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篇(1)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及语文课程,弥漫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即便是诸如“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等这样一些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都一直在争执不休、莫衷一是,理论界如此,及至实践层面,一线的语文老师当然也就无所适从、不知所往了。课程标准的出台,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这一矛盾,特别是2011版新课标的颁行。尽管如巢宗祺先生所言,新课标还有不少需“留待以后探讨的问题”[1],尽管今后还会有更新版本的课程标准面世,但新课标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最新同时也是具有连续性的顶层设计和清晰思路。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功能与地位、目标与任务、实施策略与教学方式等等,新课标都一一明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了新课标在手,老师们也许可以不必再理会“理论达人”那些令人目眩的说道,也至少可以抵挡一阵来自家长或社会焦灼心理的围堵。可以确信,在新课标的语境中言说,在新课标的场域里观察,在新课标的框架内践行,照着新课标指示的方向往前走,没错的!

下面拟从基本理念、基础目标、现实问题等三个方面谈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

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确认

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清晰了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课标保留了原实验稿关于“基本理念”的四条,但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些许增删与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调整体现了几个方面的取向: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第二,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实施这一目标的基本环节和要素。这些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认真领会。

“语文素养”的提出,是第八次课改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规定性;二是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养成”理念,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新课标强调,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这一表述,折射出语文素养“养成”的基本特征,如综合性、基础性、过程性、非线性(习得与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等。当然,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但基本的方向不应迷糊。

新课标还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与渗透,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明确指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教育是语文课程应有的责任。这些重要理念,有助于我们厘清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比如,不久前曾有对语文教育“美德绑架说”的指摘和“全能幻想论”[2]的批评。前者认为,语文教育应当“去政治化、去思想性”;后者认为,价值引领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教育将此揽入怀里,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全能幻想。事实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就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因此,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必须承担起一定的国家责任和社会义务,将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这并非语文课程的附庸或无奈,而是时代赋予语文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自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年课改倡导的标志性理念之一。新课标在此也有几个明显变化:一是提出以“问题意识”替代“自主意识”;二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三是提倡学习方法的融通,例如强调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老师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语文教学。我们通过讨论,比较一致的共识是,离开语文的语境过于笼统地讲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让人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因而必须对这一理念作“语文化”解读。比如“合作学习”的经典定义是:“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下这个定义的前提是:合作学习是小组共同解决某个问题。但语文的学习有其个性,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可能在揣摩怎样朗读更好,可能分小组进行鉴赏,可能在讨论某个问题,可能在分角色表演,合作的结果有时是“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时就是一种体验。这样理解也许更加有助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3]。

二、语文课程基础目标的坚守

篇(2)

新课标下的物理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侧重点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创新,重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体验物理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物理的什么?①体验物理的自然科学性。②体验物理的基础性与工具性。③体验物理之美。④体验物理是一种文化。⑤体验物理是一种思想。

(2)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做物理,探究物理知识,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

(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物理,动起笔来推演物理,动起脑来思考物理、发现物理,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物理,与同学、老师讨论物理;物理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个性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以人为本,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物理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创新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物理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物理思想是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总的策略。掌握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物理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物理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物理,自觉地学习物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物理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物理教学要用物理家探索物理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精神;以我国物理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物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1年12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主题,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正式向全社会公布了修订版新课标,这个新课标的出台,是对过去10年新课改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教材编订的指导。修订审议后的新课标,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反映了审议工作的指导思想,既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又在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表现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时具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特点。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还是那样的照本宣科?还是那样的死记硬背?还是那样的唯分数至上?这些只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被时代所淘汰,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失去本应的意义。我认为我们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进而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适应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教书旨在育人,学校便是教书育人的阵地,而课堂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要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体到我们的历史学科,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分为四各方面,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

现实已然是这样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等着让现实来适应我们,我们应该在现实中去提升自我,进而营造出与我们有利的环境。所以,我认为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要先从历史教师和历史学科自身入手加以改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妨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课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样上好历史课?

关于什么是历史的问题?更多的人都简单的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离我们现在是很遥远的。

其实不尽然。我们不妨先从“历史”这两个字说起。“历”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脚趾走过一片田地,引申为经历、经过的事情,历程。“史”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用手记录所获得的猎物,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引申为史官。由此可见,“历史”指的就是过去的事情。然而,这个“过去”却是相对的。试想,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看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为历史。那么,我们也穿越一下,站在未来角度来看现在呢?“现在”就不是历史了吗?所以,我们如果把历史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范畴之内,恐怕就要偏离了历史的真谛。真正的“历史”,应该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总和。

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历史课也就不能只停留在历史史实的罗列上。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也要让学生做到“以古为镜”,我们要通过历史课教给学生以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去处理、该怎么去做,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怎样上好历史课?可能更多的历史教师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我要说的是,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去讲“历史”;既然“历史课”是为了让学生“以史为鉴”的,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怎么去“鉴”。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不要把“历史”仅仅停留在很古老、很久远的过去,更不要把“历史课”认为是没有一点时代感、更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的课程。我们要努力改变他们这种片面的认识,要让他们对历史有一个科学公正全面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教学阵地——课堂。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课堂都是他展现自我、体现价值的阵地。别人可以轻视“历史课”,而我们决不能轻视,因为这是我们学科生命之所在,根本之所在,我们要用课堂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历史”的意义。要守住这块阵地,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专业能力、高尚的专业素养。我们要努力掌控好课堂,用自己的教学和魅力来征服学生,占领课堂,进而实现我们教师自身和学科的价值。

第三,我们要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历史虽然是文科科目,但它同样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历史现象中提炼出对自己现实生活、学习有用的东西来,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达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去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发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篇(4)

关键词:新课标;素质教育;教师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95-02

一、中学新课标的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慢慢走上了模式化的轨道,面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却一直在以应试为手段,以标准化为目标,向未来培养和输送一批批会背书、会做题、但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应试型人才”,中学教育的实质是基础教育,但在现实中实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背死书”、“满堂灌”、“严管理”、“强训练”。我们一边批判,一边学习、效仿,并力图把它发挥到极致。“衡中神话”、“黄冈神话”、“洋思经验”都有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强调统一性、严格性、规模、速度和效率,全民化的应试教育,是后集权教育思维的标记。考试成为政治修辞的技巧训练。2009年河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中学新课程标准,为中学注入了素质教育的一丝活力。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乖”。乖,意味着对现有秩序和知识体系的默认和服从,把本来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头脑模式化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优点是力图抛弃模式化思维。新课程标准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科学训练。新课程标准改善了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家长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从盲目的讲中解放了出来,学生从盲目的学中解放了出来,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为他们在就业和事业发展上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启发了我们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品质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能力培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相信学生,把时间还和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由,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仅可以快乐地学习,而且学会了计划,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自主设计能力增强,自我规划优势明显提高。关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标实施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争论很多,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犹如雾里看花,笼统而又模糊,看似正确又不知如何下手,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触摸到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随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变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成为中学教师主动要做的工作。

1.领会课程标准,落实课标精神。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它的提出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课标》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三维目标的提出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融合,提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方式、主观发展;课程目标详实地对各学段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施建议方面既注重了指导性,又具备了灵活性,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贯彻执行。

2.钻研文本知识,大胆实现整合。新课标下的教材版面繁多,内容各异,校选自主性强。但无论是哪一种教材,作为教师都必须深钻细研、吃准、吃透。每一堂课都要精心构思教学课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深悟领会文本中主旨,认真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文本中蕴藏的知识、智慧、神韵、力量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位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启迪心智,受到教育。同时教师又不拘泥于文本,努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视野,敢于把文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全抛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打造一堂堂思维深刻、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多元参与、极具个性的高效课堂。

3.关注师生关系,张扬学生个性。九零后的学生个性较强,思维多元,爱好广泛,不拘一格,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宽严相济、对症下药,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罚、沟通与交流、学习与休息有机结合,尊重其人格,尊重其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往往也就是学生他们今后的人生转折点。而善于观察学生行为的老师一般也会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在课堂上,老师并不只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另外还有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4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科学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的科学课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于知识的传授上。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教学的结果或者是考试成绩。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就是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养成过程,因此,在科学课的教育中,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在讲授解决野生动物一课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课堂的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还一定达不到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以及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搜集的资料过程中,对这一课时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情感得以升华。

2 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课堂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老师在上科学课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探索法。由于科学课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涉及到实验,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做简单的演示之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桌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老师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的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正式上课时,再由老师帮忙解决。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2 创新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懂,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将这个作为出发点,在科学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触这些新鲜事物之后,从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欲,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第三,让学生去尝试。在还未进行下一课的教学之前,通过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在经历过回答错误地失败之后,就会逐渐的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2.3 加强学生价值感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一个心智各方面未发育健全的年纪,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虽然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蕴藏在知识结构内的学科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逐渐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将“教书”的这个过程真正变成“育人”的过程。

2.4 拓展课外知识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由于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课本知识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将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课更加的贴近生活,并且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愿意上这门课,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的科学教育而言,既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老师也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卓.新课标下做好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10).

[2]何福杰.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的教与学[J].吉林教育:教研,2011,(11).

[3]薛建高.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J].小学科学,2011,(4).

篇(6)

第一古代诗歌鉴赏运用对比阅读对意境进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写考查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难度加大。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与课本《边城》有相似点的《鞋》。第四成语考查了三个近义成语的填空,难度降低。第五语言表达题是图表说明题是一个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既要读懂又要想象,难度有所增加。第六文言文阅读考查了近几年未考的断句。

纵观今年的高考试题,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试题选材来源社会现实,紧贴生活实际。现代文阅读紧扣食品安全问题,体现社会热点。衔接题紧扣2014年马年设计;病句设计采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做素材。语言表达以学生春游活动来设计。这些试题的选材,紧扣现实中鲜活的元素,围绕在学生周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试题设计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气息浓郁。实用文类阅读紧扣爱国典范、科技先锋的人物设计;文言文阅读取材于“二十四史”中极具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传记,体现了优秀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报国思想,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试题设计上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于课程改革之中。

三、试题考查注重学生能力,表达要求明显提高。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明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把基本知识要转换为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认知能力等,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文学类文本阅读(4)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用理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实用类文本阅读(3)(4)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在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的探讨上对学生进行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16)(17)考查了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探究问题、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2014年写作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多样性的选择,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试题内容突显课程特点,注重学科品质培养。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014年高考试题突显了大语文观的课程特点,在试题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阅读题充分注重了语文学科品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关注人生,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年甘肃省高考语文试题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统筹了德育和语文以及课标、教材、教学、考试等环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基于以上的几点变化和思考,对语文教学提以下几点建议:

1.教学要倡导“大语文”观,要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局限于必修和选修的课本内容,要走进课本找方法,更要能走出课堂会应用。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要把语文教学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成长、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相结合,充实精神,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加强阅读教学,注重对经典的 阅读和感悟,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文化的熏陶。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理清思作品思路、概括作品要点的能力,领悟作品内涵,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从而训练学生观察社会、丰富情感、感悟生活的能力,通过阅读学习构思、选材、语言、结构等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3.语文教学要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家刘彭芝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语文课程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统筹德育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促进文明的品格。梳理和萃取优秀的文化传统,提炼思想精华,寓教于文,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和善美灵魂的涵育,感知人性之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篇(7)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情怀的增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怎么才能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编排的主题来看,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题。阅读的课文,课文分单元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从全书的要求看就可以看出,重点无疑落在:感悟语文的生命情怀。比如,教材精选唐诗宋词经典篇目,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收入囊中,让学生既品味了李白诗歌的雄奇豪放、飘逸不群,又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同时又体会了辛弃疾词风的豪放与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染,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那又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的落实、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同事也应当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解题方法的指导。但是深入贯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讲“教文”融入“育人”,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等人格修养方面的提升,更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谈“文”的赏析,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一个制高点,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生活化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文学创作的原材料就来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语文,服务于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语文走向生活,注重学生语文生活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很好地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且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我价值。

由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充盈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为此,新课程理念不仅强调了语文应用的重要性,还从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美的本质作用出发,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邬建芳在讲授《再别康桥》时,用诗情召唤诗情。献课流程大致流程如下:首先,在缠绵悱恻的怀旧旋律中深情依依地吟诵起了自己的诗作《云彩》和《金柳》。其次,鉴赏评点,再现生活,走近诗人,品味诗情画意。再次,写作小组的同学们在配乐声中吟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短诗《爱、自由、美》、《虹》和《星辉》。最后,师生共同吟诵,声情并茂地将美推向极致。邬老师“用诗情召唤诗情”,其背后涉及的审美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正式这种召唤式的欣赏,唤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坚持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一双线模式

高中语文课程的开设在兼顾课程基础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强化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我选择性,学校应当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供学生学习。在理解这一理念时,我们必须注意:坚持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导这一基本理念不动摇,同时尊重校与校之间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学生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开设校本课程,争取让教材的编排做到审美情趣与应试考点的统一,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空间,促进不同学生思维品质的构建,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纵观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套教科书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5个系列,其编排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语文课堂不仅仅应当重视这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应当坚持《选编》的阅读、《节选》的教学、“红学”专题讲座等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双线并进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既实现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阅读欣赏活动感知祖国丰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