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保险公司档案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xx年最新保险公司档案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为规范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维护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真实、完整和安全,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社会保险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依法经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业务的机构(以下简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四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并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由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中保存。
第五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场所,确保档案的安全,并根据需要配备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技术设备。
第六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移交、鉴定、销毁等管理要求,保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严防毁损、遗失和泄密。
第七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证据、依据,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见附件)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确保归档材料的完整、安全,不得伪造、篡改。
第八条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分类应当按照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规律和特点,以方便归档整理和检索利用为原则,采用年度业务环节或年度险种业务环节的方法对社会保险业务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卷内目录、案卷目录、备考表等。负责档案管理的机构应当对接收的档案材料及时进行检查、分类、整理、编号、入库保管,并及时编制索引目录。
第九条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20xx年、30年、50年、120xx年,各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具体保管期限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执行。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定期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自形成之日的次年1月1日开始计算。
第十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已到期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进行鉴定。
鉴定工作应当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相关负责人、业务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鉴定小组负责鉴定并提出处理意见。
鉴定中如发现业务档案保管期限划分过短,有必要继续保存的,应当重新确定保管期限。
第十二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经过鉴定可以销毁的档案,编制销毁清册,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后销毁。
未经鉴定和批准,不得销毁任何档案。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派两人以上监督销毁档案。监督人员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名,并注明销毁的方式和时间。销毁清册永久保存。
第十三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将永久保存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第十四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工作人员、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参保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 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按规定移交档案的;
(二) 伪造、篡改、隐匿档案或者擅自销毁档案的;
(三) 玩忽职守,造成档案遗失、毁损的;
(四) 违规提供、抄录档案,泄漏用人单位或者个人信息的;
(五)违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和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社会保险档案是否保存完整、是否安全保存、是否有效利用等,都将直接和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相关,这对稳定社会和经济的意义也非常大。尤其是随着社会保险的不断变化,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人数参与也越来越多,因此,规范化的发展需要迅速地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才能确保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科学、合理、规范,这也是建设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必然的选择。
一、新形势下提高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保险档案由于其针对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其主要收集的是社会保险单位关于广大劳动者办理的养老险、失业险、医疗险或者生育险所涉及的所有文献资料,因此,其具备了一定的特殊性。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切实可行,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这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档案管理体制的健全,才能促进社会保险业务的展开。社会保险档案中记录的信息尤为重要,倘若信息丢失将很难找回,这样的话也将导致后续的工作无法开展。因此,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是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也是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遇到的问题
社会保险档案是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确保了社会保障信息交流和共享,是维护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证书,也是社会保障部门科学化和效率化工作的参考条件。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和社会保障体系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保障行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制约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管理形式不统一。虽然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受到很多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其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地解决。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形式,规范性非常弱。社会保险业务在受理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不可能是由一个部门完成的,它需要很多的部门协同工作,有的时候还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叠,这样的话不仅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社会保险工作正常运行。(二)缺少专业性的管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主要使用的是纸质的材料,但是,这样容易造成文献的丢失或者损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比方说,如果档案管理科室出现了火灾或者水灾等事故,那么这些损坏的纸质文件将再也找不回来。虽然,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比较普遍,但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更不要说明确的制度限制,这也造成管理内容混乱、模糊、不确定,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此外,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不断增长,对于档案资料的需求越来越频繁,这无疑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档案管理方式落后。档案管理是保障社会保险业务顺利进行的凭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方式并没有完全地落到实处,因此,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保险业务的改革需求。目前,大多数档案管理科室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健全,尤其是在重大事故中,资料丢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又或者所处的环境不利于资料保存,造成档案损坏。
三、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一)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因此,要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是社会保险业务展开的重要凭借,所以,需要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去指导,特别是在社会保险业务需要大量文献资料支撑的时候,档案管理资料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因为资料的丢失影响实际的工作,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以此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二)提高制度标准设立,确保规范化管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比方说,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的资料收集、文献归档、信息整理和保管,以及查看、运用、转交等工作的开展,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保证这些文献资料的最大化运用。对于不同的档案,特别是社会保险档案中的会计档案、专业档案,以及保险类的档案等,要清楚地划分出来,载体和内容的不同,其对应的保管期限和归档位置也要有所变化。(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注重创新式管理。社会在进步,企业在发展,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创新,比方说,坚持档案管理的统一性,也就是坚持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单位、机制、监管和指导的统一,实现档案管理最大化价值。此外,还应该采用无纸化自动办公,这样就可以将纸质文档转换成电子文档,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社会保险档案对保险公司工作的开展意义非常大,这也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总的来说,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向着网络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解决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符合时展的需求,确保社保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刘威 单位:松原市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吕建平.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J].城建档案,2017(02):57-58.
关键词:保险 制度 监管 建议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重视扶持保险业发展的若干方针政策,促进了保险业的空前繁荣。截止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30多家,其中人身险公司59家,保险中介机构2327家,共有保险从业人员322.8万人,其中保险个人人262.9万人。
保险人制度从1992年进入中国大陆。人制度指的是由保险监管部门或者保险行业协会在营运过程中形成的针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约束机制。在保险的发展历史中,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制度,而我国的人制度发展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该制度对于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特别是寿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成熟,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个人人制度建设在监管方面出现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来自保险人监管中出现的几个新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一个人多家的现象普遍存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个人保险人在代为办理人寿保险业务时,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保险人的委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人多家这种现象出现呢?主要是因为各保险公司目前对保险个人人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保险个人人的有效供给。可能有人会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个人保险人比比皆是,只要考取资格证就可以上岗。其实不然。各家公司争夺的对象实际是占行业30%的高绩效人员,即所谓的保险行业的“二八定律”或“三七现象”。这些绩优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品质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开展才能显现出来。而人身险公司的经营性质决定产品销售大多为期缴产品销售,对于在人身险公司从业的保险个人人来说,续期利益成为影响其收入的至关重要的利益。所以保险人最初想方设法维持这块利益,通过不断展业做新单达到公司要求的业绩标准以确保续期利益不丢失。
但事实上,保险公司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在促进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对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不仅体现在产品、价格和服务方面,当前更多的体现在对保险个人人的争夺上。谁拥有更多的人力往往就意味着谁在竞争中占据上风,占据主动。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对手人力快速壮大自己的实力正好是一箭双雕。所以新成立公司往往不惜成本、不惜代价用更高的利益吸引人才。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众多的个人保险人选择了一个身份多家的做法,而且创造出了羊群效应,使得这种现象在行业中不断蔓延开来。
二、行业内从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给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隐患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频率远远超出其他行业的人员流动,特别是保险个人人的流动更加趋于非理性。每当一个新公司诞生,原有的保险公司就要承受一次人员流失的阵痛,这虽然有助于促进原有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原有公司重视人员培养、教育,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比如:各家公司为吸引人、留住人,纷纷修订《基本法》,加大财务支持力度,提高手续费率等。团队的每次非理性集体跳槽都会给新公司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而同时原有的保险公司若不能及时补充人员则会出现保费大起大落,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局部保费断流,但最终无论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双方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代价。倘若长此以往不加以规范,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对保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重大的隐患。
面对中国保险业如火如荼的良好发展局面,我们不能投鼠忌器,畏首畏尾,要有的放矢、及时准确地对这种现象进行管控和规范,一种比较有效的管控手段是在保险行业内建立个人人档案,对其实施有效管控。建议如下:
一、出台行业关于建立保险个人人档案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由监管机关和行业协会制定出统一的档案格式和要求,下发给各保险公司执行。
档案的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1.个人人的全部基本资料;
2.个人人的从业经历及接受教育、培训的记录及得分;
3.个人人各个阶段的业绩情况及日常行为考核情况;
4.个人人的资信状况、受奖惩及是否有违规记录;
5.整个档案的得分标准及其本人综合得分。
二、对保险个人人档案流转的管控措施。
1.设计、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建立行业互动平台。
对于达不到限定期限和限定分值的档案不予流转;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分值的档案予以冻结,并通过互动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2.建立快速、高效、公正、合理的档案流转程序。
保险个人人档案建立后在各家公司,必须在监管机关统一电子信息平台上进行操作,否则不能取得合法有效的资格证;应在全国范围内对档案统一编号,这意味着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份。同一身份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将被锁定,接受审查。
3.将人考试成绩和考试号记入档案和互动平台,由监管机关发放工号,否则不予发放人资格证。
保险人在当今保险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有效保证保险市场的平衡稳定,保险业务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汽车信贷 市场风险 风险控制
作为国际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汽车消费信贷对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汽车销售:通过对汽车用户的销售融资,可以直接促进汽车的销售,这是汽车金融服务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随着汽车大批量生产体制的形成,市场供给的增长快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市场成为制约汽车正常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金融服务的介入,以培育市场需求。汽车消费大国一般也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较为普遍的国家,对汽车消费者的金融服务已成为汽车销售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财务风险现状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贷款车型不同,贷款风险也不尽相同,如:工程车的贷款损失风险最高,营业用货车次之,而非营业用轿车风险程度最低。但是,如果按照不同地域进行分析,则不同车型在不同地区的风险发生率又不尽相同,如:非营业用轿车在沈阳市的出险率就特别高,而营业客车在湖北恩施的出险率却非常低,而营业性出租车的出险率普遍较低。新的车贷险产品推出后,其带来的核心利益必须能够同时满足四个方面的实际需求,以适应市场对车贷险产品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形成完整、独立的车贷险产品体系:一是购车人为解决资金不足的贷款需求;二是银行为扩宽车贷领域的业务发展需求;三是车商为了增加销售量的业务需求;四是保险公司为巩固车险业务份额的竞争需求。
第一、审核质押、抵押品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并按规定办理质押、抵押登记手续,与借款人签订质押、抵押合同,同时还应办理合同公证,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真实性,并赋予质押、抵押合同以强制执行的效力当借款人无力还款时,银行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公证文书,而无需提讼。
第二、目前存单质押以存单金额的80%为限,考虑到存单安全性及价值稳定性的特点,可接受存单全额质押,并做好存单背书、转让手续,将贷款银行做成存单抬头人。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情况,银行可顺利获得补偿。同时应限定存单不得挂失,这需要存款行与贷款行的相互配合。
构建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必须依托于大量的个人客户的信用历史记录,要求政府、银行、征信机构的通力合作,并且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信用资料很难获取,许多行业、机构出于多方面考虑如利益、技术实现等原因,不愿意或者无法提供关于个人的某些信用状况,以至于整个社会有关个人信用的资料无法共享;个人隐私在征信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个人、征信机构、商业银行之间对与个人隐私的信息尚没有建立某种信任机制,对于个人隐私也没有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与经验判断法相比,信用评分法具有评估科学、一致、高效的特点。它综合了影响贷款申请人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可以消除所有政策解释的差异性。但信用评分法仅分析与影响贷款申请人信用状况有关的传统性因素,在贷款人当前环境显着变化时,由于采用的还是过去的数据,不能及时反映当前情况,从而削弱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由于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所引发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在政府、央行、企业等共同努力下,已经建成了覆盖面较广、信息内容丰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二、完善的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财务风险分析法规体系
美国在消费信贷起步之初就加强立法,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01972年}2月1日美国消费信贷全国委员会向总统和国会提出了以《美国的消费信用》为题的报告书,这篇报告书论述了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及现状,论证了割定消费信用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此开始,美国开始了消费信贷立法的行动。
三、提高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财务风险分析的组合能力
由于各保险公司依靠车贷险产品拉动新车险业务增长的关键动因,将决定车贷险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实行捆绑性销售模式。因此,在对新车贷险产品进行设计改造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提高新车贷险产品的组合能力。参照国外信用贷款保险产品的有关经验,应着力解决车贷险与车险,车贷险与责任健康险,车贷险与住院医疗保险,车贷险与失业保险等不同保险产品的顺利对接问题,以整合现有客户资源和保险资源,推行差异化的价格策略、服务策略和市场策略,以提高车贷险组合产品对内和对外吸引力,以及产品的综合盈利能力。
严格贷款的档案管理。贷款档案是银行赖以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凭证和依据,也是银行内部管理上进行分析评价的重要材料。由于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具有贷款金额少、贷款期限长、还贷次数多以及贷款客户零散、借款人和抵押物流动性大、出险率高的特点,这些特点必然表现出在其贷款档案管理上存在着档案资料归集的长期性、零碎性和档案资料调用的频繁性等特性。而这些特性都迫使银行必须加强贷款档案的管理,严格档案管理制度。
改善了资金循环,降低资金风险:特别是在对汽车经销商的存货融资信贷业务中,消费信贷业务使得汽车生产、批发、零售资金相分离,改善了资金循环,减少了制造商的应收帐款,促进了经销商库存资金的周转,减少了客户用于汽车消费的现金流量。
促进了信用消费:推广信用消费模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刺激市场,极大扩张了即期消费能力。二是与此同时仍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获得其他的资产增值机会。三是进一步形成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从而增强了产品技术升级和更新的动力,更快地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
通用公司的资料表明,以融资方式销售汽车的比例,美国为80%到85%、德国为71%、印度为60%到70%。在国外,汽车消费信贷主要由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来做,这些公司多为汽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承担为母公司销售产品的任务。福特汽车金融专业公司不仅有资产规模大、服务规范、法律保障完备的特点.而且服务范围广,其服务内容远远超过单纯为用户提供购车贷款,而且,它不仅仅为福特汽车旗下的8个品牌的汽车进行融通资金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品牌的汽车进行融资服务。福特用一套独特的全球联网电脑设备,对用户单纯或个人的信用进行评估,确定等级,其良好的性能吸引了许多着名汽车销售商租用这个系统为汽车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
在世界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专业汽车信贷公司,特别是汽车制造厂商所属的专业性汽车融资机构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健全的破产制度
美国的《破产法》有涉及自然人破产的条款。这些法律条款的目标在于当债务人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分配时,提供一个债务清算程序,以对各类针对破产财产的请求权进行甄别和处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破产法的本质就是一种财产的强制执行制度。由于人权保障的发展,《破产法》由过去单独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变为为债权人和债务人提供双重保护,制定了破产免责制度,使破产具有对债务人实施救助的性质,为债务人提供了破产后全新开始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破产对债务人的今后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实际上导致很多限制。
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破产法》作为一种配套制度,它一方面对投机者的违约行为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不良的借贷者,它也提供了一条合理退出机制,使这一类借款者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再进入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所以,《破产法》优化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外部环境,为汽车消费信贷机构和各种经营模式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础。
五、结论
我国汽车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中,有70%的汽车是通过贷款销售。在北美,贷款购车的比例更是高达85%。即使在不太发达的国家,贷款购车的比例也有达到60%的。在中国,贷款购车还不足15%。毫无疑问,中国汽车信贷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但这种潜力大规模释放,还需要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车市行情高涨和外资汽车信贷登陆中国的双重刺激,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竞争明显加剧,但是与其飞速发展相悖的是,保险公司的车贷履约险却呈大幅缩水之势。2007年,平安财险南京分公司暂停了车贷履约险,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出现系统风险,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和维护保险公司合法权益,打击金融诈骗,保险公司将逐渐收缩甚至暂停车贷险业务。占据八成车贷履约险市场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业务量整体收缩近80%。如何控制这些风险,进而遏制这些不良循环的滋生蔓延成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梅明华,美国汽车金融服务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金融. 2003(2)
(一)借阅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很大一部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档案的借阅都缺乏规范性的程序,再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医院档案在借阅过程中存在着丢失的现象,同时在一些科室内,部分借阅来的档案文件随意放置,档案资料极易丢失,给医院档案的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二)职责不明,导致借阅无门
目前部分档案不设置专门的档案部门,医院的档案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医院内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档案资料,而且相互不隶属,不衔接,这样就导致归档职责不明确,在借阅过程中也不知应该找哪个部门,而一旦档案丢失无法追究责任。
(三)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不精,缺乏借阅指导性
作为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在医院档案借阅中充分的发挥专业的指导作用,不仅要对档案的分布进行熟悉,而且还要对不同专业学科的内容都要全面掌握,这样才能为借阅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但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员,而且整体素质较差,普遍年龄较大,自身知识结构老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观念较为陈旧,这样导致其在借阅管理工作中无法将参谋和指导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速度较为滞后,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即使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而且开始使用电子档案,但由于受制于软件开发和设计等方面的制约,档案管理者在档案借阅管理中还无法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的衔接,缺乏具体的应用经验。再加之目前医院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相对较为滞后,这就导致医院档案数字化并没有全面实现。
(五)监管不力,造成档案丢失
医院发展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会将借阅的档案在科研教学中随身进行携带,而且档案长期的放置在借阅人手中不归还。个别医院内部人员私自将医院档案私自外借。还有部分档案在借出过程中存在被涂改、丢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的说明了当前医院档案借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监管不力,给档案的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二、优化医院档案借阅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安全意识,优化借阅环境
医院需要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将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确保其与医院的各项规划和发展保持同步。同时还要加强医院从上到下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加大对医院档案的宣传力度,强化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从而深入的对档案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以便于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对档案的安全管理重视,认识到档案对维护自身权益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档案的安全,避免人为疏忽而给档案资料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规范借阅程序,健全管理制度
档案借阅是一项经常发生在医院的活动。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可以减少档案借阅的随意性,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医院要根据档案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逐步完善档案借阅程序。同时,建立对档案的归档、保管、移交、保密、销毁及库房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每个环节的运行都有章可循。
(三)整合档案资源,提高借阅效率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将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医院应统一规划库馆,积极促进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减少机构的重复与人财物的浪费,最终在全院建立起严密、有效、快捷的查阅、借阅系统。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有计划、分步骤地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外出进修、专家讲学等方式,培养和打造技术精、业务强、效率高的医院档案管理队伍。建立医院档案培训长效机制,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档案管理人才梯队。
(五)改善借阅手段,加强硬件建设
逐步配备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并采用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进行辅助立卷、编目、检索、统计,优化借阅工作。通过将档案目录和部分内容纳入局域网,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院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借阅网络化、信息化。
(六)理清借阅源头,消除漏洞隐患
病历档案借阅人员在阅完档案后要及时归档,防止遗失。在病历档案归档时病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真仔细清查、核对,防止错号、重号、错档及漏档的发生。如有确因工作需要,需将病历档案带出档案保管室的,必须经医院分管领导签字,原则上当天归还。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级医疗保险、新农合管理机构、司法机关、医疗鉴定部门、保险公司等借阅病历档案的管理,防止由此引起法律纠纷和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
三、结束语
【关键词】投保人;被保险人;道德风险
一、投保人道德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投保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分析
保险市场上很多非对称信息问题其根本是由于信用问题造成,本文主要是从信用这个主观的层面来进行。我国投保人存在的各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信用的层面,可以从物质、文化和经济三个视角来进行分析。
1.物质视角
信用是都是以其背后巨大的物质基础为保障的。只有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当人们为了少许利益而付出的声誉、名誉和信用惨重,投保人觉得为了最大化自己那点私利的动机和行为得不偿失时,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减少,这也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些问题更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2.文化视角
从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的角度,可以将各种文化分为低信任的文化和高信任的文化。低信任的社会是指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中的社会,高信任的社会是指信任超越血亲关系的社会。有学者认为,中国、意大利南部地区、法国属于低信任文化。而日本、德国、美国属高信任文化。保险市场上的各种关系往往存在于陌生的双方之间,这种由传统文化所支配的心理惯性,在保险市场制度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很自然会导致交易双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经济视角
信用其实就是一个交换的中介,要建立保险市场上的信用,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保险交易双方之间需要多次交易;第二,是信息传输的速度要足够快,使得欺骗行为能被及时的发现;第三,是受害人要有积极性和可能性来实施惩罚。
(二)降低投保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措施
1.提升保险市场的软环境
提升保险市场的软环境是指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从源头上、思想上使投保人主动减少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动机。
首先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奠定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丰厚了,人民才会注重精神领域,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加强诚信治理,建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中国保监会、各地方保监局和保险行业协会应扛起维护保险信用;保险公司应加大对保险消费者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投保人应落实以人为本的诚信交易行为。
2.提升保险市场的硬环境
提升保险市场的硬环境指的是通过法律规章、条款制度等的颁布实施以及制度体制的强化。第一,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和司法制度。只有不断完善有关保险的法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投保人有可乘之机,大大地提高了道德风险的成本,也有效起到警戒的作用。第二,保险公司内部也应加强管理,加强核保验险,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对投保人进行更准确分类和严格筛选;灵活设计费率体系,满足不同投保者需要从绝对公平的角度看;有效运用免赔条款,降低道德风险通过设计免赔条款可以使投保人在签订合同之后不隐瞒或者是较少隐瞒自己的行为。
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分类
在保险市场上成交保险商品以后,根据被保险人道德风险产生的不同结果,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如果签订保险合同后,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维护水平只影响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不影响保险事故的损失规模,则称此类道德风险为影响出现损失概率道德风险。第二类,如果签订保险合同后,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维护水平只影响保险事故损失的规模,不影响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则称此类道德风险为影响出险损失规模道德风险。
(二)被保险人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
第一,保险双方目标的不一致和信息的分散化构成被保险人道德风险行为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期限内发生的可保风险事故越少,它从保费收入与赔偿金的差额中所能得到的收益就越大;但被保险人会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在风险防范上付出努力或花费成本,这必然导致事故发生概率增大和损失程度增加。其次,由于保险标的始终控制在被保险人一方,保险公司无法观测到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的风险防范行为,也就不可能准确判断损失的发生到底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还是人为因素的结果,这就使被保险人能利用他在信息上的优势做出利己的投机行为。
第二,保险的风险转移职能使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客观存在。投保后损失的风险被转嫁给了保险公司,此时被保险人即使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可保风险事故发生后也能得到保险公司的损失补偿,他若仍然采取风险防范,则不仅要承担所有额外预防行为的成本,并且他努力所致意外事件发生概率及损失程度减小的积极影响也不由其独享是和保险公司共享。所以,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后自然会产生偷懒(或节省努力负效用)的本能需求。
第三,我国保险客户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以及保险行业发展的滞后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道德风险。我国企业及个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就要淡薄,一旦获得保险保障就急于节省出努力成本;此外,我国保险公司为了在竞争中立足并尽快占领市场,忽视对保险存续期间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理赔制度也不够科学严谨,理赔工作本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理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都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和复杂化的保险赔案的要求,这些都为被保险人在投保后的疏忽、懒惰提供了条件,也使我国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尤为严重。
三、保险道德风险调查的结论及对策
综上可知,保险道德风险已成为当前保险业的最大威胁之一,因此,要达到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在严格内控制度,加大违规违纪成本,使从业人员抵制诱惑,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信息透明度。要防范道德风险,首先要增加信息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增加对外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外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内信息的积累与共享。同时还要建设具有信息共享功能的网络,让同业之间共同来防范道德风险。
第二,加强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从根本上降低保险的内部道德风险。必须经常组织读书活动,开展警示教育,不断渗透合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降低保险内部道德风险的发生率。
第三,完善有效的约束机制。各保险机构应该致力于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和激励约束办法,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更要突出资产质量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第四,建立完备的个人诚信档案管理体制。建立完备的个人诚信档案有利于在投保人投保之前,对投保人的诚信记录进行调查,一旦有不诚信问题,就能对此人的投保意图进行探询,也能有效地防范保险道德风险。
第五,完善保险法制建设。通过对相关保险法规的宣传,使人们对不实告知、故意隐瞒、诈赔是违法行为形成共识。通过与地方公安、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保险欺诈的打击力度及深度。
参考文献
[1]李爱东.保险业信息不对称与诚信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2003(1).
[2]苏圣杰.浅谈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J].中国金融,2003(5).
两周前带着继续学习基本功,学牢专业知识的心情来到xxx保险,在新的公司体验新的工作环境、接触新的同事、感受新的不同的企业文化、接受新一轮的挑战,让自己之前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锤炼加以巩固。
一、实习内容
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xxx保险车险条款,录单及出单以及整个工作流程
1、接待客户,向客户介绍保险条款并根据客户具体情况做出保险方案计算保险费。
2、负责填写投保单;先收集好客户的行驶证、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新车则要提供购车发票和合格证,然后对照证件上的内容填写投保单,再用电脑进行录入。
3、经核保无误通过后,交强险打印保险单和保险标志、商业险打印保险单和保险卡,核对确定准确无误后,将保险单交到财务,再用专门的笔记本把客户的资料登记好。
4、把单证按类别整理并装订,最后送至档案管理室并按月份将其归类。
心得体会
二、 实习体会
(一)、通过进一步的对保险公司及行业的了解,也发现一些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2、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3、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1、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基层保险公司要提高对加强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内控管理自觉性,树立起管理是企业发展生命的观念。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加强电子化建设,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具体讲,业务上要重点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核保管理和单证控制管理;理赔上要重点加强查勘定损管理和报价核赔管理;财务上要重点加强收付费系统管理;人员上要重点加强职业行为管理和考核机制管理。上级公司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确保统一法人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政令的畅通,同时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基层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约束。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培育有利于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2、加强保险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解决好人的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基础。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保险公司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加强基层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倡导团队协作,倡导激励,宣扬先进,并通过分配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改进,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实习过程中,我们在学习车险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多学习一些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