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能力管理论文

能力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2 13:27: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能力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能力管理论文

篇(1)

第一步先让学生从把握题意,确定文体上入手。

审查题意,分析题目属哪种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是记叙文就要考虑记叙文的要素·分析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是说明文,就要弄明白是实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是议论文就要分析标题能否当论点等。

第二步训练学生明确文章的选材范围。

分析题目,明确题目包含的时间范围:如《夏天的晚上》,训练学生搞清楚大的时间是“夏天”,小的时间是“傍晚”。弄清题目包含的处所范围,如《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让学生知道处所是在“教室里”,而不是在校园,更不是在街道或在家里。明确数量范围:如《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让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知道题目要求是只让写一件事,而不是写几件事。《班长二三事》让学生知道写一件事太少,写五、六件事太多,太臃肿。明确对象范围;如《他留在我的记忆里》,让学生知道题目对象是“他”,要写“他”的所作所为,写“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记忆里所留下的印象。《我逐渐了解了他》,题目中出现了“我”也出现了“他”象这样的题目就训练学生反复分析琢磨,找出着眼点--“逐渐了解”,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谁是主谁是宾;让学生懂得是“我”了解了“他”,并且是“逐渐了解”,“逐渐了解“必须有个过程,只有通过几件事才对他了解得透彻。明确题目的内容范围:如《毕业前夕的他》,对象是“他”,时间是“即将毕业”.内容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接受祖国的挑眩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导,学生明确了题目包含的时间范围,处所范围等,使学生对题目所规定的内涵有透彻的理解。

第三步抓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把握重点词,训练学生一题多审的能力

用一句话做题目的要让学生抓谓语;犖接镌诒晏饫锸侵氐愦剩瑺如《我喜欢这样一堂课》,“喜欢”是关键词语,用短语做题目的要抓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如《一段美好的回忆》,“美好”是关键词语。用一个词做题目的要抓其引申意和象征意,如《灯塔》,题目的内容不只是写“灯塔”,而是“灯塔”的象征意。遇到这样有表面意又有象征意的题目,还要在训练学生审题的同时,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第四步训练学生确定文章中心,再根据中心选用材料的能力。

这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使文章中心内容正确鲜明、集中,如何选用那些典型、生动新颖的材料去为中心思想服务。

第五步训练学生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

篇(2)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他们企望走捷径,“一步到位”,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办法之一: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海鸥这一动物,在高尔基的笔下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初中第五册《海燕》)作者借海鸥抨击了见风使舵、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显然是贬义的。而我们商店里有海鸥牌洗衣机、海鸥牌电风扇、海鸥牌洗衣粉等以海鸥命名的商品,无疑又是褒义的,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话说长江》的电视片,完全可以边看边听边想,看看电视片里的解说词是如何与被说明的图像相依相辅的,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的启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融入某种有本质联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个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可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教师尽可能予以褒扬,同时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课,组织学生交流校内外生活的种种感受,起到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自己也可以谈谈下水作文的体会。还可以结合知名作家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迹或体会(如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来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导学生注意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如生活环境变换、人更、交谊庆贺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澜),激荡情思,促成写作契机。有条件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工厂、工地、矿山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领会哲理。

办法之二:培养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间接感受生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来感受生活。这也是一条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下边就阅读书本方面谈谈。

“书是有字的生活。”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带着相应的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一样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可以体味诗人见春来草木繁茂,生发恨别之情;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读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脑子里要像过电影一样再现当年的壮烈场面,体会从中表现出来的对敌人刻骨仇恨的阶级感情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体会与领悟,对文章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动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当中去体验,融入文章的情境当中去领会。

篇(3)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4)

1.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有差距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都沿袭传统学科专业的习惯做法,在课程构成上基本是参照公共学科制订培养方案,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及拓展课三大块。从传统的学时结构上看,核心专业课占总学时比例普遍较少,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学时比例最高,专业拓展课所占学时量最少,学生动手训练或实践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此外,在公共文化课中涉及国学知识的课时明显缺乏,没有将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导致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被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讲,国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2.课程设计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目前一些高校不是以行业需要设计课程,存在为教师开课,以学校需要开课,以自身资源特点及经济效益开设课程的现象,造成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导致本科生员工稳定性较差的局面。据资料统计,近五年,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酒店企业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80%,毕业五年后,仍留在酒店企业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本科生的高流失率导致酒店企业对选择本科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旅游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

3.教学方法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在教材选用方面都未能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果只强调课本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院校的校内实验室比较简陋甚至没有,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上完专业课仍然处于懵懂状态。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多数校外实习是顶岗实习,学生只是对其中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实习,无法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融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同时对行业的认知也会由于不全面的实习产生偏差,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4.教师结构满足不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高校普遍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但在酒店行业中鲜有拥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人员,因此要想从行业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相当困难,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都是从学生到教师,大多数是与酒店管理专业无关或专业相关不紧密的博士,甚至完全没有行业从业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行业指导,教学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堪忧。

二、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通过对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特点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优化教学,才能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端人才。

1.课程设计职业化

根据职业特点及行业要求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化及服务性。一方面,加强在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水饮料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职业化意识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酒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理念及服务技巧,培养职业化思维;另一方面,设计与酒店行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使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2.课程结构合理化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对课程学时和学时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及学时量,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专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学时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学时比例,在学时安排上,不必将所有的时间用于讲课,应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一些空闲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此外,增加国学知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身修养。

3.课程内容模块化

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通过模块划分的形式开展各种能力培养的训练。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调四种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核心理论模块内容、能力拓展模块内容、职业任务训练模块内容以及职业角色体验模块内容四大模块来呈现,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模块教学中。专业核心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着重介绍专业基本理论、概念体系、行业知识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能力拓展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进一步适应行业需要。职业任务训练模块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通过设计任务项目,由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自行设计工作程序、人员分工、工作汇报等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职业感觉及个人素质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角色体验模块来培养,强调酒店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角色分工意识,体验职业角色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幸福感及职业认同感能力。每一个模块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有四个模块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4.教学环节情景化

酒店行业的服务性是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体验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性强的课程,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强度,以强化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下,体验酒店角色的乐趣,强化学生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教师结构职业化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职业感及专业性,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专业教师本身的职业性在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上对学生具有极强引导性和示范性,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高校在专业教师结构上更应重视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有学校专职专业教师,又有酒店行业专家及酒店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双师型、多师型”教师队伍。

6.教材选用经典化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服务类课程教材数量繁多,但缺少权威、经典的高水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外的原版教材采用极少,与国际化教育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是从2007年开始招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较薄弱,特别是存在本专科教材差异不明显、优秀教材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需专职教师协同行业专家编写一系列可操作性强、教学案例丰富、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材。

三、结语

篇(5)

如何提高阅读和答题的效率呢?我以为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和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所谓“合”,就是一种化繁为简、化实为虚的能力。阅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会碰到结构复杂的句、句群、段,阅读能力差的人碰到这样的句子会感到一片茫然,甚至失去阅读的信心。事实上,许多看似复杂的句段,传递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大量旁逸的语句,主要起论证修饰的作用。学会删繁就简,可突出旨要,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以下类型的句段应是训练中值得注意的:

一、阐发性句子。如:

例1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1993年高考卷)

该句冒号后的句子是对“特点”的具体阐发,阅读时倘若不能对该复句内容获得清晰的感受,那也不必在初读时作过多的思考,可以快读。如果文后的题目与该部分有关,答题时再进行深入阅读思考。

例2①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②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③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④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1994年高考卷)

在第一个复句里,②③④分句层层阐发,而在后面的第二个句子,④句的“文艺风气”是最终要阐述的对象,据此,对第一个句子形成这样的紧缩语意: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要根据当时的文艺风气。这个判断能否形成,直接影响对下文的理解。

从对上述两个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阐发性句子,根据它概括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行文趋势进行简缩,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形成清晰简约的感受,提高阅读速度。比这种能力更深一层的能力是化具体为抽象,即需要一定的概括,把一般内容概括为精粹的几个字。

二、关联词运用复杂的句子。这类句子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在训练时应结合一定的语法知识,尤其是有关复句的知识,做到并列的综合归纳,承递的分清主次轻重,等等。下列类型的句子,更应特别注意:

(一)转折型,如:例3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1996年高考卷)

这类句子看似复杂,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构成,“但是”是标志性的词。前半部分那么多的句子阐述的只是一个意思:贝多芬能设计最好的乐式;后半部分指出贝多芬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激动人心”的感情。从句型特点和行文趋势可以看出,后半部分的内容是整个句子的重点。转折型句子的语意理解应落在转折之后,应做出标记。

(二)因果型,如:例4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分类来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办法。(1997年高考卷)

在这个句子里,“但”是语意的一次转换,“所以”后的部分是最终结论。一般地说,因果型句子的语意重点在“果”上,阅读时,这类句子可做记号。

(三)正反型,如:例5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1995年高考卷)

冒后后的内容具体阐述“利禄主义”,一正一反,分号是标志。分号后的部分是说旧式教育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从反面的角度对旧式教育的弊端予以对比衬托。对语意的把握则应从正面的部分即“利禄主义”的特点是追求功名利禄去分析。正反型句子的语意重点在“正”面上,阅读时,宜做标记。

三、例证型文段,如:例6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徐渭(字文长)创造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1992年高考卷)

这是一段观点加材料的例证型文段。“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明代竹画家蜂起”,这三个句子是该段的关键句。而坡、王绂、徐渭等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材料,用来证明观点。参考关键句进行合并后,可以知道本节是论述宋元明时期竹画的一些特点。形成这样的认识对接下去的解题非常重要。

以上例举了现代文阅读中会经常遇到的一些较典型的句段,这样的类型还很多,我们应学会迅速地理清观点材料间的关系,把握整体大意。

如果说“合”的能力是整体把握的需要,那么,“分”的能力是为解题服务的。“分”就是一种分解的能力,根据命题的要求,对相应的句段进行分解剖析,然后作答。

(一)句的分解。如:例7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有哪两方面的材料?(1994年高考卷)

先找到题目的对应文句:①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②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③树立什么标准,④提出什么要求,⑤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意是怎么一回事,⑥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然后分解这段文字:⑥是比喻,起修饰作用,略去不管。①是第一层次,③④两句是对第②句中“褒贬好恶”的具体阐述,故②③④是同一个层次。这样经适当概括,便可得出答案:1.当时的理论,2.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析。

(二)段的分解。如:例8下面这个段落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①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②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③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④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⑤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⑥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1996年高考卷)

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总的段落。①②是第一层,是“总”,③④是分,⑤⑥是“总”。“不错”、“于是”是表示展开和终结的标志性词语。倘若能形成上述认识,就能较快地发现②句与⑤句的对应关系,从而确认“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指的是当时“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从对上述两个句、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句段进行解剖分析,目的是使我们对题目相关文段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发现题目与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避免解题的盲目性。对句段的分析同样也需要利用句段的一些语法知识,与利用语法知识进行“合”一样,语法知识的运用是理解的手段,关键是要确立一种分析意识,把知识的运用和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

(三)概括角度的分解。如:例9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相对应的主要文句是:这一部《古文辞类纂》的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然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1997年高考卷)

篇(6)

近些年,世界上科技文化发展迅速,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知识量急剧膨胀,知识更新过程空前加快,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学得现有知识,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适应时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越来越感到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一套教法的必要,积极采取在以教为主导的前提下,以学为重点,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是一种独立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结果,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否则,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们要真正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应该而且能够统一起来的。国内外的各种实验证明,采取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办法,能比较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因为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探索,全面地动手、动口、动脑,十分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据《中国教育报》1995年5月2日报导,郑州一中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提出了“减少课时,提高密度,提倡自学,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口号,对学生具体实施“六解放”,即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手、眼、耳、大脑。其核心问题是增大学生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样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学者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学记》中关于自学的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的“善学”“不善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要解放学生,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拼体力、拼时间”的现象,课上一些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课下学生被“练习”“作业”所围困,师生疲惫不堪,而成绩的提高却不明显。只有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二者互相促进,才会“师逸而功倍”。正象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意思是教师之为教,不在一味的注入,而在相机诱导,促使学生自己研究探索,自求解决。这才叫“善教”。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注意对学生的诱导,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只动用记忆力而缺乏思维的训练,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自学的诱导有其优势,语文教材不同于理科内容,学生一般是可以初步看懂的,教师只要善于点拨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深刻理解掌握。因此,没有必要每篇课文都以讲授为主,许多课文可以采用“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所谓“自学”,指学生预习课文。通过预习,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所谓“共学”,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之处点拨,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使他们把已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中有这样的论述:“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我曾给高一学生上过这样一次语文课。课文中有篇自读文章《人类的出现》,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学生预习的要求,课上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发言。学生讨论的兴致很浓,各抒己见。关键之处,我给学生以启发和点拨,使学生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说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采用多种激发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用手、用舌、用脑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彻了解教材,使它成为他的根深蒂固的习惯。”(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篇(7)

一、读中体验,凸显"主体地位"。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爱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鸣发阅读的"感兴"。所谓"感兴"就是感受、情致,即以一种欣赏的心境读文,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和文章思路的逻辑美等。因此,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观念,以读为主,让"读"成为语文教学导线,以读代讲,读中激情,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使学生知道读什么:

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即一切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而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但不管如何都得从读"开路"。如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第一场雪》便可用先读整体,领略美与喜;再变序读各层,入情入境;再读"点睛之笔"(瑞雪兆丰年),突破重难点;最后扣题读精华,师生共同梳理主线,"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教学生体验怎样读:

读的方法、技巧、形式多样,无论是齐读、引读、自由读,还是朗读、默读、速读,都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如《鸟的天堂》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使我们如同看见巴金那颗因爱生命美丽而激动之心。孩子们固然读不到那么多,这需要教师去渲染、引导、开启。教师要范读,要反复指导,要设疑激趣,要组织讨论,要点拔,必要时也要讲解。

3、指导明确读到什么目标:

如古诗文要熟读成诵,化为民已有,能脱口而出。名篇佳作,不要求全懂,但要求读流利,读出感情,基本读懂等。

二、理解中体验,启发深层感悟。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后,在深入的理解中体验,便能启发深层感受悟。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它具有潜隐性和长期性,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是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因此,教学中,我们更强调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索,独立寻找结果,深入理解,形成深层感悟。如《苦柚》中,伯父明知柚子是苦的,为什么还要"全买下"?为什么说"苦柚"也会"变甜"?学生在伯父与小姑娘的对话间,经过独立思索,理解感悟出思路:满意的微笑----有些激动----更加激动----意味深长的赞叹,由此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学生顿悟:"甜"在伯父心里,在于小姑娘的心灵美。从而深层感悟生活中类似的"苦"与"甜",升华其内涵。

三、争辩中体验,开发创新潜能。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念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在争辩中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因此,针对一些课文的内容外延,组织学生有效地课堂争论,对于开发创新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1、创设和谐气氛,营造开放争论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在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通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主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如《落花生》中父亲说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诱发学生为桃子、石榴、苹果申辩:这只是一种自然美,"体面"不为错,"体面"也有用呀。一石必会激起千层浪。

3、创设"生疑"情境,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挑起事端",设计一些问题,"多向型思考","多向型交往"。

4、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论的兴趣。

如《落花生》中争论后,还得让学生辩证、全面看待父亲说的主要目的,重在从这个侧面突出"落花生",并不在于贬损"桃子、石榴、苹果"。四、想象中体验,拓展思维空间。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讲过:"若没有在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少儿时代是充满幻想的黄金时代,孩子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家,他们的想象最活跃、最大胆、最奇妙。因此,有人称: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如安徒生笔下的那只丑小鸭经过他一想象,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神奇的火镰帮助小兵做了国王,还有"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谭底水无痕",足见想象的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文的童趣,针对孩子的童心,激发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体验,在生活现象中想象体验;在课外阅读的童话、科幻文章中开启想象思路,必将拓展思维空间,使想象的翅膀日益丰满,写出有新意、有诗意的好文章来。

五、活动中体验,发展语文个性。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强调语文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感受。"个性化行为"的自主性体现在个体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判断,认知策略的参与和实践。在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正如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中指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优辅差,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个性。如课前可让中等生讲些成语故事,课中放手让一些优生尝试当小老师,课后让后进生自选取内容与老师交流,展示自我。

又如在《春风吹》一文中,可让学生说春天,画春天,唱春天等;在《我爱祖国》后鼓励学生模仿作诗;在《只有一个地球》后办报,宣传演讲;在《我选我》后,补选"雷锋小队长"等。让语文与一切活动融为一体,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一个界面。

六、实践中体验,内化语文能力。

"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之一。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依靠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语言文字感性的把握。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是内化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给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充分动耳、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主动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演讲、讲故事,让学生自主去图书室,上网查资料,提高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