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游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国际企业竞争、自主品牌缺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游艇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坚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战略,创造一切机会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在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甘丰录.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n].中国船舶报,2007,4,27
>>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产业链战略视阈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潜在危机与谋划 运用“SWOT”分析法探究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优势及其政府职能研究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加快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小微制造业企业发展研究 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初探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前景的探索与对策研究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阿迪达斯并购锐步对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营销分析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政策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7.02
[5]胡波波.我国与周边若干国家和地区工业用地价格的比较及实施策略[D].杭州 :浙江大学,2007
[6]杨再惠.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16-20
[7]林毅夫.繁荣的求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37
[8]吴洁.从“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事件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如何应对产业转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6):36-39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2012
[关键词] 制造业;物流业;共生路径
[DOI] 10.13939/ki.zgsc.2015.08.062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不仅能增强两产业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不少学者对两产业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1],并对其联动发展模式和路径发表了见解[2] [3]。有的学者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了两产业联动发展的可行路径及对策[4] [5]。同时认为,两产业的联动发展有系统性和协同演化规律[6],两产业要良性互动必须有创新的物流服务机制及模式 [7]。总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的实质就是共生关系 [8],两产业共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及共生发展进行了研究,但针对贵州省地区的研究是少之又少。本文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进行研究,进而对两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共生路径。
1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与以往相比,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部分制造企业开始从全局出发,在积极生产的基础上,对物流功能进行整合优化,以便两产业更好地衔接。另一方面,部分物流业也积极融入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全过程,形成共生发展的新趋势。但两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制造企业继承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运作模式,物流自营的比例较大,导致制造业的物流释放度不够。其次,物流企业总体呈现“小、差、散、弱”的状态,一体化能力弱,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全方位需要。最后,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产业间的沟通发展。
虽然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存在问题,但总体向前迈进。由于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相对集中,且主要集聚在工业园区内,所以,贵州省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状况基本就代表了整个贵州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现状。本文以贵州省主要工业园区为代表,通过园区的两产业发展现状来反映整个贵州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状况(见表1)。
从表1看出,贵州主要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逐步向前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上,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了共同发展。
2 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方式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可以整合优化资源,并能实现协同创新。根据贵州工业园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共生方式分为寄生型和互利共生型两种。
2.1 寄生型
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的贵州中烟工业公司贵阳卷烟厂为代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方式为寄生型。贵阳卷烟厂为扩大市场份额,实行一体化经营,建立了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贵阳卷烟厂有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不仅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运作效率,还扩大了经营范围,提高了竞争力。
在寄生型模式中,可以避免传统物流职能的分散性带来的困扰,提高效率,但制造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物流子公司,投资大、资产专用性强、风险高,并不适合所有的制造企业。由于贵州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并不多,在权衡利弊后,选用这种模式的企业较少。
2.2 互利共生型
在互利共生模式中,双方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贵阳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主要选择互利共生模式。
物流外包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进而实现资源互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以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为例,主要进行冰箱的生产和销售。近年来,贵州海尔电器畅销全国,部分原因在于和贵州商储的友好合作。贵州商储有三股道铁路专用线,仓库8万平方米,新建商场1.2万平方米,并拥有大型起吊设备装卸机械和大量的货运车辆,主要从事国内外货物运输和商品代运代储等业务。贵州商储与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不仅为海尔公司提供省内物流配送,还进行园内的物流配送。在贵州商储与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共生合作中,不仅提高了海尔公司的生产效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拥有了消费者的忠诚度,还提升了贵州商储的品牌形象,扩大了业务范围,获得了经济效益。
3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动因
3.1 内部动因
共生是降低制造业成本及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需求,是物流需求释放及促进专业化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制造企业对物流进行外包,形成社会化物流需求,拉长并优化产业链。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只有提高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度,才能更好地促进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另一方面,贵州的物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两产业的共生,物流企业可以运用管理模式创新、运作方法创新,帮助制造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平。
总之,物流业是制造业的“引擎”,制造业的发展升级需要物流业的协同配合;制造业是物流业的“上帝”,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是两业满足各自需求的结果,用图1可以简单描述两产业共生的内部动因。
3.2 外部动因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对贵州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制造业传统的物流自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共生符合国家的发展策略需求。2009年,国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确定为振兴物流业的重点工程。2010年,国家又《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表明国家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重视。
共生能提高贵州经济的运行质量。共生有助于实现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双赢,不仅可以减少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还可以提高物流保障程度。总之,共生有助于改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
4 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可供选择的共生路径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从无到有、从劣到优,是逐步完善、不断演进的过程。根据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本文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为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提供可供选择的共生路径。
4.1 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共生路径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主要以发展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共生方式以互利共生为主、寄生为辅。
此类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路径为以下三个发展期。
4.1.1 初创期:建立专业化集聚区,实现配套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大量相关企业日益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化集聚区,不仅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及规模经营,还能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同时,产业集聚区内部加强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刺激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及技术改进,此外还能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形成更多的创新及生产活力,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其制造业工序繁杂、产业链条长,同时属于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性产业,需要配套物流业的支持。因此,装备制造业可利用集聚优势建立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加强产业集聚度,并在集聚区内集中生产,从整体上增强对制造业配套物流业的需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的周围建立配套的物流园区,实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二者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赖。
4.1.2 发展期:集中汇总物流需求,实现产业无缝链接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及各个职能的物流需求进行集中整合优化,同时转化为专业化及社会化的物流需求,进而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无缝链接。园区内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完美对接,能让制造业更大程度地提高物流释放度,同时让物流业更好地承接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从而实现双方友好的合作。集中汇总园区内装备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不仅能降低成本,进行集中化经营,还能把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共赢。
4.1.3 成熟期:创造产业生态系统,增强产业共生能力
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在园区内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即建立由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等服务业组成的群落,利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补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效益。通过工业园区创造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来协同企业的行为,进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增强贵州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协同方式的创新能力。
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内,不同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既独立进行生产,又与产业系统内部不同企业进行知识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时还可借鉴成功经验,实现协同创新。此外,在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在工业园区内进行模块化操作,围绕着顾客需求不断创新,并且通过积极的创新来增强产业共生能力。
4.2 以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共生路径
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酒制造业、酒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制造业为主,共生方式为互利共生型,此类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路径为以下两个发展期。
4.2.1 前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制造企业,其发展不仅要有质量保证,还需要良好的信息渠道。而良好的信息渠道,则需要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市场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与物流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因此,园区内在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畅通无阻,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的发展。
4.2.2 后期:成立物流协会,提供服务帮助
物流协会一方面挖掘、集中、整合物流资源,拓展综合物流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法律保险、信息咨询、合作交流、管理咨询、鉴定认证、推广宣传、物流交易等服务,进而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在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成立物流行业协会,不仅能促进生产、物流、零售行业间、企业间结成牢固稳定的战略联盟,还能致力引进经营管理理念、集成丰富的行业资源、发挥高素质的人才优势、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共同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所以,在园区内成立物流协会有利于宣传产品,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
除了成立物流协会,还必须有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方式及共生动因进行分析,本文以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代表,对贵州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提供可供选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何明珂.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新需求[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
[2]王珍珍,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竞合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9.
[3]彭本红.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演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
[4]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
[5]郝玉龙,高丽娜.基于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探讨与研究,2011.
[6]闫莉,薛惠锋,陈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
[7]刘刚.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8]欧伟强.基于共生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
关键词:河南;制造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3日
一、“河南制造”的界定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多是依靠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但是区域优势产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已转变为知识管理、创新能力之上的竞争,可以认为,区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之一。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升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缩短河南与东部发达地区间的差距。(表1)
概括来讲,“河南制造”的概念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一是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的路径;二是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三是营造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环境;四是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由于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将“河南制造”界定为河南的装备制造业(这里的装备制造业按照上节所确定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辅以具体行业”的方法进行界定)。
本文中所提及的“河南制造”涵盖机械及电子制造业当中的七大类: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各大类当中包含的具体类别产品如表2所示。(表2)
二、“河南制造”在全国的地位
(一)河南省总体发展水平评价。从总量来看,2010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18,407.7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0,477.92亿元,占河南当年GDP的5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但是,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绝对数偏低,仅占全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7.1%,远远低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水平。(图1)河南省的人均GDP和国内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加悬殊,是上海市人均GDP的1/4。(图2)因此,河南省要想改变现在的相对发达省份的落后局面,就要发展本省的优势产业,特别是本文所着重研究的河南省的装备制造业,即“河南制造”。
“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打造的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行业实现增加值3,72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2.32亿元,增长23.3%。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3,247.92亿元,增长13.9%,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低5.9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比上年增长了14.9%,远远高出一产和三产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9.3%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5.6个百分点,也高出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表3)
从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达57.00%,是农业产业贡献率的4倍和第三产业贡献率的近2倍,与全国第二产业的平均贡献率50.60%相比高出6.4个百分点,比广东省高出5个百分点,比浙江省高出3个百分点。(表4)
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看,从2003年的48.2%到2010年的56.9%,上升了8.7个百分点,而且上升势头明显。(表5)
就从业人员而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斷增加,从2003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564万人,六年内就业比重从19.58%增加到26.80%。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总数远低于农业,正逐步接近超过第三产业水平。由此可见,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产业呈现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表6)
(二)河南省行业评价。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制造业无论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还是规模、吸纳劳动力数量等指标值均名列前茅,远远高出其他行业。采矿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较高,但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而且该行业受资源约束较大,在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指导思想下,也不宜扩大规模。建筑业虽然利润水平较低,但是单位数多。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助于改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社会居住水平,属于发展旺盛产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基础性、公益性行业,其发展应与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他行业配套发展。(表7)
第二产业中科技投入产出的重点领域还是制造业,其投入占全省第二产业科技经费支出的78.1%,其中研发经费占二产研发经费的82.8%,新产品的产值占整个第二产业新产品产值的98.4%。此外,从申请专利数、科技活动人数和科研单位数上也可以看出河南省对制造业的重视,形成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科学发展观。(表8)
三、结论
本文对“河南制造”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一)“河南制造”具体包含的内容与装备制造业基本吻合,涵盖机械及电子制造业当中的七大类: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但是,由于装备制造业当中的武器弹药制造业其特殊的地位和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的现实,本文中的相关研究,不包括装备制造业当中的军工装备制造业。
(二)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现实来看,一方面河南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其总量规模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发达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却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广州、浙江等发达省份。同时,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人数不斷增加,反映出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产业呈现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8月19日.东方新闻网:http://.
[2]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mes;erp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大量销往国外,被喻为“世界工厂”,制造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不断演变,西方经济陷入萧条,新兴经济体受到通胀困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使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出口面临严峻考验。我国国内由于气侯变化导致农产品、大宗商品价格迅速攀升,输入性通胀压力导致原材料纷纷上涨,劳动力成本也不断增加;随着国家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目前制造业企业的经营面临巨大压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5年要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要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一定要抓紧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优化自己的经营质量。
企业的经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过程管理。对制造业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关键。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主要为维护企业的持续核心竞争力而展开,其实质是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作到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强调执行力,注重企业在从战略的制定到具体的执行等管理全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
随着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一批制造业企业积极寻找对策,苦练内功,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目前,我国成功进行了精细化管理的制造业企业既有伊利牛奶、青岛海尔等大型企业,也有金坚制衣、德胜洋楼等。
二、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精细化管理必须与企业现状相结合,遵循企业发展客观规律,从大局到部分,从基础到精专,把企业全盘看作是一个系统来设计,在生产中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可从下列方面来设计:
(一)精细化操作
指对企业活动事先制定好工作规范,并要求每一个员工都遵守,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正规化、标准化。
(二)精细化控制
要求建立企业生产运作流程,该流程包括计划、审核、执行、回顾的过程。
(三)精细化核算
要求企业财务活动都要记账、核算,通过核算能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减少企业利润流失。
(四)精细化分析
指企业通过现代化手段,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和跟踪,以研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方法。这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五)精细化规划
指企业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都是有依据的、可操作的、合理的和可检查的,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企业的规划包含企业高层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制定的中远期目标,如企业规模、文化、管理模式等以及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目标制定的实现计划。
三、我国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未来展望
根据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的研究,随着精细化管理在制造业企业的广泛运行,现代化的制造业企业一般是进行三个层次的系统化管理:首先把整个制造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控;其次在企业的成产车间内部建立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最后对整个企业进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管理。
erp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模式。该系统是统一对企业的物流、人力资源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管理,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erp系统是一个在全企业范围内所应用的高度集成系统。它通过自动优化管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只需在某一系统中输入一次源数据,就能使不同业务系统共享该源数据。我国制造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未来发展模式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在企业内部建立erp系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油企业;机械设计;自动化
如今,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学科之一。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随着近些年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机械制造业不断被各种新型的技术所填充。尤其是石油企业,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需求,石油企业机械制造更需要朝着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因此本文将对石油企业目前机械设计制造的发展现状进行动态分析,并结合市场需求,对其自动化发展前景进行观望,以期能够实现自动化系统的最优化机械设计。
1石油企业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现状分析
1.1机械设计发展现状分析。一般来说传统机械设计的图纸,所采用的手工绘制方式,会出现设计不够严谨,且细节经验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符。并且在进行计算时,因为人体本身对于大量数据运算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因此还会造成数据误差,严重干扰机械设计精确度。而对于设计中的误差,机械制造业一般采用加强安全系数的方式,确保误差能够得到降低[1]。最后则是以传统的设计方式进行机械设计,由于技术人员间的沟通或是信息传递等外在因素不够默契,将导致设计周期被无限延长。随着近些年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被推广应用于石油企业机械设计中。通过网络终端实现资源共享,可以确保机械制造业生产优势,规避设计风险,缩短研发流程,提高设计精准度。1.2机械制造发展现状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如今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的地位很高。由于社会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加大,石油机械设备设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才能够在社会中,不断改革技术,在社会各行业的涉及更加全面。可以说,从最早的采用天然工具制造,逐渐的发展到现代的机床制造,人们的制造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和提高[2]。因而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提升石油机械制造业制造能力,必须缩减工艺研发流程,采取先进的制造理念,并借鉴发达国家的自动化生产经验,推陈出新弥补产品在质量上的不足。另外我国石油机械设计制造业现阶段的基础能力不断提高,带动了一系列制造领域的进步[3]。1.3自动化发展现状分析。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技术的推广和进步。石油企业机械制造领域如今正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尤其是部分石油企业对于机械制造系统中的数据人才需求,近些年更是不断增大。自动化机械设计系统涵盖两点,分别是:电子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这二者共同组成了机械自动化设备系统。可以说系统软件是自动化发展的灵魂,包括了内部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而计算机硬件设备则是自动化的骨骼结构,负责支撑软件设备的处理和存储自动化系统数据。
2石油企业机械设计制造发展前景观望
2.1发展方向更加着眼于绿色化发展。我国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工业技术,曾有过一段历史较为悠久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工业生产时期,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如今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难题。石油企业机械制造设计朝着更加环保,更加低碳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生态环境以及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环境污染问题来源于工业生产,也就是机械制造业中的化学用品排放,以及大量的污染物质肆意排放。如若缺乏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那么长期以往必然会加重环境的破坏。所以机械制造业应立足于当下,通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以绿色环保的原材料和生产技艺为主,确保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污染。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绿色化机械设计的研究,通过加强自动化的研究力度,从而实现高度石油设备自动化设计统一。2.2制造管理更趋于数字化内容。目前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机械制造业自动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在石油企业机械制造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不但说明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应用,是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提。更证实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因此得到石油企业的肯定。优化石油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模式,能够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随着同期各项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的操作技术如今逐渐成为机械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的准则。因此未来数字化和信息化在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将会因为世界信息化进步的原因,得以成为石油企业机械制造设计以及自动化发展的主流方式之一[4]。2.3虚拟化进程发展。相比较传统的手绘以及脑力计算机械设计方式,现代的计算机虚拟系统在机械设计周期时间上要远小于传统设计模式。同时在成品设计成功几率上也要远高于传统的设计模式。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模拟,并于网络中实现机械制造业的虚拟和自动化优化,可以大幅缩减人力成本[5]。2.4微型化发展。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将带来全新的技术进步。伴随着多次的工业革命,我国的自动化设计技术也得到了全新的革命性发展。比如计算机的研发与进化都在自动化领域发展过程中,提供过不小的帮助和作用。另外在机械制造业中,由于细节的精算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自动化设计趋于微型化也是机械制造业发展必经阶段。石油企业的机械设计具有更加轻便灵活的特点,因此在未来机械设计发展领域中,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应用前景[6]。2.5生产制造一体化发展。一体化进程是机械制造领域中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业的必经阶段。由于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愈发重视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性作用。尤其是石油企业,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发展中,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这充分说明了一体化是石油设计领域的发展方向,也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电子设备与机械设备功能性的重组,实现远程自动化的控制,可以大幅提高机械制造效率。2.6自动化发展。采用自动化技术,处理机械设计的繁琐步骤,能够进一步提升石油企业生产效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凸显石油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造更为客观的经济效益。衡量石油企业的机械化水平要从石油企业的自动化能力入手。因而若想提高企业自身规模,必须降低生产成本。以自动化理论和技术为指导,从而实现石油企业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社会和石油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当前我国石油制造业有着全国最为先进的机械制造水平,因此从石油机械制造业技术制造水平,能够真实反映出我国当前科学技术能力。为了更好的铺设现代化发展道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我国的机械制造系统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快自动化、虚拟网络化的转化进程。并且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紧随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脚步,力争世界技术前沿,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最后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从而为我国人民和国家带来更客观的利益,凸显出石油企业于国民经济中的价值意义。
作者:包秋民 单位: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机械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梁景中.刍议石油企业机械设计制造和其自动化的前景展望[J].科技展望,2015,(35):67.
[2]吴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前景[J].江西建材,2015,(15):299+19.
[3]韦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究[J].科技资讯,2015,(08):224.
[4]张真,盛国亮,孙晓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之我见[J].硅谷,2015,(01):12+72.
[5]李豪.浅谈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前景[J].企业导报,2014,(08):134+136.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基础产业;新型机械人才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02
机械制造业是指生产各种仪表、仪器、机床、纺织机械、化工机械、农业机械、起重运输机械以及动力机械等机械设备的行业。机械制造业为我国社会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技术设备,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与以往相比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还需要坚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机械制造业需要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新型的技术人才。
1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支柱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提高,很多产业发展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纵向上,我国机械制造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横向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我国要以与国际上先进的机械制造业为伍作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将机械制造业放到我国战略性的发展地位上,国家与政府要给予经济支持与政策支持。让我国机械制造业早日达到国际发展水平,缩短与其他国家的距离,让机械制造业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产业,从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下,我国的制造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水平,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之一。在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金额超过了30700亿人民币,在世界总额中占5.90%,位于世界第四位,前三位是美国、日本和德国。我国在1980年还只占到世界总额的1.40%,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再也不是往日的夕阳产业,而成为了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此外,我国在制造规模产品方面的制造产量已经成为世界之首,其中,在世界份额中,照相机所占份额超过了50.0%、自行车占40.0%、小型拖拉机占80.0%。不过这些规模产品大多属于交通行业和机电装备等行业中较为低档的产品,在重大装备和高科技产品方面的设备等方面我国所占的份额却非常小,比如,目前我国80.0%左右的电子装备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光纤设备几乎都是通过进口而来的。从整体而言,我国仍可称为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尖端产品的制造大国,还没有达到制造强国的地位。当下,我国应不断提高尖端产品的制造技术,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向制造强国迈进。
2 我国机械制造业人才短缺的原因
从机械工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中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要想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离不开大批高、精、尖人才的支持。机械制造业中许多核心岗位、重要工序都是需要高端人才来保证实现的。但在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中,高端人才缺乏,使得许多工厂或企业购买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却没有人才来操作,难以完成生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1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建国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铁饭碗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许多人的工作岗位往往是一干一辈子,单一岗位的工作熟练、精通,却难以促使一些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出现。
2.2 政策福利及舆论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国家重视技术工人的地位,认为他们是质量的“守护神”,但是之后技术工人的地位逐渐下降,渐渐被冷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化开始发展,社会舆论把信息化的作用扩大,给人们造成一种工业、制造业是可有可无的假象,制造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加之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许多机械制造业高级人才纷纷转行,造成了现在高级技术工人缺乏的尴尬局面。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 我国机械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发展特点决定着机械制造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和要求,而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又影响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史表明,我国要想成为创品牌、出精品的机械制造强国,其中的首要条件是要具备一批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机械制造人才。机械制造业中很多重要的工序、产品、岗位以及工种都需要高技术的人才来完成与胜任。然而,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人才现状是:技术人才队伍在逐渐地缩减,机械制造业的需求与现有的人才相悖。首先,机械制造业需要的重要岗位的、紧缺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呈现严重缺乏的状态,出现了高技术人才千金难求的情况。比如,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月薪五千以上都很难聘到高技术人才,每个高技术人才有六七个岗位可选。技术工人短缺已经成了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上海部分制造企业的调查中可以发现,35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与普通技师只占3.0%,高级技工占9.2%,出现了技术工人后继无人的现象。技术工人的缺乏对机械制造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比如,一些企业因工人不足导致不敢接大单。很多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却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发挥不出理想的生产力,致使企业发展缓慢。当下的机械制造业急需新型机械人才。新型机械人才是指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机械制造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与较高的协作意识,具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这是新型技术人才需要具备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品德;其次,机械制造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广度是指机械制造人才要充分了解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深度是指机械制造人才要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机械技术和理论方法;最后,机械制造人才要具有对机制制造业这一学科知识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就是产品的开发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仅靠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来完成生产任务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新型技术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
新型机械人才体现了时代特征。在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下,高科技机械产品不断涌现,各种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出现,尤其是自动控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机械相结合,促使机械的发展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新型机械人才要不断加强对新技术、新理论的掌握,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知识,也就是说新型机械人才要展现时代的特征,跟进时代的脚步,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4 结语
我国机械制造业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迈进了世界生产大国的行列,但在一些高科技产品和尖端产品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国的机械人才急剧缺乏,需要大量的新型机械人才。
参考文献
[1] 吉云亮,张瑞东.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的思考[J].电力学报,2006,(1).
[2] 戴.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3] 赵东林.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