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化创新技术

数字化创新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8 09:20: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化创新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化创新技术

篇(1)

论文摘要数字化校园网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对校园网中出现的网络新技术进行阐述,继而论述其对创新环境建设所起的作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物联网走近校园网

物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目前,物联网已用于校园网的安防管理,着手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平台。然而,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学校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入。将物联网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建设,为相关专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实训基地提供技术保障成为可能。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2]。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3]。它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方法论: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IBM)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Google)统一的特征。

云计算应用于校园网需要其提供IT基础架构,而不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能满足教育网络所需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园网中新技术对创新环境建设的影响

在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创新教育环境,特别是学校创新环境。网络新技术应用于校园网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校园教学、学习、生活环境,利用系统设计的思想将新技术运用于校园的创新环境建设成为可能。

物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创新环境首先是课堂环境的创新。利用物联网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可以为每种实验器材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看到这种器材后,除了可以知道它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从教学平台上获得其相关扩展内容。物联网还解决校园网的安全认证问题,创新性环境建设需要一个开放的网络资源系统,然而开放必然会引发不安全因素。而网络新技术物联网提供了校园安全认证。

三网合一创建全面的资源利用平台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通过改造电视网络或终端,与电信网、互联网重新组成一个新的系统。新网络可以承载更多的业务、实现更多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上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从而影响改变人的思维。创新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三网融合实现了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而且三网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无线网络与3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普适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透过无所不在的运算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应该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或者其结合,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脱其原有学习情境,才能给人以更广阔深远的思考,继而扩展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无线网络与3G技术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并且可以多人同时上网,并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创造了校园普适学习环境。

云计算构建更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设备的更新换代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为教育领域扩展出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也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即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

结束语

置身于最尖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创新。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技术重在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更好地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应用校园网创建校园的创新性环境值仍需要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丙根.物联网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3-95

篇(2)

[关键词]提升;数字化;造船管理;经营水平;途径

中图分类号:F407.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74-01

在现代化背景下,若要进一步推动我国造船行业的发展,就应当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我国造船水平,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加强我国造船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走进海洋强国的行列。而数字化造船管理是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我国应当以此为入口,不断强化数字化造船管理和经营水平,从而促进我国船舶行业的发展。

一、数字化造船概述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造船工业的应用方式、深度等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造船工业水平的关键。为此,我国必须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数字化造船管理的难点还在于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如果缺乏一体化的设计生产管理系统,会使得管理需求与生产实际脱离。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完善的设计系统,但是并还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化造船管理问题。目前,我国造船数字化的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分段制造”向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为导向的“分道制造”过渡中,而日韩等造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壳舾涂一体化”的“集成制造”模式,并开始进入到“敏捷制造”模式。显然,我国数字化造船水平仍然不足。

业界人士指出,若要提升我国数字化造船水平还要建立造船企业内部、造船企业之间以及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信息数字化平台,保证船舶的生产、管理都能够建立在数字化信息系统之上共享信息;另外,还应当建立系统化的造船行业数字化平台,保证各大、中小企业之间都能够共享数字资源,从而促进我国造船行业更大范围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目前我国中小船企普遍本身经济实力有限,加上造船行业生产的特点是资金占用量大,盈利微薄,能够投入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有限。国家应该加大对大型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给予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水平。

二、提升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水平的途径

1.政策引导,统筹发展

纵观国内外先进的造船企业,其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依赖于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比如韩国和日本在政策、资金方面对数字化造船都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因而,我国也应当实时地出台一些国家政策,正确引导我国造船工业数字化的发展。

早在2009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来看,对船舶工业数字化建设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有关专家也认为,国家加大对数字化造船行业的扶持和引导,有利于提高整个造船工业的数字化水平。2016年出台的《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指б饧》进一步指出要完善造船精益管理体系,全面推广数字化造船。只有国家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造船工业的数字化发展,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大环境,确保企业能够看清当前形势不断采用新方法、新理念,创新数字化造船工业体系,最终提升自身的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水平。

2.研发新的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系统

首先,在当前形势下,国外一些先进企业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数字化造船系统。为此,我国造船企业可以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系统实现我国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的创新,改变当前我国数字化造船管理的现状。目前较为常见的数字化造船管理系统有三菱重工的MATES系统、万国造船的HICADEC系统、川崎重工的KHI CIMS、住友重机械SUMIRE等等。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还应当认清当前发展形势,创新管理与经营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我国应当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出符合我国造船工业实际的数字化造船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水平的提高。

在实施应用过程中,还应当认识到数字化造船行业中的风险,科学规划企业发展。立足行业发展现状,结合造船模式转化和推进,以数字化造船管理系统为手段和载体,固化转模成果,实现缩短造船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系统的行业数字化平台,促进全行业数字化的建设与共同发展。

3.实施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水平

随着我国造船工业的逐渐发展,国内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我国造船企业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船舶行业形势,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升数字化造船管理的水平。在稳定中求发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创新经营模式为基准。

各造船企业还应当结合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数字化造船管理的创新。比如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围绕提高数字化研发设计能力、数字化制造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制定了加快两化融合工作规划和计划,其中利用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优化精细化派工管理项目已覆盖所有生产部门和班组,共 9000 多人实行精细化派工管理,公司整体生产效率平均提升 10%。又如南通中远川崎在全面推进“数字化造船”基础上,2012 年起连续引进条材、型材、装配、先行等 4 条机器人自动生产线,改造了多条流水化生产线,大部分内场实现了设计与生产联网的自动化操作,为迈向智能船厂打实了基础。从中能够看出,只有企业认准当前发展形势,结合新技术、新理念,创新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造船工业的水平,更进一步加快我国船舶事业发展。

综上所述,提升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水平有助于推进我国造船行业的迅速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应当出台一定的政策支持、扶持数字化造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企业则应当结合自身企业实际不断实现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方式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泽,侯政友.提升数字化造船管理与经营水平初探[J].舰船科学技术,2014,03:146-150.

篇(3)

中农兴业网团是中国农村兴业工程的机关管理网站,旗下有中国三农资讯网、中国乡村网、中国三农市场网、中国农副产品供销网、中国农资供销网等五大涉农网站和六个特色经济网站以及数百个加盟网站,是集权威性、指导性、商贸性、规范性、服务性、实用性、科技性为一体的三农资讯平台和三农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农兴业网团现面向全国下列企事业机关单位和部分涉农媒体无偿提供网络服务平台,具体受赠对象如下:

一、面向全国县级以上各级党政涉农部门赠送中农兴业网络系统平台,着重帮助地方政府及企业找资金、找项目、找销路、做推广、创品牌提供资讯、途径和资源,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增添光彩。

二、面向全国各地各类涉农社团组织无偿提供中农兴业网团五大涉农网站资讯系统服务和科教商贸交流服务平台。为全国各地各类学会、协会、商会、研究会、联合会提供务实高效的网络信息服务和科教商贸服务。

三、面向全国各地各类涉农报刊媒体赠送中农兴业网络系统平台。为充分发挥涉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涉农媒体的资讯传播覆盖率和影响力,特在中农兴业网团五大涉农网站为全国的知名涉农媒体无偿开设358个服务栏目。

四、中农兴业网团在全国334个地市级城市建立办事机构或单位,具体负责信息采集和会员服务管理工作,以及中农兴业工程的各项活动,欢迎全国各地有志于三农事业发展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加盟中农兴业网团。

相关事宜请登陆中农兴业网(省略.cn)。

中国数字城乡论坛暨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在扬州举办

通讯员 贾旮菲

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大众科技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数字城乡论坛暨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于2008年12月5―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

大会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信息统筹、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加强行业交流合作”为主题,旨在交流城乡数字化建设经验;探讨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加快数字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推广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产品。大会由数字城乡论坛,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数字城乡建设项目暨招标信息会,项目洽谈与对接,数字城乡建设成果展等几部分组成。

为推动数字创新,大会首次进行中国数字化创新奖评选,编辑出版《中国数字城乡建设理论与实践》及《荣誉丰碑――中国数字城乡建设成果实录》大型图书,研究与制定数字城乡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及建立调研基地,从综合角度评价和分析中国城乡数字化发展,为决策者提供客观依据,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素材,为实践者提供重要信息与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作为国内首个关注城乡数字化统筹,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的活动,大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城市的信息产业、科技、农业、建设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领先的数字企业积极参会参展,展位面积达2万多m2。

新闻链接:

中国数字化创新奖评选活动举办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创新,促进城乡统筹”为宗旨的中国数字化领域的首个全国性大奖“中国数字化创新奖(CDIA)”评选活动举办(评选活动官方网站:省略)。

数字化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产业的发展和城乡数字化建设。2000年同志发表“早日实现‘数字中国’,是我国争先抢占技术产业和经济制高点,是我们走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信息统筹。在推进城乡数字化建设进程中,许多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才推进了中国的信息化进程、社会的快速发展,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他们的事迹应该永远铭记史册!许多代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应该得到扶持与推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展示中国数字化创新成果,树立典型、宣传先进、打造品牌、推动创新,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大众科技报社共同开展了此次中国数字化创新奖评选活动。中国数字化创新奖(CDIA)评选活动共设立推进中国城乡数字化进程杰出贡献奖、中国数字化创新人物奖、中国数字化创新管理奖、中国数字化创新技术奖、中国数字化创新产品奖五大奖项。

篇(4)

全球支付市场结构悄然转变

以移动支付为首的支付创新是否彻底改变了全球支付市场的结构?可以大致观察到2015年全球支付市场内部结构。从市场参与者来看,新的移动支付供应商不断进入该市场,原有的由几家主要机构(如Paypal、MasterPass、支付宝等)分割市场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新的赢家也不断出现,市场结构不断转换。仅中国市场,就出现了多家机构共同主导移动支付市场的局面,包括支付宝、银行卡、银联在线、微信支付、京东支付、百度支付、苹果支付等等。从支付工具结构来看,据《全球支付报告(2015)》大致统计,2015年年初全球支付市场的主要工具支付额及其市场份额大致如表1。从区域支付市场来看,全球主要地区的支付市场内部结构大致如表2所示。

总体而言,信用卡支付方式在全球支付总额中仍然位居首位,其次是新兴的电子钱包,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是借记卡。具体而言,北美和拉美地区的信用卡支付量(分别为40%、42%)在其市场总额中最大,在全球也是排名第一。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是借记卡(29%),也是全球使用借记卡最多的地方。亚太地区则是全球新兴移动支付的领头羊,电子钱包34%的使用量位居全球首位。从银行卡支付量来看,北美地区在全球最高,信用卡和借记卡总支付量约占市场总额的65%,接下来是拉美地区的49%,第三是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42%,最后是亚太地区的39%。

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北美地区,其银行卡支付量却在全球排名第一;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亚太地区,其银行卡支付量却在全球位居末位。可以看出,支付市场的发展结构与一国金融结构不一致,银行卡支付量没有突出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银行卡使用量不能完全代表该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实况,原因很明显,支付竞争背后是各类金融机构市场竞争,支付涉及的金融机构远远不止是商业银行,如各类信用卡发行机构、收单机构等。因此,才会出现上述情况。

在支付方式发展方面,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直接借记和电子发票的支付方式,只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存在,北美、拉美和亚太地区没有此两类支付方式。根据《全球支付报告(2015)》的数据推测,各地区未来支付市场发展有一些共同的趋势:银行卡支付量减少,银行转账支付量略增。其他支付方式发展则存在地区差异,如电子钱包在拉美之外的地区均可能出现支付量上升,而现金、预付方式在各地区的发展趋势则可能完全不同。

总体而言,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电子钱包的支付量会不断增加,或位居全球支付量首位,但速度可能没有预期中那么快。随着支付体系内部竞争和结构变化,传统银行卡支付(借记卡和信用卡)或会借助近场支付等新型技术,稳定其市场份额,从而在未来5~10年占据全球支付市场的重要地位。

支付技术开发和应用继续升级

移动支付技术和各种分析算法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全球支付行业固有的结构。在哪里购物和消费、如何支付,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且开始被深度挖掘。全球多国在支付等金融技术上面的投资不断增加,数字化货币技术更加成熟。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技术投资总额呈现每年三倍的增速,2013年约为29.7亿美元,2014年,全球金融技术投资总额已高达120亿美元。到2020年,其投资总额大约能增加至200亿美元以上。其中,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因为消费者对互联网+服务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其金融技术投资也随着回报率提高而不断增加。支付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否可以被准确预测(比如当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就曾遵循所谓的摩尔定律)?从硬件来看,智能手机俨然已经成为主要的移动支付载体,集线上线下移动支付于一身,其他移动支付工具(智能手环等)也不短出现,但尚未打破其主导地位。从软件技术来看,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

近场支付(简称NF C),已成为重要的移动支付技术。NFC由1983年发明的沃顿发明的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演变而来,其可以为多个设备如数码相机、PDA、计算机和手机之间进行交换资料。NFC移动支付随着2012年NFC智能手机投入市场后开始发展,已经成为手机运营商和移动支付平台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全球知名手机品牌商、Visa等卡组织是NFC移动支付的最新引领者和竞争者。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 Authentication)或成为重要的移动支付安全技术。随着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高效,与之相关的个人隐私、个人财务数据安全隐患不断产生,由此,准确识别个人身份信息成为保障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要前提。自1891年产生的指纹识别技术已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断升级发展,目前最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DNA、指纹、声音、面部特征、静脉识别等。其中,指纹机和手形机的商业应用最为成熟。越来越高效的点对点支付模式,需要高度识别个人身份信息的技术,曾经用于高度机密场合的生物识别特征目前是最佳选择之一。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市场化,但其发展势头比较明显,各大手机运营商、支付机构等都在投入研发此项安全技术。

移动云计算,已经开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自2007年以来,云计算概念开始出现并流行。NFC等创新支付技术直接挑战计算能力有限的移动工具,也因此给移动工具之外的移动云计算新的发展机会。做为独立的计算平台,移动云计算能为移动工具中的各种应用如支付,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数据储存、处理、交换等服务。随着移动支付等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云计算将凸显其强大的功能,不断为智能工具计算减负。当然,其对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也是目前的网络发展趋势。

复杂支付体系悄然形成

支付,已经不仅仅是公共的金融基础设施,近年来,其已经逐步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市场营销的新手段。市场竞争远没有结束。新的玩家(如第三方支付和各类手机支付、网络电子钱包如Android Pay等)不断进入支付市场,原有的玩家(如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并没有被击退,而是通过技术合作、商业合作等方式,以新的形式(如银行网络电子钱包)重新回到市场,支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移动支付技术、信用卡体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传统商家之间深化合作形成了复杂支付体系,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当各类支付机构共同掌握了前沿支付技术时,都具备提供高效支付的能力时,支付场景(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的争夺战就不可避免。而消费者对某一类支付场景的偏好、适应性和黏着度越高,提供该类支付场景的机构也将成为未来支付体系的主导者。互联网电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最早打破传统的线下现场支付场景,并围绕第三方支付做加法,涉足金融理财等服务,强化了自身的服务能力。在越来越多的线下商业机构接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邀约提供现场第三方支付服务时,传统信用卡市场及其营造的传统现场支付场景真正开始受到猛烈冲击。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也依托其银行卡支付服务,设立了电商等商业服务机构,试图营造新的远程支付场景。但这一举措并没有提高其客户黏着度,因此,在一波又一波的支付场景竞争中,几乎被完全淹没。

而今,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了大量资金、有了扩张商业信用的必要资本之际,同时依托移动支付新技术,各类传统信用卡的替代工具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结果,例如美国Paypal旗下的Affirm公司、Applepay等,国内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等,都可以在消费者进行消费交易时直接提供支付便利的信用贷款。既可以直接提高商家的销售额和利润,又为消费者节省延迟消费带来的成本。当然,消费者必须为此高效率的服务支付对应的利息。这种创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客户逐渐降低对银行信用账户的依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金融属性增强;其长期影响是侵蚀经济体系原有的商业模式,改变金融结构和商业社会规则,增强数字化货币实现的可能性。信用卡替代工具及其便利的支付服务对传统信用卡是致命的冲击。于是,可以看到,信用卡供应商也开始奋力反击。2015年,借助新的近场支付技术,全球信用卡供应商试图重新提升客户对信用卡的使用量和黏着度。美国支付市场的行业调查问卷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2015高级支付报告(The AdvancedPayment Report 2015)》问卷中,问题 “认为哪些机构拉动了移动支付增长”?得到的答案显示,拉动移动支付增长的机构排名大致如下:卡网络如美国运通等(82%)、手机等通信供应商(78%)、Paypal(76%)、第三方支付机构(73%)、新型互联网公司(72%)、银行和金融机构(72%)、谷歌(68%)、商家(63%)、Start-ups(62%)、移动网络运营商(53%)。简而言之,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移动支付新的增长引擎是信用卡机构,其次是手机制造商,再次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后是移动网络运营商。这也大致反映了目前全球支付市场竞争结构。当然,各国具体情形有所细微差异。

数字化货币的长期生存基础不断夯实

无论支付市场的内部结构如何改变,至今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移动支付技术等创新带来了更高的支付服务效率,夯实了数字化货币的长期生存基础。

数字化货币最初出现的基本目的是脱媒,即减少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多重货币交换环节(如现金与非现金账户转换、货币之间的兑换等),以节省货币交易成本,提高交换效率。无论哪种数字化货币,若要长期存在并被消费者接受,都需要对消费群体培养一些最基本的消费习惯,如非现金化支付消费,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数字化货币交易的依赖程度。比特币在很多国家的交易并不成功,源于其投机易量远远高于基本的消费易量,本末倒置,没有培养出对其高度依赖的消费者群体,没有形成坚实的生存基础。

在全球,移动支付带动的数字化货币运营机构(商业银行、信用卡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手机制造商等)都正在经历深刻的创新过程。而在其对立面的消费者,也对数字化货币有了切实体验。数字化货币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新奇事物,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讨论和大宗金融交易,而是开始深入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并呈现蔓延之势。虽然经济水平发展程度高低是一国数字化货币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而今,这种数字化货币创新都已经触及到各国的终端消费者。全球数字化货币发展也迎来了“春天”,很多国家已经尝试实现了无现金社会,更多的国家跃跃欲试。大部分国家在鼓励移动支付创新的同时,在稳步发展各项金融基础设施,总体提升一国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总体来看,全球移动支付创新大大夯实了数字化货币发展的基础,推动更多的国家未来进入无现金社会。表3是花旗银行编制的全球数字化货币指数排名,其中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如3所示。花旗银行将各国所处的数字化货币阶段,按照分数排名分别列为 “实质性准备期”( 第1~23名)、“过渡期”(第24~45名)、“形成期”(第46~68名)、“初始期”(第69~90名)。

各国在数字化货币进程中的得分指数高低与其国内相关政策和金融基础设施紧密相关。以进入实质性准备期的各国为例,在发展数字化货币方面,名列前茅的各国各有优势:如排名第一的芬兰,国内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于支付技术等金融创新的适应性非常强;第二名新加坡则对于商业机构、政府资金流的数字化等拥有良好的监管规划,以及高度发展的信息交互技术(简称ICT)基础设施;第三名美国拥有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最新技术在消费者和商业机构中的高扩散率,快速发展的B2C电子商务,美国消费者基础多样化导致其数字化货币适应性较差;瑞典具有广阔的ICT基础设施,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创新的适应性非常强;中国香港拥有良好的ICT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监管自由化,电信部门和零售部门对数字化货币的适应性强,准备程度高;挪威排名第六,零售业对数字化货币高偏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高偏好;英国的零售商业机构和消费者偏好数字化货币,政府出台数字化货币过渡政策,但其目前的ICT对创新的承受能力较差;荷兰政府财政资金数字化程度高,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创新适应力强,但与英国相同,ICT承受能力弱;日本具有竞争性的私人企业和电信部门,但文化偏见导致其现金使用率依然很高;瑞士拥有良好的ICT基础设施,商业机构对创新接纳程度高,但其他市场ICT承受能力不强;丹麦排名第11,零售部门对数字化货币高接纳度,并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承受能力提高其数字化货币声誉;德国本地市场竞争适度,商业机构对各类创新适应能力强,但其现金使用率依然很高;奥地利本土市场竞争适度,电信部门对数字化货币准备程度高,通过本土创新和企业关系提高其名望。加拿大对数字化货币监管自由度高,金融服务可得度高、承受能力强,但同类市场的ICT基础设施承受能力弱。

中国排名第39,处于数字化货币过渡期阶段。报告显示,中国发展数字化货币的优势在于有适合创新的环境,政府资金流数字化程度高,劣势则在于电信部门对于数字化货币准备程度不高。

篇(5)

【关键词】新形势图书馆;图书管理现代化;资源信息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39-01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互联网发展迅速,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随着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对于图书事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图书馆管理的变化不同

(1)传统图书管理以图书馆为依托以纸质图书为载体。资料多,不好统计,借阅时需要在众多的书海里慢慢查找,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不能使图书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现代化图书管理实现了把图书由纸质转变为电子和数字资源,出现数字图书馆,存储不再有限制,真正的实现了快速便捷,而且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更高。

(2)传统图书管理是封闭式的管理,各图书馆之闻是独立的,各自进行建设。追求自身的效益,依靠自身图书资源进行发展。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效率低下。图书管理现代化是开放式的管理,追求建立网络图书资料数据化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各图书馆之间进行就连接,读者阅读方便了,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传统图书管理是被动式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图书的保护以及读者借间归还的程序是服务。有的还附加展览、咨询等其他相关业务,但是都属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的方式。现代化图书管理,要主动拓展服务面,不断提高自身效益和图书使用效率。

二、图书管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个有效的联合管理系统

目前,有的图书馆之间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独立管理,有自己独立的系统。各单位图书馆之间的联合系统尚未形成。一是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借阅的规章制度严格、手续繁琐,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外单位人不让进入,影响了图书的借用率;二是图书资源的独立分散,没有形成联合的信息化平台,不仅不利于图书的有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缺乏高新技术的创新

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在很多行业已经成熟,使用也很普遍。比如银行系统等。但是在图书管理活动中,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图书馆建设中和图书的管理中明显存在观念陈旧,创新力度不够,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还比较落后,现有技术薄弱。

(三)图书馆管理专业人才跟不上

关于图书馆以及图书管理相关学科建设明显落后,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也不到位,现有的部分工作人员知识观念陈旧落后,业务水平低,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信息化新的进取心。

(四)各自为政,分散重复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缺乏整体部署和协调。部分单位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很多图书馆闲置,导致资源的浪费,严重的浪费了人力物力。合理的进行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避免盲目建设或者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各图书馆的服务特色,提高利用率。

三、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特点

(一)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

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即采用静态网络模式的纯网络电子图书馆。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登录服务器,进行数字化图书检索及查询,以及下载电子图书等操作。数字化图书的供给是从网络服务器终端到读者的单向供给。这类管理模式也是最简单、最直观的数字化图书,早期管理模型。

(二)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模式

这类管理模式主要利用依托于传统图书馆的藏书资源丰富了静态网络服务器模式下的图书源。毕竟,相对于传统图书来说电子图书是新兴事物。传统图书有着电子图书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的丰富性及系统性,因此,这样的结合体更能满足读者系统性阅读的需求。

(三)传统图书馆索引与动态网络服务器结合模式

与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模式类似,它是传统图书馆索引与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的结合体。借助于传统图书书源的系统性,对交互式网络服务器所缺乏的系统性是一种极大的补充。

四、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一)数字图书馆的模式

数字化图书馆的模式由三个部分附加层组成:用户界面、网络和通讯;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咨询系统。

1.通讯系统

网络和通讯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它是一个整体化建设,包括一个单位内的区域网络以及地区、国家和国际网络及通讯系统的建设。它是一大批共同遵循TCP/IP通讯协议的计算机网络通过网络设备互连而成的庞大网络。目前Internet已经联系着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量的信息资源均可通过它获得。今后的网络和通讯环境将是各国的NIT和全球的GII。宽带网是数字图书馆要求的运行环境。

2.信息资源

一个现实的数字化图书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存在三种资源;即本单位收藏或开发的数字化信息资;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料,但应有各种数字化的索引,外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的资料等,就长远观点而言,还应有国家级的“知识银行”、“文献数据库系统”,供各个数字化图书馆共享。

3.数字图书馆的咨询系统

数字化图书馆的咨询系统显得特别重要,一般分为自我服务系统和请求帮助系统。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能在客户端上显示读者指南,可用菜单方式,也可用超级卡或窗口软件,它能自动指引读者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目前,大多数信息中心均有自我服务系统。

(二)构建图书联合管理与借阅系统

各图书馆之间联合起来,建立建全各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联合的力量和优势,使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更加规范化。这样才有利于为人们的阅读提供更有力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图书使用率,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图书馆有其优势和不足,建立一个图书馆联合的系统,打破各图书馆各自为赢的局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以促进图书馆资料的流通。

(三)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专业的队伍

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急需一批专业的人才。当前的图书管理人员已经不能胜任图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图书管理现代化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批专业的人才。首先,要着重培养急缺的人才,如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等;第二,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深造,吸收新的知识和理念,提高业务水平,以方便工作人员了解最新的现代化技术;

(四)积极开发新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图书管理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因此加大研发新技术具有重大意义。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是图书管理现代化中的两大关键技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应该不断的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有效利用,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知识,才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五、结论

在信息化、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图书馆工作发展的角度。及时了解,学习和吸收图书馆界的最新发展主动向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和发展先进技术,为科技创新服务的信息平台,把信息转变为生产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笔者提出以上意见和建议,对于图书馆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宿长竞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浅析[J]图书馆学刊,2011、6

篇(6)

【关键词】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艺术;研究

一、引言

影视作品是电影及其类似摄制方法所创作的作品统称。影视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推动社会变革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不断向影视作品的渗透,不仅给影视艺术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使观众获得了奇妙的视听奇观,也为影视作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重新审视电影与电视艺术发展动因,借鉴国外先进的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理念,摒弃传统影视作品创作观念和制作方法,对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丰富和拓宽影视理论及其创作领域,将数字制作技术崭新的表现方式融入现代影视作品,发挥数字技术神奇魔力,增强艺术作品感染力,让观众在令人惊叹的虚拟世界中,感受影视作品的奇幻场景,深化影视作品美学思想,进一步达到艺术审美和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就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二、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技术溯源

数字影视艺术是将电脑图像生成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es)应用于影视,以拓展影视表现力、提升视听效果的数字化制作艺术。美国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电影大国,最先开始数字影视研究,早期数字技术的采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大规模采用数字技术的影片《星球大战》。《星球大战》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它所代表的现代影视发展新思路、新手法和新样式以及对影视艺术发展产生的变革,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它是继世界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之后,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此后,数字技术的运用日臻完美并逐渐成为现代影视作品主流趋势之一。《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光彩夺目的作品的问世,铸就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蓬勃发展的里程碑。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技术研究较晚,国内观众在感受引进的国外数字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力的同时,对数字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被广泛地用于我国影视作品,我国不仅在北京建立了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数字影视技术体系。特别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组织制定的《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正式出台、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Y/T 183-2002《数字立体声影院的技术标准》、GY/T 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等一系列行业标准的实施,不仅对数字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等技术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且在加快全国数字影视作品的研发、推进《数字电影管理规定》的立法进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艺术呈现

(一)丰富了创作手段

影视作品是视觉艺术的延伸,数字化制作改变了传统电影记实性的、仅仅对真实事物变形或移位等简单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灾难、人类经典的爱情故事还有奇思妙想的科幻故事等,通过数字技术在电脑机房制作与合成。为此,我们看到了《星球大战》中星空浩淼的美轮美奂、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侏罗纪时代活灵活现的恐龙;科幻史诗式电影《阿凡达》那浩瀚的宇宙中美丽的外星人的轻舞飞扬、《唐山大地震》所再现的震撼人心的地动山摇,天崩地裂的场景。还有作者本人参与拍摄的浪漫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宝莲灯》,其中数字技术为电视剧场景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其强大的虚构与仿真能力成功地扩大了视觉效果,观众在这部大型影视作品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各种电脑合成数字化的场景和特效。这部戏里创作者自觉地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美学观念中吸取养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传统美学服务于现代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思想和空间。

(二)增强了感观效果

当影视作品徘徊于框架、内容、叙事风格的时候,好莱坞就率先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大胆向影视文本以外的领域探索,通过数字技术尝试着丰富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创造出一部又一部具有栩栩如生人物特点、足以乱真自然景观以及唯真奇观画面的大片。如1958年上映的英国电影灾难片《冰海沉船》与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所讲述的是1912年,号称世界工业史上奇迹的英国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出发驶往美国纽约的“处女航”,因撞冰山,造成1500多人死亡,最终沉没的历史事件。卡梅隆采用高特技手法,动用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的艺术手段,探索用计算机制造了平静的海面、甲板上三三两两漫步的人群以及坐在椅子上、站在栏杆边远眺的游客,甚至冰山的山尖。数字技术的加盟,使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叙事、情感表达和事态发展等方面所呈现的与《冰海沉船》迥然不同的风格,以及所赋予的超越传统影片的非凡创造力,极大地震撼了世界影坛。

(三)拓展了想象空间

数字技术既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也可以制造异乎寻常的科幻世界。灾难现场巨大的危险性、不可重复性使得影视作品难以表现。借助数字技术神奇魅力,所有人类的奇思妙想、真实世界无法到达或很难实地拍摄的画面,如海啸、空难、火山爆发、天崩地裂、洪水猛兽、梦境等扣人心弦、惊人心魂的恐怖画面,都可以通过屏幕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与观众的真情实感产生共鸣,焕发影视作品无穷的魅力。数字合成技术的介入,有助于将科幻题材栩栩如生地予以呈现,也因此而树立了其科幻电影类型中的牢固地位。卓越的数字仿真技术向观众展现了跨越时空的奇妙世界,人们在奥妙、耐人寻味的超现实梦境里畅想遨游,启迪思维,迸发智慧火花。

四、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及创新对策

(一)存在问题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动了电影艺术的精益求精。数字技术增强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它高超的表情达意,实现了传统影视作品无法呈现的场面,给观众带来了高质量、高水准的华丽精美的影像享受。但与此同时,人们过于被动地接收新文化、新技术,追求和迷恋数字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忽视了影视作品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意蕴。数字化时代的困境已然凸显,虚拟景象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受到了挑战;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电影以朴素、真挚情感交流为核心的亲缘关系,观众真实情感在脑海中变得模糊。

(二)创新对策

1.更新影视作品创作思想。技术与艺术不是矛盾的双方,而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只有把数字化制作技术与艺术作品思想内涵高度融合,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影视作品创作,才能切实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数字技术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影视艺术的多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营造丰富奇幻的影视时空,创新和开拓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空前提高,对影视创造者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把握创作原则。中国电影走过了风风雨雨百年历程,数字技术的诞生,引发了影视作品艺术形式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对现代影视作品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即欣赏影视作品震撼人心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的同时,领略前所未有的惊奇和视听享受。因此,影视创作应把握艺术为本科技为用原则,摒弃盲目和过度追求数字技术错误思潮,摆脱艺术创造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的视听特效,而将艺术作品简单化、肤浅化的怪圈,强调作品的真实情感,明确数字技术为影视叙事服务创作思想,将人文科学的灵性和直指心灵深处的感动,通过数字技术予以全面、生动地展现。

3.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影视制作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艺术和技术,在影视界分属二个专业,二个行业,认知和体制上的偏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影视作品的发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定是人文艺术与制作技术的精彩结合,艺术主导着技术,而技术决定了艺术呈现水平和影视趣味,它需要从业人员既具备数字影视制造专业知识,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效果思考以及驾驭的能力。如美国2001年发行的《最终幻想之灵魂深处》,作为纯粹的数字化电影,其特效是无可挑剔的,但该片过分追求视听效果而致使影片情节、内容甚至感情的展现几乎接近于零,令人看过之后大脑一片空白。而《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科幻片创作团队,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巧妙地融入人类幻想艺术,其作品一上市就轰动全球,几十年来依然称雄世界。

4.拓展数字技术艺术领域。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影视提供了无限遐想的可能,可根据艺术作品叙事需要,把抽象变得具体,让意念成为真实,使艺术片、纪录片等多种影视作品形式在多维时空自由发展、尽情绽放。可借鉴国内外影视作品数字技术成功的经验,大胆向更多的领域拓宽和延伸。如大型记录片《故宫》很多场景都是用数字技术进行的真实的还原,其惟妙惟肖的视觉空间感受效果,就是来自数字三维技术;再如入围第84届奥斯卡最佳艺术片奖初选名单的3D纪录片《皮娜》,无论在叙事方法、表现多元种族舞姿还是接近皮娜作品核心要素等诸多方面,都真正履行了皮娜对她作品的诠释:“既然作品不是以文字完成的,为什么要用文字来解释它呢?”也是数字技术向艺术片转化的成功典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理论是在影视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并完善,它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实践,必将对现代影视艺术理论的创新产生积极的意义。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技术,它不是单纯由数字技术堆砌而成的奇观异像,更不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展示台。只有对将科学创造与艺术天才想象完美结合,并为现代影视作品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数字技术制作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把握对全方位、多元化现代影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创作理念,加快全球背景下中国影视业的转型,才能在数字技术为艺术服务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前进,开创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艺术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①崔文B.数字技术对新媒体艺术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数字化技术;有效应用

一、把数字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的意义

把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作为方式和理念与科学“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将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在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反馈、互动等环节均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调整与反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观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在技术中学习变为应用技术学习。

二、数字技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效运用策略

在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中面对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怎样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把这些资源有效、及时捕捉,并转化为数字资源整合于日常的科学探究学习中呢?怎样应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呢?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数字技术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必须直面的问题。为此,我通过自己的一些教育实践,来浅议一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些策略:

(一)新观念,新技术,新方式

1.翻转课堂。变革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突破科学学习的时空限制,让每一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自己掌控学习的主题、顺序、时间、次数等,又能在线获得同伴、网络、教师等的支持。学生在《地球的表面》的探究学习中,尝试采用“谷歌地球”(GoogleEarth)软件,让学生通过卫星定位的GoogleEarth软件可以轻松的寻找到自己的家园、学校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搜寻探究的过程中清晰的认识到这些地点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在“地球表面”的探究活动中有着满满的惊奇与惊喜,充分感受到数字技术手段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2.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学习。尝试依托网络探究性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计划并确立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研究他们已经选择的主题。设计他们自己的研究情境,利用数字设备开展自己的活动、记录并上传研究资源,教师扮演资源提供者、合作探究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骨骼》的教学中,采用开发的“骨骼”APP软件,学生利用IPAD不仅可以立体的旋转、翻转骨骼模型,还可以有着充满乐趣的骨骼拼图小游戏,并能将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IPAD截图上传到“智慧课堂”的资源库中,通过相互的评价,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正确的认识骨骼、了解骨骼。

(二)注重培养学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的倾情演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呼唤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缺一不可,只有熟练掌握数字设置的操作,才能让数字技术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工具,自主创新研究科学问题,提升科学素养。学生在《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探究活动中,虽然学生已经会在IPAD中使用心率测量APP软件,但最终长传到智慧课堂资源库中的数据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原来是学生在利用APP软件测量心率的探究中手指所放的位置有差异:完全盖住IPAD灯光的所得数据相对准确,而没完全盖住IPAD灯光的所得的数据就会出现偏差。

(三)数字化技术在科学教学环节中应做到恰到好处

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要实现数字化技术的有效运用,我们还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1.适时原则。“适时”就是指多煤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数字化环境要用在“精彩”之处,是这节课的亮点,点睛之笔。学生探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字化环境,让学生亲眼目睹“花钟”的有趣、神奇,让学生看到平时根本见不到的动植物,改变日照对它们产生的影响,使得学生获取那些原本无法获取的感性知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去学,有兴趣去学。2.适度原则。“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数字化环境和设备不是“装饰”课堂的新装,而是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特效的容量和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是万能的,有些实践性体验还需要学生亲身经历,虚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数字化技术永远无法代替学生必须自主动手实验操作的一些内容,比如《认识液体》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从六杯液体中,判断出纯净水、盐水、糖水、酒精、食醋、酱油。只有通过“一看、二闻、三尝”的方式,才能真实掌握不同液体的性质:色、味、形。这些信息必须让学生亲身感受,才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