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生态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0: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效生态农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效生态农业

篇(1)

1.1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市近年来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全市已制定省、市农业地方标准19项,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涵盖了园艺、粮食、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努力推行品牌战略,推动农产品向更高层的发展,全市共有21件农产品注册了商标,获江苏名牌产品称号2个。农产品质量论证步伐加快,5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8个农产品获绿色农产品称号。

1.2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为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镇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市各级投入资金达4.56亿元,先后完成沿江大堤防洪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8条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点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产农田652hm2,加上沿江一带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构建了扬中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发展现代农业理念落后目前我市多数农户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对高效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品牌意识。满足于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济模式,缺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系统培训,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普遍应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形成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各个层面的污染,农村水源部分地域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挑战,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健康水平。

2.3农产品缺少品牌形象功能效应农业标准化普遍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致使已有农业标准推广范围不大,建设速度不快,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目前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偏小,大多农产品档次低下,知名品牌不多,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制约市场有效竞争力。

2.4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近几年的农业生产实施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无公害蔬菜是我市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目前仍然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成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附加值提高,影响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步伐。

3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

3.1创新机制,培育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

3.2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子。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为重点,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投入产出率。依托我市实施农业部新时期农民培训工程和江苏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素质的新型产业农民。

3.3改善设施,营造环境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我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沿江防护林工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继续以重点水利骨干工程为重点,带动面上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以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为契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安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子。

篇(2)

(一)少取多给,保障农业发展资金

现代农业投入大,产出慢。为保障现代农业投入,集团采取“少取多给,放水养鱼”的方法,留足农业发展所需资金。近几年来集团每年农业投入都超过10亿元,已经完成近40万亩粮田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路渠硬质化、条田林带网格化。实施了3个农机三年更新计划,农业总体机械化水平达95%,粮食人均管理面积提高到300-500亩。建成首个万头奶牛场,人均养牛达到70头,成乳牛单产达9000公斤,第二个万头奶牛场正在建设。已建成3个5万头规模猪场,新建猪场人均养殖出栏数近1500头,水产生态标准化养殖改造已完成70%。建成3万亩设施菜田和日产45吨食用菌工厂,二期日产80吨项目正在建设。上海鲜花港建成现代化的温室36公顷,组培中心3600平方米,已形成年组培种苗1亿株、切花500万枝、盆花110万盆的生产能力,做到一年四季观赏花和商品花不断。

(二)顶层设计,壮大农业产业规模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1年4月,集团制订了现代农业发展“五三”计划,即三年内,一是在掌控粮食资源上实现突破,培育“百万吨”粮食产业;二是在生猪养殖上有突破,培育“百万头”生猪产业;三是在服务全国奶牛饲料供应上有突破,培育“百万吨”饲料产业;四是在蔬菜供给保障上有突破,三年内实现上市蔬菜50万吨;五是在种源农业上有突破,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现代农业种源基地。“五三”计划得到市委市府领导高度关注和重视,计划得到全力推进。2012年,粮食与饲料实现销售134万吨和114万吨,提前一年实现了两个“百万吨”计划。生猪上市73.8万头,蔬菜销售39万吨,稻麦种子销售9.2万吨。

(三)科技支撑,提升集团农业核心竞争力

集团所属各专业化公司与上海农科院、扬州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上海奶牛研究所、上海优质稻米工程研发中心、上海花卉工程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生产水平全市领先。2012年,市郊农场水稻单产621公斤/亩,麦子单产453公斤/亩,分别比市郊区县平均亩产高55.6公斤和186公斤。上海农场生猪料肉比控制在2.9: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能繁母猪生产商品猪达到22头,比全市生产水平要高出4头。奶牛成乳牛单产达到8.8吨,处在南方奶牛饲养水平第一位。奶牛冻精销量占全国20%的市场份额。花卉产业化、种质研发、设施化处在全国领先水平。

(四)注重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团始终把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持续推进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农田林网建设、中小河道疏浚,绿化、美化、净化农场的家园和田园。农场风貌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打造了“上海鲜花港”、“海湾国家森林公园”、“都市菜园”、“农垦博物馆”、“奶博馆”、“渔家乐”等一批具有观光、娱乐、住宿、餐饮功能的景点,举办了“葡萄节”、“丰收节”、“蔬菜节”和“郁金香展”等特色活动,体现了把工厂化、装备化、产业化与教育、娱乐、休闲有机联系起来的“接二连三”的都市农业特征。

(五)关注民生,实现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职工住房困难一直是农垦企业最大的民生问题。2012年集团制定了《上海市郊农场危旧住房综合改造实施方案》,计划拿出18亿元资金,通过散户点异地重建、建成区非成套化改造、单位租赁房整修等方式,逐步改善8902户农场职工的居住条件。通过解决农场和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之更安心、更专心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二、下一步打算

作为国有大型食品企业,光明食品集团将抓住当前农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围绕集团“学习雀巢、对标中粮”和“突破千亿、保二争三”的战略目标,树立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奋发进取,做强做大光明现代农业,服务上海和全国“三农”,为全国农垦和上海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以高效生态为目标,致力于建设种养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持续深化发展现代农业“五三”行动计划,不断提高集团农业在上海市主副食品供给中的份额、地位与影响力。打造一批以“光明”冠名的农业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形成百亿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80亿级龙头企业1家、50亿级龙头企业1家。到2015年,集团现代农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二)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积极开展高产栽培、良种研发繁育、农业新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预警防控、土壤综合改良、农产品加工、精准农业、信息化管理等农业科技项目。加大种源农业发展力度,加强与国际、国内农业研发部门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解决在供应链、加工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

深化以市场为导向、品牌为核心、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经营发展模式转型,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品牌和网络建设。再打造1~2个国家级和3~4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集团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带动能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建设和运行好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核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各通路渠道资源的挖掘与协同。

(四)进一步提升农业品牌形象

每个行业都要有一个品牌,并且随着专业化的整合,对同类产品的品牌也进行整合,突出一个品牌,并以品牌来引领消费。在品牌建设方面,坚持“食以安为先”,牢牢把握住食品安全这根企业生命线,狠抓食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严格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的准出与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米、菜、肉、奶产品质量电子追溯体系,确保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农副产品和食品。

(五)进一步拓展农业资源空间

篇(3)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我省各地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方法和过程不同,农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也各有差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适应技术进步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认真总结探索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1)空间协调模式。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按照农产品的适应性,把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上进行科学搭配和布局,使土地资源在平面和立体方向最大化,使空气、光能、生物种群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农产品生产的载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具体可分为空间种植模式、空间养殖模式和空间种养模式三种:空间种植模式是根据农作物间的互利共生,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等。空间养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养殖动物的层次配置,或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有机配合。常见的有:陆地立体圈养模式(如鸡舍上层、猪舍下层、鱼池底层)组合、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鸭上层、鱼下层、珠蚌底层)组合。空间种养模式,则是在一定空间内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配置的生产结构。如稻――鱼共生组合、稻――鸭共育模式等。

(2)时间利用模式。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时间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时间利用模式根据各种资源、有关农作物和动物的时间节律,采用栽培措施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巧用天时,合理利用时间组合和季节更迭,以实现生产项目周年合理搭配,最终获得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时间结合模式。把不同的农作物或同作物的不同品种,按其各自不同的生长时间进行科学合理搭配,使前后茬尽量结合,以便多季多次地生产出产品,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二是时间轮换模式。根据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防除病虫杂草危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田块按一定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复种方式。如水旱轮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轮作等模式。三是人工季节调控模式。为利用农产品供应的季节差,通过人工环境控制手段,营造满足作物(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增加特别是在自然条件不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市场供应。

(3)物质能量循环模式。这是按照生物链和能量链的流动而设计的生产模式。它根据生态学原理,在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生产体系内,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系统内外的能量资源,科学有序地调度,推动包括废弃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经济转化,实现农业增值。具体为:一是种植业内部链式循环。主要是指在作物及食用菌等生产体系中物质的多向循环利用。如大田作物秸秆、棉籽壳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产后留下的菌渣和废物再作大田肥料等。二是养殖业内部链式循环。主要利用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废弃物,作为其他畜禽、渔业养殖的饲料或营养材料,实现废物利用良性循环。三是种养业结合链式循环。这种循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发生。一般有畜禽――渔――作物食用菌循环、禽――畜――渔――果循环等。四是种养沼三结合链式循环。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功能,连接种养有关环节,既产生能源,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

(4)要素集约模式。这种模式是充分考虑土地、劳动、资金、技术、能量等单方要素或多个要素之间在功能和数量上的相互关系,使各要素互利共生、协调发展,提高自我组织能力,增殖自然资源,维持高质效益,形成持续稳定高产的多元化农业。

(5)功能拓展模式。农业具有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要求农业在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满足社会食品需求的同时,发挥涵养水源、防止洪涝灾害、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等美化环境功能,发挥提供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增加收入的功能。当前,农业功能拓展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依托原有现代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等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开发“农家乐”游乐活动,突出野趣、乐趣、闲趣,提供科普教育、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提供亲近自然、感受农村气息的休闲观光场所。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且在实践中,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其他模式兼而有之,优势互补,混合发展,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高效生态农业的推进机制

从浙江实际出发,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构筑六大机制,加快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1)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工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产品形态的整齐划一、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生态农业最重要的属性。借助工业化理念,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农业领域,实施标准化生产。一是完善标准化制度。建立一套与名牌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规范从种子到加工、包装的全过程,生产出外观统一、内质良好的优质农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广泛引进、推广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技术以及良好的管理规范,鼓励生产经营者积极争取相关认证,取得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二是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建立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模式图、生产档案记录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质量生产基础。三是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和农业质检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监测,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2)培育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筑龙头带动机制。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由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组织形式决定的。我省人多地少,传统的农户多,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与市场对接。必须以组织化、规模化为方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一头对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形成“龙型”的生产经营体系。一是加速土地规模经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集中连片种养的条件,便于基础设施改善和设施农业发展,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引导农户自主联合。加强农业合作文化建设,扶持和帮助农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据农田、园地、林地等资源优势和不同的区域生产特点,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组织形式。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扩大合作。在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带动功能的发挥,放在建设与农户的连接机制上。大力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相协调,避免企业与民争利,实现农企互动、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户增收的组织机制。

(3)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筑农业科技促进机制。科技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还包括加工、贮运、种子种苗、种养模式等技术,不仅包括技术本身,还包括创新推广技术的能力。一是要明确技术创新和研发重点。科技开发不应为技术而技术,而要提高有效性、适应性,重点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加快研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要实行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对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反馈,并得到科研部门的及时响应。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能及时得到生产部门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转化率。其中,很重要的是根据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技组织及人员素质,创建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三是要提高农民应用科技的能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和吸纳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普及。

(4)全方位畅通农产品物流,构筑市场拉动机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从根本上讲要反映市场的需要、体现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选定农产品目标市场。一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研究。既要系统调查现有农产品市场,详细了解需求情况,包括需要的品种、数量、档次和流通渠道等,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走势,进行市场方向、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研究。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建立以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企业协会)和专业大户的市场营销作用,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农村经纪人队伍和营销大户,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三是加快农业“走出去”。把开发要素市场与开拓产品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运用资本经营的办法,把我省的资金、技术、品牌、加工、管理和种子种苗等优势,与外地的土地、人力、市场等优势相衔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内外市场的共同拉动下,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篇(4)

关键词 生态农业;特征;必要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2-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视及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因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3]。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入WTO之后,面对环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全球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与组织适宜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4]。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得到国外绿色认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一是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调节与循环作用;二是采用节能、节水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产创收;三是在方法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3.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4 生态农业的技术

4.1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4.2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4.3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高效立体农业是相对于单一种植或养殖的平面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一定的区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内,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温、光、水、气、土等条件和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其特征是能实现生物种群间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农业水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供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效益,包含工程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等多种节水技术。

4.5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村资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尽最大地可能开发和利用的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这是我国能源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有关部门目前高度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适宜地积极发展秸秆气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5]。

5 结语

生态农业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找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类型,总结成功的经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走向好的发展道路。

6 参考文献

[1] 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3] 彦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问题;对策

生态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有管理手段,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1吉林省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下,农业的生态意识比较薄弱。更主要的是,吉林省的农业资源日益短缺,并且环境不断变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吉林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一定的障碍。

1.1偏低的农业产业化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吉林省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生活还处在仅能解决温饱的水平,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而且任务很艰巨。在贫困地区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来达到基本生活的需要,很难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生态农业还是相当的陌生。吉林省现有农村土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建设还在逐年减少,导致土地资源十分短缺,而且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困扰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直接导致农村产业化水平低下。

1.2政策扶植还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是政府最重要的支持体现。就吉林省而言,虽然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的农户缺乏对生产资源的有效保护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对发展生态农业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以前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粮食更为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惠民政策的出台,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成为了可能。

1.3农业生产技术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相比传统的农业而言,包含了传统农业没有的多种组成成分,它们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从事传统耕种的农民并没有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即使按部就班地去借鉴别人现成的经验也是十分困难,直接导致很难取得成功。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在技术措施方面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但要对传统的技术研究,还要对高新技术引进和借鉴,最后掌握为自己所用。

1.4传统农业服务水平很难适应发展要求

服务和技术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这种高要求的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直接导致优良品种、高新技术、信息服务和银行信贷等服务还不能及时提供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农民。例如信息对于那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渴望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农民而言是相当的重要,可以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农村的信贷服务对于那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无资金实现的农民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

1.5生态农业还需大面积推广

吉林省人口压力严重,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农村环境还要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的推广还有待提高。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吉林省的生态农业发展仅仅是局部试点,还需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大力推广。

2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举措

2.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搞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在生态园区建设上要结合各县(市)、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和传统产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把吉林省农业建设成为高效优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注重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要合理布局,科学间作,集生产与观光为一体,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2.2拓展网络发展空间,培育生态农业消费群体

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存储性差。所以,保持适当的消费群体是保证农产品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物流便利条件,加大远程生态农业消费群体的培育,把农业搬上网,发展网上农业观光和跟踪订购,满足城市居民的田园梦,促进农民增收。

2.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为了抢占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益,必须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通过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比例,是实现农业增收增资的关键,所以,以科技为支撑,做好农业品牌培育和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创立市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作为培育、营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重大课题来抓。例如长白山人参、万昌大米、黄松甸黑木耳等,把市场品牌做强做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4引进高科技果蔬品种,创建高科技农业园区

当前农产品基础之争也就是种子之争、栽培技术之争,之后才是营销之争,品牌之争。创建和引进高效优质品种,采用和提高栽培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5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比重

篇(6)

关键词: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工厂化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大量化石燃料为代价;过度种植和超载放牧加速了土地资源退化,草场产草、载畜能力逐渐下降,土壤“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水浇地的农业种植方式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和农产品污染超标;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形成海水赤潮;集约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严重,导致环境卫生状况低下;水产品养殖造成水体直接污染等。现在人类正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传统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正在提倡和研究大力利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发展高效的设施生态农业。

1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涵义与发展过程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有效地调控动植物生产中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因素,创造最优的生长发育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的被动性,有效避免不利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摆脱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以有限的能源、土地和水资源消耗,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在实现稳定的周年连续生产,供应给市场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技术方面应用广泛,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在6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大大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当前世界设施园艺和集约化养殖生产都已具有相当规模,它正以传统农业所未有速率,创造出很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荷兰是世界上设施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蔬菜出口居世界首位,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在温室内进行。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荷兰政府致力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有机生态农业贯穿于整个农业的发展之中,高新技术集成的工厂化农业在荷兰被广泛应用。在栽培上,荷兰温室农业采用基质营养栽培,采用生物病虫防治和使用生物农药来预防病虫害。为了适应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环境,以色列研究发展了一条节水农业之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色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节水农业体系,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实现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飞跃。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塑料大棚,70年代未开始试验和应用现代化日光温室,近年来设施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全国建立了多种农业科技园区和以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为主的农业设施园区。20世纪未,我国设施园艺作物栽培面积比80年代初增长了128倍。

2生态农业概念及主要模式

2.1生态农业概念与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工程。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建立了县、乡、村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体系。农业应用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用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和有机质生产和转化的原理。生态农业就是巧妙地应用这四个基本原理进行农业生产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系统生产力,实现高功能及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

2.2生态农业主要应用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食物链型、时空结构型和系统调节控制型三种类型。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科技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食物链型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在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中,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能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时空结构型是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原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按照生物群落生长的时空特点和整体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形成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是生态农业重要内容之一,现以“立体农业”组合模式研究最为广泛。

“立体农业”模式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性,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从多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其改造成为高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其在一定面积上,用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时空结构型农业模式适应社会对农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需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的同时,还能缓解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因此,农业专家称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出路。近年来,在立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标准化的种养模式,具体如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林果地立体间套模式、山地立体种植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及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系统调节控制型是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繁衍生息,必须随时随地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同时环境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也得到某些补给,以恢复生机和活力。环境与生物互相影响,生态农业必须通过合理安排、种养结合来调节控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3.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高效生态农业的“突破口”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提供的良好环境条件下,实行高密度养殖和种植,空间有效利用,物质与能量高效循环,可使单位农产品生产占用和消耗的空间、土地、水、肥都比传统农业大大减少。

第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注重动、植物生产中能源的有效利用。虽然各种环境调控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但一方面总是设法尽量减少生产中的能耗,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容易达到能量的集中高效使用。

第三,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可以提高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从广义上讲,农业生产的本质在于将太阳能转变成食物,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的使用如温室设施可以实现传统农业在非作物生长季节无法进行的生产,有效地利用该季节的自然光热资源。

第四,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注重农业生产的总体生产环境。在建设环境工程设施、组织设施农业生产中注意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对大量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化为可综合利用的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手段是摆脱传统农业受到自然环境束缚,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生态农业中实际应用典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主要有桑基鱼塘养殖模式、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间作套作与林粮复合模式、“桑羊互惠”模式等。随着设施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如何将这些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应用于工厂化设施农业中是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设施农业已发展到使人们可以随意调节生物生长环境,调配生物的养料,控制生物病虫害,同时实现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程度。

4.1“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

“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食物链模式,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生产对象为甲鱼与樱桃番茄,通过食物链加环技术,在甲鱼与樱桃番茄之间引人增益环一福寿螺和水葫芦,该系统可保证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该模式关键技术是首先将甲鱼设施与樱桃番茄温室通过管道相连,鉴于两边O2和CO2的不平衡,引起相互间气体渗透,按照一定比例组织生产完全可满足两边O2和CO2所需。甲鱼养殖最大问题是水环境问题,其养殖水中含有许多有机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等,通过处理一部分可供给番茄吸收,大部分通过所建的水塘由养殖水葫芦净化,经水葫芦处理简单过滤的水可重新循环供给甲鱼与樱桃番茄使用,但单靠水葫芦维持,则水葫芦自身繁殖也会引起环境污染,故引进福寿螺以水葫芦为食物即抑制了水葫芦的暴增,福寿螺长大后其肉口感不太好,不适宜供人们食用,经过处理可作为甲鱼高蛋白有机饲料,从而形成部分循环的食物链,大大提高了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化。此模式整个生态设施仅需投入少量资源即可形成简单的循环系统,大大简化了设施处理机制,降低了设施运行成本,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4.2“羊――作物――猪”模式

“羊――作物――猪”模式,即将简易型大棚或温室与羊舍、猪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小生态设施建设,保证各个单位独立性,又充分发挥整体工厂化管理优势。其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技术是以简易型温室大棚为基础,在温室大棚两端各建两个水泥家畜圈,一侧养猪,另一侧养羊,大棚中间种植农作物,猪、羊和作物形成小型生态系统。猪和羊呼出CO2,供作物光合作用,而作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供猪和羊所需,按一定比例设置猪羊和植物数量,则完全可满足各生物的气体需求量。猪羊身体发出的热量形成一道天然保温墙,大大降低了温室的热量损失,特别是在冬天其效果更加明显。猪羊粪尿按一定比例配成有机肥料直接供设施内作物施用,不仅改善了简易型温室大棚的环境要求,又大幅度降低了温室运行成本。若按这种设施生态思路建成一定规模数量的温室大棚,则猪和羊产量十分可观,是目前农村值得大力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

4.3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猪――沼――果”生态农业工程是以沼气为纽带,使养殖和种植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土地和空间,建立沼气池、厕所、猪圈“一池三改”模式,猪圈地下建沼气池、猪圈养猪,猪圈上层养鸡,房前屋后种水果。人畜粪尿流人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消除污染,改善环境:沼气用作农户燃料,照明,解决农村用能。沼液、沼渣可作优质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用以施肥、喂猪和防治病虫害等,从而实现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所以这种模式在用能方面达到省柴、省电、省劳力,在种植方面达到增肥、增效、增产,在养殖方面达到病虫害减少、投资减少的作用。

“猪――沼――果”模式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以沼气池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鹅、鸭、水生物等)和农户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率,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集、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烧饭照明,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营养元素,基本上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沼渣中除了沼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外,还有腐殖酸、沼气菌等,大部分可直接被作物吸收,仅少量残余的有机质还要经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比传统施肥方式所流失的养分要小得多,氮、磷分别仅损失5%和2%左右,对环境污染减轻很多。

4.4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相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推广“日光温室种植一设施畜牧养殖――沼气发酵――厕所改良”的四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把种蔬菜瓜果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及厕所积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工程。

从目前国内推广的四位一体设施农业主要为钢架式和半钢架式日光温室。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充分、防寒保温和抗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等特点,其空间较大且设备较完善,适合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要求高,通过温室大棚内养殖猪、羊、牛、鸡等可解决有机肥不足问题。设施大棚内冬季、春季温度较高,猪、羊、牛、鸡等生长快,提高了生长量和出栏率。同时修建沼气池,所产沼气可做饭和照明,还可补充大棚蔬菜生长需要的C02和热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率高等特点。

4.5农林牧复合系统

农林牧复合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它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及动物,在空间上或按一定的时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特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农林牧复合系统 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近年来我国对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如郑海水对海南浅山区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的探讨,许林书对东北低山丘陵地区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效益的研究,张勃对西部干旱地区农牧生态系统模式的探讨等。农林牧复合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多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利用,这显然是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化的复合结构模式必须使系统中各种群具有广泛的生态位分化,在结构设计时,要充分减少种群复合经营时的负互作,提高正互作,并从时、空、量和序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调控,促进模式优化与系统的持续稳定。

5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即利用生态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研究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营养源循环条件,并将其推广用于大面积的设施生产中。生态农业的实施要依据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国家或地区生态工程实施的原则、技术途径亦有所不同。目前国外所倡导的生态农业主要以恢复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为主,而我国根据自身国情要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这就对我国生态农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人世后国外大量进口绿色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绿色壁垒将限制我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大力发展设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思路与技术进行农业设施规划与建设,生产绿色食品,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我国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6结论及建议

实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生态建设,要根据我国生态工程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首先要遵循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条件,应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艺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二要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应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通过实践与探索,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建立与完善生态农业工程理论体系和工艺技术体系;四要努力突破绿色壁垒,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的国际化;五要遵循继承和发展协调的原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改造和完善生态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情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官会林,荷兰现代农业的思考,生态经济,58~61。

[2]张润清,李晓红,李崇光,国外节约型农业摸式评析,统计与决策,2006,(12),120~122。

[3]周益添,崔绍荣,生态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探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70~172。

[4]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179~181。

[5]沈明卫,陈志银等,利用水葫芦净化养鳖废水的问题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37~339。

[6]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638~644。

[7]徐福利,梁银丽,黄土高原区“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研究。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我国的农业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1】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

(一)、生态农业是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态农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3】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一)、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四)、关键措施。

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应由当前的“重经济,轻生态”的社会发展现状,转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