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妙招

课堂教学妙招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5: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妙招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教学妙招

篇(1)

关键词:提高效率;做好准备;留足时间;质疑能力;习作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原有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老师大搞“一言堂”,很少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语文知识靠灌输和填充,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丝毫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语文老师就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语文老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做足准备工作,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我们一直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意思就是做事情之前,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才可以有胜利的把握。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同样适用这个道理。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应该经过精心的准备,吃透教材,把教材上的内容做到熟记于心,深刻把握本篇教材的教学要求,领悟教学重、难点,以此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才能临危不乱,做到随机应变,及时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足课前准备,不仅指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对所授课的学生有所了解和认识,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写作水平怎样?性格特点有有何差别?这都是语文老师在做课前准备时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只有语文老师把教材、教法、学生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这才具备上好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

二、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时间,保障他们学习的权利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或生活经验的不同,或性格特点的差别,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老师针对教材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之后,学生的反应效果是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很强的同学,可能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就会把手高高举起,而思考能力一般的同学,可能就会迟疑不前,不敢表现自己,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想着不在大家面前出风头,也会保持沉默。出现这样的场面和现象,关键还是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自信心不足,所以,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有利于他们对于课文进行潜心阅读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对教材有了全面的把握,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老师原来提出的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对于语文教材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语文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当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大部分同学都举起手来时,语文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提问,便于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掌握教学进度和深度。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给每位学生留足思考和读书的时间,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

三、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以此激发学习能力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学会自己去学习,去领悟,而不是被教材和老师牵着鼻子走,才可以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精读课文时,针对文章中的细节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有深刻领悟。语文老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学会对相关知识进行质疑,这正是他们创新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培养他们学习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质疑,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质疑,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质疑,从文章的篇章结构上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在质疑解疑的步骤中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给学生当堂写作留下时间,以写作促课堂效率提高

语文课堂往往把重点放在精读课文和词句评析上,只注意了让学生朗读,却忽略了让学生练写。语文老师往往把练习写作安排在了课外。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因为课堂结束之后,学生会遗忘掉有关知识,所以写作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读写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那么,应该怎么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读写结合呢?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时机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以此达到读与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语文老师可以在学习相关词语时,训练学生造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在学习优美段落时,安排学生进行仿写,以巩固好~佳句的记忆。

综上所述,要想全面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采用多种辅助手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多写作,这样才能逐步提升教学效率。只有语文老师端正教学态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才会向更好的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几处亮点

1、教师专业基本功较好,注重朗读设计、指导。范读——自由朗读——重点研读——品读揣摩,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再朗读,较好的品位和体现了《散步》一文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2、根据课文“设计图表”环节颇具新意,确实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容。

3、小组合作自编自演“亲情情景剧”将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在一起,不失为一着妙招。

二、两点建议

篇(3)

意外;欣赏包容;化解妙招;收获美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93-03

《坐井观天》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表演对话。看得出来,老师在教具上下了不少功夫――精心制作的小鸟和青蛙的头饰戴在表演的学生头上。表演完后,老师转头问:“同学们,这两位同学表演得好不好?”出乎意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好!”

《纪昌学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用一根长头发,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练习把小东西看大。”答案是正确的,可是有个声音小小地响起来:“不可能啊,头发怎么能绑住虱子?那得怎么绑?”

一节外地优秀教师的口语交际观摩课――《小小推销员》中,老师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口语能力推销自己的货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拿了一个福娃进行推销,说的不错,在场的师生都给予了掌声。不料旁边的另一位“推销员”提出意见:“老师,她刚才说错了吧,那个福娃可能名叫迎迎。”老师被难住了,很快将“迎迎”还是“妮妮”的问题一带而过。

……

你看,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是“一切皆有可能”。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我戏称这是:抛砖引来了“石头”。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的一念之间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或许被石头砸了头,也或许石头会变玉石。

一、欣赏包容待意外

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但我更佩服的是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回想我们有些老师的做法,上课叫“讲课”。大多数老师事先已经设定好模式,担心被学生打乱教学步骤,(尤其是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学生稍有“出轨”,不是被“一棒子打死”,就是碰到老师“高挂免战牌”,置之不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损害和影响,也使师生情感产生了隔阂,更给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的是欣赏包容的情怀。

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改变意味着教材是教学使用的材料,是引起某种关系理解、智慧活动的辅材料”。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而非“意外”或“另类”,并且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直面课堂意外,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

二、修炼妙招化“意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妙招变“废”为宝呢?

1.胸有成竹精备课

老师是一堂课的导演,备课就相当于写剧本,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课改后,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新课程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备课除了从深度、广度上钻研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事先的估计。比如对可能引发争执的内容设计好下台的台词,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作出预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2.细致耐心待花开

曹敏华在《迟延评价惊喜无限》中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怪论”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否定。这种教学中的尴尬,常常会扑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恰当地采用迟延评价,就会避免尴尬。

在《将相和》课堂上,我和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品读睿智勇敢的蔺相如如何在“渑池相会”时威胁仗势欺人的秦王。刘祥举手要求说话,在我的示意下他涨红脸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秦王不可能受蔺相如威胁!资料上说秦王身高将近两米,身材应该很是高大魁梧,蔺相如从力气上就比不过他!”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之余,都把目光投向了我。看看刘祥既不安又坚持的神情,我不禁笑了:“刘祥,能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知道秦王身高的?”他一脸的理直气壮:“我看我姐的历史书了!”“哦!好。老师在备课时没有留意到这一点,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调查就定论。老师交给你个任务吧,请你课后把有关秦王身高的资料查到,拿到学校来,好吗?”他很兴奋地点点头。处理好后教学继续进行。回家后我就刘祥所说的问题在网上查了资料,并没有相关信息。第二天的语文课,我刚刚踏进教室,刘祥就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是我记错了。”我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并在班里肯定了刘祥勇于质疑的的精神。

教育是一种等待,花开是需要时间的。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华明《锁定”错误”放大生成》中提到: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3.将计就计化窘境

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窘境,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以妙语相应。

领导听课,我所讲授的课文《唯一的听众》效果还不错。同学们明显对“我”因为“唯一的听众”而发生的变化惊叹、感慨。意外发生在我打算布置的作业上:“同学们,在你们的人生当中,一定也有人曾经鼓励过你、肯定过你、帮助过你、表扬过你,对吗?”“对……”有气无力地回答。咦?这是什么状况?“难道没有人表扬过你们?”短暂的沉默后,有人小小声说:“没有。”难道是故意捣乱吗?短暂的思索后,我接着引导说:“我觉得不可能!再仔细想想!”“就是没有!”语气似乎反而坚定了些。“不是啊!这节课上老师就表扬、鼓励了许多人!”话音落后有人做恍然大悟状,有人直接说:“嗯,就是啊!”本打算继续引导孩子们回想时,刘晨诺却小声说:“你没有表扬我!”我听到了,犹豫了一下,还是在课堂直面了他的问题:“晨诺,其实老师一直在关注你,但是你一直不给老师表扬你的机会啊!”本来低着头的他一下子坐直了,直视我的眼睛。我笑了:“仔细想想,你一节课举过一次手吗?”他脸红了,迅速将头又低下去了。这个孩子的情况我有所了解,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兼任班主任的我早就发现他不愿别人关注自己,想打破这种僵局却不得其门而入。我感觉这次就是一个机会,于是拍拍他的肩膀:“老师特别想听到你发言,给我个机会,做你的听众,给我个机会,表扬你,可以吗?”他点点头。这是个说话挺讲信用的孩子,以后的语文课堂,我常常见到他静静举起的右手,很是高兴。

一节公开课算什么?有什么比走进孩子的心灵更有成就感的呢?

4.顺水推舟启思维

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讲授五年级语文《梅花魂》中“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段文字时,我班郑阳博举起了质疑的手:“老师,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梅花应该用动植物的‘它’,而不是‘她’吧?”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又看了看班里其他的孩子,问:“写错了吗?”班里的意见立刻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我轻轻引导:“梅花在课文中象征了什么?”这下倒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祖国!”我又接着问:“我们一般把祖国称为什么?”“母亲!”“是啊!男同学呀别有意见,因为祖国和母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谁来说说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我又笑着说:“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写花儿很漂亮,就说花儿美得像――”“漂亮的少女!小姑娘!”“同样的,我们说姑娘美得像――”“花儿一样!”“是啊!我可不可以说咱们的小伙子郑阳博像花儿一样?”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笑声中学生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样将问题留给全体学生讨论,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如果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则可留在课后解决,从而保证正常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5.知错改错巧导学

人孰能无错,如果课堂上一旦出现失误,教师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手忙脚乱。对于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急于改错,而是恰当地利用自己的错误,引出一点教训,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记忆。

生字教学中,我在黑板上书写了“濒”字,强调发音“pn”。学生们一愣,随即有人叫道:“老师,那个字读‘bn’!”因为“濒临”这个词语是考试的“宠儿”,我记得自己还特意留心了一下。真的错了吗?已经有反应快的孩子将字典、语文书送到我的眼前。真是羞愧啊!但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认真“考证”了之后,微笑致歉:“真是不好意思,偏偏记住了错的!多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请大家帮老师再加深一下印象,我们一起来齐读三遍,好吗?”事后,我将“濒临”一词与注音工整地书写了20遍,交给班长阅。看到班长认真打上的对勾,我满心都是高兴,因为我的大多数孩子们从那次起也养成了自觉改错的习惯――数目20遍。

身正为范,知错、认错、改错,才是好老师。

6.风趣幽默调氛围

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调节情绪,而且可以作为教育的武器,于“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

记得听《坐井观天》一课时,年轻的男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似乎完全忘记了教室后面一大群听课的老师。时不时便捧腹大笑。以至于老师组织读课文时课堂秩序稍稍失控,好几个学生粗声粗气的吼道:“……小鸟说‘我从天上来。’……”这时,老师幽默说道:“嗯!我看不光有可爱的小鸟,森林里老虎、狮子也跑来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轻松愉悦的笑声,孩子们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运用了教学机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整堂课充满了精彩和生气,还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7.承认不足诚感人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资讯便捷,我们的学生视野宽广、知识丰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面临更多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对于来自学生的诸多问题,教师不懂装懂、胡编滥造、白眼对待都不如实事求是;搪塞躲闪,廉价表扬远不及以诚感人。

记得在《游园不值》古诗教学感悟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中“苍苔”一词,我是这样说的:“‘苍苔’就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我们班上一个名叫王辉的学生却马上大声质疑:“老师,你说的不对!苍苔不是青苔,苍苔颜色发黄,而青苔应该是绿色的。”我愣了一下,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面对突况,班上的学生都轻轻地笑了。我知道他们想看老师怎么处理这个平时调皮捣蛋、现在又给老师难堪的家伙。我迅速思考了一下,表扬了王辉:“真好!王辉学习不光带了耳朵,而且带了思考的心。希望大家学习他!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允许我查查资料再回答,好吗?”后来经查证,知道了苍苔是指一种绿色苔藓植物,也叫青苔。“苍,草色也。《说文》”“苍,青也。《广雅》。”

诚恳真实的回答以及积极行动的补救工作照样使我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三、旁逸斜出生美丽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要勇敢直面教学中的意外,不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可以意识到教学中意外出现的“石头”,不是坏事,而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就很有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宝贵的“玉石”,从而收获课堂旁逸斜出的美丽。

篇(4)

关键词:民族乐器;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08-01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当我们注重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祖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通过民族音乐来体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渗透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一、民族乐器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族乐器的特殊性,将什么样的民族乐器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争议性的问题。就拿葫芦丝来说,葫芦丝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认可度和普及度比较高,而对于北方的省份,葫芦丝就不那么紧俏了。这种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给民族乐器的教学带来一些影响,而要想克服这种影响,就得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民族乐器的优势,让乐器的选择符合学生亲近性要求,再通过民族乐器的课堂教学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比如,新疆学校引入“纳格纳”鼓、冬不拉、弹布尔;内蒙古学校引入马头琴;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的学校引入羌笛;云南学校引入口弦、葫芦丝等等。而对于民族乐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学校和家长不够重视,乐器教学缺乏专业的民族乐器。要进行民族乐器教学,首先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民族乐器,以供师生使用。但是,目前很多民族乐器由于生产都跟不上,特别是那种需要纯手工制作的民族乐器,就给学校普及某种乐器形成阻碍。再加上音乐不被纳入小学升学考试和中考的范围,学校和家长都不太重视音乐教学,在乐器教学上的投入也相对少很多。即使学生有学习乐器的兴趣,家长也会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购买乐器。

(二)教师技能不足。由于乐器教学得从基础开始,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民族乐器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还需要精通多种乐器,这样才能胜任课堂上的乐器教学。但要知道教师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上述的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音乐教学本身的发展。声乐教师和乐器教师应该是“术业专攻的”,若看中教师多才多艺而胡乱安排课程,使得教师无法精心备课,就可能影响课堂质量。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落实民族乐器进校园,但过程很不理想。比如,柳琴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情况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乐课时安排的不合理。现在的中小学,每周音乐课的安排都不多,小学可能每周两节,初中每周仅一节,这明显达不到乐器教学的课时要求。目前,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学以唱歌为主,乐器教学的进度显得异常滞后,有些学生甚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始乐器课程。乐器教学出现课时危机,导致教师“应付”教学任务,只教学生一首曲子,不给学生讲基础,学生云里雾里,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

二、促进民族乐器与音乐课堂的融合措施

(一)完善乐器教学机制

乐器教学机制的完善,首先要让地方政府和学校明白民族乐器教学的现实意义。然后,凝聚政府和学校的力量,协调一致地普及民族乐器进课堂的工作。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使学校的乐器资源、教师资源以及课时安排符合开课要求。最后,在客观环境满足的情况下,开展乐器课堂,并对课堂进行监督,保证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学习才是可持续的。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时,音乐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关怀,使得乐器学习的过程充满尊重与信任。比如,在进行葫芦丝教学时,《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优美与的《竹林深处》的欢快可以瞬间吸引学习兴趣,再利用联想法,让学生联想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样,学生的情绪随着乐器演奏的效果而改变,对葫芦丝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

(三)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想要使音乐课堂形象生动,就得利用音乐课堂寓教于乐的轻松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认识到民族乐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并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上文中提到,有些音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教学妙招。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以分声部的形式来处理,让一部分同学负责一小段,从而使乐器教学的难度减小;在乐器教学有了一定进展之后,教师尽量避免“自导自演”,而是在课前示范之后,鼓励学生一起演奏乐器,让课气氛堂活跃起来;而在乐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些教师则采用“唱伴配”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织表演,在实践中使乐器的学习得以提升。这些妙招层出不穷,不仅可以利用乐器丰富课堂,还有效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效率。

(四)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比如,在进行乐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在不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给学生放一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歌曲,听完歌曲之后,就开始询问学生,歌曲中听出几种乐器?各种乐器扮演了哪些角色?这种分配的方式有哪些效果?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转移课堂中,也逐渐地产生了兴趣,随着教师的问题一起思考。在学习民族乐器时,教师还可以归纳所学民族乐器在常见曲目中表达的意境,比如葫芦丝时而欢快时而悠长;笛子的脆嫩、婉回;二胡的凄美哀怨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讲述,让一个对民族乐器较为完整的理解及印象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安排音乐课堂,加强对民族乐器的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热爱民族乐器,在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1. 构建高效课堂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 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在课前准备上是教学设计不精心, 虽然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沉着、 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备课却只停留在对教参、现 成教案的照抄照搬,却没能做到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对象 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没能超越 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 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 着精神。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缺少智慧生成: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 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讲解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 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 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激励表扬少。忽视了学 生的主体意识和智慧生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也只停留在“牵引” 上,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 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或者提问语气的本身。例如上课时老师唱完后问到:“这样唱对吗?对不对?”如果是错的,学生回答对,那么老师会再问道:“到底对不对?”这种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权利。

2. 灵活多变、充满趣味的课堂是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自身要求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实现有效教学自身的要求。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生如果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兴趣,他的注意里就会高度集中;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会真正开动脑筋去探索新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要注重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课堂上要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开展自主、合作而后探究等学习活动。另外,也要注重学生活动安排的多变性。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和认可,时期产生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事实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

(2)教师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语言含蓄、 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师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给学生留下美 好的印象。因为这样的老师,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乐于学习。那么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如何做到课堂语言富有启 发性,体现含蓄、幽默有风趣?首先教师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楚, 授课时注意语言的表达,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其次,教师教学语言 要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富有文学性、感染力,授课时常常能引经据 典,谈古论今;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氛围,用充满激情,具有强烈感染 力的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第三,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明显的节奏感。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轻重强弱、语速的快 慢疾缓、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要与文本的内在结构相一致,做到起伏有 致,有机融合。这有利于激起学生倾听的兴趣。总之,优美生动、抑 扬顿挫、节奏鲜明的教学语言一定能让学生觉得情趣盎然,自然会增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在讲授中适当运用生动形象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得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歌曲本身的理解。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也得到普及。多媒体因其所具有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征是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即便是单调的训练内容也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配以音乐和动画,使学习者能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构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歌曲《春天在哪里》时,可设置兼有视频、音频的画面,由远处葱郁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远处桃花开了,梨花开了,在花瓣飞舞、柳叶飘扬的季节里,春姑娘也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旁,她还带来了许多它的好伙伴,花儿露出了笑脸,草儿伸直了懒腰,鸟儿呼唤着小河也快快融化。这一切向人们揭示着春天来了,看着动人的画面,学生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中,从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学习 兴趣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07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童年到少年,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初中阶段七、八、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表现各不相同;每个年龄段各有特点,个人差异各有不同。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上课时要胸有成竹。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创新,灵活应用。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探索运用趣味性教学法,受到了学生欢迎,收到了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时进行趣味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喜爱。

思想品德课有思想性、严肃性兼具的特点。思想品德课中的趣味性教学法要在思想性的主导下,在严肃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认知特点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趣味教学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趣味性教学巧在恰到好处

笔者认为,首先,趣味教学法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与教学内容相脱节的趣味性教学,达不到好的目的,不如不用。其次,趣味性教学法要和其他的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趣味教学法是老师为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不是一用就灵的灵丹妙药,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妙招,要和其他的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此,趣味性教学活用似如鱼得水;巧用会事半功倍;滥用将适得其反。单纯追求趣味性可能会失去趣味性;也不能每节课全是趣味性,如果这样会流于形式,失去作用,有违课堂教学的严肃法则。

2 趣味性教学贵在高雅有趣

趣味性贵在雅俗共赏,俗中有雅,要注重思想性。有些方言俚语,乐则乐也,却不能登大雅之堂;有些哲人智慧,雅则雅也,学生接受困难,也不宜旁征博引;有些逸闻趣事,趣则趣也,却俗不可耐,更不要课堂引用。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时间地点,要考虑学生情况,要考虑课堂环境,要有利于教学内容,要各得其所。笔者认为,趣味性教学法的灵魂就在于删繁就简,雅事趣说,俗事雅说;不是故作高深,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迎合某些低级趣味。趣味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趣味性教学不能流入俗套,不能囿于陈规,落入窠臼,更不能降低教学要求。

3 趣味性教学妙在画龙点睛

相声小品令人喜爱,妙在“抖包袱”的功夫。妙语连珠,迭起,笑声不断,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时不时借鉴相声小品中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方法,或提振学生精神;或提高学习兴趣;或强化教学效果;或化解教材难度;或突出教材重点。或妙语;或警句;或图片;或音效;或夸张;或姿势;或模仿……在课堂教学中增一点趣味,添一抹亮色,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走近教学目标,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课趣味性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度,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要“知之”、“好之”、“乐之”,以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达到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趣味性教学,始终要与其它教学法相结合才能相映成趣。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适时运用趣味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关趣味性教学的技巧,笔者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4 重视上课第一分钟的趣味性教学活动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学生的“闲心”收拢来,把学生学习的“胃口”吊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本堂课的教学开个好头,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5 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活动

课上到一半,可能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思想散漫,或纪律松弛,就需要提振学生的精神,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适时增加趣味性教学活动。或讲个故事;或做个游戏;或说个笑话……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来。例如针对课堂中个别学生打瞌睡现象,笔者或者故意的呵欠;或者故做夸张的睡姿;或者现场提醒……有一次笔者提醒昏昏欲睡的学生时说道:身靠桌子头下垂,眼睛迷离神思飞。昨夜不知在干啥?今天课堂打瞌睡。个别学生上课迷茫,课桌当床,迷迷糊糊,美梦上场。学生一笑而过,精神为之一振。

6 重视疑难点突破前的趣味性教学活动

疑难点教学犹如冲关,冲关前需要准备,冲关前需要蓄势,趣味性教学活动有时就是为突破疑难点而准备冲关蓄势。或借巧力,顺势而为;或凭蓄势,强势冲关,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如“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愉快;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情怀;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胜困难后的豪迈。趣味性教学有时恰如撑杆跳高运动员跑动中撑杆一点腾向空中的助力,需要力,需要巧,不需要做秀。

7 重视课堂结束总结时的趣味性教学活动

常言道:善始善终。有了好的开头,应力争有好的结果。犹如好文章,需要龙头豹尾,不要虎头蛇尾。课堂结束时的趣味性教学活动,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以强化学生认知能力为宗旨。其作用有如古典章回体小说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效:或给学生以思考;或给学生以期待;或给学生以想象;或给学生以回味。重视课堂教学的结束,体现了一个好老师的教学功底。有的老师上课开头还好,结束却不得法,甚至于“下课铃声响,老师还在讲”,颇有“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随意,这会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是不好的。

篇(7)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收集资源互动分享即时调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虽课改实施多年,理念植根于广大教师的心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多种原因的限制,品德课堂中各类资源的搜集、交流主要依靠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落实到位。但随着数字化学习与品德教学的整合,这种现状得到了转变。借助数字化学习,学生从海量信息且形式丰富的互联网上自主发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能通过互动软件、多屏分享等迅捷而多样的渠道与老师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断丰富与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在课堂上即时调查、反馈等,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形成新的探索点,使品德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笔者试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从一滴水说起》一课,粗浅地谈谈这方面的探索体验。

一、 摄录上载收集资源,促进自主发现

基于品德课程的生活性与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结合教学目标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源,与同伴分享、交流。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主发现但是一直以来,这类“作业”的达成度总是不够理想,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借助家长的力量搜集到一些文字、图片信息,至于体现学生自身生活实际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就更别提了,因此,课堂还是以教师呈现资料为主。这样,往往会偏离了本班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而智能终端及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的尝试与推广,使这样的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烦恼。

【教学片断一】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你家中的、周边的水资源使用、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浪费等现状,借助家长的智能手机或ipad拍摄了许多照片或视频,已经上传到网络云盘或者QQ空间。接下来,一起来交流你的发现与感想。

生1:我用的是妈妈的手机。我来到村子里的小河边,发现这里的水很浑浊,水面上飘着各种垃圾,还发出阵阵恶臭。妈妈说这是因为有人平时随意将垃圾扔进河中才导致的。

生2:我用的是爸爸的手机。我发现街上的一家小饭馆的后厨,那里洗碗筷、锅子等的油腻腻的水就随手倒在后面的小河里,所以那里的水都是油腻腻的,黑乎乎的。

生3:我发现洗车店每天有浪费很多的水,你们看,这是我用ipad拍的视频,他们用高压水枪喷水,流量很大。每辆车大约要冲七八分钟,要用多少水呀!而且他们用的都是自来水。

交流热烈,学生兴致盎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去自主发现、感受社会,探究社会。但是,学生有了发现,怎样才与老师、学生交流呢?传统的方式都是通过口述,然而仅凭口述,无法让听者达到身临其境的程度,也就无法撼动听者的心灵。德育是用一颗心去碰撞另一颗心,用一份情去感染另一份情。既然无法感动听者的心,这样的交流意义也就不大。

推广数字化学习后,教师充分利用智能终端的优势,解决了以往学生拍摄、传送资源的困难。每个学生申请了QQ号,建立了班级QQ群;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申请“百度云”等类似的云存储空间,便于传送更大一些的文件。同时,借助家长的力量,教会学生用智能手机或ipad等拍摄照片、视频,并上传至QQ空间相册或“百度云”等。上课交流时,学生随时调用自己的资源,呈献给老师和同学,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真是画面,不仅能更直接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也能让分享者体会到自主发现的成功喜悦。

二、 多屏互动分享资源,促进自主合作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在品德教学中,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准备的学习资源是常用的学习方式。但一般来说都只能局限在文本、图片资料的阅读,分享对象也大多是以本小组成员为主。

而数字化学习的引入,完全改变了这种现状,全新的多屏互动分享技术,可以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多终端多宽带分享,尤其是可以利用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实现数字多媒体(高清视频,音频,图片)内容的传输,同步不同屏幕的显示内容。在云技术的完美支撑下,品德课堂的互动分享与合作也更有实效。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如何呢?课前,各组同学从“水资源储量”“干旱”“水污染”“水浪费”等几个主题中选择了一项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利用ipad上的Keynote制成了演示文稿。接下来,请将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分享。分享结束,组长负责汇总信息,准备大组交流。

各个小组开始分享互动,交流的同学将自己ipad上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传到小组分享屏(每组一个,就在座位旁边),组内成员认真倾听与交流。教师在各组间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都分享结束,组长围绕主题整理组员的信息,准备好大组交流。

师:刚才,各位同学都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接下来,请各组组长汇报大家的学习成果。汇报时,将资料传到班级共享屏。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实践者、体验者,通过主动积极地学习,获得认识与体验。多屏互动技术进入课堂,让交流分享活动显得更加正式,学生精神更为集中,交流效果明显提高。每一位学生要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传到分享屏幕,大方地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学习感受,而组内成员则在倾听的基础上,相互补充自己的收获。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既是对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也能培养学生梳理信息,口头表达的能力,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完成个人学习成果交流的基础上,各组要在组长的组织下,确定需要汇总的信息,然后,组员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信息飞传到组长的ipad上,由组长汇总,并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就在这样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提升。

三、 即时调查生成资源,促进自主实践

调查是品德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调查,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往的教学中,这些调查往往是在课前用文本的方式进行,教师将它整理汇总之后,制作成图表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有针对性地交流。但随着数字化学习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实互联网上有一些现成的、比较成熟的软件或网站能为我们所用,例如“天会调研宝”。它是一款在线自助调研软件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在线问卷编辑,分析调查结果,在线查看报告等服务。反馈及时,操作简单,因此教学中,我就尝试用它进行“课堂调查”。

【教学片断三】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用水情况的现场调查。请同学们进入QQ群,打开老师的链接,进入“天会调研宝”参与调查。时间限制是5分钟。

学生开始接受调查,4分钟不到,纷纷完成6道调查题。

教师进入,点击数据就看到了本次调查的汇总及分析结果。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次调查的情况……

师:一起来关注第6题。这是一道多选题“我觉得我家的以下方面可以更节约用水”。来看看同学们的选择。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家在“洗衣服”“冲洗马桶”“厨房用水”这三方面还可以节约用水。说说你们的理由和节水妙招吧。

生:我发现我们家洗衣服都是洗衣机洗的,有的时候一件、两件衣服也要机洗,要用很多水。我觉得可以多几件衣服洗一次,如果是袜子什么的就手洗一下,很快就好了,又省水又省电。(掌声)

生:这个方法我也赞同的。我觉得我们家“冲洗马桶”用的水特别多,每次都听到“轰”的一声,好多水就这么没有了。我外公外婆就不这样,他们有节水妙招的。在水桶箱里放两个装满水的饮料瓶,平时清洗衣服的水就留着冲马桶。本来我看着很麻烦的,后来外公说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水呢,以后我们家也要试一试。

生:平时洗脸、洗手、洗脚的水都可以留着用来冲马桶的,一水多用,就节省了。

生:厨房里也能省水的。我妈妈洗碗喜欢一直开着水龙头,这样大量的水就白白流失了。可以先在水槽里存一些水,把脏碗洗过一遍后,再用清水过洗,这样就能节水了。

生: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

……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参与这样的调查几乎是没有难度的。调查系统对于原始数据的分析非常迅速,几秒钟后,就能呈现图表、文字、数据相结合的调查分析,精确到每一道。强大的视觉效果一方面让报告更具有专业性,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这些图表、数据可以直接观看,也可以通过打印、PPT等方式输出,便于进一步分析与使用。同时,系统还提供原始数据分析(.xsl文件),有数值型,也有文本型,教师可以从中了解每一个学生每道题的答题情况、答题时间等。

数据是重要的,但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意义。品德课程是非常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那么,怎样通过这些数据引领学生的生活实践呢?以上片段中,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了前几个问题的调查情况后,着重特别关注从第6个问题的调查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关注到自己家在“洗衣服”“冲洗马桶”“厨房用水”这三方面还可以节约用水。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谈这样选择的理由,并说说自己发现的节水妙招。学生的眼睛是真实的,虽然许多经验都没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但这些生活经验都是从身边人的生活中学习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这些,对于孩子自己以后的生活实践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数字化学习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品德课堂。它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将过去的一对多的传播式教学变为了多对多的互动方式,教与学的互动性更高,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协作更有效、更频繁,自主化学习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 杜积西,严小芳.云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