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6: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本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散中求聚。课程改革强调课堂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广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及独特的学习体验。但在这种“泛游”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优化、筛选、整合、加工,放得开,还得收得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展示自我,以情传情,一言一行传递正能量。
乱中求序。课改倡导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整齐划一的听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开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好,但让人担心的是风平浪静之后又变为死水一潭。其实,我们要追求的是松而不散、活而不乱、形散神聚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形成常规、形成习惯,这样才能坚持久远。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就不能“大撒手”,让学生一哄而上。首先分组要科学,最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便于协作和展开竞争;其次小组活动时,要明确目标,各有分工;最后还要有便于操作且有效的评价机制。否则,课堂讨论表面看热热闹闹,但一堂课结束,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却不清楚。
活中求实。近年来,在语文课上,演一演、说一说、跳一跳等形式开始充斥课堂教学,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课堂动起来。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毕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承载的。一位教师教《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部分,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事先让学生制作了“短枪、马刀、手榴弹”等道具,让学生像战士一样“一路喊杀”。进行表演。这有必要吗?其实,文中“拿着、背着、冒着、攀着、千钧一发、奋不顾身”等词语已经生动地表现了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只要反复品读就能有所体会。对重点词句的赏析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应剥离语言文字的外壳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
异中求真。课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但并不等于让学生无视事物的客观性而凭空想象。学生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教师应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向正确方向迈进。一位教师教《跳水》一文,鼓励学生思考:“除了船长用枪命令孩子跳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的办法可真多:在甲板上铺被子,让孩子跳;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孩子;调来直升机救孩子……而教师只是夸孩子们“真聪明”,就草草了事。这些办法确实是好办法吗?是不是该把它们跟船长的办法比较一下呢?其实,教师正好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去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褒扬有度。课改强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多理解、宽容、赏识。于是乎,“你真聪明”“你真棒”“真了不起”“比老师强”等褒奖开始在课堂上泛滥。学生一个新奇的发现、一段精辟的论述固然值得称赞,但过多过滥,学生慢慢会失去成功的愉悦,甚至会妄自尊大,反而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褒扬的度和时机,必要的时候,也要说“你错了”“你的答案还不够完美”“你离最好还有一段差距”等。这样做也许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综合起来教师的教学是“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三点的综合。从知识讲授本身要求的角度来看,“授人以业”就是要求将所授知识点规范准确的讲解出来;“授人以法”就是要求所讲授知识对学生具有深刻的体会,而“授人以道”就要求能够更好的传授知识的本质,接近知识的真谛。很明显,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高追求就是要对 “数学本质”的追求,数学本质是数学这门学科内在精华的提炼它基本包括以下内容:数学规律是如何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方面。为了更好的达到“数学本质”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将“数学本质”体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数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要将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透彻的讲解和传授,正因如此,它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对教材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必须要对教材一系列的知识点有着很好的把握和概括,了解这些知识点最本质的东西,理清这些知识点的本源何在,并能够将它们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数学这门学科内容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着很好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这门学科涵盖了很多定理、公式、图形,且又需要反复大量的练习,因此,这门学科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压力学科,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存在课堂“脱轨”现象,导致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降。因此,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切实提高,将课本核心本质的内容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得他们能够积极的乐于接受。课本上原本枯燥的定理、公式和图形理应是一个个生动而又鲜明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我们要切实提高课堂效果,展现数学本质,就是要使学生对这些深深涵盖于课本的数学思想有着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只有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领悟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对课本知识、数学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课堂教学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课堂效果也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看待此问题:
假设E、F、G、H分别是一个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说明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针对这个题目可以有以下不同的思考方法:
思考1:如果把条件中的四边形ABCD依次改变为矩形、菱形、正方形或梯形、等腰梯形,其它条件不变,那么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思考2:如果把结论中的平行四边形EFGH依次改变为矩形、菱形或正方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思考3:如果条件中的中点替换为定比分点,那么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思考4:如果把条件中一组对边的中点改为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其它条件不变,则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面对诸如此类反复的变化,学生肯定一时难以理出头绪,但如果能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能够抓住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是相等,还是垂直,还是既相等又垂直,还是既不相等又不垂直这一系列的本质特征,那么这类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学生掌握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虽反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对数学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要做到每一堂课都有突出的重点
数学的课堂教学理应做到重点突出,带着“目的”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一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简单概况下,将重要的知识点事先告知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重视,一堂生动的数学课程,理应有铺垫阶段,有阶段,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正是来源于重点知识的讲解,通过事先给予学生们的心理暗示,已经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注意,很多学生都在盼着这个的到来。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合理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将学生一步一步的引到教学重点中来,这样的一个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点渐进的理解,也便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点有着深刻的把握和领悟,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要积极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课堂:学生学习的场所既是课堂。
主体性:课堂既然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就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行为。
生成性:学生是既然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各种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
2、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人才成长活动。
主导性: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广泛性: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模具”。
3、什么是课堂教学:既单位时间内有组织的教与学的互动生成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思维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情景、教具、手段与场所等。课堂教学具有预设性、专业性、艺术性、生成性和特色性等。
4、什么是本质:本质是指事物根本的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感性的直观不能理解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二、课堂教学分析
1、课堂教学的优势
其一高效性。相对于“家庭教育”、“个体教育”能极大地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受体的总体容量和知识接受的速度。其二程序性。能根据受体的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设计出施教的过程性预设。其三计划性。在区域内,能批量设置学校布局、教育设施设备、教师资源配置和受者年级班级划分等。其四公平性。受者在统一尺度下,能接受平等的公民性教育。
2、课堂教学的困惑
其一差异性。学生的认知有先后,人才的发展趋多维,这是课堂教学必须正视的,最难解决的,但要不断解决的,也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二生成性。动态的课堂生成动态的情景,在具有预测性的基础上,更具有不可预见性。“教案”与“教学”永远是两回事。其三评价性。培养目标是收敛的,培养的结果是发散的;评价的说法是要多元的,评价的实际是单一的,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永远是一对说不清理还乱的矛盾。
3、课堂教学的不足
其一教啥学啥。老师把教学过程看成完成教案的过程,学生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体性。
其二教材至上。老师忠实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教什么,忽视了课程标准与因材施教。
其三教法单一。老师照本宣科,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生动的情景,忽视了问题的探究。
其四学法呆板。学生学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学生处于被动的“容器”状态,忽视了触类旁通和智慧碰撞,。
其五目标唯一。教学中为了完成认知目标,只强化知识掌握,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等。
其六重果轻因。教学中不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求结果的记忆套用,忽视觉了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其七以问代思。教学中采用一连串的明知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忽视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
三、课堂教学的一般性
1、在接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接受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是课程的文本实践,那么就要在接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接受完成好接受性学习。其一是,学习并掌握符号系统;其二是,学习并掌握系统符号所反映的前人(他人)认识成果,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之一。因此,接受性学习,是学习语言符号系统的基本方法,接受性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2、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
既然课堂教学是高效率的学习组织,那么“有效学习”就尤为重要。
其一:“理解”与“运用”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其二:要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才能保证主体健康发展。 其三: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方式多样性以及学习效果。因此,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要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3、在课堂中联系社会,在社会中分析课堂
既然课堂教学要与社会实际联系,那么课堂教学的社会背景与问题,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程改革以来,各种矛盾和困惑交织:
其一:教育走向。社会各种矛盾必然要反映到课堂上来(考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改什么)。其二:主体发散。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快于主体能力的发展,同时个体间的差异加大,社会支持差异选择的力度增强。其三:价值取向。教师自身在重大社会价值冲突中的困惑与矛盾,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出现“职业倦怠” 。其四:自我发展。课改以来,新概念、新方法大量引进,需要教师加快学习的步伐,自我充电。因此,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4、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既然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就要为了解主体、服务主体。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做好学情调查,努力使教师制定的计划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 ; 二是从学生认识的水平与认识需求出发,变“整齐划一”为“多维并进”;三是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发挥利用学习主体的差异 ;四是通过创设环境与示范引领,促成学习主体的有效学习 ;五是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迁移;六是要关注课程标准,不要让教材限制教学实践 ;七是让学习主体进入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八是鼓励和批评都要有度 。因此,教学相长贯穿着课堂教学的始终。
四、课堂教学的本质性
1、思维是怎样来的
人类思维是任何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那么思维是教授出来的还是训练出来的啊?初初一看好像是教出来的,细细一想又觉得是练出来的,其实根本是练出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一个从来都没有上过学的人,也有思维,只不过他的思维品质会差些。那么他靠什么学会了思维呢?
一靠遗传,从祖辈那里继承而来;二靠生活实践,不断积累感悟体会升华而来,不断体验这是其一。
其二是上过学的人除了知识比没有上过学的人多了些外,在人文修养和思维品质上更有优势。思维品质好的人处事相对严谨,做事情更有条理性,分析问题更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思维品质好人的劳动更需主观能动性,除了劳动目的的生存性外,还追求劳动的价值性,对工作的选择性也比较自我。
思维品质好的创新更有可能性,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有创新的欲望这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有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直觉思维,那么创新就更容易了些。因此,每一位教师,你在授业解惑传道的过程中,别忘记了给你的学生不断地训练各种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真正做到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
2、课堂教学的目标特点
三维目标即是:一是知识与技能,要把握基础性,揭示初元性。二是过程与方法,讲究逻辑性,提升抽象性。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态性,体验实用性。
3、课堂教学的本质揭示
综上分析,我们给出课堂教学的本质刻画:“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消灭愚昧,公平教育,最终达到全人的全程、全面的共同发展。”
其一:“传道授业解惑”,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 。
其二:“消灭愚昧,公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传承光大人类文化与文明,指引下一代共同迈向美好未来的摇篮。
其三:“最终达到全人的全程、全面的共同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学习求发展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目的中要求全程、全体、全面,培养出完全的、有个性的“全人”。
4思维养成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心理学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本人说:以概念为元,命题为链,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的人脑运动过程就是思维。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就是以学习知识技能为载体,展开思维活动为主线的对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良好思维养成的全过程。
5、思维养成的几个切入点
一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阶段切入;二是根据受教育者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切入;三是根据所学学科知识发生发展的学科思维切入;四是根据课堂即时生成的情景切入;五是根据客观事物运动演变的规律切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教师领域观念也推陈出新,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评价的标准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多年来,笔者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一直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一些思考,评价课堂的有效性应把握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新课程标准下,课的内容、结构、评价比原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创新。课程的改革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改变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把握,给教师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现结合自身教学工作,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把握课堂本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中存在不同的传统认识,如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整个课堂教学将容易变成以教师活动为主的传授过程,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己陷入“知识的代表”的窘境。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创造力。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要求,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我们教师要有决心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重在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新世纪新型人才。
二、聚焦课堂,以教研为核心
教研要聚焦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紧扣教材,依据新课程目标,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环节,努力构建新型课堂,真正抓住教研的核心任务。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重点要备好课,可以从备教材和被学生两个方面出发。
1.备教材
教师要读懂课程标准,明确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要理清知识结构,理解把握内容编排,科学设计例题和练习,有延伸、有层次。注重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根据教材的广度、深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突出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从“学什么”的基础上关注“怎么学”。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从学法出发选用好的教法,重视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学习的方法,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备学生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研究,才能够真正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实现预期授课目标。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研究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意义,评价策略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要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有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课程改革障碍,评价改革的进程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影响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课程改革中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
参加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之后, 我有幸参加课堂教学评价。我接触的课程评价标准: 对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十分周全要求, 即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学目标10分,教学内容20分,教学内容25分,教学手段25分,课堂气氛10分,学生活动10分,教学效果10分,教学风格5分。每一步都有具体的量化要求和计分规定。
这种量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能减少人的主观推论。更重要的是数量能用现代统计工具加以处理,便于掌握和应用,与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相适应。因此,量化范式下的常规量,标准化测量一度成为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对教育而言,对课堂教学而言,量化的评价方式,把复杂的而丰富多星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了。它无法从本质保证课堂教学的客观性,而往往把课堂教学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东西丢失。这样,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丰富多彩,颇有创新的精华之作被抽象成为一些枯燥、单调的数字,教师的发展和活力受到压抑,课堂教学的丰富泯灭于一串串无味的数字之中。
作为评价小组一分子,对此我一时难以理解,便思考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是一种以评价一堂好课为核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重点,以认知、理解、巩固书本知识为范围的程序,依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目的单一——作结论,分等级,为奖惩教师提供依据;评价内容片面——课堂教学成绩即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标准主观——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用各自的主管标准;评价的对象被动——评与被评的关系;评价结果信度低——真实性可疑,可信度差。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内容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应该是:
转贴于
1、体现新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一致。突出和推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落实和“着力培养新一代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实现。
2、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新的课堂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现状,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课堂教学的实践。
3、根据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情况评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因此,课堂性评价以发展的目光来观察主体发展,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主题间的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收益,达到促进发展和改进的目的。
4、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效率意识;思维;现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85-01
一、增强效率意识
数学教师要能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经常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以寻找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由于缺少必要的效率意识,常常导致许多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比如,不少教师迷信于讲,迷信于练,迷信于死记硬背:不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不少数学教师过分迎合学生的浅层兴趣,过分追求外在的操作活动,脱离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化现象严重。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亟需从数学教学的内容设计、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述、数学教学的进度安排、数学课程的资源运用、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等维度强化效率意识。要注意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真正做到既教会又要会教。数学教师要在遵守正常课时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安排,真正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工夫。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应当是1个多元化的体系,比如,可思考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策略、教学组织实施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技术应用策略等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忽视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能进行有效数学思维的禀赋,但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这种禀赋,不少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通常与他们数学思维习惯不好以及数学思维品质不高有关。因此.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呼唤高素质的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必要努力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这在本质上要求从“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来衡量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地,应当对效率低下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跟踪、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帮扶”、指导.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数学教学艺术,并夯实以下诸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数学教学要素精益求精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使教师对数学语言和数学教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炼而富于启发性,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才能既有难度又有坡度、清晰度。第二,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应当防止数学教学思维的片面性与简单化导致形式主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泛滥。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有的侧重于讲解、有的侧重于练习、有的侧重于探究,对数学教师而言,课堂上哪些内容该教师讲,如何讲,哪些内容该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如何进行自主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清晰的数学教学思维。尤其是对那些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要通过数学教师清晰的教学思维,及时地捕捉信息、重组信息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第三,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数学方法的掌握克服解题的盲目性,透过不同现象抓住其本质,训练创造性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第四,妥善整合各种教学关系能力的培养。就教学对象而言。要能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关系,在面向全体的理念指导下努力面向每一个个体;就教学目标而言,要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方面目标整体上的全面性、均衡性与具体课堂中的选择性、侧重性的关系;就教学方式而言.要能注意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建构学习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就教学过程展开而言,要能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尊重数学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超越和创新数学教学文本;就教学结果而言,要能关注学生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上课
How discusses the teacher very good hall class shallowly
Li Bi
【Abstract】Appraises a hall class the quality, more importantly looked that through this hall class’s teaching, actually the student to have learned any knowledge, has received how many inspirations, can have what kind of influence to the student. Certainly above I say some, is also not absolute, isolated, must relate them the same place, takes a whole, like this, we can in present’s teaching process be able on more good classes.
【Key words】Teacher; Attending class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 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1 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
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2 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3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