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06:2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然而,近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部分高职院校一味追求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造成只见专业技能不见个人修养,只见科学不见人文的现象。
1.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繁盛的精神支柱。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都是对理想信念的诠释。高职学生正处青春时期,人生的道路刚刚开始,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今后健康成长,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由于身处社会转型期,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其中极端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立志”认识出现严重缺失,不注重以道德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信仰迷失,理想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这些导致高职学生出现精神空虚、内心迷茫,自私自利等不良现象。
2.高职院校漠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教育产业化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漠视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一些实用性强,短时间见效的课程摆在前面,公共基础课程被不同程度的压缩,甚至被边缘化。目前在我国,英语教育盛行,反之,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却最多开设一年,甚至不开,或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高职院校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此类人文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难以存续,从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缺乏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统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好坏。能够担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内,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技能,教授人文类课程的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却严重不足。高素质教师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义轻利”等优秀部分对于建构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青年学生的基本政治要求,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尽管从小学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都已经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但高职德育教学仍不能忽视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外的情况复杂多变,青年学生思想还不能完全定型,对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还不能做到坚定和理性,坚定青年学生的爱国信念,教育学生做到理国,仍是高职德育教学的重点。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蕴含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中,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中,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社会责任中,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气概里。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团结奋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们为人处事,工作学习的基石。但现今社会,80、90后成长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物欲横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社会群体道德滑坡,见利忘义,金钱至上,致使部分学生道德感缺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感恩之心,缺乏礼仪、不懂礼貌,缺乏诚信,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以追求个人享乐为人生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注德行修养的内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外在的财务、身份、地位、名声,都是靠深厚的德行来承载的。《大学》上有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治国平天下,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叶花果。一个人能够取得高于他人的财富、地位,因为他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德行。这些古训对于塑造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良好的浸润作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人类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人在社会中生活、生产,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只有彼此的合作和群体的力量,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维系。自2013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95后学生开始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在校生的主体,部分学生身上带有独生子女生的深刻烙印,如:自我意识增强,缺乏合作意识;迷恋网络,人际关系淡漠,不懂得如何用和谐之道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特别强调人与人相处时要多替对方着想,“推己及人”;孟子以仁、义、礼、智为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给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希望在这样的行为规范下达到一种互爱互敬,和谐共处的境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心,能够使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爱国、爱家、爱人,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同舟共济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高职院校是社会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主要从以下三条实施途径进行:
1.创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是其获取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的主要场所。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必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高职院校应该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创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具体地说,可以在校园内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摆放一些主题雕塑,进行主要道路、人文景观命名;在教学楼走廊、教室内贴挂传统文化励志格言;在学校墙壁、宣传栏、校报中进行传统文化征文;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多媒体教室播放经典的传统文化视频;引导学生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如:书法类社团、棋类社团,让学生在一撇一捺间、在手起棋落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呼吁学校开展艺术节,以此为平台传递文化信息,介绍文化遗产。以上这些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2.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以“仁爱”为核心,其中“人本思想”“修身养性”“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等诸多理念对高职院校学生理想树立、人格培育、为人处事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当前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一个传统与外来、过去与现代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断地涌入中国,使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构的关键时刻无所适从,陷入了无法选择的困惑和尴尬。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迫在眉睫。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中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讲话再次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3.培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双高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孝文化;孝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的身上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利用环境的创设和布置,拉近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的距离,彰显孝文化。在园内,我们进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无论是墙面还是走廊或户外操场墙面,都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同时通过经典诵读、孝行活动、教育课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孩子、家长、老师诠释“孝”的丰富内涵和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1.“传诵经典”了解“孝”
园内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段的孩子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传播教育活动:每天的幼儿餐前活动,我们针对各年龄幼儿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优美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让孩子通过诵读,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含义;在幼儿园“六一”汇演中,孩子们还进行了“诵经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仅让孩子深入了解中国舞蹈的肢体美,也让幼儿更多地了解中国诗词的美;庆元旦活动中,大班孩子们朗诵了《弟子规》,并以舞蹈编唱的形式展示给家长们看,从中感受到“关爱与孝敬”的重要性;我们还将中国优美诗词《悯农》《静夜思》编到课间操中,师幼边唱边跳,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快乐成长”践行“孝”
为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关于组织开展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学雷锋”活动中,幼儿园青年团员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来到西湖街道开展了以“走进社区・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全体青年团员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长用行动践行了孝道,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长辈。
3.“礼仪教育”学习“孝”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孝、懂得“孝”、践行“孝”,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全书共有六册,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两册,每册22个教育主题,全书共132个教育主题,结合幼儿园礼仪主题教育,按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5个部分,包括了6岁以内幼儿遇到的大部分礼仪场景及内容,每一个活动充分展现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知礼懂礼,学做孝顺、礼貌、懂事的孩子。
4.“校园环境”传承“孝”
良好的校园环境、室内的主题墙饰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教育的契机,所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环境教育,园内创设了孝文化主题墙,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中传承“孝”。幼儿园每层楼都有不同的传统主题特色:一楼用伞、灯笼和中国结进行装饰,灯笼和中国结的结合更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二楼以扇子为主题,在扇子上用毛笔书写了许多成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楼以“团团圆圆”为主题的吊饰,有家长、孩子、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绣球;结合教学活动,张贴幼儿自主收集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供孩子们了解、学习。
二、教师队伍重建设,身体力行推“孝道”
1.传统节目,寓教于乐
孝文化的传播应该从教育幼儿的教师们做起。教师要身体力行,在与幼儿、家长、同事的沟通言行中,践行孝文化,更要善于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教育时机,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国开展传统文化节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师们排练节目的高效率。老师们排练了《茶艺》、古代宫廷话剧《守时》、情景剧《学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阳红》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级优秀节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2.演讲比赛,展露风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蓬勃风采,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与自身修养,提升青年教师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我园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四有’好老师”的主题演讲比赛,老师们用平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3.自主阅读,提升修养
书可以给我们传递新的知识,书可以给予我们正能量,书可以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书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主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师都阅读了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了读书笔记,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三、家园共育同携手,合力互动兴“孝道”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栏等途径,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家长携手,培养幼儿的孝心,共同推进幼儿园的孝文化教育。
1.体验活动促孝行
“应该这样做”和“我要这样做”是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真切情感体验中,懂得为什么要“孝”,怎样“孝”,从而让“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如重阳节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了手工贺卡,携带了苹果,送给爷爷奶奶,祝他们平平安安,爷爷奶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三八”妇女节活动,给妈妈送上自己用真诚制作的贺卡礼物,让她们感受温暖和爱;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孩子回家主动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给父母洗脚,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大胆表达出来,体验亲情的温暖。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义,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践行孝文化。
2.成长足迹展孝行
我们于2008年开始从事《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研究,其间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历时近3年时间,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分二条线六个类别按中学组、小学组共十二个点进行(含人员分工)。
第一条线:从兴化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陈丽萍李霞
1.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负责人:顾建英冯云仇越
2.第二类是以现代建设为主体的新人文景观。负责人:杨东玲谭森翟建云
3.第三类是在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负责人:平勤香刘涛 朱健凤
第二条线:从兴化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寻绎书画名家,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杨平兴蔡峥周宇
4.自南宋至清末,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任宰相……其中,兴化书画界名家济济,代不乏人。据相关史籍记载,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大约产生各类书画家600余名。负责人:徐爱明 曹霞 戴云娟
5.明代有高谷、李春芳、宗臣、陆西星等书法家,被载入及明代学者笔记、《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负责人:凌军冯云朱俊
6.乾隆年间,书画家李鱓(复堂)、郑燮(板桥)更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负责人:施双红倪恒祥张海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网络搜索、专家走访、座谈、讲座、实地考察、史料研究、实验课、研究课等。
四、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教案设计
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课件设计
4、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优质课
5、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初稿
6、论文专集初稿
五、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2、课题理论研究专辑
3、课题实践过程材料
4、课题影像资料
5、兴化历史文化名人书画艺术赏析图库
6、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
7、《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论文集》
8、成立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
9、 以“我知道的兴化市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硬笔书法大赛及作品集。
10、举办兴化市水乡风光为主题的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
六、最终成果转化:
1、通过展示课向推广、展示研究成果。
2、通过研究课寻求新的突破。
3、通过乡土教材传承地方文化。
4、通过专集宣传兴化市美术教师群体及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
一、校长要有抓好文化建设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化的真谛——“人化”。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利用前人智慧的结晶、促进后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是把人从疑惑中解放出来,它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正的人的造就。而学校是借文化来培养人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弘扬的主渠道,在发展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应当把文化建设摆在首位。为此,在多年来在学校的管理中,我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让师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更新理念、提高能力。以文化建设为引导,建立起强大的精神世界,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致力于对学校优良传统文化的整理并大力弘扬。
二、强化管理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作为一个学校的舵手,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管理文化建设,管理上要体现人性人文,营造和谐向上团结拼搏的校风。
一要突显校长人格魅力。强调校级领导要努力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修养,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能吸引师生的力量。
二要注重人文关怀。追求师生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师生的理性思考,关怀师生的精神生活等。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师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要体现人性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的各环节均是由全体教职员工来付诸实施的,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性要素,尊重师生的人格、尊严、性格、家庭情况及能力差异,充分运用精神激励引导与物质激励双并重的方式,让全体教职工端正工作态度,激发他们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作为校长同时要通过目标激励机制,帮助教师制订教师生涯规划,创造师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挖掘师生的潜能,实现学校发展和师生个人进步的双赢。
四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五要提高行政执行力。要求行政明确职责,层层抓落实,按照明晰的目标而不折不扣的去做。将学校决策或目标转化为成果,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建设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校园环境。所以学校投入大笔资金进一步开展校园绿化、美化。一方面,搞好校园的规划与绿化,建设花园式的校园,做到景景不同,各有特色,为师生紧张繁重教书学习提供优良小憩环境;另方面,搞好校园的艺术氛围,如使校园有雕塑、教室走廊有名言,用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人。还加强图书馆及校史展馆及禁毒教育展厅的改造和建设,帮助师生净化思想、提高修养。重视校园网,计算机室的建设,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同时为学生文明利用现代科技提供方便。
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我校重视师生的读书学习活动,努力改善读书环境,增购书籍,并为各教研组及全体教职员工订购书刊,作为福建省示范图书馆,我校图书馆投入了充裕的工作人员,改造后的师生阅览室更是雅致、敞亮,适宜阅读。同时学校在课程上也将阅读课列入其上,要求语文教师带学生到图书馆上课,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从阅读中吸取精神营养。每学期进行“优秀读者”和“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学校更重视文化教育的具体行为。学校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宗旨,除认真、全面执行省颁课程外,全力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迄今为止,学校共开发了校本课程(选修II)110个模块,共分为5大领域9大群组,每学期近60门选修课程供学生们自主选择。同时,学校始终重视艺体学科的教学和训练,艺术课程饱满,安排琴点、舞点供学生有序自修,每天晚自习安排专业技能课老师为学生进行辅导。美术老师定期在橱窗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专业特长生的选拔活动;举办“三字”比赛、“舞林大会”、演讲比赛;举行美工、音乐和舞蹈综合技能展示活动;举行全校性的舞蹈、弹唱大赛;“推普”工作常抓不懈;开足体育课程,坚持“两操”,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举办学科竞赛、文艺专场演出、说课比赛、论文比赛、电脑制作大赛,及庆“六一”、庆祝教师节、“12·9”纪念大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演出,开展各种社团项目活动,借以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挖掘学校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师生爱校热情
作为一个有着120年校史的学校,在120年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每一个毓英人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每一个毓英人的骄傲。为进一步传承毓英文化,弘扬毓英精神。我们作了如下举措以传承百年文化传统:
一是弘扬校训精神,努力提升广大毓英人的精神境界。进一步阐释“勤、朴、诚、毅”的校训,通过多种渠道强调每一个毓英人应当诚恳正直、理想远大,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尽心尽力,积极投入,奋发向上、立志有为。
二是修订校歌词曲,增进师生对学校的认知和情感。除学校合唱团排练演唱校歌外,每届新生入学时学唱校歌是必修科目,让学生透过这一窗口感受学校文化,激发其爱校上进的精神。
三是完善校史,帮助师生了解、感悟学校文化底蕴。多方面收集能够展示学校办学经历、办学特色及办学成果的实物资料,收录120年来各行各业中有杰出贡献和感人至深的校友的相关文本图像资料,构建完善的校史。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陈列,内容从文字介绍、老照片到珍贵的实物等。我校在校史馆的装修方面,充分体现当年的色调与建设风格,当人们走进校史馆时就可以感受到百年老校的悠久历史。让校史馆既可让师生们感受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激发爱校情感,又可激励师生为学校的跨越发展,奉献青春才华。
四是创作更加符合百年老校特点的校标、校徽、校旗、班牌、班标。学校面向学校及社会广泛征集校标、校徽、校旗的设计,经过审定后印挂在相应的场合作为学校文化的辐射点。同时要求各班举行班牌、班标的设计大赛,然后择优取之,统一印制贴挂在各班门侧。
五是举办校庆,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学校每十年举办一次校庆,社会各界及海内外校友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既增进了师生、校友及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谊,又及时获取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与期盼,对在校的师生都是极大的鼓励。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049-(2015)24-0058-03
作者简介:朱香霖(1991-),女,汉族,内蒙古满洲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一、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历史现状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积淀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在这棵历经五千年沧桑的生命之树中华夏民族是枝干,那么在历史中翩翩起舞的各个少数民族则无疑是这枝干上璀璨的宝石树叶,它们用自身散发出的悠久而又异域的光芒无私的、默默的奉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它更是给养于少数民族和民间文化,而这些文化又是各个少数民族在发展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生命赞歌。它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是人民的、大众的、又是世界的,是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古老民族赋予我们的伟大礼物,更是历史交给我们并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殊符号与标志。美术教育是以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真、善、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训练学生把美术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美术教育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素养,而更多的是通过美术教育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力和和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学生不只是在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提高自己的方法。通过学习去理解美术、感悟美术、应用美术,使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一种升华。民族民间美术在整个美术教育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着一套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民族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为它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智慧与艺术,它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其以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手法对生活理念进行表达,并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美感。所以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浓厚的本土性和民间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美术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领悟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精髓和奥秘,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整个美术教育的体系,还使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而在现代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大多借鉴国外的美术教育模式,深受舶来文化的影响。在美术教育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固然是好,但也不能忘记国家文化的根本。通过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唤起民族的认同感与肩负的历史责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影响到未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中华文明的推广,把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一个新重点。
二、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特征
(一)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地域性
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但少数民族的居住情况则是属于“大杂居,小聚居”,这就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依附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开办本土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则会事半功倍。其一,当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无论在艺术的造型塑造、表现技巧还是在思想理论上都会提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这是一种对文化和教育无形的象征与支持。其二,天然的文化氛围是在其他方面都无法比拟的,使学生身在其中受到熏陶,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当地政府对于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的推广与应用则会使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有着强有力的后盾,在教育的推广中会得到社会和民族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当地民族地域文化的发扬,在教学资金上,也会相应的得到政府的支持。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地域性特点中,笔者认为应该在深化出另一个新的特性,那就是边域性,所谓的“边域”是指那些深处祖国边疆的自治区、自治州及其下属的自治县、自治旗等。“边域”不仅代指它们的地理位置,而更是指其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内陆或者是资源匮乏的地带,我们在迅猛发展的时代里要带动着它们一起发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尤其是那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如果在当地形成正规的美术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并对其潜在的民族美术进行发掘和探索,那么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与其接壤的国外都会为当地带来不可估计的贡献,也为国家在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事业上增添了一到亮丽的民族风采,更是加强了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带动了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二)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
多样性也是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性,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都是各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民族都是一座博物馆,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与文化生态学,这其中有包括着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则要立足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要融合了各个民族的角度去观察,以往的多样性大多是以纵向来看,如今则需要换个维度,去发现促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视角。在当今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中单一的运用多样性是不够的,它需要与创新性相结合。例如,在学生的创作中可以用不同民族的美术去激发和引导,这种民族与民族之间美术的碰撞往往会给学生带来突破性的灵感与思维,这对于新时代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是重要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只注重技法的表现与形式上的重复叠加,这样只会本末倒置,让人不知所云,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美术变成了机械的加工;我们要关注各个民族内在的联系与内涵,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把传统美术有机的与现代文化理念相结合,也可以运用现代的材质与技术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符合发展规律的艺术诠释,赋予民族民间美术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才会更有活力。
(三)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实践性
民族民间美术起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其创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其实用性大于审美性,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所以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在理论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际的操作能力,避免我们的教育只是“纸上谈兵”。我国的民族民间美术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们辛勤的双手中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艺术,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复的磨练才塑造成的艺术瑰宝,所以学习民族民间美术要让学生在亲身的操作中了解材料的属性,了解先辈们在进行民族民间美术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实践历程和心理历程,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双手给予材料以民族民间美术的生命力与灵性,使学生从传统的课堂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民间美术的生产与创作中去,领悟民族民间美术的魅力,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悟。
(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与其他美术学科相辅相成性
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中主要包括绘画、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等,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美术教育中的其他分支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从国内而言还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艺术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所以,在进行其他学科的美术教育的同时,可以与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与艺术风格,使世界都看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光辉。孔子学院以独具特色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那么,让以民族民间美术为代表的艺术思潮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也未尝不可。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我们便可欣赏到民族民间美术的魅力。这里我们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会徽的设计是采用一个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不仅简介大方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和设计感,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弘扬。在整个北京奥运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在,而民族民间美术更是大放光彩,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奥运火炬到吉祥物的设计都融入了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并使全世界的人民都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五)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有利于传承与发展性
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因为许多古老的家族式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坊实行的往往是在本家族内进行传承,如果本家族没有人继承,则这项艺术就会面临着失传的严重困境,并且一些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的老龄化也是有待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民族文化和陶冶情操,更是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一方面要承接祖辈们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又要将这些艺术瑰宝传送给子孙后代,传承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生命寄托与延续。民族民间美术对美术史、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美术教育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美术教育系统,而且对其他学科也有着促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的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和弘扬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美术教育正迎来一个繁荣大发展的春天,而民族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的体系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因为民族民间美术不仅是我国古老艺术的承载者,更是我国灿烂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充分把握时代的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它的地域性、实践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使之与其他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加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蓉.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人类学价值[J].艺术教育,2010.
[2]罗江峰.美术教育———发展民族民间美术的通道[J].学术论坛,2011.
[3]范鲁杰.浅议民族民间美术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必要性[J].环境构建,2012.
[4]袁曼玲.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1.
[5]周楷.关于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开设民族民间美术课的构想[J].教育论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