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5: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的课堂教学

篇(1)

一、教师课堂现状剖析

教师课堂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有效性不高,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主要表现为:

1、教学目标不清晰。 我们教师往往不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研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杂乱无章,无的放矢。具体表现为:一是目标含糊不清,定位不准(混);二是目标确定太高,脱离实际(高);三是目标均衡分散,主次不分(散);四是目标确立过多,无法完成(多);五是目标确立残缺,不符要求(缺);六是目标确定太死,无差异性(呆)。

2、教师主导不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实际情况是该讲的教师放手不讲(放羊式),不该讲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具体表现为:一是备课惹的祸,教师上课心中无数,随意性大,东扯日头西扯雨,学生则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毫无收获;二是观念惹的祸,教师态度认真,讲个不停,费尽心血苦了嘴,学生则如过眼烟云,一闪即失,左耳进右耳出;三是推诿惹的祸,教师该引领的不引领,该要求的不要求,该检查的不检查,该纠正的不纠正,该反馈的不反馈,一味推诿,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自觉能力;四是活动惹的祸,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活动的气氛,流于形式,不作任何指导评价。

3、学生主体没体现。 课堂教学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性的问题是把“教师”当成“演员”,把“学生”看成“观众”,认为教师表演成功,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代学,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感觉”走;二是以听代学,教师把“听懂”看成“学会”,教听讲,学生听,课上学生装懂,教师洋洋得意,课下学生发懵,教师加班辅导;三是以讲代思,教师认为自己讲解透彻,学生应该没问题,实则学生只听讲解,等待答案,学习只能是囫囵吞枣;四是以“讲完”代“学完”,教师认为该讲的都讲了,心无牵挂,一厢情愿,“我”的课讲完了,学生也学完了。

4、课堂训练被忽视。 课堂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训练。殊不知,没有训练就没有过程,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没有训练就没有积累。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讲”轻“练”,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训练不够重视,甚至,几乎没有体现对学生的训练;二是重“量”轻“质”,教师对学生的训练题目没有精心筛选,课本中的题,课外资料中的题,拿来就让学生做,有“量”无“质”,学生厌做,收效甚少;三是重“点”轻“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或思维训练等,均是采取“教师出题,学生回答”的形式,参与回答只是少数优等生,而大多为数中等生及差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答题的机会;四是重“旧”轻“新”,教师懒于精心设计题目,只是将学生做过的作业题目,反复布置,让学生重复练习,甚者同一个数学题目一抄做三遍以上。

5、课堂提问太随意。 教师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随意性,问题的设计没有精心的思考,想问就问,甚至,以提问贯穿教学始终,一问到底。具体表现为:一是设问太大,不着边际,让学生摸不着动向,无从回答;二是设问太浅,一听便知,学生不用思考,便能随口答出,看似课堂热闹,实则毫无益处;三是设问太多,课堂上问答满天飞,看似热之闹之,实则收效甚微;四是设问太窄,面向少数人设问,大多数学生不用思索,甚者因少数学生是优生或个别学生听课没认真,教师干脆把学生先叫起来再提问,这种结果,可想而之。

6、效率观念太淡薄。 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思考教学效率: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教学效益。具体表现为:一是活动太频繁,只注重活动的形式,没注重活动的目的与内容,更没注重活动的效果;二是时间观念不强,讲授内容占用时间,帮助少数学生,占用时间,批评违纪学生占用时间等等;三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使用先进教学媒体的意识不强,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诠释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做起,它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综合素养。

1、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新,方法才新;思想落后,必然是方法落后。

(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参加课堂学习,课堂训练我们要尽可能地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练、多思,同学间多讨论、多交流。

(2)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 全面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全力达到三结合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各学科的教学应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堂教学要主动发展。 学生的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课堂,教师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以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提高的目的。

2、优化目标。 方法上的困惑往往源于目标上的迷失。教师应力求把准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追求有效教学。

3、设计巧妙。 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巧妙,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

4、方法得当。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向我们诠释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怨学生学不好,只怨自己方法差。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出奇制胜、常选常新,要注重教学细节,注重角色体验等等。

篇(2)

一、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有助于自身专业化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经常批判地、反复深入地思考问题,使其知识结构更完善,思维更严谨,思路更灵活,见解更深刻,设计更新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让自己的反思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一堂课无论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总是在所难免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同学科教师的评议,学生的信息反馈,自身的自我总结,不断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中,探究问题的成因,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经验中反思,从反思中获得经验,这样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二、教师课堂教学反思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是借助个体或群体的行动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素质提高为直接目的,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并最终达到“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自觉地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在主动探求新知和运用新知、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学会构建,学会自我反思性评价,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特别是使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自控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自律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成长与成功,是离不开自身和他人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反思性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总结与研究的平台,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充满个性的教学经验。对于想成功和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不管这节课你教了多少次,都要当成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想在不同的情景下都能引发教师新的思考和不同的创造。因此,养成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将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师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问题,能够灵活地应对课堂中的复杂局面,甚至能有效地将一些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促使教师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四、学生的反思使教学成效更加显著

过去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而教师只知道机械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没有自己的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让学生也学会反思,通过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回顾、分析和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步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错题本,及时把自己的错题改正在错题本上,并分析自己的错误,查找原因,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我还针对学生的学业阶段测查,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思错与纠错,写试卷分析。经过近两个月的尝试,学生的错误率逐渐减少了。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分析解题思路,课下能够主动地辅导基础较差的同学,成为义务小老师,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篇(3)

1 误区一:生物教学语言不正确、不规范

一些生物学专业术语使用不当,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误解书本的知识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或对书本内容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解,而导致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淆,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也不够准确和规范。教学语言错漏百出,缺乏专业性,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教师教学语言缺乏专业性以及讲解不够正确和规范,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错误以及不会使用专业术语或答题不够规范。这个误区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最大的误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但是只要教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对教材仔细研读,对知识点深入理解,它是最易改正的。下面以教师上课时的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片段。

师: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万种植物,150万种动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其中植物是静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动物是能够运动的生物;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进行正确的分类。Flash播放“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进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案例一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教师把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说成30万种和150万种,容易使学生认为生物种类的具体数量是确定的,而实际上具体数量是不可能确定的。其次,在解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概念时,语言通俗,很不规范,没有使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太绝对,排除了特殊情况的出现。如微生物的概念中应该强调其直径小于0.1 mm和结构简单(无细胞、单细胞或少数多细胞);植物的概念中应说明大多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误区二:教学语言沉闷、乏味、冗长以及没有逻辑性

这样的语言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无精打采或者云里雾里。该误区主要和教师的讲课风格、经验、教学语言修养有关。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听起来呆板,枯燥乏味,课堂缺乏激情和活力;如果教师缺乏经验,那么其课堂教学也必然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学安排也会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相对较差,那么他的讲课就会因为缺少准确性而变得冗长,难以切中要点。这样还会误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但是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因为课堂的沉闷、乏味和混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习事倍功半。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多听课、多学习教学语言修养的书籍来提高自己,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持之以恒。以下是误区二的一个实例,以供大家借鉴。

案例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个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请大家观察植物细胞是由那些结构组成的?请大家观察仔细,一定要仔细观察。

生:初步认识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的。

师:下面我们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首先要做什么呢?当然是制作玻片标本了,那么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是什么呢?请几位同学发言,带领全班同学回忆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师:这个实验我们制作的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那么我们撕取的内表皮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怎样操作才能撕下大小适中、不卷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

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交流方案:可以先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面轻轻划出长、宽各0.5 cm左右的几个小块,再用镊子从小块的一角撕取。

师:我们撕取的内表皮应该大小适中。注意撕取的内表皮尽量不要带有叶肉,这样会影响观察。

案例二中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图片时,语言太罗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其学习该知识点。教师在讲该知识点时,可能是为了强调识图技巧,但是方法有问题。又如在强调撕取内表皮的大小时,后面说了大小适中,前面还要说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语言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最后该教师又强调了一下撕取内表皮要大小适中,就是没有说明怎样才算大小适中,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而且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没有给出正面回答,明显缺乏逻辑性。3误区三: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对学生的指示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很好地把握

这样的语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只会做实验,而不会设计实验。该误区与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该教师的思维本身就很局限,缺乏创造性和发散性,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必然也是这样的;如果该教师的教学习惯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那么他的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缺乏理解和创新。该误区会使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对于探究实验,因为语言的把握上缺乏逻辑性,使学生只会“写”实验,而不会设计实验,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的实例很好的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案例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片段。

篇(4)

一、悦纳学生――激励性、情感性的来源

悦纳学生是心理学中赏识教育的观点,同时也是重塑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窦桂梅老师在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中所体现出的激励性、情感性,正是源于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赖,她从儿童生命发展的角度建立主题,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在教学的立意上,她也是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的取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和教学立意,才有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认可的目光,才有了发自内心的肯定与赞扬、接纳与包容,才有了充满深情地对学生话语的完善与提升。

要做到悦纳学生,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允许学生犯错误,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点滴进步;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老师角色观――以平常心看自己,以朋友之心倾听学生;同时还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窦桂梅老师即是如此。当我们秉持着对学生的悦纳,走进教室,开启生命中的每一堂语文课时,相信那充满激励性、情感性的言语就会自然地在每一次言语互动中生成。

二、重视修辞一练就生动性、精炼性

教师言语的精炼性、生动性同样是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教学言语的要求,也最容易引起学生鲜明的感受。想要真正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必须让学生看到你所描述的景象、形象,从而调动他的再创造,用自己的经验、印象、知识去补充、增益、发挥,以获得真切的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教师与学生言语互动中就要特别强调言语的生动性――小学生思维发展、注意力发展的特点说明他们惯于形象思维,更容易感知接受形象性的信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而言语的精炼性――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是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为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言语互动时理应以生动而精炼的言语示人,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在要求言语精炼性和生动性的同时,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言语,还是书面的言语表达,都要充分考虑修辞的重要性。正如窦老师所说,小学老师一定要用好比喻句,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引用、反问等,也应成为教师互动言语中的“常客”。针对教学设计中关键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教师应该仔细揣摩,考虑搭配,以求言语的精炼性、生动性。

三、广采博闻――文学性的慧根

一路探索,一路坚持,窦老师教学言语的文学性更加清晰、闪亮,透过言语带给学生诗样的滋润、散文式的玲珑、童话般的梦想。充满诗意化的教学言语不仅便于抒情,也易于学生进入情境,更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文学性的言语中充分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融情人理、情理统一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情理交融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创生。我们发现窦桂梅老师对很多文学作品独具个性的解析,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读分析作品的。正如周益民老师在听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感叹道:“全课下来,心头满是惊异,窦老师的教学完全颠覆了我原先的对该童话的认识体验。为证实记忆,我翻开了那些二三十年前的教学记录,北京的、上海的、江苏的,都是一代一地的名师。那些教学除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些差异外,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方面几乎高度一致。但是窦老师的教学解读完全打破了这些一致,课堂上,我们分明感到一种光亮在闪耀,挂在心头的,是一抹含泪的微笑。”周老师的文字更证实了窦桂梅老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的个性化研读。正是有了这漫步文学书海的个性化研读,才一点一点地装点了她教学言语中的文学性。

篇(5)

关键词:教学语言;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33-01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能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升华教育功能,能否让学生增益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语言有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语言,即使是电化教学,也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课堂教学以诱人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便无法开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会影响教学任务。从语言的内部特征来说,历史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科学准确、简明生动的原则。

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教师的语言就要准确反映时代特色。不恰当的类比、武断的臆想、过分的夸张,都不是一种严肃科学的态度。首先要体现历史术语的准确性。

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文献的原文,不仅可以渲染历史的时代特色,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致。如讲到唐、宋两代经济,说明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可例举王建《汴路即事》诗句:“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意思是:来白天南海北、操着不同方言的人都汇聚在这里进行商业贸易,草市很繁荣。宋代的“草市”已具有相当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也可举陆游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语言要生动、幽默

历史教学的语言要注意通俗、形象、幽默。通俗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把书面语言换成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肃整,但没有口头语言明白流畅。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更自然一些。如人民版必修一册中“美苏争锋”可以说“美苏争霸”;“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理解为“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PK’”。历史教学语言适当运用一些流行口头语,激发学生思维,不会让人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呆板无趣;也彰显历史教师能与时俱进,善于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概括,教师应用比喻、用当时的诗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得具体。如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是因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句谚语非常形象表明罗马天主教教廷贪婪、德国受罗马天主教教廷剥削最重。大凡引用原文、诗歌、民谣等,一般都要板书,让学生看清、听懂,否则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要使讲述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有的教师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中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仆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幽默是一种生动有趣而且含意深刻的语言艺术,给人愉快,发人深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幽默题材。如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治理天下犹如众人抬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相应和。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大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幽默的题材加上幽默的语言,能使整段内容活跃起来。

从历史教学的外部特征来说,还要注意到语言正确清晰,悦耳动听;语调丰富多变,充满感情;语节明朗,快慢适中;表情爱憎分明,褒贬得当。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可以起到修饰的作用,尤其在表达信息的感彩方面更为重要。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外部特征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已为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所验证。

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

人在一天之中,由于受到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心理节奏并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使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形式的变化、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学生心理节奏保持和谐统一,而且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也要与学生心理保持一致。

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要重锤敲打,节奏分明,有效地去刺激学生,使之不断产生兴奋。课中提问,语言要简洁明快,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提,由分到合,步步深入。这样。节奏感强,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跳跃,就不易疲倦而分心走神了。

篇(6)

这门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示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教师应学会并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更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示范推动学生的进步,使他们在充分的训练中尽快地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一、理论知识是口语教学的根基

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教师口语”课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更需要理论的指导。所以,本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也要学习,如何学呢?

1. 以学生的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来加强理论的学习。教师口语课中有一部分理论,学生自学就能理解,无需教师深入讲解,因此教学时采用变理论学习为能力训练的方法。这样既深化了理论,又由于有了实际操作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 以教师充分示范的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的学习。在“教师口语”中,还有一部分理论知识较难理解,比如 “发声技能训练”中的“用气发声”便是难点,因为学生以前对这方面的内容接触不多,而掌握发声技能对师范生来说又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边讲边示范,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如何吸气、如何呼气、如何以气托声。教师给予示范,用自己的示范引导学生练,引导他们细心揣摩、体会,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训练是口语教学的途径

口语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最主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传声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领域,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多种形式的情况下,教师口语的作用仍然不会被削弱。因此,教师口语的实践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系统训练与重点训练相结合。普通话的训练是贯穿本课程始终的系统训练。普通话语音部分是口语的基础,也是重点训练的部分,主要内容是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的基本理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东北地区长大的学生,由于基础方言区的语音底子,更由于经过多年来的逐级学校推普教育,应该说,学生们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水平相比之下还不是很差的。可是,吉林方言区域内延吉、通化地区的学生在语音方面与普通话还有很大差异。因此,训练过程中,既要加强普通话的规范训练训练,又要加强吉林方音辩证的训练。

2. 课上训练与课下训练相结合。口语训练是多项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通过大量实践,才能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所以,单靠在语文课堂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举行一系列课外训练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协助学生会或团支部,组织同学们搞演讲赛、辩论赛及故事会等等,我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专题讲座,配合这类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专门训练。因此,课堂上教室里提供给我们的“说”的材料不可能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不能囿于这种单调、抽象,必须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训练途径。

3. 严谨训练与活泼训练相给合。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它首先需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特别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内容,也不同于书面语教学,它在基础教育中并没有独立设课,也没有明显的考查检测形式。这种情形就更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有更强烈的责任感、更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些是教者能够在非外界制约下自觉从事口语教学的前提。另外,与严谨相对,口语训练也必须要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相配合。心理学和生理学已经证明,人为的紧张也是抑制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障碍。口语课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一些多样有趣的练说形式,比方我们搞的“巧接成语”、“快接话茬”以及“对对子”、“答提问”等就都是有所借鉴的活动。因此,创造宽松愉快的练说氛围,不但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心境,还能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爆发和灵感的涌现,这对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三、规范性、示范化是口语教学的特征

教师的言语是学生模仿的标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语言。

1. 规范性。教师口语的规范性,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口语教师应当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做到语音标准,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节奏明快,语调自然、适度。

语言表达除了要准确外,还要生动,这样才能让人深刻印象。要使语言生动,在修辞上可采用多种表达手段。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等一般规律,将多种表达方式合理地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生动表达要以准确为前提。离开了准确去片面追求生动,就会华而不实。

2. 示范化。作为口语教师,口语的示范作用尤其重要。在训练学生口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己先作出样子来。示范化在语音、朗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朗读技能训练”一节时,学生虽然已经系统地学习朗读表达技巧的理论知识,但还不能完全准确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朗读实践。因此,这一阶段的训练,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些篇章,示范朗读。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朗读目的,分析怎样运用朗读技巧来突出朗读目的。形成能力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加大强度的实践训练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既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又要突出教师的示范性,以示范带动学生思考,以示范带动学生反复实践,在反复的“示范——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

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是课堂创新的必然之路

1. 妙用网络资源,激发兴趣,深化理解。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创设视听一体的立体教学效果,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动感画面等视频抓住学生的眼球,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在立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热情。在“朗读”、“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的专章训练中,我们都可以选择网络资源中的相关案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富有针对性的训练,达到完美教学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19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社会的变化也影响了教育,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提高有效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求教师能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然而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课堂教学将很难有大的起色,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技巧,通过教学技巧的使用,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持怀疑态度,总担心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知识点,因此不管是简单的知识点还是抽象的知识点,都喜欢在不给学生设置任何悬念的情况下一一进行讲解,结果数学课堂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的数学学习毫无挑战与刺激,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心理。

能否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数学是一门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发挥数学学科的这一优点呢?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技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能把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部讲解给学生听,要留有一定的悬念,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因为学生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有效进行思维活动。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体会到思考的魅力,其实,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那么学生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老师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所谓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的教学融为一体。那么该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呢?

(一)创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里所说的有助于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是指有趣的课堂教学。

老师要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创造一定的课堂教学环境。压抑的课堂教学环境往往使学生有一种压迫感,初中学生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被压制,想象力也受到限制,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使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充分展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创建有助于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趣的课堂教学首先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引导学生对教师讲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趣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更愿意与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之所以会出现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互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数学对于部分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首先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进而学生对教师也会存在一定的惧怕心理,如果教师此时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逐渐拉大,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带来了不良影响。

想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要鼓励学生,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有效管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之始并没有急于讲授新知识,而是运用几分钟时间采用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虽然教师的这种做法占用了少许课堂教学时间,但是涣散的课堂气氛得到整治,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也被制止,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例如:有的学生在课下做游戏,当上课铃想起的时候,学生还难以平息,依然非常活跃,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学习,也给周围同学的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教师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班级进行必要的管理,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老师的施教。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即可,并没有对老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提出明确要求,因此,讲述法是老师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更高效的进行知识的传递,这既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一种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教师想要提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就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虽然是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新课改之前没有大力推广,因此,正确的使用方法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为了有效掌握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各个击破。首先要认真学习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内涵,然后在教学中认真实践,最终达到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