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35-2
0 引言
零售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有生气的行业之一。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的发展表现为新兴业态大批涌现,旧业态在新兴业态的冲击下艰苦求存,市场集中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国外零售业相比,国内零售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零售业规模偏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内资零售业缺乏企业竞争力等。
本文通过对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在搜集资料和分析比较之后,找出目前广州市零售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具有合理的、科学地的建议及意见,希望此研究成果能促进广州零售业在日后的发展,并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参考。
1 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
1.1 广州零售业经营现状
目前,在广东省,零售行业势如破竹,连锁经营的规模正不断地扩大,呈现出多种业态并行发展的大好局面,其发展前景可谓开阔。而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容小觑的人口流动量,长久以来一直积极推动着为零售业的发展。外资的引进使广州零售网点增长迅速,已逐步呈现出零售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广州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改善,而其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零售业在广州具有了相当可观的生存潜力。
1.2 广州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结构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同,长期以来,我国的零售业是按业种来划分的,业种缺乏多样性,造成了零售业态的单一性。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外先进的新型零售业态才开始被我国引进。而此时,广州的零售业态开始有了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新型零售业态纷纷崭露头角,为广州零售业带来了一片勃勃的生机。现今,广州零售业呈现百花争艳之势,多种零售业态并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2.1 百货店
在改革开放以前,百货店占据了广州零售业态的主体地位,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亦占了极大的比重。当时,以广州友谊商店为首的百货店,时至今日也依然是很多老一辈心中对零售业最为深远的象征。但随着零售业多元化的发展,新型业态的出现和兴起,极大程度上冲击了百货店在零售行业中的地位,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小,经济收益也逐渐下降,百货店作为一种传统的零售业态,在新型零售业态的浪尖上已很难站得住脚,在消费市场上开始呈现出一种饱和的趋势。
1.2.2 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零售业态问世以后,被誉为“现代化的零售方式”,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在广州零售业间卷起了一阵浪潮。与百货店不同,超级市场采用顾客自选商品模式,主要以销售食品、生鲜品以及日用品为主,商品品种齐全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超级市场在广州比比皆是,超级市场已成为广州零售业态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1.2.3 便利店
相对于超级市场,便利店的店铺面积不大,因此在店铺选址上较超级市场容易,在市场上的分布也较超级市场广泛,但其提供的产品种类远远不及超级市场丰富,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及超级市场大。在广州,商业旺区或地铁口附近总是不乏7-Eleven和喜士多的身影,它们小巧而精致的身影总能成为广州零售业态的一抹亮色。
1.2.4 专卖店
专卖店吸引的消费群体一般为某个特定品牌的青睐者,这些消费者对特定品牌有着一定的认同感以及消费习惯,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偏爱的品牌,所以这种零售业态的消费群体大都较其他业态固定。专业店一般选址在繁华的商业区,而在广州,你可以在北京路步行街等商业旺区看到很多专卖店。
1.2.5 仓储式商场
仓储式商场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其特点为批发性强、成本低、规模大。它与超级市场类似,但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工薪阶层,商品价格更为低廉实惠,因此商场装修大多简单朴素,以仓储式货架陈设产品,并以会员制招纳顾客。在广州,“万客隆”、“好又多”等仓储式商场的代表竞相斗技,分店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在羊城零售业内扬起了新的一波热潮。
1.2.6 个体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店便以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迅速在广州站稳了脚步,它虽然店铺面积小,但数量繁多,分布极广,经营方式灵活,因此它亦在广州多元化的零售业态中谋得了一席之位。
2 广州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正值广州零售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多种零售业态犹如百花争艳在广州竞相迸发,广州零售业似乎一派顺境,发展现状可谓乐观。实则不然,在它富有生机的表面下,暗潮正渐渐迭起,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零售业的发展逐渐露出了苗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连锁零售业蓬勃发展,连锁零售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个新的增长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连锁零售业对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连锁零售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
连锁零售业;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内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我国连锁零售业作为关系民生的一个重要产业,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全局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连锁零售企业的竞争实力,推动我国连锁零售产业的不断发展。
1 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连锁零售业实现规模化快速发展
我国的连锁零售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我国连锁零售业逐步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大型的连锁零售业企业发展迅速,逐步提高了行业的集中度,连锁零售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呈现连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我国的连锁零售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成经营管理体系,在商品材料的采购、商品的生产、物流中心、配送系统、销售模式、店面发展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连锁零售业经营管理人才[1],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实现了规模化的快速发展。
1.2 我国连锁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连锁零售业市场份额减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外资连锁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国内连锁零售业市场份额减少,国内的连锁零售业竞争激烈。外资零售企业凭借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很快地抢占了我国国内市场,连锁店面和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国内的连锁零售企业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使得大量的市场份额被挤压。
1.2.2 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发展还不成熟,直营连锁店比较多,各个地区的连锁零售业发展不平衡,对加盟的连锁零售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连锁零售业整体协调能力不足。在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直营连锁店占据主要地位,加盟连锁店特许连锁店发展缓慢,各个地区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连锁零售企业比内地城市中的连锁零售企业发展较快,比较成熟,成功率很高。
1.2.3 连锁零售业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的连锁零售业管理水平较低,一方面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不能实现连锁零售企业的特色化、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没有形成有凝聚力的劳动密集型连锁零售产业。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2],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企业在不断扩充店面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导致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限制了连锁零售业的发展。
1.2.4 没有形成品牌战略
很多连锁零售企业忽视自身产品的品牌开发,品牌战略意识单薄,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宣传,导致连锁零售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不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连锁零售业的品牌战略被用于一些商业价值不高的产品上,品牌名称没有特色,导致很多消费者不认可这个品牌,消弱了自身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连锁零售业的品牌定位不清晰,忽视了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提升品牌的品味。
2 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途径
2.1 提高管理水平
在国际品牌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占据国内主导市场的背景下,我国国内连锁零售业要积极的通过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例如同行之间的兼并重组,兼并重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整个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消除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连锁零售企业的运行效率。兼并重组可以减少同行之间的竞争,通过优化整合企业资源,实现强强联手、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跨越式发展[3],可以快速扩大连锁零售业的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2.2 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店
我国的很多连锁零售企业在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店之后,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作为支持,发展特许连锁店的力度不够,导致我国连锁零售业许连锁店发展迟缓。国外发展连锁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显示,在完成直营连锁店的大力发展后,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特许连锁店,完善特许连锁店发展制度,加强有效地指导和控制,推动我国特许连锁零售店的快速发展。
2.3 开拓城镇农村的零售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我国连锁零售产业来说,我国的城镇农村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大市场,人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经济消费基础,因此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可以积极拓展城镇农村的零售市场,充分了解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消费习惯,和当地的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同建立连锁零售店,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开展适合在城镇农村发展的连锁平价超市,扩大连锁零售业的规模。
2.4 积极开发连锁零售企业品牌
连锁零售企业要积极开发连锁零售企业品牌,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当企业品牌刚进入市场时,可以充分利用连锁零售店低成本的优势,适当降低产品价格打开零售业的市场。在企业品牌提升的阶段,通过兼并重组,和同行的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提高连锁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企业品牌知名度发展阶段,积极创新品牌个性化文化,提高品牌文化的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
3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连锁零售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连锁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力,推动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新梅.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途径[J].北京工商大学,2013(02).
[2]张舒泽.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04).
[3]李纲.连锁零售业的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北京交通大学,2011(12).
关键词: 零售业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
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元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商业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266期.
[3]邹时荣,中国商业面对FDI挑战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第2期.
关键词:河南农村;农村零售业;农村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07
1 前言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零售业的位置处在一个全新的变革和调整时期。零售业是一个桥梁,他把生产、消费通过各种方式连接起来,零售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市场内外就业压力,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而言,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河南农村零售业发展势头迅猛。2016年1-6月份,河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181.21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3.32亿元,增长11.4%。虽然农村零售业增速明显,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河南农村零售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2 河南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常见的零售形式有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商店、连锁商业、连锁超市、购物中心等形式,网络技术的出现引发了零售业巨大的变革,网络商店作为一种新型零售形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零售业作为加入WTO后率先全面对外开放的领域,民族零售品牌跑马圈地、合纵连横,外资零售品牌疯狂并购、攻城略地。经过了十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零售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2016年7月7日中华商业信息网的2015年零售百强前三名中,天猫和京东都是电商,苏宁则属于实体+电商。而外资零售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仅排在第8位和第14位。以上显著的变化确实令人心生澎湃,我国零售业的大变革时代正在走来。
河南省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301.14亿元,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79.72亿元,增长13.4%。但河南城乡消费品零售额之比(12.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从数据可以看出,河南农村零售市场发展基数较低,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河南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着力发展农村零售的现代流通网络,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消费,实施“农超对接”,以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河南省的零售业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2015年河南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39万人,占53.15%。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河南的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和建设当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农村市场的不规范,阻碍了大型批发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
3 河南农村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零售业布局、结构不合理
(1)在布局方面不合理。近些年来,我国很多的零售形式就是小店铺形式,这些小的店铺一般谈不上什么大发展,空间都很小,好多不超过十平方米,甚至很多仅有几平方米。小的店面老板,在进行商品的采购时,只能采用小本经营,不敢花大钱去收购,有时还需要自己进行携带,而正是这些落后方式使得零售业在以后的进程中举步难行。许多大型零售企业比这些小企业做的要全面的多,而且主要是,它不能极大的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没有需求,小零售企业就更难以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自我。
(2)农村商网建设没有正确的指导和导向,商业网点疏密不平衡。有些地区商业网点密集,有些地方却特别零散,呈现点状分布,分布不均,也不利于零售业的集聚以及居民的大规模消费。由于零星点状布局,商品配送到零星分布的各点,其中的物流成本会很大,布局上无章散乱,流通效率十分低下,规模经济效益缺乏。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农村零售业的更好发展。
(3)零售企业分布结构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零售企业区域分布失衡,各业态发展不平衡。河南大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南阳等地。随着城镇零售业竞争的越演越激烈,很多零售商已开始把目光投向三四线市场,但是就目前来看,真正在农村安营扎寨,规范化投资经营的零售企业少之又少。夫妻店、杂货店在农村随处可见,虽然其方便了农村消费者,但是业态的单一和落后制约和影响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
3.2 农村零售业物流成本及配送体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都偏向大城市,先发展大中城市,再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发展迅猛,农村发展缓慢。可以看到,河南农村发展不均衡,西部山区部分农村水电不足、通讯落后、交通一些基本问题还难以解决,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阻碍着农村零售市场的扩大。
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配送路径较长,需求规模较小等因素,农村物流发展面临配送成本高等难题。由于我国农村零售业连锁水平较低,很多零售业态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造成物流活动分散,各零售业态自行采购并由供应企业自行送货,采购批量小,采购成本很难降下来。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库存成本较高。从外部环境看,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意识淡薄。“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许多企业。这种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只能阻碍企业的发展,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造成物流效率低,采购运输和结算成本较高高额物流费用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所产生的间接成本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分销网络的分散阻碍了商品快速销售。
3.3 农村零售业经营不规范、忽视质量品质
由于农村地区的一些设施和体制并不是很健全,农民自己去判别东西的真假能力很弱,一些经营者就抓住这个弱点,生产假冒伪劣的商品,使得多数农民在购买时上当受骗,损害了农民的权益。由于农民质量意识的淡薄,使其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更多关注的是价格。同时,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产品是由村子周围附近的一些小厂所生产的,这些企业在资金实力、生产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但因其产品价格低廉,销售异常火爆。
农村零售业的进入门槛相对于城市低得多,从而引起小商店、小超市在农村地区遍地开花的状况。各零售业主在无法改变商品自身属性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低价促售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顾客。由于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买不起质量高而贵的名牌产品,消费观仍停留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层次上,这就导致了伪名牌、低质低价商品充斥整个农村零售市场的局面,且这些商品已成为集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的必备品。这种低收入和落后的消费观,极大的抑制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假冒伪劣充斥农村市场,这也是阻碍农村零售业发展的一个“恶性肿瘤”。
4 推动河南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对策
4.1 在政策上加以扶持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布局上合理调整,重视农村消费品市场,做出有效的宏观调控。其次,要支持零售业尤其是农村零售业的发展,转换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再次,继续进行改革,在管理方面应更加突出,使得企业零售的活力越来越强,企业的利润就会不断上升,从而达到目标。最后,对于农村消费品的流通,应建立高效流通网,先对现在的农村商业网点进行规划,以后再不断完善。
4.2 开创农村零售发展新结构,搞好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
首先,创新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只有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才能不断进步。大型零售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突破业态限制,真正深入农村市场。要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各种资本积极参与乡镇商贸中心、配送中心、直营店、农家店新型农村零售体系建设。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技术给整个零售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村信息网络的发展,农民开始接受并喜欢上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不仅打开了农村人口的消费市场,也使得农民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极大促进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
最后,注重绿色零售市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体验,还农村青山绿水,使农村绿色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因此,要发展绿色产业,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产品质量形象,做大做强企业。
4.3 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超对接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物流体系的建设关系到零售业发展的命门。提高配送效率,挖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建立健全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在供应方面,不只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发展,合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要逐步建立合理的供应体系,让企业在经营中得心应手。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农超对接,降低了农副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的成本,企业可以更好的让利与消费者,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也必将提高其消费能力,这样城市和农村消费动力实现了良性循环,一举多得。
4.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及普及力度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太过落后,当务之急是把各种设施不断完善和健全。这不但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抓住政策,农村地远偏僻,财力不够,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在技术上也可以给与支持,在人才方面尽量支持人才下乡。清理农村一些的设施建设的不合理收费,减免部分税费,完善发展土地政策,让农民享受到国家更好的实惠。
发展零售业,信息传播很重要。在现有情况下,农民大多都是从电视或者节目中获取信息的。因此,通过对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投放广告,不断地推广,普及;通过电视媒体以及人们口口相传,把产品效应推广出去。另外,农村市场由于受到在地理上有一定的限制,信息流通性不太好,所以,重视产品口碑传播,让人民认可,坚持消费。
4.5 发展管理人才,提高员工素质,适应万变的市场
今日的零售业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零散零卖的混乱市场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时代改变了,现在零售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零售经营者管理水平的竞争。所以,要不断去加强零售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以适应农村市场新需求。农村零售业经营者应认识到残酷的市场竞争,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质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理念和思想,增强自身在这个时代的竞争力。同时,管理者要不断进行自我创新,自我突破,只有创新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让企业适应万变的市场,走向强者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慧.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4).
关键词:零售业;发展;现状;对策
1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成就
自从党的以来,我国政府针对零售业做了较大的调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己成为跨国零售业扩张的首选目标和重点投资市场,大批世界零售巨商纷纷抢滩中国。在内在动力和外来冲击双重作用下,我国零售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以超级市场、连锁店、便民店、专业店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迅速崛起,呈现出了以大型百货、超市、便民店、连锁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同竞争格局和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并举的多元化立体结构。虽然大型百货商店仍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起主导作用,但新兴的零售业态快于传统的商业业态,特别是在深圳、广州、杭州、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新兴零售业态发展更加迅速,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1.2面对强势的外资,我国零售业迎难而上
自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跨国零售集团抢滩我国零售市场,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经营多年,不但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形象优势,而且在扩张连锁店的同时实现了规模优势,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迅速提高,使内资零售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内资零售企业市场地位。但是我国零售业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不断创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交通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零售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物流现代化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1.3加快发展我国零售业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零售企业纷纷涌入我国市场,海外的大型超市、连锁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以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理念、促销手段一方面给我国那些技术含量、管理水平相对还较低的零售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对提高我国零售业的整体水平及其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1.4加强我国各地区及我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市场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统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地方的商品生产都不可能只局限于满足一地的需要,同时,任何地方的消费需要也不只是当地生产所能完全满足的,因此在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比较利益存在、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跨国零售企业也就运应而生。跨国零售企业虽然瓜分了我国一部分市场,但也为我国零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则,市场开放是双向性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同时也对我国开放市场,这就为我国零售企业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为我国零售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依据。我国零售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进一步沟通了我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且也加强了与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1.5引导产业在市场上健康发展
现代化的生产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离不开商业,它不但是商业的基础又是以商业为其发展条件,而零售业作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外国零售商凭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进入我国零售市场,不但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而且加快了我国零售业与国际接轨,引入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为我国消费市场开拓出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引导我国的生产在市场需求下健康发展。
1.6我国零售业将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我国市场己成为当今世界上各大零售企业的必争之地。特别是在加入WTO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市场表现的更加活跃,例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2002年将其全球采购中心移师中国深圳。外资零售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零售业的经营体制、经营方式的转变,刺激了我国零售企业在巩固本国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额达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并且将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可以预见,一批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态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零售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加快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2.1完善我国的流通产业政策
制定及完善统一的流通产业政策,不但可以加强我国各地区以及我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且可以使外资零售业管理有统一的政策可依,使国内零售业和外资零售业公平竞争。通过流通产业政策引导外资零售业向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投资,缓解国内零售业地区分布不均衡状态和结构矛盾。
2.2创建名牌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
现代商业竞争己不是单一的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的竞争,而且还应表现为高级层面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因此,在外资进入我国零售商业的形势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推进大型连锁集团发展、引导零售企业走规模化道路
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不论是在网点还是在资金、规模上都处于比较分散的状况。近几年来,国外大型商业集团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的零售业如果单打独斗,必将在国外零售商的强大压力下走向失败。因此,国内零售企业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以管理为手段,以利润为中心,以满足为目的,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连锁集团,这己是我国零售业与国际连锁集团竞争的迫切要求,是竞争和发展战略性问题。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应,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我国对超市经营技术和连锁技术的运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技术流于形式、硬件跟不上、经营不规范等问题,要求企业在引进技术进时善于吸收和消化国外新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创新。
2.4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连锁经营是零售业的发展方向,被认为是零售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连锁经营主要是特点是将零售业进货和销货两个功能相分离,克服了零售业的小规模,分散性的缺点。连锁经营可以通过进销功能的分离,降底进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在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势下,内资零售企业要想有生存的空间,一方面必须积极开发新型业态,改变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向规模结构在效益,走连锁经营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可以利用连锁经营的形式先从地县级城市入手,进而向农村集镇发展。虽然农村购买力不高,但农村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前景不可忽视,在外资没有进入这个目标市场之前抢先进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快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据统计,截止2003年初,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商只有28家,但实际已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却超过300家。大部分外资进入中国走的是其他渠道:如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等,这一情况造成了零售业的提前开放。2002年初,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抛出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将成为遭受冲击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个行业,此行业尽管受政府控制和保护程度极高,但入世后的几年内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其预测:在未来的3到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甚至80%的市场将为外资占据,30%的市场份额将由国内零售巨头把持,仅剩的10%的市场份额则掌握在地区性零售巨头手中。零售业的“过度开放”和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其结果将不仅是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覆灭,更重要的是,这将导致政府对流通渠道控制力的丧失,而零售终端会控制制造业,商品流通背后则带动巨大的现金流,将直接危及国家金融,进而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特征
以新型业态、连锁经营形式投资进入。新型业态主要是指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超市、品牌专卖店等业态形式。新型业态具有成长性好、市场切入快等优点,成为零售商国际化扩张的首选业态。而我国零售业长期以来,以百货店为主的单一业态一统天下,百货店业态现正处于后成熟期或衰退期,经营状况普遍不好。而各种新型业态在我国刚刚起步,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创新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巨大。因此,国际著名零售商大都采用新型业态投资进入,如开办大型综合超市(法国的家乐福、美国的沃尔玛)、仓储式会员店(荷兰的万客隆、德国的麦德龙)、便利店(日本的罗森)等。连锁经营是以产权或契约为纽带,将分散的、独立的店铺组织起来形成整体,从而使企业经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由于成本低、扩张效果好,连锁经营在欧美国家已成为最具生命力的经营方式,成为现代商业和服务业的普遍选择,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出。目前,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绝大多数采取了新型业态、连锁经营方式,以扩大店铺数来分摊相对固定的投入,使平均成本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呈不断下降趋势,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显著。
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高端市场”――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并有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的趋势,且投资规模扩张迅速,呈现抢滩性投资趋势。由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国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农村市场相比,城市市场无疑是“高端市场”。由于受中国零售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以及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约束,目前外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附近等富裕地区的大中等城市。2000年资料统计显示:全国305家外资零售企业和876家分店,虽遍及24个城市,但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其中东部地区有253家,占83%;中部地区有25家,占8.8%;西部地区有27家,占8.8%。但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大和投资区域约束的解除,各跨国零售巨头必将在中国市场启动全方位的投资战略。在入世前后跨国零售企业对中国消费市场掀起了“圈地”浪潮,抢滩性投资异常迅猛。
外资零售商倾销战略进入。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外资零售商以成熟市场的赢利为后盾,利用中国企业规模小、负债高、利润低的不利现状和地方政府大幅开放零售市场的急切心态进行零售倾销的战略。如沃尔玛美国本土公司与国外公司在净销货额中的比例分别为77.38%和16.29%,而息税前净利的比重却分别为88.58%和11.42%,即77.38%的销货创造了88.58%息税前净利,本土市场对海外市场是有明显的补贴的;家乐福为进入外国市场,对国外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对美国市场的补贴尤其明显,12%的净销货,2%的息税前净利。这种倾销战略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外资零售商高效率的大规模采购、经营和零售倾销战略相互配合,必将迅速占领中国大部分市场。中国零售业的上游产业――制造业和中国零售业的终端――消费者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些外资零售商所垄断的零售市场的被剥削对象,比如压低进货价和同时提高零售价。
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对策选择
我国在对待零售业对外开放问题上,存在严重的两难选择:外资零售企业的国外资本带入掩盖了其对国内信贷资金和供应商资金的占用;外资零售企业增加中国商品采购量掩盖了其间接控制中国工商产销链;外资零售企业在综合零售领域的低占有率掩盖了其在高成长性、现代性零售领域的高占有率。零售业是连接生产和销售的重要环节,控制了零售终端就可以控制生产、消费领域。若外资零售企业垄断了中国零售市场,将导致政府对流通渠道控制力的丧失,我国工业企业将沦为外资零售企业生产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商品流通则带动巨大的现金流,将直接危及国家金融,进而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我国零售业为了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必须加紧制定一系列市场结构优化的政策,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的提高。
尽快建立配套法律体系
制定和实施零售业网点布局法,加强零售商进入的“社会性管制”。20世纪60至70年代,从欧美引进的新兴零售业态,如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等在日本各个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对中小零售商造成了直接的冲击。日本政府于1973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大规模零售业活动的法律”(简称大店法),实施《大店法》的目的是保障大型零售店周围中小零售商的事业活动机会,形成健全的零售产业;充分考虑保护消费者利益,尽力降低大规模零售店铺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2000年6月1日,日本正式出台《大规模零售店立地法》(简称立地法)。《立地法》的目标是开设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型商店时,基于大型商店的大规模客流、物流的特性,要求大型商店注重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地区改造的相关性。因此,我国零售业网点布局亟待解决立法严重滞后问题,《商业网点法》、《大型零售店选址法》,以对商业网点的战略性规划来保护国内零售商的利益、促进国内零售商的发展。尤其迫切需要制定的是《大型零售店选址法》,加强商业区位建设的科学性和程序性;尽快规范目前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在城市中心开设大卖场的局面,这种态势极易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百货店热”现象的再次发生。
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从现状来看,尽管外资零售企业在某些业态的零售领域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且影响了中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但是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还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垄断的现实。因此,零售业的反垄断政策应着眼于规范零售企业市场行为的角度来抑制企业的垄断行为。我国应加紧《反垄断法》的出台,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任何企业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其他企业联合、共谋垄断市场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反垄断法》的出台将有效地预防外资零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鼓励并购与退出
考虑到目前我国零售业中少数业态过度进入以及过度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形成过度竞争的态势,通过零售商之间的并购、业态转型和破产等零售商退出行为减少过多进入的零售商数目,一方面可以给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业绩较好的大中型零售商留下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使分散的零售产业资源适度集中起来,促进大中型零售商低成本地快速成长。目前,在国内零售企业并购中,地方政府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拉郎配”现象比较严重。一是为了引进外资。如“华润”入主江苏苏果超市,江苏省政府为了进一步吸引华润的投资只好做出较大让步。而外资企业也正是看到了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的需要,因此,其收购、控股国内业绩优良的零售企业时,首先不是直接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而是与当地政府进行讨价还价。不是说引进的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不如国内零售商,但至少企业目标与政府目标并不一致,有时难免会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企业的“个别利益”;二是地方保护。这主要发生在外地企业并购本地零售企业时,因为本地零售企业被并购后,原来自己任命的经营管理人员将失去职位,甚至职工要被精简。同时,外地并购者不会并购极差或濒临倒闭的零售企业,总是愿意并购目前业绩较好的企业,这势必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此外,地方政府还想借助业绩较好的零售企业带动业绩不好的本地零售企业,自然不愿让外地企业并购本地业绩良好的零售企业。实际上,只要操作规范化,由国内其它地区的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业绩优良的大中型零售商并购本地的零售企业,不仅有利于解决企业的长期负债,提高既有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有利于打造地方政府引进资本、技术等的“良好形象”。所以,从积极推进国内零售商规模化、市场结构优化以提高零售业现代化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必须杜绝地方政府在零售企业并购中的“不当介入”,扫除国内大中型零售商规模扩张的体制。
鼓励中小零售企业组织化
对于缺乏资本实力的广大中小零售企业而言,更现实的选择是需要通过某种媒介联合起来,以提高生存能力。根据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具有内在联系的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共生能够产生“剩余”,即共生能够产生新增能量,产生1+1>2的效果。互惠共生、共生进化是共生系统的本质,是自然界中一个主要的组织规则。中小企业之间的共生也能产生“剩余”,也能产生1+1>2的效果,这就表现在共生企业能够生成并增强竞争力,如在我国浙江义乌,就以中国小商品城作为媒介,集聚了大批从事小商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的中小企业,它们利用共生原理,产生了极强的竞争力。根据联合的紧密程度,企业联合可以分为建立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组织企业集团两大类型。前者以经营业务为纽带,通常不涉及资产关系的企业联合,后者则以资产和业务两重纽带形成的企业联合。无论哪一种联合,都有利于将中小零售企业从无序引向有序,从分散引向集中,变过度竞争为适度竞争。借鉴日本政府颁布的《中小企业团体组织法》、《中小企业等协同组合法》等法规政策,打破“条块分割”的约束,通过组织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对于不具备建立企业集团这种紧密型联合方式的企业,可以组建较为松散的联合形式,采取统一联网、信息共享、统一退换修商品等合作。这些都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无序竞争,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规模经济,增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商的竞争能力。
参考资料:
1.吕一林,美国现代商品零售业――历史、现状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手机零售商有专业零售商、家电连锁店、专业连锁店、综合型卖场(商场、超市) 等。中国的手机零售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手机零售萌芽期
“大砖头”,移动通信摸拟时代的产物,第一代的模拟通信采用模拟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所谓模拟,即蜂窝式电话通过电波信号模仿人声跌宕起伏的一种通信方式,其音质效果完全可以与固定电话媲美。中国的移动通信模拟网,其电话号码以“9”字开头,从1987年开始运营900MHz模拟电话业务。在此阶段所谓的“零售”还处于电信运营商的垄断经营阶段。一些具备实力的个体经营者开始跃跃欲试,尝试手机的经营。
第二阶段:个体工商户零散经营阶段
1994年开始,是中国手机零售业的萌芽期,1994年,中国第一个GSM数字通讯网络落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移动通讯出现模拟和GSM数字网并存使用的格局。与此同时,中国一些从事BB机经营的个体户,由于其对行业的“先知先觉”开始逐渐介入手机的零售。初期阶段经营,1996年至2000年之间,手机市场一直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个品牌在竞争。这一阶段手机品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大品牌之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至利浦、西门子、阿尔卡特、索尼等多个品牌虽然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是只能瓜分不到20%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末期,进入新千年,爱立信开始出现危机,市场地位急速下滑,使得“三国演义”格局变为“两雄争霸”。 1998年开始,国产品牌开始登上中国手机市场竞争舞台,进入市场段 ,从2001年以后,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发起冲击。同时,中国手机零售商的经营也进入了一个品牌多元化经营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连锁经营阶段
2001年开始,手机销售渠道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该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种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兴起,零售终端的数量和销售规模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以北京、上海、广东为始,中国的手机市场出现了例如迪信通、协亨电信、中复电讯、中域电讯等这样规模和资金实力都比较强大的专业手机连锁零售商,而家电产品的专业连锁企业也开始进入手机销售领域 ,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依靠和家电厂商合作的历史优势,开始以国产手机销售为突破点,向手机的通路渗透。同时也有商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品牌零售连锁店,构筑强大的终端网络。同时,网上销售商场及超市等销售渠道也开始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传统零售终端的销售日益下降,消费者购买手机日益集中到这些连锁店和大卖场之中 。
回顾中国手机零售业23年的发展历吏,我们结合目前国内最大手机连锁企业中域电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来看一下中国手机零售业的发展历程,目前国内各大电讯连锁企业基本上也处于相互“Copy”或是“跟随”模仿状态。
历程一:直营起家(1994—2001年)
手机零售业最初发展的几年中,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摸索期,一些具有眼光与战略意识的优秀企业家,在完成创业初期“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之后,开始增加店铺的数量。最初是在其创业所在地,开始向周边城镇拓展。
此阶段,店铺运营管理特色主要以创业者的感觉为主,凭借经营者的经验来对店铺运营来进行管理,所以,这时的手机店铺根本就不存在经营管理的概念。
历程二:特许加盟(2001—2003年)
2001年末,随着国加入WTO之后,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也开始渗透中国的零售企业,一时间各种零售业进入连锁加盟经营阶段。手机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成本高的商品。其经营“隐密”性,也是成为加盟运作成功的重要保障。发展初期,中国大江南北,手机加盟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在这一阶段,手机店铺运营管理逐渐进入规范管理时期,店铺运营有了统一的CI、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机制。店铺运营管理日趋成熟。
历程三:经营联盟(2003—2005年)
随着手机零售业发展的日趋成熟,手机流通渠道的多元化,手机用户的增加。欲从事手机零售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想开一家手机店的“门槛”也在降低。同时随着中国手机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规模经营成为抵制竞争的保障,于是国内各大手机零售商,纷纷运用“签约合作”进入联合经营发展时期。
历程四:收购、兼并(2005—2006年)
张瑞敏说:在现行经济体制下活鱼是不会让你吃的,吃死鱼你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但管理跟不上的企业。它由于经营不善,落到了市场的后面,兼并后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很快就能重新站立起来。海尔擅长的恰恰就是管理和开拓市场,这就找到了结合点。
手机零售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受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中国呼唤一个“诚信”、一个“安全”,有保障的手机销售市场,所以经营管理落后的手机零售企业逐渐被经营理好,品牌运作成功的企业所兼并,以求生存与发展。
分析完历史,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手机零售业的现状,在写本文之前,我们走访了中国主要的一些手机卖场,目前来说,能称得上全国连锁的手机零售企业不超过10家。而绝大部分是以区域经营为主。
现状一:普遍经营不景气
在我们对广东地区手机零售店的调查来看,广东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无论在管理经验、管理信息理念上,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就店铺运营管理方面而言,店铺在服务、销售、促销、产品上的差异存在“同质化”。正是由于这个同质化,没有形成明显的差距,也就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格局。所以也就形成了所谓“经营不景气”的现象。
现状二:店长无法驾驭手机店管理
现在80%以上的手机店店长,不具备驾驭一家手机店店铺运营管理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店长仅扮演“管家”的角色,工作非常的被动,也没有市场的敏锐度。同时也不具备组建团队、带领团队的管理能力。基于此,中国的手机零售商必须意识到,手机店的核心人物店长成熟度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着店铺的盈利能力。
现状三:“微利时代”与“民工荒”影响客流
许多迹象一再表明,中国的传统零售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近一两年南方大部分企业出现民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使我们平日繁华的街市变的相对冷清。直接影响客流量。
由上面,对手机零售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简短的分析,那么下面问题来了,中国手机零售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
中国手机零售业只所以出现很多经营不景气现象,店铺拓展速度缓慢,店铺运营困难等,诸如此类问题,与中国整体“宏观经济”、“80后员工管理”、“中国的入世”、“消费逆流”等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我们多年对市场经济的研究与观察,我们预测中国的手机零售业主要有下面四大发展趋势。
手机零售业发展趋势一:由“竞争”向“竞合”的转变
前不久,业界传出“迪信通”欲于“协亨”手机连锁合作,打造中国手机连锁第一名。国内、国外手机零售巨头都在秘密开展“收购”、“合作”、“合并”、“联合”等扩张战略。这些现象绝非手机行业仅有,其它行业也相同。这无不说明,中国的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向“竞合”转变。合作双赢、三赢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实操提示:手机零售企业成功经营,要与手机厂商、供应商、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相关产业、相关行业建立渠道合作、顾客共享策略。
手机零售业发展趋势二:顾客需求趋势
在客户需求趋势上,首先是商品已经由品牌到服务再到体验的过渡,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品牌、服务、体验经济依然并存。因为中国的消费者的展次并没有层现明显的差距,高、低、中端顾客都存在。而且中国的消费者还没有上升到“品味”的阶段。
其次在快速反应与快速承诺上,也将成为手机零售业发展的新趋势,手机作为一种“时价性”很强的科技创新产品,势必要求经营者也必须时刻准备着,建立快速反应的市场销售机制,建立售前、售中、售后的快速承诺服务体系。
最后在商品的方便多样化选择与物美价廉上,也是手机零售业发展趋势的重点所在,特别是在特美价廉上,经营者不仅要知道,而且要能将这个永恒的经营法则刻在心中。
实操提示:在未来十年内,树立品牌,建立诚信机制。在中国这个相对缺乏诚信的社会里是必要的。而差异化服务的策略与体验式的销售环境,是手机零售商经营者需要思考的重点。在快速反应与快速承诺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实操重点。物美价廉的实操重点在进货渠道的“扁平化”建设上,比如注册8835手机网的会员,就可以享有这一优势。
手机零售业发展趋势三:企业发展趋势
在企业发展趋势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
第一:全方位满意度
企业对顾客提供的服务,上升到360度全方位服务上,零售店在制定服务政策管理上,应将手机店的各项服务进行分类,而且要具体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有服务的明确标准。
第二:抢战先机,敢为人先
手机零售店的经营需要建立持续创新的管理机制,鼓励创新,创新管理制度,永保“激情”,过去的“等客上门”、“守株待兔”式经营观念应该放弃,而现在是“主动出击”才能占据先机。
第三:低成本经营
微利时代的零售业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控制经营成本,降低管理费用,减员增效,也将成为店铺运营管理的重点。
手机零售业发展趋势四:盈利模式
找到行业的盈利模式是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手机零售业在经历了“赚钱”黄金期之后,新世纪,盈利模式是每一位经营者关注的焦点。据我们研究与分析,手机零售业未来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化,这包含服务的专业化、销售的专业化、员工发展的职业化,店铺的管理进入一个全新专业化阶段。
其次是创造附加价值,商品的利润是经营者关注的重点,而面对商品的同质化,价格的透明化,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无疑将成为新的盈利点,也必将成为手机零售业赢得市场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