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美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美价值

篇(1)

关键词:瓷胎竹编;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42-01

成都瓷胎竹编历史悠久,产品造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极具地方区域特色,制作工艺精美,是我国传统竹编的优秀代表。瓷胎竹编经过历史的洗礼,愈加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又名竹丝扣瓷)主要产地和规模集中在四川成都、达州渠县等地,成都瓷胎竹编工艺起源于明清时代,当时主要用作贡品。1916年瓷胎竹编产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参展获得银奖。建国后,作为极具东方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代表,多次被选为出国展品和国家礼品,获得多项奖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二、审美价值

瓷胎竹编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它们的造型多变,装饰特色富有形式感和节奏感,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实用性价值

竹编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编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

竹编是以使用功能为前提的,起初,人们将竹编编成一个托的形式包在酒坛等瓷器的外面,起到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清朝道光同治年检,四川崇州人张国正在竹编的基础上创作了有胎竹编,后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瓷胎竹编。瓷胎竹编的前身就是为了保护胎体而产生的,而这种保护功能也是从多种方面体现的。主要因为瓷胎竹编通过竹篾依附于胎底的表面,依据胎底的造型顺应其结构编织而成,这样在胎底的外面就形成一层保护层。由于竹材本身的弹性较好,所以在瓷胎竹编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碰撞、跌落的情况,外层的竹编可以起到缓解冲击力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竹子本身导热性较差,如果瓷胎内盛放极冷或极热的的东西时,可以避免像玻璃、塑料等材质那样变形,而且,使用者也因为有着竹编的保护层,避免受到皮肤接触所带来的伤害。如成都瓷胎竹编的茶具,人们在泡茶的过程中,不用担心烫手的问题。竹编的以上物理特性,使得竹编器具更加耐用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方式。

(二)装饰审美价值

1.造型之美

瓷胎竹编根据胎底的造型转变随之带来丰富多变的造型。但由于竹篾的柔韧性有限,所以胎底一般不会出现尖锐的棱角,因此瓷胎竹编一般造型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转折处圆润柔滑,这样的目的在于避免使竹篾在制作过程中产生断裂的情况,同时造就了瓷胎竹编温润柔和的美感,这种美感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感,让人有回归自然的释然。

目前常见的瓷胎竹编造型主要有瓶、坛、盒、屏等。其中花瓶类尺度多变,瓶高小至5CM,大至2M,图案有的素雅,有的缤纷。瓷胎竹编的造型通过其依附的瓷胎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当总体呈圆润、平滑的姿态。

2.编织纹样

瓷胎竹编上的竹编一个是对瓷胎起保护作用,另外就是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瓷胎竹编制作方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如提花、染色等工艺竹编的出现,使瓷胎的装饰文案图像化,多元化。作为竹编传统工艺,竹编的编制方法始终是通过合理的经纬交织穿插组合而成的,这种纵横交错的装饰方法,形成了传统瓷胎竹编所特有的极具韵律的美感。现在我们一般常见的瓷胎编织结构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绞丝编等,每种编织结构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件物品在编织过程中几乎不需要粘胶或使用钉子就可以做到连接紧密,整体严谨美观。

制作竹编需要将竹篾按照薄厚、粗细不同进行细分,根据各类竹编器具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竹篾种类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也会形成宽与窄、疏与密、点线面的构成感,体现着均衡、对比、连续、重复等等形式美的法则。而传统观竹编的这种工艺方式与审美特征,也成为现代设计的借鉴来源。

3.图案之美

竹编在编织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自然能够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具有规律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劳动的节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则。除了几何纹,人们在编织竹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图案纹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实等植物纹样、动物纹、人物、书画等等。成都瓷胎竹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图案,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熊猫图案尤为突出。经过染色处理的黑白双色竹丝构成熊猫的纹样部分,图案主题和瓶颈、瓶底的编织手法差异开来,形成编织纹样的对比同时,凸显熊猫主题的特征,彰显地域特色。

4.色泽之美

虽然现在瓷胎竹编以原色为主,体现传统风格,但经过一些特殊的着色工艺,传统瓷胎竹编的色彩愈加丰富多彩,更是增加了瓷胎竹编的魅力。

经过着色的竹丝有橙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紫色等,在编织竹器时,颜色或互相搭配或与单色与原色组合,同时运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形成颜色多变,色彩各异的瓷胎竹编。由于竹子材质所具有的光泽度,经过染色的竹丝呈现出瓷胎竹编特有的色泽,温和而明亮。

(三)材料特点

瓷胎竹编能够能够行销中外,不仅在于它的功能与形式之美,更出于它所使用的材料本身:竹子和瓷器。首先竹子这一材质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历来就是被人所推崇的,它是传统岁寒三友松、竹、梅的一种,也是文人墨客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有着自强不息,清雅脱俗的姿态。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竹子坚韧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竹篾虽然不能代表竹子的全部精神,但却使竹编器具有返璞归真的人文气息,虽然竹编有染色、上漆的制作工艺,但是传统竹编多以竹子材质本身的原色为主,使得传统竹编透露着浓烈的自然气息。更重要的是,竹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生活,最后还原于自然,传统竹编背后蕴含的生态的价值观也是我们现代设计当遵循和效仿的来源之一。

其次说到瓷胎竹编的胎底,多选用景德镇瓷器,瓷器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将传统竹编与瓷胎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工艺品种,材料间的对比融合,相得益彰。

(四)文化价值

魅力的外表之下是瓷胎竹编深刻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造物观。

瓷胎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子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瓷胎竹器的编制难度和美观程度,而一件瓷胎竹器的价值更重要的决定权在于瓷胎竹编制作者的水平。《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瓷胎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瓷胎竹编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发扬和继承传统,我想不仅是从传统工艺形态的制作层面,更深层面的意义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结论

传统竹编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思考,其背后的设计智慧和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也是我们现代设计借鉴的丰富的设计财富。虽然传统瓷胎竹编在当下批量化工业生产背景之下仍面临着诸多生存矛盾,但是它的装饰样式的韵律感、原材料的生态与环保,也为当下绿色产品设计与加工提供了多元的创意来源。

参考文献: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2]沈珉编著.中国传统竹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3]徐华铛著.中国竹编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4]王艳.成都地区传统手艺产品――瓷胎主编的现状研究与开发.2008年.

篇(2)

艺术价值既具有审美价值的一般性涵义,又有其特定的涵义。艺术价值一般包括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认识价值、教育价值、道德价值、娱乐价值等,是以审美价值为主体的多种价值的综合体,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审美价值,是指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的生成中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从广义讲,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于艺术活动之中,而且是诸多社会实践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狭义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是艺术创造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目标。

艺术的审美价值存在于艺术活动之中,是指在艺术的创造和交流过程中,艺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审美关系的生成以及创造过程的实现,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具有强烈的美感特性和社会性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客观属性。在艺术活动之外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样可以创造审美价值,它体现于人类许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掌握世界、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理想追求。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会在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中渗透进审美的因素,创造更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只有艺术活动,才能最集中地表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核心。

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同于其经济价值,但与经济价值有着密切联系。艺术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以其综合性价值服务于社会与人民大众,人们在消费艺术品时须支付费用,并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艺术活动应当也必须生成其经济价值。艺术的经济价值首先是维系其艺术再生产的需要。如果没有充足的经济收入,就不能维持艺术活动的持续生产,而推进艺术活动持续运行的经济动力,最主要的应当来源于艺术生产自身。艺术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艺术活动居于整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的地位,本身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与艺术相关的其它大部分文化产业类型的活动,均具有或多或少的艺术成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逐渐具有了主体性地位,其间,艺术活动所体现出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当代,艺术活动不仅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但是人们又看到,由于艺术的经济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强化,艺术的经济价值所具有的负面作用也愈加体现出来。它作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时又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冲击着艺术的审美作用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一些艺术家在可观的经济利益的诱使下,逐渐放弃了艺术的审美理想,以及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一味追求其经济利益,致使艺术出现一系列堕落的趋向, 诸如艺术的过分感官化、低俗化、商品化等现象均有所泛滥。因此,不论是脱离艺术的审美理想而一味追求其经济价值,或是闭眼不看其经济价值而奢谈其审美价值的做法,均是十分有害的。

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不同于理性的认知与教育价值。过分强调艺术的认知价值与教育价值,也会驱使艺术活动走向偏颇、失去艺术特质及其审美魅力。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曾经在较长的时期里过分强调艺术的上述价值和作用,致使艺术一度成为某种政治理念或政治路线的附庸与传声筒,失去了作为艺术的基本的审美特性,以及娱乐和经济的特性,同时也就失去了对于大众的审美吸引力,大众消费及其艺术活动的衰落自然就是难免的,而其努力追求的认知与教育价值也就微乎其微。无独有偶,20世纪以来西方乃至我国近年来一些自诩为前卫和先锋的现代的艺术中,也不乏这种现象,他们将其作品自称为探索性与实验性艺术,但究其实质,一方面失去了基本的审美价值,同时又赋予其艰涩的、只有他们个人方能阐释的理念,因而在失去大众的同时,也就同时失去了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而其一味强调的理念也就变得比较可笑,认知价值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艺术的各种价值均与艺术的审美价值联系为一体,离开了艺术的审美价值,其它价值的实现是不现实的。换言之, 艺术只有在实现其基本的审美价值时,其经济价值或认知价值与教育价值才能同时实现。脱离了艺术的审美价值的经济价值,就会导致艺术的低俗化,甚至堕落,这不仅是对艺术的损害,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大众精神素质的损害,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损害;脱离了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对于认知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过分强调,也会驱使艺术活动脱离大众审美需求,走向衰微与凋敝。

审美活动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之一,它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所具有的特有的能力, 只有人类才能具有审美能力,也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美。正是在人类的长期的发展与繁衍中,人们创造了艺术,同时也创造和丰富了人类的审美意识。而当一些现代艺术家及其理论家在否认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其审美创造之时,他们实际上也就同时否定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人类的审美理想,其内容十分丰富,它应当包括人们的审美创造意识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人的审美领域的不断扩展,人的更多生活领域的审美实现等等。在这一理想不断确立和趋于实现的过程中,人们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锻造和冶炼自身,而在其间,对于艺术的创造和艺术品位的不断提升,正是实现审美理想的主要途径。

人类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人类各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其一,进取性。它始终具有不断进取和持续发展的特性,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履;其二,进步性。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艺术在其主体上始终表达着人类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念,其相应的美的艺术创造已经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创造性。审美活动及其艺术具有不可重复的不断创新的基本特性,正是在其动态和历史的创造过程中,人类持续地提升着自身的创造能力;其四,愉悦性。艺术的美感创造无论是在其形式还是在其内涵上,均体现出令人愉悦的基本特性,这一特性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基本特性之一。以上基本价值取向充分表明,人类的审美理想应当属于人类的本体属性以及人的本质追求的范畴。

在新的世纪,人们看到,艺术世界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情景。比如,纯粹艺术与各种实用艺术的并存。可以说,更多人类文化的和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了艺术的和审美的特质,这正是人类审美意识不断深化的体现;优美的和各种不同范畴的艺术美形式同在,这也充分展示出人类审美创造意识与艺术精神的丰富及深化。

而与其同时,艺术活动也出现一些不和谐音,比如:有的非艺术的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假艺术之名招摇过市,特别是一些根本不具备人的美感需求和艺术特质的所谓“艺术”也要冠以艺术的名义显示自己的存在;一些以表现丑陋为主要目标的艺术样式多了起来,在个别领域或地区甚至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人们承认,在一些艺术美范畴中,例如悲剧、崇高、滑稽等,均有丑的艺术因素的出现,这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必要,而且也是对与艺术美领域及其表现力的丰富与扩充。即使是在有的以表现丑为主旨的艺术作品中,人们也可看到,其间潜隐着对于丑的贬斥与否定,而并非只是对于丑的津津乐道的欣赏。只有极少数艺术品浸满了对于丑的事物貌似客观的表现与激赏,这当然应属于艺术的逆流。事实上,当他们对于艺术的和社会审美活动的意义生发怀疑乃至予以颠覆的同时,他们也就颠覆了属于人类的进步的价值观及其生存理想。

美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实质上,它在创造与表现美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是从事艺术审美实践的人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即价值关系。人们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劳动,一方面,必须借助于外部世界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有发现与创造美的素质,即能够从客体世界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中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质素,并能够予以创造的素质和能力。而这种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不仅人的感受美、创造美的器官的成熟和审美心理基础的奠定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实质就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态中,艺术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土壤。审美价值所独具的特色在于,它既是形象性的,也是超象性的;既是精神和情感的,也是物质和实践的;既是功利的,也是超功利的;既是主观意识的,也是客观的和社会的。艺术的审美价值正是上述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艺术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创造,是艺术审美价值的核心,艺术活动中的许多方面,均与“美”的创造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崇高、壮美、悲、喜、滑稽、丑等审美范畴的创造,均能充分体现其艺术的审美价值;而主体对于形象、典型和意境的营造,则是实现艺术审美价值的基本目标;艺术家对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和形象性表现,更是较深层次的审美价值的创造。在当代,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对许多课题的感悟与思考,均上升到审美价值的高度,对社会与公众具有重要的启示。而在艺术及其审美领域内部,更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追求。自20 世纪以来,属于社会艺术活动的领域及其方式在不断拓展,审美的和艺术的类型也在扩充,这正是艺术活动持续发展和艺术审美价值不断提升的表现。 由于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状况,以及人们理念与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化,促使艺术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景观,同时也出现一些混沌与迷乱。面对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人们当会基于审美理想的基本内涵,通过对于以往世纪艺术历程的冷静思索,逐步予以厘清,更加坚信人类审美与艺术活动光明的发展趋向和前景。

创造审美价值,是艺术活动的基本宗旨。艺术的全部价值,均是艺术主客体审美关系的生成以及主体创造的结果;艺术审美价值的生成,更是主体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以富有审美意味的形式建构出不同样式的作品,并通过形象、意境和典型等凝结了人类和世界上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精神质素,其间所充盈的精神性价值即为艺术的审美价值。创造审美价值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活动本身,而且在于以此达到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与世界的关系,提高人的精神品格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创造审美价值,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体现。主体在创作中,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理想模式渗入其间,使之在创作过程中成为规范总体作品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为作品导航,同时又在作品的最终形式中得到体现。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的审美理想有着特定的时代和民族的特征,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积极的、进取的人生目标的追求,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总是相通的。高尚的审美理想必然导向作品的高雅,低劣的审美情趣势必导向作品的低俗。凡是得以传世的艺术作品,大都在某个方面凸现了主体对于人生或世界某个方面的审美追求,昭示着具有一定社会、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审美理想。

篇(3)

关键词:设计审美;形式美;使用价值;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6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设计品的精神使用价值会超过其真正的使用价值,也就出现了设计审美偏差。而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主要是研究物质领域的事物,是一种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新兴的应用美学,是美学在物质信息转播领域里的一种应用,是设计文化的美的研究。由于现代设计在发展中受到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影响,使得设计在本身的文化轨道上出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特征,因此美学范畴的审美评判标准也变得难以确定。

中国早期的艺术品:彩陶、青铜器、玉器、瓷器都与设计密切相关。以玉器来说,最早的玉器一般要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质量、材料上符合“美石”;形体上具备典型玉石的基本样式;玉本身坚硬的特性决定了制玉必须使用的特殊制作方法。从设计美学角度来说,一块成功的玉石不仅外观上要满足人们对其审美要求,更要实现它的功能效用,达到观赏、佩戴的使用价值。

一、玉器设计中的形式审美

早在旧石器晚代,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最具代表的是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器型有猪龙纹玉、云纹云佩、箍形玉器以及玉龟、玉鸟等,造型简朴,纹样洗练。后来出土的猪形玉龙,具备了后世龙的形象,一般玉龙有两种形状:一种是舒展C形龙,一种是连体猪形龙。C形玉龙,弯曲的身躯,简洁的刀工,飘逸的鬓发,光滑的质感,蕴含着原始的力量,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是借鉴其形状。由于人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促使人类对模仿自然形态、概括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但是产品造型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联想,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以玉龙来说,虽然龙是虚拟的动物,但是C形玉龙右边的空白与向前的龙尾,形成腾飞的趋向,也是人们根据动物变形演化而来,赋予其象征的意义。

二、玉器设计审美中的人文因素

设计是对当时所处的人文、环境的时代精神反应。玉器也不例外,在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数量、器形、种类以及琢磨工艺都超过前代,并且突破了以前光、素传统玉器文化。雕刻在玉器上的或简或繁的神人、兽面图像,反应了当时人的和伦理观念,而且玉佩、玉都标志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中国玉器设计者创新的精神、意识和激情,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环境,在这之中,人文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设计的代表,玉器的设计与发展是合理的将人文因素施加在玉器上的成功范例。它不仅在于它的美感性,而且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

三、玉器设计审美中的功能与价值因素

设计艺术的功能美是设计美学中的首要范畴,功能因素也是设计审美中不可或缺的。在山西峙峪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件水晶制作的小刀和石穿孔而成的石器装饰品,显示出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艺。这也说明“设计者”充分考虑了装饰品用于佩戴的功能,才会在石器上穿孔。从每个原始民族中,我们都发现他们物品的精细制造是由外在的目的可以解释的。因为玉器具有佩戴、陪葬等特定的功能,人们在购买时,经过材质、外观的筛选,再为了特定的用途而选择,也就是所谓的“功能设计”实现了其使用价值。又例如爱斯基摩人用石硷石做的灯,如果只为了发光、发热,就无需做得那么整齐和光滑。澳洲人常把巫棒削得很整齐,但即使不削得那样整齐,他们的巫棒也不至于就会不适用。可见,原始艺术和人类的早期设计,大多数是首先考虑实用目的,然后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审美要求。而当今的现代设计无疑是追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四、结语

从玉器设计来说,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这就需要从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着手研究,也就是从形式审美方面满足消费者。现设计行业与设计师们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把科学技术、工艺与艺术完美相结合,向社会提供价格合理、美观实用的产品,传播现代设计的审美信息。设计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产品形态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审美设计没有极致和终点。

参考文献:

[1]薄松年著.中国美术史教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李超德著.论产品设计的形式审美.苏州丝绸工学院报,2001.4.21.2.

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美术教育的意义才能够凸现出来。

一、美术教育中审美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有效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等,在各种思想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正确的审美和见解从而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传达出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这就很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教育中来,更不用说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了。其次,教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美术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聊,教师与学生交流也不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了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不能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审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并且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成绩来进行判断的,但是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评价就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观察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或者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和观察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开阔思维,交流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把握,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观察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赏析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鼓励和帮助,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水彩画《水穿石》的时候(如图1),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观察过水流在石缝间流淌的场景,在你的印象中水穿石是怎样的?通过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生发挥出想象力,并且参与到讨论之中,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时,学生就会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审美也得到了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中审美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培养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才能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荣.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08):129-130

[2]周娜.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5,(07):16+98.

篇(5)

关键词:线、韵律、传统雕塑

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的运用具有独特的意义。绘画领域中,通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和总结,最终发展出了十八描。归属于整个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统雕塑,也将线视为一种重要的造型语言。宗白华谈论道:“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回顾雕塑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汉代的朴拙厚重还是魏晋的紧密飘扬,无论是隋唐的雄强深圆还是两宋的文雅静穆,都在体与面的交融中汇入了线的造型意识,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韵味,至今仍然令许多中外艺术家折服。

近些年来,传统雕塑中线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研究者所关注。滕小松教授已经指出:“真切地寻味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进而全面地归纳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体现,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最佳切入口,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线的语言运用,可以视为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最大的不同,中国传统雕塑的形体轮廓及内部结构刻画,由里到外都贯穿着线的意识,中国传统雕塑中线的运用,丰富了雕塑语言的表现手段,对今天的雕塑创作仍旧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线是韵律的传达

在传统造型艺术中,韵律是作为生命力的体现而存在的,韵律具有音乐般的艺术魅力,它能将静止的雕塑赋予动态之美,体现出深沉的生命力量。韵律感可以说是传统雕塑的生命之所在。在传统雕塑中,韵律感主要通过线来体现,美国学者威尔・杜兰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线与韵律的重要性:“中国艺术不求浓烈的色彩,只求韵律和精确的线条。中国艺术几乎完全基于精确和优美的线条”。

无论是秦汉的兵马俑还是唐宋的陵墓雕刻,无论是传统佛教造像还是文房雕刻器物,无不贯穿着线所表达的韵律感。传统雕塑通常采用以线带面、以面成体的手法来塑造形体,而那些块面的转折和形体的起伏,无不是因为线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在雕塑内部的装饰纹样韵处理上,线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与形体的块面完整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存在线的意识,雕塑的韵律感才由此而生。唐代顺陵的石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石狮韵形体结构中,各种形式的线,不断地穿插,交织和盘绕,圆润流畅而富有弹性,没有丝毫的懈怠,将石狮的韵律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如此,石狮才具有雄强的生命感,释放出足以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丰富的传统雕塑形态中,无论是动物题材还是人物题材,无一不是动作与体态的概括和提炼,虚与实,软与硬,刚与柔等各种矛盾因素,都在线与造型的结合中进行着充分的调和。形体内部处于同一平面的绘画性的线,和形体外部的处于不同维度的雕塑性的线,都进行了有机交融与充分交汇,在传统造型艺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线是精神的物化

在艺术作品中,创作的主体不但能感悟物态的韵律,而且反求诸己,对主体精神的韵律进行反省。这就使得主体的韵律不但由感物而消极获得,而且积极地在外在感性形态中得以实现。因此,其韵律感就不仅是感物而发,而且在审美之象中体现出主体精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韵律随之使生命的感性形式得以升华,从主体的内在精神韵律感的需求来看,内在生命总是渴求外物与之契合。作为客体的艺术品,其之所以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它能够在韵律上与主体发生契合。

在传统雕塑中,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语言,更是精神的符号与载体。符号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以精神的表现及其程度作为标准评判艺术品的等次:“当某种精神被完善地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精神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任何精神时,我们就称这件艺术品为低劣的。”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它们在通过线的韵律感传递自然物象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某种精神性的意义,寄托了创作者的特殊情感。

归根结底,自然界中并没有纯粹的线。艺术中的以线造型,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抽象化表达。传统雕塑中有各种形式的关于线的表现,无论是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物上庄严神秘的线,还是汉代陶俑形象上的古拙雄浑的线,都能够使观者在精神上与之产生共鸣。于是创作者的内在精神就得以传递出来,而观者的内心深处对于美的体验也得到了发挥,例如,霍去病墓前的大量石雕,形体内部的结构大多是以几根单体的直线与弧线巧妙塑造出淼摹K舍弃了细节的起伏变化,而是以高度概括的线展现了完整的形体,其所产生的强烈的秩序感,给人传达出纪念碑一样的庄重威严的气势。千百年来,人们前往霍去病墓欣赏这些石雕,都能感受到整个汉代的时代精神。而从大量的唐代石窟中的浮雕飞天中,那些弯曲流畅且疏密有致的线条,则给人另一种感受。这些线是物理性的线,可以与造型的体与面进行穿插结合,同时,它更像是游走在形与神的精神性的线。透过满壁飞动的线,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匠人在塑造这些形象时的活泼欢快的精神。无论是汉代霍去病墓前的圆雕,还是唐代石窟中的浮雕,无一不是创作者个体精神的物化,而线的运用则是这一精神物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

三、线是哲学的升华

一个民族的造型艺术,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在视觉上的呈现,也是该民族哲学观念的象征性表达。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深刻地影响着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促成了中国传统雕塑中线的生成,完善以及定型。线既是自然生命的抽象化,又是天地之气的具体化。可以说,传统雕塑中的线,是中国古代哲学,审美理念的感性显现,表现的完全是中国式的美。正如宗白华所言:“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的灵魂。”

作用于传统雕塑的线的哲学理念和审美趣味,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简化形体。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思海姆所提出的视知觉基本规律:“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从原始陶塑的以线条再现轮廓,到后来相似律支配下的各类雕塑的线性空间结构,都能体现出传统雕塑对于形体简化的无意识追求。其二,重写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直觉”型的思维模式,特别强调个体的亲身体验与直觉感悟。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体系的建构及其言说方式,也影响到传统雕塑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征。传统雕塑中抽象单纯的线,能够最大可能地描述事物的象外之象及味外之味。其三,强调传神。先秦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大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哲学层面上论及了“神”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对于后世造型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造型艺术中,色彩,形体和光影等艺术语言,都可以从自然世界中直接获取原型,而线的造型则必须依靠思维的提升和感觉的凝练,因而最能体现出“神”的意蕴。从“形”与“神”的关系来看,“神”超越了“形”,但是又必须依附于形。传统雕塑艺术在具体可感的形体中对线这一抽象元素进行灵活运用,超越了形的限制,可以直抵传神的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以线条,体量作为切入点,将自然物象改造成了超越自然并带有意向性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这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线意识韵建立,是人类思维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尽管如此,却只有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线才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不仅仅是形体的附庸。这是受到了独特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只有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传统雕塑才能够做到忽略客观形体而强调抽象的线的运用,从而完成物象与心象的融合,并最终在线的意向性表达中,使得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篇(6)

艺术实践充分证明:“静默”是影视艺术中普遍的较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就艺术整体而论,它可以调动欣赏者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可以诱发使欣赏者对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非确定性因素进行“破谜”、“解码”,从而完成艺术的再创造,而这一过程便是欣赏者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的开发过程,也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充分感受到了艺术再创造的快乐和美的艺术享受。

“静默”手法给欣赏者带来的艺术效果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也就是说它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层次:

有助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人历来都是被作为一个主体加以表现的,影视艺术更是如此。

人所共知,世间一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阶段性,暂时的停顿和静止,正是这种运动“阶段性”的体现。作为这种运动“阶段性”艺术表现形式的“静默”手法,在细腻深刻地表现人物精神世界外观、人物心灵方面具有其他艺术手法无法匹敌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静默”固然意味着“不说话”,但它并不排斥各种各样的动作、表情,也不排斥自然音响。一个无声的眼色能传达无限的深情,无声的人物特写镜头反而更具表现力。正因为如此,编导常常在遇到剧中人物有某种微妙、复杂、难以言传的感情时,便采用“舍声去音,遗貌取神”的静默艺术手法加以表现,把更多“意会”的东西留给欣赏者自己去思考回味。这便是静默在展现人物心灵、塑造人物上具有独特功能的充分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做某件事时,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现象,这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在此时对听觉产生了选择和抑制的作用(这一现象也称注意的“定向性”)。因此对外来音响忽隐忽现(或全部取消)的处理,就有助于揭示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较全面地描绘出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

国产影片《老板哥与电妹子》中,当“老板哥”历尽种种困难,终于使电磨取代石磨运转起来时,曾百般阻挠儿子装电磨的“磨老倌”也禁不住跟众人前来观望,当磨老倌被众人拥进磨房时,画面上随着磨老倌面部特写的出现,高速运转的电磨的轰鸣声逐渐弱化,直至全部消失,接着镜头由磨老倌既惊讶又惭愧的面部特写推出高速运转的电磨轮子的特写,进而镜头又摇向堆放在屋角的石磨轮子,最后重又映现出磨老倌的面部特写。这场戏中,众人在不停地谈笑、嬉戏,电磨在运转,但自始至终画面上没有一点声息,不过观众不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更觉得真实可信,此情此景正准确巧妙地活化出磨老倌极度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既有初次接触到新事物时所产生的那种特有的欣喜新鲜之感,又有在这种喜悦的心情中夹有看到自己半生以来赖以生存的工具(石磨)被现代化工具(电磨)所取代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之情,同时更含有因百般阻挠儿子而产生的无限悔疚之意。在此,编导及时而巧妙地以现实生活中注意的“定向性”为事实依据,通过对音响的静处理,恰到好处地将磨老倌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极度复杂多样的内心活动全面地展现了出来。

有助于拓展空间环境,扩大画面的容量。人们是通过有限的画面来欣赏影视的,这便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画面边框的限制。电影艺术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电影本身存在的这一弱点,同时为了增强与随它诞生的电视的竞争力,最终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大银幕和宽银幕的诞生。这一变革确实使电影画面的表现力有所增大,然而这毕竟不是增大画面容量的根本性途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观众意识中存在的“有形的”边框的限制,扩大画面的实际容量,彻底克服画面表现力方面存在的弱点,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在有限的画面内,尽可能多地为观众提供再创造的材料(多义性信息),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这就为“静默”手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电影《黄土地》中有一个极富说服力的例证,在翠巧成婚的晚上,她头盖红纱巾,坐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突然从画面左上角伸入一只乌黑粗糙的大手,揭去了翠巧头上的纱巾,翠巧慢慢地抬起头来,接着画面上出现了翠巧惊恐的面孔,进而胆怯地向墙边缩去,在这里,观众从画面上的那只大手和翠巧的神情动作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画面边框之外”那不曾露面的新郎官的形象,显而易见,此时一个画面不再被视作一个画面自身,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电影画面1=1的现状,从而达到了一种“美的饱和”,客观存在的画面框架在观众的意识中不复存在了。这就为观众的无限想象提供了空间和余地,使观众在参与了艺术创造之后获得了一种艺术享受和心理满足。

有助于艺术气氛的烘托。我们说音乐具有烘托剧情气氛的特殊作用,那么在剧情达到的情况下突然将音乐取消,也就是说在到来时对音乐(声音)加以“静处理”(即运用静默的艺术手法),是否会影响和破坏影片应有的艺术气氛呢?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指出:“当音乐在极度紧张的时刻突然中止,让观众仅仅面对无声的画面,这种效果反而变得更加强烈。这是由于音乐已经在我们感觉中枢蓄积起感应的力量。虽然音乐在决定性的一刻来临之前消失了,它的余晖仍照耀着无声的。”而林格伦则在他的《论电影艺术》中直接提出了“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说法。事实究竟又是怎样呢?

在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壮汉牺牲的画面,以炮弹的浓烟隐去了壮汉的身躯,浓烟随之如龙卷风般向画面的一角升腾,然后消逝在画面的边框中,此时此刻,激烈的枪炮声、厮杀声全然消失了,唯有死一般的沉寂和空白,然而正是这死一般的沉寂和空白却蓦地把观众带进了一种压抑苍凉的艺术气氛之中,并使之得到了一个绵长的联想机会。

总之,“静默”这种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除了上文中论述的几个方面外,还具有设置悬念、推动剧情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为篇幅所限,在此就不赘言了。

正和其他事物具有其两面性一样,“静默”这一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也具有其不容忽视的两面性,无节制和不适时地滥用“静默”手法,不仅不会引导观众去联想、想象,实现艺术的再创造,反而会使观众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观众的厌烦之感。编导只有在特定的情景和条件下,根据剧情内容和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需要,加以巧妙地应用,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必然弄巧成拙,以至于直接影响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削弱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

篇(7)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文化解读;审美

因承担参与2012年立项国家级课题《贵州少数民族曲艺传承发展机制研究》之水族旭早部分,与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底前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调研,在对水族曲艺旭早传承人进行专访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她们都共同拥有另一个角色,那就是她们都是马尾绣的传承人。她们在绣马尾绣的时候都喜欢一边唱一边绣马尾绣,提到马尾绣她们都津津乐道、侃侃而谈,马尾绣不仅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传承水族的传统文化上也功不可没。

一、马尾绣文化解读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些文化艺术逐渐从无形转化到有形,通个服装、头饰、绣品、建筑、陶瓷等呈现出来、传承下去。水族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早在远古时期就祖先就缔造了许多神话故事,有开天辟地的神话古歌《开天辟地》、《开天地调》,有人类起源的神话《造人歌》、《十二个仙蛋》,有反映氏族斗争的传说《人龙雷虎争天下》等,水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水族既有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也有人类灵魂、祖先崇拜。①马尾绣的图案蕴含着水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色彩,大多为民族信仰的缩影,水族人民把她们的信仰、传说、文化、审美倾注于画面之上。在马尾绣图案中最为常见的为鱼、蝴蝶、凤凰、太阳、石榴、葫芦、水书古文字等,鱼的传承和图腾崇拜在水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影响最深远,“鱼是水族祖先的影子,吃鱼是继承祖先的优良特征”②在水书的二十八宿名中“鱼”就位列其中,如:《葫芦兄妹》,传说在很久以前,发生水灾,淹没了大地,情急之下水族兄妹寻得一个葫芦并坐在上面逃生,可是因为洪水滔天葫芦起伏摇摆,兄妹俩快要被洪水卷走时,鱼托起了兄妹避难的葫芦,救了兄妹俩,鱼保佑了祖先;水族先民认为鱼类与人类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并通过祭祖、生育、生产生活表现出来,所以鱼纹的马尾绣便在水族妇女的服饰上和牌匾中世代相传。在水族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关于凤凰的故事传说,如《十二个仙蛋》、《金凤凰》,凤凰被称为“长命鸟”、“大翅羽”,水族人民认为把凤凰绣在服饰上代表长寿、吉祥。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在早些年大多水族妇女不识字的情况了,她们通过老一辈人口述的传说故事加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物化的手法把思维中美好的想象通过马尾绣呈现出来,并通过她们的刺绣一代一代传下去。拥有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水书虽然只有500多个单字,但用水书古文字撰写的《水书》传递了水族古代的文明、记录了水族传统文化神秘而古朴的异彩,水族妇女把水书古文字用马尾绣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满足了水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民族自豪感,而且对水书的传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尾绣丰富多彩的纹饰主题,不仅展现传承了水族的神话传说、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水书古文字,在体现水族的悠久历史及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语境,还透视出水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情感心理本体及现代生活中文化元素的融入,它体现了水族特有的女性文化,成为水族的文化符号。

二、马尾绣审美艺术解读“

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关键”③马尾绣的工艺构成,复杂而多变,用料独特,绣工精湛细致,具有彩色的浮雕感,富丽而不艳俗,令人很容易感悟到水家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地理环境对于民族的审美观念起着决定性因素,水族人民聚居在群峰竞秀、森林繁茂,溪流交错、碧草如茵的三都自治县,大自然美景激发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她们把生活环境、审美心理展现在刺绣上,把美好的真实生活升华为艺术之美,体现了水族人对自然本能的认识及其审美观。

1.种类繁多的刺绣技法绣出古朴、生动、抽象的图案纹样,呈现民族审美理想。

水族刺绣艺术,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很有市场。据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潘瑶介绍,马尾绣远销海内外,小小的一个非物质文化展示馆每年都要卖出几百万元的马尾绣作品。马尾绣图案纹样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古朴,固定的纹样记录着水族人民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虽是重复出现的图案纹样依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完全规避了审美疲劳的缺点。在民间能够传承久远并且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品一般都是具有实用性的,水族地区流传最泛的传统马尾绣艺术品中,背带(“歹结”)刺绣最具代表性。背带一般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并且由23块不同大小的几何图案组成,背带上部为主体部分,宽50至70公分,长50公分,上下相连整体成T字形,背带上图案必然会出现蝴蝶纹,如前所述蝴蝶的传说,蝴蝶有保佑孩子、感恩的寓意,背带中间会绣上太阳、太阳中间会绣一朵大红花,四周还会绣上小草、小花、藤蔓、小蝙蝠,呈现出太阳下花朵簇拥、蝴蝶翩翩起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背带会有不同的图案纹样,有绣双龙、双凤呈现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景观,也有绣上花草藤蔓环绕的鸳鸯鸟,背带尾绣上石榴、边角绣上蝴蝶,除此之外还要在其中缀上铜片,金光闪闪美不胜收。马尾绣图案较多,主要有凤凰纹、蝴蝶纹、牛角花、蝙蝠纹、螺蛳纹、太阳纹、植物纹、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书卷纹等,同时马尾绣的针法也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针法也会略有不同,常见的针法有:平绣、空心绣、螺形绣、辫绣、结线绣、破线绣、数纱绣、锁绣、贴布绣、挑绣、泡绣等等,种类繁多的刺绣技法绣出古朴、生动、抽象的图案纹样。

2.高雅、古朴的色彩体现水族人民和谐统一而不张扬的个性。

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审美也随之日新月异,但是马尾绣艺术形式、色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色彩语言相对单纯而古朴的马尾绣绣品以白、红、黑等为主色调,同时也常用青绿色、蓝色、淡蓝色、淡绿色。在水族人民心中红色是喜庆的色彩用来绣太阳,而太阳代表万物生长、人类进步,红色是温暖、热情、喜悦的象征;黑色代表庄重高雅;白色代表光、纯洁、朴素;青绿色也深受水族人民的喜爱,因居住在青山绿水的环境里,耳闻目染养成了审美习惯,青绿色同时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新生命的萌发,展现了水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崇拜。在马尾绣绣品背带上就常用红、黑、白色为主色调,红色除部分的刺绣外,主要用于制作背带上部的布壳;黑色,主要用于制作背带下部的布;白色是马尾线的颜色,用于背带通体,勾勒背带上所有的图案。白色作为图案的轮廓线在明度上形成了鲜明的色差对比,给人以明快的视觉效果。水族同胞非常喜爱蓝色和绿色,服饰比较素雅,一般都是蓝色或者绿色的长衫和靛青色长裤,头包白色或青色布帕,整体素雅古朴,但在水族妇女的服饰上精美的马尾绣点缀给素雅的服饰填补了不足,从整体服饰来看,蓝绿色配上精美鲜艳的马尾绣,大大提高了衣服的品味及美感;男装则为藏青色或蓝色土布衣衫和长裤。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在马尾绣上也偶尔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在三都非物质文化遗传中心的展馆里就看到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马尾绣品,如:把马尾绣绣在款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女士手提包或背包上,在红色、紫红色、蓝色的手提包上用白、紫、黄、绿、蓝、黑等色线绣出孔雀、鱼、太阳、龙、蜻蜓、凤、鸟等图案,一些背包下还加了坠饰为彩珠白色的鸟羽;在展馆里还看到大量的马尾绣绣花平底鞋和高跟鞋,鞋子有蓝色、枚红色、绿色、黑色,鞋面用红、紫、蓝、绿等各色线绣了花、凤凰、水波浪、鱼、树叶等图案,虽现代的马尾绣绣品色彩艳丽,但是色彩搭配不会出现对比强烈的颜色,总的来说均不离高雅明快的色彩特征。马尾绣是水族人民静态的表现本民族艺术作品的一种形式,作为民族的实用性艺术品,不仅反映了水族人民的文化元素,还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注释:

①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②潘朝霖.水族鱼图腾探源[M].贵州民族论丛,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