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就必须创新以往的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未来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使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的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绩效管理,看待绩效管理问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所以在新时期,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将绩效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有机结合。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人力资源概念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中,人力资源是最具可塑性的资源,其主要特点为范围广、价值高、生产力强,致使人力资源具备很强的主观性。这也就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尊重人力资源的规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各种人力资源的获得、开发、测评以及使用,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绩效,转变以往的管理制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从组织层面,对人力资源的实施和应用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的基层员工进行优化管理,使用两者的共同作用,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极大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的研究者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多种管理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模式和阶段都有着共性和特性。人力资源这一概念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管理人员对人事关系进行的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1企业规划对人员绩效的影响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预测未来人才的工作需求,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所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尽量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以此来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基层员工的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安排,充分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上贡献更多的力量。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也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地了解职位现状,根据自身的能力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确保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真正实现。
3.2从招聘方面看企业绩效的影响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除人员流动和职位安排以外,还包括招聘方面的内容,新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短期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所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在招聘方面加大力度。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主要包括前期工作以及对各个岗位所招聘人员能力测评的前期准备,主要就是针对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设计等完成招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业绩,为企业吸引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人才。企业的招聘管理者还应该对前来应聘的人员简历进行了解,明确其潜在发展空间以及大致的工作能力,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面试官使用较短的时间来掌握候选人员的专业能力,分析其能否适应当前的岗位,然后再对候选人进行能力测试,以此为基础进行人员的招聘。通过以上环节就能够为企业招聘专业能力强的员工,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4现阶段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困境
4.1老员工不易接受绩效管理新模式
很多企业经营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员,我们将这一类员工称为老员工。这些工作人员由于在企业的时间相对较长,对于企业内部实施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已经非常熟悉,认为实行新的管理方式会损害他们的直接利益,出于保护自我的心态,并不愿意接受企业实行的新的管理模式,甚至还会有抵触情绪,受到这些员工的阻碍,企业新的绩效管理方式也很难顺利推进。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是一个首尾呼应的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管理活动的推进。而老员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果在管理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的员工,最终导致企业的管理活动很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也会阻碍企业的未来发展。
4.2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不畅
有一些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考核制度时,并没有和企业员工进行提前交流,也并不会主动告知员工,致使企业和员工之间了解的信息并不对称。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考核方案的实施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还会有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够了解绩效考核的内容,下级工作人员对于上级要考核的内容了解不清晰,导致上下级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如果领导和员工之间信息不对称,就会影响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最终致使上下级理解的考核标准并不一致。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以后,并不会将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工作人员,导致员工在考核结束以后,仍然不知道上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致于在下次工作中仍然出现与之前相同的问题,这也会极大地削减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4.3绩效管理过程脱离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很多企业进行员工管理时,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绩效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比较片面,一般是根据工作人员的出勤状况、业务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进行考核而考核的内容,也没有与企业员工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结合,也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导致企业的考核内容与未来发展严重脱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工作人员仍然按照传统的考核标准进行工作。进行绩效管理时,也没有主动地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员工失去了创新意识,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最终也会导致企业员工的大量流失。
5改进策略研究
5.1开发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业绩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才进行管理,通过对人才的管理,确保其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人力资源,确保能够在更加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业绩目标。举例来说,通过招聘的员工进入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第一时间和企业员工接触的人员,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对员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对于员工的综合状况也比较清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将简历推送给相关的部门。通常情况下,都会将求职信息更新给各个部门的领导,这样在面试时面试官就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及时了解面试人员的专业能力,判断面试者能否适应应聘的岗位。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将这些面试信息过渡给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确定面试人员能否适应相应的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尽量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帮助企业业绩目标的顺利实现。
5.2构建公平的管理机制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保证内部公平机制的顺利落实,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切实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反馈制度,同时还应该对企业员工的薪酬待遇等方面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未来发展目标以及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完善内部输入输出的关键指标,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取样的方式进行分析,确保能够对企业的运行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完善业绩指标,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另外,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这也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实现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升级,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也应该更具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员工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岗位需求。
5.3进行绩效管理目标的合理设置
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管理效率,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并且保证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对相应的绩效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定。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结合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方式,再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系统,确保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员工,都应该加大对绩效考核的认识程度,企业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考核中,以此来提高员工薪资待遇,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确保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另外,绩效管理人员还应该不断培养员工自身的绩效意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公平公正。
5.4应构建合适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方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企业,第一,应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状况,为员工和部门设置相应的考核目标,这样员工就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岗位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份额等相关信息制定战略目标,各个部门都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目标,然后再为工作人员设置符合其未来发展的绩效目标。第二,为工作人员和部门制定好目标以后,还应该制定有效的考核方案,结合工作人员自身的状况以及所设置的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进行细化,将各种考核指标量化,确保考核能够更加客观,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考核结果产生的影响,确保绩效考核工作能够更加公平,更加公正。只有保证企业制定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方案,更加有针对性,才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获得更大的优势。
5.5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企业要想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绩效的不断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评判,尤其是对企业目前经营过程中的具体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分析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这样就能够对企业内部的岗位配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判断和评价;第二,针对人才岗位的胜任情况进行判断,及时了解岗位人员能否适应岗位的发展需求;第三,判断企业内部是否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缺编超编的问题,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经营布局进行综合考虑,深入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数量、产出状况以及岗位需求。此外,还应该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离职、休长假、退休等人才流失状况进行分析,提前做好预测,这样就能够随时做好人员的更替和补缺。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管理模式
在企业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工商管理是其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企业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工商管理在社会企业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企业中有很多企业都不断探索与自身相符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并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大多数企业的工商管理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影响其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不断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进程,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社会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并不具备相互协调沟通的意识,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开发意识,企业日常运行中的内部沟通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其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使得企业的管理机制成为无用的摆设。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不能像规模化和经济化的方向发展,还会导致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同时,社会上有很多企业认为经营效益是其生存的唯一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够重视。这种观念上的错误不仅会导致企业日常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管理,还会导致企业现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导致其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发展思路陈旧
对于现代社会企业而言,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能让企业的日常运行更有条理,这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提升有很大帮助。我国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社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有效的更新,其中主要是企业不再是简单的经营和生产,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市场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思路,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但现阶段很多社会企业并没有清除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并且缺乏完善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导致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3.企业缺乏市场把握与开拓能力
在社会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直接决定其发展速度,其中不仅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其存在密切关联,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也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现代社会企业而言,只有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经营同事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建立自身的优势,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对市场的把握与开拓引起重视,导致片面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衡量其他企业的发展状态,从而影响其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甚至会导致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
1.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企业的工商管理实际上设计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方面,其中不论是原材料的购进、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还是产品的包装与销售,这些环节均与企业的工商管理存在密切关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现代社会的企业生存环境,全面落实企业的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尤其是要对企业的工商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首先,企业工商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从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这就需要企业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让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有传统管理模式向创新性和学习型管理模式的过度。其次,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以往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善,建立完善的管控体系,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并建立清晰的权责制度,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和发展规划。
2.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企业不断开展工商管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企业的发展和规划开展,其中必须要注重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企业的发展与人才资源管理结合在一起,让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企业要全面分析时展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基础开展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同时结合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企业的日常管理组件高素质并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其次,在开展企业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人才队伍进行培训,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探索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并满足社会要求的工商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工商管理的良性发展。另外,在企业不断探索新的工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尽量全方位考虑问题,并对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的解决,制定严谨的工商管理体系,并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工商管理中,从而促使企业日常工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让员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是其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在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符合企业的实际请款并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时,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果。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企业工商管理引起重视,并且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缺失不断探索更好的工商管理模式,从而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建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恒.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83-84.
[2]蔡宽平.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经营与管理,2015,(12):64-66.
[3]曾理.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商贸,2015,(9):158-159.
[4]王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35.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市场竞争力逐渐的加剧,市场竞争力不仅仅将企业的实力进行了比较,也将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都出现这较大的问题,生产活动相对的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问题不断出现,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外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存在着差距较大。我国企业正处在通过规模增加效益、通过成本增加效益、通过价格增加效益以及通过质量增加效益的发展状态中,企业的生产方面、计划方面、价格方面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相对于外国企业而言,我国的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获得的效益与企业制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处于“零库存”的状态,很多时候都属于临时生产,在企业制定的经营模式中,企业生产模式和市场需求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都缺乏一定的沟通和协调,生产部门按照企业的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市场部门得到的市场信息也没有及时的反馈给生产部门,导致生产部门盲目的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此同时,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没有将物流的作用进行明确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是原来的输送产品的状态,现在的物流能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的衔接,能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也从原本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现在的市场经济,在工商管理观念的作用之下,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财务报表数字的不断增加是企业发展最终目标,但是就现在而言,长远目标的制定以及战略性发展的规划成为了企业最终的目标,企业由原本经济效益的获取转变成为现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法规法律的要求之下,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求企业的利益,还要讲求对环境的保护。
(四)企业管理向国际化靠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域式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加强,产品和金钱的流动速度不断的提高。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谋划时,不仅仅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的规划进行充分的考虑,还要对环境的变化进行明确的考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产品的系列以及产品市场的定位、资本运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国际化,人力资源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技术是否需要进行更新、CRM的服务水平是否达到了市场的需求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合理的分析,分析是否达到了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否逐渐接轨于国际水平。
(五)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在过去,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以生产行为主,依靠于外国的制作订单生存,以至于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印着MADEINCHINA的标志,企业长期的处在加工的状态,很难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企业不仅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通过降低工资和裁员的方式进行企业的升级。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自身能力和员工的价值的提高,以此来讲企业的类型进行转变,将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将企业的资金进行灵活的运用,以最少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一)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了解,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制定的这些计划不仅仅要满足各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还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学习和培训的开展,培养出综合能力较高协调性较强的专业性人员。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对人才进行均衡的培养,特别是企业财务方面、生产方面、经营方面以及统筹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必须进行重点的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一些有效的资源,将市场的需求予以最大化的满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聘请一些高素质人员进行企业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素质管理人员逐渐的趋于大众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将原本的能力和现在新培养出来的能力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一股强有力的动力。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这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可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尽可能的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让管理人员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2,(14):48,50.
[2]任瑞全,张合振.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33):65-66.
[3]管安隆.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2010,(3):1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发展;经济利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引言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因为企业所有内容包括从基层的工厂生产到高层的资源管理和配置都是在人的操控下进行。但是每个人的能力特长有所不同,而企业拥有的职位分工也丰富多样,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了解员工,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目标,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论对员工自己还是企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惯了自古以来靠人体劳动维持生计的中国人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认识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这种认识来源于国外的经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逐渐被我国企业重视。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对影响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员工制定符合自己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1]。由此可以看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员工自己个人的工作,更是企业应该引起重视的工作,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所有员工的存在都是企业的巨大财富,施工企业适当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找到目标,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企业员工对自己在企业未来工作发展的计划。每个企业的文化、环境、要求、目标都不一样,所以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具有其特殊性的,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企业的共同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员工工作的生活环境,心理品质,企业文化,社会影响等内外方面因素的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再考虑员工自己的能力,给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在企业未来的走向做出大概的计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通过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优点,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各阶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所有的员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同心协力,才是企业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是员工自我实现的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生在世有五大需要,并且呈金字塔式排列。在金字塔最下面的是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等,在金字塔最顶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就是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例如幸福等等。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员工未来发展的科学计划。通过学习、培训使员工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2]。
2.是企业挖掘人才的有效措施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存在着误区,或者认识不足,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工作中自然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企业是一个有科学管理、科学规划、科学执行的组织,对人才的选拔也具有科学性,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企业挖掘人才的有效措施。通过测试、分析、判断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激励工作积极性,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四、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的作用
员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同时企业应该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良好的引导者的作用。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入企业初期就要开始,找准员工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将来要发展到的程度。员工初入企业,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还是懵懂阶段,需要企业内部专业人员根据企业规划和对员工性格、技能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员工找准未来发展方向。一旦找错了方向,不仅浪费了人才,对员工自己的自信心也是严重的打击。对于施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还应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培训,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同时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树立坚强的信心,不要把未来的发展仅仅局限于施工这一领域。
五、企业实施职业规划的措施
1.加强对员工的评估体系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但是员工拥有独特的个性,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加强对员工个性的评估体系。中医讲究对症下药,这与员工的个性评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评估主要包括对员工日常行为的考察,与人相处的情况,对工作是否有上进心以及人格等方面的考核。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对每个员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员工的共性和个性[3]。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员工的共性和个性,安排相同或不同的课程进行专项培训。
2.进行科学的职位设计
员工成功上岗是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因此对企业的岗位进行分析,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针对岗位的职责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员工的职业规划一般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因此对于岗位的设计也应该形成一种逐级上升的关联,这样既能够提高职业规划的成功率又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六、结语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体,那么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每一个细胞,只有细胞充满了活力,企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员工的活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和未来的目标,有了目标就知道前进的方向,就会产生动力。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对员工自身修养的提升,更是为企业创造利益。
参考文献:
[1]孙妍.企业发展与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No.21202:24-27.
[2]杨跃平,梁发斌.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J].有色金属,2010,01:152-155.
1.1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状况下,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然而在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相互协调的意识,更没有充分挖掘用户需求的意识,整个企业内部沟通之间存在很大问题,各运行环节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与互动,整个管理机制形同虚设,这就使得企业很难朝着经济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市场竞争力低下出现的另一原因还和企业观念上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大多数企业观念上存在极大错误,并不重视企业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这就使得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而要想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就要做好管理机制建设,有效协调生产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1.2企业缺乏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发展思路较为陈旧
发展方向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东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工商管理理念的丰富普及,对现代企业建设和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企业并不是简单的经营、生产,还需要结合市场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向。而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对自身发展状况,缺乏清晰认识,无论是自身发展定位,还是未来发展思路,都较为匮乏。
1.3企业缺乏把握市场、开拓市场能力,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多数都忽略了市场需求与企业经营模式的结合,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产品生产和加工部门只关注产品本身,而市场部门只重视销售,并不考虑市场对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的意见反馈。在市场把握上,依旧处于跟风状态,忽视对市场内在规律和特点的把控。新市场需要开拓和发展,而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积极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和思维,经营模式陈旧、落后。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制约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2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分析
企业工商管理实质上涉及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产品原料购买、产品加工生产,还是产品包装及产品销售,这一系列过程都涉及企业工商管理。而只有正确认识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应企业发展和竞争的管理模式,才能推动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概述
结合当前时代环境和市场发展状况,做好企业管理尤为重要,尤其要有效改革发展企业工商管理。这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必经之路。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从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入手。这就要求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因素,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在企业管理发展中重要性,积极推动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学习型、创新型管理模式。企业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其次,针对以往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落后等一系列缺点和不足,企业要着力建设管控体系,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思路,将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后,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是建立权责明晰、管理现代管理体系。企业要清晰把握市场发展态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和方案。
2.2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探索概述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several motor cities in China have completed preliminary accumulation of the auto industry. But they face the double pressur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ity transformation, they urgently need the new planning concept to guid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 of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and smart city,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overall plan of motor city. It is thought that the motor city in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y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and satisf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y the concept of wisdom city. The auto city with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is the ecological livable and smart city with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关键词: 汽车城;总体规划;产城融合;生态城市;智慧城市
Key words: motor city;overall planning;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ecological city;smart city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06-04
0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我国新车产 销量分别达到2372.29、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26%、6.86%,连续六年产销全球第一。由于汽车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生产率的特点,在投资、产值、出口、税收和就业等方面能够显著拉动和促进地方经济较快发展,并且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平均能耗较低,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聚区,建设了几十个汽车城,如长春汽车城、上海安亭汽车城、广州花都汽车城、江苏常熟汽车城、芜湖汽车城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座千亿级的汽车城,这些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已经初步完成汽车产业积累,但面临着产业转型[1][2]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产业转型一方面需要改造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逐步从生产制造产业环节向研发、品牌建设、汽车文化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城市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从“汽车工业强市”到“汽车名城”的转变,一方面,需要从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转型升级,解决汽车城发展中面临的粗放开发、公共设施不完善、产城分割、“重产业、轻城市”等问题,改变汽车城“宜业”不“宜居”的窘况;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向智慧型城市改造和发展,迎接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等未来产业的到来。
汽车城的双重转型升级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来引领发展,本文探索产城融合理念、生态城市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等前沿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在汽车城未来发展规划中的可能性和重要价值,有助于汽车城适应汽车产业和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汽车城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研究的汽车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为核心产业,结合了汽车工业相关的运输、装备制造、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辅助产业,并配套有生活、公共设施,比如上海安亭汽车城、花都汽车城等。
1主要的总体规划理念及其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1.1 产城融合理念
1.1.1 产城融合理念介绍
“产城融合”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汽车城也不例外。城市的内涵既有产业又有城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3]。产城融合的本质与特征是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实现功能融合、空间融合[4]。
所谓功能融合指产业、科研教育、商业、居住、娱乐等功能的混合,实现从产业园区升级为产业新城。空间融合打破工业、居住、服务等各类功能被机械的划分,在空间上实现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3]。
1.1.2 产城融合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入世之后,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从2000年的年产200万辆到2014年的2372万辆,增长了10多倍。随着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新的企业不断地涌入,带动了各地汽车城的快速成长。
经过“填鸭”式的快速扩张之后,汽车城出现了新的问题。①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甚至出现了圈地现象。面对招商压力,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土地优惠,一些低技术含量产业也被吸纳。②早期的汽车城以发展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为核心,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居住与服务用地比重偏低,降低了产业城的城市品质。③用地功能在空间上的隔离。汽车城占地面积都比较大,一般都是在30平方公里以上,工业区和生活配套区的硬性隔离,导致了大片面积只见工厂不见城镇和人的现象,缺少人气,造成了上下班的“潮汐运动”,也致使产业发展难以为继。
汽车城的转型升级,从产城融合角度来看,要实现两个方面进行调整。①产业选择和布局要符合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定位和要求。首先,在继续壮大整车制造企业的同时,要对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我国汽车大而不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制造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通过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实现中低端产业的升级,符合汽车城总体规划的产业定位。其次,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向轻量化材料开发、整车设计、检测试验等上游产业,汽车展示销售、售后、金融、文化娱乐等下游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延伸,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汽车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②从产业区向产业新城升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变传统的居住、服务、产业等功能在空间上的人为隔离,按照城市配套标准,建立“城市级-分社区级-社区级”三级配套系统[5],人性化布置居住、工作、公共服务以及游憩等功能,营造方便、舒适、生态的生活工作环境,提升汽车城的城市品质。
1.2 生态城市理念
1.2.1 生态城市理念介绍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生态城是城市的重要追求。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城市问题纷纷涌现,比如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土地资源紧张、能源短缺、交通拥堵与安全问题等,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在指引城市的未来发展。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The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 MAB),首次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提出,其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6]
生态城市是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大实践,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已逐渐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7]。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为积极和主动探索生态城实践的国家之一,先后涌现了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无锡中瑞太湖新城生态城等典型。
1.2.2 生态城市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生态汽车城是实现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产业与人、产业与生态环境、人与生态环境等的和谐共处,建设生态型汽车城,需要经济、社会、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绿色公共交通系统等。
具体改造包括:①土地的混合与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占用农业用地,提高各类用地的效率;城市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模式),沿交通主轴集中进行高强度开发,同时加大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②优化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改变以往的汽车城重视工业建设,忽视绿化、生态建设的做法,降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③建立绿色公共交通系统,打造高品质的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为主导的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慢通专用通道,严格执行高标准的汽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以及智能交通等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培养居民绿色出行习惯。④谋划绿色能源与高效能源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应地制宜地建设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系统,加强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鼓励居民节约能源。⑤推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废弃物的减量化及再利用。鼓励先进技术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工业废弃物的产生,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⑥倡导居民低碳生活。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绿色低碳生活。
1.3 智慧城市理念
1.3.1 智慧城市理念介绍
信息技术正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城市可以通过对工业生产、居民日常生活、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8],实现有效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环境和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城市“感知、互联和智慧”[9]。
“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0]。
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智慧城市,有助于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智慧交通、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率,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1.3.2 智慧城市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商化被称为“汽车四化”,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汽车四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智慧城市是“汽车四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汽车四化”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技术和理念。汽车城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将现有的汽车城改造成为智慧城市,既可以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优势,还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智慧汽车城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智慧城市的通信需求;推动智慧化的政府服务,提高为民众办事效率,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加强环境监测终端的智能化,及时收集城市与生态环境质量信息;逐步建设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应急、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系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搭建智慧城市相关的物理网、云计算、智能汽车、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研究、孵化、产业化平台,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所需技术的发展。
2 对我国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建议
2.1 通过产城融合理念促进汽车城的“平衡发展”
汽车城总体规划引入产城融合理念,有利于通过增加生活休闲配套设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城融合的汽车城需要拥有完善的用地结构、优化的空间布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等。
2.1.1 完善汽车城用地结构
工业用地比例高,虽然能够增加产值,但降低了汽车城的品质和档次,不利于人才的集聚。生活公共用地比例高,虽然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但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因此,合理的用地结构对汽车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平衡产业、居住、公共、绿化等用地是汽车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优化用地空间布局
我国大多数汽车城是从传统的经济开发区转型而来,比如安亭汽车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奇瑞汽车所在地)等;少部分汽车城是由于整车企业的落户,对汽车城进行重新整体规划,比如常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观致汽车和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所在地)和即墨汽车产业新城(一汽大众四工厂所在地)。对于传统汽车城应当逐步改变汽车城原有工业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等在空间上分离的状态,将工业、居住、服务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空间布局有集中式、组团式以及混合式等[5]。新建汽车城在规划阶段就应当规划空间布局,指导汽车城的长期发展,避免老汽车城经历的弯路和面临的升级问题。
2.1.3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在以往的招商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落户汽车城,提供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九通一平”。然而,在未来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新九通一平”对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一方面要建立汽车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认证服务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等配套的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园等生活办公配套设施,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适合于创业、居住、休闲旅游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繁荣、高效、国际化的汽车城[11]。
2.2 通过生态城市理念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城主要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制造为主,仍处于从工业园区向汽车城市转变的阶段,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土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2.1 土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前的汽车城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较低,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粗放,甚至出现不少汽车企业圈地的现象,造成土地浪费且实际平均产出较低,调研发现不少汽车城未来土地供应难以为继,不得不扩大园区面积,侵占农业用地。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技术含量较低,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加强土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国汽车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汽车城的企业要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引进节水节电节气等先进的利用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与资源使用效率。
2.2.2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
生态汽车城是生态城市和汽车城的结合,一方面,生态城市要为居民便捷的出行方式的同时,应努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包括倡导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享用车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汽车城作为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使用的最重要基地,理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期做出应有的贡献,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壮大与发展。目前,我国已有40个座城市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社会各方资本正探索合适的充换电模式,汽车城应当走在行业的前头。
2.2.3 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难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消费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还产生大量具有危害的工业废弃物,生态汽车城就是要努力减少影响,特别是废水、废气、固废等对环境的危害。汽车城应对工业废弃物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从汽车城系统角度制定减排方案,实现从源头上较少废弃物排放量,在过程中延缓有用资源变成废弃物,并对最终形成的废弃物进行末端的再利用。另外一方面,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城市头痛的问题,生态汽车城将对生活垃圾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综合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水域、绿化、树林等生态建设,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
2.3 通过智慧城市理念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
2.3.1 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智慧汽车城的建设需要统筹综合考虑产业、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全面性和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同时要研究完善智慧城市的产业发展、民众参与、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与维护等专项规划。
2.3.2 构建智能汽车、智能交通、车联网等前瞻技术的研究平台
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诸如先进传感器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智能汽车、物联网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支持,汽车城建立技术研究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有效结合,突破共性核心技术,推动技术的进行。另一方面有助于汽车城掌握前沿技术,在发展中拥有先机优势。
2.3.3 参与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建设中
国家层面,科技部和住建部分别颁布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其中科技部在南京等20座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住建部公布了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计193个城(区),全国已有超过25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已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2014年8月颁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汽车城应积极参与所在城市的智慧城市示范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制造、城市管理以及居民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3 总结
随着汽车城从“汽车工业强市”不断向“汽车新城”转型升级,先进的总体规划理念对其未来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完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等措施,产城融合理念有助于汽车城实现功能与空间的有机融合,改变以往“宜业”不“宜居”的落后窘况,实现汽车城的“平衡发展”;通过加强土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手段,生态城市理念能够促使汽车城重视绿化、生态建设,改变“工业区”的形象,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显著提高汽车城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同时推动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汽车产业的进步,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可以预见,转型成功的汽车城将是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李维斗.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J]. 汽车工业研究,2012,4:4-6.
[2]吴彦艳,赵国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85-87.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4]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
[5]沈永明.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以合肥新站区为例[D].安徽建筑科技大学,2014,06:24-30.
[6]倪黎燕.生态城思想探源:生态学视角下的经典城市规划理论解读[D].清华大学,2011,12:82-85.
[7]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81-86.
[8]沈山,曹远琳,孙一飞.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前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1):42-47.
[9]孙立宪.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趋势与核心理念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4(02):84-87.
【关键词】上虞 管理 发展
上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与上虞城区隔江相望、八桥相联,是上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 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31平方公里,实际已建成 13.8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上虞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是集科、工、贸、娱乐公建、居住于一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载体,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
开发区作为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城工并举的新城区,历经十几年的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吸引中外客商纷纷入驻、四海英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经济总量增长的主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一、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
上虞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既是老城区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上虞市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工业新区。区内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已实现"八通一平",完全适应各类投资项目需要。
(一)上虞经济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十几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交通、电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达到“ 七通一平 ”,饮用水达到国家一级水标准,能适应各类投资项目的需要。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投资服务中心,竭诚为外商进行全程“ 一条龙 ”免费代办服务。同时开发区已建成 2 平方公里的生活区,集聚人口6万余人。
(二)以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轻工纺织、建材工业、光伏产业等产业的积聚充分体现着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其中,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生产各类电机、空调、制冷、汽车配件、数控机床、轴承等,占园区总产值的49%;环保节能产业主要生产节能灯、环保器具、环保设备等,占园区总产值的 20.7%;轻工纺织产业主要生产高档色纺、纱、袜子、手套、服装等,占园区总产值的11.8%;建材行业主要生产水泥、新型墙体、塑钢制品等,占园区总产值的5%。世界500强之一的松下、菲利浦等公司已在开发区投资发展。
(三)交通优势更趋显现。上虞经济开发区地处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五大城市中间,东距宁波 62 公里,西至杭州 70 公里,北到上海、苏州各 220 公里,南离温州 250 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已经建成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大桥的全线通车,使得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迈入了重要的一刻,也给上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动工兴建的杭州湾绍嘉跨江大桥起于开发区内的上三高速和杭甬高速交接点,终于嘉兴的沪杭甬高速和乍嘉苏高速的枢纽互通处,全程 67 公里,建成后, 使上虞到上海的路程缩短约 130 公里 。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开发区既面临着众多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未来发展的机遇:
1.国际国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吸引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港台地区也对大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些为开发区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增大,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跨国流动成为常态,这为我们招才引智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通讯设备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都有数量可观的扶持资金,而这些都是我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国家支持和保护的重点。
2.政府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开发区将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政府要求开发区成为全省、全国开发区的模范,成为城市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样板,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跨越发展,并且在经济管理权限、行政审批、财政税收、生产要素配置、发展环境和组织人事等方面都给予了开发区前所未有的支持,这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发区自身具备的比较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发区大企业多、人才多、整体素质高、科技含量高、企业管理水平高,这是开发区的独特优势,最容易让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后发优势。近几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成投产了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这些重大项目和企业的能量正逐步释放,将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尤其是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必将导致我国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2.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各地开发区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西安、无锡、苏州、成都等高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转型,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而且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也堪称一流,已成为当地最亮丽的新城,其影响力、吸引力十分强劲。
3.开发区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的理念、思路与现代开发区发展的趋势要相适应。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更加重视产业的发展,而忽略城市的发展;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未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稍显落后。二是规划有待完善,现今规划与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招商引资对规划管理的“倒逼机制”,往往是项目选址跟着客商的意愿走。三是功能补位需要加强,与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融资平台需要夯实,与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开发区现有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要争取改变资源分散,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更多的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立足区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优势考虑,建立有各自特色的产业定位。“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呼应大绍兴、实现大发展”是上虞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总体目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一轮的竞争,开发区提出了“乘势而上、错位发展、注重特色”的发展思路,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再创新的发展优势。
(一)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中等新兴城市是上虞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开发区作为上虞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一翼,必须充分体现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提高规划的品位及档次。开发区要努力提高规划建设的品位,使江滨生活区与上虞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成为上虞城市发展的新亮点。1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在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城市工业区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机电一体化为主导、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要以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按照“改革开放先行区、体制创新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全面编制开发区未来5-10年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政府的要求,争取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对开发区进行统一的全域规划。调整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编制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减少项目安排的随意性,不断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
(二)完善开发区功能。要高位对接城市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完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尤其要加强城镇和村庄规划,为规范农村建房,查处违法建设创造条件。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产业园区。同时,可以按照产业分工,在建好现有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
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上要成为示范区,园区内不仅要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业园,还要有一流的社区、一流的商业服务、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在区内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物流、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商场、酒店、酒吧、金融、保险、工业旅游、医院、双语学校等配套服务项目。大力引进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加快建设高档居住休闲社区。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开发区国际化、都市化、现代化和生态化步伐,使之成为环境最优、品位最高、客商最向往、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和都市新区。
(三)培育发展优势。根据城市工业基地特点和开发区实际,在发展规模上,开发区要引进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及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在产业结构上,首先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其次根据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型的轻工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借助杭甬运河穿区而过的交通优势,在运河码头周边适度发展重型机械制造业。为营造成良好的城市工业区氛围,提高工业区的品位及档次,在区内禁止发展重复建设、工艺落后、浪费能源、环境污染的产业。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开发区一方面将加大机构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力度,以理顺管理职能来提高办事效率,以激发干群的工作热情来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聚集人才的高地。开发区如果没有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就不能称其为开发区。人才是高新区的第一资源,是经济腾飞最关键、最紧缺和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开发区要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必须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要认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引进人才的重点。即着力引进和留住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研发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携带项目、技术、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实战经验和高超操作本领的技能人才。
二是要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政策优惠、服务专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园,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三是建好企业家队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我们要实施“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开发”的人才工程,突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发展眼光、拥有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本领、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团队。在人才引进上,我们要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公司、企业、资本、资金引进来,更要注重把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先进人才引进来。
以发展为主题,创新开发区功能,提高开放水平,是上虞经济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通过未来的发展,上虞经济开发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为城市扩大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