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10: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海外市场;策略研究;国际化;SWOT分析;大庆油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63-02
SWOT 分析法是企业战略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过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最适合的战略对策。用SWOT法分析大庆油田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助于企业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优势(S)。(1)一体化优势。大庆油田具有从工程技术服务、油田开发、油田地面建设、装备制造产品销售到后勤保障服务等全方位的油田开发业务链,这是大庆油田最大的优势。通过发挥这一优势,可以转变海外服务模式,开拓高端技术服务市场。在增加工程服务工作量的同时,通过交钥匙工程、项目大包、总包、捆绑服务和单项投标等形式,向投入少、风险低、高技术、高回报的定向井、水平井、钻井液等高端技术扩展。与国内外工程技术服务商相比,大庆油田资源整合能力强,一体化优势明显。(2)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技术。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陆相盆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在勘探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岩性油藏识别方法,发展了薄互层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技术;建立了火山岩相模式、火山岩储层分析和评价、火山岩圈闭识别与素描技术,发展了一套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的火山岩气藏识别评价技术系列;探索出了复杂构造地质成像,高分辨率地震处理、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储层反演与属性分析、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等五套成熟的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解释技术。(3)品牌优势。大庆油田作为全国最大的油田,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不仅形成了一整套陆相复杂油田勘探开发理论和核心技术,而且大庆油田的名声也响彻海内外,特别是近十年大庆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使大庆油田的名声由“耳闻”变成“目睹”。(4)拥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队伍。海外石油项目基本上都是在第三世界,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甚至存在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员工克服了许多困难,这对跨国勘探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国际化经营的劣势(W)。(1)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区域结构欠平衡,其次是业务结构欠平衡。区域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庆油田的外部市场仍然以国内业务为主,而且主要区域又集中在大庆周边地区,海外市场业务还比较薄弱。而海外市场业务又多集中在中东、非洲等风险大的市场上,高端市场比例小。业务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钻井单项业务拉动,其他业务发展缓慢。(2)不熟悉国际环境。了解和掌握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是开发国际市场的前提。跨国大型石油公司都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得他们在项目的竞标上更具针对性,并且已建立详细的项目风险分析规范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保证公司效益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大庆油田只注重项目的实施,不注重当地法律政策、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经常是项目实施完毕就退出这一市场,没有形成对目标市场从地理、人文环境到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一个总体认识。(3)设备和技术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尽管我们的设备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在某些方面还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要求。例如我们的泥浆泵,尽管在国际上比较先进,但实现不了无级变速,无法满足甲方要求;固控设备90%美国制造,完全符合API标准,但个别国产设备没有达标,这就影响了我们钻机的整体配置水平。(4)国际化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储备不足。目前公司大部分高水平、高技能的员工都已输送到海外市场,后续人员出现断档,海外人才储备梯队尚未形成。二是海外市场复合型人才稀缺。懂外语、通商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多专多能的优秀操作员工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运行。三是现有海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完全适应接轨国际的要求,管理水平、工作经验、与甲方沟通等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海外市场雇员素质比较低。海外雇员几乎都是当地的农牧民,受语言、劳动观念、培训环境等因素影响,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缓慢。
二、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机会(O)。(1)石油资源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复苏态势,对能源特别是对油气需求持续增长,资源国逐渐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加大了石油工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近几年频繁进行石油开发项目对外招标,就连20世纪60年代一直控制比较严格的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国也打开了国门,大量的油田开发项目对外招标,项目规模大,竞争激烈。(2)国家层面中央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能源外交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维护中国能源安全。通过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海湾国家和非洲等油气富集国家开展“合纵“能源外交,与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开展”连横“能源外交,中国能源外交成效显著。大庆油田可以凭借中国的国际影响、对外政策和自身优势,谋求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层面的能源外交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3)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的支持。为推动集团公司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以及各下属油田单位及各专业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石油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逐步实行“大安保、大后勤、大环境”以及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的“三大一统一”安保体系,为大庆油田海外项目安全启动和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2.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1)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安保形势严峻。在海外石油合作中,资源国占主导地位,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伊拉克安全局势依然脆弱并伴随着反复,苏丹南北形势因公投增加了能源合作与海外防恐风险,蒙古对外政策不明朗以及中蒙两国民间情感、宗教等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都会对大庆油田的海外业务开展造成威胁。(2)海外资源国的法律和合同规格高。资源国为了吸收外资,必然要给外国石油公司获得利润的机会;同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外国投资法、石油法和石油合同等法律法规,防止外国公司获取暴利,所以跨国勘探开发项目的经济门槛很高,许多在国内可以经营的项目,在国外就很难经营。(3)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加大。当今世界上许多资源国具有悠久的油气勘探开发历史,这些国家推出的合作项目要么是由于缺乏勘探开发资金,要么是由于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和成本高两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很难介入这类项目,即使获得这类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三、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分析
1.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依靠综合实力赢得竞争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能源外交政策带动下,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合作中,这些都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综合考量大庆油田公司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一体化优势是大庆公司最为明显的优势,一体化模式将是推进大庆油田海外业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研投入,并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开发,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好引进、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
3.实施品牌战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机制。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和市场全球化,必须以国际化标准塑造自身形象,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注重品牌策划,塑造品牌形象。公司内部从高层到一般员工都应具备品牌观念,学会应用品牌管理,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机制。
企业国际化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跨文化理论都是零售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虽然这些理论的一些内容对零售国际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但这些理论大都以制造企业的国际化为分析对象,而零售企业与制造企业有很大不同。因此,零售学者们一直努力对零售国际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零售国际化研究的发展与零售国际化实践活动的发展基本一致。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发展阶段,Alexander(1997)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⑴萌芽阶段(1880-1945):美国与欧洲专业店、百货店在主要城市的有限扩张。⑵发展阶段一(1945-1960):美国零售业态与技术向西欧及日本市场的转移。⑶发展阶段二(1960-1974):西欧主要零售商向西欧市场以及美国市场的海外投资。⑷危机阶段(1974-1983):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不景气的冲击,零售国际化活动发展缓慢,处于停滞状态。⑸复兴阶段(1983-1989):西欧零售商在欧洲及硕士论文美国市场海外投资的增多,以及日本零售商在西欧及美国市场的投资。⑹区域国际化繁荣阶段(1989-2000):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段经济萧条之后,欧洲零售商与美国零售商的海外扩张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以及东欧和东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速了美国和欧洲零售商的区域性扩张。Burt(1995)对英国零售商在1960-1993年的国际化活动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英国零售商在20世纪60年代海外投资的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达到高峰,进而在70年代中后期进入停滞,又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高峰期的演进过程,验证了Alexander的观点。下面总结国外学者在零售国际化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研究。
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定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Dawson(1993)认为零售国际化是“由某个独立的公司开展的跨国界的店铺经营或零售流通的其他活动”,
Alexander(1997)将零售国际化定义为“通过超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零售结构的界限,而实现的零售专业技能的跨国转移行为”。以上两学者所定义的零售国际化,实质上也就是零售企业的国际化。Davis和McGoldrick(1995)认为在理解零售国际化概念的时候,把握零售国际化所包含的层面更具实际意义,他们将零售国际化分为五个方①面(见图2-1):一是零售企业的海外开店;二是母国市场来自海外零售商的竞争;三是国际联盟的发展;四是国际采购或全球采购;五是零售专业技能的国际转移。可见,Davis和McGoldrick不仅考虑了零售商主动的国际化过程,而且考虑了东道国面临的国际化竞争。
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原因,学者们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及社会等宏观因素方面,根据Chen和Sternquist(1995)的归纳与整理,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海外市场
管制放松:亚洲各国对外国商业资本进入限制放松。⑵海外市场潜力:海外日本人(工作人员及家属、游客)的零售市场,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⑶国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开设店铺的成本较高。⑷其他原因: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欲望。欧美方面,Dawson(1994)对90年代以前欧美学者关于零售国际化原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列表(见表2.1)说明了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及相关案例。
关于零售商海外市场的选择,Treadgold(1988)、Burt(1993)等认为零售商会首先选择那些具有地理邻近性的市场,Alexander(1997)通过对法国零售商向西班牙扩张、德国零售商在奥地利寻求发展、荷兰零售商进入比利时、以及英国零售商将爱尔兰作为国际化的首选的实证研究也印证了“地理邻近性”这一理论。在零售国际化实践中,零售商海外市场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决策团队做出的,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势必夹杂其中。为了更好地解释零售商海外市场的选择,近年来,零售国际化的许多文献都将心理距离(PsychicDistance)作为零售国际化扩张形式的差异以及组织绩效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Lee(1998)将心理距离定义为“国际化的商人根据语言、商业惯例习俗、法律政治体系,以及市场基础设施所感知或理解的母国与海外目标市场国的社会文化距离”。
关于零售商在海外市场的进入方式,制造业领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零售领域的相关研究显得薄弱许多。McGoldrick(1995)认为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成本与控制水平,根据成本与控制水平由低到高,他将零售商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分为:许可(Licensing)、租约或附属经营(Concessions)、特许(Franchising)、合资(JointVenture)、并购(Merger&Acquisition)、自我进入(Self-startEntry)这六种类型。McGoldrick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一个重要历史文献。关于零售商进入海外市场后的相关策略,Gielens和Dekimpe(2001)通过对1988年以来,比利时、荷兰、英国等75个国际零售商169项海外进入的实证研究,运用Gompertz曲线对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规模、进入方式、进入顺序以及采用业态的本土适应性与该业态对母国零售商的熟悉程度五方面对海外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结论:进入规模与海外市场长期绩效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独资的进入方式比并购或合资产生更大的绩效;对海外市场的进入越早,长期绩效可能越高;早期的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比晚期的大规模进入的绩效要高;采用母公司熟悉的业态进入海外市场产生的绩效要高于采用不熟悉的业态进入的情况;当零售商采取熟悉的业态进入海外市场时,如果这种业态已经在东道国有所发展,这时的绩效会更高。
[关键词]电建建设;项目施工;海外市场;国际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94
[中图分类号]TM621;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1
随着国内电力建设市场日趋饱和,为了在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新突破,我国越来越多的电力建设企业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
近几年来,山东电建二公司积极实施“国际优先”战略,海外工程足迹遍布非洲、西亚、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先后完成了苏丹吉利、沙特PP8与PP10、孟加拉西莱特、印度尼西亚龙湾等项目。在海外项目实施中,该公司推进本土化战略,加强与当地社会的文化融合,为项目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成就了多项精品工程,赢得了丰厚的市场份额,打响了“中国电建”品牌。
电力建设企业承接海外项目,会面临着比国内项目复杂多变的风险和难题。结合工作经验,本文将对这些风险和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国内电建企业同人们有所启发,规避相关风险,拓宽扩大电建国际市场,做大电力建设的海外市场。
1 电建企业海外市场开发的难点分析
1.1 资金方面存在的难点
近几年来,电力建设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大,需要的资金量也越来越大。现在在很多海外国家,由于施工建设市场的竞争,电力建设项目前期往往需要施工方垫资建设,因此需要的项目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巨大。一些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薄弱,企业自有资金少,很难满足承包大型国际项目流动资金的需要。此外,我国的出口信贷利率比一些发达国家的贷款利率高、还款期短等,这些政策上的短板也直接影响了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带资承包国际工程项目。
1.2 品牌影响力方面的难点
在国际电建承包市场上,施工企业的品牌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影响巨大。目前我国的电力建设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虽然近几年来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欧美国家来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我国一些电力施工企业纷纷走出去,相继完成了一大批的海外电力建设施工项目,但这些项目多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力建设施工市场中,轻视中国企业总体实力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1.3 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的难点
国际化综合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发。语言不通也是一大障碍。目前,我国电建企业的技术、管理等人员多为工科院校毕业生或从工程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老员工,他们的外语水平很差,外语沟通能力不佳,不能满足国外项目的语言需要。而懂外语的人则多为外语专业人才,他们对电力建设的技术、管理等知识严重欠缺。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等因素,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成为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开发海外市场的一大短板。
1.4 国内承包商不良竞争方面的难点
目前由于国内电力建设施工市场的竞争激烈,导致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国内的绝大多数电建施工承包商都各自为政,各顾各的市场,不能抱团作战。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电力建设海外市场中“内战外打”,采取恶性价格竞争等不正当的手段争取中标工程,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我国电建企业的整体国际形象,导致两败俱伤。
2 海外电力建设市场的开拓策略
2.1 加强全球化观念
电力建设企业要善于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制订全面的海外市场开拓计划。参与到海外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中,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电力建设企业要加强参与力度,建立全球化的观念,解放思想,大胆作为。
2.2 建立大型的电力建设施工集团企业
国内电力建设企业要强基固本,发展壮大,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国内电建企业要抱团作战,减少过分竞争和无序竞争。
2.3 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育
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高素质、综合型的专业人才。要联合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以及科研单位,共同培养熟悉外语、熟悉国际法律法规及国际施工相关标准要求和及市场规范等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还需要培育一批具备高水准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公关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和社会变化的人才。除了自己培养外,要面向社会广泛招揽人才。对人才要招进来、留得住。这样就需要提高人才的待遇,薪金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文化留人相结合,管理好人才。
2.4 提升承包项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进行海外项目施工时,施工企业一直都是产业链的最末端。所以,电力施工企业要善于提升承包项目的技术水平,进行相应的行业结构组合和资源调整,把设计、施工等方面融合到一起,建立区域性集团,增强国际EPC工程项目的能力。此外,还要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
3 结 语
电力建设的海外市场开拓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要想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技术上、管理上向发达国家标准看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争取更多的海外业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盛慧峰,葛艳莉,柯慧.电力企业海外市场开发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21).
移动互联网
海豚浏览器
简介:由百纳信息(MoboTap)公司于2010年推出的一款专为智能手机上网设计的手机浏览器。
海外市场:2011年7月,被CENT评为“最受欢迎的android应用”第二名,仅次于谷歌地图;2011年9月,iphone版在85个国家和地区的苹果APP store排名前五。2011年11月,被PCMAG评为免费安卓应用第一名。
创始人:杨永智
触宝输入法
简介:由汉翔科技公司于2008年推出的一款专为智能手机输入设计的输入法。
海外市场:2009年2月获得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移动创新大赛总冠军,2009年11月夺得美国高通举办的QPrize创业计划大赛的中国区冠军。目前触宝输入法装机量已超5000万台。
创始人:王佳梁
乐元素
简介:成立于2009年初,国内知名社交游戏公司,在facebook、mixi、腾讯、人人等15个社交平台成功运营四款游戏。
海外市场:成为Facebook前十名的开发商,是Facebook平台上亚洲最大的社交游戏公司。
创始人:王海宁
上海海湃
简介:2007年创办,致力于互联网游戏的开发与运营,是一家移动互联网游戏开发、运营商。
海外市场:优秀的应用大多数主打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已在欧美成功运营自主开发的移动设备端网络游戏多款。其Haypi Kingdom已经进入Apple APP Store总收入排名Top Grossing 50、
创始人:任刚
涂鸦移动
简介:常伴与2010年10月,主要提供移动社交游戏和游戏平台。
海外市场:五千万注册用户主要来自美洲,大概占了用户比例的40%,亚洲和欧洲用户各占了30%。
创始人:王晔
上海卓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简介:2010年5月成立,是国内最多产的开发商之一,如今已经达到每月推出一款游戏的速度,是国内下载量最大,增长最快的Android游戏厂商。
海外市场:研发和销售移动数字电视及其他通讯和多媒体芯片,主打北美市场。Android上卖得最好的游戏《切水果》,就是他们开发出来的。
创始人:张黄瞩
触控科技
简介:成立于2010年初,公司专注于快速发展的移动应用及游戏市场。
海外市场:公司产品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公司旗下拥有国内最大的iOS开发者网站Cocoachina.com及多款在海外及中国APP Store排名居前的游戏和应用。
创始人:陈昊芝
晨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简介:成立于2003年4月24日,是互联网互动娱乐平台和智能交互平台的开发者与运营商。
海外市场:主打北美App Store市场。曾有3款产品进入北美App Store应用总排行榜的Top 10,《Game Box》曾将《植物大战僵尸》拉下榜首位置。
椰岛工作室
简介:2009年成立于上海,创始团队均来自大型跨国游戏公司。
海外市场:在海外App Store销售,在iPhone上最流行的游戏是“拉卷纸”和“手指平衡”。
创始人:鲍嵬伟
顽石互动
简介:成立于2006年末,是目前中国最优秀的手机游戏开发商,营业收入及利润名列前茅。
海外市场:市场布局目前主要是海外App Store,中国区App Store。《二战风云》是其将网页版游戏移植到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最成功案例,也是游戏出口转内销的成功案例——进入北美区App Store收入总榜Top 100,中国区iPad应用收入第一名。
创始人:吴刚
上海灵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简介:成立于2005年,总投资1500万美元,总部设于中国上海。游戏外包服务提供商和休闲游戏开发商。
海外市场:公司为北美、欧洲和日本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游戏开发外包服务。
创始人:兰海文
木瓜移动
简介: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打造一个全球的移动社区游戏平台。已得到美国硅谷DCM的A轮投资。
海外市场:是美国和西欧在Andriod上最大的社区游戏平台,拥有3200万注册用户。在Android上,木瓜移动正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平台。
创始人:沈思、钱文杰
智明星通
关键词:能源企业 海外市场 文化管理
海外市场发展已经成为能源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极,在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过程中,海外市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海外市场管理,借鉴先进企业的成熟经验,进一步探索海外项目部实施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方法。结合能源企业的企业属性、发展现状,以及海外市场分布和项目运作方式,对能源企业海外市场跨文化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融合海外市场存在的文化差异
调查中发现,海外市场各级管理者及各海外项目部虽然都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对文化冲突的各种表现也都有所了解,但这对于深入全面实施跨文化管理还远远不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并深入分析文化差异的性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1.1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文化冲突的必然性、持续性和可协调性
必然性是指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不同文化体系碰撞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持续性是指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不可能被消除,只能被包容,将贯穿项目自始至终,只要项目部一天不解散,这种差异、冲突就会存在,就会在不同国籍员工间产生影响。可协调性是指利用文化共性这座桥梁,通过科学的沟通与协调,有差异的文化能够逐渐被双方认识、熟识,最终被认可甚至被欣赏。
1.2在文化差异甄别基础上探寻沟通途径
要客观认识项目驻地国、外方员工本国与我国文化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分析识别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正确评价这些差异对项目团队可能造成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克服。明确区分文化差异中哪些属于价值观念的差异,明确树立项目团队文化的主体,即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全体员工的行为;哪些属于风俗习惯差异,可以去影响它、改造它;哪些是属于技术规范不同,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直接改造它。通过分析识别文化差异的类型,找出消除文化冲突的正确途径。
1.3要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在看到文化差异和冲突不利一面的同时还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并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为海外项目的顺利进行创造契机。只要能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不会成为项目经营的障碍,反而会成为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
2.建立多元文化下的创新型团队文化
2.1项目部团队文化要有高度的融合性
海外项目部在建立独特团队文化时,要把自身的企业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项目部自身特色的全新的团队文化,以这种团队文化作为项目部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原企业文化的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中国的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的文化,而是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的团队文化能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而且还能大大增强竞争优势。
2.2项目部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的海外项目部都是因项目而设,是一种短期存在的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组织里,要想培养我们在当地雇佣的人员对项目部具有很高的忠诚度,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团队文化价值核心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环境和项目部的经营目标,突出目标的激励作用。这样,项目部团队有共同的目标,项目部的经营和管理涉及每一名成员,项目部的目标成为员工最求的目标,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
2.3项目部团队文化要与制度的建立完善同步进行
文化本质上就是更高等级的管理,文化最终要通过各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来发挥作用。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反思、继承中国优良的人文传统,最终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与近百年在西方市场商业竞争中比较成功的企业治理体系、企业文化、目标管理和绩效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既适应国情、又符合国际趋势的管理文化和制度。
3.创新完善文化差异下的项目运营机制
在海外市场,中方员工对甲方、外方雇员对项目部的管理往往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就有必要在项目部建立能被各方认同的运营机制。在建立完善项目部适用的运营机制时,可采取以下策略,回避文化冲突,或者弱化文化冲突的影响:
3.1迁就策略
在与甲方或项目驻地国政府部门谈判、交涉时,只要事情的结果对我们是有利的;或者在与其他竞争对手共同投标时,我方在实力上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这时就可以采取迁就的策略。即:为了使对方感觉到你是为了对方着想,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从而达到稳定合作关系的目的。
3.2合作策略
即:冲突双方主动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互惠互利,双方的意图是坦率澄清差异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迁就不同的观点,无需做出让步,是一种双赢策略。双方都认识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主动参与对方的管理过程,为对方献计献策。例如,在设备搬迁过程中,虽然不是自身的工作,我方主动参与其中,发挥熟悉设备的优势,参与过程设计及协调,使搬迁时间大大缩短,达到了互赢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化; 跨国企业; 集团管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50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75- 03
企业集团化运作具有跨地区、跨行业、业务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必须充分摸清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及目标,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开展信息化工作。而且,集团企业跨国运营受国际环境以及投资区域的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影响,管理链条长,管控风险大,在管控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化因素。本文根据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提出不同管控模式下的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为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
企业从集团化到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集团企业首先在本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运作后,才会考虑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寻找下一片蓝海。从跨国企业发展理论可知,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1],在每个阶段中,信息化工作应顺应企业战略要求和业务需要,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1 集团化运作阶段
根据集团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及管控力度的区别,可将集团管控分为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3种模式[2],不同模式下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各有不同[3]。因此,需要根据集团企业自身的管控模式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策略,对集团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1) 财务管控模式。集团总部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在于集团整体的信息化投入策略及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如职能及业务信息化建设、基础网络建设、数据标准化等。
(2) 战略管控模式。集团总部通过对下属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集团管控目的,信息化关注重点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控制、财务控制以及部分重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3) 运营管控模式。信息化建设由集团统一进行,下属公司配合进行相应基础网络的建设以及相关信息化系统模块的实施和应用。
1.2 进驻海外阶段
企业完成集团化转型后,开始放眼全球、进军海外,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直接投资,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由于不同企业自身条件、所处行业及战略各有不同,须采用不同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目前,典型的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分为3种,分别为契约式、投资式和出口式[4]。其中,契约式包括特许经营、服务协议、承包合同;投资式包括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和股权投资。
投资模式要求企业在海外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企业在外国设立子公司,并直接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管理,面临的风险更大但收益也更大。契约模式不需要企业建立单独的实体,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写在契约中,风险较投资式小但收益也有限[5]。因此,企业在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方式时,需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区位、投资环境、管控模式等问题。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操作流程和管控深度不同,需要根据各种进入模式的特点整理提炼信息化共性需求,形成可供后续项目借鉴的海外信息化工作思路[6]。
1.3 跨国经营阶段
当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需要设立海外机构启动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路是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和能力,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更好地为整个组织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使集团企业各部分职能更好地协调工作。同时,不同跨国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战略给予支撑[7]。
(1) 多国模式。高度分权模式,经营重点在于当地市场的快速响应。海外子公司有独立的信息化战略,企业总部对子公司制定财务标准加以监督和控制。
(2) 全球模式。高度集权模式,集团总部集中控制海外各子公司运营情况,统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各子公司的经营资源完全依赖于总部,重点强调信息技术运作的功效以降低系统开发和运营成本。
(3) 跨国模式。折中模式,企业总部制定总体战略,各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信息系统,并进行数据标准化以实现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
(4) 国际模式。部分分权模式,企业总部将控制权交给海外子公司,各子公司根据总部建议制定战略,总部统一协调以减少重复开发,鼓励资源共享。
1.4 国际化管控阶段
集团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重中之重是资金财务、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只有成功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随后才是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因此,集团企业需要充分估计海外运营和管理风险,并根据轻重缓急设计合理的管控模式。信息化作为管控实施的工具,更须针对企业海外运营不同阶段的国际化管控目标和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8]。
(1) 财务管控。根据海外市场财务要求和公司自身经营特征,进行投资、预算及筹资管理,评估外汇风险,考虑建设财务管控系统,按需上报财务报表与报告。
(2) 人力资源管控。根据东道国文化背景制定符合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才信息数据库。
(3) 经营管控。充分考虑海外经营环境,评估政治、法律等风险,建设经济法律系统及运营支撑系统。
(4) 文化管控。培养特色文化,建立共同价值标准及行为模式,建设企业文化宣传及员工交流平台。
(5) 品牌管控。塑造企业品牌,管控和保护自有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宣传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
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集团发展战略、集团纵向管控的要求[9]。对于跨国集团企业来说,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繁多,每个项目的运作流程和管控要求都不一样。集团企业需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考虑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做到提前准备、未雨绸缪,以适应海外多变的业务需求[10]。根据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化需求及重点,提出适合不同企业自身情况的信息化规划思路。
2.1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的选择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企业特性,包括企业类型、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集团管控模式和股权结构等。根据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情况,可将集团企业海外机构分为全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和办事处3类。二是企业所在国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规模、管控要求等内部因素。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全面部署、重点集成和简易管理3种信息化总体工作策略(参见图1)。当然,信息化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管控要求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
(1) 全面部署。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中等及以下的全资控股企业,采用全面部署策略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管控,将海外全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纳入公司的统一管理框架中。总部统筹海外子公司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并将其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部纳入到集团总部的信息化管理框架中。
(2) 重点集成。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高的全资控股企业,由于其先天技术优势,重点考虑与其进行系统集成。而战略管控模式下的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作为小股东其主导权较小,考虑重点建设自身管控所需要的核心信息系统,基于双方协商参与信息系统管理,并在重点关注的业务系统间进行有限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完成重要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 简易管理。财务管控模式的参股企业或办事处,其信息化目标是提升沟通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因此不在当地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驻外工作人员可通过安全网络远程访问集团总部内外网中的业务功能,如电子邮件、协同办公、财务报销等。
2.2 跨国信息化部署模式
跨国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须充分考虑信息化总体策略、业务管理模式、战略发展目标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推进海外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因此,可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海外企业作为试点,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设计,待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可规划建设区域中心,实现区域集中部署统一运维。针对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的不同管控要求,提出3种信息化部署模式。
(1) 集中部署模式。将海外企业纳入集团总部信息化管控体系中,有利于对海外企业的管控。将企业内网延伸至海外,海外企业大多数业务应用建设在内网上。该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数据流量大导致跨国网络带宽成本增加,并且需要在多语种支持方面对集团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高且管控力度较大的海外企业。
(2) 本地部署模式。根据海外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海外企业培养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在本地建设,外网系统数据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同步上传至集团总部。该模式优势在于灵活性好、成本低,为海外企业按需定制留出足够的空间,但风险在于企业核心数据安全保障具有一定难度,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低且管控力度较小的海外企业。
(3) 区域部署模式。随着集团企业海外项目逐渐增加,当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后,其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具备一定的跨国信息化建设经验后,可以统一规划区域中心,统一部署内、外网环境,为区域内驻外机构提供共享资源。区域内各企业由集中式或本地式部署模式逐渐演进至区域式部署模式,各企业共享主机、存储、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协同优势降低区域内各企业的信息运行及维护成本。
3 结束语
跨国集团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海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运营流程的优化和全局资源整合。不同管控模式的跨国企业在集团化运作、进入海外市场、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管控4个阶段对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和运营策略进行合理规划,并在跨国运营过程中适时调整,才能让信息化更好地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降低跨国管理成本,助力企业决胜海外。
主要参考文献
[1] Arvind V Phatak, Rabi S Bhagat, Roger J Kashlak.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Managing in a Diverse and Dynamic Global Environment[M]. Boston,MA:McGraw Hill Press, 2005.
[2] 奉继承. 集团管控的IT战略与规划[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白万纲. 集团管控大趋势[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黄速建,刘建丽.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
[5] 卢进勇,闫实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J]. 国际经济合作,2005(3).
[6] 鲁桐,等.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 冯雷鸣,常明. 跨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
[8] 白万纲. 集团管控之国际化管控[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此项活动是一年一度的行业回顾、总结、盘点活动,由评选活动、征文活动、论坛活动、颁奖活动、传播活动一系列活动组成。活动的宗旨是:让客车与运营行业优秀的元素脱颖而出。
——“2013—2014年度中国客车网读者调查评选”活动开始于2013年11月8日,由影响中国客车业组织委员会主办,中国客车网承办,由宇通客车、金龙客车、美国康明斯、米其林轮胎、广西玉柴等公司协办,《中国交通报·汽车周报》《中国工业报·汽车周报》《中国旅游报》等多家行业媒体支持,100多家零部件、客车、客运企业参与,70万读者参与投票。
——“中国客车技术创新应用座谈会”,回顾了过去几年客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创新是推动客车行业发展进步的原创动力,金龙创新地发展了旅游客车,宇通创新地发展了公路客车和客车企业科学管理观念;燃气客车技术创新带来了相当大的市场;另外校车市场、海外市场等市场创新,带来了客车行业额外的新增市场。数据表明,传统公交旅游客运团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在下降,但由新能源客车、校车、海外市场、燃气客车市场带来的市场增量在持续推动着客车行业的进步。
——“中国客车行业海外市场发展座谈会”,已经成为每年一度的中国客车海外营销人员交流的一次机会。来自海格、金旅、中通、福田、西沃、长安、百路佳等整车企业代表,以及优秀的配套供应商代表康明斯、艾里逊、比泽尔齐聚一堂,共议中国客车海外市场发展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