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0: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基本预防 机械预防 药物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06-02
引言
据数据统计,目前骨科术后因为深静脉血栓(DVT)而导致下肢功能丧失和肺栓塞疾病的患者在92%以上,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65%以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46.9%,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52.9%。在临床上骨科术后采取过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患者,髋关节手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7%以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发率为0.06%,可见,科学的手术和护理可显著的减少死亡率和病残率,减少时间和费用。本课题旨在探讨在骨科手术前、后以及进行中如何通过干预有效减少其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并谈及骨科术后护理和干预的方法,并提出干预的措施,希望能对骨科医师和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0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6例,单膝患者86例,双膝患者15例,年龄在30―91岁,平均年龄为60.5岁,留院时间均为3天,101名骨科术后患者中,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4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4例。101例患者中均无既往病发史。
1.1.1 方法 在101例患者留院的3天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胸部X射线检查和血细胞测量等,对单侧和双侧下肢手术者分别进行彩超声检查,检查前后均给两组使用抗生素,口服阿莫西林,留院三天内一天检查一次。对照组40名患者均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1.2 统计结果。两组在留院期间,护理人员定时对其恢复症状进行统计并记录了下来,分别有肢体的疼痛程度、肿痛程度、肢体表皮颜色等。并将试验组中经过彩超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有深静脉血栓临床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为统计方便,将分为三类:重度、中度和轻度。通过检查和比较,两组患者留院干预的不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经过药物干预、手术干预等的治疗后对比对照组,统计结果如下:
3 讨论
3.1 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
根据1856年virchow定律提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是:2.1骨科手术前后患者均需卧床休息,长此下去,患者得不到活动空间,手术后,骨骼的创伤和手术的影响都会引起水肿或静脉压迫的情况,静脉血流减缓,血液会长期处于高凝度状态,血流缓慢会诱发血栓。2.2肢体手术大部分都会要求肢体屈曲、内收,这会导致下肢静脉受压,损伤血管壁。2.3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脑血管功能越低,糖尿病、肥胖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容易引起深静脉脑栓的形成。以下将以药物干预为例,探讨骨科术后药物预防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将留院的101名患者分为用药组和不用药者,(实验组)用药组61人,(对照组)不用药组40人,实验组患者服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均不用药,一个疗程后(7天)分别对两者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检查发现,用药组61人中有23人无深静脉血栓,未用药组40人中有2人无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服药后与未服药后的效果见表A
(表A)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我们确定药物干预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且不良反应的患者也较少。下文主要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3.2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一方面要做好健康宣传工作。骨科手术患者在入院之时都会有或轻或重的精神压力,如担心手术失败造成终身残废,骨科手术后因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倒在床会导致无法工作从而忧虑,加上手术自身给患者的身体造成的痛楚感,患者多会心情烦躁。护理人员要能理解患者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创伤,注意调节他们,做一些娱乐活动来分散患者紧张的情绪,如鼓励他们锻炼、鼓励患者多喝水,多听音乐、多看电影、书籍,多聊天,也可以采取互相监督饮酒吸烟的方法。
另一方面,据统计显示早期适量运动可减少血管栓塞75%以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0%都发生在一周内,还有25%发生在术后第二周。因此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应该在前期完成。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的下肢血液流通和肿痛的情况,对患者的呼吸、心率等各方面做好检查和纪录,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临时休克、呼吸困难、胸闷等要做好前期预后工作。另一方面,临床上普遍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是上肢的3倍以上,因此,医院医生在对患者护理时,最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已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对于术后疼痛感较厉害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引起重视,术后过度疼痛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不正常,身体各方面免疫力都会下降,因此,要将较少患者疼痛感列入护理工作的计划中,对于身体上有极大痛楚感的骨科术后患者可口服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内注射哌替啶。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各种情况的护理方法都不同。患者如有腹痛状况且持续剧烈疼痛不能缓解的情况下,要警惕肠坏死并发症,护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千万不能耽搁。术后患者如有心律失常、胸闷等状况时,可以用硝酸甘油以缓解症状。患者在术后2天后依然发烧不退要采用物理降温法,骨科术后2天以上高烧不退的患者就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的情况了,要加倍小心和预防。
4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本课题中所有患者都是经过三种预防的:基本预防、机械预防以及药物预防。医师和护理人员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要首先做好基本的预防措施,在术前术后要及时讲解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劝服患者支持、配合自己的工作,尽量避免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术后要做好止血措施,用最大的努力减少患者的身体上痛楚,手术后可以对患者按摩,活动裸关节,伸展、弯曲、环转裸关节,患者回病房后要指导其活动小腿和足趾,让患者多做深呼吸和重咳嗽的动作。
再次就是做好机械性的预防,临床上有减压弹力长袜,可以利用弹力作用活动患者的裸关节,既简单又廉价,还有对于髋臼骨折的患者,可以使用足底泵,促进血液的流通。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还可以使用磁治疗法,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添加装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最后还有药物预防措施,分两种:注射药水和口服药物,骨科患者术后可服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该药在临床上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现象的很少。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2小时后可给与口服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7~10天。尽量不单独采用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它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大部分骨科患者会因为担心并发深静脉血栓而不敢接受治疗,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至关重要。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更清楚地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认为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宜进一步探讨、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茂舜,钱晟,高文辉,陈洲,张明.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1) .
[2] 杨冬山,张秋学,李学锋,刘汝海,李凤山. 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2) .
[3] 杨德华,李剑,何家安,胡新华,辛世杰,段志泉. 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影响[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2) .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我科2008~2009年对38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6~8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7例,股骨颈骨折21例。DVT的诊断:局部疼痛不适,腓肠肌、大腿肌肉压痛。严重患者患肢肿胀,皮肤发亮,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诊断明确后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绝对制动(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3~4周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1]。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肺栓塞、下肢软组织坏死、脑栓塞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戒烟,给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向患者讲解卧床期间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向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锻炼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1]。
3.2 心理护理 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且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满足患者的需要。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
3.3 术后护理 避免患侧卧位,防止患肢静脉受压,给予被动活动踝关节及肌肉挤压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活动的目的,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打折,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以免血块堵塞[2]。防止髋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配合医生做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术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5 DVT的观察 DVT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持续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颜色紫绀,腓肠肌压痛;继发肺栓塞时可出现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3]。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动脉搏动及患者的感觉,如发现血栓形成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多听听患者的主诉,当发生DVT后,将患肢制动并平放于床上,嘱患者勿按摩、加热,不能随意搬动患肢,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6 DVT的护理 一旦发生DVT,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暂停患肢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鼓励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如突发胸闷、剧烈胸痛、青紫、心跳过速,两肺有哮喘音,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则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现肺栓塞应立即给氧,气管插管或切开,大剂量抗凝、溶栓治疗[4]。
3.7 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被动活动,同时指导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强体力;术后第2天,从疼痛感觉最小的患肢股四头肌开始锻炼,作等长收缩,3次/d,每次20 min;术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练习,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持续2周;术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练习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总之,护理人员应熟悉DVT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通过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372.
[2] 罗琼.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3] 贺爱兰.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3-01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髋骨周围故障、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等手术,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指深静脉的血液在流动时出现异常凝结的情况,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没有齐全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使工作与生活受到影响,严重者则会造成静脉坏疽,最终导致肺栓塞坏死等严重后果[1]。本文分析我院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后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以及研究组,每组患者4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5~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1岁[2]。实验组与研究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有比较性。
1.2 方法
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给予研究组的患者采用科学的预防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常规护理的措施,研究组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该按摩患者的下肢,并且抬高患者的患肢,在此操作过程中不能将垫枕放于患者的小腿以及窝下,防止出现患者的深静脉不能正常回流的情况,同时鼓励患者要合理的进行锻炼,经常下床走动,还要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吸烟喝酒。(2)机械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慢慢的将充气加压装置与加压弹力袜等各方面机械的措施,使静脉血流在机械性原理的促进下得到良好的循环,防止患者发生深静脉损伤的情况,还能够促进患者股、足等位置血流良好的循环[3]。(3)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是所有预防措施中最基本的方法,采用6150u肝素钠通过皮下或者脐周进行注射的方式,每隔12h或者24h进行注射,防止出现滥用止血药的情况。
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具体监督患者的每日用药情况,然后告知患者要进行哪方面的身体检查。研究组患者在实验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1)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食用食物时应该尽量挑选一些容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等方面的食物,能够有效的防止增加血液的粘稠度。(2)对患者的静脉采取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长时间要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因此,应该避免在相同的静脉下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同时也不能在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滴注,患者静脉滴注治疗的时间不能超过2d。(3)护理患者的患肢,首先要密切的对患者肢体水肿、皮温以及色泽等情况进行关注,如果患者在供血时局部受到压迫等,则会造成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因此,尤其要重视帮助患者及时的更换。(4)预防出现并发症。骨科大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形成的情况后最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咳嗽、恐惧、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时,则应该考虑患者已经出现肺栓塞并发症,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改善。
2.结果
本组研究组的骨科大手术患者通过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患肢疼痛、肿胀等情况全部消失,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且良好的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有2例出现深静脉栓形成,但没有并发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4.4%;实验组骨科大手术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手术位置出现疼痛的感觉,2例患者出现肿胀的感觉,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但未能够良好的恢复肢体功能。其中,发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6例,在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13.3%,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6.6%。
3.小结
患者在进行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栓形成通常会与比较繁杂的理化原因有着较大的联系,患者体内的深静脉栓形成会使患者体内的血液凝固性、血流缓慢以及损伤血管壁等会出现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状况得知,患者血液循环的情况在开始进行骨科大手术时便会出现显著降低的现象,通常会有50%的下降范围。通常在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品会造成肌肉出现松弛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丧失紧张性而造成的。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采用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护理方法应用在研究组的患者中,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有效的减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获得了明显的效果[4]。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护理与预防措施能够促进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得到降低,在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郁静.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0(20):245-246.
[2] 张世琴.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00-101.
【关键词】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71
骨科疾病种类较多, 病情较严重, 主要导致患者行动受限并产生疼痛。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髌骨骨折、粉碎性骨折、髋部骨折、尺神经损伤、先天性髋内翻等, 治疗此类骨科疾病的首先方法为手术治疗, 但是在骨科大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引发深静脉血栓, 严重者引发脑、肺栓塞而危害生命健康[1, 2]。随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护理效果逐渐引起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本文为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时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 将本院骨科90例需要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0月在骨科进行大手术的90例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6岁, 平均年龄(54.20±7.14)岁;其中髌骨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12例、髋部骨折9例、尺神经损伤5例、先天性髋内翻3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11岁, 平均年龄(53.10±7.19)岁;其中髌骨骨折18例、粉碎性骨折14例、髋部骨折6例、尺神经损伤6例、先天性髋内翻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大手术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 按护理规范进程进行护理操作, 如检测患者生命指标变化及伤口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健康宣教:①在手术前期对患者进行疏导, 让其了解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病情程度及预防因素, 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②病情护理:随时观察患者的下肢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下肢出现水肿、充血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时及时处理。③下肢按摩护理:在患者行大手术前后, 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 力度要缓和、轻柔, 按摩30 min/次。④机械性护理: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足底静脉泵的作用下, 加快患者下肢血液流输。⑤术后护理:将患者患肢抬高, 多进行足部活动并尽早下床活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评价分为明显好转、好转、无好转, 总有效率=明显好转率+好转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66%, 对照组为64.4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严重影响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3]。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液堆积在深静脉中凝固的现象,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可并发脑栓塞或肺栓塞, 加重患者病情。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 护理手段及效果备受重视, 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护理方法有护理干预、综合护理、针对性护理等多种。目前, 有报道表明, 有效的护理方法可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4, 5], 因此本文比较了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意义。
本研究中早期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病情护理、下肢按摩护理、机械性护理及术后指导等多方面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早期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具有重大的护理价值, 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提高护理效果,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Endemann DH, Schiffrin E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J Am Soc Nephrol, 2010, 15(8):198-199.
[2] 翟洁婷. 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2, 33(19):108.
[3] 何俊玲.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0(1):45.
[4] 戴玲. 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15(31):2358.
[关键词] 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3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较常见的血管疾病[1],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多见于骨科手术后。Colwell[2]报道骨科手术后在没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DVT的发生率为40%~60%。栓子脱落可以引起肺栓塞造成严重的后果,为引起临床高度的认识,笔者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的下肢疾病患者中,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6例下肢手术治疗患者,男120例,女106例;年龄38~79岁,平均62.5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将226例下肢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116例)和对照组(110例),预防组采用综合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手术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 预防方法术中操作轻柔、精细,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静脉内膜损伤,注意伤口的冲洗和引流。术后口服华法林片2.5 mg,持续10~14 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 ml 3~5 d,指导及鼓励患者做踝关节的屈曲、旋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的静力性等长收缩运动。患肢术后制动,抬高20°~30°,保持髋、膝关节稍屈曲,每天2次将肢体放平。术后1 d鼓励患者做踝关节及股四头肌的主动运动;术后3 d,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每天锻炼5~6次,10~20 min/次。所有锻炼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状态下进行,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制动,膝关节屈曲10°~15°;经患肢足背静脉留置针穿刺,以低分子肝素20 000 IU+生理盐水500 ml持续静脉泵入,速度可控制在30~40 ml/h,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直接从患肢静脉滴注,疗程10~15 d。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对照组110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预防组116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表1),两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例)
与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
3 讨论
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参与血栓的形成[3],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由于下肢骨科手术治疗,肢体长时间处于被动的极端,加上术后疼痛或麻醉作用、局部肿胀肢体活动减少,使静脉血流缓慢;同时手术损伤血管内皮;手术创伤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种因素导致DVT的高发生率。
针对DVT目前预防措施较多,基本性预防是指在术中操作轻柔、精细,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静脉内膜损伤[4];机械性预防是应用标准长腿弹力袜在骨科手术中可减少手术部位的压力及腓肠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是一种序贯地从踝、小腿至大腿加压的装置,主要是通过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量来减少血液淤滞,防止DVT;术后尽早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以强化肌肉收缩、关节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DVT;化学药物预防采用抗凝药物进行对抗血液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达到预防的目的[5-6],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可以看出预防组DVT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为52.72%,和文献报道的DVT发生率40%~60%相符合,说明通过积极综合预防可以明显降低DVT,有效防止DVT的发生,防止骨科手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朱其一.手术取栓加术后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1999,21(3):528-529.
[2]Colnell CW. Rationale for thromboprophylaxisin lower joint arthroplasty [J]. Am J Orthop,2007,36(9 Suppl):11-13.
[3]蒋米尔,陆信武.下肢静脉性疾病外科治疗再发展前景[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6(5):273-275.
[4]邱贵兴,戴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31-33.
[5]谈晓芳.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8-620.
【关键词】骨科创伤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634 【文献标识码】A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为骨科创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骨科创伤手术往往使患者静脉受到损伤,造成血流不畅、血液粘稠度增加,再加上患者术后行动受到限制,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若病情进展则会形成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或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出现跛行、溃疡等症状[1]。加强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对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48例骨科创伤手术后DVT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48例,病例纳入标准:①下肢均有疼痛、肿胀等症状,皮肤呈青紫色,可见水疱,血栓形成部位有压痛感,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并经下肢静脉彩超确诊;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排除感觉、认知、智力功能障碍等患者,排除正在使用抗凝药患者。按简单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男16例,女8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56.32±6.25)岁;膝关节置换术10例,股骨骨折术6例,髋关节置换术8例;周围型栓塞15例,中央型栓塞8例,混合型栓塞1例。对照组男15例,女9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53.32±5.25)岁;膝关节置换术12例,股骨骨折术5例,髋关节置换术7例;周围型栓塞13例,中央型栓塞9例,混合型栓塞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一般处理,将患者患肢抬高,以弹力绷带包扎,并进行合理的肌肉主动收缩训练。对照组:给予抗凝药物治疗,给予8u尿激酶,静脉滴注,2次/d,并以患者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调整给药剂量,部分患者可给予8000u低分子肝素钠,经皮下注射,2次/d,治疗2周,后每日给予300mg华法令口服治疗,持续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股静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血栓取出后,与患者大隐静脉股内侧属支到总静脉处置入溶栓导管,放置10d,若导管放置受阻,则用下腔静脉滤器代之。
1.3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次消除,膝下15cm处双下肢周径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6.O 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用χ2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 ±S表示,均数校验用t,P
2结果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DVT主要受到患者血液高凝、血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成分阻塞血管腔等诸多因素有关,为骨科术后常见危重并发症,其中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最甚[3]。相关研究显示,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手术使静脉瓣受到损伤,创伤后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升高,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在上患者术后行动受到限制,从而使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进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文献报道,骨科创伤手术后继发下肢静脉血栓者超过45%[4]。
已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用处理方式尤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最为常见。手术方式通过将下肢静脉血栓取出,从而使下肢静脉血管通畅。抗凝药物尿激酶可通过激活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并形成纤维蛋白酶,从而使血栓溶解速度提升,而低分子肝素钠可使血小板凝血时间延长,减少血栓形成,并促进血栓消融[5]。通过手术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并辅以一般处理方式,能使骨科创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效果大为提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严伟.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5(31):1660-1661.
[2] 陈嫣红,陈伟莲,刘伟琼.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27):4-6.
[3]Struijk-Mulder M C,Ettema H B,Verheyen C C,et paring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romboprophylaxis in orthopedic surgery[J]. J Thromb Haemost,2010,8(4):678-683.
[关键词] 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属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DVT是骨科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50%-80%的DVT无临床症状,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症,可引起猝死。[1]现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骨科手术后DVT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DVT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4~60岁;其中左下肢19例,右下肢5例;其中股骨干骨折术5例,股骨颈骨折术3例,胫腓骨骨折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关节置换术后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2例;术后出现DVT时间为1~12d。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亮,患肢持续肿胀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
2 治疗
本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h者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8万u溶于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10d;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4000IU),脐周皮下注射,2次/d,持续5~10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本组4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DVT的发病机制
根据Virchow定律,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三大因素。
3.1.1血管壁损伤:正常血管壁是血小板凝聚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便黏附其上。发生凝聚,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凝聚,促使血栓形成。手术、创伤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2]
3.1.2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很多。一方面与手术有关,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疾病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病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3.1.3静脉血液淤滞:患者高龄且合并多脏器生理退变和器质性疾病,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加上术后患肢长期制动,使血流进一步减慢、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而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
3.2DVT的防治
DVT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若并发肺栓塞则可危及生命。
3.2.1术前指导:指导患者进低脂、适量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告知患者禁止吸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细胞的损伤。[3]
3.2.2药物治疗:DVT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溶栓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恢复静脉血流,还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4]病程不超过72h者可溶栓治疗,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生成纤维蛋白酶,发挥溶解血栓作用;抗凝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主要防止血栓形成;祛聚疗法: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类、潘生丁和丹参等,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流,减低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作用。抗凝和溶栓联合应用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3.2.3术后观察: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并说明其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动进行,减少卧床时间同时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对疑有DVT形成者,禁止热敷、按摩和患肢反复穿刺[5]。
总之,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麻醉、术后卧床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陆芸.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
[2]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
[3]唐泓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52(8):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