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建设与规划

城市建设与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建设与规划

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小城镇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的体现

1.1 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内容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重要原则和依据,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也是保障城市合理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有效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主要包括的内容具体可以总结如下,第一,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目标是: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性质规模等特点寻找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规划发展之路,朝着规模化和效应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土地利用:要对城市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结合不同土地类型,性质,功能特点进行区分,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开发,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第三,空间布局:指的是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切空间结构与组合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情况,地下空间的具体开发利用效率,以及沿城市轮廓线的空间结构特点,还有就是城市的景观以及风貌建设等方面的总和。第四,建设部署:这是围绕着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长期目标所开展的具体策略,通过统一的规划部署,阶段化的步骤实施,有效的实现远期和近期目标。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策略,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部署和规划,城市空间的有效性组合和部署,城市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与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设备配置问题。

1.2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是一项具有极强发展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公共策略,与此同时也是政府科学合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经济等等手段对城市发展所开展的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引导行为。新时代的背景下,城市设计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责和义务,与此同时也是政府意志和有效执行力的重要体现和进一步延伸方式,是科学发展与群众智慧结晶有效结合的一项重要工作。城市规划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首先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必须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之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对环境造成丝毫损害,尤其要加大力度保护好城市的优秀文化遗产,比如说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等等。

其次,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对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预测,预先做好应急准备策略。尽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受到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基础设施设备,科学技术环境,城市自身性质和规模等等方面的影响,都会影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却有足够的能力将这些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再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当中,当受到外界无法预估和抵抗的因素干扰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来对抗这些干扰要素,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而不是从此一蹶不振,不堪一击。

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

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2.1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2.2 制定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2.3 加强环境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对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3.1 注重引导,加快人气集聚

加快集镇人口的集聚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推动城镇化的物质支撑,才能有效吸纳农村人口。为此,要加快城镇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重点抓好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城镇绿化和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搞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营造整洁优美的小城镇生活环境,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根据小城镇特色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尽快建立起涵盖面广,不同城镇居民者能受益的失业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镇农民及其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3.2 着眼长远,实施配套改革

破解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制约,还必须辅之综合配套的改革。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鼓励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为农民进入小城镇消除户籍障碍。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对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应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出租)、统一管理;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生财,流动造城;稳定农民对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保留进镇落户的农民对承包地的承包权利不变,解决入镇农民后顾之忧。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保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应扩大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除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外,宅基地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抵押等,解决农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适时改革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小城镇区划调整工作,促进城镇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电网规划;城市规划;融合;发展

一、前言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城市电网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城市电网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确保城市电网规划工作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状况

1.用电需求增长,而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用地却逐渐变少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用电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部分城市电力负荷年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20%。以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向着集约型经济的道路发展,我国城市的电力需求增长也决不会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用电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负荷速度增长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上种种可以得知,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用电需求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家土地资源,近几年,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为了长远性的利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有关部门必须先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因此,如果在城市建设之前没有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等城市的规划建设初具规模,然后再对城市电网建设进行规划,那将会举步维艰,非常困难,而且效果不显著。所以在城市化之前必须先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

2.城市建设中带来的电力专项规划工作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电网建设的需求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电网规划往往会同时,这是现在我国城市的常规做法,这些规划中涉及到城市形态、用地、结构等相关内容原则性的规划安排。相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电网的规划专业性更强。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专项规划无法全部包含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由此造成的规划预测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这些都会给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产生障碍,导致今后电网的改造没有指导性。

3.配电网规划数据难以统计收集

配电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考证和收集,以保障能做出合理有效的电网规划,同时还要注意各方面的因素。如前期考证、收集数据时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花费大量成本等,这都需要我们事先做好规划。但是这样的复杂大工程,其实施难度可想而知,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

4.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建设没有有效结合,导致城市电网建设工作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在城市电网建设中,架空线路频繁穿越于市区高空,尤其屡现居民楼前架空线,如此有碍居民生活,更具潜在的高压电力风险。其次,电网时刻在运行,而运行时必然带有电力电磁辐射,即使比其他那些高频辐射危害小,但它毕竟时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再次,变电站工作运行过程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有些变电站建设在居民楼小区附近,不但产生辐射,噪音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后,城市上空架空线、居民楼周围高压线路和电力设备的存在,给居民带来生活中的畏惧感。因此,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

1.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才是根本

将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一起实施 不管是城市建设规划,抑或是城市电网规划,都必须着眼全局, 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城市的建设规划与 城市的电网规划实施的同步性。所以,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进 行审核的同时,也要做好电力部门针对城市电网规划所作出的方案 的审核工作,以确保二者方案审核和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 做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增进二者相融合的 程度,在有限的城市资源中,创造出更好的市容市貌。

2.转变观念,统筹兼顾,使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城市电网规划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电网规划跟不上节奏,脱节或者滞后,都会极大的影响整个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如果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已经规划完成,而城市的电网规划却没同步,这就需要及时的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和供电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开展。此外,城市电网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沟通,共同协调好电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如电缆通道的建设、电缆的铺设方位等。因此不同的行业之间就需要对具体的操作项目进行一个明确的备案,确保不同的市政设施项目之间相互合作进行,尽可能减少相关的挖掘工作给环境带来的损伤,保护城市环境,节约资源。

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电网规划。以前我国一些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由于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协调,导致城市一些协调现象出现。一些高压线路随处可见,一些环城高速公路紧挨居民楼,火车轨道从城市的繁华地带穿越而过,这些不协调现象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而且高压线的电磁辐射也会对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威胁到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城市电网的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环境问题,变电站的规划布局尽可能靠近公路或者铁路,还可以采用建设室内变电站,电网布局也尽可能考虑使用电缆线

4.建立数据平台,提升规划信息收集及分析能力

城市建设的频繁进行以及改造对于电网规划与升级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的规划涉及到大量的基础建设知识和城建信息,如何准确、及时地归纳和分析这些信息将对电网规划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电网规划部门要建立一套数据平台,按照信息化流程将信息输入平台,做好前期论证准备,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建设的衔接问题,以提高电网规划的有效性和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电网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其中基本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织构架。城市建设规划,必须考虑每个影响因素,比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电网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需要以人为本,而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也要更多的考虑用人文关怀方针去建设,尽最大努力减少电网建设给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2] 李成勋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走向现代化的构想.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534-562.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

一、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存在矛盾的。通过实施城市规划,可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需要的是建筑空间的拓展,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的则是现存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保留。两者是对立的两级,水火难以相容,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必须找到和谐相容的方法。政府可以根据根据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及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出台相应的城市规划,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实际运行中,既重城市建设,也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给两者以合理的运行空间。关键是出台的城市规划要有具体的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甚至要在总体城市规划中,建立保护专章或建立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否则的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成为一句空话,城市规划的内容重点就落到了城市建设上。如青岛市近年来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设速度发展很快,但城市中的关历史文化遗产也同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与青岛市具体而详细的城市规划有关。1994年青岛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1年关近代建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政府及时出台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青岛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等城市规划和关保护条例,这些规划,协调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使城市在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关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前进的进程中处于静止的状态并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维护、修缮,只有这样它才能更长久的留存下去。历史上,西安城墙、太原晋祠都是进行了常态化的维护、修缮,才成为今天的样子。通过保护性的开发,让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获取维护、修缮资金,在发挥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会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也会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在今天,“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特色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作为打造城市特色的筹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形象、增加历史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保护性开发的途径就是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有效地纳入城市规划中。如《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规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保护区内以保护古建筑为主体,适度引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岳麓山形成呼应,整合开发成“山、水、洲、城”特色突出的古城风貌特别保护区。在青岛,因为有完善、合理的规划,关的旅游功能越来越突出,而在关一带进行建设则有着严格的限制,就连街具建设都纳入关的整体建设保护规划当中。

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城市规划说的通俗点就是帮助城市算未来的账,算的好这笔账就会多一些、早一些地变现,而算的不好,变现的数目就会少一些、变现的时间就会迟一些,甚至还会赔本倒贴。合理、可行的城市规划总是把历史文化遗产做为宝贵的资源,注重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并举。好的城市规划是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提炼城市的人文历史精神,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创造宜居、宜投资的内环境,进而还能释放出城市的旅游价值、创造绿色无污染的经济收益。

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完全可以实现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统一。在这方面斯德哥尔摩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城市,它既是一座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非常浓厚的城市。它的基本做法是:一些新开工建设尽量走上郊区,打造卫星城,历史文化遗产一般不动。斯德哥尔摩也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但原则是保留传统建筑外墙、拆除内部设施重建,既发挥了实用价值,又保留下了历史风貌。如今,斯德哥尔摩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又因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也确实需要重新评估政府的职责,政府应“着重从综合决策与实际运行两个方面构建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城市规划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有了良好的城市规划就给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合理、有序、正确地进行的依据。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实际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完善的立法保障、严格有效的执法为基础。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有效配合,城市规划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ABSTRACT: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shaped by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ity constructionto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hina system. Researching on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planning can be get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concept about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planningandconstruction,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bout the regional of construction

proposed a more efficient process by take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basis, activeplanning guidance, and actively planningcontrol.

[key word]Urban planning,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Planning-administration

[分类号]TU984

1引言

一直以来,二元管理都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体制的大主题[2][3],主要表现在:以现在化大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并存。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与农村的相互沟通以及并行发展被二元管理体制大大的限制了。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大,生活水平对比高的特点。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发展研究的力度,改变城乡体制政策异同的长期状况对规划编制的影响,通过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发展的研究,来实现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合理控制,产业发展的城乡互补,社会和谐发展等大量持续发展体制的脚步已经刻不容缓。

2存在的问题

2.1概念上的模糊

非城市建设用地是相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而来的。城市建设用地来源于我国1991年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该标准中规定,“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第四章第一条)【4】。非城市建设用地由城市建设用地衍生而出,它的概念并没有在国家级法规、标准中被正式定义。那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以上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水域或其他用地,其中包括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弃置地、露天矿用地等(第二章第五条)[4]。即可以定义为城市行政区内在规划期内未被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也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除去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地称为非城市建设用地。

2.2规划管理不统一

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由于一直没有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被定义与罗列,编制和修订城市规划时各项指标都来源于城市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非城市建设用地变成了规划中的盲区[5]。如某城市要配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在计算数量时首先要确定规划区内城市建设九大类用地的比例、人均建设用地等指标,而人口测算的基准是城市户籍,规划区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非城市户籍居民的生产生活则没有被纳入规划论证范围。

2.3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现行规范标准过低

非城市建设用地设计中主要功能是防尘降噪,空气交换、水源聚集、绿地产氧等多种生态功能【6】【7】。而实际上,有些非城市建设用地,由于现行的规范标准过低,加之技术手段不健全,管理方法不完善,使得村庄跟集镇按照标准来规划时存在很多问题:土地、水、森林等资源在开发规划中得不到很好地保护,土地不能集约利用。政府不对农村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缺乏总体规划引导控制,发展混乱。

3城市内非城市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土地使用率低,违法建设严重违法建设的存在、人为对非城市建设环境忽视规划,使得在非城市建设用地上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已建设绿地功能不突出,资源利用率地下,基础设施缺乏。相较于中心城市,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总体上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技术支持等相关指导性因素,加之社会管理及历史原因等复杂综合性因素,使得城市内非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混乱,土地管理分割,违建现像突出,特别是城市各区的结合处尤为突出。有些地区违章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20%之多,如图1北京市海淀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违法建筑。由城市与乡村土地管理机制不同而产生的夹道建设情况明显。如成都市金牛区的踏水桥社区,根据居民安置需求,只需5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用于安置农民,而该社区建筑面积竟然达到了130万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安置农民的需要,这超过的80万违法建设,作为商品房进入了市场。这样大规模的违法建设,如果持续发展,将对整个城市生态功能造成巨大的影响。

图 1北京市海淀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违规建筑被拆

4控制办法

加强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引导和控制,可以按照三个层面的关系来做,首先做总体规划、其次做分区规划,最后完成详细规划。在确定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做出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凭,分析现状,研究办法对分区指定完整规划。在此基础上具体的对土地的控制和引导做出全面详细的规划。与其同审批同实施。如图2 为成都市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公众满意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87-2

0 引言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风向标,智慧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型发展形态,掀起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热潮。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等部门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共有超过373个试点市、县(区)纳入批复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立项超过2600项,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一方面会因为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规划偏差,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会出现不合理现象,引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广泛吸取社会资源和各方支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智慧城市发挥其潜在效能。

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因素分析

1.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概念模型

本文选定中国语境下公众满意的角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未考虑文化、服务类型等其他因素,确定公众参与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和核心变量,选取参与动机、准备行为、合作行为、人际互动四个维度进行衡量,选择公众涉入、感知风险、内外控作为公众参与的前因变量,感知质量作为公众满意的先行变量,也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度影响的中间变量,公众满意是本研究的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基于此,概念模型包含了六个潜在变量,其概念模型图如下。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30-1.jpg>

图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

影响概念模型图

1.2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因素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影响概念模型可以知道其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如下。

①公众涉入,Zaiehkowsky提出涉入度是消费者自身认知产品及其心理内在需求、价值观的相关程度,认为公众涉入是一种心理态度、状态,本研究指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对公众的重要性和关联性,选取建设重要性、建设愉悦性、建设象征性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涉入影响因素。

②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是指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决策结果不确定性和决策错误引发后果的严重性的知觉和判断。本研究量表结合研究背景,从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功能风险三个维度构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感知风险影响因素。

③内外控,根据有关内外控研究得出,内控个体认为个人命运由自己掌控,相信所得与付出成正比;外控个体认为个人命运由周围环境等因素掌控,相信所得与付出无关,主要依赖于运气等外在力量。本文采用Lumpkin量表,简化了I-C-P量表,从I-E量表中选取6个影响因素分别衡量内控和外控程度。

④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主要指公众在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通过参与方式获得一定权力,根据公众利益将权力实现于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本研究公众参与行为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维度;参与动机、准备行为、合作行为、人际互动。

⑤感知服务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指接受商品服务的顾客通过主观意识感受到商品服务的实际质量,是一种基于顾客主观意识的服务质量评价。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感知服务质量量表是PZB建立的SERVQUAL量表,从有形性、保证性、可靠性、移情性、响应性五个维度22个细项对感知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评价。

⑥公众满意,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公众满意是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观评价,是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后对参与过程和建设规划水平、成效感知的累积效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旨在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城市社会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而公众满意则成为衡量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水平、成效的核心变量之一。

2 LISREL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本文采用LISREL对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影响公众满意模型进行估计,并验证研究中提出的研究假设。LISREL根据设计的模型求出样本协方差S和观测变量协方差∑(θ)进而确定模型中的参数。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一个结构方程和两个测量方程:①η=Βη+Γξ+ζ(结构方程);②Χ=ΛΧξ+δ (测量方程);③Y=ΛYη+ε(测量方程)。

在结构方程中, B(m×n)是η的系数参数矩阵,Γ(m×n)是ξ的系数参数矩阵,ξ是误差项。在测量方程中,分别规定了外生可测变量X和外生潜在变量ξ、内生可测变量Y和内生潜在变量η之间的关系;其中ΛΧ和ΛY分别表示ξ和η的回归系数或载荷矩阵,δ和ε(为相应测量变量的误差项。

3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实证研究

3.1 数据收集

实证研究根据上文6个潜在变量量表编制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共有55个问题;第一部分是样本特征调查,共4个问题,第二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公众满意影响调查,共51个问题。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98份,剔除没有关注智慧城市建设的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5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到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要求。

3.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分析

根据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影响潜在变量间因果关系逻辑概念模型、研究假设与潜在变量,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公众参与公众满意关系模型,包含9个潜在变量、17个研究假设。使用AMOS20.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参数拟合。结果变量的复测定系数R2都大于0.5,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拟合各变量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篇(7)

关键词: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分析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一方面城市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城市规划发展带来许多问题。为了促使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目前生态城市不断的融合生态学、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学等相关的理论,包含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促使生态绿色城市的发展。在生态发展理念的推动下,生态研究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这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生态城的特性与实效性的发展需求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设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生态建设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由于生态建设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需要相当可观的资金投资,同时也需要长期的规划,在生态城建设完工后还要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因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生态城建设对每一个相关的因素要求非常高,尤其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以及城市自身的规模、经济等发展水平有严格的要求,因而在生态城市选址方面需要选择限制条件比较少的区域,并且也能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而促使生态城的建设[1]。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些年里,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效果并不是特别的显著,而且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由于政府自身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对生态城市建设没有实施长期的规划,并且投入的时间也严重不足,因而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方面的执行力方面出现很大的问题;生态城市建设的融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在投资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将会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就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的密度比较高,而且城市的承受力度也非常大,因此,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在城市中生活也缺乏一定活力,而对于生态城市注重绿色建设的理念也只是做一个表面文章,对城市的实际运行发展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2]。为了促使城市建设发挥其实际作用,需要在城市建设期间放缓生态建设的速度,但也要加强城市居民的绿色生态理念,进而从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升其可行性,最终实现生态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针对不同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

(一)要结合气候条件等因素实施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

气候条件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影响比较大,涉及的要素也比较广泛,比如: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利用、城市形态结构的规划、以及城市街道的布局等都将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城市建设期间对城市的空间占用越来越严重,因而城市的土地越来越宝贵,尤其在城市绿色街区建设期间,土地的利用效率将对城市的绿色街区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气候环境能够提高城市的美化效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与自然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广,如:城市中的光照、风向等都与气候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二)结合土地条件方面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

除了气候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之外,土地的条件也直接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影响作用,由于土地是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承载物,在城市化经济建设发展中,人们对土地的占用量不断增加,使得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安全则是生态城市建设中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土地的利用也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安全规划建设策略依据[3]。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除了合理利用各种各样的影响条件之外,城市居民也要具备一定的生态建设意识,由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是由宏观决策决定的,而对于城市建设中与生态相关的因素,城市居民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护城市建设中的一草一木,促使绿色街区实施可持续发展。

(三)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结合绿地植被的绿色街区城市进行设计

绿色环境是植被生长的地方,也是绿化环境的必备要素,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对绿色植被的运用面积越来越大。绿色植被建设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城市绿色植被常常被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美化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生态功能,强化绿化城市环境和城市道路建设,并保持生态环境的丰富性。

结束语

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而且还要平衡的生态环境,才能促使城市绿色街区建设的可持续性。由于城市建设规划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也要联系气候因素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而让城市规划符合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臧鑫宇,陈天,王峤.生态城理论与实践研究进程中的绿色街区思维[J].建筑学报,2014,S1:143-147.

[2]陈天,臧鑫宇,王峤.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15,07:63-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