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8 09:20: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推荐阅读:如何把控好公共管理学博士论文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工业推动农业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的新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应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缩小城乡差距,把农业生产科技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现代化、富强文明的中国。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断革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源源不断地涌入农业生产中,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所以应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1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式来说,农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模式,向新式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都是通过自己摸索,没有国外规范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和基本经济之间还没有协调发展。

1.2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对农业经济管理了解透彻的人并不多,根本不能真正意识到落实经济化管理的实际意义,导致了许多基层经理管理人员在贯彻落实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不能做到真正的尽心尽力,也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思想,也不能透彻地学习党和国家提出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农业经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求极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相关的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带头和指导作用[1]。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速度。

1.4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工作量,因此需要将信息化和农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时,减轻负担,提升农民收益,为农民共享农业信息提供合适的平台,促使农业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量也比较庞大,这就造成了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现象,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生产基础,农产品产出量小,农业生产单位时间长等弊端也开始逐渐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的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不断引进新型的农业设备,就更加加剧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过去的小农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农业两极分化严重[2]。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稳步前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分配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2.2实现农业生产

在全新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中,把经济学、管理学注入到农业管理中去,让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不断深入探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以全新的科学技术理念带动农业经济管理向前发展,促进农业多元化。

2.3促进学科进步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从来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想要取得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就必须结合其他的知识一起发展将各种各样的学科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互相辅助,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二者的优点,既有经济学的缜密,又有管理学的人性化思维,在其后的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优势[3]。应该立足于实践,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经济管理一体化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想要推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系,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坚持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农业、节能农业的快速进步,完成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化经济的体制转变。

3.2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转型和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全新的管理思维应用到农业中去,有关的从业者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分配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把控,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推进农产品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让农产品不但是农民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需品。

3.3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想要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对从业者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其一,要把有关的从业者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增加知识涉猎面,为以后的农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在已入职的员工身上,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和政治方向的把控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淘汰,对于较为优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逐渐使农业经济管理走向国家化。

参考文献

[1]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47(12):83.

[2]姜秀慧.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3):126.

篇(3)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4)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学制 考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001经济管理学院0535-6902283 020201国民经济学 01宏观经济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

02区域经济与城乡一体化

03经济统计与金融分析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0经济学综合 复试: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当前经济时事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两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④939农业经济学 复试:农村区域发展知识,经济学知识,重大时事 120200工商管理 0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2国际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1新形势———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1.1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来反哺农业是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根本标志。从总体的发展而言,我国的工业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为了实现产业经济的均衡发展,应调控农业和工业,使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反哺农业的局面。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2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极为迅速,但城市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决定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而我国的城市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完全能够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的二元结构开始走向一体化,这将促进乡镇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2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变化

2.1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在工业对农业反哺的转型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壮大了农业发展的产业链,这也是需要长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需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法要采取去粗取精的态度。要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进行全局把握,涉及的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

2.2城乡一体化建设。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导致城市二元结构逐渐解除。现阶段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会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此,农业经济管理要有清醒的认识,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同时,乡镇的经济会在一体化的推动下更好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还要研究城乡生产流动问题。

2.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1)农业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化,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能维护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农业经济管理要更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2)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我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扭转这一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更为深入地研究农业产业经济管理。

3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变化

3.1利用差异化学科。差异化科学除了能够满足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还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差异化科学的关注点在于对农业全局性的把握。除此之外,重点还在于研究城乡间的经济流动,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研究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及提高国际竞争力上。这样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差异化科学发展。

3.2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社会,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也就是说农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根据差异化科学来选择人才,要重点研究和选取有针对性的人才进行培养工程设计人员。要更加重视人才的教育工作,及时更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教材和相关书籍,使其学到的知识都是当下最先进的。书籍也要根据转型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将所有新的知识和技术都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中,这样所培养出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才更具有专业性。此外,国家应加大宣传规划的力度,并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扶持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还要进一步加大人才的扶持力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3实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从总体来讲,农业经济管理具有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与之相关的学科也有所涉猎,如:数学、社会学和金融学等,这些学科间的内部联系是极为紧密的,这也增加农业经济管理的难度系数。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所产生新的变化,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应加大研究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员根据正确的科学研究路径,不断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使理论发挥其价值,但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篇(6)

[关键词]竞争理念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才观在企业的逐渐形成,推动了人才市场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三大资源之一,企业的资源中仅有的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资源,并且是其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技术可以引进,产品可以研发,原材料可以购买,而唯独人才如何引进,如何培养却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能否获得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成败,成为企业市场竞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一、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基于竞争理念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对学校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战略,提高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质量,并且对企业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策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提高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使学校在进行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融入相关的竞争的教学教育理念,增强学校相关人员的危机感,有助于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分析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环境,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转变相应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相关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教学质量。

2.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使学校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明确教育界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有助于学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加强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的管理力度,提高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要求,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为学校在学界和企业界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增强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

3.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通过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使学校明确自身的使命的同时,明确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去向,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上企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有助于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以市场要求为指导,制定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提高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的培养质量。在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指导下,避免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上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二、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1.转变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通过转变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学校规范教育教学的行为,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价值观等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内部农业经济管理教师的培训,如采用集体决策,集体讨论等培训方式,加强教师的价值观和人格等的培养,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由以往机械的“学”向现在的灵活的“学”和“用”并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转变,有助于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把重心向用的转移,培养学以致用、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学校可以通过外部引进的形式,招聘新时代的教师,降低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但是这就要求在招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了解应聘者是否符合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且也要注意应聘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新时代的教学理念等等,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测试,制定一个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让应聘教师处理工作岗位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测试,了解应聘者的相关质量,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是否具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否把握新时代学生的需求等等。

2.加强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学校仅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然而作为企业同样有培养人才的责任,企业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使人才掌握相关的知识或技术,提高人才的人力资本,提高人才的生产率,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为了加强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采用工作轮岗的形式,在企业内部对某些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加强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还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部门之间或岗位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协调岗位或部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而学校提供相应的人才,可以使企业对人才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选择,并向学校进行反馈,让学校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然而学校又可以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双方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凤霞: 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问题初探,北方经贸,2009年第06期

[2]于宏 索志林 许静波: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农业女性化视角浅析,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4期

[3]李国政: 关于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2期

[4]王吉春: 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第04期

篇(7)

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产高效益,“管理产生效益”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基本状况是:规模偏小,人才缺乏,素质偏低。因此,急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懂业务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十分必要也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处理现实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新的提法中用“高端”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定义,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有高素质,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高端技能,特别要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技能。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实用、实际、实践”的专业建设思想理念,通过开设实用的课程、组织校外实习接触实际工作、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训,以及强化学生“算盘子、嘴巴子、笔杆子”的训练等,培养学生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知识分析实际的农业经济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课程考试、撰写毕业论文、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将获得大专毕业文凭和有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生适合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系统化、工学结合、内外互动”的思路,探索和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后劲足”,以经济调查、经营管理、经济核算、营销策划及管理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开设多方位的选修课,实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农村、农业企业密切合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训活动。推行“多证制”培养方略,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者、农产品经纪人、助理营销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或多个证书。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素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培养构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个狠抓、两相结合、三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个狠抓即狠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建立以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2.两相结合即实行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在狠抓学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认证教育,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同时至少获得一个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并且以通过国家有关认证考试作为考核标准,客观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3.三不断线即技能培养不断线、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人文素质培养不断线,以此培养既有文化基础,又有职业技能,同时具备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制为三年,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使学生掌握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设置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此外,应设置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为学生毕业后的尽快顶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本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1.创设情景教学———变“枯燥”教学为“有趣”教学教师们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典型案例等,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创立情景模拟教学,组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营造轻松、有序、高效的学习氛围。

2.改革考试方法———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应根据农业经济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反馈,改革考试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反映岗位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考试。能从事什么岗位,思想、技术、文化要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竞争能力。

3.变革教学手段———让知识有声有色“粉笔型”讲授已经不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要鼓励教师自编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4.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操作技能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究的难题。据此需求,ERP沙盘模拟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困惑。ERP沙盘模拟通过搭建一个仿真的企业平台,模拟企业经营,体验过程,反思结果,在实战中培养管理人才。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它通过教具将企业资源浓缩物化在沙盘上,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规则,模拟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战略规划等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该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体验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不仅创新教学手段,而且突破教学瓶颈,成为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5.重视毕业论文———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资料检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关键环节。答辩则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

五、专业建设思路构想

1.调整课程设置在调研的基础上,应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就业的导向性。突显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时数中的比例,找到高职与农业经济管理行业衔接的接口。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和调整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用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在选修课中,丰富可选课程的设置,对扩大和丰富学生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讲技能、讲方法、讲要点,使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取舍,增加课题性讨论。

2.注重通识教育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适应岗位要求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领悟前沿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成为“通用型”人才。

3.强调专业教育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专业课程的比重,使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应呈现出多样化和较大的灵活性。既有讲座,又有专题讨论,而且较多地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边理论学习、边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实践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故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加之专业的特殊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凸显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