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4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稻种植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1
1 杂交水稻种植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受全球变暖气候和日益高涨的用工价格的双重影响,在杂交稻种植的,海拔2000~2300m的冷凉地带,由群众自行引进的粳型杂交水稻种植已然获得了成功,并在鹤庆县坝区发展了相当的面积。
1.1 种植现状
鹤庆县坝区乡镇从2010年左右开始引进杂交水稻种植,当时只是由个别农户自发进行试种,目的是省工钱,农技部门并未参与其中。陆续地便有农户跟着试种,市场上也有经销商专门提供种子。发展到2014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966hm2,品种也已由单一的滇优34发展到滇杂系列、滇优系列和滇禾优系列。调查结果是当年杂交稻每667m2产240~775kg,平均每667m2产494kg,高于本地常规稻品种凤稻系列的平均单产(每667m2 473.48kg)21.52kg。2015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420hm2,有的村组已形成13~20hm2小规模的连片种植。产量为 275~707kg,平均每667m2产425.6kg,比常规稻品种凤稻系列的平均每667m2产409.7kg高15.9kg;在价格上,常规稻品种稻米的单价为4.3~4.5元/kg,而杂交稻米的单价为5.0~5.6元/kg。
1.2 种植特点
1.2.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水平较高
从杂交水稻引入鹤庆坝区种植以来,面积从之前的0.7~1.3hm2发展到现在的2420 hm2只用了5a时间,且因为杂交水稻种植省种省工且产量高、价格好的特点倍受本县农民群众的喜爱,种植积极性高,为本地解决水稻种植效益低问题找到了较好的路子,确保了本县的粮食生产安全。
1.2.2 未能根据水源条件布局栽培品种
在鹤庆坝区,水源条件好能实现早栽的村组,种植杂交水稻普遍能获得高产,反之不能适时早栽的田块,产量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因迟栽了不耐寒品种灌不了浆而绝收,效益反不如种植常规水稻。
1.2.3 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一定数量的农户掌握杂交稻种植的基本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获得较好的收成,而部分的农户则因不懂品种特性盲目跟风或掌握技术不到位而损失较大,达不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1.2.4 农技部门认识不够,指导不足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在鹤庆县坝区杂交水稻的引进上,农业部门一直是不组织、不参与,在技术上也没做到有效指导,几年来一直任其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1.2.5 分散种植管理,规模效益不明显
在鹤庆县坝区乡镇,水稻种植基本是以户为单位的,每户种植面积只有0.20~0.33hm2,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无法凸显。
1.2.6 机械化水平低,劳力成本投入高
鹤庆县坝区水稻生产栽插和收割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部份面积无法实现机插机收,大量人工劳动投入决定了生产成本过高,引进杂交稻种植后仍然存在同样问题。
1.2.7 种子市场管理混乱
农技部门退出种子市场,无法真正做到技物配套,致使鹤庆县种子市场管理混乱,种子良莠不齐,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 发展杂交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2.1 自然条件
鹤庆县坝区属冬干夏凉的高原季风气候,是介于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h,年降雨量966.4mm,年均无霜期210d。2010~2014年的平均气温为14.3℃,年平均降雨量819.0mm。日益升高的气温正向着有利于杂交水稻种植有利的条件发展;鹤庆坝区有云鹤、金墩、草海和辛屯4个乡镇,属高原湖盆地带,土地平整,是中暖地区,海拔2000~2300m,土壤肥沃、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水稻种植面积达5200hm2,一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有名的鱼米之乡。
2.2 杂交水稻种植效益明显,平均单产提高空间大
通过近几年的田间观察和入户走访调查,杂交稻在每667m2产量上优于当地品种凤稻系列15~21kg,稻米单价上每千克优于0.7~1.1元,加上其在种植上省种、省工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每667m2可增加效益300~400元,大大改变了冷凉地区水稻种植低效益问题,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而且,相比杂交稻在鹤庆种植取得的最高单产,现在获得的平均产量还很低,在平均单产上突破的空间很大。
2.3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群众勤劳种植,经验丰富
鹤庆坝区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农民对土地和农业生产有着深厚感情,吃苦耐劳,是鹤庆县农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2.4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队伍稳定
鹤庆县有着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县级有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植保站,乡级有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技推广体系队伍素质好、人员稳定,是提供优质高效科技服务的有力保障。
2.5 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鹤庆坝区除少部分特殊地方外水利基础设施完善,蓄水能力强,在干旱年份也能保证在每年5月31日前完成栽插和适时保苗,是鹤庆坝区推广杂交稻种植的又一有力保证 。
3 存在问题
3.1 品种过多过杂,当家品种不突出
由于杂交稻是群众自发引进品种种植并自由发展,在品种筛选和适应性试验上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当前凭经验发展出的结果还有待时间考验。
3.2 受极端天气影响依然存在
鹤庆县坝区在大的光热条件上方面是正向着有利于杂交稻种植的方向发展,但是局部地区的冰雹、8月低温等极端天气情况还依然存在,这也是发展该产业的限制条件之一,值得重视。
4 发展建议
4.1 统一规划,因水布局,抓好早栽
日益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决定了鹤庆坝区水稻种植杂交化方向,但是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根据水源条件安排好品种布局和抓好早栽,才能解决种植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稳步增产。
4.2 做好技术培训,抓好品种更新和种植技术指导
农技部门应改变思路、积极参与,充分利用部门优势做好试验示范并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抓好技术培训,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平均单产和解决推广中品种、品质问题。为当地水稻种植实现杂交化做出贡献.
4.3 加大投入,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需要相关各部门分工合作,连续不断加大政策性投入,做好适宜农机具的引进推广,安排好农机补贴和对机手的培训,实现鹤庆农业生产机械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4 结合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
结合现阶段土地流转工作,鼓励个人和集体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培植种粮大户,提高规模效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水稻;强种植技术;种植效益;籼稻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07102
1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水稻不仅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的食粮,更出口到全世界,给我国财政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几千年的水稻种植经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水稻的种植技术和产量都有质的飞跃。水稻培植技术的优劣决定了我国的水稻产量高低,所以要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对先进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让我国的水稻产量越来越高。
2 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2.1 插秧密度过小
“杂交水稻”技术面世后,我国水稻的品种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大范围种植杂交水稻为矮秆水稻,育苗的技术也从水育发展到旱育。品种的优化让水稻生存能力不断提高,其产量与营养质量也不断提升。目前我们国内各种稻类的种植都出现了插秧密度过小的问题,种植的秧苗数量过少,导致产量较低。
2.2 肥料使用问题
过去我们的传统水稻种植一般采用有机肥(农家肥),现在我们的化学、生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稻米生长需求元素分析后专门制作推出了一些有机、无机肥料,富含水稻生长所需的氮、磷、钾元素。
2.3 水稻品种选择不当
种植水稻的主要人群还是以农民为主,因为知识储备不多,文化水平不够,对于水稻种植一般都依靠历来的传统的经验传承,因为水稻的品种不断增加,对于水稻的选种很混乱,像华坪县属于亚热带气候,海拔1100 m,年均温度19.6℃。华坪县主导品种D优527,这是由四川农业大学的水稻研究选育出来的品种,其茎秆很粗壮,苗期的繁茂性非常好,且分蘖力很强,穗型算是中等,且是长粒型,后期的转色好。播种期在3月上旬,每亩秧田播种10~15 kg。但是如果整个县都只种植统一品种的籼稻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容易导致大范围水稻受到水稻病虫的侵害,所以我们需要对水稻品种选择和种植进行规划后合理安排种植。水稻的品种选择需要根据种植地的土壤特性、地理海拔、气候、气温等因素来综合考虑。根据水稻生长周期来搭配种植不同品种水稻,保证水稻的产量能够稳定并提高,使其抗病、抗害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2.4 水稻育秧技术不当
稻农一般只重视插秧后的水稻管理,对于育秧过程不是很重视,这就导致很大比例的秧苗在育苗过程中没有受到好的照顾从而影响水稻后期生长。常见问题有育秧过程过久、插秧太深、秧苗培育密度过大等。
2.5 水稻播种时间不当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于气候、湿度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根据水稻的特性来制定播种时间,可避免出现过早播种或推迟播种。
3 水稻栽培全过程技术分析和改善对策
3.1 选择品种分析
根据种植地的海拔、气候、平均温度、湿度、土壤特性来选择。目前同一品种的水稻分为抗病类和高产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大范围只种植一种类型品种的水稻,这非常容易造成成片的水稻受到病虫害的侵害,要合理的进行搭配,比如华坪县就会在每块田地里搭配种植抗病类和高产类的籼稻。
3.2 播种时间分析
华坪县属于一季中稻区,水稻播种期主要受前作收获时间影响,播种过早、秧龄过长、秧苗分蘖不足、播种过晚、后期阴雨天气都会影响授粉结实,增加病虫害。最佳播种期以秧龄50 d为宜,前作西瓜以3月15日左右播种,前作小麦以3月1日左右播种为宜。
3.3 水稻用肥分析
我们水稻使用的肥料从以往的以农家肥为主慢慢变成以合成肥(添加氮、磷、钾元素)为主,杂交水稻的产量非常高,营养价值也非常的高,这就归功于杂交水稻有发达的根系,根系对于土壤里的养分吸收能力很强。表1为华坪县2013年水稻推荐施肥配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3年全县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3万亩,亩均增产16.3 kg,增2.56%,亩减不合理施肥(纯量)0.46 kg,增收节支33.3元。
3.4 水稻灌溉分析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水稻是需水较多的作物,长期以来,农户都是采用淹水灌溉。实践证明,这种灌溉方式会加重病虫害发生,造成植株徒长,增加倒伏风险,除移栽后需要保持水层保证秧苗成活外,水稻的整个中后期都不需要深水灌溉,采用间歇灌溉,干湿交替既能满足水稻对水分的要求,又能够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减轻病虫害发生。因此华坪县干热河谷区水稻灌溉方法是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干湿交替、湿润灌溉。
3.5 水稻的后期管理
田地施肥、水稻育苗、插秧等工作完成后进入了水稻的后期管理流程。我们不仅要注意土壤的水分是否充足,土地够不够肥沃,还要经常去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对稻田进行人工处理,比如有一些伏倒的水稻需要我们用一些支撑物将其支撑起来,防止因为伏倒导致水稻腐烂,使水稻的产量降低。在管理当中,我们还要注意水稻的种植是否太过密集,稻田的通风情况好不好,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处在充足日晒且空气流通的环境,这也能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让水稻能更好的生长,让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
3.6 控苗与控病技术
水稻的品种是否优良决定了水稻的稻谷质量高低,需要采用控苗技术,控苗技术也是水稻繁殖中“优生优育”技术。比如说我们过去水稻种植会产生较多无效分蘖,这些无效分蘖会吸收养分,但又不会产生稻谷,反而妨碍了正常水稻的生长,还容易引发病虫害问题,会对水稻的群体效应进行结构性的破坏,导致水稻伏倒,产生非常多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要采用控苗技术对无效分蘖的数量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我们的水稻能正常的生产,保证其不受到无效分蘖的不良影响,实现水稻的稻谷高产量。对低氮肥的使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用量和次数都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其他肥料也一样要进行控制。控病技术就要有目的的增加我们水稻茎的粗细,减少水稻间的基部节间距、增加水稻中上部节间距,以确保能在保证增产的条件下不断减少倒伏水稻的数量。例如:2013年华坪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0.8万亩、稻螟虫4.26万亩,稻飞虱3.5万亩,粘虫2万亩,稻曲病1.6万亩。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9.67万亩次,挽回损失0.65万t,占总产量的25.8%。
4 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我国的农村与国外的自动化农场式管理方式不同,还是保持着小农精耕细作的家庭合作种植模式。精耕细作的家庭合作种植能在种植细节上处理的非常好,在各个环节都使用精细化管理,更强调人力对于水稻产量的增幅效果。我国的国土辽阔,各省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很大,这就需要让种植者更了解水稻种植技术,才能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采用合适的技术进行种植,让水稻的产量不断增加,保证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和经济出口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明,罗 丹,陈 洁,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效益、产出水平与生产成本――基于1552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3):4~17,43.
[2]单文芳.采用技术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探索[J].中国农业信息,2015(8):113~115.
[3]王锦艳,张彩清,杨腊梅,等.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北京农业,2015(14):81~82.
稻米产业是通河的主导产业,也是该县农业优势产业。近年来,通河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把发展稻米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确定了把通河水稻生产大县建设成为水稻生产强县的目标,依托土壤、水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优势,科学决策、多方投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天赐良源 风清水绿稻花香
水稻品质的优劣不但取决于水稻的品种,更重要的是它的生长环境。
通河县地处第三积温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4℃,年均降水量61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487小时,无霜期年均120天。
通河土质肥沃,黑土层厚,是富饶的农业区。通河境内河流纵横,泡泽星罗棋布,松花江流经通河县域123公里,县境内有大小河27条,年均径流量15.2亿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沼泽275个,小型Ⅰ水库8座,小型Ⅱ水库4座,塘坝820个,加上可开采量1.1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全县水资源总量达16.3亿立方米。
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奠定了通河水稻产业发展基础,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米品质不断改良。2013年,通河水稻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35万亩,平均单产为每亩550公斤,总产量达到14亿斤。其中,有机水稻种植取得认证面积2万亩,绿色水稻达90万亩。
水利命脉 蓄提并重做保障
自打2005年当地修建了依山灌区乌鸦泡提水站后,乌鸦泡镇依山村农民李义就再不愁水稻卖不出好价钱了――他家的几十亩水田用上了松花江水,不但自家稻田用水有了保障,还比原来井水灌溉提高了稻米质量。当地的依山村、五四村、岔林河农场等6万亩水田都用上了松花江水。
为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升稻米品质,近年来,通河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加大了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依托松花江及大型水库,建提水泵站,修渡槽沟渠,引江河湖泊自然水资源灌溉水田,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为充分利用松花江水,该县拟沿江建设6个提水泵站。目前,该县境内松花江沿岸已建成太阳谷、依山两处大型提水泵站。洪太、中兴、东部灌区的沿江提水泵站建设已纳入“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总投资1.6亿元的太阳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浓河镇提水泵站及灌区配套工程已经完工。负责此项工程的县水务局副局长孙为民介绍,太阳沟现代农业示范区工程采用现代化的控制管理设备,实现灌区科学配水调度,设计灌溉面积为5.12万亩,可改善现有2.1万亩水田灌溉条件,增加水田面积3.02万亩,示范区年可增加粮食产量940万公斤,增加效益2500万元。
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升稻米品质,通河县着力加大了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松花江沿岸太阳谷、依山两处大型提水泵站设计灌溉能力达15万亩,二甲沟水库中型水库已完成前期工作。另外,洪太、中兴、东部灌区的沿江提水泵站建设已纳入“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这些条件均为稻米产业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规划到2016年全县水稻种植将达到160万亩,比目前扩大25万亩。
智能工厂 浸种催芽育壮苗
望着稻田内齐刷刷的秧苗,三站乡一村残疾农民高东华心里乐开了花,水稻工厂刚育完秧苗,县残联包村干部付国辉、吴小燕就来到他家,帮着插了3天秧苗,让他家的20亩水稻没误了节气。
水稻智能化育苗园区建设是实现水稻增产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发展水稻生产,2010年以来,该县相继在通河镇、祥顺镇、富林乡、三站乡建成了4处高标准智能化水稻育苗园区。
位于通河镇的该县首座水稻智能化育苗园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园区共分三个功能区,包括由200栋钢结构育苗大棚组成的智能化育苗区、单批次浸种催芽能力200吨的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智能化集中控制区。大棚采用微喷供水、变频给水先进技术,工作人员坐在智能集中控制室内,通过操纵智能控制系统,就能监控各个大棚的温湿度、通风情况,还能控制整个园区的生产。去年春季,该园区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1.24万亩水田用优质秧苗和12万亩水田用优质芽种,对解决农民育种、育苗难题,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为农民节本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标准化育秧;柳河县;水稻生产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41-1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总体思路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稳步推进,以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契机,以大力推进育插秧为主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全面发展水稻收获机械化,加快种子处理、精密植保、谷物烘干、精米加工等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较为完善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大胆探索体制创新,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到“十二五”末期,全县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为柳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自2005年起,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柳河县就着手水稻机插和机收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几年试验示范推广情况看,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省工保农时,早分蘖促增产,节本增效显著。调查统计全县近两年人工常规育栽插成本平均135元/亩,标准化大棚软盘育秧机插成本平均65元/亩,亩节本70元左右;人工收割脱谷费用合计120元/亩,机收费用80元/亩,亩节本40元左右,合计平均节本110元/亩。另外,机插秧可以节省秧田面积约80%、苗田管理省工60%以上,诸多因素节本可达130-150元/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极为可观。
农村土地流转及生产经营模式,抑制土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时还很难放开,这些都阻碍了科技含量高、作业质量好及生产效率高的先进的农业机械介入和使用。农户耕地少,土地流转不畅且独自经营,水稻种植环节的农艺复杂、机械技术含量要求又高。只有育出适合机插秧的壮苗,才能实现水稻机插,因此,水稻标准化育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环节。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在不改变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些解决机插育秧的经验和方法。
1 明确目标,强化领导
几年来,我县始终把水稻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作为全县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为实现“十二五”末水稻生产机械化55%的目标,将指标层层分解并列入乡镇农机化工作的目标考核。同时乡镇都制定了机插秧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乡镇政府由分管领导挂帅,农机和农业等部门组成的水稻生产机械化领导小组也相继运作,各部门与各试验示范区(点)实行包保挂钩,分工负责。聘请了农机、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全县机插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技术培训、现场会指导、巡回检查。年终考评先进,促动后进,推动了全县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2 项目拉动,形成合力
县政府利用国家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及国家农机购资补贴政策,统一安排部署农机购置补贴、培训经费补助和示范奖励等扶持资金政策。连续六年累计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5亿元,引导农民投资3.8亿元。购置水稻生产专用机械设备2100台套,培训水稻种植户2600户,建立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32个、示范户180个。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了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和技术力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
3 农机农艺,技术合璧
机械设备和育秧是推广机插秧技术的两个要素。在机械设备选购方面,我县结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对供货商的产品,进行了详细调查和了解,把技术性能好、价格合理、适合本县水稻生产的机械设备推荐给用户。在育秧方面,总结往年实践基础上,邀请省市县有关农业专家及基层技术骨干成立课题组。种子处理与机播种、育壮秧与播种量、水田整地与机插质量、稻谷成熟度与水稻机收率、机收留茬及还田稻草与次年春耕整地等方面,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发挥了农机农艺结合的整体效应。目前,我县低成本机插育秧技术基本成熟,并总结出了一套大棚标准化育秧机插实用技术。许多水稻种植大户在大棚标准化育秧、机插秧和机收获技术上都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 市场机制,探索创新
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运行机制上,政府注重了市场化操作。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带动下,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或农民购买和使用大棚标准化育秧配套设备、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围绕提高水稻生产机械的使用效益,创新产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以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从全县水稻机插秧育苗情况看,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种生产服务模式:一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或种田大户自购(自购育秧设备)自育自用育秧模式,该类型约占60%;二是种田大户建棚,农户进行订单式育秧,其中也有农机大户带秧带机一条龙服务,这种类型约占20%;三是多个农户自主联合,按种植面积出资,统一建棚、购机、育秧和管理,这种类型约占20%。
教学内容与分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教学过程[学生看图导入]水稻种植和水稻杂交之父
一、季风水田农业
1、读【季风水田农业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水稻)
2、读【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3、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和气温降水图】
学生讨论回答: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那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与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有什么关系?(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4、读【亚洲地形图】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什么地形类型?为什么?
(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5、读【亚洲人口分布图】
水稻种植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人口稠密的地方,水稻的种植过程环节多,劳动复杂,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大量劳动力。)
学生在讨论下分析归纳: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地形、气候、劳动力,除此之外,还可能受什么因素影响?
(水源、土壤、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种植经验)
出示几幅水稻生产过程的图片,结合这几幅景观图,阅读课本P48归纳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你能提出那些解决的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请同学们阅读第49页第一段,结合幻灯片思考以下问题:
1、商品谷物农业概念
(商品谷物农业就是指面向市场,主要种植主麦、玉米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读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最大的分布区都是地广人稀说明了什么?
(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4案例: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发展优势。
[学生讨论回答]中部平原有以下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耕地面积大、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②便利的交通-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人工运河的航运、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网。③地广人稀,提供大规模生产经营。④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⑤先进的科技-有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并形成了农业一体化。
主要分布地区
考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作业设计1、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2、季风水田农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是( )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利用不充分D.企业化种植规模大,农业生产商品率高
3、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板书设计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作物:
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
3、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作物:
2、特点:
关键词:黑龙江省;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70-02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明确了黑龙江省的最大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从过去看,不少资源型丰富的地区反而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居民收入排名靠后,工业化水平也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的研究,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黑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恐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自然资源丰厚,工业发展滞后的同时,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过分的破坏,还保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我国资源日益短缺,绿色发展呼声高企、逐步推进实施的当前,黑龙江省这两大优势恰逢其时,使得建设大美龙江能够成为发展的目标,省委也充分挖掘到了龙江的这一潜力。发展宗旨不变,建设幸福龙江,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精神、文化水平也同步发展到给人以幸福感的水平,此乃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路线不变,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就是要可持续发展,龙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继续保持环境优势,齐发展。
一、关于发展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在农业资源和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123”,农林产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符合绿色发展,打造现代农业、林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营销;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231”。 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关于“城乡一体化”
在城乡一体化上,对大多数地区来说,不一定城市化,城镇化可能更适宜。从全国看,黑龙江省还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但土地如此重要,土地资源如此稀缺,土地的价值如此之重,本着珍惜、保护资源的原则,使现在的资源和环境在日后显现出更大的价值,更要珍视现在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在合理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减少他们的减少速度和退化程度,因此,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可以注意推广“立体城市”概念。不应盲目扩张城市,铺陈城镇面积,导致诸多浪费。
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重庆模式一度较热,这种模式的关键点除了金融运作之外,就是土地。有人给重庆模式算了一笔账,其民生投入从贷款或者土地而来,不过是寅吃卯粮,或者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的发展应该是良性的发展,不是让下一届政府有苦难言。泛华集团杨天举董事长提出开放式金融,预售契合实际、可预见的未来,这需要结合问题规划设计。
后兴起的城镇,在城镇建设规划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利于“乡土中国”社会本有的家族关系、礼仪和礼法维系的需求,尽量保护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
三、关于农业节水
说到资源,水资源也是我国自然资源中的短缺资源。近些年,全国出现了不少有关“天坑”的报道,有报道介绍这是因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和使用引起。虽然黑龙江省不像中原地区省份如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在历史上人类活动量大、频繁,从事农业生产历经千年,农业开发久矣,虽然黑龙江省地处边疆,又是水网发达、河流交错,但是,如今的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建国前后北大荒的开发力度之大,也较大改变了黑龙江省环境和生态;近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又高居全国前列,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也是较大的。因此,在节约水资源方面,除了倡导生活用水的节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节约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节约上也应该占有很大比例,起码农业节水应该是节水的重头之一。
黑龙江省的气候,老话讲是“十年九旱”。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农用地面积3 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3.5%,农用耕地1 187.1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0%。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从2012年5 585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6 000万亩,2012年黑龙江省水稻水稻商品量达到1 925万吨,产量与商品量继续排在全国首位。而水稻种植在各个大宗农作物种植中恰恰是最耗费水资源的,据了解,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 000吨水资源,生产1吨玉米需要耗费1 200吨水资源,而生产1吨水稻则需要耗费2 000吨水资源。无论这是数据是否准确,这其中的差异是显著,甚至是惊人的。想想该省生产的1 925万吨水稻,将比生产1 925万吨玉米多付出多少水资源的代价。北京密云水库曾因附近的水稻种植大量耗费水源,将水稻改为旱稻或改种其他作物,并适当地给农民一些补偿。
在黑龙江省多年种植水稻的传统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的水位下降严重。不少地方引用河水灌溉,这不但也给政府增加建设费用,也使农户水稻种植成本增加。虽然各方面条件的缘故,黑龙江省现在不必取消水稻的种植,但该省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值得我们考虑从种植也上做些文章,实现农业大幅度的节水。
在农业灌溉方式上,在新疆由于环境逼迫,兵团种植100%滴灌,连路边的道行树都采用滴管的方式,没水树也不能活,水管浇灌太费水。黑龙江省有没有计划逐步地在基本农田上实施全部的滴灌呢?这个当然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大面积的滴灌设施配备,至少需要不少的经费投入。还有农民的素质问题,是不是配合,肯不肯认真的用,谁来管护等。甚至如何推广也可能是个问题。这么看,大面积滴灌的推进需要与土地流转的程度相配合。
但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宏观层面上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在确实可以“以稻治涝”的地区,坚持水稻种植,在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水稻的地方是不是就不种植,在相对缺水、旱的地方是不是就禁止种植水稻呢?至少不应该因为追求产量盲目扩张水稻种植。耕地的“旱改水”成本本身就不小,虽然水稻的亩产比其他粮食作物高出许多,收购价格也高出许多,但从近年看,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同比提高幅度较大,但市场实际收购价格涨幅较小,种植成本增加,因此,农户实际种植收益下降。2013年秋收季节,国家将水稻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50元/斤和1.11元/斤,分别比去年增加0.10元/斤和0.06元/斤。但今年由于气候原因,恐怕农户的实际收益还是下降。那么,明年还有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吗?还要“旱改水”?“水改旱”也还是需要成本的呀。未来黑龙江省粮食的种植以玉米为主,可能是个必然要走的方向。
另外是种植技术和模式的改变。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也是能在不小的程度上节约用水的。查找到2003年的一组数据,如下记录:“由于技术配套、用水科学,当今世界先进国家每立方米水资源可生产粮食1.6―2公斤,最高达2.3公斤,而我国仅为0.8―1.4公斤”。10年过去了,我国这个指标的现实情况也许是改善的,但也还是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四、从生态补偿的角度补偿产粮大省
黑龙江农垦在每亩耕地的单产上效率较一般地市水平高出不少,但因其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使种植的成本也很高,所以,高产并未带来真正的高效益,其职工的高收入主要依靠每个职工拥有较大的耕地面积。从这个角度上说,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高于经济效益。
农业是弱质产业。地方没有农业税收,发展农业又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培训、产业扶植、农民增收等那么多的问题,都靠政府投资行吗?政府的投入可能还真是主要的“三农”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但是还有一个路径,也是探讨了多年的,那就是属于生态补偿范畴的国内省际资源转移补偿。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每年生产大量的粮食,为保证国家的安全做了重大的贡献。粮食虽然是一种商品,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其市场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市场,也不会取得真正的市场价格。粮食的卖出,实际上也是资源的转移,包括水资源,包括土地的培育和修复,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变与付出,以及农业发展上地方政府的投入,这些都需要大量购入粮食的省份给以适当的补偿,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省份。而这种补偿得来的资金,可以规定只能够利用在农业范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黑龙江;粳稻;商品量;再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442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2963万hm2,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2.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246万hm2,总体趋势是上升的。黑龙江省246万hm2水稻,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3%,全部是粳稻,年总产量1574.5万吨,占世界粳稻常年总产量1亿吨的近16%。中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食用价值非常高,这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灌浆成熟期的积温、昼夜温差、光照等条件决定的。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6.5万hm2的历史最高记录,水稻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么,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黑龙江省的寒地粳稻生产发展的形势如何呢?
1.稻米商品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实际消费稻谷数量仅占生产总量的25%左右,商品率达75%左右,属于典型的商品性生产。2010年黑龙江省生产稻谷184.4亿公斤,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和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粳稻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稻米生产的优势条件有:
表1 2009年各地商品稻米数量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报2010》,稻米折合系数为0.65
1.1稻米品质优
中国籼稻多粳稻少,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为籼稻,粳稻约占30%。世界稻米生产也是籼稻多粳稻少;籼稻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92.8%,产量占87.8%;粳稻分别仅占7.2%和12.2%。黑龙江省全部是粳稻,稻米品质优,米饭品味好,营养价值高。
1.2生态气候好
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45%左右,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工业排污和生活垃圾对空气、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污染程度少,适合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虽然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年有效积温少,但夏季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水资源充足、土质肥沃、地势平坦。与南方相比,没有高温障碍,稻米整精米率高,透明度好,垩白较少,外观品质较好。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低,其他营养成分含量适中,适宜发展生产优良食味米。
1.3化学污染少
黑龙江省冬季严寒,很多虫卵和病菌不能越冬。加之无霜期较短,水稻生育期间温度也较低,生产上常发性病虫害种类与南方稻区相比明显偏少。即使发生病虫害,也因病原菌和害虫基数较低(除稻瘟病等个别病害之外),危害程度较轻,水稻生产中施用农药数量较少、剂量较小。此外,黑龙江省多数土壤属于有机质含量多、养分含量较高的黑土类型,农业开发时间较短,土壤肥力消耗较少,水稻生产中使用的化肥数量也相对较少。
1.4生物安全性高
黑龙江省水稻大面积种植时间较短,生产上未推广应用任何有转基因成分的水稻。加之特殊的寒冷气候条件,一般外地品种受温度限制也很难直接引种种植。可以说,黑龙江省生产中的水稻品种,还没有任何转基因成分。黑龙江稻米,从生物安全角度看属于绝对安全的产品。
1.5商品规模大
黑龙江省稻米商品量占75%左右,可以发挥稻米商品数量最多和绿色食品等优势,与国内缺米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稻米供销合作意向。特别是稻米高消费市场,更需要在黑龙江建立稳定的优质稻米供应基地。也可以满足国际市场优质稻米消费需求,与稻米进口国建立供销合作关系。黑龙江省稻米丰歉可能起到主导市场价格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2.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行性分析
黑龙江省由于夏季温度低,无霜期较短,热量较少,生产上只能种植与当地无霜期相适应的早熟品种。常年种植水稻最北线在北纬50°左右的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是世界水稻种植的最北部地区。黑龙江省无霜期虽较短,但是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光照资源并不少,适合水稻生长;昼夜温差较大,土壤肥沃,单季产量并不低;大平原较多,土地连片,可以种水稻的耕地资源充足,并且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今后能种植多少水稻,关键取决于可利用水资源状况。
黑龙江省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一般干燥系数为1左右。但黑龙江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间分布相差悬殊,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图1)。特别是年际间春季降水变率较大,这决定了种植水稻必须具备灌溉条件。春季生产泡田整地是集中大量用水的关键时期,此时下处于春季缺水干旱期。保证春季泡田整地用水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能不能种水稻和种植面积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到了夏季多雨期,自然降水很少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大量多余的水经常白白流走,有时甚至造成洪涝灾害。秋季干燥期有利于稻谷自然脱水干燥。黑龙江省水稻灌溉水资源类型不同,今后再扩大种植面积,各类灌溉水源所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同。
图1 哈尔滨地区干湿季节示意图
2.1水库水灌溉
这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灌溉最好的水资源,应该大力建设发展。灌溉效益较好的如:五常市龙凤山水库和木兰县香磨山水库等。正在嫩江上游建设的尼尔基水库,将对增加水稻面积中发挥作用。但黑龙江省大平原面积较大,在大江大河上继续建设大型水库蓄水增加水稻面积的数量是有限的。目前,松花江上规划建设的航电枢纽工程,将在一定程度起到蓄水和提升水位,增加灌溉稻田面积的作用。
2.2江河提水灌溉
在江河上直接抽水提高水位,作为灌溉水源种稻面积比例也很大。但黑龙江省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很少,水的控制率低,春季泡田用水量大时,江河水位低,流量也少。总的来看,很多地区这类灌溉水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枯水年份很多灌区不得不多级提水,增加了成本。严重时无水可提,致使稻田无水泡田不能及时整地,或插秧期后无水灌溉。轻者耽误农时或水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大幅度减产,重者造成弃耕绝产。2000-2002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主要是这类水灌溉的稻田出现连续干旱造成的。利用提水灌溉,在地势较低的东部三江平原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两江一湖”地区,尚有再发展的潜力。
2.3井水灌溉
黑龙江省打井提取地下水种稻面积约占水稻总面积的40%左右。地下水位较高的东部三江平原较多。打井种稻不仅存在水温低影响产量和品质问题,还会因为大面积集中打井,造成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单井出水量越来越少,形成地下水位漏斗,抽水成本越来越高,有效灌溉面积越来越小。继续大幅度增加打井种稻面积的可能性也不大。很多打井种稻的稻田,还需要用灌溉水来代替置换井水,才可能保证这一类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稳定性。
除上述灌溉方式外,还有一些小塘坝和小水库等蓄水灌溉种稻,但所占比例较少。这类灌溉水源大幅增加种植面积的可能性很小。
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多少,不取决于降水总量的多少。今后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5月中旬到6月上旬,水稻泡田整地和水稻生育前期的“春季干旱期”是黑龙江水稻生产发展的限制瓶颈时期。可以说,此时期有多少稳定的供水能力,就有可能种植多少水稻。通过打井种稻、西部松嫩平原江河的提水种稻、小塘坝和小水库蓄水种稻来大幅度增加保障供水能力的可能性已经很小。通过增加新建水库蓄水,截留江河提升水位和东部三江平原提水等水利工程项目却可以继续增加这一时期供水能力。不增加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春季干旱期”供水能力得不到提高,大面积增加水稻面积就无从谈起。据国家和黑龙江省水利部门制定的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水稻面积尚有130万hm2的发展潜力,以2009年全省水稻面积246万hm2计算,今后有可能超过380万hm2,即在2009年水稻面积的基础上,再增加54%左右。
3.提高单产的可能性分析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种植面积与单产水平都稳步提高,即随着黑龙江省水稻面积的快速增长,单产水平也呈大幅度增加趋势(图2)。2009年平均单产达到每公顷6400.4kg,比种稻面积大幅度增加以前的1974-1983年平均每公顷3223.6kg增加近1倍。与全国相比较,虽然低于单季中稻和晚稻,但已经高于早稻、双季晚稻和全国平均产量。从生产调查结果看,2007年单产达到每公顷7020kg,并且仍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图2 黑龙江省水稻单产变化
3.1气候条件不利
受热量资源限制,黑龙江省水稻产量水平与热量资源呈显著正相关。越是活动积温少的地区产量水平越低(图3)。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以及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和辽宁省相比差距较大。据祖世亨等人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生态区划法”研究计算,黑江省水稻主产地区一般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在每公顷9000kg,高于目前平均单产40%左右。即使是与单产水平最高的2007年每公顷7020kg相比,也高出28%左右。这说明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综合生产技术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图3 黑龙江省活动积温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3.2高产典型经验多
自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抛秧栽培技术”,“超稀植栽培技术”,“钵育摆栽技术”和“两段式育秧生产技术”等。高产典型也不断涌现,如小面积测产有每公顷超过12000公斤的高产试验,大面积生产也有每公顷超过11300公斤的高产典型。2007年在七星农场20公顷高产攻关田,由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农大程序教授等组成的国家超高产水稻验收专家组实地测产,公顷产量更是突破了14000公斤,达到14770公斤。这些高产典型的出现,说明在黑龙江省气候条件下,现实可能达到的产量潜力很大。也说明只要增加生产投入水平,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有效地推广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3.3均衡发展可增产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甚至相邻地块之间,稻谷产量水平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不同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和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产生了大量的中低产稻田(表2),从而影响了水稻平均产量水平的提高。这表明,完善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先进生产技术的到位率,保持水稻生产水平的一致性,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可以大幅度地增加水稻单产和总产。
表2 2007年黑龙江省中低产田面积分布及构成情况
3.4减灾降低损失量
黑龙江省在水稻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稳产性也大幅度提高。但最近几年,水稻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单产水平变化幅度呈增加趋势。2002年大面积发生障碍型低温冷害、2005年普遍发生稻瘟病害和2009年长期低温多雨等自然灾害均给水稻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和种稻历史的延长,灾害的损失总量可能还会加大。为此,深入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推广各种灾害综合防御技术,减少灾害损失,也可能提高水稻单产水平。
3.5发展杂交稻提高单产
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南方稻作区主要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的50%,产量达总产的60%。而在北方稻作区只有辽宁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的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应用。黑龙江省的水稻面积已达到296.5万hm2,杂交水稻有广阔的发展天地,选育适应黑龙江高寒地区杂交水稻意义重大。
3.6总产量和商品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