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设计风格分析

设计风格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设计风格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设计风格分析

篇(1)

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自诞生以来,设计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和相关社会和人文背景因素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复杂。许多领域内的事件,如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变化都能影响产品设计风格,造成设计思想和形式上的独特表达。现在正值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当我们面对未来尚不能确定的一个合理稳定的产品设计风格时,也许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产生的前因后果能有助于我们看清产品设计风格产生的真正原因,从而启发我们找到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之路。

一、设计风格形成的不同理论观点

1.社会因素促成论观点

英国设计理论家塞缪尔·哈金斯(SamuelHuggins)早在1863年就指出:“我们对其本源稍有了解的每一种风格,都不是由意志的行为而产生的,也不是由某些人发明出一种新风格;而是自发的,来自环境的,由某些伟大的政治、智力或宗教革命所导致的。”

哈金斯认为,设计总是与客观现实相联系,与人类活动、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件相关联,这是典型的社会因素促成论观点。尽管哈金斯提出的社会因素尚不全面,但已明确指出社会因素能够促成设计风格的形成,特定时期的社会特征表现在政治、文化和信仰等客观因素上,每一因素都会给设计风格带来影响,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各有不同罢了。

2.人为因素促成论观点

英国设计理论家彼得·柯林斯(PeterCollins)也指出:“风格是由艺术家们作出的流行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和真正当代的世界观之表现,这些艺术家最成功的直觉到其时代所特有的人类经验之性质,并且他们能够将这些经验表达在深深合于作为该经验部分的技术、科学和思想的形态之中。”

科林斯认为改变设计风格的真正原因是从事创作的设计家们,是人的因素。因为从他的角度来看,设计风格是设计艺术家们活动的直接产物。尽管设计风格形式反映相对应的社会特征,但任何社会因素都不是设计风格或其表现形式的创造者。真正设计产品的是人,使用、传播设计风格的也是人。

如此看来,这两者的观点虽然相互自成一派、针锋相对,但也都显得言之有理、旗鼓相当。那么,作为后学者的我们对这些现当代设计者们需要如何选择,或是怎样找到正确的理论观点呢?

二、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成因分析

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的形成为例,我们可以对现当代社会和人文背景进行客观透彻的考察,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不必盲从某些特定的理论说教,从而找到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1.政治因素

二战后,西方社会中严重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大众强烈的反抗情绪。一方面,政治腐败、贫富悬殊、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工人失业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个人的生存方式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重干扰,被强行纳入一种僵死的社会模式。60年代后期,积蓄的不满开始变成激进的行动,反抗活动接踵而来。

这种政治生活失衡,其根源是社会低层人群为自身争取权益的结果。低层人群不再盲从于旧时的社会精英为他们安排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应有的权益需要得到认可。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这种不稳定同样也表现在社会生活方式之中,因此导致了早期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不确定性。

2.文化因素

a.非理性思想

二战后,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存在主义思想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理性科学主义思想,讲求实用的功利主义,主张从科学中排斥人的存在。这必然与存在主义的人本思想相对峙。两种思想不断抗争,此消彼长。在经历了二战及其后各种局域战争的痛苦以及核战危机后,人类终于意识到机器的可怕和自身的脆弱。这使得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思想最终趋于上风,导致了社会思想因素的变异,并通过文学、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b.反主流文化兴起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爆发,声势浩大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进一步将反抗推向。反主流文化拒绝传统价值标准,反对科技对人的驱使,不信任工业文明,提倡以人的多元性发展代替科学逻辑带给人的单一性。反主流文化运动迅速传播,使标准化、理性化、精英化的主流文化不再是文化发展的惟一选择,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受到同样的重视,造成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格局。反主流文化使激进的变革意识深入人心,同时也推动了设计领域对现代主义原则的怀疑与批判,并形成了以“波普”设计和“孟菲斯”为代表的反主流设计思潮。

c.生活与艺术的混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从前高高在上的艺术,在后现代艺术家手里变得如此平淡和低俗。生活中的一切东西皆可登堂入室,而日常生活本身也成了艺术。生活与艺术的混合宣告了一种非理想的开端:艺术开始走向无深度的平面表达方式,生活也开始走向一种非伦理的反规范的幻境,传统的美丑观念已不再具有权威性。

以上这些文化因素的改变,无疑最直接地体现于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上:非理性思想导致了人文主义的产品设计特征;反主流文化的兴起导致了各种即兴、暂时、多元和拼凑的产品设计形式出现;而生活与艺术的混合更使得产品设计趋向通俗化、娱乐化。

3.经济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丰裕社会开始形成,物质财富的积累导致了生产、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化。60年代后,消费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战后新生代成为消费主力军,职业妇女消费力增强,市场日益细分,用后即弃的消费主义形成。

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新产品设计逐渐涌现。新消费者对非传统产品喜爱有加,物质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更符合他们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此外,他们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风范,色彩大胆强烈,产品设计突破旧的造型框框。

消费的改变导致经济因素的变化,战前单一风格垄断市场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同时短期消费行为日益抬头,过去强调长期耐用的设计显得越来越落伍,设计者不得不采用不同样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为了适应多种要求,折衷主义设计方式(典型的后现代风格特征)大行其道,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迅速普及。

4.人的因素

篇(2)

关键词: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特质

网络媒体作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媒体形式,以网站为基础,包括了视觉设计、支撑技术、社会化联系以及网络媒体公司本体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理念与技术创新、社会化交互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作为外在表现之一,网络媒体的设计理念与风格也有着自身特点,这与其内在特质密不可分。

1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举例

网络媒体设计以网页设计为基础,包括了网站策划、网络动画、电子杂志、移动应用以及相关程序开发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设计属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畴,具有设计与技术的双重属性。网络媒体设计在版式、用户交互、视觉符号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成为数字媒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网络媒体的平面设计风格是同种类印刷品的延续,比如公司网站的设计风格首先要遵从公司VI手册指定的标志、色彩、辅助图形使用规范,和公司宣传印刷品一样,要使用一些象征性的图片,以表达企业文化与特质。另一方面,由于传播媒介和显示设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油墨转化为像素的同时,网络媒体依赖于超链接手段的超媒体阅读方式较之印刷品的线形阅读流程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视觉设计风格。比如网络媒体设计一般强调主菜单导航和分级页面构建,因此首页设计风格一般呈现集合性、模块性;二级、三级页面则逐步向具体内容展示靠拢。

Facebook简约的蓝白风格也已成为社会化媒体网站的色彩标准。除了视觉形式,Facebook围绕用户的菜单设置也体现了社会化媒体的精髓:注册与登录模块、用户的信息、用户的圈子、用户关注的内容等等,网络与人的关系在这套菜单设置中可窥一斑。Facebook还针对公司团体设定了相应的公共主页,与私人用户形成“信息传播主体与粉丝”的一对多关系,完成了用户的二次聚合。公司主页包括公司识别信息、主题图片、相关介绍等基本内容。除此之外,针对每个公司的不同情况,精选出特殊模块单独放置在页面底部,形成专题,比如粉丝数量(likes)、重要事件等等。较之官方网站,用户在这样的页面中更能直观的感受到公司文化的影响以及与自身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公司形象更为鲜活。总的来说,Facebook打造的社会化媒体信息模式较之官网内容的繁密和搜索引擎的简洁有着别样的意义,形式和内容在此有着完美的统一。

Twitter界面设计师维克托・洛伦克(Vitor Lourenco)为该网站设定了简洁而不失艺术细节的视觉风格,打破了以“纯色背景、拒绝装饰”为代表的高访问量网站的设计法则。对于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型博客而言,在发帖文字数量受限的同时,于视觉变化上却获得了一定的释放。网站背景中的平面插画以及类型各异的小鸟标志让这类网站距离用户更为贴近,在时下流行的微博型网站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这种轻松的设计风格。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平面设计风格也蔓延开来,在不同终端形成了各自稳定、延续的视觉特征。一般来说,移动媒体的界面设计更加简洁,适合手指操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在固有网页链接内容的基础上整合页面,精简模块,都做指引性信息,过多的具体内容交给深层链接或者外站链接。有些APP应用甚至颠覆了传统网络媒体的内容展示形式,比如一款名为idaily的iOS应用,一改满是超链接的“大而全”形式,转向每天只推出一幅精彩照片与配图故事,其吸引力不降反升,这与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选择有关。当信息数量到达一定的限度,少而精的获取信息反而是明智之举,毕竟作为当今社会的读者来说,其自身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可以真正关注一件事情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视觉风格,典型公司具备的卓越行业洞察力也将成为网站设计的内容与结构策划的参考标准。

软件公司Adobe在官方网站中较早提出了“解决方案(Solution)”的概念,在单纯的产品列表之外优化定义了公司产品的行业属性。“面向需求、给出解决方案”是Adobe网站架构不断更新的指导思想。在最新改版的网站中,Adobe将数字媒体与桌面出版行业划分为商业需求(business need)和行业(industry)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了数字分析(Digital analytics)、媒体间广播(Broadcast)、数字出版(Digital Publishing)、教育(Education)等多个门类,引入了云营销概念(Adobe marketing cloud)概念。在这份解决方案列表中,Adobe公司将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多样终端统一对待,体现产品的无缝连接特性。在当前的富媒体时代,廓清媒体本质、整合媒体资源与优化媒体感受成了每个创意与设计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典型公司给出的答案将极具价值。

总的来说,以Twitter、Facebook、Adobe为代表的典型IT与互联网公司所体现出的视觉形式与行业分析是同行设计的重要参照,代表了网络媒体主流设计方向和默认标准。

除了网页设计类型,网络媒体公司及其所代表的数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性的潮流,其影响力不可避免的要波及到更多的设计层面。以标志设计为例,在LogoLounge网站的《2012年标志设计趋势报告》中,符号集群(Icon Clusters)、透明叠加(Transparent Links )、虚实结合(Selective Focus)等类别都具有典型的数字媒体特征,体现在电子屏幕化的色彩表现(半透明、纯色和渐变色)、像素化图形、线条以及抽象概念表达等多个方面。

2网络媒体内在特质分析

通过案例研究,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具有独特性,即便抛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其平面设计风格的特征依然清晰可辨。可以说,包括网络媒体公司与领导者的典型特质在内的诸多因素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网络媒体个体往往有着统治性的绝对影响力,也可以称之为典型影响力。典型网络媒体公司简单的名称往往承载着深厚的科技、社会与人文内涵。如搜索网站谷歌(Google),其名称早已上升为代表搜索行为的动词。再以社会化媒体网站Facebook为例,短短几个字母让用户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是谁打造了这个社会化网站帝国,也很少了解哪些技术支撑起这个网站。Facebook不只代表着公司的名称,也不仅仅是是社会化媒体的“帅旗”,更是揭示了网络的互联本质――人的互联。社会化媒体业界有一句流行语:“Facebook就像一条大河,我们只要做里面的大鱼就可以了。”除非新技术驱动的时代到来,否则面对这些独一无二的名称,网络媒体行业中其他人能做的不再是超越,而是承认与追随,模仿者中可以分得一杯羹的也寥寥无几,这与很多传统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IT与网络媒体公司的领导者的创新人格魅力是行业绝对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即便在被公司解雇的时期也没有停止探索,重新创立NeXT电脑公司,研发积累了多项新技术,为重返苹果并成功带领公司转型奠定了基础。苹果产品研发一度贯穿着“what’s not a computer (不是电脑的电脑)”的理念,这也成了一种近似于偏执的创新口号。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早在1995年就早已预言了数项科技发展趋势,比如智能手机、屏幕触控技术、云计算等等,即便很多技术没有在微软公司实现,但领导者的洞察力和创新力让人赞叹,这也是微软帝国的精神基石。和网站名称一样,各大网络媒体公司的创始人或领导者的名称也带有极强的典型性,如同在IT业界塑造出来的一幅幅带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在Adobe公司的创始人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退休的时候,乔布斯曾说过:“他是我愿与之打交道的创新者。他走以后,留下的只是一群西装革履的家伙,Adobe公司也变成了垃圾。”言辞虽偏激,却体现了网络媒体这个行业领导者魅力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在众多创新类别中,技术创新是网络媒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面向技术金字塔尖的淘汰模式使得典型网络媒体大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一时流行之选。Facebook的F8开发者大会所代表的开放性平台就是例证。该平台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公司与个人参与到程序开发,这种人才汇聚成就了Facebook在技术层面保持着“典型性”,代表了公司站立在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

最后,用户也是造就网络媒体典型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网络媒体有着强烈的“圈地”属性,即吸引并留住用户,增强用户粘度。一旦吸引了绝对优势数量的用户,其他后继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减弱。法国调研公司Semiocast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社交与微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的全球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大关,其中,活跃用户也有1.7亿之多。成立短短六年的时间,Twitter能够做到这一点,完全拜网站用户的高粘度所赐。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当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偶像都在使用twitter的时候,也就没有理由投奔别家了。

总的来说,典型网络媒体现象、公司、领导者、技术与用户驱动等一系列特征共同参与造就了这个行业独特的设计风格。

3 助力网络媒体设计理论研究

当前,以数字媒体概论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设计理论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相对而言,网络媒体设计概论研究还未有成熟的理论成果。既然网络媒体有着极强的样本概括特征,可以从典型性特征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典型公司的创建背景、理念主张、领导者影响力、产品特性等等,积累出网络媒体理论研究的基本素材,为相关设计理论的创立提供有益的借鉴。比如,在数字媒体专业的特定课程教学中,可以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以一种行业的代表性公司为主进行介绍,拓展到领导者、产品、关联公司以及相关设计风格等层次,找出设计与行业共性的关系,在数字媒体概论的大框架下细分出网络媒体的相关理论点。

总的来说,除了技术与设计之外,在网络媒体行业影响设计师与用户的软性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将之成为“软精神力”。网络媒体行业绝对影响力,或者说是网络媒体行业的“典型性”作为软精神力的一种对其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一新兴的媒体与设计领域,需要界定和探索的方面还有很多。假以时日,将会有更多特征被发现乃至充分利用,推动数字媒体设计行业整体向前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史蒂夫・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系统性;时间;空间;纯度

1、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建筑设计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风格的复杂性与研究意义

1)建筑设计风格属建筑设计的精神功能范畴,建筑设计史中不同艺术风格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且往往与相关的空间造型设计的风格紧密结合,甚至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音乐)和文学的风格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史。建筑设计风格通常是与某一地域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融入设计者个性心理体验,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然而,风格与上述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在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逐渐螺旋上升的生长轨迹。

2)纵观中外建筑设计史,各种设计风格层出不穷,无论是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风格,抑或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风格,还是力求精神变革的后现代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设计者,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清晰认识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设计风格细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建筑设计实践上艺术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并不罕见的是提到中式,有人会忽略汉唐风格与明清风格之间的差异,论及欧风,也有人会无视南北欧之间的不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解决建筑设计风格定位的问题———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有必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体系,理清建筑设计风格中的内在因素与文化脉络,从而更好地为设计创作服务,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3、风格的内在因素和认识维度建筑

设计来源于人类生活,建筑设计风格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设计风格,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特点社会文化逐步积淀,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同时融入设计者的创作构思综合而成。所以每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都强烈反映地域特色与时代文化。传统建筑设计风格理论,往往主要以历史时期的划分作为风格分类的主要脉络,同时对于地域文化因素进行辅助说明,形成近乎一维(时间或历史)的建筑设计风格认识。更进一步,中国的前辈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种特征,把设计分为四个档次———以“中而今”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为下;这种划分方法综合时空两种因素,清晰明了而长期为业内共识;显然,“古”与“今”为时间(历史)维度,“中”与“外”则为空间(地域)维度,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认识无疑向前进了一步。系统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不能一味的着眼于多变的形式,而应更多分析建筑设计风格背后的地域因素与时代因素,形成既有整体又有局部的系统性建筑设计风格认识。不妨将时间与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风格认识的基本维度。同时,由于技术不断进步,表现手法日渐更新,加之设计者力图表现某种社会文化特征的尺度不同,显然不同的设计作品的社会文化特征典型程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这种风格明显性称其为纯度,显然,时间(历史),空间(地域)与纯度基本构成我们认识建筑设计风格的三个基本认识维度;藉此我们不仅能系统地认识风格体系,而且能为设计实践提供可遵循的理论指导。

4、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特征解读与分析

1) 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基本维度与含义分析。

空间(地域)维———人类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联系(连续及差别),建筑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这种地域之间的联系构成建筑设计风格细分研究基础与基本认识维度。例如从地域角度研究:东亚—中国—华南—岭南的风格序列,从中探寻文化脉络与文化发展走向。不难看出,空间(地域)维度的连续性使其分布在风格系统的圆周之上,颇似简化的地理时区划分。

时间(历史)维———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依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前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延续性,比如就中原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建筑设计风格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轨迹。显然,时间(历史)维由于其单向性使其呈直线与空间(地域)维平面正交。

纯度维———建筑设计风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格为典型蓝本(最纯粹的设计风格),比如明清苏式小木作风格,继而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产生此风格特征明显程度不同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视为风格纯度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技术手段进步有关(比如以不锈钢代替木质的中式冰纹屏风),也与设计表现手法的突破有关(比如突破传统设计构图的对称性限制)。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现代中式”的“现代”是一个纯度的概念,而非时间(历史)的概念。显然,对于特定地域及历史时期的风格,设计作品的创造性和设计师的水平更多体现在对于既有风格纯度的把握上,比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苏式风格设计,设计五成的明清苏式风格设计更难把握,也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至于通常所谓“现代风格”,因为简单几何形体为母题进行设计,这种风格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史中,几乎超越地域和时间界限,可以理解为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风格,或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简约主义风格,所以此“现代”其实也非“时间(历史)”概念,而是“纯度”概念,在建筑设计风格系中,“现代风格”几乎与时间轴重合。

2) 建筑设计风格系的特征几何面。

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设计风格系为规则的柱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征几何面深入认识其空间秩序,时间秩序与纯度秩序。其中,同空间(地域)面表现为过时间轴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时代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时间(历史)面表现为系列的水平圆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所处时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纯度面表现为系列同心圆柱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纯度特征(明显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则各不相同。

篇(4)

关键词: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产物,也是中国民族意识日益复苏背景下的产物。室内设计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土意识越来越强烈,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探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研究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对促进中国本土化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及意义

1.1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内涵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内涵侧重在“新”与“中式”。“新”是相对于“旧”而言,从时间角度来看,“新”明确了新中式室内设计的时间范畴,它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这体现出新中式室内设计在纵向设计上的深度,新中式室内设计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和前瞻性;从设计风格来说,“新”既是一种继承,更是一种创造。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不是对传统的复制,也不是对现代的临摹,而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基于当前国民文化、心理、审美、情感等营造出的室内环境。“中式”是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重要内涵,它规定了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本质属性,它以“中国味”为设计的主元素,主格调,无论是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内涵上,都体现出“中国风”元素。概言之,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内涵在于继承与创新,它以继承中式风格为基础,但是又不拘泥于传统,它极大地折射出中国元素,体现出中国味道;但是新又赋予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以新的内涵,它是中国风格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向世界展示出中国人独特的室内设计个性,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个性背景下的新探索与新实践。

1.2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意义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格调意义与时代意义。格调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属性,它体现出新中式室内设计的艺术品格与设计者的思想情操,是设计者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室内设计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显示出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同时也折射出国人的现代生活态度,追求优雅,崇尚庄重,同时又不乏时代感;从时代意义来分析,它体现出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现代人的生活态度。新中式室内设计既尊重室内设计的一般规律,又注重室内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性,有机融合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营造出符合国情、又彰显个性的室内设计意境,带给国人以文化、思想、情感的归属感,在文化交互频繁的今天,对于重塑国人“中国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思考

2.1体现民族文化认同感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要体现民族文化认同感,因为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本身就是基于国人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在长期的室内设计实践中,室内设计风格更多地被外来文化、外来设计风格所俘虏,丧失了自身设计的风格。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力大幅度提升时代背景下,国人民族意识被唤醒,尤其是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激起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元素的魅力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室内设计风格要进一步体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国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回归,从传统复制设计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

2.2融入时代人文因素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新”,这就需要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要融入时代人文因素。当前人们的家居理念实现新的重塑,从注重功能性向注重功能、环保、生态等转变,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富有时代人文因素的新理念。这就需要新中式室内设计能够关注室内设计的人文因素,体现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更注重人文性,从而形成既遵循室内设计科学又富有审美个性的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

2.3渗透现代技术因素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新”不仅在于设计理念之新、风格之新,还在于设计技术之新。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要充分展示现代科技在设计中的运用,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等,进一步提升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设计理念,从而丰富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表现手段,更好地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最优化设计表达,实现新技术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落地生根,成为一种现实,而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2.4关注现代审美意识转变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要体现人们现代审美意识的转变,尤其是人们多元化审美需求。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要将艺术风格要注重设计的的文化内涵,从传统的追求形式美,向注重设计风格的内涵发展;要凸显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美学价值,室内设计不仅要考量设计的功能性,还要关注设计风格是否带给人们美感享受;最后要将新中式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和谐的、统一的意境,以极大的包容性凸显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多样性。总之,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研究对推动我国室内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设计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路径,不断丰富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内涵,促进我国设计艺术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炳华.浅析新中式风格与现代室内设计[J].艺术科技,2014(01):98~99.

篇(5)

“中和美”的思想,源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它体现是中庸之道,将就恰到好处,不会过犹不及,也不会欠缺不足。一切都是和谐的,都是方正的,都是圆滑的。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这种理念在当代设计美学中也时有体现,尤其实在新中式设计中,“中和美”的应用,更加可以凸显设计的主题和风格。

1 “中和美”设计L格分析

美是通过一定形式存在的,而形式则是由功能决定的,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实用性是设计的目标,不管是建筑方式,还是生活器具,都应该减少奇异、张扬的形式,使之回归实用之本。这种更贴近实用的目的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平和心舒一一“中和美”,既注重形式美,又强调实用美。

2 “中和美”在新中式设计风格中的美学体现

2.1 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和美之布局

中国的许多古典建筑讲究对称之美,以中轴线为基础,采取左右对称的建筑方式。中国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房屋的记载,多数的记载内容都讲述了房屋的基本构造,因此,对于现代设计有巨大的帮助。在对这些历史文献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中轴线的概念,并按照实际需求合理地进行纠正。无论是哪种风格的建筑,都需要有完整的规划方案,最终的建筑既要满足一定的审美需求,又要合理地进行布局。不同建筑的设计风格需要具有一定的制约性,设计风格在变化的过程中,又要具有统一的样式,才能进一步彰显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美学风格。

对于许多室内建筑和布局上,需要给人一种匀称的布局之美。室内布局应合理,追求一种大气、安定、稳重的生活质感,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和”的精神理念。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以天圆地方为主,因此,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也追求方正的理念。设计师在对不同建筑进行方案规划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要求,合理的进行构思,确保最后的建筑能够左右对称,让观赏者眼前一亮的同时,让建筑物更具审美价值。设计师在对不同厅堂进行设计时,需要添加平衡均匀的构思,让整体的风格以平衡为中心,确保厅堂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2.2 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和美之形态

中国对于传统美学要求十分严格,整体设计风格需要避免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多的融入原生态的设计理念。随着对设计理论的深入研究,新中式设计风格主要以借用和复制为主,通过合理的运用天圆地方、虚实相生的设计理念,区别于传统的中式风格,让新中式设计内容可以更加含蓄,重在领会其意境而不是外在形态。比如:室内多半会有许多家具,为了满足新中式设计风格,许多设计师都会选取明式家具,这主要与明式家具的框架结构有直接关系。首先,明式家具多为直线结构,能够更好的配合室内曲线的设计理念,刚柔并进,进一步凸显自然之美;其次,明式家具极少雕刻,这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十分相符,因此能够更好地被运用;最后,虽然明式家具的整体设计结构十分简单,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简单明了的设计理念,确保了明式家具更加坚固耐用,十分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满足现代人使用要求的同时,避免经济浪费。

为进一步彰显家居设计的核心价值,新中式设计风格主要沿用了传统的设计理念,通过对传统设计风格进行学习和深入探讨,并将其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和生活需求,还可以将融入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更好地进行展示。设计者需要对不同的房屋进行整体分析,合理地选用明式家具,并对房屋内的物品合理摆放,增加物品的美感,提高家具的使用寿命。

2.3 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和美之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根据对色彩的运用可分两大类:一是富丽堂皇、色彩艳丽的建筑,多为皇家建筑,如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二是朴素淡雅、清新空灵的民居建筑,多为文人雅士的家园,如以徽派建筑为代表的江南民居。

由于建筑物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材料本身带来的,当追求一种自然、中和的状态时,便要更多地保留材料的原色。因此,新中式设计风格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偏向于后者,多用素雅的白墙青瓦,室内装饰也较少施以浓艳颜色,运用知白守黑的手法,通过浓淡变化,演绎古人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之美学思想的诊释。从而,创造简远、空灵的色彩韵味,追求“中和美”的审美境界。

3 结语

在新中式设计中融入“中和”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设计美学中的直接体现,通过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式设计的文化底蕴与风采。

参考文献:

[1] 蒋娟娟.“中和之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可视化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9).

[2] 苏保华.论老子、孔子“中和”观念之不同[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4).

[3] 李宁,胡建华,张光兴.浅析儒家“中和美”对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02).

篇(6)

关键词:软装饰;室内设计;风格营造;方式

引言

人们需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状态下,进行精神世界的满足。设计师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构思出更多形式的室内设计方案,结合客户需求,突出房屋功能性和实用性,营造出美观大气、温馨舒适的室内环境,使人们的压力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美好,进一步推动室内设计行业的长远发展。

1软装饰与室内设计风格概念

1.1软装饰含义

对房屋建筑进行室内设计时,软装饰能够突出房屋功能性,并且弥补建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起到渲染房屋艺术气息、彰显房屋设计主题的作用。软装饰是室内设计行业现代化发展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设计手法。软装饰不仅能够补充房屋建筑缺陷,还能够进一步完善房屋建筑的基础功能,使室内风格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房屋建筑的市场价值。软装饰需要在硬装饰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才能够有效突出硬装饰效果,使室内设计方案结构更加完整[1]。室内设计公司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必须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并且合理的利用软装饰手段,优化室内设计方案,使客户的需求达到最大化满足,增添房屋的艺术氛围和文艺气息。

1.2室内设计风格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使人们在物质生活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开始享受精神生活与文艺生活,对房屋居住风格有了更高的追求。室内设计风格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这种趋势的引领下,室内设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文化多元化发展使室内设计内容不断丰富,在这种形势下,室内设计风格应该更加灵活多变,迎合创新理念,满足不同客户的精神需求,才能够实现室内风格化设计价值的有效提升。室内设计风格和设计特点应该与历史文化和创新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并且突破东西方文化影响,跨越空间领域,促进设计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室内软装饰手段的创新,不仅能够引领室内设计业的多元化发展,还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房屋建筑业的长远发展。

2软装饰应用于室内设计风格营造

2.1在田园风格中的应用

田园风格是现代室内设计的代表性风格,田园风突出自然美,施工时多选用的是一些木质材料和纺织类材料,以此展示出浓郁的田园气息。这一室内设计风格,能够使人远离城市的喧嚣,释放内心压力,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设计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典型田园气息的软装饰物品为设计方案增添活力,例如木质藤椅、古典字画、屏风等。软装饰由人工进行雕琢能够更具艺术风格,以便可以为房屋赋予田园生命力。墙面装饰时,为了能够使房屋整体展现出朴素的魅力,应该多选用一些偏中式的自然山水画、盆栽,沙发和茶几色调不易过于明艳,防止颜色过于突出,使整体风格失去平衡[2]。

2.2在欧式风格中的应用

欧式风格也和田园风格有着类似的设计原理,突出温馨、和谐的风格,因此可采用茶色或古铜色的沙发或差异,以暖色系的落地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环境舒适度,使人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2.3在古典风格中的应用

室内设计古典风格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传统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主义以中式为代表,注重端庄、大气、简约,而新古典主义则参照现代建筑风格注重外形美观,整体奢华。房屋风格以传统主义为主,软装饰可以选择纱账、古董等,以新古典主义为主,可以选择蕾丝、油画等。此外,新古典主义最具皇家装饰色彩,可以在餐具、烛台等方面进行古典风格的刻化。

3软装饰和室内设计风格营造的意义

在房屋建筑内部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既能够完善房屋建筑的实用功能,又能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内心需求得以满足,从而有效提升生活质量[3]。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不断变换,已经能够充分融合艺术与文化理念,给人们以安逸、舒适的感觉,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魅力,软装饰有利于室内设计风格的全方位营造,提高房屋整体品味,拓展艺术发展空间,使室内设计的社会价值有所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依靠室内风格设计来实现,利用软装饰增添室内设计风格的艺术魅力,能够使房屋设计风格真正的实现多元化发展,营造多样化设计主题,突出房屋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不仅可以实现房屋建筑价值的有效提升,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迎合时代需求,对室内设计和软装饰手段进行创新,满足不同阶层用户的情感需求,使室内装饰业走出困境和限制,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芳.浅谈软装饰与室内设计风格的营造[J].山西建筑,2016(9):20~21.

[2]刘子琪.分析软装饰与室内设计风格的营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66~67.

篇(7)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风格;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的建筑不仅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格,而且还能够使城市居民享受更愉悦的城市生活,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城市建筑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的地标,赏心悦目的城市建筑使城市的形象的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使城市建设的速度得到了提升。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典还是传统亦或是现代化风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设计者敏锐的洞察力,而经过设计师们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凑,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而为了使我国建筑设计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大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创新的分析研究力度就现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的深入分析,然后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创意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一、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重视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的研究探索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

二、建筑设计风格

谈及设计风格,明净简洁最为设计者所喜爱,并多以富有现代感的表现手法去处理。在各种设计元素里,空间的安排与运用最为重要,宽敞的空间带给人舒适自然的感受,因此着重视觉上的空旷感,间隔上的妥善分配就是其重要的处理手法之一。其次是物料的搭配和色彩的组合,物料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例如一所海滨之屋,为了避免潮湿,地板不宜选用木料,而选择云石、麻石之类则较适宜;至于色彩的组合,设计者可根据个人偏爱的色调,想象的背景下,有利于营造气氛和突显特殊的设计风格。但是必须强调在着手进行任何设计中,从来都没有既定预设的“房子风格”以套用于单位设计里,要知道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是不能强加于客户的,应该反而注重空间的利与弊和格调的配合,当然不难忽视客户的要求和喜爱。在满足客户所需的条件下,再加入自己的设计意念,通过适当的处理手法,营造出别具风格的生活环境。

三、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中经常碰到有些住宅面积小,个人占有的空间不多,因而,在空间的运用上,主张以简单的手法去处理,习俗达到空间倍增的效果。所谓的简单,是泛指一种简约的格调,主张利用不花巧的线条,不复杂的材料,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场景,以增加视觉上的空间感。同样地,较为浅的色调容易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再者,淡素色泽有助光线的折射,能加强室内的光度;在一片素净的背景下,不管是强烈的对比,又或是和谐的配衬,都能突显出室内每一处设计。灯光在室内设计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灯光控制有助于营造气氛,增加层次感,因此,每当进行一项工程时,设计者们必定会在灯光效应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务求达至完美。作为一位专业的设计师,经验的累积是十分很重要的,犹如一个宝库,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经验,都有鞭策自己的作用,欣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从中不断反思和寻找,才能突破自己,跨越樊篱而迈向前方。

四、设计要求

然而,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更不应该默守一成不变的设计风格,而应该跟随着时代和潮流的步伐不断进取,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出更丰富的设计意念,创造出更多化的作品。应该在设计风格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不要在设计上侧重于个人主观感情的投射,爱从大自然入题,造就出具有大自然风尚的居家风格,随着将来的发展和现代潮流的趋势,现在则较偏爱西方现代设计意念,喜以简约主义的手法去处理。设计不只是艺术。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只求个人单一满足,属于个人化的行为,无需在乎旁人的指点;但设计不能崇拜个人主义,因为最终使用者仍是客户,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的各种需要,又要切合使用者所需要,不可妄顾一已创作欲上的自我满足,而完全忽略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因为客户才是居室的使用者,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设计师只有在与客户沟通后才把想象出来的空间通过其专业的手法而落实下来。

五、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

现如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快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为单一范围讨论,需要通过适当建筑语言进行多元化内涵表达,既立足传统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综合当前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需求,发展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我国当前时期的经济发展尚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还存在多种地域差别和拼组差别。这种环境就要求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应用环境、当地民俗文化、表达行为等出发,抓住时代特色分析建筑设计内涵,实现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多元渗透的新格局的出现。总体来看,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分为京派、海派、岭南派、西部地区部分等多个派别和风格。以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的建筑设计风格来看,其强烈的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环保精神,拓展了传统的建筑的设计理念。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当代科技、民族传统、时代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和发展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将最具中国特色的、最具持久性活力的现代中国建筑向世界传递是我国当代建筑所需要考虑的。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期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典还是传统亦或是现代化风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设计者敏锐的洞察力,而经过设计师们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凑,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韵味。通过本文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创意的分析,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代建筑的水平,就必须加大对现代建筑的设计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使现代建筑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建筑设计创作理念的内容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2]姚美康.现代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风格初探[J].建筑设计管理.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