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生产业 制造业 融合发展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新发展鹇缘缆罚并明确了中国制造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提高生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劳动分工中,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日益密切。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软化和工业服务的发展,服务投资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造业价值链中起着主导作用,产业链的渗透和一体化效应增强。中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服务业和制造业,面临从共生互动向一体化的转变,而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服务业国际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制造业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一重要因素。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需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动因与模式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因

传统制造企业以“产品”为核心,以生产和制造环节为中心,以产品的最终销售为过程。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发生了三个重大转变。第一,市场从产品短缺转向产品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制造企业为了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从加强企业自身的战略为出发点,把重点放在消费者上,强调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并逐步延伸到相关的服务上。例如,产品服务升级、定制服务、交易服务、咨询服务、运输服务、保险服务、维修服务、回收服务等,提升了产品的整体价值,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高层次要求。第二,制造业通过详细的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一个不断延伸的制造产业链。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正从产品的竞争转向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制造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扩大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或向外拓展服务业。第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制造业产业链环节的分离、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一体化和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础。制造型企业要迎合从以“产品”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从“生产”到“产品+服务”或“服务”的新趋势。

(一)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技术创新改变了原有工业产品的服务和技术路线,从而改变了原有生产行业的功能。不同行业的技术相互整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技术基础,但不同的行业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这导致了产业融合的产生。信息技术在各产业融合发展,每个行业在客户、生产、财务、仓储、运输管理等方面推广在线信息处理系统,这样客户就可以立即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从而逐渐使得行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使得产业融合成为了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

(二)在竞争环境中对利润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

企业在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在竞争下寻求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能够提供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而为了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在原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

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永恒的追求。产业融合的发展可以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降低进入壁垒,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比较优势。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行业的企业都有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他们追求经济效益,他们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改变了成本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业务整合形成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来实现市场整合,最终促进行业间的整合。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一般来说,只有巨大的国际的直接投资,才具有支撑跨国生产经营的实力和能力, 因此,每个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都是国际金融资本整合的结果。在国际一体化运行中,工业部门转变为工业一体化,“国民生产”产品转变为“生产”, 可以说,促进工业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跨国公司。

三、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结合型融合发展模式。结合型融合模式就是把生产业的价值链融入到制造业的价值链之中。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企业需要将实物产品和生产结合出售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在这种模式下,生产业和制造业是相关的,但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单独销售,而是通过资源、技术、管理和市场的互补融合进行组合销售,从而产生1+1>2的效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不同优势,占有不同的市场,即生产业的服务通过非替代性、低交易成本等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生产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它的优势,如品牌和渠道来扩大生产的需求。

(二)绑定型融合发展模式。绑定型融合模式是指基于同一价值链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整合。换句话说,就是基于同样的价值创造,即将实际产品和服务绑在一起出售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生产业与制造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通过这种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效用。在这种融合模式下,产品与生产有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产品以“产品+服务”的形式销售,为客户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在同一价值链上衍生出与生产产品相关的融合性产品。对制造业的产品特性进行分析,从研发到整个价值链的售后服务都需要寻找新的生产,从而挖掘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制造产品源于新的“用户导向”和“产品扩张”的服务需求,不仅要开拓新的制造业市场,而且还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在这两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中,生产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和外包能力,将更加细化分工,向R祷和集聚化发展。

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结合型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对策建议。在结合型融合模式下生产业和制造业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补性关系。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将充分发挥生产业和制造业各自的优势,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由于转型战略多为大型品牌企业所用,而中小型企业易拘泥于陈旧体制,故管理和理念的创新是战略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关键。我国的企业没有高程度的服务外包水平,应积极引导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向专业化发展。建立结合互补发展的理念,创建高效的执行团队,推进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结合式融合发展。

(二)基于绑定型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对策建议。在绑定型融合模式下生产业和制造业表现为相互依赖的捆绑性关系。其中制造业和生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两者唯有搭配在一起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在该模式下,我国企业应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产品和生产的捆绑销售,但不能盲目选择合作伙伴,应针对自身产品或是生产综合考虑对方的信用、交易费用以及行业背景等因素,从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产品创新也是一大策略。投入一定的技术和资源对生产产品进行创新以开拓新的市场,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带动生产的发展,又因两者的捆绑性而互相促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两者绑定型融合发展。我国应基于现有的产业优势,不断创新,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制造业和生产业共同发展。

(三)基于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对策建议。在延伸型融合模式中,服务是由制造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客户对多样化的产品的需求产生的。生产是产品价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形成产品与价格自主竞争的重要举措。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中制造只占了一小部分,研发、采购、销售、售后等生产才是产业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服务的创新有利于缩短产业链的周期,为产品创造更高的附加值。通过改良后的产品、服务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结合口碑效应,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在这种模式下,生产业将集中发展,所以应致力于建设综合性的从设计、研发、采购、制造加工到产品销售、完善的售后服务的一个产业集聚区,并合理规划布局,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促进具有共同区位指向的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聚集,切实做到布局集中、土地密集、产业集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生产业和制造业在本质上彼此相互依存,但由于制造业的水平不足且生产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因而针对这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结合型、绑定型和延伸型三种融合模式推动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樊琦.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16(5):246-247.

[2]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效应分析[J].西南金融,

2007(4):10-11.

[3]杨仁发,刘纯彬.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

升级[J].改革,2011(01):40-46.

[4]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业与制造业

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7):113-115.

[5]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的模

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02):75-78.

[6]高健.加快浙江生产业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9(03):143-145.

篇(2)

【关键词】

1 玉林市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点在农业。玉林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水产畜牧业基地,是享誉全国的“荔枝之乡”“桂圆之乡”“三黄鸡之乡”,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广西前列,具备了接二产、连三产的存量基础。着眼于把存量基础转化为发展优势,玉林市着重在做优一产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电商农业等现代农业,布局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323个,建设蔬菜常年生产基地133个,水果、蔬菜、中药材标准园24个。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04亿元,排广西第3位;第一产业增加值258.92亿元,排广西第3位,三产比例从“十一五”末的20.4:44.5:35.1优化到“十二五”末的17.9:44.0:38.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292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一五”末的3.33:1缩小到“十二五”末的2.79:1。全市粮食总产185.71万吨,蔬菜产量301.7万吨,水果产量92.524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40.1万亩,肉类总产量77.99万吨,水产品产量15.55万吨,花卉产值7.1亿元,林下经济产值113亿元, 其中粮食单产排在全区第一位,中药材产量和蔬菜产量均排在全区第三。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二产。玉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丰富,但产业链、价值链是短板。着眼补齐这个短板,玉林市立足种养业传统优势,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联接,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让农业更多地参与产业链、进入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地共享增值收益。在融合模式上,结合现代特色农业“3个100示范工程”的实施,以发展全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大力开拓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领域环节,加快构建区域全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全市形成加工型农业企业234家,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422个,农产品加工辐射带动生产基地45万亩,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40%;创建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建成了全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银丰中药港,以及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亮点是三产。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大田园上升到“十三五”的五大战略之一,瞄准田园都市的定位,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将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拓展、整合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快建设玉北容生态景观带,玉容一级公路苗木花卉生态产业示范、玉兴公路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南流江百里景观长廊、北流河(圭江绣江)旅游观光长廊、九洲江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以三产融合为基础的“一带两路三江”生态产业示范带。“五彩田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兴业县鹿峰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玉林市悠然农业有限公司、容县柚场农庄共 5 个基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旅游点,陆川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全市发展各类休闲农业景点、休闲农庄、农家乐等350多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农民就业4.1万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市重点扶持建立10个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10个淘宝村,“五彩田园”荣获“中国电商旅游第一村”称号。

2 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市农业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市农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旦某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震荡,就会造成对整个产业形成冲击。如牧业占我市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前三季度由于生猪、家禽价格波动,造成牧业下降0.7%。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仍然滞后,农业提质增效任重道远。玉林的一些农业产业,如粮食、水果、蔬菜,在全区排位都处于前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数量,但是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散,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不长,农业附加值不高,缺少产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没有真正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

三是,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面源和B殖业污染防治,推行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解决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的矛盾,必然给我市农业发展产生阵痛,成为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机遇。一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最大的投资空间在农村,最大的消费潜力在农民,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总接待游客725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消费达16亿元。二是从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来看,连年增产丰收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人们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农产品中高端市场加快扩张,个性化的、有品牌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前景十分广阔。三是从社会投入的方向来看,各级财政投入“三农”只增不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越来越多。随着我市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深入推进,金融资本支持“三农”发展还将进一步破题。四是从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支撑力更为强劲;现代生产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更多地向农村延伸和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

3 解决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几点建议

(1)建议挖潜增效提高粮食产能。全面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基地和粮食生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温光资源和冬闲田,着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继续推进深化与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合作,将玉林打造成中国南方马铃薯中心。

(2)建议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

(3)建议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五彩田园”为龙头,全面加快市级和各县(市、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础,推动全市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

(4)建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推进“3个100示范工程”,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

(5)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县镇村三级机构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与金融的深度结合,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指导和金融帮扶,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效益最大化。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9;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3-0104-09

一、引言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和机械科学院研究总院于2016年5月12日《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四,有效地缩小了我国与制造强国之间的差距,从不到美国指数的30%,提高到美国指数的58%。总理于2015年6月15日考察时提到“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汪应洛院士指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相结合是装备制造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两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1〕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是互动融合发展的基础,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分析与验证,可以明确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网络现状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刘戒骄以苹果及波音装备制造业为例,分析市场竞争强度与组织方式的选择,提出竞争强度由低到高的不同情况下,企业将选择从一体化组织方式到选择外购,再到采取合作等更加开放的组织方式。〔2〕赵勇、齐讴歌在研究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保障因素时提出陕鼓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增加相关新建工程成套部等业务部门及融资等服务部门,实现了同一团队组织完成后台支持工作、客户只需与销售员和项目经理沟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3〕吴建祖、曾宪聚以139家机械设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企业为研究样本获取数据,研究表明两职合一和组织冗余对高管团队的创新注意力与企业创新战略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的作用。〔4〕彭学兵、陈璐露以高科技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等行业的数据,提出创业资源整合、新创企业业绩与组织协调关系的假设模型,结果表明组织协调对创业资源整合及新创企业绩效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5〕关于网络组织结构的研究,英国学者John H.Dunning结合制造资源的有限性,提出外取制造资源的思想,即企业通过合作的形式获取更多的制造资源,打破制造资源有限对发展的制约。〔6〕Damme认为获得外取资源已从原有的非优势地位转变为企业智慧运作的竞争优势。 〔7〕古利特指出具有有限资源、容量及能力的个体或组织就是形成网络结构和合作网络的前提,资源有限的合作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自身价值及资源外取的需求。网络组织是基本组织结构中的一种〔8〕,Baker将网络组织定义为,一种跨越正式边界的整合的社会网络。〔9〕Miles和Snow则认为网络组织是通过市场机制而不是指挥联结在一起的一群公司或者是专业的部门。〔10〕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社会学家利用数学方法及图论等定量方法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管理学科学者们也借鉴社会学领域比较成熟的SNA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赵炎、王琦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联盟网络的小世界性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世界性正向影响创新绩效。〔11〕陈文婕、曾德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丰田低碳技术合作网络的特征及演化,分析发现网络中供应商的地位显著,技术关联网络的规模扩大,网络群聚效应不断增强。〔12〕其中运用SNA研究关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相关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彭本红、谷晓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服务型制造业网络内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揭示网络结构与项目治理风险的内在关联,并提出联合策略、契约策略及顾客价值策略等具体策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规避。〔13〕刘友金、李彬、刘天琦以汽车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湖南株洲栗雨工业园内汽车装备制造业及相关生产业的集群式转移行为进行研究, 揭示产业集群式转移的基本规律。〔14〕社会网络特征可以有效反映社会网络的状态,伯特对社会网络特征结构洞的研究将社会网络中的联结缺失称作结构洞,表示非冗余的连接。结构洞能够带来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使得处在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占据优势。〔15〕对于结构洞的测量,伯特给出了四个指标: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和等级度。〔1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组织学习、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的研究集中在对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生产业的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特征和服务型制造网络内利益相关者地位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并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基于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现状提出促进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对策建议。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将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的网络组织结构,并构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研究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与网络异质性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特征效应,丰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并运用SNA方法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揭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现状,进而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分析及组织社会网络构建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分析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着互动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制造满足客户需求,增加价值收益并且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内各要素不断进行互动形成了组织的网络结构,通过组织的网络结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可以更多地获得外取资源,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结构由核心网络层及松散网络层组成。核心网络层指互动融合系统主体即装备制造业、生产业的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松散网络层指由装备制造业、生产业与系统内其他相关机构的关联形成的网络。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中,装备制造业占据着核心地位。目前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比重高,掌握着信息技术、核技术及空间技术等,而且发展规模远大于生产业。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通过嵌入到装备制造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实现与其的互动融合,借鉴彭本红〔17〕关于服务型制造网络的研究,结合装备制造业行业具有的核心地位特殊性,将装备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生产业部门概括为:研发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装备制造业作为核心主体与生产业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星形的网络模式。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各部门直接紧密的联系形成互动融合的核心网络层,核心网络层具有互动融合的核心能力,合作关系比较稳定;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些组织和个人,他们与装备制造业、生产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在核心网络层需要更多的资源满足互动融合的需要时,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客户与装备制造业、生产业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网络组织中的松散网络层。松散网络层与核心网络层不同,松散网络层内的组织不是互动融合系统的核心主体,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中发挥着辅助作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是灵活的网络结构,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核心产业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构建

SNA的行动者指的是点(节点),不但包括产业,还包括相关的组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研究,其行动者包括装备制造业、生产业及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用户;社会网络图中的线表示的是行动者(节点)之间的联系,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图中行动者的关系为“多元关系”,包括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各要素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及在各要素之间流动的知识、物质资源等。SNA中心性、密度、结构洞与异质性是体现社会网络特征的相关指标。

由于社会网内各行动者之间的关联程度难以用统一数据进行衡量,为了明确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行动者及其关系,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研究。本次咨询主要目的是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内行动者之间的权重关系进行确定。本次咨询邀请包括装备制造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和从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共20位。我们要求专家根据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打分,将行动者联系的密切程度用1、05、0分别表示,1代表行动者间的关系密切,05代表行动者之间仅保持一般的联系,0代表行动者之间没有联系。在对给出的权重进行处理后,让专家对之前的判断进行调整,直至结果达成一致,利用德尔菲法取得的最终数据,建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行动者关系权重矩阵,如表1。运用NetDraw绘制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图,如图2所示。

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分析与检验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分析及假设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是由装备制造业、生产业、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用户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W络特征效应分析,能够揭示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条件。

1.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网络中心性效应分析及假设

社会网络分析中利用“中心性”测量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中心性”分析又包括点的中心度和图的中心势。点的中心度体现行动者在整体网络中的权力,图的中心势则体现社会网络围绕单一行动者或多个行动者构建的程度。

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势效应。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是互动融合系统中的主要要素也是核心要素,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除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外的其他行动者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用户,这些行动者都是为互动融合提供资源及信息的,也是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而建立联系的。当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图中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中心势较高时,说明其他行动者可以为互动融合提供更多的资源输出,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促进互动融合系统顺利运行。

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点的中心性效应。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存在着众多的行动者,行动者需要协调统一、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保障互动融合系统组织运行。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比重高,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规模远超生产业,在互动融合系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互动融合组织社会网络中,装备制造业同样是占主导位置的核心行动者,装备制造业制定整个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运行规则,协调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出现冲突时做出合理的仲裁,在互动融合过程中选择发展方向、做出发展决策,保障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协调统一,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实现互动融合系统顺利运行。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关于网络中心性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4个假设:

H1: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中心势越高,越有利于系统运行。

H2:装备制造业点度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

H3:装备制造业中间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

H4:装备制造业接近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

2.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网络密度效应分析及假设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描述的是网内所有行动者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一方面体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内各个组织受到整体网络的影响,还体现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内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当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密度较高时,装备制造业及生产业都可以从整体网络中获取更多的资源,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及生产业产业自身的发展。当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密度较高时,有利于知识、技术、信息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传递,促进个体行动者的优化发展;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的密度较高,表明网络内各个组织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形成了组织间更为有效且多方向的联结,政府、行业协会、中介可以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提供更多的支持,增强互动融合的效率,更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因此本文提出:

H5: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

3.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网络异质性效应分析及假设

结构洞的存在是具有网络异质性的必备条件。Burt提出结构洞的作用是作为桥梁的角色形成的非多余的联系。Sammarra 的研究表明在网络中企业与机构的异质性有助于知识的流动与创新。〔18〕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都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互动融合过程中对于知识、技术的存量、流动、创新等都存在着极大的需求。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除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外还包含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及用户,他们都占据着与互动融合组织社会网络与外网的结构洞,发挥着桥梁作用,建立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与外网之间的弱联系。行动者往往可以通过弱联系获取有效信息,有利于创新的实现。与科学家的创新过程类似,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往往通过圈外人获得灵感,这就是科学家与圈外产生弱联系所获取的创新思维。在统一网络内部的行动者容易受到网络较高同质性的影响,影响知识的获取与技术的创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内部存在着各种机构,有利于网络异质性的发挥。当互动融合组织社会网络内部具有较高异质性时,行动者彼此间的资源得到互补,知识、技术、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促进新思想、新技术的形成,同时还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提供更多的突破性或者替代性的新科技或新技术,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因此本文提出:

H6: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

(二)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1. 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理论模型

根据前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的分析及提出的系统组织社会网络3个特征即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效应的6项假设,构建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图中每一条连接线代表一项假设,如图3所示。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模型出发对问卷进行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小组讨论等步骤,拟定相关测量问题,形成对互动融合网络特征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关系的问卷。具体测量问题如表2所示。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评分,评分1-5,分别为“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调查对象包括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内装备制造业、生产业、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相关从业人员及用户。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及面谈的方式完成,最终形成有效问卷203份。

在变量1系统运行1技术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产品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市场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管理融合能够体现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本文采用CronbachAlpha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 结果显示量表的总体CronbachAlpha系数为0921,各维度CronbachAlpha均大于07,f明本调查问卷的信度较好。关于测量模型的效度分析,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各测量题项的T值范围在5328―15874之间,远远大于T值大于196的标准〔19〕,表示数据聚合效度令人满意。

(三)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特征效应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1.模型拟合

在数据的信度及效度都通过后,进行初始拟合度评估及模型的修正,本研究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中的极大拟然法(ML),应用Amos 21软件对初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拟合度评估,对于拟合度的评估指标本文选取参考文东华提出的检验拟合度指标。〔20〕在对初始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中,适配度检验无法与观察数据适配。SRMR、TLI、PNFI等适配度指标都没有达到标准,出现此种情况表示需要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

吴明隆指出在适配度指标无法与观察数据适配时,需要对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的路径删除。〔21〕在初始模型拟合过程中“EMI与PSI中心势系统运行”路径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在发展初期装备制造业占互动融合系统的主导地位、掌握核心权力,生产业由于行业发展规模小、时间短,行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的复杂、高技术、高标准的服务要求,无法形成优质、高效的互动环节。因此在互动融合系统发展初期,生产业只能作为提供基础服务的合作伙伴与装备制造业进行互动,同时装备制造业由于无法从生产业得到发展需求,促使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内其余成员与其的联系增强,形成社会网内成员主要围绕装备制造业而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两者的网络中心势。建立在修改模型理论合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删除“EMI与PSI中心势系统运行”的路径。

符合在删除不显著“EMI与PSI中心势系统运行”路径后,重新对结构方程进行拟合,经过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拟合指标都达到了标准,且标准化系数均达到显著,模型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2.假设检验

根据上文针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初始模型的修改,对网络特征效应假设进行检验。在模型拟合过程中,假设H1由于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在理论分析合理的情况下将其删除,所以假设H1没有通过验证。在修正模型进行拟合后,H2、H3、H4、H5、H6的路径系数多达到显著性水平,并且各项拟合指标也达到了标准,说明这5项假设都成立。即装备制造业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大,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的运行。

由上文研究可知,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的网络点度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高,越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

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及建议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络测度,能够揭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状态,为提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建议奠定基础。

(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

根据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行动者关系权重矩阵,运用UCINET计算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各点的中心度指数、网络密度及结构洞,结果如表4、5、6所示。

(二)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结果分析及建议

1. 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度测度结果分析

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指标显示,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装备制造业的中心性最高,点度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指数达到100,说明装备制造业与网内各行动者之间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验证装备制造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占据的核心主导地位,确保装备制造业在整个网络中发挥协调、决策的能力,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顺利发展;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度测度中,政府、中介及行业协会的中心度也很高,说明政府、中介及行业协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位置,政府、中介及行业协会应当积极发挥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有益的作用,促进互动融合的发展;生产业的中心度整体处于中间位置,无论是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还是对其他行动者的控制能力都不强。这与当下生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有关,由于我国生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足,导致生产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内从信息到资源都“受制于人”;用户及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心度最低,但并不能说明其不重要,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是从价值链上游到下游形成的全链网络,用户及高校、科研院所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行动者,所以表现出在社会网络内中心度相对偏低,但用户及高校、科研院所能够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提供必需意见及支持,是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必要行动者。

2. 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测度结果分析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密度为03939,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03643。社会网络分析中整体网的密度取值为0到1,密度越接近1,说明整体网的密度越大,由此可知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密度并不大。体现出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各行动者并没有受到互动融合系统社会网结构的较大约束,各行动者拥有较强的自主行为能力。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密度较低,可能是由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互动融合系统内各行动者信任程度不高,联系频率较低。

3.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结构洞测度结果分析

从Dyadic Constraint(限制度)数据可知,装备制造业的有效规模最大(Effsize)达到7559,效率(Efficie)最高达到0687,总限制度(Constra)最小为0298,被限制的等级(Hierarc)最低为0036,装备制造业受到网内其他行动者的控制很小。而装备制造业对于生产业的控制则很高,对生产业控制在011-018之间,再一次证明了,装备制造业在整个网络中占据的核心位置,同时也体现出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在互动融合发展中地位的差距;在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结构洞的分析结果中发现,用户拥有对装备制造业最大的控制,达到006。用户对物流服务、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等的控制达到010,仅次于装备制造业对三项服务业的控制015。

4.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结果建议

根据上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测度结果,提出如下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方面,生产业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显现出的中心度水平低,与其行业发展现状直接相关。要增加对生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放宽生产业发展相关的限制性政策,积极促进生产业向着专业化、规模化及碛薪锨烤赫力的行业目标发展;政府、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应积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建立更为紧密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社会网络。另一方面,为装备制造业、生产业与科研机构创造更多合作交流机会,拓宽资源渠道、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异质性水平;用户拥有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较强的控制能力,增强用户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地位,积极建立用户参与的生产形式,形成用户至上的营销氛围。

五、结论

本文首先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构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分析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特征效应,最后对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

2.分析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心性、密度、异质性等特征的效应,建立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提出6项假设。运用结构方程进行检验,除“H1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中心势越高,越有利于互动融合系统运行”没有通过验证,其余5项假设均得到验证。揭示了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

3.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度最高,但生产业的中心度偏低,网络的整体密度偏低,网络中除装备制造业外用户对于生产业的控制较强。

4. 根据上文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增加对生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政府、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应积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拓宽资源渠道、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异质性水平,增强用户在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中的地位,积极建立用户参与的生产形式。

本研究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的分析,丰富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理论,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使用专家咨询法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并且确定权重关系,能够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网络研究提供借鉴,但存在一定主观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增加相关产业数据或结合案例对于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关系权重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汪应洛.创新服务型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S1):2-5.

〔2〕刘戒骄.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277(4):148-157.

〔3〕赵勇,齐讴歌,曹林.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其保障因素――基于陕鼓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2):108-117.

〔4〕吴建祖,曾宪聚,赵迎.高层管理团队注意力与企业创新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5):170-180.

〔5〕彭学兵,陈璐露,刘h伶.创业资源整合、组织协调与创新企业绩效的关系〔J〕.科研管理,2016,37(1):110-118.

〔6〕John H.Dunning.Internatinal Produ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ces〔M〕.New York:Geoge Allen&Unwin(Publishers)LTD,1981.

〔7〕Van Damme,Dirk.Quality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1(41):415-441.

〔8〕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149-150.

〔9〕Baker, Wayne E.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M〕//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397-429.

〔10〕Miles, Raymond E., Charles C. Snow. Causes of Failure in Network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34):53-72.

〔11〕赵炎,王琦.联盟网络的小世界性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28(4):108-116.

〔12〕陈文婕,曾德明,陈雄先.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2):1-10.

〔13〕〔17〕彭本红,谷晓芬,周倩倩,武柏宇.基于SNA的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风险分析〔J〕.管理评论,2016,28(2):25-34.

〔14〕刘友金,李彬,刘天琦.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0(4):131-141.

〔15〕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1-4.

〔16〕Burt,R.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18.

〔18〕Alerssia Sammarra, Lucio Biggiero. Heterogeneity and Specificity of Inter-firm Knowledge Flows in Innova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45(4):800-829.

〔19〕Krause D R. The Antecedents of Buying Firms Effort to Improve Supplier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 17( 2) : 205-224.

篇(4)

关键词:制造业;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投入产出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依托。创意产业本质上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问题。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地理位置、人才储备以及经济基础等,为制造业的革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人力成本提高、资源环境恶化等因素,江浙沪地区制造业发展渐入瓶颈,于是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安徽省在加快产业承接、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意产业体现了高度的产业融合,其中制造业是创意产品重要的融入方。创意产业为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制造业为创意产业培育市场或客户。未来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将体现为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究竟如何衡量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发挥创意产业的创新融合功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根据1997年、2002年及2007年全国和泛长三角经济区三省一市的投入产出表,对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为该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1.文献综述

我国区域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总体提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以制造业、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产业接力式发展为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孔伟杰指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单纯依赖于出口数量扩张无益于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可能出现负向效应,而发达国家的后向技术关联效应将会激发企业转型升级。但自主创新对制造业结构的作用受创新类型、创新结构、创新成果转化等因素的影响;Mac-pherson通过对纽约市制造企业与外部生产业之间关系分析后,发现制造企业对研究、设计、产品开发等外部生产的需求显著增强。

对于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产业的融合发展,Fredfiklin等指出: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正在模糊,产业融合的演进同时在企业和产业层面展开,主要过程包括知识融合、技术融合、应用融合和产业融合。创意产业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颠覆,是基于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主要靠占领设计前沿、应用新技术和形成密集但自由的创新者、生产者、消费者的新网络而保持竞争优势;新创意衍生出的新产品和新市场以及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将促使一国经济成长和转型;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突破代工型经济瓶颈、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强化企业对危机的抵御能力,从而加快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价值链;张胜冰指出包括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咨询策划等在内的工业创意活动,体现了创意产业与生产业良好的交叉融合;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多通过延伸融合、交叉融合和关联融合三种机制协调发展。

以上研究成果对制造业及创意产业的功能地位、关联融合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基于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两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征与趋势,对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进行比较研究。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

篇(6)

关键词:港城产融合;京津冀;港口群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港口-产业-城市’融合的京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5YJ012);2015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竞合理论的京津冀港口群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D15201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港口-产业-城市”融合的京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3日

港口是一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多元化功能的产业,其竞争形式也从单一港口发展转化为区域港口群的形式。通过港口群各港口之间的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将有利于避免港口群内部过度竞争所导致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以及闲置等问题。“以港促产,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揭示了城市、产业以及港口关系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说明城市与港口相互作用的机理。随着城市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也会引起港口货源的改变,这就要求港口要与之相适应,调整和优化其功能与结构,既可以避免港口与腹地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所带来的港口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通过临港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支持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只有将港城产很好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并以此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发展。

一、京津冀港口群港城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港城产融合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港口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城市的重要资源,而临港产业的发展又提升了港口的规模与功能,同时临港产业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京津冀地区由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秦皇岛港、唐山港(包括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天津港和黄骅港,港口群货物吞吐量逐年增加,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推进港城产融合发展,将为京津冀港口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环境保障,为其提供腹地支撑,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产业以及港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京津冀资源的整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其次,推动港城产融合是京津冀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选择。京津冀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港城产融合发展将更有利于为京津冀地区融入”一带一路”,进而可以突出其区位优势,发挥其沿海优势,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北方门户,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合作,进而为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二、京津冀港口群港城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沿海港口群主要服务于京津、华北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京津冀港口群内各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增加,港口规模不断扩大,腹地经济支撑能力逐渐增强,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整个京津冀港口群货物吞吐量已经从2008年的7.9亿吨,增加到了2015年的10.8亿吨,其中煤炭吞吐量占全国的31%、矿石占20%,石油及天然气占10%,集装箱占9%。同时,由于港口之间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经济腹地存在重复,也导致了港口功能分工不合理以及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

首先,目前京津冀港口普遍对港城产融合发展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港口、产业、城市发展相互分割,缺乏港口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存在港口和腹地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临港产业包括临港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同时,目前部分港口尚存在对岸线资源的利用不科学、码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其次,港口间同质竞争问题严重。其中,煤炭、矿石、原油是几个港口共同追逐的货源,尤其是对煤炭货源的争夺,2014年,秦皇岛港、黄骅港、天津港的煤炭吞吐量分别占区域内的36%、21%、16%,港口之间的煤炭争夺日益紧张。曹妃甸港、天津港、京唐港的金属矿石吞吐量分别占区域内的39%、33%、20%,尤以曹妃甸港和天津港对铁矿石货源的争夺最为激烈。

三、京津冀港口群港城产融合发展建议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京津冀协调发展为契机,统筹规划,明确各港口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以天津港和唐山港为双核,将其逐渐建成国际综合贸易大港;以秦皇岛和黄骅港为两翼,将其建设成多功能的现代化大港。将城市管理、产业引进、港口运营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港口、城市和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和谐共存,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将京津冀港口作为改善京津地区产业布局、扩充城市功能的主要途径。无论是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港口干线资源建设都应该同京津冀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以寻求城市、产业、港口的融合发展。如,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城市污染严重,各相关城市在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港口的建设将带来更多的环保问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煤炭、铁矿石是京津冀港口群的主要货源,而其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在装卸过程中都可能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增加空气中的粉尘。因此,在京津冀港口的建设中,更应该加强对岸线资源的保护,严格对海域使用的管理制度,提高岸线的使用效率。

(二)有序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以各自优势为出发点,采用某一业务优势的企业控股,其他同类运输货物企业参股的形式,组建区域性的跨港的专业化的码头运营公司,实现港口资源的统筹规划。采用包括资本输出、技术合作、合作联盟、换股合并等多种合资合作的方式,实现港口资源整合模式的创新,形成京津冀港口群合作发展的合力。统筹各港口资源和航运要素,强化顶层设计,根据腹地货源和港口各自特色、优势,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合作竞争的格局。完善港口集疏运输体系,实现京津冀城市与港口的有效衔接,提升京津冀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建立港口合作机制,可以进一步增强港口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及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充分发挥临港产业对港口与城市的支撑作用。产业是港口服务的对象,港口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提供的各种货源。临港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港口运输的繁荣,提升港口功能,物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增强港口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京津冀各城市的综合服务优势,利用港口口岸区位优势,推进信息平台和各项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对临港产业的配套服务功能;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临港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港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京津冀地区可以以港口贸易为依托,带动货物的流动,进而增强货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集聚效应,并由此形成港口、航运、物流和加工制造产业的联动发展,实现港口、产业对京津冀地区的支撑作用。

(四)完善城市建设,为港口提供发展环境。城市完善的集疏运交通体系的建设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综合物流活动的空间以及内陆连接的通道,为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外部保障。京津冀港口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城市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交通运输、产业基础等硬件以及经济环境、外贸以及科研水平等软条件。京津冀地区应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强化城市内部联系,实现不同等级层次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市场开放、要素和产业融合的城市间分工协作体系和京津冀市场无缝对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全区域统一、高效、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以促进港口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代宝.当代超越竞争战略的和谐内涵[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5.

篇(7)

[关键词] 花卉苗木产业 现状 分析 对策 河南南召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34-01

近年来,南召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花卉苗木产业,把其列为全县支柱产业全力推进,通过“花卉杯”竞赛、精品园区奖励、编制产业规划、举办玉兰节会、“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等多种举措积极引导促进,目前全县花卉苗木面积已达到36万亩,产值25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1 南召县花木产业呈现的特点

1.1 苗木种类繁多,主导品种特色鲜明

据统计,南召县全部苗木种类约260种,主要种类74种,其中玉兰、女贞占多数。尤其作为主导产品的玉兰,具有适生、俏销、品牌等明显优势,特色十分鲜明,种植面积已达28.2万亩,占全县花木总面积的81%;产值达到18.9亿元,占全县花木总产值的78.8%。南召玉兰远销到北京、上海、山东、河北、四川、陕西等十多个省市。

1.2 花木种植面积大,花农销售收入高

南召县花木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在南阳市位居第一,在河南省也是名列前茅。在《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中,南召县已被纳入在全省建设的六大花卉产业核心区和全省30个花卉产业重点建设县之一。在南阳市花木产业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上,南召县属于全市“两园一带”(万亩月季园、万亩玉兰园和百公里花木长廊)示范区建设重点县。花农人均年收入达到1.18万元,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7倍。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我县名副其实的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1.3 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南召县花木产业,尤其是玉兰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链:生物制药、研发红茶、生态旅游,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省级龙头企业――南召县华龙辛夷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河南大学药学院、台湾阳明大学等科研院校广泛开展科技联姻,研发玉兰香水、美体香料、药用含片等宝天玉兰品牌系列产品100多个,荣获“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畅销德国、韩国、_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茶叶专家联合开展攻关,用芳香独特的辛夷花窨制红茶,成功研发出花香蜜韵、清香幽远的极品红茶――玉兰红,被评为河南十大红茶“四大名旦”之一。目前,南召县又将花木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观光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给达标的花木园区奖励20万元。

2 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南召县位于伏牛山腹地,南阳盆地北缘,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的北侧,是玉兰的适生区和主产区,南召玉兰可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东等地区正常生长,是玉兰的适生区和主产区;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兰之乡、中国辛夷之乡、辛夷原产地,“中国玉兰花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发行地等。连续多年被南阳市政府授予“全市花卉苗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南召玉兰培育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被授予“2013-2014年度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苗木类)”,南召玉兰被评为南阳知名农业品牌、南阳农业十大品牌,授予神农奖。具有特殊的位置和优越的立地优势、产业基地优势、品牌优势。

2.2 劣势(Weaknesses)

我县以玉兰为主的花木产业虽然面积较大,但仍存在着种类较少、科技支撑薄弱、新品种研发不够、繁殖、育苗技术比较落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2.3 机遇(Opportunities)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机遇。党的十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前所未有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为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二是南召生态旅游业的需要。南召县提出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和奋力打造“南阳经济强县、中原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大县”的发展目标,都离不开花卉苗木产业。三是城镇园林绿化和家庭对花卉苗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3 发展思路与建议

通过对南召县花木产业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召县花木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存在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上,要按照“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突出玉兰特色,逐步做大做强南召县玉兰产业,进一步提升南召玉兰影响力,将南召打造成“河南领先、国内先进”的玉兰花木强县。具体举措有以下几点:

3.1 全力打造南召玉兰品牌

要充分发挥“中国玉兰之乡”、“中国辛夷之乡”、辛夷原产地等优势和影响力,通过举办玉兰文化节、研讨会、推介会和参加国内花木节会等全方位、多形式宣传推介南召玉兰,同时积极申报中国玉兰产业基地等玉兰品牌和南召玉兰集体商标,进一步叫响中国玉兰之乡。

3.2 加强玉兰花木标准化生产

要结合南召县实际有针对性的制订花木标准,继续推进精品园区建设,促进花木上档升级,引领产业发展,逐步扩大建立苗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提高苗木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程度。苗木生产中,以龙头企业、花木协会、合作社为主,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苗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标准化管理,带动南召县花木生产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3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要通过成立玉兰研究所、建立玉兰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项目,加强与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的联姻,聘请高级专家等,积极培育玉兰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县花卉苗木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