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阅读文学

阅读文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阅读文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阅读文学

篇(1)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方式 意义和价值

阅读可分为文学性阅读与语文学阅读两种,本文将探讨一下两者的特征与差异。

一.几种语文学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文学的语文学解读,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读文学作品方法,我们从读小学、中学以及到现在大学中文系,都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看似力图从各个方面来解释、理解文学作品。如从作家创作到时代的生活背景,从文本的语言结构到内容主题,从表层意义到深层的文化历史意蕴和人生哲理等各个层面,对作品进行研究、解释,以为做这些研究,就是在解释文学、读懂文学。而事实上未必。为什么?这里列举常见的四种非文学的阅读方法:

(1)意图论,从阅读角度看,读作品的目的就是寻找作家在作品中的意图和思想;从研究角度看,就是通过各种记载和考索,作家在作品中向读者表明了什么倾向和意图。问题是,作家没有阐明他的作品的意图怎么办?作品可以有多重理解怎么办?

(2)社会历史批评论,与第一类工具论差不多,将文学作为表达人生、历史和社会理想的工具。所不同的是:第一类工具论是将文学作为素材去证明、认识历史、现实生活的工具;而社会历史批评是通过社会学历史学对生活历史的研究,对照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人生,来判断文学的真实性和价值,如果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那么这个作品就有价值,就值得阅读。问题是,如果一个作品虚构带有点瞎掰,我们怎样判断?如吴承恩的《西游记》。

(3)读者感受论,阅读没有标准,只要读者感到愉悦怎样理解都有价值。问题是,一千个读者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这个比喻说法成立,那么就可以认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德国接受美学家尧斯就认为文学作品能够不断被人解读,就证明这个作品具有无限的潜力,就能在文学史上长久存在,成为经典。而常识是,除非是误读、瞎读也行的无标准论,否则再好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有那么多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是还是哈姆雷特啊!这一说法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内涵必然是意蕴丰富的,我们阅读不能将其简单化,否则你就没有读出其中三味。

(4)文本论,认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文学本身,新批评将文学看做是一个自足的客体,价值和意义在于文本本身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中。问题是,文本的意义结构和表达方式是否像论说文那样确切?如何处理读者在文本意义结构和表达方式中的含混、悖论、多义中的选择?读者的意向性选择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不然为什么一个作品怎么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理解呢?

以上列举的两类六种阅读方式,第一类阅读文学完全不靠谱,第二类四种阅读看似有点靠谱,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对文学的阅读,为什么?从第一种意图阅读法看,我们从作品读出来的意义和意图重要,还是作家说了的意图重要?它教我们不要相信自己阅读的眼睛和感受;第二种把文学阅读与读历史读社会混为一谈;第三种把文学艺术的欣赏变成了随意的感受,很可能变成第一类的恶搞和断章取义的实用主义理解;第四种变成了读者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里。

那么,怎样的阅读才是正确的文学阅读呢?

二.什么是文学性的阅读。

文学性的阅读就是按照文学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的角度?就是说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艺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就是欣赏作品里的艺术性语言。即:(1)从表现方式看,文学作品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文本相比,虽然都是由一部字典的字词写成的,但表达的句式即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重在语言本身的如何表达和达到怎样的效果、感染力;而后者重在用语言去陈述、说明、说服和论证,目的是说理。(2)从表现的内容看,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虚构的、是经过特定选择的,即便所写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也不能像历史学著作那样当真。因而其内容往往根据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事件发展逻辑需要而编织;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都试图表明自己的论述是客观、可靠和有效的,即便举的例子是虚构的,但所陈述的意义是力求客观、准确、可靠。

基于这两点对文学的基本认识,我们如何来对待文学作品呢?你可以像我们前面列举的几种方式对待文学,但这些都不是对待文学作品的方式,真正对待文学的方式就是将文学当做文学来读。简单地说,就是将文学当做艺术来欣赏。那么,怎样判断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文学性的阅读?可以根据以下三个特征来判断你的阅读是否属于文学性的阅读。

1.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要感受到一部作品的艺术性的语言。

一部作品艺术性的语言体现在哪些方面?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文学作品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夸张、反讽、隐喻等技巧运用,这是对的,但还不够,或者说这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一方面,文学作品运用这些技巧的真正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作品语言的重量、温度、色彩,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疏密、节奏和速度,以及语言叙述的语气、声调、视角、姿态,语言背后的声音和隐喻(画外音、言外之意)等,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受到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才能真切体会到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的语言魅力。如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等下草虫鸣”,我们可以听到雨打山果掉落的声音,草间的虫子鸣叫起来了,一静一动,一起一落,语言的氛围非常好。凡是不具备语言魅力的作品都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不值得阅读的。许多快餐小说如网络小说,都有这个毛病。这里举曾经红极一时的一部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初看这个作品叙述很有特色,带有调侃的口气来叙述严肃的历史,但很快就发现写一两部还行,但后面三部四部一直到第七部,都是一个调调,还有很多细节重复叙述,显然是为了凑字数玩故事赚钱。这种作品很快就过眼烟云。

2.诗要读到意境或境界、气象、激情、胸怀和意蕴

读诗关注语言的音律、色彩、词语的轻重、疏密、节奏等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意。诗意最终呈现的风貌和风格,中国与西方是有差异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更多表现的为“意境、境界、气象”;西方也有的诗讲究意境,但更突出的是激情、胸怀(另一种气象)和思想意蕴。

诗要有意境和境界,大家熟知,我在这里不说。但要讲一下有“气象”的诗。我们常讲汉唐气象,这在文学上表现相当明显,如汉赋词语华美,铺排扬厉,一副浩浩荡荡的样子;唐诗如李白的诗中,则是瑰丽、豪放、潇洒、恣肆,一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样子。这就是诗中词语编织的“气象”。《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对汉唐的诗赋,我们加一句,“大国之音旷达而豪放”(就连一个专注意境营造,很唯美的诗人王维也写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壮丽的诗句)。

西方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正值西方海外殖民扩张成功,财富急速积聚,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科学大发展的启蒙运动时期,即18世纪前后,诗人的诗表现出来的也是一副激情满怀的气象。如英国诗人雪莱、拜伦、勃朗宁,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如席勒、歌德、海涅等身上都可看到,还有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美国的费特曼(中国的郭沫若深受惠特曼影响)等,他们的诗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股激情和胸怀。

3.小说要读出想象力、惊奇、逼真和深刻意蕴

《西游记》的想象力我们不说了,写实作品《红楼梦》开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构思奇特,想象力丰富。同时这些作品的逼真感同样很高。如《西游记》尽管里面描述的是种种神话故事,但有生活和动物心理学做基础读起来同样非常逼真。至于伟大的小说,都必须具有深刻意蕴,否则就因为缺乏深刻意味而流于肤浅。

总之,我们倡导一种文学性的作品阅读方法,其实是一种带有非常专业性的文学阅读,目的是搁置各种工具性、实用性的非文学阅读,让大家对文学作品有一点儿文学的感觉,让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靠谱一些。就像大家唱卡拉OK,懂一点音乐专业性的常识,唱歌虽然不会唱出专业水平,但总得靠谱一些。懂一些专业性的进入文学的阅读方式,才不至于把小说仅仅看成故事,把诗歌看成浪漫情感的抒发,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真正读文学。

篇(2)

一、倾听文学的声音

小时听妈妈讲故事,听奶奶说童谣,听老师诵诗书,这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声阅读。无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精卫填海,都曾经深深地吸引着年幼无邪的孩子,让他们想象,引他们思考!这样的有声阅读,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了一颗向往文学的种子。

这种有声阅读,其实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必经的,也是他们最初呼吸到的文学气息。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出现了有声读物,这更有利于孩子爱上阅读。这是听文学的阶段,也是有声阅读的初始阶段。

有声阅读逐渐从听的阶段迈向说的阶段,这是让孩子爱上文学的好契机。孩子说话表达时,教师可以倾心聆听,也可举办讲故事大赛,激发孩子的阅读表演欲望,还可以举办编故事写文章大赛,激发孩子创作的兴趣。这一阅读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当然形式也从讲故事到朗诵、演讲,再到辩论赛不断升级变换。这个过程中,声音一直伴随着阅读,吸引着孩子亲近文学,爱上文学。

二、徜徉于文学的天地

亲近文学,自然需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徜徉于文学的天地,用文学经典滋养孩子的身心,开始自主自由的阅读之旅。

这一时期,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书籍及其阅读量。在学习生活中,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好书、推荐佳作。比如,利用语文晨读课给学生朗读席慕容的散文,班上很快掀起了一股席慕容热,书桌上有了《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等优秀作品,后来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歌也在教室悄悄流传。另外,结合教学文本,带领学生走进名家名品。在教学《幽径悲剧》时,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了解他的生平,拜读他的文集。《秋天的怀念》让我们结识了史铁生,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感受《我二十一岁那年》的生命律动。就这样,伴随着课堂学习的步伐,我们走近了沈复、冰心、老舍、朱自清、泰戈尔、屠格涅夫……文学星空中的无数明星魅力四射,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徜徉停留,迷恋陶醉。

这一阶段,教师进行有意识的推荐引导,对学生阅读对象的选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推荐的好书有许多,推荐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好书涉及的题材体裁也应多样,纯文学的故事、历史文化类的、人物专访类的、天文地理类的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等五花八门。这样的推荐让学生触摸到好的书籍,灵魂浸润在文学的养分中。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要读好书,也要多读好书,阅读量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刘勰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亲近文学,爱上文学以后,我们自然就要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此时,教师可以以活动的形式推动阅读活动,为学生举办读书交流会,开展书籍“漂流”活动,鼓励他们写读后感,并举办读书征文活动,鼓励学生以书会友。活动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有效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着、体验着文学的魅力,学会了感动、感悟,而这一切精神活动正提升着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老师真正的教育使命也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亲近文学,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一个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三、领略文学的魅力

在关注阅读的量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得关注阅读的质。有质量的阅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享受文学带来的心灵的快乐,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真正从亲近文学演变为走进文学。这时候,适合的阅读方法往往左右着读书的质量。这里笔者介绍几种阅读方法,它们是非功利性的,与应付语文考试的阅读方法不同,这是一种心灵体验式的阅读方法。

1 符号表情法

所谓符号表情法就是读书时,用笔在书页上圈点画线做符号,画线可以明确文字内容,符号表情可以表达阅读的情感体验。其中符号代表的意义是自定义的,可借鉴QQ表情符号,用脸谱表情传递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疑问、惊叹、微笑、愤怒等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只用几笔,就可以通过个性圈画在书页上记录下来,供回味交流。这种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既简单方便,又有个味,特别受中学生的青睐。圈画表情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体验、感悟、成长的历程。它不同于应试教育下圈点中心句、关键词等方法,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对阅读感受的个性表达,适合当下信息时代的学生群体。

2 书写心灵对话贴

首先,与作家的作品对话。

边阅读边写贴,它可以实现阅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心灵对话。把每次阅读的即时感想写在一种颜色的纸贴上,然后附贴在文字旁。这样心有所感,就笔墨追录,三言两语也好,长篇大论也罢,它记录着阅读者那一时刻的特别情怀。在写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

其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好书百读不厌,我们可以把自己钟爱的经典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用一种不同颜色的对话贴记录与作家作品对话的心灵之语,这样花花绿绿的对话贴让阅读者看到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阅读体验的变化。再次阅读时,看看自己彼时的感悟贴语,想想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对笔下的贴语自然是感慨良多。这些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正是阅读成长的见证。

最后,与书友的心灵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他人交流分享,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更让阅读者找到一种阅读交流的快乐。在与他人交流对话中学生学会了分享体验,更学会了欣赏他人,宽容接纳他人。在对话过程中,阅读共鸣会让书友间亲近和谐,而争论则会引发思考与进步,这些就是对话撞击出的心灵火花。

生活的变迁,阅历的丰富,每一次阅读都将是一次新的心灵之旅,每一次对话都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把阅读视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篇(3)

关键词:儿童文学;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

1引言

儿童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儿童文学在儿童阅读中的地位不可取代,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下文研究针对儿童文学在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与对策。

2儿童文学介入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儿童文学有利于增强儿童英文阅读的兴趣

儿童文学可以增强儿童的英文阅读兴趣,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儿童文学已经开始普及到我国语文教材中,并且随着课改的进行,这些素材也在不断更新。同时,很多儿童在课外,也会接触到儿童文学。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英文原著,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借助那些丰富有趣的情节,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对英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也会提升。另外,文学作品中包括儿歌、通话以及语言、故事等很多题材,这些都能够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2.2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

毋庸置疑,词语的积累、读书识字、语感等相关能力是进行语文阅读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为:首先,儿童文学阅读可以较好地达成儿童对英文单词与词组的认识和熟悉;其次,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促进儿童英语阅读思维的形成;比如说,英文的童话故事可以为儿童思维的训练带来帮助,以童话中故事的趣味性为依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最后,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培养儿童想象力、情感方面的素养。

3儿童文学有利于儿童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3.1提高儿童审美感受力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对审美对象所传递出来的反应能力,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生理感觉因素,还包括审美者长期积淀下来的兴趣。这种能力会随着审美者不断的实践阅历而逐渐丰富。比如,儿童在听到一些儿歌时,就会感受舒适感,进而会投入到儿歌中去,这也是儿歌为什么那么吸引儿童的关系。儿童在面对儿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积淀理性上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得儿童的心理变得更加愉悦。并且这种反应会随着学生的经验和感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什么反应。比如,儿童在阅读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之后,就能够在审美上产生一定的阅读经验,这会使得儿童在不断的接触文学形象时产生一种特定的审美感受,儿童能够根据审美对象所展示出来的特征进行其内涵的领会,这也就是儿童看到狐狸、灰狼和小白兔的时候会产生狡猾、凶狠和活泼的审美反映的原因。

3.2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分析之后产生的审美判断。这种判断能力就是通过不断的评判之后产生的能力。例如儿童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就会根据以往的审美经验进行自由的联想,进而使得审美特性与儿童的情、意联系到一起来,进而产生审美想象和深厚的审美境界。儿童作品的阅读,能够将而儿童的心灵点燃,使得儿童能够对文学作品产生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将儿童阅读的审美判断能力进行丰富和培养。例如,短篇童话英文版《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这个童话讲述的是一个老房子陪伴主人,对主人不离不弃,但是主人嫌弃房子旧了,想要将房子卖掉,房子不想离开主人,就想出很多的方法来阻止售出,这引起一对夫妇的关注和兴趣,最终将房子买下,房子无奈只好离开。最后房子的主人又将房子找回,并且将房子进行装饰,一起到老。儿童看到这类作品就会在感受上有不同的体验,这种童话故事还能够教会学生一些道理。

3.3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审美理解是对事物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和强化的过程,这种审美感受会使得审美从感性变成理性。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也是从作品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内外部的联系入手进而理解,进而使得事物的一些本质和内容变得更加简单直观,进而能够积累很多事物的审美属性,最终使得儿童的审美理解力能够不断地提高。例如,儿童在阅读“快乐王子”的时候,能够引导儿童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如正义与邪恶等之中隐藏的内涵。

4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对制定更加完善的儿童阅读对策,提高我国儿童整体英语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基于此,希望通过本文的思考和探究,能够为相关儿童英语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11(11).

篇(4)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赏析;要领

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在历年的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乎没有哪一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赏析题,并由此一直延伸到高考。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的能力培养和技巧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类作品赏析的要点表述

《n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文“7―9年级”阅读部分,对“文学作品”

欣赏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历年各地中考文学类作品(记叙文类)考查的要点

就初中学生而言,一般在试卷中经常出现的文学作品类考题体裁类型(不包含古诗词赏析和文言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小说和散文。诗歌和戏剧很少出现。其中散文又可以细分为三类:写人叙事类、状物抒情类、托物寓意类。其主要考点可以归纳为:①对作品的整体感知;②重点语段、句子、关键词语的赏析;③人物形象的分析点评;④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评价;⑤作品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融合等等。

综合观照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考生的文学类赏析题答题情况,失分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其失分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文章没读完或者没读懂,就盲目答题;不能将问题放到文本和时代文化背景中整体感知思考,而是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就题答题;思考问题不周密全面,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不能拿全分;答题不规范,答案指向不清晰明确,主次不分;文体概念不清,乱用或滥用名词术语和答题“套词”。书写杂乱,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卷面不整洁。

三、文学类作品赏析解答的常用步骤及要领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必要时做一些圈点、勾划,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知,采集丰富、正确的信息,为后面的解答考题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源性要素。

①时代文化背景。时代文化背景往往会在作品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重大社会事件、历史人物、典章故事等文字中透露出来。

②主人公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往往是通过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是在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凸显出来。

③表现的主题。文章的主旨有很多时候就在文章的题目、故事的以及结尾处表达出来,但更多的是在故事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需要考生自己感悟。

④表达的情感。文章集中抒感的地方,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当然,不少的作品并没有集中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是蕴藏在娓娓道来的情节叙述之中的,其实很多时候,人物的情感就是在平淡如话的文字里显现出来。

⑤较明确的写作技法。

文学作品的一些常用表现手法必须掌握,如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渲染铺垫、前后照应、卒章显志等等,在初读文章时,就要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文章运用了哪种手法,并标注出来。

⑥关键语句及含义。很多文学作品在文章的开头、过渡段、结尾处等地方会有一些揭示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旨的句子,要敏锐发现,及时圈画出来。

……

2.浏览考题,带题突破。

①将有把握的题目暂放一旁。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难易比例通常为7:2:1,真正有难度的题目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大多数阅读分析题的答案是较浅易的,这些题目可以暂时放置一旁,待有难度的题目思考成熟后,一气呵成地解答。

②没把握的题目要带在大脑中,以点带面、全面兼顾、重点突破。a.重点关注初读文章时筛选的有价值的各类信息,与题目中关键的考点、思维点结合起来,精读与考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段落、语句、词语等;b.思考时要将全文内容及文字主题兼顾到重点语句的分析过程之中,以一斑而窥全豹,切不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考虑要周密。c.有时候还要考虑该题目和前后考题的关联,并从中捕捉和获取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

3.周密考虑,规范答题。

①对每一题的答案的思考都要周密细致,考虑要周密,采点判分,按步给分,仍是目前中、高考阅卷的评阅方法,因此,要将要点一网打尽。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答题:a.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组织答案。b.结合人物形象以社会意义组织答案。c.结合全文内容,开头结尾,前后呼应的语段组织答案。d.结合重点语句(点题、扣题、升华主题……)组织答案。e.结合题中要点,周到地组织答案。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则必须引述文字内容,作简要分析;“结合自身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必须将文章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会不能离开文本乱谈一通,即每时每刻心中要有作品,脑中要有文本。f.结合题目分值,确定采分点,分点答题。

②答题要规范。a.要写“答”和冒号。b.尽可能分点来答,或用分号分步答题,或用总分结构答题。c.要尽可能将所留的横线和空格答满,答题不宜单薄。d.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字不要太大,靠线书写,留有修补空间)。e.规范、适度使用“套话、套词”,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深化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情感”、“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前后照应,紧扣主题”、“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突显人物形象,揭题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蓄势”、“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等。

在复习中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文体知识和表达术语的区分。例如,记叙文――记叙了……的故事,描写了……的人物形象,抒发了……的感情,表现了……的深刻主旨等;议论文――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等;说明文――加强语言严密性、准确性,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等等。

四、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和训练的几点思考

1.要关注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终身读书的学习品质。

2.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和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适当灌输一些被事实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3.复习期间的文学类阅读练习的训练,宜精不宜滥,宜少不宜多。

篇(5)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 电影观赏听说读写

一、前言

我国英语教育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学英语和中国人教英语,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处于渴望学好英语,却又因缺乏真实的语言情景而举步为难。

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多年来一直是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的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输入和教学的重要资源。笔者曾经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尝试这样的做法,去年在美国也观摩了国外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及其电影欣赏来进行的英语教学,认为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观赏是英语教学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和途径,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非常富有成效。

二、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她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扩展了语言知识。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巧。中国人学习外语,过去、现在、即使是将来,其主要渠道仍然是阅读。

那些脍炙人口、妙语连珠的传世之作至今为人所称道。让学生能充分地领略到英语民族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贴切生动的描述。(赵莉。2004)

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了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还能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借助文学作品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分析、理解作品,赋予文字以符合新的生命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语言基础,同时能够在高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陈许,2001)。它的优势在于“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扩展语言使用思路”。(王守义1991)

2电影

英语电影无疑是英语教学来的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愉快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英文影片以图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段,使其比很多别的教学资源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电影所提供的是语言交际的典型情景,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重现实际生活的各个场面。

电影教学让学生听到英美人士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口语流利性对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由中国老师来进行。因此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的提高上有明显的欠缺。口语流利性所运用的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度,以及平均停顿长度等五方面。学生在观赏电影时,可尽情模仿。

电影有着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里有极大;中击力,能让学习者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3,两者的结合 既然很多文学小说都被拍成电影。这两种媒体又很容易结合起来,给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带来多姿多彩的方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和观看其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先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再观赏其电影作品,其中组织各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种英语教学方法收效甚好。三、教学策略 1,文学作品和电影的选择 教师对文学作品及其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的作品和电影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和文化,并且是男女学生都感兴趣的,避免选择语言或内容不适合的小说和电影。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学生的观后讨论提供了很多描述的空间。

2,文学作品阅读

1)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在课外阅读小说。

2)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要求学生上网和利用图书馆查阅作家的资料,包括作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时,要求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和精神病院的基本情况,讨论学生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等等。

3)让学生分组讨和分享自己在此阶段的查阅成果和认识。

4)开始阅读后,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人物(character)、场景(setting)、冲突(conflict)、情节(piot)、视角(poinl of view)、结构(structu re)、风格(style)、语气(ione)、象征(symbolism)和主题(1heme)等。

5)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测试,鼓励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做好讨论和观赏电影的准备。

6)测试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和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问题的覆盖面应广,包括情节发展、人物个性、文化问题、文学主题和个人的读后感。“在具体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文本和学生(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没有被体验(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实质性的存在意义”。(刘富丽,2004)

7)扩大学生词汇量是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不断地变换词汇的学习活动。包括词汇讨论和猜词游戏。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认为有趣或重要的生词记录在词汇本里,然后互相交流,还可以做成词汇卡进行猜词游戏。

8)在小说里寻找描写某个人物或事物的词汇,或对长句和难句进行分析理解。

9)要求学生边读边写,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还可以给小说里某个人物写演讲词、人物之间的书信,并阅读关于作品故事的报纸文章。

3,文学作品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1)讨论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

2)选择作品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用录像机拍摄下来,学生可以尝试人物的不同文化体验,克服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害羞心理。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便于反思和提高。

3)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以论文的形式写作品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作家主要代表作、历史背景、作品的主题、作品 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文章涵义的理解等。通过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冯倩,2006)

4)就一下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电影的结尾是否和小说不同?一些文学技巧,如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内心独白。在电影里会如何处理?并对演员的挑选、布景的设计、音乐和其它电影制作的因素进行各抒己见。

4,电影的观赏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看电影时只是从头到尾被动地把电影看完,这种被动的行为不能产生可感知的学习,不会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的预期学习效果。而且,他们习惯于靠汉语字幕来理解和欣赏电影。离开电影字幕,就不知所云了。教师要努力优化看英语电影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1)电影对话十分的地道和口语化,其中许多表达和俚语是中国教师本身也有不熟悉的,要在课前将影片的难词、俗语、俚语等汇编成词汇表,发给学生预习。

2)每观赏电影十分钟就让学生做一些有关电影内容的理解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电影的理解能力。问题最好是多项选择题的形似,每个问题提供三个选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答题,又不影响电影观赏。电影里的英语语速往往太快,惯用语太多,对学生来说完全理解难度很大。因此,根据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节目对话里比较清晰和容易懂的部分,或是画面里比较很明显的视觉细节。通过回答这些较为易懂的问题,学生会更加投入、更加有信心地观赏电影。

3)在观看电影期间,还可暂停来进行语言学习。具体的做法有关掉声音,猜对话内容。

4)选择有趣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反复听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发音和流利性。

5)要求学生注意演员讲话时的弱读、重音和节奏,并加以模仿。学生经常会发现演员对一些词的弱读有时会弱到无法听到,知道就是说本族语的人也无法听懂所有的句子,也要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知识来理解的。

6)像唱卡拉OK一样,让学生看着英文字幕带有感彩地进行口语练习。

5电影观赏后的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电影内容、主要人物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就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文化内涵、主题、乃至人物的某句精彩对白。挖掘影片给人的启示。比较文化差异。

4)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训练学生的发音和地道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文背得越多,英语的表达就会越流利、越地道。正如李荫华教授所言:“背诵、朗读是我语言教学的一个经典作法”。

5)比较小说和电影,写电影评论,扮演电影评论家进行辩论,在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发现,或写成文章。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展现了一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及概貌的窗口,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篇(6)

一、从选文上看,小说和散文基本上平分秋色

小说方面,以中外著名短篇小说为主。散文方面大部分是现当代名家作品,有偏重⑹滦慈说模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选用的何家槐的《母亲》(本文有所争议,有人认为是小说,有人认为是怀人散文。此处采取高考命题者的看法,称之为散文),2016年高考北京卷选用的实的《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有偏重描写抒怀的,如2016年高考天津卷选用的彭程的《在母语的屋檐下》、2016年高考上海卷选用的熊久红的《湖殇》。

二、从具体考查要求上看,理解、分析、概括、探究全面开花,各有涉及

1.理解方面,主要是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关注重要词语、句子的深层意蕴,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如2016年高考上海卷第8题:“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什么?”

2.分析方面,小说主要体现为对情节、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散文主要体现为对文段、材料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对关键语句的分析。这类题要求考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如结构安排、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第22题:“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3.概括方面,一是概括作品人物性格,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第21题“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二是概括内容要点,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11题“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这类题要求考生具有搜索、整合、提炼信息三种能力。

4.探究方面,探究的内容核心是“思想意蕴”,命题着眼点有作品主旨、民族心理、得到的启示等,常见命题点有文章标题、文眼句、人物思想、情节(细节)内涵等。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1题第(4)小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探究题趋向降低难度,增强可操作性,更多地融入了分析、概括的要求。

篇(7)

【关键词】媒体化时代;英美文学;文学批评;文学阅读

引言

在网络与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先进的教学媒介,探索全新的文学教学模式,以文学鉴赏为主,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合理引入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阅读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

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所谓文学理论,是指通过文学作品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等,从而提出一些原理和原则。严格来说,文学理论是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也就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知识是进行任何文学批评的重要基础之一。文学批评则是以规定的标准为主,对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所引发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阐释,形成一定的结论。本文所涉及的文学理论更侧重通过文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理论对英美原版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学批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赏析能力。显而易见,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合理利用文学批评理论赏析英美原版文学作品,培养英美原版文学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英语语言水平及文学素养,并将所学所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笔者认为,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帮助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而非片面传授文学理论知识。

二、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

文学阅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未谋面的、超越时空的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读者会慢慢地形成对原作内容的看法和评价,并自发地由这些看法引发出一些文学批评。所以,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专业的文学批评家才会做的事情,而是进行阅读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行为(羊艳2008)。比如儿时阅读简易故事书后,故事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等因素都会给人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甚至会对故事中的各种人物产生不同的情感,或喜或厌。另外,以上因素有助于读者较全面地理解所读故事。对于那些从未学习过文学批评理论的读者而言,这种自然而然的文学批评行为属于自发性评论。同时,这种自发性评论会受到读者自身经历、教育背景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因此,尽管自发性评论具备一定的评价标准,但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自发性的文学批评具备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并且与文学批评理论有一定的联系。而英美文学教学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评价所读文学作品,不是让他们自发性评价。英美文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鉴赏作品内容,提高审美、鉴赏水平,从而提高自身境界。

三、媒体化时代下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相比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而言,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新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仅从信息量这一角度来看,新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甚至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另外,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与英美文学相关的教科研论文及硕博士毕业论文。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了英美文学课堂中容量巨大的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通过互联网选择或截取相关教学资源,如与所要赏析英美文学相关的电影及文学评论等,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互联网的另一个优势是避免了纸质图书数量不够丰富、主题单一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英美文学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师制订的目标或任务寻找英美文学原著并进行深度阅读,无论是学校图书馆还是书店都不一定具备足够数量的纸质图书供学生选择,且有可能出现版本差异的问题。然而,互联网则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学生寻找英美文学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将多媒体及互联网融入教学,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摆脱单纯依靠课堂学习的不利影响。此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三者融合起来,通过建立层级分明的教学体系实现三者的结合。对于基础部分的内容,如文学史知识、作家介绍等,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对于那些提高部分或需要批判性思维且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前沿性问题,如文学作品的评价、文学论文的分析等,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吸收百家之观点,从多个维度搜集有用的评论和看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更严谨、更合理的结论,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文学评论引入文学赏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能否精通掌握一门课程。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好引导、督促工作,并鼓励学生,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往往只会提供学习动力,而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仅凭兴趣和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让他们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英美文学课程主要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大部分组成,所涵盖的知识信息是纷繁复杂的。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面授,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教师必须制订科学的计划,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自主性学习。首先,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学批评理论,鼓励学生正确运用批评理论的方法赏析文学作品,并进行合理评价。这样,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更能方便他们课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阅读和批评(孙伟民2015)。其次,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媒介创办英美文学交流群或公众号等,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即文学批评理论参与交流。当然,教师要在每次活动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将文学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上传到群里,让学生提前阅读,了解活动的大概内容能更好地融入交流活动,提高参与效率。然后,教师可以上传相关的拓展内容,供学生复习及延伸学习之用,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性的建议。再次,教师可以提供一份拓展书目,尽可能涵盖英美文学课程要求鉴赏的所有作品,并附上相应的网络资源链接,且这些资源要涵盖课堂拟引入的文学批评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喜好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读物,并结合课堂所学赏析知识,或者围绕这些作品发起话题,与其他同学讨论。对于那些对英美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术研究前沿作品,供他们思考与研究,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