车(短途)为主。百货店及大型购物中心购物的频率最低,出行方式以轨道交通和公交车为主。这样的购物习惯促使零售商在住宅用地较多的郊区开设服务周边的普通超市、大型超市以及服务本区的百货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零售业向郊区的扩散。

篇(2)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金融产品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客观必然性

各家银行均已看到,在利润来源中,零售业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四大业务(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全球投资业务)体系之一,其业务领域相当广泛。零售业务拥有庞大的客户群,联系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是个人信用活动的枢纽,而且其重要性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我国发展零售业务一方面适应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处于高增长、低通胀,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健康良好状态。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型方式为主,其消极作用显现,并且经济进入了经济高增长与需要抵抗高通胀压力的双重形势。因此,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二)当前存在着很多对发展零售业务有力的因素

1、市场潜力巨大。

2、传统网点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覆盖范围和营业网点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3、零售银行业务正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已在努力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受到重视。

4、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极大提高,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财富不断向个人转移,而且有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这部分人对投资、理财和各类零售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需求很大。

5、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大量新的金融工具的开放,给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提供了动力和市场,能最大满足广大居民和中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起步晚,和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很多差距,这就决定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所处的阶段和其特征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给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一系列调整,这些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呈现以下特征:从注重负债业务向注重资产业务转变;从注重资产业务向注重中间业务转变;信用卡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1、客户资源和渠道建设方面

客户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对现有客户资源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 缺乏完备的个人客户档案和数据库, 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较低层次, 对客户价值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

渠道建设比较落后:网点布局不合理,网点的工作效率低,自助银行服务未能有效分流网点客户。

2、人力资源方面

一是零售业务从业人员总量不够。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已构成零售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是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银行零售产品功能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渗透了很强的金融专业知识, 营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营销人员的素质。

三是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不清晰。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以对公为主, 对公业务人员有良好的职位晋升通道, 但零售板块的客户经理管理缺乏明确的薪酬激励和晋升阶梯, 导致零售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阻。

四是专业化的培训不到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没有实现系统性、规范性。

3、产品品种有限、功能单一, 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一是品种有限, 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零售业务产品品种逐步在创新中丰富, 但总体上功能单一、种类有限。经营中注重传统的低盈利品种而忽视了对高收益业务的拓展。

二是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 缺乏对市场中“有效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品牌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以业务名称代替品牌名称,以业务管理代替品牌管理;同时各银行都不同程度缺乏集中本行优势所独创且他行不能替代的核心产品, 无法形成良好品牌。

4、业务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高度依赖个贷业务, 中间业务占比较低, 个贷业务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零售板块的整体发展情况。

5、风险控制不完善

在当前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房地产泡沫现象屡禁不止、新车价格持续快速下调的情况下, 零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将是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客户的发展对策

1、依据客户群细分市场

现代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以此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来满足这些不同客户群的需要,扩大市场份额,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2、拓宽业务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开展方面,是以柜台业务作为渠道的。同时,银行要注意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创新、各类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类分销渠道的数量和分布结构,使银行分销渠道体系实现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强、效益好的最终目标。

(二) 注重零售业务人才的培养,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业务范围、服务手段的竞争,更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注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注重培育和发现人才,根据其特长,将其防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掘其潜力并发挥其所长。

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零售业务管理中要把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针对现有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多渠道的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公关及推销等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零售人才队伍。

2、改进绩效考核制度。商业银行管理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业务结构合理化发展对策

1、扩大零售业务规模

这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制定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计划指标,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领域,在人力物力方面配备更多的力量。

2、找准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发展方面,要扩大业务总量,必然要增加业务品种拓宽业务领域。然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对国内外零售金融市场形势的清醒分析,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

结论:

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和发现,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对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汉鲲《新经济条件下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浅析》 《华北金融》2004年第5期

[2] 吴真《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提高零售银行核心竞争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2卷第五期

篇(3)

关键词:日本 零售业 业态别数据

日本的“商业统计调查”是由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调查统计部进行,统计结果向社会公开。这是对日本全国的批发业、零售业进行的全面、权威调查,其数据详实、详尽、精确,是研究日本流通业的宝贵资料和基本数据。日本的财政年度是从当年4月1日起到次年的3月31日止,2007年度的统计是时段在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间的一个整年。

日本商业统计的基本梗概

(一)日本商业统计调查

日本商业统计调查从1952年开始,到1976年的24年间每两年进行一次。1979年以后,每三年进行一次。1997年以后每5年一次,但在第3年进行一次简易调查。本文所使用数据均来自于2007年6月1日进行的商业统计调查速报。

(二)日本零售业态的分类

日本零售业业态分为八种,分别为:百货店、综合超市、专门超市、便利店、药杂店、其它类型超市、专门店与中心店、其它类型零售店。前四种说明如下:

百货店。百货店可分为大型、中型百货店,大型百货店卖场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百货店卖场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下)。

综合超市。综合超市可分大型、中型超市,大型综合超市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综合超市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东京都特别区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下)。

专门超市。专门超市还可分为衣料品超市、食料品超市、住宅关联超市三种。日本“业态分类表”规定服装、食品、住宅关联商品各自占经营商品的70%以上,并且卖场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

便利店。便利店是指以经营即食、饮料为主,每天营业14小时以上,营业面积30-250平方米的连锁经营店铺。

日本零售业业态别基本数据

(一)业态别年度商品销售总额

年度商品销售额是包括消费税在内的销售额,2007年,日本零售业销售总额为1345717亿日元,比上年增加0.1%。其中,各业态别的年度商品销售额情况如下:

百货店销售总额为76883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7%,其中:大型百货店销售额为72997亿日元,占5.4%;其它类型百货店销售额为3886亿日元,占0.3%。

综合超市销售总额为74397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5%,其中:大型综合超市销售额为69592亿日元,占5.2%;中型综合超市销售额为4805亿日元,占0.4%。

专门超市销售总额为236842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17.6%,其中:衣料品超市销售额为16093亿日元,占1.2%;食料品超市销售额为170535亿日元,占12.7%;住宅关联超市销售额为50214亿日元,占3.7%(其中:房屋中心销售额为30430亿日元,占2.3%)。

便利店销售总额为69609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2%,其中:24小时营业店销售额为61880亿日元,占4.6%。

药杂店销售总额为30001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2.2%。

其他类型超市销售总额为62010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4.6%,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销售额为3393亿日元,占0.3%。

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总额为794183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9.0%,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额为84854亿日元,占6.3%;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额为125578亿日元,占9.3%;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销售额为583751亿日元,占43.4%。

其它类型零售店销售总额为1791亿日元,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0.1%,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销售额为1429亿日元,占0.1%。

(二)业态别年度零售事务所数量

2007年,日本共有零售事务所1136755个,比2004年调查减少8.2%。各业态别零售业事务所数量分布如下(下文0.0%数据是因四舍五入所致):

百货店272家,占零售业事务所总数的0.0%,其中:大型百货店246家,占0.0%;其它类型百货店26家,占0.0%。

综合超市1583家,占0.1%,其中:大型综合超市1384家,占0.1%;中型综合超市199家,占0.0%。

专门超市34954家,占3.1%,其中:衣料品超市6560家,占0.6%;食料品超市17882家,占1.6%;住宅关联超市10512家,占0.9%(其中房屋中心4060家,占0.4%)。

便利店43318家,占3.8%,其中:24小时营业店36490家,占3.2%。

药杂店12671家,占1.1%。

其他类型超市57511家,占5.1%,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1012家,占0.1%。

专门店与中心店984600家,占86.6%,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152887家,占13.4%;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273534家,占24.1%;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558179家,占49.1%。

其它类型零售店1846家,占0.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1762家,占0.2%。

(三)业态别就业人数

零售业总就业人数为8067072人,比2004年调查减少3.7%。各业态就业人数具体分布如下:

百货店就业人数339903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4.2%,其中:大型百货店就业人数为331459人,占4.1%;其它类型百货店就业人数为8444人,占0.1%。

综合超市就业人数386597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4.8%,其中:大型综合超市就业人数为365952人,占4.5%;中型综合超市就业人数为20645人,占0.3%。

专门超市就业人数1232861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5.3%,其中:衣料品超市就业人数为78953人,占1.0%;食料品超市就业人数为899695人,占11.2%;住宅关联超市就业人数为254573人,占3.2%(其中:房屋中心就业人数为139776人,占1.7%)。

便利店就业人数644688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8.0%,其中:24小时营业店就业人数为577388人,占7.2%。

药杂店就业人数142113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8%。

其他类型超市就业人数为456856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5.7%,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就业人数为17080人,占0.2%。

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4851829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60.1%,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为605681人,占7.5%;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为1308803人,占16.2%;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就业人数为2937345人,占36.4%。

其它类型零售店就业人数为12225人,占零售业全部就业人数的0.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就业人数为9154人,占0.1%。

(四)业态别零售业卖场面积

2007年,日本零售业共有卖场面积151907000平方米,比2004年调查时增加5.4%。各业态卖场面积分布如下:

百货店卖场面积6368000平方米,占零售业全部卖场面积的4.2%,其中:大型百货店6343000平方米,占4.2%;其它类型百货店25000平方米,占0.1%。

综合超市卖场面积15850平方米,占10.4%,其中:大型综合超市15374平方米,占10.1%;中型综合超市476000平方米,占0.3%。

专门超市卖场面积40065,占26.4%,其中:衣料品超市4743000平方米,占3.1%;食料品超市19333000平方米,占12.7.2%;住宅关联超市15989000平方米,占10.5%(其中:房屋中心10652000平方米,占7.0%)。

便利店卖场面积4971000平方米,占3.3%,其中24小时营业店4330000平方米,占2.9%)。

药杂店卖场面积4762000平方米,占3.1%。

其他类型超市卖场面积9433000平方米,占6.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614平方米,占0.4%。

专门店与中心店卖场面积70196000平方米,占46.2%,其中:衣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卖场面积14882000平方米,占9.8%;食料品专门店与中心店12060000平方米,占7.92%;住宅关联专门店与中心店43254000平方米,占28.5%。

其它类型零售店263000平方米,占0.2%,其中:各种商品经营店229000平方米,占0.2%。

(五)每一业态别零售事务所卖场平均面积

2007年,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平均每家百货店卖场面积为24586平方米,每一综合超市平均卖场面积为10013平方米。

每一专门超市的平均卖场面积为1146平方米(衣料品超市723平方米;食料品超市1081平方米;住宅相关超市1521平方米(家居中心2631平方米))。

平均每家便利店、药杂店等其他类型的卖场面积如下所示:便利店115平方米,药杂店376平方米,其它类型超市166平方米,专门店与中心店87平方米,其它类型零售店148平方米。

(六)每一业态别事务所年均销售额

2007年,每一零售事业所年均销售额为1亿1838万日元,每一平方米卖场年均销售额65万日元,每个就业人员年均销售额2020万日元。

2007年,每家百货店年均销售额为2826582万日元,综合超市为469977万日元,专门超市67758万日元(其中:衣料品超市为24500万日元,食料品超市95400万日元,住宅关联超市47800万日元(其中:房屋中心为74700万日元))。药杂店为23677万日元,便利店16069万日元,其它超市10800万日元,专门店与中心店为8100万日元,其它类型零售店9700万日元。

(七)每一平方米业态别卖场年均销售额

2007年,日本零售业卖场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65万日元,其中:百货店为115万日元,综合超市47万日元,专门超市59万日元,便利店140万日元,药杂店63万日元,其它类型超市64万日元,专门店与中心店63万日元,其它类型零售店61万日元。

此项调查,除去未作调查的牛奶、自动车(含新车、二手车)、家具、草床垫、加油站、报纸、通信销售等零售业。

(八)业态别营业员人均年销售额

2007年,零售业营业人均年销售额数据如下:综合超市2741万日元,药杂店2732万日元,专门超市2725万日元,百货店2325万日元。其中,钟点工、临时工的劳动时间用8小时为一工作日换算得出。

日本零售业数据分析

(一)各业态共存且药杂店呈强劲发展势头

2007年,日本共有零售事业所1136755家,八种业态齐全完整,能够满足各种消费者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多样化需求与消费,呈现出一个相互有序竞争又相互补充的一个状态。从数量上分析,综合超市所占比例未超过0.1%,三大专门超市也仅为3.1%。但超市仍是一般消费者日常购物之处,特别是食料品的必然卖场,其消费能力说明了日本流通企业的规模与集中程度。但发展势头最猛的是药杂店业态。

(二)专门店与中心店是零售业的主流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在业态别年度商品销售总额、年度零售事务所数量、业态别就业人数方面还是在业态别日本零售业卖场面积方面,专门店与中心店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说明日本消费市场、消费需求、消费行为、消费嗜好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同时说明日本零售业经过战后近70年的发展,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并与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匹配,现阶段专门店与中心店主要承担与满足着多样化、高级化、安全化及简便化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连锁零售业蓬勃发展,连锁零售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个新的增长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连锁零售业对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连锁零售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

连锁零售业;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内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我国连锁零售业作为关系民生的一个重要产业,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全局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连锁零售企业的竞争实力,推动我国连锁零售产业的不断发展。

1 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连锁零售业实现规模化快速发展

我国的连锁零售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我国连锁零售业逐步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大型的连锁零售业企业发展迅速,逐步提高了行业的集中度,连锁零售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呈现连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我国的连锁零售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成经营管理体系,在商品材料的采购、商品的生产、物流中心、配送系统、销售模式、店面发展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连锁零售业经营管理人才[1],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实现了规模化的快速发展。

1.2 我国连锁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连锁零售业市场份额减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外资连锁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国内连锁零售业市场份额减少,国内的连锁零售业竞争激烈。外资零售企业凭借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很快地抢占了我国国内市场,连锁店面和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国内的连锁零售企业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使得大量的市场份额被挤压。

1.2.2 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发展还不成熟,直营连锁店比较多,各个地区的连锁零售业发展不平衡,对加盟的连锁零售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连锁零售业整体协调能力不足。在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直营连锁店占据主要地位,加盟连锁店特许连锁店发展缓慢,各个地区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连锁零售企业比内地城市中的连锁零售企业发展较快,比较成熟,成功率很高。

1.2.3 连锁零售业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的连锁零售业管理水平较低,一方面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不能实现连锁零售企业的特色化、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没有形成有凝聚力的劳动密集型连锁零售产业。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2],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企业在不断扩充店面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导致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限制了连锁零售业的发展。

1.2.4 没有形成品牌战略

很多连锁零售企业忽视自身产品的品牌开发,品牌战略意识单薄,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宣传,导致连锁零售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不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连锁零售业的品牌战略被用于一些商业价值不高的产品上,品牌名称没有特色,导致很多消费者不认可这个品牌,消弱了自身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连锁零售业的品牌定位不清晰,忽视了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提升品牌的品味。

2 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途径

2.1 提高管理水平

在国际品牌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占据国内主导市场的背景下,我国国内连锁零售业要积极的通过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例如同行之间的兼并重组,兼并重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整个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消除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连锁零售企业的运行效率。兼并重组可以减少同行之间的竞争,通过优化整合企业资源,实现强强联手、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跨越式发展[3],可以快速扩大连锁零售业的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2.2 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店

我国的很多连锁零售企业在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店之后,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作为支持,发展特许连锁店的力度不够,导致我国连锁零售业许连锁店发展迟缓。国外发展连锁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显示,在完成直营连锁店的大力发展后,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特许连锁店,完善特许连锁店发展制度,加强有效地指导和控制,推动我国特许连锁零售店的快速发展。

2.3 开拓城镇农村的零售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我国连锁零售产业来说,我国的城镇农村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大市场,人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经济消费基础,因此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可以积极拓展城镇农村的零售市场,充分了解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消费习惯,和当地的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同建立连锁零售店,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开展适合在城镇农村发展的连锁平价超市,扩大连锁零售业的规模。

2.4 积极开发连锁零售企业品牌

连锁零售企业要积极开发连锁零售企业品牌,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当企业品牌刚进入市场时,可以充分利用连锁零售店低成本的优势,适当降低产品价格打开零售业的市场。在企业品牌提升的阶段,通过兼并重组,和同行的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提高连锁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企业品牌知名度发展阶段,积极创新品牌个性化文化,提高品牌文化的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

3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连锁零售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连锁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力,推动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新梅.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途径[J].北京工商大学,2013(02).

[2]张舒泽.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04).

[3]李纲.连锁零售业的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北京交通大学,2011(12).

篇(5)

关键词:网络零售业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

自1994年我国引进互联网技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网络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21世纪初,网络购物开始在我国兴起并迅速发展。而网络零售业因网络购物的便捷性、低价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网络零售业欣欣向荣的情况下,传统零售业的发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传统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及受到冲击的原因分析

1.1传统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传统零售业是指以开设实体店为基础,装修门店,陈列一类或多类商品,提供销售及相应服务的传统经营模式。在我国,传统零售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发展迅速。网络零售业的兴起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图1所示,2009年~2015年我国零售业销售总额逐年增加,到2015年我国零售业销售总额为300931亿元,其中传统零售业销售总额为261090亿元,网络零售业销售总额为39841亿元。尽管传统零售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网络零售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零售业,且传统零售业占总额比重持续下降。2014年开始,传统零售业受到冲击的现象越发明显,许多大型零售企业都因营业绩效下降而不得不选择关闭一些门店。据统计,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共计关闭201家,而2015年则高达865家。“关店潮”现象的出现更凸显了网络零售业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

1.2传统零售业受到冲击的原因

1.2.1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发生改变,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变化。在网络零售业销售的商品与传统零售业销售的商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在网络上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愿意选择便捷、简单的网络购物方式,从而降低购物所花费的时间及精力。

1.2.2运营成本提高

众所周知,传统零售业是建立在开设实体店的基础上,而实体店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成本,包括店铺租金、员工工资、商品运输费用等。而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开设及维持实体店正常运营的成本也随之增加,使得其盈利能力降低,我国传统零售业走向“微利时代”。高成本、低盈利的状况使得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1.2.3过度连锁经营的弊端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连锁经营固然能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增加盈利。但过犹不及,过度连锁经营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在我国许多大型的零售企业都采用了连锁经营的方式,但其中有一部分过度讲求门店数量而不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过度实行连锁经营,例如沃尔玛、达芙妮、大润发、乐购等。但这将会造成企业产能过剩、经营成本剧增,甚至门店关店数量高于开店量,最终阻碍企业的发展。

2网络零售与传统销售的对比分析

2.1运营成本

总的来说,在运营成本方面网络零售占据优势地位。传统零售的运营成本包括了店铺租金、员工工资、水电费、商品采购及运输费用、所得税费等。而网络零售的运营成本主要是物流运输费用及员工工资。首先,传统零售开设门店需要交付店铺租金,而网络零售不需缴纳店铺租金。尽管有些销售平台需要收取入驻金,但是相对于高额的店铺租金,网络零售的成本还是较低的。另外,网络零售所需员工数量较少,且对于员工的要求较少,平均工资低。因此,网络零售的人力成本也比传统零售低。虽然传统零售的实体店销售模式使其无须物流配送费用支出,但总运营成本仍很高。

2.2质量保障

商品质量是顾客购买商品时最为看重的方面之一。传统零售在固定门店内进行销售活动模式,使其销售具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范围及消费人群,因而十分看重商品的相对质量,讲求“一分钱一分货”,力求在顾客客中树立诚信销售形象和良好的口碑。另外,实体销售能使消费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商品质量,且在顾客对商品质量提出质疑时有固定的地点进行商品的退换货。而网络零售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销售业务,顾客只能依据商家提供的商品资料及图片进行商品的购买,无法保证商品的质量。而因其销售受地域限制小,商品的退换程序麻烦且有时还需顾客自垫邮费,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网络零售过程中还存在虚假销售的现象,会影响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于商品的正确判断。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得出,网络零售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问题。因此,传统零售业在质量方面占极大优势,这也是其在零售业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

2.3消费乐趣及服务体验

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压,购物也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现在许多人不仅仅是为了购物而购物,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购物来享受购物的乐趣及他人的服务。传统的购物往往都是群体,通过购物交流感情、增加亲密度,在这种情况下更能体现购物的乐趣。在传统零售的实体销售过程中各实体店会为消费者提供引导、商品介绍、休息区、试用等一项或多项服务。而网络零售在其低运营成本的销售模式下给顾客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并且网络购物过程一般是个人进行。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网络零售带给顾客的消费乐趣及服务体验明显不如传统零售。

2.险抵御能力

相较于网络零售,传统零售运营所需成本高,管理体系较为复杂,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大,因此其受到风险的几率大、造成的损耗大,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传统零售的销售活动受到实体门店销售限制,需要迅速的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而网络零售则不存在这个限制条件,网络零售的销售活动较为灵活,它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及时的对销售商品进行更新,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损失,从而起到抵御风险的作用。

2.5顾客的消费选择

消费者在进行购物的过程中会从许多方面对商品进行考察和选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商品本身出发。传统零售受门店面积的限制,能够进行销售的商品种类有限,商品品种不齐全,受门店所在地地域限制性影响,商品品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消费者能进行选择的商品有限,但商品的品质可以得到保障。而网络零售线上交易模式使得进行销售的商品种类较为齐全,受地域限制小,消费者进行选择的空间大,但商品的品质存在不确定性。第二,从时间方面出发。传统零售消费耗时长且有消费时间限制,而网络零售是全天性营业且耗时较短。第三,从支付方式上出发。传统零售支付方式较为单一,以现金结算为主。而网络零售支付方式多元化,包括了现金支付及其他网上支付方式,方便顾客进行选择。综上所述,在顾客的消费选择方面,网络零售比传统零售更具优势。

3传统零售业发展的出路

通过对于传统零售业受到冲击的原因分析及传统零售与网络零售的对比分析,笔者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零售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线上线下协同运作

不可否认,传统零售业和网络零售业在其销售模式上各有其优缺点。因此传统零售业的发展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网络零售业的优点,进行线上线下的协同运作,在实体店经营的基础上提供网上购物服务。这样的运营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扩大了销售范围,有利于提高商品的销售量。而且以实体店为依托,可以提高商品的售后服务及品质保障,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达到留住客源的目的。另外,在实体店基础上的网络销售,可以就近选择发货点,降低物流配送费用。

3.2增加在产品服务上的价值

传统零售业在产品服务上的优势是网络零售业无法超越的,保持并优化这个优势有利于推动传统零售业的发展。面对越来越多人将购物作为减压方式及乐趣的社会趋向,传统零售业可以通过提高售前售后的服务质量来增加商品的价值。且门店服务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入店消费率,好的服务质量会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而差的服务质量将会影响消费者的心情,降低其消费的概率。门店提供优秀的服务水平还能为消费者留下好印象,有利于保留和扩大客源。因此,在传统零售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商品服务质量。

3.3积极开辟农村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据资料统计,2015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9%,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可见我国小城镇和农村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而且相对于中心城市,小城镇和农村进行网络购物的人群较少,竞争并不十分激烈。除此之外,在小城镇和农村消费者大多依赖传统的实体店式的购物方式,对于新兴的网络购物方式依赖不大,市场的可接受度更具优势。因此,传统零售业有选择性的、科学的在小城镇和农村开设实体店是推动传统零售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3.4完善企业品牌战略

现阶段我国零售业中,传统零售业和网络零售业销售的商品同质化十分严重,而在商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进行网络购物。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尤其是在衣着打扮方面,而商品的过度同质化显然不符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这一现象表明了传统零售业要想实现新发展就势必要对市场需求进行重新定位,生产和销售迎合消费者需求的自有品牌商品,加深与网络零售业之间的差异化程度,最终实现传统零售业的新发展。企业的品牌是产品差异化的显著表象,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拥有自主品牌,并积极研发企业商品的商品特色,增加商品的差异性。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品牌战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查,保证自有品牌商品的质量,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达到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3.5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因传统零售业相较于网络零售业风险抵御能力较差这一劣势,传统零售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证其正常运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强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要及时把握市场的动向,以便及时更改企业的经营计划,从而降低决策失误的概率,降低风险。第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来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提高内部协调运作能力,降低其运营成本,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首先要加强对于商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商品质量;其次要建立面临风险时的应对方法,以备及时解决风险;最后要仔细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式,防止同一风险的再次发生。4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零售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发展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零售业更应该积极地寻求发展的方法,去实现传统零售业销售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追求传统零售业的新发展。

作者:李烨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慧.网络零售业与传统零售业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3(18).

[2]方强,项莹.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2(48).

篇(6)

本文以财务战略理论为基础,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属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的“巨潮咨讯网”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网”所列示的65家零售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对零售业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战略进行研究。

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财务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只有和外部环境相适应,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为了使零售业上市公司确定的财务战略切合实际,必须对零售业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作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在经历了软着陆 之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坚定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具体指标和数字见表),GDP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左右,而扣除物价因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则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到2001年这一比重已经接近40%。但是与零售业比较发达的美国相比,差距依然非常明显: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在60%以上。这也说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仍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潜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快于GDP增长的速度。因此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基本上处于比较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整体上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近几年来基本上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居民储蓄也在不断增加,消费品购买力大大提高。这对零售业上市公司而言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

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零售业是进入门槛最低,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在中国加入WTO后,零售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根据我国与世贸组织有关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入世后我国零售服务业将按下列时间表(见表)对外逐步开放:一是自中国入世后一年内,外国零售服务提供者仅限以合资企业形式在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和6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和青岛)提供服务;二是入世后两年内,将向合资零售企业开放所有省会城市及重庆和宁波,外资可在合资零售企业中占有多数股权,允许外国零售服务提供者从事除图书、报纸、杂志、药品、农药、农膜和成品油外所有产品的零售。三是中国入世后三年内,取消所有限制。但其中化肥将在入世后5年内取消限制。目前,国际上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已经进入了中国,并且加快了在华扩张的速度,争夺中国的零售市场,对国内的零售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可以预见,随着3年零售服务业全面放开的临近,国内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之间,外资零售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际兼并浪潮在传统的零售业领域表现突出。如:著名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超市集团近年就以并购形式先后收购了德国、英国和日本的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增强了实力,拓展了市场。法国两大著名连锁超市集团家乐福和普洛莫代斯宣布了其合作计划,组成世界上仅次于沃尔玛集团的第二大连锁超市。显然,以收购的形式进行国际扩张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零售业巨头收购兼并的重要目标。除了外资收购,我国国内零售企业大范围的联合、并购活动也非常频繁,尤其出现了很多跨区域布网点、合作、兼并的案例,如:华联超市2002年与上海阳普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华联超市(苏中)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出资9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90%;与连云港利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华联超市(连云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出资940万元,占94%;与蚌埠华联商厦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华联超市(蚌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出资900万元,占90%。截止到目前,华联超市拥有超市网点近千家。这表明我国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这对我国零售企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多业态经营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潮流。传统的以百货为主的单一的零售业已越来越难以生存,多业态经营已成为国际零售业发展的潮流。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零售业的“第”已经基本完成,连锁超市和卖场业态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购物中心、无店铺零售等业态也方兴未艾,国际上排名靠前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全部都是以连锁超市、卖场、购物中心等形式存在。目前百货业态在我国零售企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衰退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些曾经雄踞各地乃至全国零售业前列的企业如上海九百、济南百货、昆明百货、鄂武商等目前却陷入了负增长的困境。与传统百货业态相比,我国的连锁超市零售业态呈现出超速发展的态势。如2001年我国连锁超市中的百强企业(如北京华联、华联超市、友谊股份、合肥百货等)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4.3%,比200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增幅高达48.3%。这些企业近年来由于采取多业态发展战略,销售规模逐年扩大,拥有门店数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为零售业的多业态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今后要大力推广连锁经营这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使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店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十五”末期,计划全国连锁企业店铺数发展到10万个,销售额7000亿元,年递增约35%,占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争取培育5-1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扶持我国连锁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还计划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国家经贸委将把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级流通主管部门也将对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重点支持效益好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增资扩股、股票上市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扩大经营规模;通过资产重组、划拨等多种方式鼓励改造工业企业的闲置厂房、设备和批发、储运企业的仓储设施,发展商品配送中心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同意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跨区域的连锁经营企业,实行统一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由省级财政部门及时制定妥善的财政利益转移办法。此外,一些相关部门也提出了支持连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因此,我国零售业多业态经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所处的状况各不相同。但就整体而言,其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经营业绩出现分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计划管理的进一步放开和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百货行业步入了微利时代,尤其是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的迅猛发展,使得百货行业销售和利润出现大幅下滑。面对这种形势,有的零售业上市公司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有的

则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由此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出现分化,且业绩分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从一些大公司的业绩报表中可以看出:①主业由传统百货向连锁超市转型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明显。友谊股份、华联超市、大商集团、北京华联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比2000年分别增长31%、90.67%、45.86%、27.50%;净利润分别增长29.32%、75.17%、5.15%和45.26%;每股收益分别为0.29元、0.33元、0.33元和0.36元;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40%、20.49%、7.20%和8.26%。②传统百货龙头企业由于单店经营,经营业绩仍然难有起色。如上海一百2001年每股收益为0.12元,净资产收益率为4.22%;王府井每股收益为0.06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60%;鄂武商每股收益为-0.19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0.07%。连锁龙头企业与百货龙头企业经营业绩的巨大反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品零售市场的客观发展规律。③一批零售业上市公司主业难以为继,如ST昆百大、ST海泰、ST成百、济南百货、天龙集团、民族集团、东百集团、上海九百、秋林集团、PT郑百文等等。

多业经营难有效果。近几年,鉴于传统百货经营很难有较大的发展,零售业上市公司纷纷向电子信息、房地产、医药、旅游饭店等行业进行投资,但由于缺乏人才,不懂技术,管理水平低等多种因素,投入多,收益少,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从2001年年报披露信息看,很多零售业上市公司多种经营的投入与产出难以匹配。比较典型的公司有北京城乡,两年多来对北京北航城乡、北京大用软件有限公司和北京景山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高科技公司投资超过2亿元,但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几乎完全来源于商品销售。

资产重组步伐加快。2001年有15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占零售业上市公司总数的23%。其中有部分上市公司已无力经营,惟有通过资产重组,才能使之生存下去。因此,零售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特别是股东更替型资产重组有加快趋势,如ST海泰、中商股份、青岛东方、杭州解百、长百集团、ST昆百大、天龙集团、东百集团、豫园商城、济南百货、PT郑百文等。至目前,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重组成功,如东百集团、PT郑百文等。可以预计,随着主业经营日益艰难,尤其是亏损企业家数的增加,控股权转移型重组仍将是零售业资产重组的主要形式之一。

财务战略选择

通过对零售业上市公司所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零售业上市公司目前处在比较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但是,面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多业态经营成为零售业发展潮流等行业环境,零售业上市公司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因此,有必要根据上市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潜能等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基于上述考虑,可以将65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主业已发生实质性转型,业绩快速增长的上市公司,如北京华联、友谊股份、华联超市等;二是主业平稳发展,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如益民百货、南京百货、南京中商等;三是主业萎缩,业绩出现大幅度滑坡的上市公司,如秋林集团、上海九百、烟台发展、兰州民百等。对这三种类型的上市公司应分别采取快速扩张财务战略、稳健财务战略和紧缩财务战略。

快速扩张财务战略。快速扩张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这种财务战略的特征是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第一种类型的零售业上市公司,由于主业已向连锁超市等多业态方向转型,公司扩张速度加快,对资金的需求增大,在财务上必须采取快速扩张财务战略。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上市公司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使企业获得较高收益,避免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当然,负债筹资是有限度的。

由于我国连锁零售上市公司近几年处于高速扩张期,资金需求非常旺盛,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常常居高不下,财务风险很大,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美国凯玛特、日本大荣、中国福建华榕等悲剧的发生。为此,企业应注意控制负债的规模和比例,注意控制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开支,在确保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稳健财务战略。稳健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这种财务战略的主要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第二种类型的零售业上市公司由于处在企业发展成熟期,主业发展平稳,业绩保持相对稳定,为了保持这一稳定发展态势,应采用稳健财务战略。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上市公司应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为宗旨,努力增收节支,在保证主业平稳发展的同时,实现业绩的稳中有升。为了实现稳健发展,在股利分配政策上,可以采取留存一部分,分配一部分的股利分配政策。既满足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又保证一定的利润积累,并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适度负债经营。考虑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必将对国内零售业形成巨大冲击这一事实,此种类型的上市公司在实行稳健财务战略的同时,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转入快速扩张财务战略,以适应零售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

紧缩财务战略。紧缩财务战略是指以避免出现财务危机,求得生存和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这种财务战略的主要特征是高负债、低收益、不分配。第三种类型的零售业上市公司由于有的主营业务萎缩,业绩滑坡;有的已入不敷出,亏损严重。为了维持生存,寻找机会,求得发展,必须采取紧缩财务战略。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上市公司应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努力增加现金流入。通过采取精简机构、收缩战线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将企业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亏损严重,或资不抵债,主业难以维继的零售业上市公司,在采取紧缩财务战略的同时,应想方设法进行资产重组。通过资产重组,变换主营业务,或实施多业态经营,以彻底扭转不利局面,避免因连续亏损,严重资不抵债而破产。

篇(7)

关键词:零售业 竞争政策 中国

一、前言

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政策,也称反垄断政策,是保护市场竞争,维护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制度。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跨入市场经济发展行列,竞争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零售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需要切实有效的竞争政策予以规制引导。

二、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现状简介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经过近15年的反复讨论和草案修改,于2007年颁布了自己的核心竞争法。其中与零售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款》、《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等。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法规体系相对健全,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零售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秩序,但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一套专门针对零售行业和零售企业的法律法规;二是规制机构重叠现象严重。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零售业竞争政策法规体系显得相当重要。

三、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制定的具体分析

零售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竞争政策的设计要与本国的国情及具体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下面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三个方面对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的制定展开具体分析。

(一)规范大型零售商的垄断行为

随着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一些大型零售商迅速崛起,导致其相对于生产商和小型零售商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实施各种垄断行为,包括纵向控制策略,横向竞争策略等。针对纵向控制策略,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进行合理化规范。零售商所采取的这些纵向控制策略并非完全对社会福利有害,因此相关的法律手段应以“论辩规则”为原则,充分考虑现实中的纵向市场结构和其他市场因素,只有明确判断出其是否有害于社会福利环境的建设,才能正确的进行规制。

此外,大型零售商的垄断行为,还包括低价倾销、压榨和合谋等。在我国,虽然在《价格法》中对低价倾销行为有相应的规制,但大多是针对制造企业的,尚无针对零售商的相关规制。此外,我国的《反垄断法》应尽快出台,并设立独立的反垄断执行机构,这对于维护零售业公平的竞争环境,增进社会福利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二)保证零售市场结构的合理化

合理的零售业市场结构一定是竞争性的。那么,如何保证零售市场的竞争性呢?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来调节市场结构。市场准入制度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处理。

首先,应强化新建大型零售店的审批制度。大型零售商的过度膨胀,会打击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大型零售商的垄断地位,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新建大型零售店的审批制度。

其次,加强零售商进入的社会性规制。一方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规制大型店铺的开设。我国可设立类似于日本的《立地法》的专门法律法规,或者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零售店开设与经营必须维护地区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原则性条款。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还可将商业网点规划与规范大型零售店相结合。目前,我国存在缺乏进行商业网点规划的机构,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我国现状,政府应从宏观角度规范零售业的经营布局,使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使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消费水平、市场需求、现有商业网点相结合,并统筹城乡商业的发展。

(三)规范政府行为及零售业自我管理

规制活动中,政府有可能,不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行事。对此,西方国家大多出台“限制性”的政策,我国则一般偏好于“优惠或扶持政策”,从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看,这些政策人为地造成不公平竞争,阻碍了零售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需要从以下方面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

(1)设立独立的商业管理机构。目前我国零售业管理政出多门,工商、城市规划等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制定管理政策,必然会引起职能交叉,重复执法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立足于较宽管理范围的综合管理机构或设立权威的独立机构。(2)提高政府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零售业管理重事前控制,轻过程控制和检查,对零售企业的监督缺乏力度。因此今后应加强对零售企业的监督和规范,提高政府执行法律政策的有效性。(3)由于零售业的开放性特征,政府应该引导其自我管理。可以通过成立类似“零售行业协会”的组织来实现,但协会不应成为大型零售商合谋垄断和控制、压榨中小企业的工具,政府的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其进行监督。该种组织应成为有共同利益的企业组成的合法利益集团,成为零售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维护整个行业共同利益的组织。

四、结语

综上分析,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结合我国零售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牢牢把握政策制定原则,注重从细微处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零售业竞争政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合理,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羊淑青,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与协调[J],求索,2010(2)

[2]潘海洋,论城市中介组织的(反垄断法)规制[J],行政与法,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