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航天概论论文

航天概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天概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航天概论论文

篇(1)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7]董世艳.石油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长江大学,2013.

篇(2)

【摘 要】实施社区矫正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改正错误的同时重新回归社会,而社会工作则是一项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工作,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矫正的实施的效果的如何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工的专业性工作方法将有利于社区矫正目的的真正实现。笔者将专注于解析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

在我国两高两部发的关于社区矫正的通知的中,社区矫正被定义为:“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刑罚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在自己家庭生活的社区,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的统一,社区矫正的方法理应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主。但是在我国,社工大规模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还不普遍,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上由从各监狱、教管所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里抽调出来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民警为主;专业的社工和社会志愿者十分稀少。因此如何让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尚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

虽然社区矫正立法工作在已经在我国开始展开,但是因为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我国法律并没有对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2012年1月份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里提到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和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长以及民间组织想要介入社区矫正唯一能够的依据的法律条文。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其行为又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该如何与国家司法机关配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的社会工作者们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往往有着监管的责任却没有法律规定的相应的权力,从而导致服务对象不配合社工的工作,矫正工作开展困难,收效甚微。

二、社工介入社区矫正的制度不健全,完整的体系尚未建立

除了法律没有规定社工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时的明确定位和主体地位导致社工在开展工作过程时常受到限制之外,社工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体制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体系的不成熟,使得社工即便能够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体系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这项制度最初是由政府部门提出,也是由政府部门设计、由政府部门举办、最后由政府部门实施。上文提过,我国目前社区矫正体系中仅有部分一线工作者来自社会招募,绝大部分都是体制内或从体制内分离出来,行政色彩浓重。机制的不健全带来的是社工介入的困难和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处处牵制,社工的专业工作方法难以实施,这直接造成我国社区矫正社工工作专业性的缺乏。

三、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总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近十年才在国内兴起,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工作也起步较晚。而社区矫正又是有别于其他普通社会工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都是罪犯,服务对象和案主也都将是罪犯,案主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和能力比普通社会工作者要高。

从本质上来讲,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做支撑,缺少必要的职业资质,矫正的效果将很难有保证,自然也就达不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除了要求有基本的社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以及其他别的知识基础,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我国的专业社工培养工作开展才几年时间,很多社会工作者都是刚从大学校门出来,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些社工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很多已经介入到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的社工们,在面谈、倾听、观察等些技巧上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工作不录用、少录用社工专业工作者的原因。社工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其本身的专业作用,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经费上的短缺和缺乏致使很多介入工作开展受阻,操作困难

社工介入社区矫正工作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因此这方面的经费支出很多地方都未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本应承担大部分费用的政府机关在这方面的投入匮乏致使相关社工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经费周转都面临困境。

事实上,矫正社工的基本工作除了要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矫正服务,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之外还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罪犯及其家属解决因犯罪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罪犯的改造。”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可供支出,矫正工作将难以开展下去,取得的效果也不如预期。也就是说,矫正经费能否做到充足、有效、及时地供给,也是关系社工能否能真正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佟丽萍.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的难题[J].中国社会导刊,2006(16)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昱,费梅苹.社区矫正事务过程分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 马巍.社区矫正制度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10.

篇(3)

 

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除少数重点院校外,多数院校普遍存在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较弱的问题,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难以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他们面临一个实际要解决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问题时,不知道如何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并编程解决问题,比如非对称加密算法RSA,简易扫描器和消息摘要算法MD5等学生在具体实现时面临较大困难。

 

另一方面,在“最难就业季“的大背景下,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的“求”与高校毕业生的“供”就形成尖锐的矛盾,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解决这种矛盾已迫在眉睫。

 

结合我校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们在提高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方面做出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以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编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的兴趣,才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的能力。从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对安全工具的使用比理论学习的兴趣大,而编程实现某一安全工具或软件所带来的兴趣和成就感又高于简单机械地使用安全工具。笔者曾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的课堂上演示了一个“盗取”U盘文件的小程序,当同学们发现一插上U盘,U盘里的所有文件被悄无声息地拷贝到计算机后,课堂气氛马上“炸开了锅”,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于是笔者赶紧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①如何实现“盗取“?②用到哪些专业知识与技巧?③你能不能编写一个这样的程序?④此程序如何躲过杀毒软件或防火墙的检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一连串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激发起兴趣。

 

另外,演示一些国内外经典黑客工具如流光、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等,通过展示这些工具的强大的功能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编程创作的兴趣。

 

2 构建连贯的编程体系,使得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过程贯穿本科4年

 

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如网络基础、密码学基础、编程基础等课程[4]。所以梳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编程课程的关系,合理安排进度,实现编程不“断线”显得尤为必要。为了保证学生编程能力培养的连续性,本校从大一到大三6个学期中每学期都有与编程相关的课程,是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2013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编程体系。

 

3“以本科生导师为核心”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提供相关教材,给予指导方向

 

我校从第1届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开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可以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并书写项目申请书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审批并给予经费支持[5]。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指导老师给每位学生推荐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完成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某一方面的编程。如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中成立两个方向的编程小组,一组对密码学的加解密算法感兴趣,推荐了《精通PKI网络安全认证技术与编程实现》,本书介绍了PKI应用开发常用的技术,包括OpenSSL开发、CrytoAPI开发、Java Security开发等,每个系列都是按照先原理、再讲解、再实战的方式进行,非常适合学生独立练习PKI编程。另外一组对防火墙感兴趣,推荐了朱雁辉,朱雁冰编写的《 Windows防火墙与网络封包截获技术》,陈卓,阮鸥,沈剑编写的《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和刘文涛编写的《网络安全开发包详解》[3]。

 

通过这种以“本科生导师为核心”的组合,每学期结束进行验收时,学生能按时完成相应软件或工具的编制任务。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平时的安全编程训练实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高。

 

4 3+1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置换、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人才机制,淮北师范大学以培养切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体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2]。

 

为了深化改革,淮北师范大学与安艾艾迪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NIIT)联合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淮北师范大学-NIIT(上海)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安徽省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淮北师范大学-NIIT(无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1年9月,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企业需求出发,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从 2008级大四学生中选派了84名学生赴NIIT(无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毕业实习。84名实习生按照个人意愿,分别选择参加了JAVA软件开发项目和.NET软件开发项目的工程实践实训项目。通过这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大四学生在完成了前3年的本科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再经过这 1年的采用企业化办公环境、企业管理、真实开发项目和开发流程等培养模式的训练,从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IT实战技术和真正的工作经验,使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成长,为顺利就业、成为合格IT企业人才铺平道路。

 

2011年下半年,为了深化校企结合的新模式改革,支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NIIT(上海)签订了 “课程置换协议”,将信息安全专业的部分选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与NIIT(上海)无锡中心的一些实践性强的工程项目开发课程进行置换;并签订了“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协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团队,对每一位参加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学生安排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评价工作。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也采用了双导师制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均为具有实际工程实践和项目开发背景的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由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NIIT(上海)无锡中心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答辩,24位同学中有11人达到优秀等次,其余均为良好,优良率均超过没有实行“双导师制”指导的学生。这24名送去NIIT(上海)无锡中心参加工程实践教育培训的学生100%就业成功,而且就业的企业都是较大的IT公司或软件开发公司,如:江苏航天信息有限公司、福瑞博德软件开发(无锡)有限公司、上海易远软件有限公司等。毕业生到岗后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符合IT行业和软件公司对人才的需求。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62-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proble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Taking the measures of offering general courses and four consecutive year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education methods,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so on, to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mode; general education; student

0 引言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1]。此后,国内外对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研究。

1 信息素养的发展现状

信息素养体现了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一般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2]。目前,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中。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就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课程,在各个大学开展多个信息素养项目以培育国民的信息素养意识;英国1988年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国家统一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展“科学与技术”课程;1985年,日本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信息素养[3]。而我国广大地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当今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信息素养就是指学生信息意识、能力、创新等综合能力,可以满足其今后生活、工作中的信息需求[4]。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才能高效地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有效的展开信息交流活动;信息素养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注重信息素养培养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其日后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遵守信息道德与伦理。因此,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现状

随着信息教育的普及,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意识逐渐增强,但是与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差距,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5]。

3.1 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不重视,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未能引起重视,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和教师都没有真正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没有设置相应课程和考核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没有作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能力教育,忽视信息检索与信息道德方面的培养。这些都导致大学生信息意识淡漠。

3.2 课程开设不合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相关院系开设的信息类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在教学模式、内容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仅在低年级时学习一、两门信息类课程,而高年级的信息素养教育完全处于空白;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需求未作区分,课程开设与学生专业结合较少。此外,用于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应用能力的信息检索相关课程也没有开设。

3.3 对大学生信息行为特点认识不足,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当前学生使用手机终端上网获取信息比较普遍,而学校提供的主要还是传统的信息数据和途径;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很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也缺少对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许多学生热衷于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证书,但是对于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查找所需资源,进行信息应用和处理的能力差强人意。

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于教学中对信息道德教育的忽视,造成学生不了解信息道德内容并经常出现不当行为。比如学生信息伦理缺失,学术论文抄袭频发,对大量信息的判断力和克制力不足;还有学生上网成瘾,参与网络信息犯罪,不负责任的言论,侵犯他人隐私等种种信息道德滑坡现象出现。

3.4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在驾驭信息技术方面所具备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6]。当前,地方高校都没有专门的信息素养教学队伍,而现有兼职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不高,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严重老化,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此外,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有待改进。

3.5 图书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服务设施。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利用率不是很充分,很多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主要表现为借还书,用作考研复习场所;对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期刊和图书的使用和检索缺乏了解,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收集的能力欠佳。

4 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本文针对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4.1 开设通识课程,结合专业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和信息类公共课程是目前地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信息类公共课可以将信息素养的内容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相关课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则能提供获取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其开设内容和授课形式也相对灵活,在信息素养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院系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自主开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信息通识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院系的课程计划;通过把信息素养知识和专业知识整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能解决学生学习信息课程兴趣不高等问题,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4.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丰富信息素养培养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效果。学校应当为这些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机会,提高其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在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鼓励学生社团举办相关信息活动、利用板报宣传等措施,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4.3 完善信息素养大学四年的连续教育机制

信息素养决定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可以依据学科和年级的不同设定培养目标,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大学四年。大一时期,主要学习信息检索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可以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素养概论、C语言等),使学生具备基本信息能力并初步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在大二和大三时期,可以进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可以开设现代文献检索技术、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与信息伦理等),通过多门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应该具备的专业信息素养并掌握中外文专业检索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能力并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则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熟练应用各种检索工具、运用信息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引领其尽快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

4.4 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可以结合思想道德课程、宣传画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形式长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和宣传,促使学生遵循信息道德准则,规范个人行为,尊重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信息品德,面对各种信息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在教育方式上,尽量减少说教教育,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信息道德建设的兴趣。

4.5 图书馆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可以对大学生信息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应该加强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宣传,在新生的入馆教育中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馆内布局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其次,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与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满足学生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再次,可以考虑让部分馆员开设文检通识课,教授学生信息检索的原理与方法,电子资源的获取方法和检索技巧;最后,图书馆还可以加强和其他院系部门的合作,采购师生急需的信息资源,实现对现有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4.6 建立对信息素养有效的评价机制

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人们获得、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考核指标方面,可以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来综合衡量。对于信息道德的考核,可以改为完成课程论文,让学生在写课程论文过程中查阅和整理资料,从而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信息意识的考核,则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知识比赛、专题报告、个人演讲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水平;对于学生的信息能力,可以通过布置具体的实践操作任务来进行全面考核,不同的专业可以布置不同任务;信息知识的考核,则可以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来进行评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多元化的考核,不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5 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本文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提出将信息素养学习贯穿大学四年和开设通识课程的各种实际措施,探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构建适用于地方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为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Zurkowski, P.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ties[Z].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2] 田广琴.高校信息素养国内外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34(3):104-107

[3] 吴翠花,刘凤英.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

论坛,2014.5:242-244

[4] 宋海艳,余晓蔚,潘卫.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4.7:11-14

[5] 李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1:40-44

篇(5)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露露(1975-),女,湖南邵阳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杨学林(1973-),男,湖北均县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80-02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与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并列的三大材料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和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目前,它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功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按照教育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结合三峡大学“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这对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主要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结构特征、性能特点及其应用,以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该课程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它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不同于其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和认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成型加工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必要的理论基础,深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展学科知识面。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化学、物理、材料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紧跟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理解并掌握其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这对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就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一、优选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教材很多,如戴金辉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卢安贤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导论》、陈照峰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王培铭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等,这些教材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该课程的选修课性质,按照专业知识面广、难易程度适中、实用性强的原则,三峡大学选用了戴金辉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该教材主要介绍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工艺,并扼要地介绍这几种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1]它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内容深广度适中,叙述深入浅出,适用性强,较适合作为三峡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识和了解,学校还指定了卢安贤编写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导论》作为辅助教材。为完善教学内容,还将陈照峰等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王培铭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等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

鉴于专业选修课教学内容弹性较大,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知识的更新,除讲授教材内容外,还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讲解和介绍,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四种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时,笔者一般首先介绍该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增加学生对该材料的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讲授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如,在讲授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时,笔者介绍了目前比较热门的新能源材料,并谈及了一些自己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情况。这些相关教学内容的补充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专业选修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必修课,它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的引导,而且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的专业选修课性质及其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难度较大等特点,笔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趋动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引入各高校的教学当中。它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并容纳较大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教学效率高,效果明显。[2]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在讲台上的“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为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笔者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精心构思,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相应课件,另一方面也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中教态和教学语言的运用。通过教师亲切生动的讲授和大量课件的展示,增加了学生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案例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通过讲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梯度功能材料时,笔者介绍了越王勾践剑,通过图片展示和对越王勾践剑结构的分析,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又加深了学生对梯度功能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讲授水泥材料时笔者例举了伊朗为应对美国现有的穿地炸弹,已研制出既可抵御钻地炸弹,也可抵御地震的世界最强混凝土——“智能混凝土”,这一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切体会到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工业活力和军事力量。这些案例的讲解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

3.增强互动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根据选修课性质,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笔者常常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这种互动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玻璃的定义时,笔者首先提出“有机玻璃、金属玻璃是玻璃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定义讲解,使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互动教学使学生对定义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教学效果好。

4.提倡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充分引导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完成任务。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今后走上科研或生产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还可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如在学习特种玻璃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即合理设计一款或多款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未来玻璃。接到任务后,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出了30多种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未来玻璃,如破碎后能自动粘合的记忆玻璃、光强和颜色能随人体内电流和电磁波而变的情绪玻璃、不开窗即可自动换气的净化空气玻璃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完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这四种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后,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任意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再由学生展开互评。这次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综述文献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专业选修课的考核一般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3]传统的闭卷考核形式,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多,学生复习吃力,容易让学生造成思想负担,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中容易出现利用网络资源抄袭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出教学效果。“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鉴于该课程的选修课性质和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难度较大等实际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采取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30%,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考核占70%,具体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内容多、知识面广、关注学科前沿的专业选修课,随着新材料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教学内容还需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材料类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金辉,葛兆明.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数学》 现状分析 改进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到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高职教育。本文针对我院财经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1.我院财经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济数学》课程是各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但是,实际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就我院近三年财经类专业学生《经济数学》考试成绩统计:不及格率为22%左右,70分以下的已经占了50%—60%,有的专业如市场营销专业不及格率高达50%,而70分以下已经超过80%。对这种极不正常的成绩分布,是由于课程对学生难度大,还是其他原因?应该说这样实施的效果无法起到《经济数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了解到《经济数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生源质量差,学习兴趣低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结构比较复杂,有职业高中的学生、有单独招生的学生、即使是高考录取的学生分数都较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成绩更差。高职大学生缺少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雄心壮志,加之长期学习后进形成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好,信心不足,对学习的厌倦等负面因素,使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对《经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1.2.2教师教学内容枯燥、专业性结合不强

我院《经济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严格按照国家对普通专科层次要求来制定的,大部分教师也习惯按照规定内容教学,理论推导多、公式繁琐,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枯燥。大多数《经济数学》课程教师毕业于数学专业,对财经类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结合不理想。

1.2.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就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基础上,既没有创意,也没有创新,当然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不少学院近年来在不断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甚至行动导向教学等方法,应该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目前相配套的教材很少,好的教材几乎没有,因此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2.《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改进

2.1教学内容应把握“以应用为主,以适用为度的原则”

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并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因此《经济数学》教学内容应以“应用”为主,满足培养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之需要,为后续经济类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做到适用为度。何为“适用为度”呢?只要基本能满足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的需要就行了,比如微积分部分,只需把一元微积分的内容讲详细,讲透彻,侧重点是知识的应用,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至于多元微积分内容可以不作要求,因为这部分内容在高职财经类专业知识学习中运用较少。

2.2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采用模块教学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往往认为应该尽可能的结合经济应用问题来讲解数学内容,但是通过实际教学,却发现适得其反。学生不但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应该具备的数学知识,对数学在经济中应用问题听得也云里雾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经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通常都开设在大一学年,而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经济问题,同时第一学年开设的专业课程又很少。因此讲数学在经济上的应用时,刚开始只能涉及简单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应用问题,只有把经济问题讲清楚,才可能进一步结合数学在其中的应用。比如微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时,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应用问题,把利润的最大化问题、成本的最小化问题结合起来讲解比较合适,学生有兴趣而且还能听懂;若再把存货问题的最优生产批量或最优采购批量结合讲解,笔者认为就不太合适,因为所涉及的经济问题对刚进校的学生来讲,不可能理解得很清楚,这些知识可以融入专业课程中学习。

因此,在《经济数学》教学内容具体组织实施中,可以采取分段教学模式,解决上述困扰。把数学知识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中心,数学为专业服务, 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模式。比如第一模块:基础理论;第二模块:专业应用。并且要有专用的配套教材,只有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按模块式进行调整、在编写方法上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更新,才能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以真正实现《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3.《经济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3.1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很多专业课程有所不同。专业课程教学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而传统数学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边写、边讲、边分析。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始终是“要我学”的被动对象,而不是 “我要学”的主动对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络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同时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信息。

3.2灵活运用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理论”知识模块的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要改变传统由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课堂讨论、学生台上演练等讲练结合方式,理论以“适用”为原则,把必须的基础知识讲详细,讲透彻,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把重点放在数学公式的实际使用和计算上。

3.3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经济数学》课程在“专业应用”模块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精心挑选案例,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数学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其二:是专业领域的经济概论必须要用数学知识来解读,两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由单纯的死记硬背数学知识转变为因专业学习需要而学习数学知识,树立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知识增长技能。案例的选择还要注意其趣味性、代表性和实用性。

3.4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数学》课程“专业应用”模块中,也可以类似于专业课程教学,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针对某一内容和知识点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案例解决任务,以此实现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比如为了解决“存货的最优生产批量或最优采购批量”的经济应用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完成这一任务,怎样运用所学的导数及最大值最小值知识来解决完成这一任务,使学生明确因为要解决这一实际经济问题,需要运用导数及最大值最小值知识,使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形成一种课堂互动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4.《经济数学》成绩评价方法的更新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重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所以必须要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去考核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经济数学》应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提高过程考核的成绩比例,改变一卷定结果的做法,将过程学习效果融入到评价体系中。课程过程考核可以以课堂完成学习任务,课外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等多方面来评定。比如经济应用专题解决活动、经济数学小论文、经济数学作业等内容作为过程考核依据,再结合期末试卷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高职财经类《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难度已经成为多年来从事教学的老师研究的课题,各高职院校也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的学校把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英语都融入专业课程中去实施,应该说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对“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要涉及到专业课课程的设置,基础课课程的配套,专业课、基础课课时的分配等问题,这些都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怎样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习财经类专业课程奠定良好数学基础,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S]

[2]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3]袁淑峰.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29期

[4]陈兵.高职经济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与反思[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张拓.高职数学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第1期

[6] 刘广丽、刘晓菊.高职经济数学 “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l2.14期

[7]赵彩红、王 琳.任务驱动法在《经 济 数 学》中的应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 04期

[8]王缨、马廷强、徐永梅.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余英(1961—)女,四川宜宾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数学;

篇(7)

维修有两层含义:维护系统与设备按设计正常运行;修复失效的系统与设备使其恢复设计的 运行能力。与之相适应,维修一般分为两种类型:预防性维修与纠正性维修。纠正性维修过 程一般为故障诊断、临时处理、计划准备、最终修复和再鉴定试验。设备故障无法绝对避免 ,因而纠正性维修是一种被动的活动,所以维修部门均在预防性维修上下功夫。

预防性维修也包括计划、实施、试验三个步骤。与纠正性维修不同的是,预防性维修是在系 统或设备失效以前采取行动,避免设备失效。预防性维修分类方法目前各国尚未统一,一般 分为以下两种:

A 周期性维修:按预先制定的时间表(根据制造厂提供的维修手册和有关程序)实施维修, 而不考虑设备的状况如何。周期性维修的理论基础是设备失效的浴盆曲线(见图)。t1以前是初期故 障期,t1到t2期间属偶然故障期,t2以后是耗损故障期。在t2到来之前的t3时刻进行维修或 更换部分设备,避免耗损故障期的到来。再经过一个偶然故障期,到达t4。t5-t3即为设备 维修的周期。

B 预见性维修:英文Predicative Maintenance,文献〔4〕和〔8〕中译为判断性维修 。这个 术语用于不需要拆卸而能提供有效监督的方法,特别适用于运行中的复杂机械设备。它通过 监测设备,采集、积累数据来判断故障是否有可能发生,选择设备维修的最佳时机。进行 预 见性判断的数据资料来自于振动监测、油分析、声学监测、红外拍照测温、绝缘电阻测 量等。

改造与更换活动既可以是纠正性维修也可以是预防性维修。机组换料大修基本上是一种周期 性检修,但其过程涉及到几乎所有类型的维修活动。维修活动对机组的安全与性能举足轻重,各国核电站均十分重视维修,制定各自的《预防性 维修大纲》,并根据维修实践的经验反馈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2 核电站维修的误区

当人们认真回顾维修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深入地考察各国核电站《预防性维修大纲》的时候 ,会发现各国核电站先后都存在过以下的误区:

A 认为预防性维修越多,维修大纲就越完善。的确,有可能应尽量多地安排实施预防性维 修 活动,但是,除了维修需要人力物力外,执行不必要的预防性维修会降低设备的可用率。

B 认为一个好的《预防性维修大纲》可以消灭所有的故障。有的核电站某一时期的维修方 针是“以预防性维修消灭纠正性维修”。事实上,设备故障是无法绝对避免的,而且,如设 备对安全或发电并不关键,采用故障后维修比周期性维修常常经济得多。

C 认为预防性维修即为周期性维修。提到PM,很多人认为既可以是Periodic Maintenance, 也可以是Preventive Maintenance,将其混为一谈。这并不是因为英文不好,主要原因是, 在很多核电站,预防性维修目前基本上只是一种基于时间的维修--周期性维修。科学分析 与实践表明,周期性更换油、密封材料、滚珠轴承是正确的,但绝无必要随意推广到其 它维修活动。根据南非KOEBERG的资料,调查的设备中,94%设备预防性维修的负面作用大于 正面作用。

D 同一类型的设备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程序。因维修程序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受设备制造商用 户说明书的影响,而制造商事先并不知道其产品售后投运的具体情况。同一类型的设备,安 装 环境不同,工况会不一样,投运时间不一样,而且在系统中的重要性不一样,因此不应该采 用完全一样的维修程序。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以上问题,并认识到需研究新的维修政策 予以解决。

2 RCM 思想的形成过程

RCM全称为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译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思想 是在军事与航空航天工业中发展起来的。过去一直认为飞机的安全是与它的元、部件的可靠 性紧密相关的。每一元、部件的可靠性总是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必须经常检查并定期 翻修以恢复原有的可靠性,而检查和翻修周期的长短是控制元、部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所以认为预防工作做得越多,飞机就越可靠。这就是以定期全面翻修为主的预防性维修思想 ,其理论基础就是浴盆曲线。因此,对每个产品都要规定一个寿命,在进入耗损故障前进行 翻修。

但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渐得到下面的几点结论:

A 对于复杂产品,如系统、设备或部件除了一、二种耗损故障占绝对优势外,浴盆曲线是 不适用的。一般说来复杂产品只有早期故障期和偶然故障期而没有耗损故障期,这是因为复 杂产品是由许多元、部件组成,在使用中究竟哪个出故障是偶然的,元、部件数量越多,偶 然性就越强。

B 既然复杂产品的故障具有偶然性,因而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设计上的对策不是预防故 障的发生,而只能是预防故障危害安全。如应用冗余度、破损安全设计、主要故障的防护装 置(如保险丝、断流器)等。

C 定期解体检查不是连续监控性的,所以在产品的分解检查时,没有客观的办法来鉴定其 元、部件的可靠性下降程度。因此不能提供延长其寿命的客观基础。

D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由设计制造所确定的固有的性能,通过维修只能保持这些固有 的可靠性而不能提高它。

E 维修过程中人的差错无法绝对避免,人们开始承认并且正视人因故障,从而需要努力减 少不必要的维修。

由于有上面这些结论,所以就发展了预见性维修和事后监控方式(让产品一直运行到出故障 以后,采用纠正性维修,并不断收集、分析故障情况和历史资料,采取改造或适当的预防性 措施),这就标志着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形成。

最初的RCM方法仍只是独立地考虑某一个设备,如文献〔6〕中,南非RCM研究人员首先挑选 厂用66kV电动机进行RCM研究。随着维修技术的发展,人们把系统论的思想与可靠性数据 结合,即不仅考虑单个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还需研究每个设备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对安全、 生产重要性及维修的辐射与成本),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运行性能,在系统结构中更有针对 性地进行维修。

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RCM用户组认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可以大致归结为:RCM是 一种发展与优化维修大纲的系统化的评估方法。根据每一种故障的安全和运行后果,以及导 致故障的恶化机制,采用决策逻辑树寻找系统的最优的维修需求。

用RCM思想制订的维修大纲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B-707飞机原来的99%的产品是用 周期维修方式的,采用新的维修大纲后降到40%,维修费用下降了30%。在设备的复杂程度和 安全的重要性方面,核电站与航空航天工业有很大的相似性。核电领域引入这一思想后,效 果也十分显著〔1,5,6〕。

尽管法国电力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按时间的维修(周期性维修),其对于预防性维修的基本态度 却是按设备状态〔8〕即最易于达到经济和技术最佳点的方法。而可靠性分析,是判 断设备状态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近年来法国核电站亦加紧研究RCM技术。在大亚湾核电站 ,《维修政策》规定,应开展RCM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由技术支持处实施〔2〕,目前 已开始PSA数据库的工作。

3 RCM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步骤如下:

Ⅰ 系统选择

系统选择主要考虑系统对电站在安全、可靠性、维修成本、辐射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可以通 过加权打分的方法,越是重要的越应首先进行RCM工作。

Ⅱ 数据与信息采集

挑选系统后,必须尽可能多地收集这两个系统的各种信息,确保在RCM研究中充分考虑了系 统设计、运行性能与要求、系统运行历史。信息包应包括RCM研究人员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以确定系统功能、系统边界、功能故障模式、设备失效模式与原因、故障率等。信息的来源 主要是:

---设计规范;

---运行程序与技术规范;-维修与监督要求;

---图纸、描述以及对本系统的已有研究;

---在系统上进行的所有维修与监督任务;

---收集维修历史数据,包括故障日期、原因、后果、维修主要工作等等;

Ⅲ 建立可靠性数据库

设备可靠性数据库记录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失效率、平均故障检修时间、平均故障检修成 本、平均预防维修时间、平均预防维修成本、设备维修辐射代价等等。其中部分参数采用理 想化,如辐射代价,可用打分的方法,最严重的可给10分,无辐射代价给0分。

我国的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投运的时间不长,仍属投运的初期,故障原因和类型复杂。如何 减少不定性,提高分析的精度,文献〔3〕已给出方法。多年来,通过试验和实际运行,已 经积累和收集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用数据库。核电厂可以结合本厂实践和自己 所收集的数据,对公用数据库采用贝叶斯公式进行更新以形成专用库。数据库建成后,应该是“实时”的,即每次设备故障后,输入本次故障模式、维修时间、成 本等,数据库能根据新的数据和有关的程序,经过计算后更新原有数据库。

Ⅳ 建立系统故障树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指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而系统包含着层次。可靠性工程的故障树分析方法正是一种系统方法,它从系统整体的观点 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故障树分析法遵从系统方法的三条原则:整体性原 则,最优化原则和模型化原则。

文献〔3〕将故障树分为三个等级:功能故障树、系统故障树和部件故障树。RCM研究采用系 统故障树,其顶事件是系统功能失效,而底事件是部件或设备的失效。故障树分析的最终任 务是要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少的最小割集数以及其相应概率。参考系统手册和系统流程图,分析、确定系统功能、系统边界、系统层次和系统失效模式等 ,建立故障树仿真结构。

Ⅴ 维修的优化决策

我们采用“代价”一词,以区别一般工业中的“费用”,核电站维修所付出的除了 设备维修 费用和系统停运损失费用之外,还包含有安全、辐射方面的代价。代价的另一层含义是,事 件发生的后果与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进行预防性维修。核电站维修决策的基本要求是: a系统的可靠度不得低于允许的最小值〔R〕;b系统的维修代价Kr为最少, 或不得大于某个预定的值Krmin,即R(t)≥[R])

Kr≤Krmin〖JY,22〗(1)

Krmin

而设备的维修代价一般由几个部分组成:

Kr=Krb+Krp+Krc+Krs〖JY,22〗(2)

其中Krb-纠正性维修代价;

Krp-预防性维修代价;

Krc-运行监测代价;

Krs-停机损失代价。

以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代价为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考查,在时间的发展中考查,合理 地进行维修决策。运算的结果包含两个方面:1寻找系统最薄弱的环节,提出设备维修的 要求;2在保证整个系统综合代价不变或降低的条件下,优化原有的设备预防性维修周期 。这是RCM研究的最终目的。

Ⅵ 比较与分析

将RCM研究的结果与维修大纲有关内容进行比较,论证RCM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根据国外的经验,进行RCM研究后,预防性维修工作减少,设备可靠性提高。但正如美国人 说,“没有免费的午餐”,仍需付出一定代价的。代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备故障诊断技 术能力需随之提高。我们不必每年去医院打开胸腔体检,但光靠听诊器是不够准确地测定健 康指标的。这一方面的问题,亦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但不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范围。

4 建议

RCM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靠性工程、系统理论和优化理论。因为RCM涉及多个系统,多种设备 ,多种专业,从研究工作的开展上,可以说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国核电站或是相关研究机 构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这项工作。不少国家在7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但现在仍不能大量付诸实践。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设备内部性能是否完好, 拆检是最直观、最令人信服的手段。而且,取消维修活动,必须有可靠的“健康指标”测量 手段为前提,而这方面的代价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RCM思想在核电领域仍有极大的争议 。

尽管有争议,各国并没有停止这方面的研究,因为人们相信,RCM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 ,其目标也是令人鼓舞的。我们国家的核电起步较晚,我们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特点 制定维修政策,有效地开展维修工作,并积极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2月 ,I AEA在大亚湾核电站举办了“亚太地区优化维修提高核安全”的培训;1996年6月,又开始了 PSA数据库的工作。对于国内外一些新的思想、方法,我们不只是观望、等待,要跻身于国 际一流核电站的行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是可行而且也是必要的。

根据国内核电站现在的情况和国外的经验反馈,建议开始做一些起步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 做一个试验。选择典型的系统,根据其结构,建立系统功能树(故障树);根据维修历史档案 ,建立可靠性数据库;以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为目标,寻找系统的薄弱环节并优化系统内 设备的维修周期。如分析结论合理可行,真实反应了实际情况,并有一定的参考甚至是指导 性意义,则试验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SAFETY RELATED MAINTENANCE IAE A VIENNA OCTOBER 1993

〔2〕《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电厂质量管理手册》第5章《维修政策》第1版1996年4月

〔3〕濮继龙著《压水堆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原子能出版社1995年6月

〔4〕李志仁《核电站的维修》《大亚湾核电站系统及运行》下册原子能出版社199 4

〔5〕A SURVEY OF 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SRI INTERNATIONAL EDF-DER 1995

〔6〕OPTIMISATION OF MAINTENANCE AT KOEBERG, LAN G MOSS, ROB J MOLONY T HE SOUTH AFRICAN MECHANICAL ENGINEER VOL 44, JULY 1995

〔7〕何仰赞等《电力系统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6

〔8〕〔法〕JP梅西埃著《核电厂的维修》

〔9〕侯煦光,张步涵等《电力系统最优规划》.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10〕胡鼎金《系统共因失效分析方法探讨》上海交大研究生学位论文19882

〔11〕杨为民,盛一兴《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5

〔12〕石荣德《失效模式影响及其后果分析》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3〕贺国芳《可靠性数据处理与寿命评估》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4〕王德言《可靠性环境工程概论》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5〕曾天翔《可靠性工程专题选编》

等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教育委员会19848

〔16〕吴真真《可靠性费用分析》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7〕许海宝《系统可靠性的数学基础》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