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5: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的必修课,但模块教学中的实操却常常让老师感到头痛,中职学生一般都存在学习习惯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行为控制能力偏弱、缺乏自主探究的热情等特点,计算机实操课是一门非常强调过程的课程,操作方法多样,但是答案却单一,如果不重视课堂实操内容的布置,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检查引导,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不重视听课,上交作业也会出现复制的现象,所以学习重点还是在操作过程上。教师要在平时课堂上做到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实操过程也是很有难度的,这要求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整堂课的实操中,即能按课堂要求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整堂课都不产生倦怠和放弃的负面情绪。
本人以所在职校为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Win 7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的软件,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结合我几年来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就教学中如何合理设置实操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药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实操要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实操内容有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因此,准备实操的素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能快速准确的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急切的想要学习和掌握。例如在图文混排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公司名称和职位自定,这样学生很愿意通过图形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EXCEL数据处理中,可以用电话费清单、本班成绩单、学生基本信息等为源文件,通过筛选、排序、汇总等操作快速得出想要的结果,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操作有用,自然学习的兴趣就来了。
除了源数据外,课堂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以往计算机课堂中的实操内容往往是教师先演示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讲授的案例作品,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操作进行简单、重复的模仿,并不能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作用,再面对同样类型的题目时,依然无从下手。这种机械式地模仿,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也让学生失去了操作的乐趣,更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各模块的课堂作业进行优化,改进课堂实操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熟练掌握操作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操、实践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努力:①课堂上巧设疑问,贴近生活。如在数据处理模块中的筛选操作,可用全校学生的基本资料为源文件,教师指定条件,如找出年龄在15至16岁之间的女生,让学生在庞大的数据源中查找,这样学生一边翻阅数据,一边心存疑问,急切想找到快捷的操作方法。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课本上有的内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必须抓住重点,换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如果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就要坚决不讲。如果只是机械照搬课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但接受不了,还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③实操作业难度要适中。作业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太困难完成不了,学生就没有成就感,无法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计一个难度适中的作业,让学生经过努力最后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
另外,实操内容要体现创新性和探究性,计算机操作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并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探究学习。所以,实操中要利用范例让学生明确作业的目标;同时通过作品要求,来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学生不用等待老师一步一步的布置任务,自己可以通过参看范例明确自己的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并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探究性学习。
再者,实操内容同样需要具备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如学习Word排版模块练习时,在男生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Word制作一个《篮球赛海报》,让学生自定篮球比赛双方、时间地点,将通过海报宣传吸引学生前去观看。布置作业应努力在表现形式上别出心裁,可以从实用性出发,也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其目的就是尽量让每个作业都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性。实操内容设计完成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操作内容设置各层梯度,区别对待学生
所有计算机教学老师都深有体会,实操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作业容易一点,有基础的同学没有可学性和可挑战性,学生不想参与;作业难一点,没有基础的同学又觉得难以掌握和实现,没有可行性。因此在设计实操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评价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实操要求中”可以设计一些基本标准要求,来确保全体同学参与并掌握,同时又为有个性和有能力的同学提出了作品的更高的标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实操内容的设计同样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现有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顾及到地区的差异、学生知识面的差异、学校实验设备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精华、要点,避免面面俱到。这一点跟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就存在明显的差别。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强调的是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应用,各种应用所涉及的知识点彼此间较独立,联系较少。因此,我们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点的挑选存在比较大的空间。我们可从知识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以及学校实验设备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应避免全盘照搬教材,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知识点太多、太难、实验设备不支持等因素造成对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或掌握了却派不上用场。
三、合理组织课堂实操方法
计算机学科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知识点更新快。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熟练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需要教师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先将要求以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评价要求来进行答题。在操作中通过看书和相互讨论,每组的作业的题目应互不相同。课堂日常作业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学生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对日常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作品,组织小组进行比赛,注重小组合作,来提高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小组作品可通过电子教室播放给全体同学观看,让全体同学投票,根据投票数量分出优胜组,或者小组之间相互挑战,如在EXCEL数据筛选中,挑战双方提出自己的筛选要求,操作方法和过程由对方来完成,这样学生既要理解筛选的作用,出好题,又要掌握方法做好题。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给想开小差或者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
第二、教师提供参考范例,并设置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制作WORD电子版报,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版报的框架作为范例,具体的文字内容和修饰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需要先做好范例内容得到基础分,再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到加分。现在的学生练习时是没有耐心去看文字解释内容和操作提示,通过样图或范例这样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因此提供范例这一直观形象的实操非常必要。学生在完成实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一些没有注意到的小瑕疵而影响作品整体效果的现象。为避免此类情况频繁发生,教师在设计每个实操时,可同时提出扣分点。扣分点是针对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做出提醒,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注意细节,让学生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
第三、悉心辅导,预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课堂中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体会每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在接触每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除了学生的操作范例外,还需要准备和布置大量的相类似的题目进行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同类型题目的反复应用,逐步体会到知识点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让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勇于尝试。
第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把实操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式教学”的好处是:“任务”一提出,就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有典型例子可以参照,理解起来既深刻又轻松;在完成“任务”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如在制作图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全班学生成绩比例饼图,让学生以极快的速度从直观上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作用,再提出根据全校各专业部的人数制作图表,学生兴趣非常高。我在结合实例讲授各个知识点时,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最后让学生动手完成任务时,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总之,课堂作业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设计出以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层次性和拓展性作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实操课堂作业,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需要,为课堂增添色彩,这也是老师送给每个学生的课堂礼物。
参考文献:
[1]《如何让计算机课堂充满活力》郝雪红,《大众商务》 2009年16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
1教学设计原则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学生角度设计出更加易于理解的知识点,激发学习的情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练习。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考虑学生观看视频的情感因素,设计视频时长要控制在8~10分钟。利用翻转课堂实现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原则,在进行学习设计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基本学习情况。按照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梯度地设计教学任务,给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供浅显易懂的实例练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给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实例练习,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创新和应用能力。为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翻转课堂中教学反馈评价应用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课前学习教师在线指导收集问题,课上现场交流观察中反馈问题,课后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采取辅导帮助。
2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以计算机基础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Excel的学习为例。基本知识技能:通过对Excel应用软件的学习,了解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日常应用,采用理论讲解、实例训练、交流学习等方式,掌握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电子表格的创建、保存及管理,单元格格式的基本设置,常用函数的含义及使用方法,图表的创建,美化表格并打印等。过程与方法设计:在课前学生先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通过视频按照操作完成课前基本知识练习。在学习中自主探索Excel软件的功能,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学习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小组方式展示交流讨论,巩固与强化训练。情感与价值观设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教学对象。调查分析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针对基础条件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实际,以设计简单班级课程表格、值日表格等基础性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Excel。
(3)课程内容。通过案例实施“学生综合信息管理表”,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由浅入深实施操作。①设计意图:学生综合信息管理表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性表格,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使用的电子表格,学生非常熟悉,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个表格,了解Excel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②课程目标:基本知识技能——可以针对课程涉及基本理论知识自学,观看视频自学Excel工作表的创建、保存及基本操作,掌握单元格格式的设置,电子表格美化并打印。过程与方法设计——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教师亲近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方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小组汇报总结,评价和反思教学的有效性、时效性。情感与价值观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完成实例的练习,并按照学习要求完成小组作品,在作品展示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4)教学策略设计。①课前准备。运用集中练习了解学生整体的Excel操作水平。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翻转课堂的了解。学习任务单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在制作教学视频与任务单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化特点,有层次地设计好学习任务内容。②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播放教学视频、练习例题完成课前自学任务。带着问题到课上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通过交流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水平。③教学反馈与评价。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向教师反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过程中要多肯定学习的成果,鼓励学生多提建议。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积极点评,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优化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总结中,提出下一次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3翻转课堂的作用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过程,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教学工作评价分析,能够查找分析出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运用作品的考核成绩,根据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的修订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 高职文科专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 建构主义
1.引言
目前网络化、数字化不仅是学生的娱乐方式、感情交流方式,而且是他们的学习方式,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掌握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本领。国内当前对于本课程的研究有三大方面,一是研究大学本科该课程的教学,二是研究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本课程教学,三是研究高职高专文科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在研究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该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科学生该课程的教学很少有涉及。而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仍然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课程存在的今天,文科专业该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对于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建立的比较模糊,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更应该紧密结合,以便培养出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业型人才。
2.问题
首先,在我院的学生中,大部分在以前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会用计算机聊天、看网页等,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是零起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但相对来说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是十分薄弱,不成体系。
其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都是典型的“90后”,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原来学过一点就不愿意再认真听讲,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性格上也不愿意接受从前那种从头开始讲起被动听讲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不多,上机实践的时候也大多停留在聊天、看网页上。同时文科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都不强。对于计算机最基础的东西理解能力不强(比如数制转换等),学习能力较差,兴趣比较分散。
再次,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下面看演示,教师在上面操作,两次课过后,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
最后,上机问题。学生中大部分高中时候都接触过电脑,头两次上机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后来的知识也不存在连贯性。所以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仅仅会常用的QQ等聊天软件。
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的教育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且这种建构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活动和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心,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建构主义最早是应用于幼儿教育。近年来,很多教师实验性地应用于高职等大学课堂。由于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经讲授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而这些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则非常易于实践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4.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要求,结合教材的每一章,划分成为不同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平均分配到各个课时中去,作为每次课的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情境性”的学习观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又建立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之上。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对基础知识部分作了简化,而上机操作部分,事先按学生的水平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水平给予不同层次的任务。使得小组学习可以在同一进度上,有了讨论的余地。
信息资源设计:上机操作之前,在该课程的网站上存放了一些关于该课程的其他参考资料或者学习方法,供学生进行自主查阅。虽然网站还不是十分完善,但是在上面一些相关信息,或者学生学习中容易疏忽的一些问题,还是能够补充课堂及上机学习的不足,具备了初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环境。
自主学习设计:每个小组的任务都分为三个层次,完成一个层次之后,会分给他们一个更为高级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上有一种成就感。比如在Word上机教学时,我们可以找一些与学生专业应用相关的排版的实例,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按组进行排版。任务完成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更难的课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封皮及内页,最后给学生打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锻炼Word排版的能力,而且能增强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划分为小组下达任务之后,学生开始自主地学习、讨论、协商任务,进一步深化对任务的解决方案的细节。在学习PowerPoint一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首先结合演示,介绍基本操作的要领,然后布置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任务。在关键处由教师给予指导,同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演示他们的作品,讲述其设计思想、作品主题、制作技巧等。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及期末考试合格。但并非仅局限于考试及格或通过一级考试。而关键在于给与一定的综合任务,看是否能够运用一学期的知识进行解决。
强化练习设计:根据最后评价结果,为学生设计了一定的补充性的或者重复性的练习,并且针对每次课学生的学习讨论情况,给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最终的意义构建。
当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在于准备学习环境,还要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整个过程,发现学生的行为偏离目的时候,应予以纠正。
教学效果比较:
虽然两种课堂的及格率相差并不是很大,但是一级通过率的差别特别明显。学期考试是全部笔试的形式,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却有相当部分的上机实践题目。从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应用建构主义的课堂,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更强一些。但应用建构主义的课堂,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创设学生需要的学习环境,降低了一部分学生的任务的难度,从而学期末的考核中,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两种课堂的差距。
5.思考
总之,将原本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建构主义思想应用于复杂的高职教学中,还仅仅是一种试探,在实践难度和实践模式上都存在着新的挑战。而且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罗明东,和学仁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基础――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科学出版社.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关键词:情境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情境选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教育家的观念说明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和起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起源上看,一般认为情境教学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被认为是建构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部分组成。
二、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实施情境教学
1.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职学生来源主要是普高生和中职生,现在普通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中职生在中职阶段也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来自比较落后的地区,高中阶段没有条件开设电脑课程,也没有接触过电脑,这样就造成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一般采用的是课件,信息量大,授课速度快,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先讲,然后学生练习,学生学习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是被动学习,对于目前90后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模式早已不合适了。90后的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接受能力较强,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很多,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很多。
(3)课时不足,学生动手实践不够。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普遍不足,大一新生第一个学期开设该课程,课时一般在50~60个课时之间,还包括实验课,加上教学内容又没有减少,相关知识点还越来越细,这给教师造成很大的教学压力,只有压缩学生实践的时间,因此学生课堂巩固练习的时间减少,动手实践能力弱。
2.情境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组。按照班上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根据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调查,每组分配1~2名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每组4~6人,选出一名学生当组长,各组取个响亮的组名。分组的目的是让每组成员有个归属感,让他们能为了自己的小团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组成这部分内容上,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是一名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家里给了他4000元,让他配置一台台式机,以帮助他在大学三年的学习,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来配置?”对于大一新生,肯定很多学生都有配备电脑的需要,所以这个话题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先让每组学生组内讨论一下,配置一台台式机,他们会重点考虑哪几个部件,接着让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做点评,表扬表现好的组,再给学生介绍电脑组装的几个重要部件,可以实物展示或图片展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网上查询信息,完成4000元配置电脑的方案,再让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出本组的方案,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给各小组评分。
三、情境教学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意义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90后的学生,学习的资源、渠道很多,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后,学生每次上课都有新鲜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师生角色、地位重新定义,学生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是被动的。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把更多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网络资源的浏览学习,小组间的讨论学习,在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上给了学生选择和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态度。
3.情境的选择,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采用情境教学法,其中情境的选择非常关键,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如何选择情境,需要教师更多的思考和不断的学习。情境的选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生活化的情境。教师要创设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对于这样的情境,学生熟悉,而且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了以后,确实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用得上,才有兴趣去学。像word部分的教学,笔者就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为毕业生开一场招聘会,要求每位毕业生带个人简历参加,而你就是这届毕业生中的一位,你将如何准备你的简历呢?”
(2)形式多样的情境。比如实物情境,像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网络基础知识等都可以选择实物情境;也可利用图片、音乐渲染情境,如学习PowerPoint时,正好赶上圣诞节,可以通过圣诞节的相关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圣诞气氛,促使学生有利用PowerPoint来传达圣诞知识的冲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建构式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14-02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可称之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主要强调“教”,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当前,在新信息技术强大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职校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开设初期,教师习惯用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普遍存在学生接收慢、综合操作技能提高不理想以及教学效果一般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强调技能的专业课程,为此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建构式课堂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任务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或项目达到目标,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学生在此目标下,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可把大的任务或项目分成不同的小任务或不同的问题,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表格制作”一节,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一一演示表格操作的各项操作命令,再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在计算机上做出来。由于表格制作的操作又多又细,学生不易记住,结果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操作时不知如何入手。而教师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或项目,比如“课程表的设计制作”,此任务分成两个模块:设计个性化课程表、上机制作课程表。先让学生课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思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课程表,然后学生带着这一任务上机操作,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基本上要分成几块:表格的建立、文字和设计的特殊符号的输入、标题的设计、设计的外来元素的插入和编辑、表格和文字的修饰等。教师在协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设计过程中把各种表格操作技巧融入,并把原已学过的文字修饰操作加以复习应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各块的知识,不知不觉学到了如何完整地设计制作一张完美表格的能力,由此建构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这一块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品是按照自己设计来完成的,也构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给学习者具体的任务和项目,使学习者能够清楚学习活动的目的,才能清楚地感知和接受特定学习活动,完成小任务建构的技能,可以使之有信心和能面对复杂的大任务和项目。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专业特点、时空特点、年龄特点、社会热点等,设置真实环境让学生感受,触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本门课程学习进行到文档综合排版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圣诞节、元旦节,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各种排版操作技巧,针对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等设计制作不同的贺卡,利用网络发出去。由此还可设计一场贺卡制作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并记入成绩。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感召下,因有实际的需求,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设计制作出来的贺卡所用的构图、图文元素的采用编排都极大地体现了自我的特性。比如,有学生在贺卡中使用了背景音乐,有学生使用了小动画,有学生使用了超链接等,在综合排版中最让学生头痛的“插入对象并进行编辑”的操作,在真实需要的驱动下,他们很快就掌握并应用自如。
因此,教师在设计构建式课堂中注重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所学技能与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构建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强调复杂性是因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往往有多面性,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并非单一的,教师不能限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在众多方法中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基础课,每个专业的应用都有其针对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专业特点,对任务或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考虑其今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些相对专业的文档,如财务计划、财务工作总结、财务报表等的设计制作,并且这些专业文档面对不同行业还有各种要求和变化,对它们的设计制作还可采用不同操作和方式。是采用文字、图表还是图文表混合排版才能使文档内容更具说服力,这是一个制作者应综合考量的复杂问题。教师在学生的选择中应是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学生通过建构式课堂教学之后,所建构的面对复杂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使他们今后走向职业环境时会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四、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当今职业环境很多工作需要协作完成,要求求职者既具备良好的职业技巧,又具备协作工作能力,所以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构建协作学习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此氛围中建构学生协作观念和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任务设计上,要设定有利于小团体共同完成的任务,小团体的成员都有角色分配,有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意识;在学习环境设计上,学员座位安排要便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和传递信息,分成多个圆桌式的学习圈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其次,教师应协同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从学生的学习技能、性格、意愿等各方面进行考量,视任务复杂程度分成不同的协作小组。再次,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后期,有一个“班级电子版报”的大型排版制作,可由教师设定一个主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自行讨论决定小组作品的内容、布局、色调、加入的多媒体元素等,然后分配角色来共同完成这一作品。比如,可分成版头设计、文字处理、版面布局、背景设计、图表处理、动画处理、综合排版等分工,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一项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没有局限、鼓励创新。在教学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协作能力的培养是建构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在观念、意识、技能上相互借鉴,建构职业协作能力。
五、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不可使用固化的单一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一言堂”式的评价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构式课堂的教学评价应从整体评价入手,既要有评学,也要有评教,还要有学生互评,教师应在教学改革中冲破旧的观念束缚,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例如,“班级电子版报”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可以先让每个小组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评出优秀作品,然后再由老师对作品逐一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作品独到的地方。比如这个作品使用了一个很贴切的动画或动态日历,那个作品的版头设计很新颖等,因为没有统一硬性标准,师生会发现每个作品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建构。最后,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设计一个评价表由学生选择,教师由此得到下次改进的第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通过对建构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评价,能够评估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学接受的广度及深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操作各环节、步骤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由此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完善与发展。
建构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重视“任务设置”“情境设计”“协作环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建构处理复杂问题能力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师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否则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翻转课堂”在教学现状中的需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翻转课堂最先在美国的中小学实施,2007年开始,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迈阿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分析系的Gerald C. Gannod,Janet E. Burge和Michael T. Helmick三位教师在他们所教授的“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微课”视频,与真人版相比,自动版的“微课”老师讲课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以让老师在任何时候复读,并且学生不用考虑是否会浪费老师的时间,甚至想复习很久以前老师教授的内容也不用感到尴尬和难为情。作为课堂“增补”,对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很有帮助。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视为非人性化的教学,一个班学生不可以讲话,没有互相配合,每次学生还会遇到老师经常问的问题“你们听明白了吗?”特别是在本科学生中大都经历了12年多的课堂传统教育,无论懂与不懂都会“点头”。现在我们利用“微课”进行人性化教育,现在他们可以互相合作来完成课程和作业。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着系列教室规模大、学生多,且学生领悟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在我校对全国招生以后,各个省份的差异就越发凸显,来自贵州及一些西部地区的本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相当陌生,主动联系教师表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非常吃力,希望教师给予他们更好的课外学习方式和内容。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
二、如何提高微课设计能力
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制作与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1.重视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要认识到微课程与传统课堂讲授的不同。在录制教学视频时,一方面,传统的优质课、精品课长度一般在40~45分钟,而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是10~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将最核心的内容讲完;另一方面,教学视频中不存在师生互动,只有教师的单向传授,这需要教师考虑视觉效果,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
2.重视微课程单元的检测设计
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检测习题,在每一阶段微课程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微课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进阶作业
围绕特定的知识点,借助课前的学习视频,完成进阶作业。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前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者可以对微课所学内容写出评论和学习重点。
2.课堂上互相交流与探究
通过了课前的微课学习,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逐个解决,对于共性问题可以向全班学生进行具体讲解,一般这类问题就属于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对于课堂上呈现的问题,进一步呈现作业题,提升对该专题的掌握度,暴露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尽量做到90%以上的学生完成对该学习主题的掌握。
3.随堂测试和知识点的深化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随堂测试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给每位学生反馈和矫正。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弱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讲解,而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提高性的教学或探究,比如挑战性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扩展深入思考,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最终,评价“翻转课堂”的主要标准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如何,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也即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学会了,是否对这门课程有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