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4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改进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方法 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或者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在最大化的程度上,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或者效果。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认真思考教学各环节,并落实在课堂改进,以提高课堂教学。
一、确立合理科学的目标,指引教学
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意义,体会人物的品质,品读文章段落语句的含义,并根据教师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好的目标能很好地牵引课堂教学的航向,就像衬衣的领子,拎好领子就能够拎好一整件衣服。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效率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好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突破重点、难点,并逐层设计好课堂教学步骤,对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深化和挖掘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准备,有针对性地解决难题,只有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设计好教学设计,才能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做好保证,这一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有效过程的重要保证。
三、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要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学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多样地巧妙运用,糅合使用,这样,教师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民主合作的课堂,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师智慧地使用课堂教学方法后,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得到保证。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方法。
四、用教学激情助长学习激情,演绎热情
课堂教学要想发挥更高的效果,需要教师的努力,保持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这需要教师保持教学的激情,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朗读的激情、讲解的激情、评价的激情、鼓励的激情、点拨的激情,在教师的激情作用下会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听讲和学习的感觉,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是高度认真专注的,是高度投入和参与的,如果通过教师的激情教学就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激情,那真是太有益处的教学收获了。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激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最有效果的一剂药方,一种课堂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五、精当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提优
我们追求高效益的课堂,就必须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学生的课堂练习是教学的巩固、提高和反馈。教师要深刻审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精当地设计,让题目更精选精讲,全面提高课堂练习的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保证训练的持续作用力,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学会解题,学会灵活运用,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机智地分析题目、解决难题,增强解决困难的勇气、意志品质、能力和水平。
六、鼓励互帮互助,合作学习
关键词 教学 改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国内在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的事实加深了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实施教学改革理念的主要突破口,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整个教学改革的成功。在教学改革理念下,基本上所有课程的教学教改工作都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来实现,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绝对的主体,因此也有了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教育发展,人么已经开始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毕竟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发所进行的一项知识构建的活动,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获得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可,才能更好地指导其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改革理念下,教师应该积极扭转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过去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教师应该不再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掌握者,而是要学会把自己变成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体系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导师,负责引导学生自己向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困难,更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交流等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很多伟大的教育家都曾表达过这种观点,像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提倡说:教育要将学生的大脑、眼睛、嘴巴以及双手充分地解放出来。
2 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和学生的主次关系得到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体系变成教师与学生互相平等的民主式管理体系,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开放地交流。因此,在一线教育战线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创建恰当的探究问题的情境,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能够单独完成的,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对于需要交流的,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对于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一起将问题解决,若学生即使进行小组合作也无法将问题解决,教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得的技能、途径和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锻炼,还能加强学生对动态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学生在借助直观的图像来探究新的教学内容的本质,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变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品尝到了获得知识后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通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新模式,既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往往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所慢慢建立起来的一种对社会的认知方式,这种习惯会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而有所不同,但是,它却是在智力因素以外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数学课堂为例,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对逻辑思维,推理思维等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数学基础都较为浅显,只是属于最基础的内容,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才开始进入提高的阶段,因此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有体会,智力并不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决定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样会增强或者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是俗称的情商。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发育也是我们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部分。在教学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而言,来自学习所获取的快乐必不可少,只有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严谨的思考方式,才能有助于其更好地开展数理化的教学。
4 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成果检验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对任课教师的有效督促。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能够及时收到学生所反馈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不断自我改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表情严肃,学生从心底里感到有距离感,甚至会有些恐惧和排斥,但是教师本人并不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往往就会造成课堂气氛有些压抑,学生学起来心理负担较重,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根据教学评价可以更改一下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多一些微笑,点头甚至是鼓掌等激励学生的方式,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民主自由,学生也不再会有心理负担,转而慢慢地发现学习中的快乐所在。只有不断地把活力带入课堂中来,才能让教学改革理念下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运用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语言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地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评价与激励相结合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等级评价与语言评价相结合,评价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世界是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次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学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要吸取传统课的精华,加于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运用现代教学法研究成果,多样化。
1、教学方法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这样,各种教学法的交叉,将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化“死水一潭”为“流水不腐”。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当然,一节课中,有时也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既运用启发法又运用讨论法等,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还可下载MP3歌曲《爸爸妈妈》,作为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或课前课后学生休闲用。
3、软件或网络教学。还可以运用网络电脑或借助软件进行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关、思维训练及能力训练。如:借鉴诸如北京发现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能力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多媒体课堂。充分利用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发的教学软件,也可自行编制简单的教学软件。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互动。
4、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这样的课,如果把它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5、课堂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这样的课型,意在提供平台,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里,进入角色中直接去体验感受。如《核舟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背诵指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就“船头”和“船尾”两段的描写进行背诵时,可以邀请学生做人物的模仿状,以此造型,一者指导、检查学生背诵,二者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写内容的感受,课堂教学有趣,生动活泼。再如:《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6、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副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课文中“散步”时的一幕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若能准确地将这一幕定格,并将作画的意图和感受说出,那么,学生对此文内容的理解,思想的感受已基本到位。学生也将受到较好的情感体验。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问题、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提问题、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而怀疑又是创新的基本条件。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从而养成质疑问惑的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五花八门。那么,就可以从中选取与单元目标相关的问题来组织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爱国主题,思想内容、精彩段落、词句理解及语气运用的技巧的理解。具体的如:“拿一支粉笔写两个字”为什么会“使出全身力量?”“钥匙”是什么?如何理解“强迫鸽子用德语唱歌”等。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范围来提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泰拉(Treicher)著名“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心理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这个统计说明,语文课要尽量让学生听、说、读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提倡讨论式教学。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师生的角色地位,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学生是人,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1、个人阅读阶段。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小组学习阶段。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这种轻松的氛围,将使学生如鱼得水,从而海阔天空地表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欢迎每个学生都提问题,都来参与讨论。这样各类学生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特别是中下生,都会较好地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阶段,将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真正阶段,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一、缘起――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命题研究能力
(一)基于当前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曾对校内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平时对学生的练习、检测能坚持自己选题、编题,进而自主命题的教师不到总数的10%;许多教师甚至没有命过一次题。多数教师,包括老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检测主要采用两种解决途径:一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教辅材料;二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编写的试题。这种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使编制习题、命制试题对许多教师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教师命题能力也逐渐退化。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命题研究,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需要
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和解题技巧为何在低层次徘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包办代替过多,学生未能充分参与;二是教师主导弱化,未能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如教师备课质量低下,课堂上点拨、指导不到位,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当,学生未经历体验过程等。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筛选、评价与命制试题的能力,往往原封不动地将教辅材料发给学生训练,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方面需要把教学质量提升上去,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标、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深入研究试题在考查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思想方法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命题能力,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精选、精编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基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考生答卷失误的种种表现,实质上反映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问题表现在考生身上,根源却在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优化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即需要优化和改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有效作业。改进课堂教学,即要把重“教”的课堂转变为重“学”的课堂,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课堂;设计有效作业,就是要求教师设计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作业。作业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命题能力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位缺乏命题能力的教师会设计出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的有效作业。
(四)基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即编制出一些原创性、高质量的试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指导意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命题能力,才能得以实现。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不断优化,使得教学更加精准,具有针对性。
(五)基于学校自主组织考试的需要
尽管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目前还不太可能消失,如提前班学生的招考、毕业年级的模拟考试等,但是学校内部还是有各种类型的考试,比如单元考试、期中考试等,对这些考试,学校有命题自,需要教师去命题。学校应该以科学、有效的命题为引导,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挥考试的检验、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实践――怎样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命题能力欠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命题”为研究主题的研修活动过少,教师缺少必要的命题技术培训与指导;二是许多学校为了体现考试公平,往往采用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命制的试题,导致教师的命题权缺失。要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的策略,即比较研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命题比赛相结合。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命题能力。
(一)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命题规范性
邀请省市学科教研员或命题专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术培训,使命题工作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经验走向科学。尽管不同学科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命题程序和命题要求。
1.明确考试要求
教师要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按照从低到高的能力水平进行罗列,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
2.拟定命题计划
命题计划一般是通过“双向细目表”(见表1)来体现的。“双向细目表”包括两个维度:纵向是学科的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参照各部分知识在学习中所用的时间,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应用价值等因素,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测试点及其所占比重。横向是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包括考试要求、预估难度、题型、试题来源等。拟定命题计划,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混乱、偏离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查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3.编制试题
依据命题计划表,利用题卡命制试题(见表2)。
表2 题卡
4.组卷、统计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组卷,难度相同的按章节顺序。再利用汇总表进行统计,突出试题的质量指标,反映试卷整体情况。
5.用心打磨试题
“磨题”是试卷命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磨题”环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哪些不能给分,即评分宽严的把握;二是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三是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磨题”时要再三地读题,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通过合作研讨,提高试题研究能力
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有其局限性,往往带有自己的偏见,需要和同伴合作讨论,借助集体力量对试题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分析。
1. 备课组合作研讨
在开学初,备课组长把每个主题单元(模块)的命题任务分解给备课组每一位成员,让教师自主命题,然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说题”和研讨。最后,命题教师根据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试题,供备课组每位教师使用。教师“说题”和合作研讨要围绕试题所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考查价值以及试卷所覆盖的知识面、核心知识的含量等方面进行。
2. 校际合作研讨
开学初,学校教学处与教研组长及联考学校共同商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各年级考试的具体安排,包括命题学校及学科、命题研讨时间、提交试卷时间、考试时间、汇总成绩时间等。需要指出的是,承担命题任务的应该是各校教学骨干,以保证试卷质量;命题研讨时间比考试时间提前两周左右;命题研讨围绕学科指导意见进行,主命题教师要逐题说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来源等;研讨时对题不对人,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通过教师自主命题和集体合作研讨,有利于促使教师对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分类,从而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一个教师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控制试卷难度,发挥考试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考试成功的喜悦中开始新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各类统一考试的把握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组织复习迎考的能力。
(三)通过模仿改编,提高试题创新性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试题命制能力,就要从原创试题开始。其实,原创试题的要求非常高,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开始就定位于原创试题并非是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时,主要是处理好模仿、改编与创新的关系,学会在模仿改编中创新。
模仿是最基本的一种命题方式,往往也是试卷命题实践迈出的第一步。一旦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某个题目不错,便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它的表述方式、模仿它的选材技巧、模仿它的设问策略、模仿它的答案组织等。当然,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照搬和机械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消化吸收的能动过程。通过模仿,不但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查,而且可以教师在模仿的过程中,领会命题的思路,掌握命题的技巧,提升命题的能力,实现多赢效果。
在模仿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对试题做改编的工作。从具体的意图看,改编可分为两种:一是“去粗取精”式的改编,即对某一试题,如果我们觉得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或尚有可完善之处,我们就可通过对它的改编,让试题变得更完美。二是“由此及彼”式的改编,即某一试题本身没有问题,且又有较多利用空间,我们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挖掘,从这个题目延伸出其他题目来。就主观题的改编而言,这种“由此及彼”式的改编具体可考虑两大原则:一是问题不变改材料,即用新的情景材料取代原题的情景材料,通过情景材料的变化使题目的“相貌”变得更漂亮;二是材料不变改设问,即在原题材料下,对题目的设问进行变换(主要包括:主体变换,如把“政府”换成“企业”;知识变换,如把“经济生活”换成“政治生活”;角度变换,如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办”;等等),以达到考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对题目的改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题的资源,发挥原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编更能开阔我们命题的思路和视野,提高我们命题的能力和水平。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学会模仿,善于改编,其实就是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给自己造就一个较高但又坚实的“基础”。再则,一个连模仿、改编也不会的人,谈何创新呢?要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就必须从模仿、改编中学会创新。
三、展望――今后教学中应如何改进
纵观近几年的浙江高考试卷,顺应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考命题站在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高度,已逐渐确立了以考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考查目标体系,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却反应迟钝,总也跳不出知识中心的窠臼,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如高考命题关注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教学中却注重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教学中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高考命题强化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教学中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教学中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核心是教学内容的优化,推动力是教学评价的导向。
(一)体现“两性”统一,浓郁历史味道
让人文性与科学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唯有遵循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课才会上出浓郁的历史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尽力把对史料的理解、品味、表达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糅合在一起,力求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注重主干知识,提高训练实效
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史料的训练,人文精神的传递才会有载体;只有注重人文熏陶,历史主观题的训练才有生机和活力。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训练的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的史料性和人文性。
(三)实施有效积累,引导巩固运用
人们常说,有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自主学习,有效的积累不是靠教师的强迫取得的,而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觉建构,是一种有意义的自觉行为,伴随这种行为的是一种运用的冲动。实施有效积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充分的感悟、理解和品味,激发积累兴趣和欲望;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材料进行迁移运用,加深理解,强化积累;三是要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差异;四是要丰富手段,创新形式,重视效益。
(四)优化过程设计,引导有效参与
面对课堂实际,我们还应注意:一要善于设计课堂提问,坚决抛弃无思维含量、无思考价值的提问;二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三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等。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10
教研活动的目标是要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理性教学智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研活动过程中,仅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引导老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结合个体经验审视、反思实践,从而促进专业成长,形成实践智慧。“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动能很好的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深刻洞悉教学现象、创造性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
“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模式如下:
该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关键事件为向导,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建构体验为目标。教研活动中,教研共同合作体(团队)基于第一次课堂观察所获取的“关键教育事件”,开展深入研讨,并在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二次总结与反思。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成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动以何“关键教学事件”研究对象?教研过程中如何获取“关键教学事件”并开展基于“关键教学事件”的课堂改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呢?
一、“关键教学事件”及研究意义
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交换,而是一场由师生共同演绎的事件;教学过程是建构课程文本的事件和当下课堂事件之间的旅程。因此,课堂教学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反映教学进行及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事件组成的复合型链条。课堂中的教学事件表现为某一课堂特定环境下师生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过程与结果等,是教师教学行动理念与专业素养的外显形式。在课堂教学一系列教学事件中,会有一些能强化当事者(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引起当事者(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并对当事者(或参与者)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即为“关键教学事件”。它可以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片段,或者是一个的教学细节。
由于“关键教学事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是一种极其优质的研究和培训资源。所以,以教学案例分析为基础、旨在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动势必十分关注教学案例中的“关键教学事件”,试图通过揭示“关键教学事件”的症结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改进策略与依据,从而促使授课教师在教学改进中实现自我超越、合作共同体在学习和研究中吸取他人经验教训,从而实现教研团队专业素养、教育智慧的整体提升。
二、获取并确立“关键教学事件”
“关键教学事件”的获取,必须在教研主题指引下,深入、细致地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及活动结果,提取对教学目标达成具有重要影响、能反映教师行动理念与教学素养的相关教学情境与信息,并在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紧扣教研目的的教学事件——主旨教学事件。
要有效开展课堂观察,需要建构一个有效指导课堂观察的活动框架,解决“为何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等方面的问题。教研活动中,可按下述流程来建构观察活动框架:
具体说来,就是在明确教研目的的基础上,确定课堂观察的主题与视角,进而确定观察课堂教学的哪些方面,并将观察主题与内容具体化为观察点。
在第一次教学观摩时,根据教研活动目的、课堂观察活动框架,先对合作共同体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点的指引和共同合作体成员间的合作,对课堂的教学时空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那些对有效教学产生影响的教学情境与信息(在实际活动中,更加关注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教学情境与信息),并将之提取为主旨教学事件。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即便围绕某一主题,每位教师往往能获取到多个主旨教学事件。而且,不同教师因经验水平差异,所提取的主旨教学事件也会存在差异。教研活动时,合作共同体应基于每位教师的课堂观察及所提取的主旨教育事件进行研讨分析,筛选出适量的、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学效果的达成与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能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从教学实践看具有普适性的主旨教学事件作为“关键教学事件”,从而使教学研讨活动更聚焦、更深入、更有效。
三、研究分析“关键教学事件”
“关键教学事件”总是在特定教学场景发生的,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且,关键事件发生后,教学流程及其效果会受一定的影响。因此,关键教学事件的分析,应将其还原到具体的情景中,弄清关键事件的来龙去脉,注重前后连贯、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从教学理论的视角去解读;此外,教研活动时,坚持个体分析优先、集体研讨优化的活动原则。教研活动过程中,先由被确立为“关键教学事件”的主旨教学事件的提出者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合作共同体进行研讨、深化与提炼。
1.提出者阐述“关键教学事件”
阐述时,发现者应基于课堂观察和个人思考,并按下述流程与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事件内容:将关注到的、认为需要反思研讨的“教育关键事件”(发生的情境、师生的行为及行为结果等)客观地加以呈现。
关键分析:找出“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症结所在,并阐述事件发生的情境、对应师生行为与行为结果(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改进措施:解决“怎么做”,即从操作层面分析,基于关键、症结所在,采取何措施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6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对以往的教学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改变,其成效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下,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航船更应该开足火力,勇往直前。从当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觉醒,行动上更加主动,较好地推动了新课改理念的具体落实。
在新课改所给予的方针指导下,努力具体化于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觉醒,运用新理念,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中觉醒,自主发挥主观能力。从教师与学生双向入手,探寻教学提升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综合素养,为课堂教学助力
新课程改革所创造的新天地和带来的新成果,需要在教学中充分的实践和巩固。有效长久发挥课改效力,需要教师的力量予以支持和保证。教师作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其担负的责任是很重大的。所以,从教师自身开始改变,提升其综合素养是维系和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提升的重要保障。对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研究学生的意识不足、自身发展的缓慢,是传统初中英语教学的通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不能够相互融合与促进,制约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发挥。
新课改对教师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诸多的教师专业提升的途径和渠道。极为有利地引导、帮助教师审视自身,发现问题,力求通过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教师只有拥有较好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敏锐地发现教学的问题所在,也才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科学办法,才能不断完善教学,以弥补教学薄弱之处。教师在丰富综合性知识、增强教学技能和提升教学应变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自主并且有效进行教学优化的设计,考虑如学生关注度、活跃度、接受度等因素。
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和水平,教师才能高屋建瓴,纵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方面。站在新的高度,教师审视教学的角度会更多、考虑得会更周详,也才能将所学习到的新的思想与理念在教学中具体化。这样,能够避免教师生硬地将新方法强行放置于教学中,确保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让教学更加的活络而有效。所以,要格外注重高中英Z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才能切实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二、从学生学习问题入手,对症下药
教学是否高效,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症状抓得准不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学习问题。问题并不可怕,问题是进步的阶梯。不少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怎样才能深受学生喜欢、教学方法在追求如何才新颖别致。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而在教学中尝试和创新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追求课堂形式和教学法创新之前,教师应该先要抓准学生的学习问题。初中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运用的所有教学策略,都指向学生的发展。没有发展,教学再创新、形式再新颖、课堂再活跃,都无济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能力方面,找准学生问题,才能确保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理解不出现偏差。
不少初中生学习英语低效,主要原因应归咎不适宜的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有效而适宜的学习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预习、听课、课后复习与练习、巩固提升这几个环节应在日常学习中认真落实。多读,形成较好的语感;多查,深入理解并扩大词汇量。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好的学习方法,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针对学生学习问题,教师积极指导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习惯,必将推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形成师生共同体
学生是课堂主体,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学的第一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是遵循学生主体思想理念的表现。传统教学要么关注于优等学生,导致教学开展的立足点和最终落脚点都在极少数的学生身上;要么讲求总体水平和成绩,在关注考高分的学生,也关注影响平均分数的学困生;还是折中落脚于中等学生。不论是面向优等生,还是重视学困生,还是采取折中的办法指向中等生,都并未真正体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英语教学出现指向性的问题,造成教学厚此薄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首要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还未能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教学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若在教学中人为划分学生的等级,区别对待,必将挫伤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同学,并不意味着要目标相同、步伐一致,所以分层教学的提出无疑给教学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笔者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首先会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踮起脚尖”获得新知识,以此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