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45: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卫生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应用;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管理包含的问题
严格来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应为政府机构统一拨发,同时较大一部分经费需要由地方财政单位进行层层下拨。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经费挪用问题,致使相关经费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在一些时候,一些单位经费刚刚下发,而一些区域经费早已超额下发,该现象对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想使经费真正实现合理发放,首要一环在于做出合理科学的管理监督。然而由于官官相护,各部门编织形成的关系网,导致非法行为屡禁不止,直接损害的则是老百姓的利益。总体来讲,政府单位下发妇幼公共卫生经费需要遵循严格标准要求。然而,实践操作阶段中,发放经费的流程上,却呈现出账目不清的问题。本应该独立进行核算的费用同他类账目互相混合。当前一些医疗单位仅仅依据有关科目做核算管理,更有甚者将妇幼公共卫生卫生经费项目合并入其他应付款费用之中。这样一来,不但令我国经费管理陷入了一片混乱的格局之中,同时还令资金过于短缺,因而不能做出有效核实,致使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以及财务管理陷入较大的困惑之中。
二、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应用与财务管理策略
依据上述分析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始终包含一定的不足问题。因此,我们为确保广大妇女儿童享有公共卫生经费上的规范权力,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对策与财务管理规范,方能真正激发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应用效益,令其最大化发挥应有价值。
1.发放经费应全面到位
各地地方政府单位在获取到中央财政发放的经费标准后,应严格的依据有关指示进行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安排管理。应直接将该笔经费转入到指定账户之中。针对互相挪用经费的非法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惩处,明令禁止。应不惜一切代价禁止不良社会风气的肆意蔓延与传播,预防其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妇幼公共卫生经费能否可以及时快速的发放,会直接影响到其应有的功能以及效果。因此,相关单位只有真正明确如何科学的应用公共卫生费用,方能使它们准确的用于项目中去,发挥应有的价值。
2.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执行力
为对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提供完善的保障,我国应创建起完善周密的监督管理系统,可组建专项监督小组,通过定期抽查检验、实时评估,确保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得其所用。通过该管理模式,可充分明确公共卫生经费的具体应用状态。对于每一次的经费开支,则应建立定期公开制度,使百姓人民全面了解经费去向,并吸引大众积极参与到监督管理的行列之中,享有民主参与的权力。在严格监督系统的约束管理之下,定会令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十年真正有效合理的应用。
3.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应用公共卫生经费的阶段中,对每笔款项进账均应做严格详细的记录。在相应的会计账目登记编辑中,我们不难发现,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登记在现实操作阶段中会呈现出一定的不足问题。同时在较大层面上,该类问题致使款项账目无法明确清晰,甚至会造成较多项目冗余混乱处理的问题。款项的应用去向与存入到项目之内均没能做明显清晰的区分,进而导致该转款项目欠缺应有的合理科学规划方向。因此,我国妇幼公共卫生机构与相关管理单位应全面提升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真正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另外,该项工作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应使该类工作人员岗位发展变成无关痛痒的职位,只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财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锻炼培养,使他们本着继续为我国财务会计工作谋求更大利益的目标,方能继续前行,激发工作人员核心潜能价值。
4.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应用
针对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与财务管理,我国应制定专项的工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管理,确保公共卫生经费可实现最为有效合理的应用。同时,应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控制力度,使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具体应用范畴进一步清晰明确。要想令这笔经费用在刀刃上,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充分调研与科学规划。从现实入手,对于各地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以及财务管理状况做全面的分析,把握合理平衡的原则,真正掌握妇幼保健机构具体的公共卫生费用用途,并明确经费应用阶段中包含的不足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及时制定合理化的工作建议。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设立专人负责,为相关会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不断升华的广泛机遇。一旦财务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存在经费应用不合理、出现纰漏与错误的问题,应及时上报,通过赋予他们相应的独立权责,有效预防领导决策层失职渎职行为。
三、结语
总之,为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综合服务管理水平,确保公共卫生经费的合理科学应用,全面提升经费价值,我们只有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到全面到位的发放经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执行力,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规范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应用,方能真正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创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朝君.公共卫生费用,怎么花,怎么管[J].中国卫生,2011,(7):46-47.
[2]刘平安,张昊华.经费投入总额达107.32亿元 社区公卫服务人均经费去年超十元.中国社区医师[J].医学专业,2009(6):14.
【关键词】 中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作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20-02
1 前 言
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突然发生的,且会严重损害到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疾病以及重大食物中毒等事件的统称,它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难预测等特点。中药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中药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对预防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2 中药的概况分析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组成,大多数中药的疗效都能承受长期的医疗实践的考验,且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1]。经过多年的探索,现代中药已经发展为不需煎煮、服用方便、安全清洁、吸收快捷、携带便利的新型药剂。中药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饮片经过浸提、浓缩与干燥等工艺制成中药产品,既保持了中药原有的性味、功效,还创新出新的药剂,方便用于处方中。中药的价值远不止这些,不断研究就能不断发现其新的价值与作用,不断完善中药应用信息。中药蕴含的巨大的潜力,将成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强大支持力。
3 中药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可预测,且发生的原因也不明确,发生的范围广,涉及到的人数多,有效的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能够降低该类事件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而中药的使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还能缩小其影响的范围,在治疗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疾病上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药能应对突发性疾病发生时间及原因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很难预测,主要是由于很多疾病是新出现的,且出现的原因不明,现有的药物可能无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的危害,面对如此紧急的状况,应对疾病的药物需求就变得十分迫切,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出安全有效的药物[2]。而由于中药的种类多,对于不同病症都有资源可用,因此,在面对来势凶猛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中药的应用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所积累下的经验,能在短时间内找出所需的药物,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紧迫性。
3.2 中药能满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需药量大的问题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波及的范围很大,涉及的人群数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对其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预防,尤其是突发的传染性疾病,对其的预防,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疾病的感染[3]。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预防和治疗同样重要,但预防所需的药比治疗所需的药要多,药物的需求量大,而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相同成分的药种类多,可替换使用,能够为其预防提供充足的中药数量,满足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这几个方面的需求。例如,在非典期间,北京同仁堂启用进口设备煎制瓶装中药,一天的订单就有16万瓶以上,而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也只能日供12万瓶,中药市场供不应求。
3.3 中药缩短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研发新药的时间 我国应用中药的历史悠久且资源丰富,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容易找到应对疾病的药物。丰富的中药信息以及临床应用经验,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十分必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通常都是新的疾病,大多没有现成的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治疾病,都需要寻找新的药物或新的配方,这就会花费很多时间,而在已知的中药资源中寻找新配方,不仅能加大寻找有效药物的成功率,还能缩短研发新药的时间,这对于及时控制疾病有着巨大的意义。
3.4 中药毒副作用小 中药通常是配方使用,这能互相弥补药物间功效的不足之处,使治疗更加全面,能更好地预防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对于新发生的疾病,能很快找出合适的药方,迅速的应用于救治中。中药的安全性高,治标又治本,能防止病情反复发作,特别对于顽固性疾病疗效显著,而且中药的副作用小,不会造成后遗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例如,在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有资料显示,感染甲型H1N1的病患中有30%经西医治疗无效而转投中医,采用大青叶、银翘、板蓝根、茜草等中药汤剂治疗。观察发现,患者的发热症状在24小时得到控制和好转,咳嗽在4天内得到有效控制。在常规的用药剂量范围内,没有出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4 结束语
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中药体现出了其良好的疗效、充足的药源、安全等优势,这是其他药物代替不了的,这为将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中药的探索还在不断进行,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中药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使其的作用能够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杨龙龙.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11):133.
一、体会
**市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卫生事业的筹资机制、支付政策、价格政策等可能与三峡坝库区的卫生工作不相适应,但其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凸显医院管理价值理念。聆听了**市卫生局政策研究室付主任《医疗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演讲,参观了**市第八人民医院、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深领悟了医院管理价值理念在**卫生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六大以来,**着力构建新型城市卫生体系建设,既遵循一般的经济规律,又遵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定规律,突出增强城市安全,确保群众利益,提高健康水平的价值理念。市八医院“您的健康,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实行科室发展多种模式,沟通渠道多种途径,职工分配多种组合的和谐建设医院理念,促进医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二)突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公共卫生是从预防和人权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的健康、疾病和自我保健措施,**突出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责任,社会参与,预防优先,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是公共卫生的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保障制度和完善的社会沟通与参与制度,将公共卫生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并落实机构、人员、设备配置标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脆弱人群的保障工作。**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保障了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
(三)科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市第六人民医院谭申生院长《理顺体制,建立机制,夯实基础,落实措施-在改革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的演讲,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市六医院的医疗质量由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构成,医疗质量管理的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完成各项任务指标,保证医疗活动惯性运行。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是信息掌握和考评综合,信息是质量决策、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质量计划、质量措施的重要依据。市六医院成立了综合接待办公室,建立了接待、调查、反馈、整改、监控的工作体系,实行医疗质量“一门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工负责,统筹兼顾,避免重复,提高效率,解决扯皮,减少应付,抓好重点病人管理,消除纠纷隐患,实行行政谈话措施,分担医疗风险,不轻易占用工作时间,把医疗时间还给病人,抓好双休日、节假日管理薄弱环节,加强医患沟通,融洽医患关系,门诊人次上升25.24%,而业务收入仅上升1.09%,有效控制了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全科团队为核心,完善了“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取得了效益。
(四)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薪厚待,成功人才多种标准,广揽人才。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了管理人才、经营信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成为医院发展的智力保障。
二、思考
关键词: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抽象框架
近年来,以SARS、甲型流感、手足口病为代表的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持续升高,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如何有效发挥公共卫生部门"预防和控制疾病,延长人类寿命,提高健康水平"的社会职能,提高其服务质量与水平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伴随着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亦不断增加,其公益性日益凸显。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是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是全面提高评估科学有效,发挥以评促建的关键和重点,而科学适用的概念性框架正是这些指标设计的基础。
1.我国公共卫生评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机构涵盖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院、健康教育所、妇幼保健院等众多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有效监管、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其职责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公共卫生机构评估在我国已经开展了数年,但尚未形成科学、全面、稳定的评估标准,评估实施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表现不难发现:(1)考核重点不突出。评估多以日常工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对其职能履行和服务质量的考核;(2)考核标准不统一。对公共卫生机构的考核常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质分设不同标准,且只针对区级机构。(3)考核标准不科学。在以往的评估中,其评估标准随时间地区调整变化,缺乏成熟可借鉴的标准。
2008年卫生部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该标准将众多的公共卫生职能赋予一家机构,在很多地方无法应用。由于全国公共卫生系统没有统一和固定的结构,该标准的评估内容在很多地方实际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职业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等众多机构共同分担。因此,在各单位应用此标准自评过程中,均存在大量的评价指标不属于其工作职责范畴,同时又有大量的工作缺乏评价指标的尴尬局面。
除此以外,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针对卫生系统的评估内容多以绩效评估为主,关于服务质量评估的研究和运行相当匮乏。绩效评估过多的强调最终结果,忽视其过程的改善与其他因素对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的影响,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评价存在局限于偏差。
2.适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抽象框架
以Donabedian的质量评价理论为依据,我们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概念框架分为3个基本维度维度: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以及中间结果这一辅助维度。用以区域公共卫生质量和各类公共卫生机构和组织,甚至于整个公共卫生系统的综合评估。
结构质量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主要涵盖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以及资源的安排及管理方式。结构质量能影响和促进服务过程和健康结果,尤其是当资源投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其作用更加显著,而一旦必要的基础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结构指标的价值将变小。结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结构质量,主要用来评价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这也可以用来鉴别外界因素对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公共卫生政策发展、政府资源投入和保障机制等3个维度,其主要指标有公共卫生经费占GDP比例、每千人公共卫生专业人数、基本健康保险覆盖率等;二是微观方面,指各公共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如管理体系规范性、人员结构状况、学科建设水平、技术指导与培训状况等。
过程质量具体指公共卫生服务对受众的服务于反馈,即公共卫生机构动态运行的质量与效率。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结果并不是一种瞬时性的效果显现,而且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规范的服务(生产)过程与设计质量和预期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过程质量主要包含技术水平和服务过程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具体可分为监测、调查、干预、健康教育和督导等五个子维度。
结果质量指公共卫生服务活动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结果,可分为最终的人群健康结果和中间结果。最终结果主要包括健康状况、期望寿命与死亡率等维度。其中健康状况主要指各种传染病与慢性病发病率、规范管理率、健康档案建档率、治愈率等。期望寿命与死亡率维度主要指期望寿命、伤残调整寿命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其他疾病死亡率等指标。 另外,最终结果还包括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指社会公众、相关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反应,也是评价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卫生机构可以根据满意度结果改进服务质量,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反应性、适宜性和可及性,更新技术,提高效率。该维度具体包含了单位职工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和相关部门满意度3个指标,并通过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来实现。
中间结果是介于过程和最终结果之间的一类情况,也指项目和服务的短期结果,在有些时候也可看成是真正的健康结果。中间结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反映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多样性。除了项目结果之外,中间结果主要包括健康行为和环境质量两个维度。其中,前者主要指行为干预效果,如吸烟率、经常体育锻炼率、定期体检率等,后者指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饮水质量达标率等。
3.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面临的困境
尽管在理论界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公共卫生质量评估的研究,美、欧等国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尝试,但将质量评估全面运用到公共卫生领域并使其真正产生效果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缺乏可供参考的标准、成熟的经验和循证化的方法。其次,各部门普遍重视短期绩效,质量评估强调对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最终的健康效果,看重的是长期的保障,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可控的健康指标,因而可能难以被有关部门所接受。另外,公共卫生的内涵和机构职能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及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是一个持续而长久的过程,随着卫生技术的发展和政府资源投入的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将得到持续提高,并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状况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激扬,余智萍.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现状探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7):988-989.
[2] 王炳毅.政府医疗管制模式重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04).
[3] 张松荣.深圳市慢性病防治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05).
关键词:基层医改 新制度 财务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在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通过实践经验,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财务管理。
1、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综合改革中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改革措施
1.1按规定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95%以上,并实行药品零差价,所有西药及中成药都进行零差价销售,不再有药品利润;中草药按规定有25%以下的差价利润;疫苗归属于卫生材料明细核算,不属于药品核算范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差价销售后,财政部门按规定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奖补专项经费补助。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遵照国家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是免费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压力较大,因此,政府按规定核定对其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2009年财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均列入“公共卫生支出"明细科目独立核算,同时,必须按使用资金性质分类分项明细核算。如果是自有资金,则在“自有资金”项目归集;如果是财政资金,则必须按财政对应的补助资金项目明细归集核算。
1.3执行一般诊疗费制度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耗材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一般诊疗费的标准为10元/次,内含专家门诊的诊查费用。执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后,收费行为更加规范,更利于财务监督与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账务处理浅析
新制度与旧制度对比,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库存物资核算、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等资本性支出、财政专项补助处理、财务报告分析。
2.1新制度记账基础
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
2.2库存物资核算
新制度库存物资包括的内容比以前多,药品、疫苗、低值易耗品等都归属于“库存物资”范畴。新制度库存物资一般账务处理原理与旧制度基本一致,但新制度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所有库存物资出、入库均以进价核算。按规定收取的中草药差价、疫苗差价收入,直接在收入中核算反映。
2.2.1 西药及中成药销售的账务处理
西药及中成药以进货价销售,没有差价收入,计算药品销售成本时不再计算差价率。采购入库、调拨、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售成本等环节均以进货价核算。
2.2.2中草药账务处理
2.2.2.1采购入库时(以供应商进价入账)
借:库存物资-药品-药库-中草药
贷:应付账款
2.2.2.2科室领用中草药时(以进价调拨)
借:库存物资-药品-药房-中草药
贷:库存物资-药品-药库-中草药
2.2.2.3确认中草药销售收入(按物价规定零售价),
借:库存现金等
贷:医疗收入-门诊收入-药品收入-中草药等
2.2.2.4中草药销售结转成本(按进价结转)
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中草药
贷:库存物资-药品-药房-中草药
2.2.3疫苗会计处理
2.2.3.1采购进货时(以上级疾控部门进价)
借:库存物资-卫生材料-疫苗
贷:应付账款
2.2.3.2门诊疫苗销售收入(按规定零售价)
借:库存现金等
贷:医疗收入-门诊收入-卫材收入等
2.2.3.3疫苗销售结转成本(按进价),
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材料支出-疫苗支出(使用财政基本公卫补助资金或自有资金)
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疫苗
2.3资本性支出账务处理
新制度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明细科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设备购进等资本性支出发生时,直接列入当期支出。
2.3.1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新财务制度第三十一条 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
2.3.1.1固定资产购进,按相关价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同时,做支出分录,
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
或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房屋建筑物购建等
贷:银行存款等
2.3.1.2出售、报废、毁损、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按照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贷:固定资产
同时,如果有变价收入的,按变价收入减支出净额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款项或其他收入
2.3.1.3盘盈的固定资产,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2.3.1.4盘亏的固定资产,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按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贷:固定资产
对于可收回赔偿款的,在实际取得赔偿款时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贷:应缴款项或其他收入
2.3.2在建工程账务处理
2.3.2.1在建工程购建时
借:在建工程
贷:固定基金-在建工程占用
同时,做支出分录,
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
或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房屋建筑物购建等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2.3.2.2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的工程实际支出,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借:固定基金-在建工程占用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2.3.2.3无形资产及其他资本性支出账务处理原理与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基本一致。
2.4财政补助收入及支出账务处理
2.4.1财政补助收入核算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基本建设补助收入、设备购置收入、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及其他项目补助收入等。各项财政补助收入按明细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2.4.2新制度取消了“财政专项支出”科目,增加“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科目。财政补助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设备购置支出通过“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科目归集核算。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等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时,直接通过“医疗卫生支出”科目归集核算。
2.4.3设置财政基本支出备查簿,详细登记使用人员经费服务补助收入、公用经费补助收入等支付基本支出情况;设置财政项目支出备查簿,按照具体项目详细登记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基本建设补助收入、设备购置补助收入等支付项目支出情况;包括安排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日期、事由、金额等资料。
2.4.4.期末,分析计算本期基本支出补助结转、项目支出补助结转(余)
借:本期结余
贷:财政补助结转(余)-财政基本补助结转(或财政项目补助结转)
2.5财务报告分析
2.5.1新制度下,财务报告反映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更强调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报表减少医疗支出明细表、药品支出明细表,增加了业务收支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财务情况报表。
2.5.2药品收入及支出不再单独设报表反映,“药品收入”归属于“医疗收入”的明细科目核算;“药品支出” 归属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明细科目核算。
2.5.3“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反映每项财政资金收入、支出。“财务情况报表”主要反映业务开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综合药品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分析指标。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财务管理
3.1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合理编制预算,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分析预算年度收入的增减变化因素,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业务需要和财力状况,编制支出预算,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对经常性收支按照“总量控制、以收定支”原则核定收支;对建设发展支出(项目支出),由财政安排的实行专款专用,按规定报批后才能使用。
3.2规范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素质提升。
3.3建立健全资产物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对资产物资的购建、审批、验收及款项支付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3.4单位、科室和个人不得收取款项或设立“小金库”。
这次专项整治活动,从2005年8月10日开始到现在,通过全体卫生监督员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完成了城区公共卫生市场专项整治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专项整治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专项整治工作布署比较周密,宣传动员广泛深入,跟踪报道及时。
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制定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检查内容主要是城区各公共卫生行业单位的“两证”持证情况、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卫生设施和卫生条件情况。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通过印发通知和宣传车播放录音,向人民群众宣传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利用电视、报纸新闻媒体,对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报道。
(二)全体卫生监督员齐心协力,工作干劲很大。
这次专项整治活动,在两位副所长的带领下,全体卫生监督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协同作战,密切配合,保证了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监督检查认真,指导整改严格。
专项整治活动中,卫生监督员严格按照《城区公共卫生市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中检查内容要求,对被监督对象进行认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后,本着“检查指导、督促整改、管理处罚”的原则,视其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果
(一)树立了卫生监督所的执法形象,扩大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次专项专项整治活动,由于布署周密,措施到位,宣传广泛,报道及时,整体行动,查处认真,社会各界与人民群众反响较大,对卫生监督所及卫生监督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二)进一步摸清了城区公共卫生市场的基本情况
这次专项整治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摸清城区公共卫生市场的基本情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专项整治组对城区各街道公共卫生行业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基本摸清了城区公共卫生市场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日常卫生监督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规范了城区公共卫生市场秩序,改善了城区公共环境。
一是清理规范了“两证”持证行为。公共卫生行业《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是“创卫”工作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也是公共卫生行业必须具备的合法经营依据。专项整治检查中,重点检查了持“两证”生产经营行为。共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的户,《卫生许可证》过期未及时审核的户,重新审核发放《卫生许可证》户(食品卫生行业户,公共场所户)。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人,督促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人。
二是督促被监督对象对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在专项整治检查中,凡发现被监督单位有不符合卫生要求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规定的,都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被监督对象进行整改。共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份,提出整改意见条,督促落实整改户。
三是加大了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施行卫生行政处罚户,其中警告户,罚款元,没收食品公斤,价值元,没收过期、变质化妆品瓶(盒、支),价值元,没收违法所得元,责令停业整改户,取缔户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城区公共卫生市场基本情况还不够详细
这次专项整治的对象主要针对沿街有门面的公共卫生行业单位,那些不在沿街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没有监督统计到位,卫生监督遗留死角,可能留下卫生安全隐患。
(二)“两证”持证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和卫生法制观念的逐步提高,大部分被监督对象都能持“两证”规范生产经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证”的持证率特别是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的持证率不是很高。
(三)工作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新形势下的卫生监督体制对卫生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监督工作已由原来的“监督—管理”模式向“监督—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但是我们很多卫生监督员都还没有转变工作观念,注意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意识。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扩大监督覆盖面,注意日常监管。专项整治工作转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后,相关职能科室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扩大监督覆盖面,坚决不留死角,不留卫生安全隐患。
(二)巩固城区公共卫生市场整治成果,监督力量重点向乡镇转移。此次城区专项整治工作的成绩是明显的,应在此基础上,扩大这项成果,做好中秋佳节月饼市场的整治工作。同时将监督力量向乡镇转移,整治乡镇公共卫生市场。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处理大案、要案的能力。通过这次专项整治,曝露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执法文书的制作上,还不够规范。因此我们要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熟悉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高办理案件特别是处理大案、要案的能力。
附件:思南县卫生监督所2005年城区公共卫生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统计表
关键词:公共卫生,演化,评估
一、引言
评估即价值的评定,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测量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以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评估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从人类开始出现它就存在了。在公共卫生领域里的评估包括收集关于特定的医疗卫生保健产品或者服务的信息,意在达到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
公共卫生评估的产生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流行病学,或者研究影响人类疾病的发生分布和原因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流行病学和医学一样古老。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在公元前5世纪他就暗示一个人的外在环境和个人行为与生病是有关系的。流行病学自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就有明显的发展,在近年来它大大受益于社会科学里的方法和技术,尤其是心理学。然而,公共卫生评估的发展绝不囿于某个学科的发展,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历史上应用的所有的评估方法,并提供了一些这个领域里的关键进展,对每种方法提供了人们或者组织要么使用该种方法要么在它的发展中有帮助的例子。一般而言,这个总结主要集中在监控和评估的方法而不是实际的用于说明项目或者活动成功的实际标准或者指标。我们对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兴趣,因为我们想通过使用它们去监控和评估相关的项目以及从公共卫生监测和评估的历史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
二、西方公共卫生评估的演化逻辑
在这个部分我们提供了一个公共卫生评估历史的总结,讨论公共卫生评估是如何取得进展的。按照四种主要的评估目的,我们粗略的把公共卫生评估方法分为:基本研究、状态评估、衡量效力以及责任和遵从标准。对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按时间的顺序讨论该种方法,有时和例子结合起来以更有效的说明该种方法。最后,重要的是注意某一种方法可能满足不止一个评估目的。下图是一个简化的公共卫生评估演化树,但是所提供的方法并没有涵盖公共卫生历史上应用的所有的评估方法。
(一)基本研究
在公共卫生中,任何评估回答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它发生的环境和影响它的结果的机制,例如:从业者需要理解疾病背后的原因,它们最终使用的任何活动的独立性。实际上,在从业者发展它的活动之前,它们首先必须理解疾病的分布以及它们如何转播的,对基本研究的知识积累在评估中是经常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它们为发现和或检验理论以及与活动相关的假设打下基础。
正如前面所指,早在公元前5世纪,像希波克拉底这样的学者至少已经思考到了环境、个人习惯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在希波克拉底工作后的两千年里人类思考疾病的原因,但是很少去衡量影响,直到1662年LondonerJohnGraunt出版了TheNatureandPoliticalObservationsMadeupontheBillsofMortality。该书第一次在人群中量化疾病谱,它用可利用的关于出生死亡和疾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去确定趋势,检查潜在的原因以及定量化影响,按标准化程序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形成了现代流行病学的基础,这种研究方法意味着公共卫生评估的起源。Graunt的工作也经常被认为是人口统计学的诞生,它是一个致力于研究人口的规模、构成和分布以及源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模式变化的学科。像流行病学一样,人口统计学在公共卫生评估里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状况评估
早期在理解疾病,疾病分布及其原因方面的努力为后来公共卫生的项目评估打下了基础。这样的信息是相当重要的,公共卫生评估者和政策制订者也需要去了解人类疾病的状况和潜在的威胁。他们甚至需要知道随着时间的过去,人类健康的变化。对状况的评估为政策制订者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状况评估包括评估特殊变量的条件和状况(例如,死亡率,儿童营养,心脏病的发病率),通常设计一些活动去影响变量。
在1970s之前,公共卫生研究者和从业者已经使用较小规模的或者非常特殊的研究和调查去理解卫生活动,以评估相关的小范围人群的健康状况。在1970s早期,尤其是在政策层面,越来越认识到需要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对比。对大规模比较数据的需求促进了产生世界生产力调查(WFS),它在1972-1984年间实施。WFS是我们定义的大规模标准调查的例子。
大规模的标准调查像WFS在财务上,技术上和后勤上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导致需要确定成本-效益方法,这样才能收集到最需要的和最及时的信息。这样,快速评估方法在1970s的后期应运而生。在公共卫生领域,与在其他学科里一样,存在不同的快速评估方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快速评估方法可用于健康教育项目、计划设计和评估的各个环节,具有快速、无需大量理论数据资料,并能评估潜在信息等优点,但它不提供评估特殊项目层面的活动的细节性信息。
在公共卫生领域,快速评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由扩大的免疫计划(EPI)所使用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在1974年设立扩大的免疫计划,以增加对白喉、破伤风、哮喘、麻疹和肺结核的免疫覆盖率。为了评估项目进展,在信息不是太可靠的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需要一个简单的调查设计以衡量各国的免疫覆盖率。为扩大的免疫计划而设计的抽样战略虽然没有传统研究方法的严格,但是它更简便和快速。
(三)衡量效果
经常地,公共卫生评估者尤其是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人不仅仅对知道一般人群的状况感兴趣,而且它们更想知道它们的项目是否对目标人群有理想的效果以及它们如何能为现在和将来的项目取得更好的效果,评估效果反映了这种需求。通过使用评估结果去确定项目的效果,在一些情况下,这种类型评估很明显的和项目活动评估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因而直接地有助于项目的实施。然而,直到
1960年代早期这种类型的评估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此时,用在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上的资金却增长迅速,随着在社会项目上的投资,捐赠人、政府机构和公众想知道他们的资金运行效果的证据,这样公共卫生机构开始把重点集中在更系统地衡量特定项目的效果。以项目导向的衡量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和前述的为状态评估而使用的监测与评估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模糊的,主要的区别正如我们已经定义的一样,就是状态评估独立于一个活动,然而评估效果必须与一个活动效率相连。在公共卫生衡量效果中出现了一些主要方法和创新,这些既包括以影响评估又包括采用的一些管理办法,我们主要讨论健康影响评估和实践研究。
健康影响评估,它源于前述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可以追溯到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该法案在确保新的发展项目、行动或者政策时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的一股强制力量。它反映一些特殊的,在环境影响评估里没有得到充分地对待的健康问题。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在1986年世届卫生组织报告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卫生安全之后,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更多地直接提出这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影响评估定义为“政策、计划和项目可能是用于判断关于人们卫生的潜在影响以及在人群中这些影响的分布的程序、方法和工具的结合。”
实践研究。在1960s中后期,由于试验研究较之在实践、技术和伦理等方面地问题难以实施,作为一个替代选择,实践研究出现了。实践研究的主要贡献来自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它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决策合理的基础。实践研究是公共卫生评估方法在严格和可靠性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在项目计划和在项目编制中监控和评估系统却落在了后面,作为回应,在70年代早期,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由LeonRosenburg领导的咨询小组,应用投入产出原理,开发出第一个逻辑框架分析法(LFA),用于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1973年由USAID正式采用逻辑框架分析法(LFA),接着传遍了世界各地,迅速被一些组织采用。
公共卫生从业者从1980年代后期广泛使用该逻辑框架,在一个完整的形式里,逻辑框架为理论以及项目的基本假设提供了一个的图形化的解释,描述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和影响的结构已经成为公共卫生标准评估框架,它可以确定这些因素之间的项目关系和相应的指标。逻辑框架最完整的形式可以提供一个明确评估问题、衡量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点的操作性框架。
1980s尤其是90年代更加把重点放在可问责性上,虽然已经设立一些改进的方法去确定项目影响,但是效率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公共卫生活动也许会产出理想的结果,但是和这些结果相关的支出是多少呢?资源用在其他的活动是不是更好呢?效率分析——结果分析的一种类型,通过衡量效果或者是单位成本(财务的和非财务的)的效果回答上述问题。效率分析是评估研究回答的是关于项目成本与其收益的资金价值或者它提供的设备状况的产生的效果这样的一些问题。效果评估的两个众所周知的类型就是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率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公共卫生领域内绩效监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需要说明影响的具体指标,尤其是在卫生保健管理领域和地区政府机构,如,美国卫生和人力服务部。加拿大政府定义绩效监测为:“正在收集资料的过程意在评估满足战略结果的进展,可能的话提供进展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警告。”
绩效衡量一般有三个特征。第一,开发一个明显的目的目标和战略;第二,开发和实施战略以评估绩效;第三,使用绩效信息以改善管理实践或者资源配置。当绩效监测可能包括过程指标时重点经常首先放在记录结果和影响上,当绩效监测紧紧集中在结果和影响上时它就不能说明投入和过程可能会有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以及这些产出和影响的获得。同样的紧紧基于绩效结果和绩效影响的评估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去完整的理解活动的效用和它实施的效果。
在1990年代早期,责任运动在公共部门里得到广泛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93年美国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相联系的结果管理运动,无论是动机还是责任运动都促成了在公共卫生组织里采用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例如,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他们在1990年代后期采用了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基于结果的管理运动直接回应了监控和评估往往只集中在产出而不是项目的实际影响的批评,基于结果的管理完全把绩效管理和监控相连。在文献中,最完整的定义之一来源于加拿大政府,它清晰地区分了RBM(results-basedmanagement)和PM(performancenitoring)。按照这个定义RBM是“一个综合地有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法,它整合商业战略、人、过程和标准以提高决策和驱动变化。该方法集中于过程早期的正确设计实施绩效衡量,学习和变化以及报告绩效”。同样的UNFPI定义RBM为一种改进项目和管理效力和责任的方法。根据UNFPI,RBM使用结果作为计划管理报告的基础。RBM努力通过比较和分析实际结果和计划结果通过一般的监测和评估报告,反馈和调整来提高绩效。RBM方法在公共卫生里的评估通常在大型的多边的捐赠组织里是非常普遍的。在那里,政府的政策需要结果导向的方法。
同时绩效监控和基于结果的管理变得流行起来,一些组织开始采Cracknell所描述的项目循环管理方法去监控和评估。Cracknell使用该术语是针对开发领域的,尽管有一些公共卫生组织使用监控和评估系统被归入到项目循环管理中去,这种方法结合了逻辑框架和基于结果管理的优点。项目循环管理认识到监控和评估在孤立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情况下是行不通的,所以它必须溶入到项目循环中去,一些项目循环管理在公共卫生中的运用,强调直接与项目目的、目标和活动相联系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影响指标应该是混合的。当用这种办法实施时,该种方法使组织沿着活动和产出的因果链以获取特定的影响,从而显示进展,把经验教训反馈到项目管理中去,也是公共卫生项目循环管理中一些方法的普通要素。
(四)责任/和遵从标准
评估要完成的第四个目的就是责任或者遵从标准,遵从标准评估一个项目或者组织遵从规则授权标准或者其他的正式规则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捐赠人使用遵从标准监控以确保他们的资金接受者完成合同或者要求所强调的活动。在这种意义上,在衡量效力评估中的影响评估方法在有些时候就是用于责任和遵从标准目的。
在1970年,随着环境保护组织的建立和1970和1980年代对有毒废弃物的恐慌,政府和公民一样在监控环境和卫生问题时变得很积极,我们把这类的公民和监控活动称为是守门人和公民监控。环境保护署(EPA)和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局(OSHA)是法律授权的,保护公民健康和环境的看门人组织的例子。EPA和OSHA起着正式的规范的作用去监控环境的和工厂暴力的组织,当这种暴力发生时,工厂会受到罚款和可能会失去从业的执照。公民监控是指较在不正式的场合下公民经常不是在法律授权范围类执行监控的。
当守门人和公民监控采取“大棒”的方法来监控和遵从标准时,资格认定和委派使用“胡萝卜”的方法去引诱组织满足保证人民健康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标准,这在卫生领域里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主要是由于医生被迫获得营业执照。直到近来这才开始作为一种给组织和公司一个竞争的契机的战略而变得流行起来。资格认定和委派在组织层次上可以使那些公司和机构区别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较高的质量标准,这种监控战略在管理保健领域越来越流行。
三、启示
按照评估的四个基本目的,我们讨论了在公共卫生领域里的监控和评估的演进:基本演进,状态评估,衡量效力以及责任和遵从标准。这是一个讨论公共卫生监控和评估演进的有用框架,也有些讨论了其他的一些评估目的倾向,但这里没有得以展开。这里提出了当今公共卫生监控和评估系统里的更一般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没有在演进讨论里出现,但是对理解公共卫生监控和评估的方向任然是重要的。我们之所以对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兴趣,是因为不仅使用它可以监控和评估项目,而且还从公共卫生监测和评估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启示。这里我们总结了那些一般的因素和交叉的趋势以及强调一些上面讨论的更广泛的倾向。
(一)项目循环管理方法倾向
公共卫生评估开始把重点放在可量化的方法上(例如健康风险评估、大规模标准调查),同时现在许多公共卫生组织相应的开发出了很好的、系统的和整合的监控和评估系统。尽管在开发监控和评估系统的这些组织中,具体的步骤都不一样,但是监控和评估应该包括以下项目应该取得广泛共识:概念模型开发,计划编制,实施,监控和评估系统的修正和调整,数据分析,沟通,以及反馈到项目层和管理层的决策制定中去。
逻辑框架在项目循环监控和评估中是重要的工具,他们为概念化理论因果联系、活动点以及活动和目标状况之间的假设关系提供了图示化帮助。一些组织使用理论模型,提出在项目活动和目标情况之间的假设联系;其他组织使用逻辑框架作为计划编制工具。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逻辑框架既包括理论之间的联系也包括项目因素。
(二)结果和过程评估的增加
尽管一些公共卫生组织把结果和影响方法加入到监控和评估系统中去,但是也有一些组织强烈地争论要完全地把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完全整合到一起,他们认为评估不是简单地检查过程或者影响而应该是他二者都很重要,过程评估提供环境和对产生结果的项目的理解。然而许多公共卫生组织对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同等对待,一些组织认为过程导向评估和参与导向评估是为新公共卫生而设计的。
(三)强调方法上的精确
公共卫生领域使用精确的方法和确保在评估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整合方面相应的更为重要。在以研究为导向的组织里尤其是这种情况。在其他许多组织中,对一个特殊活动的变化指标和变化的归因进行区分有一个清清晰的认识,衡量工作尤其是后果和影响衡量必须显示因果和影响关系。
公共卫生评估的演进显示了越来越选择更复杂的方法和工具以区分项目影响和所属原因。随着这些方法和工具也越来越多的用于实践,把总项目影响从净项目影响中区分开来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加。
使用更复杂的方法和工具的趋势可能更易于面向未来,正如一些公共卫生评估专家所支持的,重新回到使用实验设计以及多阶层模型的增长,纵向的调查回归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也成为一个通用的工具,随着对健康监测和监控服务配置应该反映人群需求而这些需求随着地理状况变化而变化。
一般地,在公共卫生内部越来越重视生物学方法和系统思想。这些模型认识到真实世界装置具有动态的和不可预料的特征,模型建议卫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之间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的政治因素所影响,为了反映这些更复杂的模型,一些评估方法开始从定量分析、实验分析到一个更广阔的系统分析。
(四)越来越多地使用定量的和混合的方法
出现在公共卫生机构里的普通的监测和评估原理使评估应该既使用定量数据也使用定性数据。定量数据来自于那些易于量化的情况,取得这些定量数据所使用的方法变化的范围很大,但是必须包括调研,实验,和直接的衡量。然而另一方面,定性数据不能以量化的数字的形式进行总结,使用收集定性数据的方法一般包括焦点人群调查,参与式调查和人种学。
CDC(The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强调数量信息和质量信息的整合可以帮助确定证据是充分而全面的。Buckner等指出越来越多的兴趣放在对评估项目绩效的质量标准上来,例如,保健的质量。从业者也认识到数量方法和质量方法的互补性质,从那些不同方法的到的数据帮助确定更可靠的结果。质量评估方法越来越受到欢迎,尽管他们仍然处在使用的早期阶段。
(五)对公众的责任
近20年公众越来越重视可问责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者通过对项目实施促进参与的方法提供一个平台。这样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在公共卫生评估中,这成为一个基本的准则,即公共卫生利益相关者必须参与到活动中去。
对公众的责任也隐含在绩效和基于结果的衡量方法后面,这些方法反映了对更清晰地说明取得的结果和确保资源在获得这些结果时以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等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资格认定和委派项目也反映了公众对了解和他理想的高质量的服务的需求。
总之,公共卫生评估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基本研究、状态评估、衡量效力以及责任和遵从标准。通过对公共卫生评估方法演变的考察,我们可得知在改领域对需要良好的监控和评估已经达成共识;越来越多地使用项目循环管理方法,该方法把监测和评估和项目计划编制清晰的连系在一起;在项目管理中重点放在结果的反馈和使用上;既使用的定性数据也使用定量数据;在机构内与监控有关的问题开始考虑合作。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