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时间:2023-05-29 16:16: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淋巴瘤诊断明确后,首先要明确的不是采用什么治疗,而是是否需要治疗。对于不同亚型的淋巴瘤,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一般来说,对于惰性淋巴瘤,即使积极治疗也很难治愈(早期患者除外),而且此类患者大多是年老多病,积极治疗又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而即使不治疗,病情大多进展缓慢,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缓解或终生无需治疗。因此,对于大多惰性淋巴肿瘤,应该将其作为慢性病对待,不求治愈,以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原则。相反,对于侵袭性、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则需尽快治疗,争取早期治愈。
随着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淋巴瘤治疗进展应该说是突飞猛进。从经典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到近期的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另外,由于基因测序、液体活检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广泛深入应用,个体化治疗甚至精准治疗也逐渐成为可能。
目前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使淋巴瘤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我们更强调这种选择应当是因人而异的,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解这些不同治疗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对象,才有利于合理的选择。需要提醒大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临床研究显示,目前采用的联合治疗模式,可使超过80%的霍奇金淋巴瘤、6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规范的治疗获得治愈,其他大多数淋巴瘤患者通过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
1.手术治疗:和大多数实体肿瘤不同,除了少数特殊亚型淋巴瘤(早期惰性淋巴瘤)外,对于大多数淋巴瘤患者,单纯依靠手术难以较好的控制甚至治愈。手术的价值更多地是体现在疾病样本的获取和明确诊断。因此,对于淋巴瘤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手术适应症评估,切勿盲目的一刀切之。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也是经典的治疗方法。由于和化疗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临床多和化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如对于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和眼部黏膜相关淋巴瘤等,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对于一些具有较大肿块的淋巴瘤患者,在化疗后加用放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预防复发。
3.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全身性治疗的重要手段,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为癌症的三大经典治疗手段。目前临床多采用针对不同抗肿瘤机理的药物多药联合治疗的策略,比如临床常用的CHOP方案就是使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四种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是目前治疗淋巴瘤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于全身性肿瘤尤为重要,和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4.靶向治疗:顾名思义,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靶点,设计并使用相应的特异性化学治疗药物。靶向性治疗药物的特点是在有效针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的同时,对于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影响较传统化疗药物显著降低,即高效、副作用小且使用方便等。临床淋巴瘤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是利妥昔单抗(针对CD20分子)、伊布替尼(BTK信号通路抑制剂)等,都可以更为高效和特异性地杀灭淋巴瘤细胞。目前临床上靶向药物多和传统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组成联合免疫化疗方案进行治疗。随着未来靶向药物的进一步丰富,有可能采用多个靶向药物联合使用的策略来替代传统化疗。此类药物在淋巴肿瘤中的应用是最成功的,部分患者已经可以免除化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5.细胞免疫治疗:以往的淋巴瘤治疗模式多是针对肿瘤本身,近年来有报道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或者特殊药物,可以激活淋巴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发挥其杀灭淋巴瘤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治疗由于采用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对于化疗、甚至靶向治疗无效的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和PD-1单克隆抗体。我们在临床上采用CAR-T治疗部分非常难治的淋巴瘤患者,初步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6.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提前接受预处理方案(超大剂量放疗或化疗),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然后再回输提前采集的自体或者供者造血干细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一种治疗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多用于高危或者复发难治淋巴瘤,可以起到有效降低复发、甚至治愈疾病的作用。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评估移植指征和患者选择上需要全面评估。
【关键词】 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治疗方案
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是近年确认非霍奇金淋巴瘤新的病理类型, 其中鼻型是指原发鼻以外部位的 NK/T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此类型恶性淋巴瘤发病通常和EB 病毒感染有关, 且多发生于鼻腔[1]。该病局部控制率和预后均差,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本文研究40例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 探讨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经病理形态学确诊的40例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48.3±5.4)岁;病灶局限于鼻腔者14例, 超出鼻腔者26例;按国际 Ann Arbor标准分期, 其中Ⅰ期22例, Ⅱ期11例, III期7例;KPS 评分≥90分28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治疗者, 无化疗、放疗史, 无化疗禁忌证。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前后顺序编码,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组, 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LOP方案。
1.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CHOP方案化疗, 并连续化疗8个周期, 3周为1个周期。治疗期间常规给予止吐、补液等支持治疗。连续化疗2个周期不能达到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14例患者, 采用LOP方案化疗挽救化疗。具体方案如下:CHOP方案:环磷酰胺粉针750 mg/m2静脉滴注d1, 阿霉素50 mg/m2静脉滴注d1, 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滴注d1, 强的松100 mg/d口服d1~5。LOP方案:左旋门冬酰胺酶6000 U/m2静脉滴注d1~7, 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滴注d1, 强的松100 mg/d 口服d1~5。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在入组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4个周期后进行疗效确认。根据NHL的疗效标准:肿瘤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为完全缓解(CR);病灶的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 其他病灶无增大, 持续1个月以上为部分缓解(PR);病灶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的病灶, 持续超过1个月为病情进展(PD)。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 4 随访 存活患者随访截止至2013年6月, 随访时间为4~36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 在40例患者中12例死亡, 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鼻腔CT等检查, 统计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指从疾病确诊开始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 无病生存期指患者完全缓解之日到患者出现任何部位复发或播散的时间。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近期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不同组别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P
2 结果
2. 1 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近期总缓解率经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无病生存期与总生存期 根据生存分析法分析治疗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15个月, 对照组患者13个月, 两组无病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预后因素 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后, 经过性别、年龄、Ann Arbor 分期、结外累及部位数等因素, 将其对生存期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Ann Arbor 分期、结外累及部位数及KPS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见表2。
3 讨论
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6%左右, 多发生于亚洲, 其具有侵袭性强、发病进展迅速独特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但临床采用传统的CHOP方案化疗未取得满意疗效[2]。近来以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引起临床医师的兴趣, 故为对L-ASP化疗方案的治疗措施是否有效, 本研究即通过采用L-ASP化疗方案对其有效性进行探讨, 采用LOP方案进行挽救化疗。
L-ASP是一个独特的抗肿瘤药物, 通过水解血清中肿瘤细胞的必需氨基酸-门冬酰胺, 导致肿瘤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受阻, 故L-ASP不受耐药蛋白P-gp的影响[3]。但是有些肿瘤细胞能自身合成门冬酰胺, 故L-ASP的抗肿瘤效应有选择性, 仅作用于需外源性门冬酰胺作为生长因素的肿瘤[4]。本研究发现, 应用CHOP化疗方案治疗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的近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73.1%, 采用LOP化疗方案治疗的近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1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鼻、鼻型 NK/T恶性淋巴瘤预后因素最为主要的是Ann Arbor 分期、结外累及部位数及KPS评分。因此, 对于淋巴瘤这类血液系统源性的恶性肿瘤疾病, 血液系统外的侵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体内除了血液系统外的部位数侵犯越多, 治疗效果越差。因此对于淋巴瘤的治疗仍应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 对于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而言, 由于易对传统化疗方案产生抵抗作用, 选用L-ASP的新化疗方案尤其是对于治疗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显示出了极好的效果, 同时应考虑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阮寒光, 邬蒙.鼻腔 NK/T 细胞淋巴瘤 60 例临床治疗和预后分析.实用癌症杂志, 2009, 24(3):291-293.
[2] 谭燕, 张伟, 杨家林, 等.鼻、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长期随访结果及预后分析.四川医学, 2009, 30(9):1384-1386.
[3] 祝琳, 黎万荣. 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 19 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21):18-19.
[4] 康文喜, 樊静, 岳秀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25例病理分析. 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9):1126-1127.
[5] 丁浩.结外 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诊断和分期认识进展.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 11(3):183-186.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畸形;诊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67-02
血管畸形疾病的诊治,就目前的医疗技术来说,我们主要是采用激光治疗技术。激光治疗血管畸形疾病的方法已经在我国是得到了50年左右的实践考验。但是要治疗血管瘤,主要还是采用普萘洛尔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在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是逐渐地引入了一些高科技产品,帮助医生们能够更为准确地定位病人的病情,有利于后续病人的诊治和恢复。笔者将简要的探讨关于现今医疗技术条件下,该类疾病的诊治。
1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疾病的初步了解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皮肤软组织常见的良性血管疾病,据统计占良性占位性病变的7%,小儿多见。此类病变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它们会影响外观及功能,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是两种不同的血管性疾病,它们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均不相同,因此在诊断血管瘤时应注意与血管畸形相鉴别。
1.1血管瘤疾病简介
血管瘤是一种血管肿瘤,其特点是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有明显的增生期和退化期;过去很多被称为“血管瘤”的疾病实际上是血管畸形,如既往的命名法中的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和淋巴管瘤以及动、静脉瘤在此分类中分别属于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动静脉畸形, 而惟有其中的毛细血管瘤、草莓样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在这一生物学分类中才属于血管瘤的范畴。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病变出现的时间、生长的速度以及病变的临床特点,对明确诊断帮助极大。对于小儿,必要时建议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患儿血清雌二醇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同龄儿童。
1.2血管畸形疾病简介
血管畸形是一种非肿瘤性的血管发育异常,组织学上只是血管结构异常,内皮细胞仍处于静息状态。血管畸形根据所含血管类型的不同分为毛细血管畸形( 微静脉) 、静脉畸形、动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是一组由于胚胎肢芽内原始血管的发育障碍或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发病时间、生长速度、病变的温度、动脉搏动(动脉畸形)、病变质地等对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帮助。
1.3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治方法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包括: 硬化剂( 鱼肝油酸钠、无水乙醇、尿素、平阳霉素等) 注射、激素、手术( 切除、植皮、皮瓣整复) 、冷冻、介入栓塞、干扰素药物治疗、核素(32P、90Se) 、微波热凝、各种激光照射等。一般情况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发病时间、生长速度、颜色、病变区温度、质地。仅靠临床症状如病史、瘤体质地、温度等很难准确鉴别诊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因此人们就需要借助于影像学的辅助检查。传统上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各有其局限性,目前常用的B超检查仅能够反映病变的范围及血流量的情况,不能反映病变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畸形血管的来源等等信息。
2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疗措施
2.1三维CT鉴别技术
三维CT重建结合了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与平扫相比,三维CT重建能够直观、立体、完整地显示病变的结构,已经在许多疾病的诊治中得以应用。双源CT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CT,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挖掘出更丰富、更细微、更本质的病变信息。三维CT重建以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为基础,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获得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病变的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三维CT重建能够准确的鉴别血管瘤、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这一点已经被病理检查所证实。另外,三维CT重建能够展示完整的、立体的病变的信息。在显示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方面,CT不能够很好地显示神经组织,因此三维CT重建显示病变对周围组织侵袭的准确率相对较低。
2.1血管瘤的治疗
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甚至可以完全消失,对于临床上症状不明显的血管瘤可进行随访观察。在增生期抑制其发展,消退后手术切除剩余纤维组织是血管瘤治疗的重要原则。非手术治疗手法有激素治疗血管瘤。激素治疗的机制可能是借助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异常增殖,阻止幼稚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 从而达到对增生期血管瘤的治疗作用。但激素对消退期血管瘤作用较差。下列情况,可考虑应用激素治疗:一、1 岁以内小儿增殖期血管瘤。二、有较严重并发症的血管瘤。三、面部血管瘤影响患者容貌。
2.2血管畸形的治疗
不同类型的血管畸形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是常见的几种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一、毛细血管畸形的治疗。目前较为普及的方法是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作用效果明显,副反应少,一般不遗留增生性瘢痕。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毛细血管畸形新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组织中的光敏剂在有氧条件下,经激光照射后产生大量活性氧物质,损伤组织细胞,达到治疗目的。二、静脉畸形的治疗。对于大面积累及肢体的静脉畸形,可用弹力套等回压包扎,以减轻症状。常用治疗方法有与治疗血管瘤同样的硬化剂注射法,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铜针留置等。对于较大的静脉畸形,可先栓塞病变的回流静脉,使硬化剂能够滞留在瘤腔内,以增强硬化效果,提高疗效。
3结语
随着人们对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疾病的不断深入了解,对于这类疾病的掌握和控制能力也会不断逐步地加强。我们清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血管畸形和血管瘤一旦病变于皮肤上,肯定会影响人们皮肤的美观。对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疾病的治疗,我们所治疗的目标,当然是以使其能够不影响皮肤的美观为主。虽然现今的整容技术发达,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制定出一个满意的诊治方案。
参考文献
近年来,有一种恶性肿瘤在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生率持续上升,已经超过白血病,成为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疾病,这种疾病被统称为淋巴瘤。由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无处不在,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其临床表现十分多样。
目前,除少部分淋巴瘤外,淋巴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推测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这给淋巴瘤的早期预防带来较高的难度。而治疗淋巴瘤,目前认为化疗和放疗是常用方式,而中医药联合放疗、化疗,可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正宗”中医怎样有效治疗淋巴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内科周永明
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方法是化疗和放疗,但是,应用化疗和放疗虽然可以杀灭大部分肿瘤细胞,但患者机体内总会残存一些肿瘤细胞,这些残存的肿瘤细胞大多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往往是淋巴瘤缓解后复发的祸根,给淋巴瘤患者的康复带来了隐患。
中医药治疗恶性淋巴瘤较之放疗、化疗对机体的伤害作用明显减少,比较符合机体生理状态――通过免疫机理的调整,逐步减少或清除残余的肿瘤细胞。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与放疗、化疗一样,中医药并不是对所有淋巴瘤都有效,关键是要针对淋巴瘤的合适类型、合适阶段和病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规范的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需“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文献虽然没有淋巴瘤的名称,但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痰核”“痰毒”“瘰疬”“Y积”“恶核”等类似淋巴瘤的记载,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淋巴瘤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秉承辨证施治、扶正邪的理念,中医根据淋巴瘤患者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病情,运用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活血消积、化痰软坚等方法进行辨证治疗,可取得调整免疫、抗肿瘤、防复发转移等多种功效,从而抑制淋巴瘤增生、清除残余肿瘤细胞,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5年生存率可达到60%以上。
那么,哪些淋巴瘤患者可以选用中医药治疗?
1.惰性淋巴瘤,主要包括滤泡性淋巴瘤、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和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等,可采用中医药为主或结合低强度化疗,以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时间,让患者生活更加乐观,更接近健康人的生活状态。
2.淋巴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期间,采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增效减毒,即增强放疗、化疗药物疗效,减少放疗、化疗毒副反应,还能改善全身体质,为完成放疗、化疗疗程创造良好条件。
3.淋巴瘤放疗、化疗疗程结束、淋巴瘤手术切除,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采用中医治疗,可以促进机体有效康复,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清除体内肿瘤“余患”,延缓甚至阻止肿瘤复发,实现免疫修复和调整,引导机体从接近健康状态到达趋向健康状态,甚至健康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或长期无病生存的目的。
背部刺血:并非治淋巴瘤“中医方”
青年演员徐婷选择的所谓“中医治疗”,包括背部刺血、拔火罐等,对淋巴瘤而言,并不是合适而规范的治疗方法。查阅类似淋巴瘤的“痰核”“痰毒”“瘰疬”“Y积”“恶核”等文献,几乎没有用背部刺血、拔火罐等疗法的记载。《黄帝内经》“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明确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但并不治疗“痰核”“痰毒”“瘰疬”等病证,而体质虚弱、孕妇及凝血机制不良者一般不宜采用背部刺血或放血疗法。拔火罐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等功效,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定治疗作用,也不治疗“痰核”“痰毒”“瘰疬”等病证。再说,拔火罐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其操作方法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需要有资质的医师规范操作。如果乱施穴道,有时会适得其反,甚至酿成不良后果。
就目前治疗现状而言,淋巴瘤是医学上尚未被攻克的一大难题。徐婷患的是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属于淋巴瘤中很凶险、恶性程度相当高的亚型,即使接受了规范的标准剂量化疗,也难以长期生存。而她接受的所谓“中医治疗”,不仅每天给她放血,还拔火罐、刮痧,这些疗法不适合处于进展期的淋巴瘤患者徐婷本人,而且操作不规范,导致大量毛细血管破裂,更多失血。再加上,徐婷嗜好素食,营养严重不良,免疫系统受到损伤,进而发生多处严重感染,加速了疾病的进展。因此,徐婷的不幸离世,可以说是死于恶性淋巴瘤疾病本身,死于“伪中医”的滥用“中医疗法”和不规范操作,而不是死于真正的中医治疗。
防治淋巴瘤:牢记4点忠告
为避免出现徐婷这样的悲剧,淋巴瘤患者应牢记以下4点忠告:
1. 得了淋巴瘤或疑似淋巴瘤患者应到正规医院血液科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分清类型,评估危险度,判断预后,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2. 目前,化疗和放疗两种方法还是当今治疗大部分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措施。合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是医学界公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联合放疗、化疗,可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3. 选择中医治疗应去正规中医医院血液科就诊,并请有资质的医师进行评估诊疗。惰性淋巴瘤、放疗、化疗疗程结束后,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淋巴瘤患者,或没有条件接受放疗、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应选择中医药治疗,或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
关键词:吡柔比星;恶性淋巴瘤;骨髓抑制;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ention effects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pirarubicin on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in chemotherapy. Methods: 82 cases of NHL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1 to August 2014.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1)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1) according to the parity of the patients’ admission number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irarubicin-based chemo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driamycin-based chemotherapy.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curativ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1.22%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observation group (87.80%) (P
Keywords: Pirarubicin; Malignant lymphoma;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Effects
恶性淋巴瘤属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化疗是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选择我院8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行分组研究,分析吡柔比星的临床疗效情况及对骨髓抑制的预防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8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按患者住院号的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41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17~77岁,平均(38.23±7.96)岁;合并症情况:11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淋巴瘤分期:Ⅰ期8例,Ⅱ期18例,Ⅲ期9例,Ⅳ期6例;初治17例,复治24例。观察组41例,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18~75岁,平均(38.41±7.83)岁;合并症情况:10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淋巴瘤分期:Ⅰ期8例,Ⅱ期19例,Ⅲ期8例,Ⅳ期6例;初治16例,复治25例。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及淋巴瘤分期分期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的化疗方案为CTOP:第1d,静脉输注环磷酰胺(CTX)(国药准字:H14023566;生产厂家: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药物剂量750mg/m2;吡柔比星(THP)(国药准字:H20045983;生产厂家: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剂量50 mg/m2;长春新碱(VCR)(国药准字:H14020811;生产厂家: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药物剂量1.4 mg/m2。第(1~5)d,给予泼尼松(国药准字:H33021207;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口服,2次/d,50mg/d。
对照组采用的化疗方案为CHOP:第1d,静脉给予CTX,药物剂量750mg/m2;阿霉素(ADM)(国药准字:H20130186;生产厂家:S.p.A.),药物剂量50 mg/m2;VCR,药物剂量1.4 mg/m2。第(1~5)d,给予泼尼松,口服,2次/d,50mg/d。
此外,应根据患者病情,对症给予降压药物、胰岛素;若患者合并感染症状,则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若患者粒细胞缺乏,则应为其安排无菌病房;对于合并心衰、感染性休克及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抢救。
1.3 检测项目
治疗前,常规测量患者体温、血压及血糖,并做胸部CT、腹部CT、淋巴结活检、血常规、脑脊液常规、骨髓穿刺等临床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及淋巴瘤情况。化疗后,定期做血生化、血常规及CT检查。化疗结束后,做脑脊液常规、骨髓穿刺及全身CT检查,以判断化疗效果。
1.4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骨髓抑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①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完全缓解:肿瘤消失,脑脊液及骨髓穿刺结果均为阴性;部分缓解:肿大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病灶缩小50%以上,脑脊液及骨髓穿刺结果均为阴性;稳定:肿瘤体积无显著改变;病情进展:肿瘤体积增加25%以上,或者出现新病灶,脑脊液检查呈阳性。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②骨髓抑制情况。以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为指标,对比两组骨髓抑制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软件SPSS 15.0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对比应用t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12例,进展8例,总有效率51.22%;观察组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3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87.80%;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
2.2 对比两组骨髓抑制情况
化疗结束1周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对比两组骨髓抑制情况(X±s)
2.3 对比两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5.85%,明显高于观察组24.39%(P
表3 对比两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临床常见恶性淋巴系统肿瘤,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亦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放疗、化疗及骨髓移植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以化疗最为常见。患者罹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后,机体免疫力下降,脏器机能减低,药物耐受性相应下降。加之,常规化疗方案具有骨髓抑制较严重,副反应较多的特点,均不同程度影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吡柔比星属蒽环抗肿瘤药物,是阿霉素的常见衍生物[2-3]。吡柔比星具有疗效好、毒性低、抗肿瘤谱广等优点。给药后,吡柔比星可迅速进入肿瘤细胞,并嵌入肿瘤细胞的DNA中,它通过抑制患者肿瘤细胞DNA聚合酶及DNA转录复制,而起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此外,刘伟红[4]等指出,吡柔比星对耐ADM的肿瘤细胞亦具有较好杀灭作用。
相关文献指出,吡柔比星具有临床疗效好副反应少,骨髓抑制更轻等优点 [5-6]。本文,观察组应用CTOP,即CTX、THP、VCR及泼尼松;对照组应用CHOP,即CTX、ADM、VCR及泼尼松。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22%,显著低于观察组87.80%(P
综上所述,采用吡柔比星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临床疗效好,骨髓抑制作用轻,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6-116.
[2]从文娟,刘清飞,胡坪,等.吡柔比星注射液在小鼠血浆和心脏中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药动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5):451-455.
[3]刘鹏飞,刘贤明,张会来,等.氟达拉滨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J].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2):1313-1316.
[4]刘伟红,李琳洁,许能文,等.化疗辅助吡柔比星治疗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50例效果分析[J].中国生物药物杂志,2014,34(2):105-106.
[5]滕东海,张雁铜,王晓锋,等.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4):341-343.
[6]梅红兵,王风,常江平,等.吡柔比星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常规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对照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125(7):536-538.
[7]钱锦,闫鹏,张凯.回顾性研究422例抗肿瘤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8):1557-1561.
【关键词】 卵巢癌; 临床治疗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但是临床上以卵巢癌早期诊断最为困难。早期卵巢癌恶性肿瘤的确诊很少,来就诊时约70%已处于晚期,使得卵巢癌成为妇科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同时也促使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医学学者对卵巢癌治疗方法不断的规范、改进、创新,使得患者的近期生存情况及生存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也加快了我国卵巢癌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的发展脚步。本文就对卵巢癌的临床治疗及新技术给予回顾及展望。
1 卵巢癌的转移
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的转移可分为直接组织侵犯和浸润、种植转移、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每种肿瘤由于其所处部位的生理结构不同及生物学功能的不同,转移途径及转移的方式也各不尽相同。
1.1 卵巢癌盆、腹腔转移 主要是肿瘤在盆腹腔内组织、脏器的种植播散,分布状况及原因分析:(1)卵巢癌在腹腔和盆腔内的转移相当广泛,腹腔内腹膜、肠的系膜及浆膜层以及腹腔内其他脏器的表面都会被侵犯,这是因为卵巢癌别是卵巢上皮癌中,癌细胞从正常组织上脱落下来,掉入腹腔内循环的腹水中,然后通过腹腔液的循环广泛的将其转移种植到盆腹腔脏器的表面,使得腹水或腹腔液流通及积蓄的地方成为了卵巢癌种植转移的高危区域,这些区域也是开腹探点注意检查的地方;(2)卵巢恶性肿瘤在腹腔扩散、种植多是浅表的,多存在于腹腔脏器浆膜表面,多数情况下当腹腔其他恶性肿瘤扩散或转移时,即已失去手术机会,但是因为上述原因,对于卵巢恶性肿瘤则是例外,卵巢癌Ⅲ期依然可通过手术用锐分离法剥除种植播散的散在肿瘤,甚至在肠、肝、腹膜等表面也可局部切除,减少瘤体体积,有利于术后化疗消灭残存瘤灶,进一步提高疗效。
1.2 腹腔外转移 腹腔外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转移和血行将肿瘤转移到远处。淋巴转移主要是通过卵巢相关的淋巴分布有关,卵巢癌相关的淋巴引流途径可分为3个:(1)上行路线,主要包括腔静脉外侧及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前、外侧及下淋巴结;(2)下行路线,主要包括髂间,髂内及髂外淋巴结;(3)顺着圆韧带将淋巴液流至腹股沟淋巴结和髂外尾部淋巴结。了解淋巴结转移途径及解剖结构,有利于手术治疗中对淋巴结的探查及完整清扫。
2 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及手术治疗方法
2.1 卵巢癌的分期 现在临床最常采用的是1988年修订的FIGO(妇科肿瘤协会)分期标准。0期、Ⅰ期,病变局限于卵巢(ⅠaⅠbⅠc)Ⅱ期,病变累及一侧或双侧卵巢,合并盆腔肿瘤转移(ⅡaⅡbⅡc)、Ⅲ期,病变累及一侧或双侧卵巢,合并有盆腔以外种植或腹膜后淋巴结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肝浅表转移属于此期(ⅢaⅢbⅢc)、Ⅳ期,发生远处转移,胸水存在时需找到恶性细胞;合并肝实质的转移。对于卵巢恶性肿瘤,Ⅰ~Ⅲc期均是手术适应证,并进行手术病例分期,而且临床上最多见为Ⅲb、Ⅲc期患者及个别Ⅳ期,均应积极手术治疗,然后再辅以化疗。
2.2 手术治疗 当今妇科领域,卵巢癌的治疗依然是以手术治疗为首选,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1)早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现在已经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对无生育要求的Ⅰ、Ⅱ期卵巢癌行标准术式,包括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大部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及阑尾切除术,并且术中还需要留取少量腹水或腹腔冲洗液、全面探查并对可疑部位做组织活检,以便明确卵巢癌的分期;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可慎重的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即保留子宫和对侧附件,其他同分期手术治疗,但生育完后可根据情况行二次手术,切除子宫及对侧附件。(2)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手术治疗已无确定的术式可言,但是原则上是应按照基本手术方式结合化疗并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治疗。根据最新2011版NCCN指南强调肿瘤细胞减灭术要求残余病灶
3 卵巢癌的化疗
卵巢癌的化疗药物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进展,从早期的烷化剂到现在临床广泛使用的紫杉醇,使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正规、足量、及时仍是最基本的原则。Colombo等[4]经过对477例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辅助化疗的长期随访,总生存率改善9%,肿瘤高危患者治疗后总生存率改善了17%,无复发的肿瘤患者生存率改善了22%,证明了辅助化疗对卵巢癌术后的生存率有明显的改善。
早期卵巢癌的化疗,目前认为根据病理学确认的ⅠaⅠb期、高分化患者及中分化患者可不必化疗;其他均应该首选铂类为主的简单联合化疗,如CP或TP(泰素和顺铂)方案,3~6个疗程。生殖细胞肿瘤和非上皮行肿瘤治疗上首选PEB或PVB方案,3~6个疗程。晚期卵巢癌的化疗,Chambers等[5]1990年提出的“新辅助化疗”这一概念,受到了临床上的认可,根据最新的NCCN指南,目前公认的首选方案为紫杉醇+卡铂(TC)的治疗方案。通常经过3个疗程后肿瘤无明显缩小,则视为换药指证。Chen等[6]通过457例早期卵巢癌患者临床试验,比较化疗3个疗程和6个疗程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6个疗程的毒副反应较重,复发率降低24%,但总死亡率无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6个疗程可延长高危型早期卵巢癌的生存,最后,现在临床上一致公认治疗晚期卵巢癌,还应按照基本手术方式结合化疗并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治疗模式。
4 卵巢癌其他治疗展望
大量有效的化疗药物的问世,加以放疗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近来手术后辅以放疗的已不多。除无性细胞瘤外,只用于极晚期、复发性或难治性卵巢癌的姑息治疗和局部治疗。值得一提的是,生物治疗的大量基础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的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趋化因子CXCL12可以诱导血管内皮迁移而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7],现在研究比较成熟的CXCR4阻滞剂AMD3100就可以在卵巢癌和乳腺癌中明显的抑制癌细胞转移,达到缓解和治疗的效果[8]。从分子学角度在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的调控,有望为卵巢癌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目前,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方法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为辅,放疗在卵巢癌极晚期姑息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生物治疗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很有可能会成为继手术和化疗后的新的辅助治疗手段。卵巢癌的初次手术治疗的质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着举足轻重的低位,术前要正确的把握卵巢癌的分期标准,书中要根据腹腔及淋巴系统转移的解剖及生物学理论,严格手术操作,可以为患者的后期化疗和手术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Ovarian Cancer, including fallopian tube tumor and primary peritoneal cancer[A].2011.
[2] Munkarah A R, Hallum A V, Morris M,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esidu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stage Ⅳ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J]. Gynecol Oncol,1997,64(1):13-17.
[3] Curtin J P, Malik R, Venkatraman E S, et al. Stage Ⅳ ovarian cancer: impact of surgical debulking[J]. Gynecol Oncol,1997,64(1):9-12.
[4] Colombo N, Guthrie D, Chiari S, et 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Ovarian Neoplasm trial 1: a randomized trial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women with early stage ovarian cancer[J].Natl Cancer Inst,2003,95(2):125-132.
[5] Chambers J T, Chambers S K, Voynick I M,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stage X ovarian carcinoma[J]. Gynecol Oncol,1990,37(3):327-331.
[6] Chan J K, Tian C, Fleming G F, et al.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6 VS. 3 cycles of chemotherapy in subsets of women with early-stage high-risk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 Gynecol Oncol,2010,116(3):301-306.
[7] 路伟,付玲娣,杨钧,等.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人脑星型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3):205-208.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特征。 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16例)或诊断性治疗(7例)最终诊断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3例,MRI平扫+增强17例,直接增强6例,CT平扫6例,CT平扫+增强3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 结果 23例单发15例,多发8例,共检出40个病灶,31个病灶位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9个病灶位于脑实质表面,其中3例累及相邻硬膜及颅骨;28个病灶呈团块状,边缘可见分叶;病灶周围水肿中到重度,占位效应较明显;囊变3例。平扫CT病灶全都表现为稍高密度,3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多见,增强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3例囊变部分无强化。3例累及颅骨的骨结构破坏是轻度的,颅骨外形尚存,像被虫蛀仍保留外形的“蛀木”,而颅骨两旁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结论 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脑肿瘤 原发性 淋巴瘤,非霍奇金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Abstract】 Purpose To study Imaging appearance of CT and MRI with primary cranial malignant lymphoma(PCML). methods 23 patients with PCML proved by histopathology or testing therapy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16 cases were examined by pre and post-contrast MRI, 6 cases with contrast MRI only. 6 cases were evaluated with non-contrast CT, and 3 cases with non-contrast ad contrast CT. Their imaging finding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sults The lesions were solitary in 15 patients and multiple in 8 patients .The total 23 patients showed 40 lesions in all. 31 lesions located at deep cerebral parenchyma beside midline and 9 at brain surface , 3 of which had destructed the skull close to the bone. There were heavy peritumoral edema and relative distinct occupy effect in most lesions. There was cystic change area in 3 cases without enhancement. Every lesions showed slight high density on non-contrast CT and intense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with contrast CT. On MR, the lesions exhibited iso- or slight hypo-signal intensity on T1WI and hypointensity to slight hyperintensity on T2WI, relative to gray matter. After enhancement, the lesions demonstrated the intense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The skull’s destruction is slight , its outline is complete, like a tree which was eaten by insects , but there were obvious soft tissue masses on two sides of the skull with not proportion . Conclusion To some extent,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the
通讯作者:(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曹代荣
primary cranial malignant lymphoma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it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rapeutic planning.
【Key words】Brain neoplasm Primary Lymphoma, non-hodgkin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
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 Primary cranial malignant lymphoma, PCML)非常少见,临床上无特异症状和体征,加上对PCML的影像表现认识不深,故此病术前误诊率很高。近年来PCML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且由于其对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敏感,因此术前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收集经病理证实(16例)或诊断性治疗(7例)最后诊断为PCML 23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以期提高PCML的CT、MRI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23例,经病理证实为PCML 16例,经诊断性治疗最终诊断为PCML 7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7—81岁,平均 50.79岁,41岁以上的19例,40岁以下的4例。所有患者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淋巴瘤。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晕、肌体麻木、乏力,颅内压增高时症状还可出现恶心、呕吐。本组有3例肿瘤侵犯颅骨,表现为局部隆起的软组织肿块。
2.影像扫描技术: CT机为Toshiba公司Aquilion 16层螺旋CT扫描机,层厚1mm,螺距15,重建层厚1mm,层间距1mm,扫描时间0.5s,重建时间0.5s;增强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用量每公斤体重1.5ml,注射速率3.5ml/秒;扫描开始时间,动脉期18~19秒,静脉期30-35秒;扫描范围为从外耳孔下缘至颅顶部,一次扫描总时间约5~7秒。 磁共振检查采用Toshiba0.5T Flexart超导磁共振机(13例)和GE公司的Signa Infinity TwinSpeed 1.5T超导磁共振机(10例),采用单通道或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矩阵224~256X256~288,FOV22~25cm,横断面层厚6~6.5mm,间距1~1.2mm;矢状面及冠状面层厚5mm,平扫常规行矢状位和横断位T1WI,横断位T2WI,部分病例加扫横断面及矢状面FLAIR、冠状面T2WI;增强扫描行矢状位、横断位及冠状T1WI,造影剂采用GD-DTPA,每公斤体重0.2mmol。
结 果
本组23例单发15例,多发8例,共检出40个病灶。31个病灶位于脑中线旁的深部脑组织内,9个病灶位于脑实质表面(图1-13)。
1.部位:颞叶10个;基底节区6个;小脑5个;额叶4个;岛叶3个;丘脑3个;枕叶1个;额叶—颞叶1个;丘脑—中脑1个;胼胝体1个;左基底节区-左丘脑-左中脑1个;左额叶-胼胝体膝-右额叶1个;枕叶+枕骨1个;顶叶+顶骨1个;枕骨1个
2.形态:团块状30个,类圆形10个,病灶边缘不规则,可见切迹、棘状突起或分叶(图8-10,13)
3.大小:肿瘤大小不等,范围最大者直径达8.0cm,小者仅数毫米
4.信号及密度:CT平扫实质肿瘤全部呈稍高密度,囊变部分呈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高信号、高低混杂信号
5.水肿带:肿瘤周围可见中至重度水肿并引起较明显占位效应
6.增强表现:增强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图6)
7.颅骨受侵改变:病灶延颅骨内外板生长,内外板及板障均见破坏,结构尚存,颅外与脑内的肿块夹着颅骨生长,皮下软组织影范围比脑内肿块大,大小不成比例(图15-19)
无病理证实7例经诊断性放化疗后再行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明显变小直至消失,周围水肿明显减轻或消退(图14),相应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8月至2年不等,未见肿瘤复发。
讨 论
PCML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3%~2%[2]。近来由于对PCML的认识不断加深,影像对PCML的发现率也随之提高,但误诊率仍很高。本组16例手术病理证实,仅5例术前提示淋巴瘤可能,其余11例分别被诊为脑膜瘤、转移瘤、胶质瘤。误诊病例大部分属于早期病例,与对本病影像征象认识不足有一定关系。随着认识的加深,近期诊断符合率有明显提高,有12例影像提示诊断PCML的病例,均属于中后期的病例,有5例得到病理学证实,另外7例通过放射治疗及化疗后病灶完全或基本消失,随访时间达8月至2年,未见明显复发征象。另有2例幕下病灶切除术后2年、5年复发,复发灶为多发,幕上及幕下均受累,仍有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可见充分认识颅内淋巴瘤的影像征象能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PCML又称为网状细胞肉瘤、微小神经胶质细胞瘤、血管周围肉瘤,其恶性度高,病理上多为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大部分为弥漫性大B细胞来源,T细胞少见,霍奇金病更少见[3]。本组有病理证实的病例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文献报道一致[4]。在组织学上该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围着血管向外浸润形成袖套状结构;另一种是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生长。肿瘤无包膜,边界多不清楚。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无明显新生肿瘤血管,肿瘤周围的血管壁明显破坏导致脑血管屏障严重受损[2]。本组病例CT、MRI检查病灶平扫边界模糊,与组织学肿瘤无包膜及病灶边界不清楚吻合;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不是因为肿瘤有许多新生血管,而是因为肿瘤周围的脑血管屏障受损造影剂外溢所致[4]。
颅内淋巴瘤肿瘤好发于男性,40岁以上多见,本组男性占14/23,40岁以上占19/23。肿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区域,好发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实质、脑室周围及脑表面,生长部位幕上比幕下多见,本组40个病灶发生于幕上的35个例,幕下仅5个,幕下小脑比脑干多见,本组幕下的5个病灶都在小脑。发生于颅骨的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罕见,国内文献仅有数例报告,穿透性生长方式、硬膜外及帽状腱膜下软组织肿块大是其影像特征[5]。本组有3 例累及硬膜和颅骨,在颅板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不易区别,3例术前均误诊为脑膜瘤。
PCML的影像表现较复杂。病灶多位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实质及邻近晚网膜下腔的脑表面[1,6]。病灶形态以团块状多见,边缘不规则,可见切迹、棘状突起及分叶,病灶边界多不清晰。囊变少见,钙化更少见。本组40个病灶仅3个有囊变区。CT平扫时实性病灶表现为稍高密度肿块影,比正常脑实质高10Hu左右,囊实性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影[2,7]。 MRI平扫实性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可以为低信号、高信号或者高低混杂信号,以低信号多见[1,4,8]。从颅内向颅外生长的病灶,对颅骨的破坏表现为小片状骨质密度减低或穿凿样骨质密度减低,颅骨形态尚存,像被虫蛀仍保留外形的蛀木,肿瘤夹着颅骨生长,颅外与颅内的病灶大小不成比例,颅外的病灶呈新月形范围比颅内大。颅骨的淋巴瘤亦是夹着颅骨生长,颅骨可见破坏,MRI检查: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对颅骨骨质的破坏较轻,而颅骨两旁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且大小不成比例,是淋巴瘤颅骨侵犯的一个特征。因肿瘤破坏血脑屏障,故淋巴瘤形成的水肿为血管源性,肿瘤周围以自由水增多为主,MRI显示肿瘤周围水肿优于CT,尤其在T2加权时,周围水肿带表现为比肿瘤更长的T2信号。DeAngelis报道原发性淋巴瘤周围脑水肿不明显[9],而本组病灶周围均有中重度水肿,并引起较明显的占位效应。肿瘤增强时实质部分从周边开始向中央呈均一明显的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病灶经强化后边界更清楚,其强化原因是因为肿瘤破坏血脑屏障,引起造影剂外溢。囊实性病灶强化时,囊性部位周边可见线样强化,从病理解释其现象还有待研究。
回顾性分析曾误诊的PCML影像表现,发现病灶的征象还是和原先的诊断有不符合之处。PCML常被误诊为脑膜瘤、转移瘤、胶质瘤及感染病变,结合本组病例讨论一下它们的鉴别之处。淋巴瘤位于脑表面及三角区时,应与脑膜瘤鉴别。脑膜瘤以宽基底与硬膜相连,其边缘光滑锐利,而淋巴瘤则不然,血管造影亦有助鉴别,脑膜瘤常可见颈外动脉供血及肿瘤从中央开始染色而淋巴瘤则常从周边开始向中央弥散。淋巴瘤位于皮层及颅骨时应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好发于皮髓质交界部位,多为小病灶大水肿,CT平扫时密度较低,增强时多呈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结合临床有原发肿瘤的病史可资鉴别;脑实质的淋巴瘤多位于深部脑实质内,周围水肿不如转移瘤明显,CT平扫时为稍高密度,增强时多为均匀强化,颅骨的淋巴瘤对骨质的破坏不如转移瘤明显。胶质瘤常常可以见到肿瘤囊变,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或轻微强化,发病年龄较淋巴瘤相对年轻。脑内感染性病变(脓肿)增强时没有典型“环征”的脓肿与淋巴瘤鉴别有困难,需进行短期的抗炎治疗,同时进行复查,若病灶增大则为淋巴瘤,相反则为感染。
笔者对40个淋巴瘤病灶的仔细深入分析,认为影像学表现还是有章可寻的。笔者总结了本组病灶的CT、MRI表现,希望有助于日后新病例的诊断:(1)肿瘤形态以团块状多见;大小不定;好发于深部脑实质内,可侵犯颅骨。(2)平扫时实性部分CT为稍高密度,MRI呈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多见;囊性部分CT呈低密度,MRI呈长T1长T2信号。囊变少见,钙化罕见。(3)增强时肿瘤实质部分大部分为均匀明显强化,但不如脑膜瘤明显;囊实性病灶强化有特征,囊性部分周边可见线样强化。(4)淋巴瘤对颅骨的骨质破坏是轻度的,仍保留颅骨的外形,像是被虫蛀仍保留外形的蛀木,而颅骨两旁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且大小不成比例。(5)肿瘤周围常有较重的水肿带。(6)病灶经放、化疗后,病变范围及周围水肿带可明显缩小。本组7例未经病理证实的PCML,影像医生根据病灶的影像学表现考虑淋巴瘤,临床给予行放、化疗后复查,发现病灶范围及周围水肿明显缩小,甚至消失,重要的是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手术治疗的预后不会更好,因此PCML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指导临床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治疗及预后:有文献报道淋巴瘤可以自行消退[9],但绝大多数淋巴瘤需要进行治疗,才有可能使病灶减小或消失。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放射治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由于颅内淋巴瘤对放疗及化疗极为敏感,因此,不太主张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治疗,至于是单独应用一种治疗方法或几种方法联合使用,尚无统一的看法。本组7例诊断性治疗的病例随访结果表明,放疗联合化疗是一种可取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文献报告放化疗联合方案比单纯性放疗好相一致[10]。单纯性放疗长期疗效差,尤其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伴发神经毒性的风险高。预后与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灶的分布、治疗方案的选择等相关,短期疗效较好,但长期效果还不如意。
参考文献
1、 高培毅,林燕,孙波,等.原发性脑恶性淋巴瘤的MRI研究. 中华放射杂志,1999,33(11):749-753.
2、 韩本谊,李慧,沈莉,等.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1):4-6.
3、邱士军,张雪林,昌仁民.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China JMIT ,2002,l18(9):870-871.
4、Koeller KK, Smirniotopoulos JG, Jones RV.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 1997,17(6):1497-526.
5、Galarza M, Gazzeri R,Elfeky HA,et al. Prim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dura mater and cranial vault. Neurosurg Focus. 2006,21(11):1-4.
6、Braus DF, Schwechheimer K, Müller-Hermelink HK, et al. Primary cerebral malignant non-Hodgkin's lymphomas: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Neurol. 1992, Mar;239(3):117-24.
7、Watanabe M. Tanaka R, Takeka N, et al. Correl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the histopathology of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brain. Neuroradiology, 1992,34:36-42.
8、Ueda F, Takashima T, Suzuki M, et al. MR imaging of primary intracranial malignant lymphoma. Radiat Med. 1995,13(2):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