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础知识教案

基础知识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基础知识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础知识教案

篇(1)

一、如何看待“基础知识

什么是基础知识?是指“字词句段,语修逻文”。对于基础知识,传统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同等重要,并且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所以在考查时,应与侧重于能力的阅读和写作并驾齐驱。而课改的精神是,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背一些语法、修辞、文体知识等内容,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应让学生加强诵读和体验,语文学习只有建立在学生大量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不断体会和总结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把知识点的学习当作目的而不去实践则会误入歧途。以上两种观点有碰撞也有交叉,而并非人们认为的势不两立,新课标并没有将基础知识一棍子打死,而是针对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静态的知识及基于静态知识之上的机械操练,作出了重新定位。在新课标中,基础知识是一种动态性、可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死知识,不能把单纯追求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关于基础知识的定位,叶圣陶先生也早有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得到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叶老在论述中没有走偏,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作用,又强调了基础知识的旨归是语言运用,简单走向任何一方都是不妥当的。大量的语言实践也已经证明,知识的学习是为读写能力服务的,它不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看来,彻底抛弃基础知识的语文教学是过于“左”的表现,于语文教学有害无益,是不可取的;过于重视基础知识,从而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地加以讲授,为学基础知识而学基础知识,惟知识至上,是极“右”的表现,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相去甚远,我们也应坚决摒弃。正确做法应如新课程标准部分《教学实施建议》中所强调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要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二、如何看待教师的“讲”

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学校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有些偏见,有的学校干脆规定了每节课讲的时间。在人们的头脑中“讲”似乎成了“灌”的同义词,“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已成为一些人的共识,“讲”的多少与否,成了衡量是否执行新课改的标尺。如此理解新课标,是对课标的极大歪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这里,教师的“讲”是与尊重学生的见解相对而言的,是说教师不要以一味的“讲”剥夺学生自身的体悟,掠夺学生自身的体验,但新课标并没有彻底否定“讲”。

实际上教师天天都在讲课,不论怎样讲,点拨也好,引导也好,启发也好,总是要讲的。“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于所有的“讲”都是“灌”。叶老曾说:“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看得也很辩证,既反对一味地讲,又注重关键时的讲解。新课改也从来没有排除教师的“讲”,关键是教师的“讲”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不是把自己理解当成最权威的理解塞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讲”应是为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自主思考提供支点,提供辅助,使他们在迷惑时走出困境,使他们在纠缠时得以释然;教师的“讲”应立足于激发兴趣,提供支撑,开启思维,指点迷津。要坚决弃绝的是八股式说教、标签式分析。

三、如何看待教师的“问”

传统语文教学相继走过了“满堂灌”“满堂问”的曲折历程,新课改实施以来,鉴于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一提到“讲”和“问”大家就不能容忍,似乎“讲”了“问”了,就回到语文教学的老路上去了。关于“讲”上文已经论及,不再赘述。现在谈一谈“问”的有关问题。“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新课标虽然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没有否定“问”之于教学的意义。过去那种重分析讲解的“满堂灌”早已被摒弃,但代之而起的“满堂问”的现象也随着人们对于语文教学规律认识的加深而淡出语文教学的舞台。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新课改的到来,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手段“问”究竟还需要不需要?应被置于何种地位呢?

我认为,新课改中不能抛弃“问”,而是要精心“问”,要得当地“问”,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灵活掌握,要把文本研读、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问题,做到“问”得“精、巧、活、深”。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蒯福棣语)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是“巧”。

“活”,就是课堂上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深”就是教师要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从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教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

四、如何看待教师“制定教案

教案在语文教学的历史上,曾因有效地、有序地指导教学而备受尊崇,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圣经”,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随着课改的展开,教案编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闭锁性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界人士的质疑。摆脱教案的奴役,彻底改变教师作为教案忠实执行者的形象,已在课改的前沿叫得山响,教案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似乎摇摇欲坠。教案真的到了“寿终正寝”“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这个问题的追问,迫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以往教案存在的利弊。存在之利: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过程;能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能将教师、教学内容、教法、学生等因素融合为一体,便于组织教学;是教师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规划形式,能指导教师将意图实践化。存在之弊:过多地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怎样上课,怎样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很少从学生角度考虑怎样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滋有味;一切都是预先设定的,教师主要是沿着自己的设计思路把学生引领到自己的“陷阱”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课堂教学按部就班,静如止水,顺理成章;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密不透风,成了禁锢学生的铁桶阵。

权衡以往教案的利弊,站在语文课改的前沿,我们在冷静地思索教案之于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意义。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教案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的课改精神的推动下,教案如何蜕变自身的形象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我认为课改精神指导下的教案,应该“总体上是预设的,微观上是生成的”,要围绕学习者制定。学习者是学生,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必定呈现多变性、丰富性、复杂性,课堂是生动可变的而非一潭死水。因此,要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构建,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只有这样的教案,才能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当然,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的需要,对预设的教案作出了调整,可能会打乱原有的预设思路,造成一些与自己预设的差异,使教师的应对略显仓促、粗糙;也可能学生的提问并非本节课的重点,甚至五花八门,但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审时度势,迅速把无机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有机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在有效层面上继续前进,这样,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语文教学的“太极高手”,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都将于不动声色中将其化解或借势生成。只要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就有活力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五、如何看待教师“带领学生学习”

篇(2)

什么是学案?学案和教案有什么区别?英语学科的学案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就在此时,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地区组织的高三备考会,可以说,潍坊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一、我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目的: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3、学案编制的要求: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大体上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

(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

(2)紧扣大纲,开阔眼界;

(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

(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

(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二、我们高三英语组学案使用情况的介绍:

1.学案的制定:

群策群力,ji思广益,保证学案质量。

制定学案是非常耗时耗力地,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组将学案分配到个人,每人一个单元,至少提前一周准备要用的学案,每个单元制定两个学案,即基础知识梳理学案和

基础知识检测学案。

制定学案时,先回归课本,选出本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而后去比较和鉴别手头资料,选取知识点。

选取知识点时,不盲目地相信资料,在确定知识点讲解正确的基础上,重新考虑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设计科学、合理。

2、学案的实施:

精讲点拨,适当引导,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

高三课程主要是复习课,不再是新授课,因此学案内容不应是知识点的简单呈现,而是在帮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构建知识网络。

对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重点问题,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同时,以这些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老师要借助导学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3、学案的落实:

检查高密度,形式多样化,旨在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每一份基础知识梳理学案后,紧跟一份基础知识检测学案,这只是形式上的落实。要想把学案上的内容真正转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背诵是最好的办法。而要想保持学生背诵、记忆的积极性,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抽查,按行抽查,按排抽查,按姓氏抽查,同桌互查,听写,口译,尽可能地做到检查形式多样化,尽可能地给枯燥的学习生活注入活力,目标只有一个,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4、学案的完善:

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反思中走向成熟。

我们的学案都是老师们一字一字打印的,难免出现打印错误,进度快的老师会及时反馈需要订正的地方。

每使用完一份学案,组里的老师们都会对这份学案发表看法,某个知识点的设计不太合理,某个地方讲解的有些啰嗦或不太到位,而组里每位老师都能谦虚地对待大家的反馈意见,及时地进行订正,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对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还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我们的学案还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说,与课本的关联性,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难度的提升,知识呈现方式的合理性等等。

篇(3)

自主学习教学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可以运用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学习信息及时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2种倾向:1)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用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提前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教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史料收集或讨论交流,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课堂上就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导学教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

自主学习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以“昌盛的文化”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介绍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2)介绍道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3)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4)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同时,结合地方史,历史与现代社会相联系,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导学提纲是大问题,带有导学导读性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大问题来提出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线、面。

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勇于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双动两案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一、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活动性,注重实现地理教学活动和地理学习活动的良好协调,不但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是实现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性,基于教师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则需要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学会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第一,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确保每天的学习计划能够认真落实。第二,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进行纠正。

(2)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坐标,能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再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培养看图、分析图的能力。其次,地理学习中会有图表的学习,会出现大量的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把表格或结构图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地理学案。第一,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能把基础知识再度巩固。第三,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开始做和分析往年的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的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情况,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也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对于地理教学环节,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就会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自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概述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的实施策略。关于如何更好的结合学与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进一步优化该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努力和探究。

篇(5)

关键词:学案;培养能力

随着“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全面铺开。围绕教案、学案进行的课题研究变得如火如荼。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学案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发挥学案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设计语文学案要做到有针对性。在设计学案前,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备好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好对学生训练的重点。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涉及的方面不能太多。否则会把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影响学习效果。设计的问题,还要注意要有一定的梯度,这是分层教学的需要。我们的目光,要面向学生的全体。既要让优秀生学好,又要兼顾中等生还有差生的接受能力。

让“学案”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寻,设计的问题还要有代表性。要能“以点带面”,让学生“举一反三”。这种有代表性的问题,既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快速的累积,又能有效的防止教学思路跑偏。同时,我们平时的考试题,也大多出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这样,我们也能够确保学生考试成绩的巩固与提高。另外,学生研究这样的问题,一旦有所突破,也会很有成就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有了,愿意主动探索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慢慢得到提升。

其次,要让学生做好预习,提高预习质量,我们设计学案的问题一定要精当。尤其是老教师,教学时间愈长,知识储备愈多,手头的资料也愈丰富。如果我们对学案的问题不进行精心的选择,就可能造成学案容量过大,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当“学案”被学生当成一种负担,即当成练习题来处理,它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我相信,大家是不希望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学案,被学生随意的涂鸦了事的。其实,有些事情,也不能只怪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多从自身的角度找找原因。我们把学案设计的简单明了,脉络清晰,学生的预习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的。

第三,我们不能做学案的旁观者,设计好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以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做一个责任心强的老师,学生完成了学案,我们及时的进行抽查,并对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去,和他们一同探究,协助他们跨越知识障碍,这样,才能确保学案的导学效果。我们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都容易被学生消化吸收。而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篇(6)

一、细化复习时间

第一阶段:高三开学至第二学期3月底,基础知识复习巩固阶段。目的是夯实基础,让学生掌握重点模型的处理方法,此段时间最长。

第二阶段:4月中旬到4月底,进行知识回顾阶段与高考训练的衔接。目的是让学生在高考训练前将基础知识都连贯起来。

第三阶段:4月底到6月初,做高考的适应训练。目的是规范训练,培养学生答题速度和技巧。

同时,在各阶段中都安排哪些内容、占多少课时都要细化到每节课。

二、细化复习内容

体育特长生文化课整体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在复习中要侧重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难度偏大的地方做适当简化。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侧重力学部分,包括物体的平衡、匀变速直线、平抛、圆周等重点运动模型和功能关系(特别是动能定理)解题,都必须认真处理,让学生达到能够熟练掌握的程度。这些内容所用时间较长,大概从高三开学至寒假前。电磁部分要重视基本原理和方法,做好基础性题目,学生能力达到能够做好选择题即可。

三、细化复习中的每一节教案

高三特长生要有单独的教案和习题配置。教学案和习题难度系数要低,但得分点必须抓住。第一阶段复习中可以选修“动量守恒定律”一节为例加以简单说明。

明确目标:动量守恒的条件和碰撞中的动量和能量关系,并准确书写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表达式。

突出重点: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后必须强调动量守恒的研究对象、选取的研究过程,并分析守恒条件,紧跟巩固练习。例题直接选择动能损失最大的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要求学生列式求解碰撞后速度和碰撞前后动能,并通过比较碰撞前后动能引出三种碰撞类型。例题之后拓展以类弹性碰撞为重点,选取“一动碰一静的弹性碰撞(两物体之间用弹簧)”为例,明确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到弹簧弹开时为弹性碰撞,要求学生写出准确的方程,并记住“一动碰一静的弹性碰撞”速度表达式。之后要巩固练习,这样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深刻、得分点训练到位。

四、细化课堂使用

篇(7)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能力测试中,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已成为新一轮高考的聚焦点。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已不能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和反复的能力训练,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具备面对复杂的问题在陌生的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和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强调素质和能力,但并不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而“读”课本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最直接途径,这个“读”不单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归纳、疏理,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找出被遗忘的、记忆模糊和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做好阅读笔记,逐一攻破。通过阅读,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得到加强,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没有一板一眼的知识传授,学生不能踏踏实实的在头脑里形成完整细致的知识体系,课堂笔记也只有老师黑板上几个零星的粉笔字,这样课下学生没有指导温习的笔记,基础知识必定缺欠严重,这就造就了高三以下几个现象,1.基础知识失分严重。2.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导致能力和难度提升出现障碍。3.高三一轮复习内容太多,推进缓慢。那么如何在一板一眼中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不易疲劳、跟上课堂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课堂语言要流畅有连贯性,语言和板书要简练。因为一节课学生能听进去多少文字那是一定的,说的文字太多学生疲劳听不进去也很难辨析出关键词,就不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板书写的太多内容不鲜明,学生抄笔记也很浪费时间。

二、半评书式的教学不只吸引耳朵,也能吸引眼球。课堂上要更换学生参与的感觉器官,防止出现听觉困倦,但更换要适当不要太频繁,因为比如从听觉转换成视觉感受是需要进入状态的时间的,而进入状态后达到高峰又需要时间,毕竟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一会听一会阅读幻灯片文字,反复多次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转换的混乱。因为我在听课时也常有这样的感觉,很难将听到的和阅读的文字融为一体,结果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脑子里不成形,那落到笔记上就乱七八糟,学生以后怎么对照笔记来复习。要让学生注意力不分散,边听边写,我是这么做的,阅读能力更适合在作业中培养,课上尽量不耗费时间,所以上课我尽量用板书和口述的方式讲解和发问,只有用到复杂的图片和练习时才用幻灯。当然这样做也就加大了对教案的设计和记忆的工作,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就是教案如果自己能从头记到尾,说明教案的设计连贯、整体、合理,学生会容易接受;如果自己别别扭扭记不住,说明教学安排顺序逻辑性差,学生也一定不易接受。这么做虽然很累,但有助于学生听讲和记笔记,同时其实也提高了我们自身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三、课堂要有小插曲。有人说一节课要让学生笑三次,这样可以适度释放老师和学生。那么在哪笑,怎么让学生笑,如何保证笑了之后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入下一个知识内容是备课时要精心设计的。切记笑是课堂的缓冲带,这个缓冲带不要有持续性;笑是深化知识印象的策略,不要脱离开知识这个主题。

四、课前要提问。课前提问作用有三:1.强化上节课的要点。2.承上启下,使本节课能融入到前面的知识体系当中不脱节。3.为了能回答出问题,学生自然会在铃响之前安静下来去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其实也在无形当中让学生主动挤时间来学习。课前提问要有所准备,除了准备问题,还有准备学生。问题来自于上节课的内容和课下学生的普遍疑问;学生我则是根据上节课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挑选出几个表现不好的学生。

我们都知道备好课与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写出来就是:备好课好成绩。所以为了好成绩我们辛苦的备课,而这种关系很容易让我们感觉疲惫,有时候我们会偷懒,说成绩已经挺好了,备课差不多就行,备课也不太认真了,这样可能成绩就又下去了。如果我们把刚才那个关系式适当丰富一下就可能不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了,改成:

备好课老师讲的舒服学生听的舒服好成绩,这样我们的直接目标转换成了老师讲的舒服,也就转换成了精神上的一种享受,自然备课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成绩也不会下降。

引导学生学会“用”

“用”是指学生能够应用有关原理和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综合能力测试正是以现实立意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和“思”,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分析现实问题。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与基础知识挂钩,尝试利用所学的原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如利用新陈代谢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为什么“亚洲饮食模式”备受人们的推崇,为什么饮食要讲求营养均衡,应如何避免肥胖症;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解释癌症的发病原因,应如何防癌等。

二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少,个人收集的材料有限,因此我开设交互式讨论课,每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一次,让每位同学把本月内收集到的资料朗读给大家听,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同学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