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文学常识

高中生文学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生文学常识

篇(1)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国学教育的延伸,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品德,提升我们高中生个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是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尤其是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非常快,迅捷的生活方式对于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高中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有欠缺

人文素养的概念,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导致很多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并不够具体,认知也比较有偏差。由于社会上的不良思潮的广泛影响,比如,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意识比较差,甚至受到一些富二代追求安逸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会产生残缺的人格。

在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可能完全的杜绝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缺乏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和艺术本身缺乏鉴赏能力,而在甄别和欣赏的过程中又有可能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拿所谓的自由和个性当借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高中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身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不乏先进的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在某些教育层次方面只是占据语文教育过程中比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本身学科的教育可能会体现在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被选修课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发挥出其教育本身的精粹,因此导致了这一学科知识处于非常弱势的教学地位,有时甚至在我们学生部分群体受到轻视,这样是不可能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促进高中生人文素养提升

汉语言文学基于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强调全面发展,深入探讨,因此必然对于促进我们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所以选择良好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和学术研讨,因为很多学校已经看中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于高中生群体人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可以提升学生人文气质的美化和生发。由于汉语言文学中的很多经典篇章是非常唯美的,打造良性的人文环境可以激起高中生对我们很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增进高中生自身人文素养培养

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是基于先进的教学环境基础之上的,对学生也有一定要求,应该配合学校定期开展的课外培训,加强自身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一样可以做到妙趣横生。

在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定期的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聘请国学大师或优秀作者来对高中生的汉语言吸收和使用能力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便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语言自身的魅力可以满足我们高中生群体的心里发展,我们在阅读很多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了,再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学习科学的汉语言学习方法。

良好的人文环境之下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我们虽然置身课堂之上,却能够遥想汉语言文学故事情境中所出现的文学情景,这样就可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诗歌体裁中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层面的运用,同时可以组织诗歌朗读比赛文学创意比赛,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质,为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做好积淀。

篇(2)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篇(3)

一、给予学生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中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生

理上已经接近于成年人,但是在心理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全独

立的特点,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多给予关爱,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心对语文的学习欲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笔者在教学中善待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的基础与成绩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笔者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不讽刺、挖苦学生,尤其是让班级语文学习成绩相对滞后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从而乐于参加语文学习活动。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凡是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或者表扬。高中生虽然年龄较大,但是在受到教师的肯定之后,心情与小学生并无两样,这样的激励行为能够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另外,笔者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学习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措施,加快赶超。

二、分层设计教学,发挥杠杆撬动效应

高中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或者分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够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开展优化,整个教学活动就难以发挥明显的成效,甚至过高过难的教学目标,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更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组织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注重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量身定做,对语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相应地提高难度,在后进生的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相应地降低目标难度,通过调整教学目标的方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拥有适当难度的目标,使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实现学习目标,避免了目标过高产生畏惧感的状况。在课堂教学环节,笔者专门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提问内容,便于在课堂师生互动环节灵活运用,调节课堂氛围,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

性。笔者将每一次考试考核都作为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良好机会,专门针对后进生设计了以基础性知识点为主,难度较低,并与学生学习目标基本一致的考核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考核考试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自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层面,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应当将学生这一方面的特点与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培养自主能力,前延教学环节,改革课堂模式,在完成知识性教学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倡导学生在每一课新授之前进行有效预习,预习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还向学生提出预习的重难点,要求学生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些基础性知识点,还在预习中筛选难点,提高自己下一步学习的针对性。在课堂教学环节,笔者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方面,一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环节予以点拨,以及最后的梳理总结,采取这样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此外,笔者还在课后复习巩固中向学生传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有关记忆规律的内容,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以及频率,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组织丰富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的时间是紧张的,节奏也是较快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无暇顾及语文教学活动的拓展。其实,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只要做有心人,完全能够穿行,取得实效。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难点,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如,诗歌特点、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等,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成效。另外,笔者还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用心感悟,深入思考,获取素材信息,成效也非常明显。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背景,能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开阔学生成长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加强对学生课内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点,让学生能对不同情境中的各种语言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了解和体悟,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意识。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对英语本质进行准确的了解。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符号,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对一门语言进行学习,一方面能提高人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对语言的本质进行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在不断的融合,要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实际有效的交际和沟通能力,应该让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含义进行全面的掌握,对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比如,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英国一位学者将其翻译成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要知道“bread”可不是我们所说的“米”。当我们在面对与我们自己国家文化、语言等均不相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时候,对其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解,对英语学习能力的掌握就更有价值了。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有效措施

1.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需要将经济、政治、历史、艺术、文学以及宗教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体现。比如,在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还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或者其他各种文化背景知识对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欧美文化背景下的俗语或者成语等都对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对不同文化背景类型的文章进行翻g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大有益处,当然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不断的积累。比如,在翻译“I can wear three different hats this week”这一句子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wear three different hats”是什么意思,而如果学生了解美国文化中的“hat”表示在某个时期从事相应工作之后,学生就能理解自己翻译出来的戴三顶帽子,其真实的意思是从事三项工作。同时需要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课堂中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或者翻译学习,以此丰富自身的文化常识。对不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东施效颦”这一成语,要是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就是“Dong Shi imitates Xi Shi”。西方人士当然不知道这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当其了解这一典故之后,就能将其进行正确翻译为“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even worse”。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该句型表述方法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表述方式的创新,为了能使英语学习更具有活力和生动性,可以采用富有文学性的表述方式进行文本翻译,从而提高学生将文化背景知识应用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的效率。

2.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没有专门设置讲授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课时,可是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又经常涉及到相关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最大化向学生讲授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中涉及到的相关文化背景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西方国家相关的谚语进行掌握,诸如英美等国家很多信奉基督教,在《圣经》中有很多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go to hell”等表达法,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建立的文化背景意识。另外,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挖掘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通过长期的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化背景常识,并且能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应用,以此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比如,在学习有关dog这一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dog”的谚语,很多同学看到“Old dogs cannot learn new tricks”这样的一类句子时,他们会认为这是一句骂人的句子,其实不然,在英美文化中“dog”可以代指人,且有亲切的意思。教师就应该从这些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解,让学生在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之上,培养其英语文化意识,这对英语学习能力的掌握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学书,王亚歌.体验: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0(4):116-117,130.

[2]殷康梅.校本选修《英美文化概况》对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探究[J].英语教师,2016,16(18):24-28.

篇(5)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据我和同事的观察与研究,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目前极少有教对内容的,往往是错的一塌糊涂,严重地违反读与写的常识”。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无视高中生散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在学术界,关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的问题,一些学者在学理上进行过诸多探讨。何更生教授提出,确定课文教什么,要依据学生学什么即依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等,王荣生教授则更为明确地提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有两大依据——文章体式和学情。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学情的含义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包括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学习方式和方法。其中,学习方式是我们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包括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在确定高中散文教学内容时,应该依据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为有效呢?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高中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关于学习方式的类型,学界有过多种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分类是:从学习内容以及信息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发现与建构还是通过他们告知的角度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研究性”,即“类似科学研究”的意思,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着力倡导的“探究”,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无外乎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两种。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依据接受式学习来确定散文教学内容,即主要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传授哪些散文知识,怎样向学生分析讲解散文的“神”和“形”及其如何统一等。这种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路不仅违背新课程的理念,从高中生“学情”来看,也不符合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实际。因为,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在总目标,而且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和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课程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这些规定都说明,高中生的阅读学习包括散文学习应该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另一方面,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来看,高中生也应该以研究性学习作为散文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设计高中散文教学内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怎样根据研究性学习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呢?下面我们以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想北平》的教学为例来具体谈一谈。

首先,要选准研究课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课题内容是决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什么样的课题往往决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确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语文性”,二是“问题性”。所谓“语文性”是指课题富有语文味,课题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章和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研究结果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目前有的一线文教师组织开展的一些所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人感觉不出语文味,体会不到语文性。如不少语文教师将诸如“环境保护”“城镇化战略”“旅游开发”“人口控制”“文化产业”等原本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无一例外当成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此越俎代庖,不仅吃力不讨好,更造成了语文课程的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这样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就不能冠以“语文”的头衔。所谓“问题性”是指课题能够对学生形成问题空间。对学生阅读各类文本而言,通常会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在文本中能够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可称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另外一种是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联系作者生平与创作主张、创作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文本等相关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可称为“结构不良的问题”。确定散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该把“结构不良的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为学生带去“研究”的必要。基于上述来考虑,我们可以把“京味语言研究”作为《想北平》的课题。这是因为,研究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老舍的语言风格显然凸显了课题的语文性;同时,学生要解决本文京味语言有哪些特点和优势等问题,仅仅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通过分析整理才能找到答案,这也就说明该课题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其次,要把握研究思路。课题确定以后,针对课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师生研究什么通常决定教学什么;而这里所说的“研究什么”就是指围绕某个课题所确定的研究思路或者称之为“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散文学习的研究思路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适当取舍。据此,我们把《想北平》的研究思路确定为:1.本文的京味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研究;2.本文的京味语言与作者老舍其他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语言特色的对比研究;3.本文的京味语言与其他作家的“京味散文”诸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作品的京味语言对比研究等。这些“子课题”都来自于文本又不绝限于文本,为学生开拓了研究空间的同时,又紧扣文本,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整个过程中。

再次,要明确研究步骤。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通常与教学内容是并列的概念,前者属于“怎样教学”的问题,后者属于“教学什么”的问题;然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这两者并非泾渭分明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就相应会构成什么样的研究内容;“怎样教学”影响甚至决定“教学什么”。因而,设计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是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关于《想北平》“京味语言研究”这一课题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第一,与文本对话: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老舍京味语言风格的词语和句子,分析京味语言的主要特点。如:1.儿化音的词语:“空儿”“差点儿”“带霜儿”等,2.特定的北京方言词汇:“匀调”“挤得慌”“捡着”“躲开”“买卖街”等;3.特有的北京方言句式:“还差点事儿”“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也对不住我自己”“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等;第二,与作者对话:文中的京味语言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老舍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本文所写对象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京味语言对表达作者“爱北平”思想感情的作用;第三,与同学对话: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京味语言与本文作者其他作品以及相关作家的京味散文作品的京味语言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每个小组将成员按任务分为三类,一类成员的任务是查阅有关老舍生平的文献,尤其是反映他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材料;二类成员的任务是查阅老舍创造的其他作品,着重研读其语言;三类成员的任务是查阅相关京派作家成员创造的作品。然后在小组进行集中讨论。通过从本文和老舍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作家的京味作品的比较中着重明确京味语言的共同之处。其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京味语言的合格线;其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其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这三个条件实为三个文化层次。同时又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是超越了三个层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老舍对北京深深的爱。生活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正如老舍本人所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篇(6)

有的学生说,语文课本来还是喜欢上的,许多课文在老师没有分析前自己读了读,感觉挺好,可是老师一讲析,什么划分段落,什么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分析这个,讲解讲解那个,语文课就越听越觉得没有啥意思。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功夫在诗外”。探索一条使高中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的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必读的20部文学名著,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的阅读总量。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给中学生开列了必读的中外名著,规定中学生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那么,现状怎样呢?怎样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谈我的想法。

一、当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到底怎样?为此,笔者在一所三星级学校的高一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10份,返回110份,有效问卷110,现将统计出来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5.你看过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吗?你看过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吗?

有87人承认看过至少2本以上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还有学生承认看过一些粗制滥造的不健康的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详表暂不列)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们不是不读书,而是读书的品位部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在学校里、甚至在课堂上特别是语文课堂上“悄悄地干活”。绝大多数的学生手里除了课本,只有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名著只有极少数学生手头有,即使有名著,可是学生还是不爱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挺重,使学生远离名著。且一些名著大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费劲,见效慢,晦涩难懂,读后没有什么印象。不少老师和家长也不支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读名著上。

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名著的阅读重视不够,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名著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衔接的不够好,虽然有的教师布置了名著的阅读任务,可是不依据课堂加以落实,不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加以消化,没有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没有把“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那么,名著的阅读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二、名著阅读的实践与探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名著与课本同样看待

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更新理念。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里的素质既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领域。要改变读名著少的现状,不仅课外要读名著,课内也要读。要在读名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情感、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确实是自己学习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需要。书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从而改变由老师布置的被动性阅读为自觉去寻觅、探索的主动阅读。

(二)培养读名著的兴趣,激发读名著的热情

1.改革现有教材,把名著引入课堂

现行的高中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大胆取舍。我们和学生在一起讨论,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哪些作品应该一般性阅读,哪些作品应该删掉,先由学生拿主意,最后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保留下来的课文,也一改过去教师的“透彻分析”法,而是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启发学生反复阅读,对比讨论,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请学生思考: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波希米亚姑娘给伽西莫多水喝,伽西莫多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可是这个题目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需要不需要换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呢?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悲惨世界》,探讨小说的主题,探讨法国作家雨果的宗教思想。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养成了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也为培养学生读书要善于思考奠定基础。

2.由易到难的选读,循序渐进地指导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兴趣,切不可一开始就把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巨著一股脑儿的推给学会,让学生课堂上也读,课外也读,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应该指导他们他们由易而难地选读,循序渐进地鉴赏。高中生刚入学时,接触的散文较多,而台湾作家刘墉的散文作品学生很是喜欢,他的散文语言清新,道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于是就先将《刘墉散文集》推荐给学生,然后结合课本向学生推荐现代散文名著名篇,如冰心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林语堂的散文等,鼓励学生有选择性阅读。

到了第二阶段(高二年级),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学名著,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老师有意识地开列书单给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阅读这些名著。

到了第三阶段(高三年级),许多学生已经自觉主动地阅读了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林清玄等人的作品了。这样循序渐进地阅读使学生消除了对名著的恐惧心理,并且整个读书过程由老师启发诱导,学生对读书怀有一种好奇,这样使学生对读书带有一份渴求。

3.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直观欣赏音像作品

针对高中生年龄特点而编订的名著普及本,使高中生读起来比较轻松,比较愉快,比较省时,再结合各个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大量的名著普及本,原著本较少,所以就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的中外名著。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直观的形象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在教读课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经典音像作品。在学习《雷雨》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利用寒暑假,开列学生必看影视作品,如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特别是新版作品。那优美的画面,那曲折的情节,那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欣赏名著的兴趣大增。

教师再利用课堂进一步指导学生赏析影视作品,如点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对林黛玉裸死情节的处理与原作是否矛盾,怎样处理效果更好?这样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非去读原作探其究竟不可。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由重课本转变到重读书,才能主动地进入读书的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读书实践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多读名著是疏通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而名著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的,

是用心血浇铸的流传千古的著作,在得到审美愉悦,人生启迪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就是阅读的至高境界。为此,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1.举办作品主题交流会

众所周知,爱情是文学名著永恒的主题。高中生都爱看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的学校和家长禁止学生阅读这类作品。把它作为学生禁止谈论的话题。“堵”,总不是个办法,倒不如“疏通”开来,组织学生去探讨,用名著去影响学生。老师给学生开列了如《麦琪的礼物》《红楼梦》《飘》《初恋的感觉》《青春之歌》等一系列爱情作品,我们举办一个“爱情作品研讨会”,请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爱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准用约定俗成的观点老调重弹,允许百家争鸣。有的同学谈了自己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爱情生活的看法,有一定的批判性。有的学生就《飘》谈了自己认为最美的爱情观。尽管学生中有的人的观点还很幼稚,但是绝大多数都认为不带诸多附加条件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2.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对名著最感兴趣的章节改编成课本剧,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分小组组织演出。然后,请班委干部推荐到班级演出,最好的作品再代表班级参加学生的文艺演出。如有的班级学生表演的《雷雨》《武松醉打蒋门神》等剧目,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让学生登台献演,既训练了他们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使他们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日俱增。

3.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

针对文学名著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共识在讨论中达成。如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林黛玉与薛宝钗,你认为谁更可爱?祥林嫂的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不仅要深入了解名著,而且还要独立思考,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价事物的能力。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心社会,关注人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故事会、课前3分钟演讲,文学常识抢答赛,出黑板报、办橱窗报、成立文学名著研讨兴趣组等多项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兴味盎然,心情愉快,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7)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 写作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高中汉语文中,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汉语文素质进行培养。因为写作教学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对文字和词汇的掌握水平、情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等一系列能力, 所以写作教学本身也染上了很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目前的高中汉语文教学对写作的训练称不上理想, 有些学生虽然有很渊博的语言知识,却缺乏相应的运用能力。引起这种缺憾的原因中, 写作教学的问题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一、高中汉语文存在的问题

1.写作方法单一。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命题,随意的一点指导,学生艰难地凑够字数,教师或粗批或细批,最后是讲评。这种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缺少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作文评价方式上,多年沿用“教师一支笔”,学生写,教师改。教师独揽大权,掌握着学生作文分数的生杀大权,学生只能作为被批阅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有效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权威性,而学生则只能处于附属、盲从的地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个体的进步难以被发现,学生很少得到肯定与奖励,这种评判必然是苛刻的。长此以往,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作文写得好不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全靠碰运气。这种错觉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渐被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2.写作抄袭问题。该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态度,一方面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不严,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对写作的意义缺乏认识, 这样一来就滋生了应付心理。学生并没有将写作教学当成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式, 因此对教学中的写作任务放弃构思, 只是从相关书籍或网络中查找类似的文章, 改写或拼凑后直接上交。这种抄袭问题不但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下降,而且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塑造非常不利, 尤其是对诚信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3.阅读匮乏问题。阅读是积累写作经验, 夯实汉语文基础的重要行为, 但目前高中生往往存在严重的阅读匮乏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一种学科偏见, 许多家长或学校只看重理科, 轻视文科, 而即使是文科学生,也往往对汉语文缺乏重视,这使得汉语文中的写作与阅读都基本被忽视了。在过重的各种课业负担下, 学生基本没有用于阅读的时间,这种情况令学生的写作基础极其脆弱,没有足够的文学常识与文学素养, 更高的写作能力运用也就无从谈起。

4.感悟缺乏问题。高中生活的紧张令高中生的生活圈极为狭窄, 缺少与社会、与自然的接触,这种对生活的无知令学生的感悟力极端缺乏。肤浅的阅历和机械枯燥的生活剥夺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思路,令他们的文章没有广度和深度, 显得如同自身的生活般枯燥无味。这一问题是极为严重的, 不仅会大大降低写作教学的效果, 更削弱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只懂课本上的知识, 对世界完全缺乏兴趣和认识的学生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更不可能获得继续发展进步的必要素质。举例来说, 如果让学生以当前社会上的“老人跌倒不敢搀扶”现象为主题写作, 但学生对这类事件完全不了解, 或者对事件本质缺乏认识,写出的文章不只会空洞无味,更容易跑题。

5.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二、高中汉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1.以阅读量增加写作素材。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积累,对生活圈子狭窄的高中生来说, 丰富写作素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阅读。学生的阅读不能满足于教师的引导与命令, 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令阅读成为学生的自动自觉行为,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确保能为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 写作灵感就能更多地涌现, 既能得到更多的写作方向, 又能获得更深刻的情

2.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3.以批改法增加写作兴趣。作文的批改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汉语文教师务必要对这项工作予以重视, 多多考虑不同的批改方法, 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令批改的方式本身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手段。教师不只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具体缺点和问题加以指出, 给出修改意见和完善方向,而且要适当选择新颖的批改方法, 以教师批改为主, 辅以学生之间的互批、互评, 既能让学生有亲切感和新鲜感, 又能刺激学生的竞争心理, 令学生喜欢上写作, 主动地进行写作训练和写作思考, 有助于写作教学长期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