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市场供应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云计算;供应;需求;云计算市场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217-02
0 引言
根据市场云供应商按照所专注的业务可分为4类:
侧重于公有云的供应商:1)云服务供应商,通过公共互联网向企业或者个人用户提供云服务,其中,供应商会负责管理与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程序、数据、等内容;2)云经纪人,一般通过转售带有附加值的云服务给客户来赚取利益,他们一般都是云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伙伴,是终端客户与终端云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桥梁。
侧重于私有云的供应商:3)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通过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给企业级客户,帮助他们搭建安全的私有云,这类企业都带有自己的系统集成核心技术;(4)云咨询商,通过帮助企业级客户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合适的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来帮助客户搭建私有云,并会在这过程中一直带领客户实施解决方案,他们是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的合作伙伴,是企业IT部门云化的催化剂。
抛开云经纪人与云咨询商,他们对云计算推广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但是并没有起到核心的作用。起核心作用的事实上就是云服务供应商以及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他们组成了云计算的基石。
1.1 云服务供应商(主要针对IaaS供应商)
调研的首要收集信息为各大IaaS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亚马逊一家独大,其它企业合起来都没有亚马逊市场份额大,亚马逊占了68%左右;IaaS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虽然大体上都是类似的,例如存储服务、计算服务等,但是在详细的各性能方面,区别还是很大的,本次针对性能方面的调研,主要从8个角度来考量:依次是安全性、服务可持续性、支持能力、云能力、用户控制接口支持程度、SLA、服务的弹性、可支持的系统与环境类型。性能调研的最终结果就如市场份额所示一样,亚马逊公司在IaaS服务领域各个性能方面都遥遥领先,是IaaS市场的领导者。
1.2 系统集成供应商市场分析
IBM是市场上的领导者,IBM从多年前就开始向“第四产业”转行,放弃了PC市场,专注于解决方案的供应,所以对于IBM在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上的强大一点都不奇怪,IBM支持所有主流的云集成解决方案,并且占领着大量的市场;惠普同样作为一家美国的超大型IT企业,它也能够提供各式各样的云集成解决方案,但是起步比较晚,所以占领市场方面没有IBM这么大。其他公司都选择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进行集成服务的提供,比如微软擅长于提升云的能力以及运用软件产品来帮助企业搭建私有云,VMware & EMC2由于是两家公司的结合,所以擅长于服务器与存储的供应以及运用软件搭建私有云、提供云能力。埃森哲技术并不是强项,但是该公司擅长于商业分析,通过优秀的分析能力来帮助企业解决云需求。
2 云计算市场需求分析
主要通过云计算领头企业的案例库分析,得到所有的需求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IaaS服务可提供传统系统所不能提供的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性能,在所有的案例中,86%的案例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向IaaS服务供应商寻求相关解决方案;另外,IaaS服务付费方式为按使用收费,可大幅度减少企业的初始投资资本,并且在之后的运行过程中,可按照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运行所需要的服务器性能级别,从而大幅度减少运行成本,50%左右的案例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再者,使用云计算的高可扩展性性能可以充分支持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例如Facebook、Twitte这种类型的大型社交网站,只用了2到3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网站之一,若没有与之对应的高可扩展性,企业也难以快速适应飞速上升的业务需求,48%的需求都涉及到这一战略角度;最后,应用程序、监控、减少技术时间、监控、减少业务时间、技术支持、安全性等都是比较特殊化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同的IaaS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层次也各不相同,例如,GoGrid等个别IaaS企业就没有提供全面的安全,需要用户自己在IaaS虚拟机上部署安全措施,而Amazon就提供全面的安全措施。
3 结论
云计算的需求多种多样,但主要都集中在降低成本、进化企业IT模块、增强性能等方面。而云市场的供应方面,主要分为云服务供应与系统集成供应两方面,一个是主要面向公有云的,另一个主要是面向私有云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私有云跟公有云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信息化新时代将会是云的时代。
参考文献
正文:
1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
(1)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提高。在过去的几年中,因粮食价格上涨等一些原因,猪饲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引起养猪成本的提高,进而生猪,猪肉的价格也会提升。且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必然由消费者承担上升价格的大部分。
(2)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供需失衡导致均衡价格提高
前几年的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养殖户的亏损比较厉害在生产者缺乏市场信息和对未来市场缺乏预测能力的原因下,部分养殖户便不再愿意养殖,从而导致今年五月份之前的生猪存栏数量部分缩减,在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下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可以说供需不平衡是这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
(3)猪疫病频繁冲击了生猪供应市场。生猪疫病的流传也对我国的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会造成母猪流产),对我国持续低迷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使本来脆弱的生猪养殖业雪上加霜由于小户,散户养殖户无力防治生猪疫病,只好退出生猪养殖,正在养殖的也因这些疾病而遭受巨大损失,所以生猪数量减少,猪肉价格上升。
2相应的财政政策的措施至十月份,中央已经出台1O项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初步建立了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1)建立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促进生猪的生产。一方面,国家财政拨专款支持对有繁殖能力的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等的保险制度,加大对生猪疫病防治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母猪饲养补贴制度,国家财政依据参保的母猪数量,原则按每头每年5O元的定额补助标准,给母猪饲养户给予直接补贴。
(2)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制度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猪生产条件,加强防疫服务和贷款风险,保费等的补助方面”。此制度的规则在于“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所以其主要用于规模化养殖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支出,以及用于生猪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财政贴息等。
(3)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减轻疫病对生猪产业的冲击。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捕杀的生猪,国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并对宰杀过程中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助。
如同因非典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此次生猪疫病也促进了我国建立起来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我国今后生猪产业的发展。
(4)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等困难人群给予补助。由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的生活水平影响最大。国家在调控猪肉价格的同时,也注意到解决其造成的影响。“对低保人员,中央财政将增加补助4.7亿元,对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央安排补助资金2.8亿元。”
3现有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府已经实施的财政政策,我们将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其效应。
(1)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有利于降低养殖户的成本,提高其养殖的积极性,但是在短期内会增加财政负担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首先,母猪价值大,得病率高,是养殖户得宝贵财富,母猪一旦死亡,将是养殖户承受巨大经济损失,有了母猪保险制度,就使养殖户多了一种保障。另外,母猪饲养直接补贴制度将使养殖户直接受益,增强养殖户抵御成本上涨风险的能力。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市场猪肉价格的回落。如图1所示。
①因饲养成本的上升,饲养风险加大,5月份,猪肉供给曲线由S移动到S1,均衡价格由PO上升到P1。
②由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成本下降,供给曲线由S1向下移动S2,均衡价格由P1下降到P2,由此可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确实能够促进猪肉价格的下降。
但是,我们也看到,短期内的各项财政补贴,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财政的稳定。
(2)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但其只能作为短期的调节政策。作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之一,此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现时猪肉市场上猪肉的供给。但是,这种财政鼓励政策只能作为短期政策,缓解暂时的供需不平衡,等到我国的猪肉市场已经平稳了之后,该政策的继续实行会引起新一轮的供给过剩。
(3)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生猪养殖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应该说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只是我国畜牧业防疫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生猪公共防疫服务体系的建立,养殖户的的风险将大大降低。因为疫病导致的养殖户减少问题将得到解决,在生猪的供应周期波动将趋于平缓。
4稳定猪肉价格长效机制的财政政策选择
(1)
建立稳定副食品价格波动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说,每年财政可以抽出部分收入,建立为稳定猪肉价格的专项资金,当价格发生波动时,可以立即专款专用,这样就避免了因突发事件而导致政府财政的负担的突然增加,有利于财政的稳定。
(2)长期来看,要通过财政政策措施加强对生猪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的的支持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生猪散养是造成生猪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财政加强对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支持,促进生猪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才能抵御风险,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性,进而从根本上保持猪肉价格的稳定。
1做好采前准备工作
在猕猴桃贮藏之前,应对贮藏设备全面检修,以保证制冷机械的正常运转及温湿度计显示灵敏准确,同时需对库体及包装用的木箱、塑料箱进行清洗消毒杀菌。库房可选用硫磺熏蒸或高锰酸钾与甲醛熏蒸。果箱可用0.5%的漂白粉水清洗,然后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600~700倍水溶液浸泡5min(分钟)后,再在阳光下暴晒两日。
2适时采收
据测定生长期未成熟的果实的呼吸强度是成熟果实的4~5倍,所以,没有达到适当成熟度的果实不能长期贮藏。过熟的果实呼吸强度接近呼吸跃变期或已处在呼吸跃变期,不耐贮藏。所以,用作贮藏的猕猴桃,采收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一般以采收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6.5%~7.0%,硬度不低于10kg/cm2,糖酸比为8~10∶1时,比较适宜。
3防止破损与微生物感染
机械损伤能刺激猕猴桃果实呼吸作用加强,加速物质消耗,同时还容易引起微生物感染而导致果实软化腐烂。受微生物侵染的果实,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催熟周围果实,加之微生物本身也有旺盛的呼吸作用,容易使果堆内发热,最终造成贮藏失败。因此,采摘运输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轻装轻卸,平稳运输,防止碰压等损伤。
4入库
1)预贮和预冷。果实采收运回以后,先放在阴凉处过夜,第2天再入库,这一过程叫预贮。经预贮的果实,可直接进冷库,但一次进库量应掌握在库容量的20%~30%。最好能在预冷间先预冷后,再进入冷贮库。预冷时要求果心达到0℃的时间越短越好。如新西兰要求从采摘到果心温度降到0℃的预冷过程必须在36h(小时)内完成,以8~12h(小时)内完成最好。预冷时库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5%左右。
2)保鲜剂的使用。在入库堆垛之前,在每果箱中间直接夹放1包惠源“普斯利通”保鲜剂(专利号:CN2006100124118),以吸附乙烯气体,杀菌保鲜,延长贮藏期。
3)按不同等级分垛堆码。入库堆垛排列方式走向及间隙,应力求与库内空气环流方向一致。果箱应距库墙10~15cm,垛顶距库顶50~60cm,垛与垛之间留出30~50cm,库内通道留出70~80cm,垛底垫木高度10~15cm,以利通风换气、检查和果品进出。另外,由于不同种、不同品种的猕猴桃贮藏性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种、品种的果实应分库贮存。
5入库后的管理
1)低温贮藏。低温能降低猕猴桃的呼吸强度,延缓乙烯产生。适合猕猴桃果实贮藏的温度为0℃~1℃,而新西兰介绍的适宜温度为0.3℃~0.5℃。低温贮藏要求湿度在95%左右。在高湿条件下,库温低于-0.5℃,果实就会受冷害。为了准确测定库内的温度,每15~20m2应均匀放置1支温度计,温度计应放置在不受冷凝、异常气流、冲击和震动的地方。对有温控设备的冷库,要定期对温控器温度和实际库温进行校正,每周至少1次。
2)气调贮藏。猕猴桃果实对乙烯极其敏感,只要微量乙烯即可催熟。因此不同成熟度的果实不能在一起贮藏,更不允许外源乙烯的导入。气调贮藏的条件为高二氧化碳浓度(5%),低氧含量(2%~4%),温湿度与低温贮藏相似。
6注意事项
1)贮果期间,不宜频繁开库门出入,更不容许喝过酒或使用挥发性物品如汽油、煤油、化妆品的人进入冷库。
2)冷库所用保温材料均为易燃品,所以不能在库内抽烟,或使用明火。也不能使用大功率照明设施,以免影响库温。
1、如何理解建筑业成本管理?
建筑业成本管理应该从“全员性”、“过程性”和“实时性”这三个特性上加以认识。
“全员性”。建筑业成本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仍负有对施工项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同时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成本降低。
同时“全员性”还有另一层含义。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与成本管理相关联,负有成本责任。也就是说成本是业务管理的经济结果按会计方式进行的归集,是全员工作的结果,而不是会计部门的专属工作。
“过程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每一个直接耗费及其关联过程。其控制内容包含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监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项活动都要纳入目标管理,遵循PDCA循环,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过程性”。
“实时性”。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在实际工程中会有许多修改和变化,造成项目成本控制模型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够实时地对施工过程各种具体问题做出反馈。而反馈必须基于成本信息的实时收集,同时必须实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整后作出响应,因此实时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国家重要的政策。中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力图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进入信息化阶段的模式,用信息技术改进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建筑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利用“水泥+鼠标”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化从目标上应分三个层次:
1、提高效率。即是将常规的、固定的工作交信息系统处理,比如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大量文件或记录中找到所需的对象。信息系统通过将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而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确的事情或者做为获得重要的经营成果所应当做的事情。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完整的数据收集方案和信息处理逻辑,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3、推动企业再造。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改变现有服务的本质,或彻底改变职能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式。
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再造,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
1、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切入点
建筑施工企业是项目导向型企业,突出表现为以项目管理为载体,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施工单位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工程成本的计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施工单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信息基本管理单元,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通过反应出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预想不到的工程变更及其他情况使得成本的控制非常困难,这些必定存在的各种变化决定成本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要做到动态控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信息的畅通性,成本差异如不能及时反馈回施控主体,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
如果仅靠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收集并整理,效率势必非常低,几乎不大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必须进行信息化,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实现网络资源高度共享和及时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业务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才能实现动态、过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进而使得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得以实现。因此,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最佳的切入点。
2、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性价比
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提升,简而言之,就是在与同行业相比中,成本降下去了,效益升上来了,这就是企业竞争力上升的表现。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关键就是为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益。
但是同时信息化也是一种工作手段的变化,必然带来工作方法的变化,对生产组织的变革和劳动者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升级,也是一个成本的投入过程。因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要正视企业信息化的代价,如信息软件和设备投入、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等等。
企业都期待信息化有双重功效:在短期内明显降低成本,同时还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要压缩成本,意味着必须减少系统功能、制定标准使得系统更加通用,还要削减人力开销;而增强竞争力则需要系统更贴近业务模式,并且加大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投入。显然,很多时候短期动作无法与长期目标进行妥协。所以准确的信息化定位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性价比。
企业信息化水平分5个层次:1、本地化应用、单项业务管理。2、集成化应用,理解各独立运行系统连接的必要性,逐步实现一体化。(是信息系统趋于成熟的标志)3、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转换企业工作方式。4、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流程重新设计。5、业务领域的重新定义与扩展信息技术进入各业务范围。后三级属于高级发展阶段。
信息化对企业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所以建筑企业需要针对自身行业方面的特点和管理现状定位信息化的层次,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良好性价比的信息化方案,才能避免出现不解决企业问题、劳民伤财的现象。
如何做好性价比?需要做好“IS规划”和“汀规划”。所谓“IS规划”(1nformationSystemStrategicPlanning,简称ISSP)是:在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远景、信息系统的组成架构、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
而“IT规划”(1nformationTechnologyStrategicnanning),是承接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的支撑硬件、支撑软件、支撑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通过以上的统筹安排,才能保证信息化与成本管理相互促进,以最低的代价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效益,真正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目的。
三、信息化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企业最初主要把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作为提高利润的手段,因而被称做“第一利润源泉”。当人工和材料价格降低到一定限度时,企业又将注意力转到扩大产品销售上,这种途径被称为“第二利润源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终究有限,于是企业开始注意降低物流费用,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被形象的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所以,“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信息先行”。对于供应链上的竞争,输赢在于谁的供应链运作更为快速、有效、更为经济。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
他们既向其上游的贸易伙伴订购产品,又向其下游的贸易伙伴供应产品。企业在建立、完善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时,需要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如市场供应数量、供应价格、需求数量、需求价格以及库存数量、品种、质量、规格等等,一旦出现遗漏和错误处理都将直接影响供应管理的效果,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只有进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分析规则,才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进而对企业的整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的财务结算和审核,全面掌握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支出,改进企业的各个供应链环节,获取更高的效益。
1、如何理解建筑业成本管理?
建筑业成本管理应该从“全员性”、“过程性”和“实时性”这三个特性上加以认识。
“全员性”。建筑业成本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仍负有对施工项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同时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成本降低。同时“全员性”还有另一层含义。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与成本管理相关联,负有成本责任。也就是说成本是业务管理的结果按方式进行的归集,是全员工作的结果,而不是会计部门的专属工作。
“过程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每一个直接耗费及其关联过程。其控制包含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监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项活动都要纳入目标管理,遵循PDCA循环,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过程性”。
“实时性”。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在实际工程中会有许多修改和变化,造成项目成本控制模型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够实时地对施工过程各种具体做出反馈。而反馈必须基于成本信息的实时收集,同时必须实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整后作出响应,因此实时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化”是国家重要的政策。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力图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进入信息化阶段的模式,用信息技术改进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建筑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利用“水泥+鼠标”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化从目标上应分三个层次:
1、提高效率。即是将常规的、固定的工作交信息系统处理,比如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大量文件或记录中找到所需的对象。信息系统通过将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而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确的事情或者做为获得重要的经营成果所应当做的事情。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完整的数据收集方案和信息处理逻辑,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3、推动企业再造。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改变现有服务的本质,或彻底改变职能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式。
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技术的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再造,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
1、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切入点
建筑施工企业是项目导向型企业,突出表现为以项目管理为载体,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施工单位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工程成本的计算、考核和,可以反映施工单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信息基本管理单元,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通过反应出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预想不到的工程变更及其他情况使得成本的控制非常困难,这些必定存在的各种变化决定成本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要做到动态控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信息的畅通性,成本差异如不能及时反馈回施控主体,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如果仅靠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收集并整理,效率势必非常低,几乎不大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必须进行信息化,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和及时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业务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才能实现动态、过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进而使得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得以实现。因此,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最佳的切入点。
2、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性价比
的竞争力如何提升,简而言之,就是在与同行业相比中,成本降下去了,效益升上来了,这就是企业竞争力上升的表现。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关键就是为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益。但是同时信息化也是一种工作手段的变化,必然带来工作的变化,对生产组织的变革和劳动者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升级,也是一个成本的投入过程。因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要正视企业信息化的代价,如信息软件和设备投入、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等等。
企业都期待信息化有双重功效:在短期内明显降低成本,同时还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要压缩成本,意味着必须减少系统功能、制定标准使得系统更加通用,还要削减人力开销;而增强竞争力则需要系统更贴近业务模式,并且加大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投入。显然,很多时候短期动作无法与长期目标进行妥协。所以准确的信息化定位将直接信息化的性价比。
企业信息化水平分5个层次:1、本地化、单项业务管理。2、集成化应用,理解各独立运行系统连接的必要性,逐步实现一体化。(是信息系统趋于成熟的标志)3、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转换企业工作方式。4、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流程重新设计。5、业务领域的重新定义与扩展信息技术进入各业务范围。后三级属于高级阶段。信息化对企业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所以建筑企业需要针对自身行业方面的特点和管理现状定位信息化的层次,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良好性
价比的信息化方案,才能避免出现不解决企业、劳民伤财的现象。
如何做好性价比?需要做好“IS规划”和“汀规划”。所谓“IS规划”(1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Planning,简称ISSP)是:在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远景、信息系统的组成架构、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而“IT规划”(1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icnanning),是承接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的支撑硬件、支撑软件、支撑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通过以上的统筹安排,才能保证信息化与成本管理相互促进,以最低的代价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效益,真正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目的。
三、信息化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企业最初主要把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作为提高利润的手段,因而被称做“第一利润源泉”。当人工和材料价格降低到一定限度时,企业又将注意力转到扩大产品销售上,这种途径被称为“第二利润源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终究有限,于是企业开始注意降低物流费用,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被形象的称为 “第三利润源泉”。所以,“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信息先行”。对于供应链上的竞争,输赢在于谁的供应链运作更为快速、有效、更为经济。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进口 国家经济安全 机制
一、我国商品进口现状
2006年,我国货物进口总值为63376.9亿元,名义进口依存度从1985年的13.95%增至29.92%。除某些年份略有下降外,名义进口依存度总体表现出提高趋势。但如将汇率、外资规模扩大及加工贸易比例偏大等因素考虑在内,我国实际进口依存度并不高,但存在结构性依存度较高的风险,因为我国进口主要集中在技术、装备、能源等重要战略物资上。
2000-2006年,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比重在80%左右。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国对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发展迅猛。1998-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1%提高到29%。在进口初级产品中,我国每年需大量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1871.29亿美元,比上年1477.14亿美元猛增26.7%,占当年进口总值的23.64%;原料、燃料进口继续快速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增长40.5%,原油进口增长34.8%。
二、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伤害,以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为核心内容。进口与国家经济安全紧密相关。进口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主要包括战略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国际收支和就业等方面。
1、进口与战略资源安全
战略资源安全在此指战略资源的进口供应稳定,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它可通过进口增长速度、进口依存度等指标反映出来。中国的高速增长战略使资源需求急速增长,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在资源总量上可称丰裕国,但在人均资源分配量上却是贫乏国。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靠国内资源将难以为继,近年依靠国外矿石资源进行生产的产业开始出现。目前我国在战略资源安全方面、解决能源安全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的能源安全现在正面临四大风险:油价风险、油源风险、通道风险和政治风险。
2、进口与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在此是指进口的增长不损害一国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以简单的装配技术为主导的最底层,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我国的许多产业丧失了独立性,民族工业缺少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无力应对跨国公司的猛烈竞争。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资本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已经表现出我国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国内市场的供给量难以迅速提高,重要制成品的进口数量与国内供给量差距过大,会影响国内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确立,威胁产业安全。进口国别的分布会导致特定产业过于依赖某一国家,威胁产业安全。在我国的个别行业中存在进口国别分布集中的问题,如大量从日本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价格远远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商品,大量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妨碍一国主导产业的确立。
3、进口与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安全受到进口方式、进口量、进口价格、进口结构以及进口主体变化的影响。进口中,如果大多数进口商品不是在国内加工后用于再出口,而是进入国内市场,就会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进口量过多会导致一国过度依赖进口,一旦进口价格上升,也会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进口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会降低国家宏观调控的控制力度,容易出现过度进口或无序进口的情况,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国际收支仍保持顺差,外汇储备总量逐年增加,目前处于安全状态。
4、进口与就业
就业受到进口量、进口价格、进口方式和进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影响到一国经济的稳定。如果大量进口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商品,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企业的倒闭,增加失业人数;在进口结构中,如果大多数的进口商品属于制成品,不经加工直接用于国内消费,不利于增加就业;进口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减少会影响就业。市场开放与进口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国内产品的最终需求会有所减少,从而间接导致作为派生需求的国内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阻碍就业增长。
三、规范进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进口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出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适应我国全方位开放、迅速发展进口的趋势,政府应当适时、适度地调整外贸战略,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支持有效进口,利用进口带动产业升级
进口效益应直接体现在提升国内产业层次、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上。由于出口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鼓励进口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应是进口战略的重点。
2、推进重要商品和进口市场结构合理化
我国进口市场的集中度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进口总额中的国别和地区市场份额;二是主要进口商品的来源地份额。
从第一个方面看,我国进口市场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从总进口角度来说,市场分布集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危险要低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对主要进口国和地区的进口依存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说明双方对对方市场的依赖不对等。同时我国进出口流向还呈较大差异。
第二个方面是主要商品特别是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这个危险远远大于总进口市场集中的危险。因此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的重点应放在重要战略物资、关键技术和资本品方面。
对某些重要商品进口市场集中也要做具体分析,对那些进口量有限、市场供应充足、替代性强的进口产品,不仅不应分散市场,反而要强调集中采购,争取效益最大化。在关注进口市场结构合理化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进口依存的对称性,即一方面适度提高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量,防止贸易纠纷和贸易保护;另一方面促使逆差较大的进口市场对我国扩大出口,减少歧视,平衡贸易。
3、完善进口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我国贸易管理体制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迄今为止并未做到进出口管理一体化。涉及进口管理和制定进口政策的部门有商务部、海关总署、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发改委等,其在进出口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配合与协调。加之企业在传统经营范围上的分工延续,更突显了进出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针对这一局面,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进出口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进口管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加强进口协调,减少企业由于自身利益和信息缺乏造成的进口无序和效益损失。进口管理要注意引导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革完善进口体制,调动企业进口积极性,充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关税结构,鼓励企业及时合理增加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和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性商品的进口。三是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
4、建立开放性进口保护机制
实际上政府管理部门很难判断何谓不良进口,因此进口效益应由企业自己负责。政府职责是通过打击“非法进口”,依法维护进口秩序,保证合法进口的利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
由于我国对进口一直实行较严格的控制政策,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专门应对进口突发事件和危机状况的机制。随着国内市场和外贸经营权不断开放,“进口威胁”正在上升,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我国有必要建立开放条件下的进口保护机制。
(1)法律保护机制。我们现有的《外贸法》、“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虽初步构成一套管理进口的法律体系,但与国外相比仍处在初级阶段,法律保护体系还不健全,主要存在的是法律缺位及法律不到位的问题。
(2)危机应对和紧急救助机制。这一机制是在法律授权的基础上,由国家高层成立的专门处理经济安全问题的机构,综合处理各领域经济安全问题。其中进口安全可由“国家经济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下设的进口危机管理小组负责。危机应对和紧急救助机制应包括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针对进口、特别是对与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进口,建立一系列跟踪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危机,防患于未然;二是根据进口危机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借鉴国内外经验,设计一整套涵盖不同层次应对措施的危机处理办法,形成有机的应对方案。一旦危机发生可启动紧急救助措施,通过争取国际援助或运用WTO规则,如采取“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等化解危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3)进口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进口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是进口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者可以是进口危机管理小组,但具体工作应由该小组会同相关信息部门、研究机构一起完成。加强进口宏观监测与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全国进口情况的统计分析,监测各类商品进口的趋势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二是要建立进口对产业损害的预警机制,提出判断产业安全及受到损害的指标体系,研究分析国际产业竞争力变化及进口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及时发出预警、预报;三是要跟踪我主要进口商品国际市场的供求情况与价格变化趋势,为宏观决策和企业开展经营提供依据与参考;四是在不违背WTO基本精神和原则下,通过完善进口行政许可制度、制定进口技术法规与标准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
【参考文献】
[1] 范爱军: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及经济利益问题研究综述[J].学习论坛,2007(4).
[2] 赵惟: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3).
[3] 苏波:提高物资储备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J].宏观经济管理,2007(3).
项目决策阶段是造价管理的开始,对建设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具体来讲,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及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对要拟建的项目各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搞好可行性研究,为决策者决定项目提供可靠的依据。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不可挽回损失。如一些企业新建工程由于在投资决策阶段缺乏超前意识,对建筑标准估计不足,致使工程投资一再增加。同时,又因资金短缺致使工程竣工日期一拖再拖,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说,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工程造价具有纵览全局的决定性影响,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的源头,合理确定造价是评估建设项目、开展后续工作的关键。
2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重要步骤,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法。设计方案优先的目的在于论证拟采用的设计方案技术是否可行、功能上是否合理、使用上是否安全可靠,通过设计方案竞选、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和技术经济评价。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控制造价,并不是片面地认为工程造价越低越好,而应把项目的功能和造价两方面综合分析研究。只有价值系数最大,即满足必要功能的费用,消除不必要功能的费用,才是价值工程要求的,实际上也就是工程造价控制本身的要求。另外,推行限额设计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手段之一。限额设计是以经过竞选、优化和技术经济评价确定了设计方案,实行各专业、各部位工程量和投资额的分解。限额设计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实现了对投资额的主动控制。限额设计加强了设计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它要求工程造价咨询专业人员深入设计阶段,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为设计的多方案比较,优化设计,控制工程造价提供服务。推行限额设计就是既要有最佳的经济效果,又要保证工程的使用功能,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设计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从而保证质量,达到控制或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3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
推行建设项目招投标对于建设单位择优选择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内容主要是标底的审查与合同价款的签定。一个工程的标底对该工程的造价影响至关重要。因些要加强对标底的审查管理工作,未经审查的标底一律无效。根据标底编制方法的不同,应审查的内容是:标底计价内容、预算内容、预算外费用、工程量清单、单价组成分析、设备市场供应价格、措施费、现场因素费用等。中标单位确定之后,建设单位就要与中标的投标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签定合同。工程合同价的确定有三种形式:固定合同价、可调合同价、成本加酬金确定的合同价。对于设备、材料合同价款的确定一般来讲合同价款就是评标后的中标。固定合同价是指承包整个工程的合同价款总额已经确定,在工程实施中不再因物价上涨而变化。因此,固定合同总价应考虑价格风险因素,也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合同价总包括的范围。对承包商来说要承担较大的风险,适用于工期较短的工程,合同价款一般要高些。可调合同在实施期间可随价格变化而调整,它使建设单位承担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承包商则承担其它风险,一般适用于工期较长的工程。
4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4.1加强合同管理工作
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施工阶段的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所以施工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对项目的全过程控制意义重大。控制重点是施工合同文本的选择,合同条件的协商、谈判,合同书的签署,合同的履行、检查、变更、违约、纠纷的处理,总结评价等。
4.2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
设计变更是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三大目标的控制。所以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对确保工程质量、工期和控制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如必须变更,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若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所以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设计变更发生前应当建立施工管理资料库,包括工程基本情况、工程量增减、材料代换、人材机市场价格等第一手资料,为日后变更的处理提供依据;要对设计变更进行审查,无论是由哪方提出的设计变更,均应由监理部门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确认后由设计部门发出通知,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施工单位付诸实施。这样才可能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
4.3加强索赔的管理
索赔是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出现了应当由对方承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要求的行为。在索赔处理中应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合同为依据,及时、合理地处理,并加强主动控制尽量减少索赔。此外,在施工阶段还需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有效使用资金,减少利息支出,同时根据施工图设计的进度计划和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及时核定施工图预算。
4.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