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6 22:27: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1)

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6-01

历史是生动的,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现象极为普遍,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初步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尽可能地提出疑问。教师可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进行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

例如,教学“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在仔细审读课题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有的学生问:“这个‘扼杀者’是谁?”有的学生问:“扼杀者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人性的扼杀?”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要宣战?”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即“主人公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提问,使学生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思考,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这样教学,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若仅仅凭借教材上的图文说明,很难完整地还原历史面貌,导致学生较难把握所学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多元化整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貌,为学生呈现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历史课堂。

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为此,笔者自制多媒体课件,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在屏幕上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向学生进行展示讲解。这样教学,让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需要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方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

三、采用歌谣记忆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记背兴趣

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记忆和背诵是单调、枯燥的过程,学生希望能找到简易、巧妙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点。歌谣记忆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然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记忆习惯,将总结出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方便自己背诵和记忆的歌谣。所编歌谣可以是对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填词,也可以是自编自创的绕口令式歌谣。在此过程中,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关知识点的兴趣大增,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中主要介绍了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方面的繁荣,用大量史实印证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该课内容繁多,记忆难度大,笔者采用了编制歌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歌谣如下:一桥一城一发明,诗仙诗圣白乐天,颜筋柳骨展子虔,立本擅画《步辇图》,吴带当风莫高窟,《霓裳》《破阵》《胡旋舞》。将枯燥的记忆内容转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歌谣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背诵和记忆时减少抵触厌烦心理,也将教材的内容总结成更为简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创编歌谣的过程中有所欠缺,教师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指正,并适当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歌谣。

篇(2)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篇(3)

一、定准一个位置,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首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知识窗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把“知识窗”和“窗外事”或者“大家一起来”栏目共同形成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他们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拉住一个知识点,牵出丰富的学习内容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在“知识窗”一栏设计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生活常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等知识,每一个单元都根据单元的主题有所侧重,但是每个小小的知识窗里所呈现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要想把少量的知识内容形成一节综合实践课,就要拓展内容,让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如:五年级下册《海洋的颜色》只讲了大海的颜色,以及颜色形成的原因。教学时,完全可以把大海中的景观,以及动物、植物、矿物丰富的物产资源牵出来作为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设计一个表格,激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以知识窗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搜集资料总是不太习惯,要么受家庭条件限制,要么受个人的学习兴趣影响,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课前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准备什么,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深厚的兴趣去完成课前搜集资料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去吸引学生,然后把任务设计成表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而不是漫无天际地搜寻,这样不仅能提高收集资料的效率,还能减轻学习压力。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知识窗《山水诗人王维》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然后再收集还有哪些诗人也写了山水诗,代表作是什么。再如,六年级上册的知识窗《社会公德》时,让学生收集除了课本上提到的社会公德以外,还有哪些社会公德,再收集社会公德公益广告,每个内容致少写三条,最后设计一条公益V告。

四、当好一名学生,同学生一起准备

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安排学生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且进行整理,挑选出学生可能收集不到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郑成功》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影视片断,或者当时的历史背景材料,制作成课件,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大海的颜色》时,可以收集一些导游员讲解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

五、交还一个权利,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示自我,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认识,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探索、活动的权力交给学生,或者抛出一个任务,或者设计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大海的颜色》,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动植物画成画,然后向导游员一样在课堂上解说,学生的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发展。再如,教学三年级《少儿广播的开端》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制作一个电视机模型,课堂上让学生在“电视机”里面进行播报新闻,还可以让学生变成小记者进行现场采仿,这样,学生不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视与关注的程度与会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六、借助一个平台,打造一个立体教学氛围

知识窗教学原本是很枯燥的,如果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声像色展示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互动交流,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例如,五年级下册《大海的颜色》,通过多媒体的投影功能可以展示学生的画作,利用大屏幕呈现给学生,学生讲解起来动作及语气会收放自如,观察起来也会赏心悦目。

七、拓展一个空间,激励学生继续开展活动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35-1

一、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4、15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一节,教师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新教材的编排基本上以时间为发展顺序,两课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同一单元、同一主题之间两课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通过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在复习上一节课内容的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如讲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一课导入时,教师可提问: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列宁、斯大林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回顾上一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堂课之间的历史知识的联系是必然的,以这种联系来贯穿全课,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更加牢固。如讲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时,按时间顺序把二战后五十多年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分为五个阶段:(1)20世纪五六十年代;(2)20世纪七十年代;(3)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4)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5)20世纪九十年代。各个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独自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弄清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用经济常识去观察经济现象,认识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经济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感知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的能力。

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前两点教参上说明较多,而这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三、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篇(5)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四年级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并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第二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第四单元《做聪明的购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知道要守规则,怎样做乐观向上的人,自尊自爱的人以及如何购物等。

3、通过学习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社会阅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重视情感投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4个班共有300人,这个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 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 一、引以为荣的家乡,二、缩短时空的通信,三、四通八达的交通。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第三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交通运输对社会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的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尽力创造模拟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篇(6)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篇(7)

关键词:读书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科书上承载着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任,教师应该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学习教科书上的相关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应该认真的备课、准备相关教材内容,精心采取措施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借此来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读引言了解章节内容编排

引言,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内容在开头做的一个总结和陈述,在中职学生现在使用的新的历史教材的每章开头就有一段引言,引言中介绍了该章的主要线索和历史背景,对接下来章节的整个内容进行了大概的描述,并且通过每个章节的引言来看,就可以发现不同章节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比如,在讲到《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言,使学生大概得到一个过程: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维也纳体系,19世纪40年代末欧洲革命的爆发促使维也纳体系土崩瓦解,通过这个脉络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还有比如: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兴起―诞生,这个脉络使学生大概了解诞生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各国通过不同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列强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的兴起,这个脉络又说明了如何由工业革命与亚洲革命风暴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通过引言学生在脑海中对本章节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知识网络图,学习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读课文掌握历史知识细节

课文是每本教科书的重点,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在课文中,提高对课文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分析和总结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教师应该通过“读、思、画”三个字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首先是读,读经常被分为三个层次:先通过泛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通过细读了解具体的内容细节;最后重点阅读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即重读。其次是思,即思考,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课文没有思考是不会真正挖掘课文的内在含义的。第三要通过“画”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标示,方便自己的重复阅读或者咨询教师。但是读、思、画并不是三个分开的具有先后顺序的内容,而是三个内容同时进行,互相作用,使学生课文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例如,讲到《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时,让学生按照这个模式来阅读,先泛读了解到巴黎和华盛顿会议使世界被充分划分形成新格局,再细读并思考巴黎会议的召开是如何形成所谓的“凡尔赛体系”,以及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改变了什么,并如何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最后重读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久的原因,并把重点标上记号,像:“华盛顿会议”的意义等。

三、读注释扩大知识范围

注释是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和补充,里边涵盖了许多正本中没有提及的知识点,比如,像西汉的编户制度、唐朝的租用调制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注释内容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更全面具体,扩展学生的知识架构,同时,一些有趣的注释也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历史、了解历史。

四、读习题温习历史知识

读习题意思不是简单地把习题的题目阅读一遍,而是根据习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应的答案,阅读记忆。课文后的习题都是针对该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知识进行练习,学生在做这些习题的时候,也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比如课后习题:描述一下的历史背景、过程、起止时间、地点以及历史意义。这个题基本上就把的所有内容都涉及了,在回答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遍系统的温习,知识掌握得也更深刻了。

总之,读书指导法是新课改要求下的一种新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同时又能帮助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会如何读书,如何完成对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态度以及更好地展现自我的机会,实现新形势下对教学任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