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10: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建设的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班级文化 建设途径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社会需要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一个班级同样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用某名人的话来说“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集体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通过制定一系列体现班级文化的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观念规范,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教育,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从而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 追求意义是人的本性,人们在追求意义中可以获得精神满足,体验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驱动力。但这种各自为政的追求并不一定与班级目标一致。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班级文化则能改变那种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角度出发来建立价值观念的做法,树立以班集体为中心,“班优我荣,班差我耻”的一体感,并通过奖惩形式,向学生说明这种价值观的内涵,证明这种价值观就意味着鲜花、赞扬、尊重乃至个人事业的成功等。从班集体出发,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集体意识,形成“同向合力”,统一学生的追求,把全班每位同学的力量凝聚成一个巨大的合力,使班集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全部功能。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功能。班集体严格规章制度的管理是带有刚性的行为控制,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群体行为规范,是一种柔性的行为控制。一方面,它通过将班集体共同价值观向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内化,使班集体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全班同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班级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学生,将对班集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班级目标有透彻的领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班集体保持相同的价值取向。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约束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协调功能。班级文化使全班同学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也就增加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因而能更好地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协调关系。班级文化犹如一种良好的剂,可以减少班集体内部之间的种种摩擦,营造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向上、和谐协调的良好气氛,促进全班同学精神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班级目标的顺利实现。
5.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中心内容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强调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协调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之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活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生动的活动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1.“细心”营造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温馨的教室与宿舍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与宿舍的环境布置。
(1)让教室的四壁都能说话。教室毕竟不是仓库,因此应当对教室的四壁布置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在形式上追求朴素、大方之美,在内容上追求哲理性和教育性。如黑板的上方应有班训或国旗等,随时能给学生以提醒,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督促自己爱护班级,关心祖国。在教室的四壁的空白处悬挂着各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名言名句――如“细节决定成败,一切皆有可能”、“好习惯就是好品德,好习惯也是能力的体现”、“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等。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开辟出班级的荣誉墙和个人的荣誉榜,以及学习园地、心愿墙等,激励同学不断超越自我,积极为班级做贡献,这样教室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就呈现出来了,它给班级带来的管理效果就在无形中逐渐形成。
(2)让教室的每一个桌凳都具有教育性。课桌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物品。如果我们的课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能有一张可爱的“脸”,那该多好啊。有可爱的“脸”就不能用小刀对它进行整容。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课桌。用美丽的卡片制成的座右铭贴在桌面上,让它不断地鼓励自己,就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这就不是对课桌“整容”而是对课桌“美容”了。另外,课桌摆放整齐,物品摆放整齐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一段时间发现班上很多学生将书本无序的堆放在桌面上,小小的桌面已经看不见了,有的甚至变成了小堡垒,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影响了学习。于是在与部分学生交流后,在班上开展了“清桌行动”,要求学生将书本、资料有序的整理摆放,上课时桌上只能摆放与本次课相关的资料,这样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让宿舍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阵地。宿舍是学生的休息场所,同时也是在教室学习教育的一个延续,保持宿舍的干净整洁和良好的就寝习惯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小集体,班级的每个寝室的进步和成功也就意味着整个班集体的进步和成功。
我们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美在寝室”设计大赛,进行寝室布置,对于寝室布置我们给出了一个引导标准,要求内容健康向上即可。至于具体的,那就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班级的特点,自设主题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往往每次布置完成后简陋的寝室都会焕然一新。有的展示了其健康、青春、活力;有的呈现了美丽大自然的风情;还有的是挂着自己写的激励人上进的名家名言,使寝室飘满了书香的气息。通过内容丰富的寝室布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其教育的目的,努力发挥其激励作用和陶冶作用。
2.“耐心”作好制度建设,使班级文化制度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要时时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严格要求自己,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形成的民主性;二是制度实施的坚定性。
(1)制度形成的民主性。现在的学生在当今越来越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逐渐有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我们应当为这样的变化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要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班级制度对一个班级的重要性。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合理的班级制度就无法保证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行,就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环境中深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时,我们就应该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献计献策,以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方案》和《奖励处罚规定》为依据,对班级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班级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使制度很好的落实,在班内建立了《班级日志》和《学生操行档案》,记载班内一天的情况和记载学生的德育评价。
(2)制度实施的坚定性。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按照民主的方式制定出来的班级如果没有办法保证它坚定地贯彻下去,这样的法治也不会长久。因此,必须让班级制度有一个的权威性,成为对每一个人都有监督和规范功能的规则。我们不应当在班级内有特殊的人物或团体,或者说不能让一个人或几个人随便违背班级制度。所以,班级制度中的奖惩条例应当具体而明确,或者有合理的监督机制。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当然,班主任应是制度实施的重要监督人,在面对班级制度时不能情绪化,随意做出违背班级制度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在作为监督者时应该是一名客观公正的法官。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唯制度是从,讲政策也要讲人情,讲民主,在特殊事件面前还是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3.“热心”搞好班级系列活动文化,在活动中提高认识。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促使其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但也必须注意几方面的要求:一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对活动的过程要周密考虑,活动过多反而不利;二活动的形式要切合学生的心理;三活动后,要搞好总结。
4.“爱心”帮你建设良好的精神文化,促进班级的整体提高。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通过班集体的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班主任及每个学生的行为都至关重要。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仪表美,增强师生的亲合力。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的发型,衣着,都会无声的影响学生的个性。一个不修边幅,解襟敞怀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所教的学生也会跟他差不多。现在很多学校的办公室里都装有衣帽镜,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看看自己的装束符合不符合一个教师的标准。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2)突出人际文化,创造和谐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笔者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有“交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3)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健康的班集体舆论是催发集体积极向上的有力杠杆。一种道德力量的发挥,必须经过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
形成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的主要途径有:一,发展集体成员的道德审美能力,这也是最根本的措施;二,培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没有批评于自我批评,就没有集体舆论对个体应有的约束作用和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这一武器,正确引导健康舆论的沟通、形成和发展;三,善于利用班集体的舆论阵地,诸如黑板报、班会等等。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学生中健康的思想和行为萌芽,通过班集体的舆论阵地,有意识地制造舆论,鼓励良好行为的发扬巩固,抵制不良行为的扩散蔓延。如在汶川大地震后,通过视频、网络、报纸、演讲等了解,让我们看到了不幸和灾难,但也让我们的学生看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也更让我们的学子们感受了祖国的伟大和强大,提升了大家更强的爱国心。
(4)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要抓好班干部的培养,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和加强后进生的工作。
教师还可根据课程要求,开展一些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以及班际比赛、远足踏青、晚会等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培养体现班集体的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如果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2.必须要依靠学校、家长、社会和其他老师的配合和支持。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班级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班级也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J].漓江出版社.2002(08).
[2]马立.全国模范班主任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3]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J].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在医院工作中发挥人的潜力,使人的文化和医疗技术设备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有效促进医疗科研的快速发展,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文化氛围。本文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探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医院;文化建设;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68-01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周孟(1981-),女,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政工师。研究方向:医院思想政治宣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希望通过医院文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医院的发展带动所有职工的发展,并且为患者打造文明、仁爱、创新、诚信的文化氛围。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具体说来,医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和科技文化建设。
1.医院精神文化建设
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医务人员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使其能够以更加热情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具有更强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还要重视对医务人员医德的培养,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减少医疗失误。
2.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医院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共同进取、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工作氛围宽容、和谐,将医务人员看作一个整体,重视医务人员与员工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医院中的各种关系,从而使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情感能够得到沟通和交流。
3.医院科技文化建设
创新和发展是时代的永恒主题,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也不例外。而医院科技文化建设能够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能够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从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型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使医院中充满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医疗事业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
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1.加大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是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因此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医院文化建设内涵和重要性的宣传,使每名医务工作者都能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和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所有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得到统一,在文化建设方面达到共识,使医务人员能够自觉地发挥自己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来加快医院文化建设步伐。宣传部门可以利用晨会、员工大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医院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并对支持医院文化建设宣传工作的员工予以表扬,鼓励医务人员都全身心投入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队伍中。
2.加强技术培训和教育
为了能够使医务人员快速掌握当前领先医学技术的发展动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医院应组织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使医院的业务水平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规范教育,使医务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按照工作标准来开展服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医务人员依法办事、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3.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医务人员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文化熏陶,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能为医院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从而为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宣传,使每名医务人员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崭新的姿态去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能够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应积极对医务人员日常活动进行改革,多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医务人员可以在活动中领悟医院的精神和文化,从而自发地去践行医院文化。例如,上级领导部门可以在逢年过节对医务人员致以衷心的问候,对医务人员的身体、生活进行了解和关心,并且组织开展“春节联欢晚会”、“国庆节联欢晚会”、“智力竞猜大赛”、“歌咏比赛”等联欢、竞技类活动,让医务人员可以在丰富的活动中互相联络感情、加深对医院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使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快速传播和充分实践。
5.营造良好的医疗文化环境
在医院环境建设方面,也要体现出文化氛围,使医务人员和患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医院的走廊、住院处等,要张贴一些文化类的牌匾等,让患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渲染,并且在医院设置一些健身器材、娱乐设施、景观小品等,让患者康复的同时还感受医院的文化韵味,使医院的文化建设能够在环境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促进医疗水平的提升和进步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宣传部门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努力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渗透,在医院内部营造出一种和谐、进取、创新的文化氛围,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爱心,享受高科技的服务,从而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制度创新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formed in long-term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rocess of enterprise values, management idea, management mode,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norms. Enterprise culture as a kind of resource, the common ideal and belief, with clear value orientation, moral realm of the employee group,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nterprises,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strength,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 for the purpose of.
[keyword] corporate culture; enterprise valu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更是文化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构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得到了多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其管理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简单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技术、市场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简单的自然发展状态。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对如何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明确的认知,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容就是做一些公关宣传活动、广告推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而忽视了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部分,即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了肤浅化的误区。
(二)企业文化形式化、缺乏内涵
一些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过于狭隘,认为只是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把企业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实际中往往为了装扮门面,或为了赶时髦,热衷于作表面文章,提出几个口号,张贴几条标语,定个条例,写一曲厂歌,定一个标志,统一公司服装,再搞一些文艺体育活动,认为这样就完成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将在市场条件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竞争文化作为能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企业的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没有转化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整体行动,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财富。
(三)企业文化孤立化、随意性强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很多企业各项工作都有年度计划,唯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计划,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强,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远规划。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不够,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之中,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或为文化而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或功利目的太强,企图立竿见影,急于求成。
(四)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人的因素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员工的参与度。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家文化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中间力量,员工只需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中,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和反馈,员工没有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员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又要给员工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有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了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员工,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表现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企业精神文化的贯彻、推广,轻视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造成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和可能达到的职位程度缺乏认识,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1.将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确立置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首位。企业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文化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基础。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建立过程就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建立过程。在创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时要强调创建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和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应该是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精神和价值理念,带有本企业鲜明的特色,具有不易模仿性、可复制性的特点。
2.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家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具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3.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要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活动的中心。对员工的尊重、信任,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重视人才,把人才的竞争力当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建设企业文化是势在必行的。
4.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经验,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方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5.建立规范性和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文化需要有良好的企业制度作为支撑,成功的企业文化背后一定有规范性和创新性的制度在实施。企业制度是制度规范性和创新性实施与创新活动的产物。为使企业文化能跟上时代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企业发展,企业制度的创新要破除旧有观念,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形成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之间是一种互为基础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良性的循环关系是两者保持统一、和谐、互相促进的关系,非良性的循环关系则是两者割裂,甚至矛盾的关系。作为企业而言,应努力使企业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呈良性关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及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建设适应时代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是我们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我们必须正确的对待“企业文化”,有计划、有组织的予以实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企业步入一个健康飞速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兰瑞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企业文化,2004,(2).
[2] 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3] 刘光明.如何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关键词:煤炭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Abstract: coal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must have a clear aim, powerful measures,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coordinate propulsion, formed deep cultural inside information, the promotion enterprise's cohesive force and charisma, fast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become stronger and larger spirit wealth great pow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coal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coal enterprise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solve the deep problems.
Keywords: coal enterpri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way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全国煤炭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及各煤企产能产量的大幅提升,煤炭市场这一曾被人们普遍视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如今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新形势下,探讨如何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助推企业发展,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其路径与对策的选择尤为重要。
一、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煤炭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情况的不断变化,员工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逐步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可以这样说,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有实力,最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家属统一思想,展示企业文明进步的成果。由此可见,煤炭企业只有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生存。
二、建设煤炭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煤炭企业自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人才和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由于煤炭企业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较晚,没有真正经历过市场的洗礼,存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人才激励机制落后、市场府变能力差等问题,使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大打折扣。煤炭企业要稳步持续发展,必须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改进自我,打破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立有煤炭企业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
2、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煤炭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企业文化的实质在于以人为本,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从过去只注重物转到重视人的基点上来,把尊重人、培育人、重视人的价值、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煤炭企业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部,它围绕着企业的经营战略,把职工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同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促进煤炭企业两个文明一起抓。
3、优秀的煤炭企业文化可以使煤炭企业组织成为具有凝聚力
的集团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和造就企业的集团精神和整体凝聚力,推动企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围绕煤炭企业的发展目标,凝聚成极大的集体合力,生发出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最有成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煤炭企业文化建设能对员工的思想、性格、兴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把个人融合到集体中,减少内耗,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4、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理论和经营理念的创
新和飞跃优秀的煤炭企业文化可以使煤炭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通过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和提升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壮大国有经济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也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煤炭企业要始终遵循 “建设适合自己、有利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一原则,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宣传,都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平煤特色的企业文化。依据本企业的特点,煤炭企业要注重改善职工文化生活条件,同时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投资,树立企业形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此外,还要坚持树立典型,不断扩大宣传效应,充分展示煤炭企业的良好形象;为职工购置了大量的健身用品,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让职工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向世人展示了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形象。
2、以“与用户一起成长”经营理念为中心,建设具有品牌特色的企业文化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煤炭集团公司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全力打造出企业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
3、以素质管理为基础,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一流的产品。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集团公司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2)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集团公司要求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人才。企业要培养员工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3)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集团公司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4、提高企业知名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效益、职工队伍素质的综合体。也是企业形象所在。要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巨大的宣传、规范、管理作用、推动企业发展。
5、管理推进,精细运作
煤炭企业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工作标准化”等标准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是文化建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1)按照“实用、简化、创新、高效”原则,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注重与现行各项制度和现场管理衔接相融合。首先要以高标准、高起点,建立符合矿井实际的建塑规划。同时,以企业文化建塑和学习型企业建塑为重点,按照“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环境塑造、管理推进”四个方面的逻辑体系,确定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增强干部职工建塑特色企业文化的自觉性,营造浓厚的建塑氛围。形成全面实施全员分层次动态精细化考核制度,推行班前班后会礼仪、标准体系、走动式管理等各项制度机制。严格落实走动式管理,大力推行精心化考核,坚持各级领导干部按照标准化要求,不间断地巡回监督检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达到管理无盲区、监督无死角、考核兑现无漏洞,促使全体员工真正做到上标准岗、干放心活,工作不断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由传统、经验式的粗放型向科学型、集约型、精细型、自觉型的重大转变。
(2)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灵魂。通过深入挖掘整合企业的文化底蕴,最终确立形成各种理念如:“团结、奉献、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和“以人为本,依法治企”的价值观,以及“人才立企,诚信固企,科学兴企、创新强企”的经营理念,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学习时间等教育阵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全员性互动式文体活动、竞赛考核,来弘扬企业精神和各项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教育渗透。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企业文化长廊,建设好矿区文化,把矿区主要建筑物、会议室、学习室、井下主要工作场所、地面车间等地点,各种精神理念及企业徽志随处可见,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结束语
煤炭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实现经营业绩最佳,就必须不断建设和创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优秀食业文化,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使其深入人心,成为企业与每个人息息相通的血脉。
参考文献
【1】段富运.煤炭企业文化建设浅析【J】.山西焦煤技.2009.06.
【2】吴海林.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途径
鲜明的特色是高职实训基地文化的魅力所在。建设有特色的高职实训基地文化将有效促进专业建设。高职校内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高等性和行业性特性,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关键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的,高职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地方性和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地方性体现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实质是发展的目的上,体现在办学的责任主体性上。专业性特色,就是职业教育突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决定性,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确定性上。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好后,其专业教学计划、实践训练体系就必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重点加强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把增强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适应强、上手快,形成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时数,合理安排实训内容,也可以增加实训选修课。
人才培养定位还体现在“双证书制”培养目标上。“双证书”(指岗位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成为高职学生能力的标志和就业的敲门砖,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必须涵盖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加和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达到相关岗位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标准。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获取相关专业的“岗位资格证”。各实训基地要多渠道地为学生创造考证条件,改造和完善实训条件,确保“双证书制”的实施。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好了,校内实训基地才有目标去建设,校内实训基文化才有方向去建设。
二、构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基础
根据职业岗位规范和技能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建立涵盖专业职业岗位所必须的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以必须够用为基本原则,调整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将新的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作为课程内容;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技能的训练。淡化课程之间界限,使课程间实验相互贯通,增加实验系统性,减少重复内容。
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要求。实训课程建设主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所确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来确定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根据行业现状与前景,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意将企业的情况调查、企业前沿知识充实到实训课中来,避免出现学生仍在学习训练已被企业淘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结合企业情况和学校实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所学到的知识,所训练到的技能与企业相吻合。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主体组成,学生是实训基地文化的主体,教师是实训基地文化的主导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才能得到保障,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才能得予顺利进行。
1、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
对于新录用的教师,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实习和企业一线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方可独立执教;对原有或新调入的教师,应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专业实践,以更新他们的知识,掌握更前沿、与现实更相符的技能;对引进的企业员工,则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
建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以期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人才,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现在许多高职学校的老师下企业,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保障老师进企业没上课的利益。
2、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
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转变人才管理模式,是吸引高职教育人才,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制定一种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政策,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到想留的能留住,不需要的让其分流。实行公开招聘,拓宽选择录用教师的渠道,打破教师资格在学历上的限制,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校和社会上的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来校任教。
除了长期聘任和终身聘任外,可采用各种形式的定期和短期聘任方式,聘请外校和社会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及有特长的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达到了共享社会教育资源的目的。在分配制度方面,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励和吸引人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一、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被称为自古典管理以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中国西电集团这几年文化建设,用“责任之道”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又好又快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3.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在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4.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传承和革新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
1、民俗文化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落脚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坚持农民的创作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民俗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乡土作为创作的空间,孕育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中来,又与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文化代表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受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集中体现了当地人的性格气质和审美内涵。它深深扎根于当地人的命脉和日常生活中,涵盖了序化及伦理的规矩,囊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层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和应有之意
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着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富足,每逢佳节,那生机勃勃的文艺演出,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悠悠古韵,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例如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赛船耍灯、唱莲花落等民俗表演,寄寓着人们对喜乐生活的向往,凝结着民众的审美和艺术积累。繁荣发展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力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主流文化阵地,浇筑起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此外,“生态文明”亦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得以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倡导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相处,是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和谐的理念参照。
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文化挖掘、继承发展和保护工作,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正在逐渐地消亡或异化,民俗文化资源的流失也令人十分担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显得后劲不足。
1、社会认知观念偏差
表现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把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看作是临时性任务,缺乏长期工作的各项准备。或者以所能产生的地方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指导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工作,忽视文化自身的传承和革新。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应以改善群众认知观念为突破口。
2、价值评判标准失衡
在现代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影响下,商业文化呈现出强势的垄断地位,导致保护和创新民间传统文化的资源配置十分有限。各地政府往往以经济效益作为民俗文化的价值评判和取舍标准,带着膨胀的功利性目的,无节制地开发有限的文化资源,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自我调试和更正空间不断缩小。
3、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民间传统文化历来仅在某一区域及人群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基本相传于少数的艺人巧匠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一代多选择外出务工,受都市文明吸引,对难度高、学时长、收入不稳定的传统技艺兴趣低,这一现状,致使根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主体性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源于农村,反映着农民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群众之间继承和传扬,因此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确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首先,要引导农民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自觉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担负起民俗文化传承和革新的使命。其次,促?M农民思想解放,培育开放性意识。如克服狭隘的小农思想,开展多样化、开放的社会交往,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潮中来。最后,培育农民创新性意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塑造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2、创新文化传承和保护机制,形成文化自觉
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为做好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设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好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和生活方式等,确保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和谐;第二,健全文化保护的工作和领导机制,落实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做好各地区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展览宣传及公益性活动;第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多领域、多学科的交流氛围,形成农民与专家共同努力的文化自觉。充分吸纳专家的研究成果,协同完成宣传、展示、普及等相关工作。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来自于行政部门的强力监管,是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职能,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制定保护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工作在计划下稳步推进。此外,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监督保护条例的执行,提高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法制化水准,才能做到对民俗文化的依法保护、合理开发。最后,科学评估文化资源,采取分级保护。将民间优秀文化收编于保护名录之中,鼓励社会力量协同政府参与保护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
4、注入经济活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繁荣民间传统文化,必然要走文化产业之路。民俗文化可依托地方特色性的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搭乘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便车,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民间艺术观赏、体验和旅游景区,在保护中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潜力。一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辟农村文艺市场,同时,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应开展多元融资,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群众文化消费,以生产性方式保护文化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