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篇(1)

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标准的总称,1987年正式,其间又经过修订,目前普遍实施的是ISO9001:2000版。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并大量应用于各类组织的质量管理;与ISO9001:2000等效的国家标准是GB/T19001-2000,军用标准为GJB9001A-200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对组织的软件体系进行系统性革新。ISO9001:2000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重视领导作用和全员的参与,采用过程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注重持续改进,并坚持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些原则是组织改进其业绩的框架。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实现文件化、规范化、产品形成过程始终受控、可追溯、职责明确,力求通过对组织产品的各个实现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最终通过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帮助组织获得持续成功。ISO9000族标准广泛应用于生产服务的各行各业,既有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又有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系。

高校开展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加强知识的创新、应用与传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高新技术应用开发研究,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了成果推广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相对滞后、部分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自主创新。为了规范科研项目研制程序、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高校有必要尽快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承担科研项目资质 规范科研项目管理 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承担科研生产项目的资质和项目的完成质量。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是国际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行做法,ISO9000认证为学校参与各类科研生产项目的竞争提供了必要的资质证明,为拓展科技渠道和空间奠定了基础。为保质保量完成好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涉及军品科研和生产的项目,高校需要有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做保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事关高校特别是工程性、研究型大学科研生产的资质确认问题,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部分高校由于未通过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经影响了科研项目的争取。

学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科研工作从项目管理向体系管理迈进,从注重项目的完成到从源头抓起、注重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在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的前提下,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质量意识,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以适应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产品认证标志是质量信得过的证明,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能够被广大顾客所信任。因此,取得认证资格是组织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利润的有利手段。同样,贯彻和实施ISO9000族标准将有效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为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际就是加强无形的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科技管理的能力建设,建立规范的科研秩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在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教育部科技司2006年的工作要点明确要求2006年底前具备条件的高校要通过质保体系的审核认证。为推进直属高校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2005年3月,教育部组织了部分直属高校科研生产质保体系建设人员培训班,确定25所高校作为第一期培训对象。教育部科技司杨东占处长强调指出,各高校应重视和加强科研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积极部署质保体系的准备和审核工作,尽快落实人员和组织,争取尽早通过科研和生产质保体系认证。

近年来,一些重点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为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先后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9000族标准,结合实际制定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一整套科研工作管理规范,加强了科研项目管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针对科研项目和科技管理工作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已经通过了认证机构对学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现场审核与认证注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对科技项目的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质量体系建设,并于2004年11月获得了认证证书。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此外,还有少数地方高校,如隶属于地方的江苏科技大学等也根据自身科技工作的特点,开展了科研质量体系建设,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

当然,没有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还是大多数。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但体系颁布与真正实施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虽然颁布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但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有的高校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重项目数量、轻项目质量,重硬件条件建设、轻软件制度培育。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积极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涉及科研的整个过程,从工程研制、生产到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到科技管理工作。推行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结合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以整个科研过程为目标,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有关体系文件,大力推进体系运行,使各项科研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策划统筹安排

要加强体系建设的策划与安排,确定体系建设的组织形式与覆盖范围,制定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制定了“有所突破、以点带面、从快建设、逐步拓展”的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整合了有关资源,将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组织起来进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认证。这些高校建设体系中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以研究院为依托,首先在研究院范围内开展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在研究院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后,再向更多的专业推广,争取成熟一批、扩大建设一批,最终实现将学校涉及的专业全部纳入质量体系的范围内。

领导重视事半功倍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学校最高管理层和相关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参与程度。高校最高管理层对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和投入对体系的建立和持续有效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领导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参与,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才有保证,体系才能持续有效地运行。许多高校的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把它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南京理工大学的校长和主管科技、人事的两位副校长以及体系建设相关单位的领导带头参加学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宣贯学习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积极推动了体系建设。

全员参与广泛宣传

高校要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标准的培训,广泛宣传科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相关人员明确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方法以及各自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全员参与,贯穿于整个科技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才能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

扎实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要通过扎实的工作,积极稳步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科研的整个过程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逐渐纳入到体系要求上来。许多高校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开始时,困难重重,许多人员不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有的人员虽然学习了标准,也掌握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关内容,但没有真正按要求执行并进行整改与完善。高校要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纠正一些不规范的习惯做法,由点带面,逐步展开,把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好、规范好,要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丰富文化提升层次

篇(2)

关键词:企业 质量管理 体系

1.前言

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可确保产品服务质量优良,满足顾客需求,还可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站稳脚跟,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强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明晰其影响因素,将质量管理同企业的发展经营紧密联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方可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环境因素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有关环境因素包括政策、法律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等。

政策因素包括质量政策及其配套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初期,过于注重产值而忽略了质量目标,因此,我国质量管理开展的前期阶段其成效并不明显。

法律因素主要为相关质量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与履行情况。虽然我国近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质量法规,然而基于产品服务质量责任的立法相对较晚,再加上质监系统建设不够完善,未能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进一步导致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

社会环境因素涵盖市场机制、消费观念、市场资源水平和生产服务方质量意识等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整和不协调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再者,基于企业家市场没有良好构建,企业无法重视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更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创新研发之上。

为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只有明确环境因素,明晰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方向,方能优化管理效果。

3.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质量体系建设离不开内部的有效管理,只有支持一流的目标引领,建立一流的体系文件,实施一流的信息化支撑,实现一流的持续改进,提供一流的队伍保障,方能为企业质量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并提升质量管理控制水平。

3.1坚持一流的目标引领。

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涵盖企业总体目标、部门关键目标和岗位支持性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细化和分解目标时应做到相互关联、结构清晰、有机统一。首先,目标策划应与措施策划相配套。在策划目标的同时,应配套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对策,并落实主责部门和配合部门的任务。其次,目标分解应与目标展开相协调。目标的分解既包括内涵的分解也包括时间进度的分解,应该设定分阶段的进度要求,以便按照时间间隔对目标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评价。第三,目标的测量分析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应建立目标指标台账,跟踪记录和分析目标实现的进度,以及工作业绩的波动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解决措施。

3.2建立一流的体系文件。

第一,健全体系文件。企业体系文件应覆盖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和流程,做到文件层级支撑,相互协调,衔接顺畅,标准统一,实现企业全部管理活动统一受控,全部管理文件统一受控。第二,建立体系文件动态管理机制。企业应根据上级单位下发的规范性文件对体系文件进行动态调整、改进和转化,保持体系文件与上级单位工作要求的统一性、一致性。第三,强化文件执行。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狠抓执行力,切实提高文件执行率,做到文件落地运行,完全受控,执行有效。不断提高体系运行质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3.3实施一流的信息化支撑。

企业应从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流程梳理、再造和创新,更加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保障提升作用,建立统一、顺畅、全覆盖、多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落实体系要求,把优化后的制度和流程加以固化,真正实现管理“可视”、过程“可控”和绩效“可考”,促进体系建设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企业应以体系文件为指导,打破部门界限,按照过程管理的方法,建立端到端的工作流,统一流程运行环境,完善已有的信息化支撑内容,优化现有业务系统,消除流程壁垒,用信息化驱动流程运行和管理控制,形成统一的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

3.4实现一流的持续改进。

企业应通过质量目标、流程运行、计划实施、各级审核、创新创优和满意度的改进,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机制。第一,充分发挥内部审核对体系的持续改进作用。企业应按照体系的要求,每月定期监督检查体系工作的开展情况,每年最少开展两次内审,发现并及时解决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走过场,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第二,充分发挥管理评审对体系的持续改进作用。企业应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变化和企业战略调整的需要,重点围绕顾客这一关注焦点,将管理评审的重点放在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上,与目标指标的实现与策划、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制定等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影响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性问题。

3.5提供一流的队伍保障。

体系建设工作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企业在体系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审核员队伍约束和激励管理办法,畅通成长渠道,大力开展“两标一体”、ISO9004《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 质量管理方法》和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体系知识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审核员素质。体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应兼顾各层级人员,既应重点培养1至2名具备丰富管理经验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家骨干,更应注重培养和锻炼一支懂管理、熟悉体系建设工作的人才梯队,不断发现并选拔优秀人才参与体系建设工作,为体系建设的深入有效推进和提升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4.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卓越建设

首先,应全面树立核心价值观念,企业应将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作为为核心目标,秉承科学的方针措施,确保全员统一认识、规范行为、以身作则。其次,基于较多企业均依据当前组织架构建设质量体系,应对其架构同质量体系的适应性展开评估,并做好优化调整。在需要时可采用矩阵结构体系,例如应用团队合作、优化项目管理,提升两者的适应性。第三,应对企业过程管控、组织成熟水平实施全面评估进而持续优化改进。应明确内审以及外审的评定标准,利用定性以及定量评价模式,明确企业质量管控体系的相应级别,并提升认证管理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第四,企业应积极鼓励各类预防性管理活动,令全员树立防患于未然的管理理念,进而积极主动的探索以及全面掌握质量优化改进的时机。

5.结语

总之,强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明晰环境因素,加强内部管理,开展卓越建设,方能提升企业核心质量水平,促进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环境检测事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得以稳定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持环节,现阶段,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实务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客观发展问题,本文针对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强化问题展开了简要的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策略

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决策正确性,以及管理科学性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有发展阶段,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发展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实施策略展开简要的论述,预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1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我国国内较大数量的环境检测实验室都是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指导之下,完成其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实务的,而且其实际建立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都基本上初步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标准的评价体系,并且有较大数量的环境检测实验室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设置的专有化的人员和工作团队。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条件之下,想要实现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作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不断完善相关质量控制文件规范体系的建设和运作路径的基础上,应当切实提升有关管理和检测工作的实施力度,要不断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增加在实践操作环节的系统性以及技术性特征,不断致力于促进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2强化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水平

2.1针对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实施方法

在实际的实验室技术化检测操作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严格保证所有的技术化操作行为都能严格遵照相关领域的严格性技术规程,在面对实际存在的争议化情境时,可以按照原有的技术规程性实施标准,并参照有关仲裁实践机构规划的技术方法和实施手段展开相关的检测实践工作,在实际进行检测实验的过程中,应当切实保证所有的实际使用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设备都能按照实际的技术运作过程进行检测以及校准,切实保障所有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机器和仪器对象都能具备良好稳定的精确性特征。举例而言,在进行自然水体污染状况监测的实践过程中,实验室在进行水体标本采样过程中,应当对实际取样的水体样本的体积参数展开充分的细致性把握,并且切实对取样过程中所使用的体积测量仪器量筒的准确度展开经常性的检验以及校准,为实验测量工作过程的严谨性提供充分的保障。

2.2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规范

实现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务的规范化发展,就应当严格依照标准化规范流程,实施环境检测实验室内部人员与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备行为,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接的实验室内部化的人员管理工作体系,应当扎实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际使用的所有操作动作、实验分析工作方法,以及科学检验设备都能在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文件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条文约束,要对实验室空间之内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机器设备的运行和配备状况保持严格化的实时控制,切实提升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水平。

2.3扎实坚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

我国现有发展阶段的环境检测实验室,在具体的检测项目的质量水平控制方法往往会表现出相对薄弱的客观特征,而在为具体的检测实验项目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化实验操作规程,将会较为深切地实现对实际检测效果质量水平的有效控制目标。检测实验室实际运作执行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是针对现有发展环境之下,实验室的一切日常化检验工作实务行为的技术化规范说明,其实际的制定目的就是要在最大的实践限度上,降低实验室检查工作出现差错现象的可能性。切实提升环境检测实验室报告的编制质量水平。

2.4做好实验室内部人员队伍建设及评价

环境检测实验室中的实验技术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具备从事实验室技术检测实务的岗位上岗资格,并且有针对性的接受过与实验室内部有关仪器和检测设备使用方法相关的专门化培训工作,在培训考试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实施执业行为。针对现阶段客观存在的可能影响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水平的有关因素,要实时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业务学习,逐步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在从事检验工作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要逐步引导实验室内的全体工作人员切实认识建构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切实对实验室技术工作人员实际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实施不间断的改良以及提升,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常性地对实验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经常性地实施有针对性的水准评价。

3结语

针对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的现存问题,本文首先针对有关质量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现状展开了分析,之后对其强化改良策略进行了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作者:陈立锋 楼建光 阮东梁 单位:绍兴市上虞区水务水质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绍兴市上虞区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篇(4)

在长子县蔬菜发展的过程中,因效仿而产生的盲从和趋同,一度形成了“小而全”的格局。为了提升特色优势,他们立足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以区域特色专业化为主导,逐渐形成了以不同区域为板块的青椒生产基地、尖椒生产基地、精细蔬菜生产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大田蔬菜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生产基地,涌现出174个蔬菜专业村。这一时期,专业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组织者。全县40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但为社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还积极为社员争取合法利益,并通过订单形式与企业和园区结成松散的联合体。这些组织的推动,有效地形成了区域内主导产品和规模优势,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资本的快速集聚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化解了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生产格局在日益分割的市场面前的窘迫和无奈,农户也由此纳入了区域经营的板块。

去年以来,长子县的蔬菜产业发展进入一个以蔬菜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时期。以园区为承载,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以科技引导型、加工销售型、创业驱动型、自主联合型为特色,逐步形成了品种特色鲜明、品质优势明显、品牌享誉度较高、产业规模经济的蔬菜产业园区和板块,并通过积聚区域内不同板块的活力,形成全县蔬菜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内生驱动力。

目前,全县设施蔬菜种植园区达到148个,园区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劲旅。其中,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园区有68个,200亩以上的园区有45个,规模最大的园区达2000亩。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迅速适应了市场对蔬菜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多元化和产业区域化、集约化、集团化的趋势,占据了科技高端和前沿,积聚了进军海内外高端市场的优势,抢占了市场的话语权,形成了长子蔬菜产业的升级版。

放大政策扶持的乘数效应

土地流转,适时、适度的财政引导政策贯穿在产业成长的全过程,使组织推力与市场引力有机融合,农民创业积极性与政府培育产业意愿高度一致

任何一个新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助力。

长子县蔬菜的产业化步伐是从规划开始的。早在2008年,他们就以加快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目标,编制完成了《长子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年)》,统筹规划了"十二五"期间全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专业化种植园区和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农民蔬菜收入超过20亿元和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目标。

规划清晰了,目标明确了,推进措施就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围绕规划的落实,他们强化行政引导、政治激励、政策鼓励和公共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从产业的区域布局到产业的环节突破、从产业规模的扩张到产业的标准化建设、从产业的组织体系建设到产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分步实施,层层递进。由于较好地把握了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阶段和方式、方法,使行政组织的推力与市场的引力得到有机的融合,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与政府培育产业的意愿得到了高度的一致,财政支持获得了更大的乘数效应,农民收入获得了更多的边际收益,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联动效应。

2007年以来,他们瞄准南方和当地秋冬季节的市场需求空当,以“政府出钱,百姓扣棚”的方式,对新建反季节韭菜拱棚,每亩补贴500元;新建生贵式移动大棚,每亩补贴2000元;对新建日光温室大棚,每个补贴5000元,并协调信用联社给予2-3万元的小额农贷,持续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反季节蔬菜,使全县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在短短几年间突破10万亩,产品迅速填补了当地的市场空间。

“一车装不满,几村凑不全”是特色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现状。对此,长子县从2010年开始,由县财政对蔬菜种植中流转土地期限3年以上、面积100亩以上者,每亩奖励20元;面积500亩以上者,每亩奖励30元;面积10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50元。同时,县政府每年对蔬菜种植重点村进行命名表彰和以奖代助扶持。由此,全县蔬菜种植逐步由分散种植向区域种植集中,零星种植向规模种植扩展,"小而全"种植向区域主导品种种植发展,“一村一品”优势逐渐形成。

在壮大产业规模的过程中,长子县着眼于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园区为承载,龙头企业为带动,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水准。以科技示范园区、标准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他们对新建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园区,每亩给予5000元的财政补助;对新建集中连片1万平方米以上的食用菌园区,每平方米给予20元的财政补助;对新建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韭菜拱棚园区,每亩给予1000元的财政补助。同时,对新建50亩、100亩、2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县财政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补贴,进行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全县以科技主导型、企业带动型的园区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

开发市场与培育市场伴随着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着力于构筑完善的市场体系,该县由财政投资3400万元建设了融现场交易、仓储周转、加工配送、信息和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蔬菜交易市场,配套建设12个产地交易市场,构筑了绿色通道的保障体系。同时,组织规范了512家专门销售公司、37个中介组织和5000人的经纪人队伍,形成了与全国各地市场、大型超市的稳定联系。近年来,全县80%的蔬菜销往外地,许多产品直接进入海外市场。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有效的推进手段。使长子县的蔬菜种植迅速推进,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充分显现,“一村一品”快速扩张为“一县一业”而“一县一业”则辐射扩张为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区域化。近年来,虽然市场也有波动,但长子县的蔬菜产业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从田间到餐桌将标准化贯穿始终

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化管理为理念,实现了由数量型向产品质量和品质安全的转变,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本

长子县浩润食品公司是一个以蔬菜加工为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加工的蔬菜粉、香菜、胡萝卜等十多个品种的产品不但走进了超市,还远销海外,并成为康师傅、肯德基等品牌企业的固定供应商。

与浩润公司一步之遥的绿森食品公司,则是以加工尖椒、番茄酱、胡萝卜为主体,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蔬菜深加工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公司的3000亩蔬菜园区通过了国家食品进出口基地的检测验收。同时,他们以无公害种植技术为要求,通过订单的形式,形成了8个5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园区,辐射带动了千余农户。目前,他们的加工品类达到39个,加工能力突破1万吨,主导产品全部销往海外市场。

这两家企业是长子县众多加工型企业的代表,其辐射带动作用显现的则是该县在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工业化理念。

工业化的理念,在长子县的蔬菜产业发展中体现为以绿色环保为要求的价值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管理理念,具体化为将蔬菜的绿色理念通过标准化贯穿始终。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已步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市场供给已实现了由数量型向产品质量和品质安全的转变,市场对蔬菜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精细化、多元化和品质安全化的态势,准入制度已成为市场最基本的要求,标准化则成为农业产业迈进市场的第一道门槛。迈不过这道槛,长子县的蔬菜产品很难走出家门,更难走出国门。

遵循这一理念和要求,长子县就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要求,规划完成了3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种植园区、蔬菜专业村,并围绕产地土壤水质、栽培、生产、加工全面制定了标准化方案和细则,明确了严禁施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严禁工业“三废”污染土地,严禁未经检测的蔬菜上市销售,严禁使用不合格的农药投入品的禁令,从源头杜绝农药、化肥等污染。近年来,县里专门成立了蔬菜研究会,聘请了1名首席专家和100名指导员,以种植区域为中心,建立了5个区域农科站,为每个园区都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蔬菜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技术服务,大面积推广应用了防虫网、浮面覆盖遮阳网及银灰色避蚜膜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针对性地采取了杀虫灯、黄(蓝)板及性诱剂等病虫无害化生态防治技术措施,示范发展了“猪-沼-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使绿色无公害标准通过严格规范的操作规程和有效的监督手段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

园区和企业的标准化是整个产业的重要标尺。这一标尺,既显现着产业发展的水准,也规范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推进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中,长子县十分注重将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以绿色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和知名商标为重点,不断强化生产加工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质量体系建设,以国际标准引导企业的发展水准,以企业的生产标准带动产业的标准化。全县蔬菜企业在执行国内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大多按照日本、欧盟等标准提高了自己的生产加工标准,3家企业获得了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质量体系认证和出口认证。特别是大地蔬菜公司生产加工的尖椒系列产品,在日本新实施的108项检测指标中全部获得通过,这在我省同类企业中尚属首例。

篇(5)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质量体系建设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要想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首先就得提高工程质量,加强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文章结合市政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意义,并提出了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市政工程施工中质量的影响因素

1、施工队伍。施工队伍是市政工程施工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说会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忽视施工队伍的建设,忽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在市政工程施工中不遵守相关的施工规范和要求,违规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2、施工材料。市政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材料,因此,只有首先保证材料质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往往忽视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理和控制,采购劣质的施工材料,以次充好,不仅给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还可能引发施工事故,给市政工程施工带来巨大的损失。

3、施工检验。完善的检验制度、检验技术是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一些施工单位缺乏完善的检验制度和检验方法,难以发挥检验工作的实际效果。或者检验工作没有贯彻落实,做的只是表面工作,忽视对市政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检验,难以保证每道工序质量,影响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4、施工机械。施工机械性能的好坏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选用技术先进,性能良好的机械设备,并加强设备的养护和管理,出现问题及时维修,促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性能,在施工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5、施工环境。包括气候、地质、水文条件等,在施工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方案,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三、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意义

1、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能够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施工事故,使施工单位快速并有效的组织施工,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2、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市政工程施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使施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仅能够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还能够提高整个市政工程建设的效益。

四、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策略

1、建立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完善的质量体系,为控制项目质量提供依据。质量体系建设是保证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它以提高市政工程质量为核心,加强施工单位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项目质量控制水平。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及时处理存在的质量隐患,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提高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每道工序质量合格。市政工程施工的每道工序是紧密相联的,要想提高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做好对每道工序施工质量的管理。一方面,要把握好每道工序的材料、机械的质量关,保证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正确。另一方面,控制每道工序施工的质量,一道工序施工完成之后,应该检查其质量,保证其达到相应的标准,以此来强化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对于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应该加强管理,保证其施工质量,满足相应的质量标准。

3、密切市政工程施工各工种的配合,提高市政项目工程质量。在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速度,确保工期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下,应该全面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根据施工工种的工艺管理控制标准,合理组织施工,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都参与到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来,密切各部门的配合,严格把好质量关。先前工序的施工应该为将来工序施工创造良好条件,后续施工不能损坏建筑主体结构,保护好已经建好的成品和半成品,促进施工的有序进行,在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到既省工又省料,密切各工种之间的联系,提高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效益。

4、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作业素质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必须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组织讨论和会议,观看视频,现场讲课等等,都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要着力培养一批业务技术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施工企业的骨干。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岗位,应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胜任该项工作,不会因为人员不够格而出现质量问题。

5、落实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促进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除了做好上述几项工作之外,为了全面提高市政工程质量,还必须建立完善并落实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建立并完善质量领导机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市政工程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单位。另外,还要强化市政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对于市政工程的合同、技术规范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验收,将市政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促进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6、完善市政工程施工的验收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验收规范和标准。市政工程按照合同承包的内容和设计文件的规定全部建成,达到设计要求,检验合格之后,可以办理移交手续。竣工验收标准为:工程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满足验收规范,工程全部完成,交工资料齐全并达到归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一般包括施工单位自检、项目负责人复检、项目竣工验收等过程和步骤。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竣工验收管理制度,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检查工程的质量,确保市政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做好竣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相关的验收规范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7、市政工程施工中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提高项目施工效益。目前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新材料不断被研发出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运用到施工中,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些材料,技术和工艺。不但提高了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还降低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总之,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钟定明.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20)

[2]张闽.浅议市政工程施工中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项目质量控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3]杨丽歌.浅谈质量控制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29)

篇(6)

智慧海事服务监管,致力辖区安全

提升监管能力是海事发展永恒课题,是海事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三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实现提升监管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智慧海事建设。

2014年初,广东海事各分支局以“智慧海事”为契机,在电子巡航、监控模式、风险预控、应急处置等各方面都提出了2014的行动规划。以湛江海事局为例,该局立足“五位一体”安全监管体系,全力打造“平安辖区”。即在现场监管方式上进行探索,在建立港口国监督检查与航运业界加强互动协作模式上探索,加强对抵港船舶的动态监管。研究建立海上钻探作业动态监管、通航管理机制。

湛江局还预备实施电子监控新模式。理顺湛江VTS一中心一分中心之间管理关系,构建综合运用以VTS、AIS、VHF、CCTV监控为主,海事船现场巡逻为辅的“4+1”船舶动态电子监控模式。开拓源头预防新途径。建立航运公司分等级管理制度,实施差异化管理,提升公司安全管理的自律性。制定符合规定、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模板并推广应用。拓宽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新思路。按照“专业化、集约化”的思路组织辖区码头企业和辖区清污公司开展“码头防治船舶污染海源环境联防体可行性的研究”。

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海建工程项目和水上水下作业活动落实防污染措施联合检查行动。引导易流态化固体散装货物由散装运输向集装箱输运转变。继续深化渡口渡船专项整治,逐步解决渡运安全顽疾。推动应急处置能力新提升。加快推进辖区巡航救助一体化建设。开展辖区溢油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估,组织开展防备应对污染危险事故的演练活动。规范搜救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展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志愿者队伍。在琼州海峡北岸港内应和遂溪海事局辖区配置急艇、救生圈等应急救助装备,组建救援应急突击队。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规范复杂事故调查和评估。

向质量体系建设要管理效能

提升管理效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质量体系建设则是提升管理效能的最直接手段。广东海事局2014年的任务中即有“管理提升行动”。作为基层海事局的珠海也提出向管理要效能,实施质量强局战略。

珠海局在质量强局战略中提出,完善并运行好本土化、信息化、易操作的3.0版服务质量体系,明确岗位标准,梳理业务流程,杜绝“两张皮”现象,促进海事管理更加科学、体制机制更加合理、运转协调更加顺畅、精细化管理更有成效。并持续提高执法水平。充分运用现场巡查信息系统、执法督察等手段加强执法监督;继续采取蹲点指导、案例评析等方法提升执法质量;加强执法规律性研究,制定实施有关规范性文件,防范执法风险;深入开发VDR实验室潜能,提高事故调查水平。同时优化内部综合管理。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财经纪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加大规费稽核力度;理顺行政后勤关系,做好后勤保障;加强督办工作,制定督办工作管理规定;厉行检查,做好船艇管用养修等。

规范执法,依法行政,只为人民满意

翻阅广东海事各分支局2014年的工作计划,不难发现,“人民满意”都是出现频率极高字眼。海事系统顺应国家改革大潮和政府职能转变趋势,转换身份,规范执法,都可谓勇气可嘉。汕头海事局提出以深化改革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2014年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清理修订业务规章制度,树立执法为民、利民、便民的思想,想方设法让自我满意变为他人满意,彻底消除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从管理者角度制定规则的现象。大力助推临海、临港产业发展,服务汕头海洋经济。积极履行海事口岸管理职能,服务好对台直航贸易,探索港澳航线船舶监管新模式,营造高效便捷的口岸通关环境。促进航运公司诚信评级与金融管理的信息共享,协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营造守法便利、公正、公平的航运市场和秩序。大力推动游艇、修造船等船舶工业健康发展,出台适应汕头发展实际的游艇安全管理办法。支持和引导船员服务机构发展,规范船员服务市场,深化船员体面劳动,保障船员合法权益。

清远海事局也在2014年工作部署中提出,要坚持履职尽责,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即完善海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清远市港口章程》、《清远海事局游艇管理工作指引》等立法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行行政执法质量考核机制,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网络监督机制。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规范海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制定辖区行政处罚裁量指南。推进行政强制和船员处罚扣分在基层海事执法中的实施。

打造海事“三化”建设人才库

从安全监管模式的转变到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再到服务理念的转变,广东海事在对自身的定位和变革里,不遗余力。推动完成这些变革和转型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海事的三化建设中,无论是革命化、正规化还是现代化,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2014年的工作规划中,各海事局也无一例外地将人才队伍建设列为该年的重点工作。

江门海事局2014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定为:坚持一个“中心”、抓好两个“创新”和突出三个“重点”。其重点之一即为重点开展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无独有偶的是,广州海事局也将“重视人才干部培养,健全机制、搭建平台,促进人才干部健康成长”作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篇(7)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对策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要想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首先就得提高工程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文章结合市政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施工队伍。施工队伍是市政工程施工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说会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忽视施工队伍的建设,忽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在市政工程施工中不遵守相关的施工规范和要求,违规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2、施工材料。市政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材料,因此,只有首先保证材料质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往往忽视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理和控制,采购劣质的施工材料,以次充好,不仅给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还可能引发施工事故,给市政工程施工带来巨大的损失。

3、施工检验。完善的检验制度、检验技术是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一些施工单位缺乏完善的检验制度和检验方法,难以发挥检验工作的实际效果。或者检验工作没有贯彻落实,做的只是表面工作,忽视对市政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检验,难以保证每道工序质量,影响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三、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

1、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施工事故,使施工单位快速并有效的组织施工,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2、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市政工程施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使施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仅能够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还能够提高整个市政工程建设的效益。

四、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质量管理比较混乱,效率低下。在目前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普遍采用的是分包形式,这种形式难以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限,容易导致管理混乱,难以协调各方的行动,影响了质量管理效果。此外,一些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给质量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施工质量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监督管理是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质量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出现监管不力或者无人监管的现象,给市政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五、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1、加强施工企业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体系建设是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它以提高市政工程质量为核心,加强施工单位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及时处理存在的质量隐患,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提高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2、做好每道工序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市政工程施工的每道工序是紧密相联的,要想提高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做好对每道工序施工质量的管理。一方面,要把握好每道工序的材料、机械的质量关,保证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正确。另一方面,控制每道工序施工的质量,一道工序施工完成之后,应该检查其质量,保证其达到相应的标准,以此来强化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对于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应该加强管理,保证其施工质量,满足相应的质量标准。

3、注重施工各工种的密切配合。在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速度,确保工期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下,应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根据施工工种的工艺管理控制标准,合理组织施工,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都参与到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来,密切各部门的配合,严格把好质量关。先前工序的施工应该为将来工序施工创造良好条件,后续施工不能损坏建筑主体结构,保护好已经建好的成品和半成品,促进施工的有序进行,在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到既省工又省料,密切各工种之间的联系,提高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效益。

4、注重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作业素质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必须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组织讨论和会议,观看视频,现场讲课等等,都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要着力培养一批业务技术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施工企业的骨干。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岗位,应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胜任该项工作,不会因为人员不够格而出现质量问题。

5、落实质量监督管理制度。除了做好上述几项工作之外,为了全面提高市政工程质量,还必须建立完善并落实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建立并完善质量领导机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市政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单位。另外,还要强化市政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对于市政工程的合同、技术规范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验收,将市政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促进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6、完善工程验收制度。市政工程按照合同承包的内容和设计文件的规定全部建成,达到设计要求,检验合格之后,可以办理移交手续。竣工验收标准为:工程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满足验收规范,工程全部完成,交工资料齐全并达到归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一般包括施工单位自检、项目负责人复检、项目竣工验收等过程和步骤。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竣工验收管理制度,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检查工程的质量,确保市政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做好竣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相关的验收规范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7、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目前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新材料不断被研发出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运用到施工中,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些材料,技术和工艺。不但提高了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还降低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六、结束语

总之,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当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汉广.浅谈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3(2)

[2]王兴焰.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1(10)

[3]欧华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