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4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家园共育 会所模式 亲子平行小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37-02
1 家园共育的内涵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进行的教育。而是在幼儿、幼师以及幼儿父母之间形成的一个幼儿教学的统一体,由于三者的社会属性不同,在家园教育中相互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目的,最终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2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家园共育幼教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自理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实际案例的对比中获得的。
案例一:就“中秋节”教育为例,我园会组织有特长的家长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配合我园开展一些特色的幼教活动,例如:中班年级开展“与美食妈妈共度中秋”活动,请来会制作月饼的家长,向幼儿教授做月饼的方法,在互动中不但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节日氛围,有助于孩子德育发展。小班年级的“故事庆中秋”的家园共育活动中,让家长在家中向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孩子的知识得到丰富,更合自己的家长亲密接触,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案例二:对于幼儿的传统教育,有个别幼儿园只是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安排一些三字经、弟子规、游戏等简单的教学活动,教学的主体也只是幼儿教师。经过调查了解,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幼儿家庭都会因为家长工作的忙碌,长时间不和孩子接触,使孩子产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学习上的接收能力较慢,只是机械的会背诵一些唐诗,在语言的表达和创造力,自理能力上和家园共育教育下的幼儿有着很大区别。
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家园共育对于幼儿的发展的帮助不言而喻,只有家长积极参与的幼儿教育,才能使幼儿有一个健康的、充分发展的童年。
3 家园共育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放眼我国的幼儿教育,大部分地区都能将家园共育幼教理念开展起来,但是开展的不够深入,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经过相关研究,只有23%的幼儿教育机构能真正的将家园共育理念落实到实处,所以在此我再重申一下家园共育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3.1家园共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父母,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不论有没有能力,都必须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已经对孩子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孩子进入幼儿教育机构之后,父母如果将教育的责任全部转嫁给幼师,幼儿会产生不适应心理,出现教育的断档。作为教育对象的幼儿,既接受者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接受着幼儿园的正规教育,只有两方面携手,幼儿的教育才是健康和完整的,所以家园共育是保障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之举。
3.2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必然趋势
诚然,传统幼儿教育只是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很少考虑到家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幼儿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幼儿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进步就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开展符合我国的家园教育形式,促进幼儿教育与时俱进发展。
4 家园共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4.1会所模式
家园共育中最值得推广和应用的应该是“会所模式”。所谓的会所模式就是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而建立的,具体由幼儿园作为引导,特定家庭成员这一群体作为家园共育的参与主体,以某一个主体或者形式来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家庭成员和幼儿的亲子互动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关键性,更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教育技能,是家园互动的一种突破性模式。
根据实际幼教经验,我园在“会所模式”启发下开展了美食妈妈和故事妈妈的家园共育活动,将有厨艺特长的母亲请到幼儿园中,和母亲会所的其他成员及其孩子一起制作美食,让幼儿在充分锻炼自身自立性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母子情感的加深。将会表达能力强,愿意分享优秀故事的妈妈请到幼儿园中与孩子一起分享动听的故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在美食妈妈和故事妈妈结束以后,我们会在家园活动中分享这两个活动的经验和活动掠影,使“会所模式”长久的发展下去,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除了以上了美食妈妈和故事妈妈的活动,我园为了发挥“会所模式”的实效,在家园活动中还选取了一些有特长的家长,他们有的擅长幼儿的健康教育,有的专研幼儿的智力教育,有的特别擅长和孩子的沟通,根据他们的特长组织家长助教活动,总分发挥特长家长的主导作用,带动其他家长参与进来,是所有的幼儿共同进步,使所有的幼儿家长见证孩子成长,将家园共育做到实处。
4.2亲子平行小组模式
亲子平行小组模式是香港地区应用广泛的幼教模式,值得
众多幼儿教育机构借鉴和学习,亲子平行小组是在父母以及幼儿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由幼儿园作为指引者,将幼儿和家长氛围品行的两个组,通过一些活动的形式,使两个小组相互配合或者相互竞争,将幼儿和家长在活动中的体验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既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弥补了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我园在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时候常常借鉴亲子平行小组的模式。在美食妈妈活动中,就将妈妈们和小朋友们分别组队,有擅长美食的妈妈做评委,两队竞争看谁的水果拼盘做的最漂亮;在故事妈妈活动中,我园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幼儿的反应很积极,都和自己的队友认真准备要表演的故事,在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参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表现能力,获得了家长的赞许。
但是客观上讲,就亲子平行模式来说,大多数的幼儿园应用的不深入,我园在实际的家园共育活动中借鉴了亲子平行小组的一些组织形式,在实践的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香港地区在亲子平行小组上的实践经验。
现场搜索
偌大的多功能厅里聚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家庭,大多是三口之家。寒气逼人的冬日,年轻的爸爸妈妈更愿意带着宝宝来参加这样的亲子活动。在现场,小编注意到,很多游戏中,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派遣爸爸上场的。手摇铃、找朋友、跳舞……年轻的小爸们凭着身强体壮的优势,配合得有模有样。
正当游戏的间隙,一位距离小编两公尺处的小爸引起了小编的注意。高高的个儿,一手拽着蹒跚而行的女儿,一手驱散着人群,为女儿开路。走到座位前,接过妻子递上的水,说道:“嗨!出了一身汗。”随即卸下一件外衣。虽然室内开着空调,但是冬日的气温还不足以让人只穿单衣,小爸的投入着实为活动现场增加了点热力指数。这不,稍作调整后的父女俩,一捋袖管,乐此不疲地准备再度上场。
趁着准备上场的空隙,小编饶有兴趣地和这位小爸闲聊起来。原来,这一家子是从杭州近郊的龙坞赶过来的。
“这么远特地过来?”
“是啊,听说这里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就想带孩子来见识一下。”说笑间,小爸的眼光未曾离开过女儿。一番寒喧后,小编记住了,他,叫边国忠。
角色定位
由于家住龙坞,距离市区比较远,边国忠很遗憾,有很多类似的亲子活动未能赶上。但是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带宝宝来参加。
“之前,并不太明白亲子的概念,只是觉得专业的亲子机构不但能让宝宝玩得开心,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
边国忠告诉小编。自己很珍惜与女儿相处的时光。他觉得一个好爸爸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就比如这样的亲子活动,首先就得当好宝宝的玩伴。无论是举上举下的体能游戏,还是找礼物、拉气球的亲子环节,边国忠都会像一个忠实的朋友,陪伴在女儿身边。他认为。孩子太小,有很多游戏她自己并不明白怎样去玩,这需要家长在一旁引导。
其次,他觉得爸爸还应当扮演好“守护者”的角色:“这方面我很注意,特别是一些有棱有角的地方,尤其要当心。”不让孩子受伤,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而来自于父亲的安全感,似乎更能在这方面得以体现。
受益匪浅
增加阅历、增长见识,是边国忠认为亲子活动带给女儿最直接的好处。
“她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去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作为父亲,他希望女儿从小就能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
“我女儿胆子比较小,但是熟悉以后她就能玩开了。”在现场,小编也留意到,宝宝边婧茹,长得水灵可爱,粉嫩的脸蛋,扑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家伙并不抗拒陌生人(小编)的接近,只是眼神中不乏一丝胆怯。这也让边国忠更觉得参加亲子活动的必要性。
同时,这位小爸也坦言,这样的活动也让他从当初的一知半解,一次次加深了对“亲子”的理解。虽然他觉得自己与女儿并不缺少沟通,但是他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亲子活动,让自己学到更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
毕竟,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父亲也需要不断“成长”。
捕获快乐
虽然亲子活动有时会大汗淋漓,甚至会觉得累,但是这其间的快乐却是无限的。
边国忠总是会尽力揣摩女儿的喜好。女儿喜欢气球,他会带着她满场地寻找;女儿想“拉拉”小提琴,他会请现场拉琴的老爷爷配合,自己则客串摄影师;女儿心血来潮,想做活动现场的“环保小卫士”,他就会引导女儿如何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玩耍是随时随地的,快乐也是时时刻刻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 班主任 初中 学生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对于一个人“健康”有两方面:不仅指躯体方面的生理健康,还指精神方面的心理健康。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次大会也为心理健康认定了四个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坏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发展心理学认为: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变化的青春期,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身体越来越成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然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工作不到位,使初中生心理健康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资料,我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方面过分高估自己。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坏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而实际上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在生活中就表现为对父母、老师的关心显得不耐烦、甚至语言顶撞或有肢体冲突。
2、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人们认为平常的是是非非,却在他们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自尊心过强,或过于自卑,容易走极端。当其情绪好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不好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上网、打架等现象。
3、意志力方面比较薄弱,常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做什么事都会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较差,易受暗示,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4、人际关系方面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此时男女生的关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表面上疏远,漠不关心,实则上想接近,渴望异性关注。与父母的关系:有点紧张,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与教师的关系:他们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对所喜爱的教师他们会努力地学习那门课,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排斥那门课。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而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原因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深入,带班一般为三年,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班主任提出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
班主任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优势,表现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很灵活,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更加上班主任负责具体管理班级及本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同感、亲和力好。
四、初中班主任如何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做班主任的几年中,我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烦恼、学习考试困惑、家庭原因及偶发事件,在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四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利用班会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
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对指导其学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必然有所提高。了解了记忆的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上课更专心,更好记住知识。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
2、关注每个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常常是通过谈话来完成的。如果这时班主任能用平等的沟通交流方式,学生一定会从心里尊敬、感激。
沟通交流注意点:
首先班主任在劝说前要深入了解劝说对象,关注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次要让自己保持一种热情的、友善的、真诚的心理状态。选择舒适、放松的环境,与学生的距离适当,尽量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使这种热情的、友善的心理为学生所领会。不论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出现何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言行和情绪,班主任自身必须始终具有这种心态。
最后要运用必要的沟通技巧。如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稳定情绪的技巧有:①避实就虚。班主任在劝说前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②“冷处理”。班主任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③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此外劝说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情况调整劝说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自己察觉到的学生心理,适当调整自己的劝说内容或暗示学生要引起重视。
3、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现实生活中会常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和情境:如学生亲人亡故、车祸、火灾、抢劫、父母离异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等。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甚至心理崩溃,因此特需心理辅导与重视。
我班有个女生在刚刚准备念初一时母亲突然病逝,她遭遇的打击很大,虽然表面上她极力表现想让自己坚强,可她对母亲的思念严重干扰了她的生活,她刻苦勤奋却没有效果,夜里思念母亲却只能偷偷哭泣,她不肯找人诉说心事,只能自己背负,如此恶性循环,让她焦虑失眠,成绩下降。为了减轻学生偶发事件后的痛苦,加速重构心理平衡,我一直陪在她的身边,冷静地守候着、鼓励着,我想让她明白:爱她的不只是她的父母,还有我这个班主任。在我的干预下,她终于走出了丧母的阴影,开始乐观积极起来,对未来又有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情是不能让全班学生知道的,不能寻求全班同学帮助的,如学生的父母离异、女生意外身体伤害等;
4、多与家长联系,帮助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家的时间比较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所以班主任多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发挥好家庭教育很有必要。联系途径:
①利用家长会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向家长讲述家长育人成功的范例,或者推介这方面的书籍,如《学习就是习惯的养成》、《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生命的重建》、《亲子沟通的技巧》等,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
②帮助家长树立创设良好家庭气氛和关注孩子心理需要的观念。家长教注重物质条件创造,关注孩子的吃、喝、穿、住等生理需要,却往往忽视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的营造,忽视孩子多方面的心理需要。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都会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启发、引导家长不断自我完善,家长之间应有亲密和谐关系,亲子间应有平等、互爱的关系,形成关怀、爱护、民主、平等、以理服人、鼓励为主的教养方式。
③采用个别座谈、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互通情况,提出施教建议,纠正家长施教偏差。有些问题突出的学生,其家长也往往是有突出问题的,对这类家长要根据其教育缺陷和偏差,明确提出要求和进行更具体的指导,跟踪家长教育过程、方法及效果,及时纠正家长的不当教育。
五、结束语: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班主任的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依托学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德育的基础,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师 父母 自身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112-01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人物,好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得到家庭的过度关心与过分期望,使得他们滋长依赖性,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等性格。另外,孩子从小就缺少了与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他们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他人的习惯。如此情境之下,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平等交往。因此,我们有对学生进行大众性普遍范围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引路人
1. 纠正不良心理 树立交往信心。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首先要帮助孩子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2. 教师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沟通首先从与老师的沟通做起,农村小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常处于被动地位,老师的居高临下让他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会主动与老师交往,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要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端正教育态度,重新理解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改变自己的角色。
3. 组织多彩活动 创设交往氛围。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1)班级活动。组织如郊游、登山、野炊等需要团结、合作、互助的班集体活动给学生多方交往合作的机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2)心理辅导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3)团体合作游戏。像“老鹰捉小鸡”“撒渔网”等传统小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学会合作。
4. 捕捉闪光点,增强交往信心。对于自卑、胆怯的孩子,教师不能对他们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什么也做不好”等结论性的话语,因为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己不如人”,从而破罐子破摔。要经常把学生的过去与现在比,此事与彼事比,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身上的闪光点,即长处,并不失时机地表杨,肯定进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
1. 设机会,满足孩子的表现欲。自我表现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孩子,无论是平时、假期,都多给他们一些关注,随时捕捉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
2. 激感,增强孩子的信任感。家教中,注重用家长的真情实感引燃孩子心灵的火焰,孩子生了病,端杯热水,递过药,温暖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冰冷的心;孩子生活上有了困难,伸过热情的双手,助孩子一臂之力,体会家长的一腔热情;孩子羞怯时,送去鼓励信任的目光,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自卑感、心胸狭窄、自我封闭的孩子慢慢地接近了家长,向家长吐露内心的想法,并诚恳地请家长帮帮自己。
3. 走出贫困,强调精神富裕。首先,教师自然不能有偏见,开展“什么是富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精神富裕。家庭的富裕是父母的劳动创造,我们要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创造财富。其次,教师可以用现身说法,说出自己以前的艰苦,鼓励学生艰苦奋斗也是另一种财富。克服了自卑心理,这类学生的交往还是会积极主动的。
4. 书信交流,共建亲子关系。班主任应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亲子技巧沟通训练,让家长知道沟通是增进亲子感情,改善亲子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用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就餐、外出活动等非语言交流方式,也可以用口头交流、书信交流等语言交流方式,帮助家长学会采用合理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让家长知道在双方都不愉快的情况下,书面交流更能平心静气些。
三、自身是个体成长的最好舵手
1. 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1)对待同学朋友——真诚友善,团结合作。与同伴相处态度友善,热情大方,说话谦虚谨慎,注意分寸,在集体生活中等待和忍耐,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和信任,这些都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2)对待家长教师——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尊重”是孩子与父母老师相处最起码的要求,有了尊重,才能虚心听取家长教师的意见和教诲,有了尊重,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次是要信任家长和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父母老师都是爱自己的,都是愿意帮助自己的,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应该信任他们有事求助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
关键词:亲子阅读 幼儿影响 策略
人的一生最佳的学习阅读时期便是儿童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已经发育成熟,具备了阅读学习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拥有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养成。孩子从出生到开始学习的阶段中,最主要的接受教育的场所便是来自家庭。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长引领孩子展开亲子阅读有利于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结,从而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孩子的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爱书、喜欢阅读,但却总是怀疑:孩子需要从一出生就培养阅读习惯吗?孩子所见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充满各种图画的世界,爸爸妈妈的脸、摇篮里的小玩具、墙上的图画,都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媒介,因此阅读图画书中的图画,自然也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绝佳途径。当然,孩子是不可能自己拿起书本就读起来的,父母一定要跟孩子一起阅读,也就是亲子共读――由父母说出书中的情节或书里的事物名称,幼儿只负责看书中的图画,就可以带领孩子踏上阅读的道路了。
在一般大人的常识里,孩子性格是天真可爱,给他们看的图画书也就应该是可爱型的。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对大人而言,孩子的确是可爱的化身,但是孩子内心向往坚强与勇气、聪明与智能为一体,带有幽默感、富正义感的图画书。如果能满足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更能赢得他们的喜爱。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可爱万分的图画,事实上只是内藏向孩子谄媚、讨好的虚伪。如果孩子经常接触这类图书,最后将无法区分真实与虚伪。换言之,这类过于可爱的图画,低估了孩子的智能和理解力。图画书中的图画,不能只是讲究造型可爱、色彩鲜明,重要的是,必须能与故事相配合,不只是用来说明文字,更要把许多在言外的情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能充分享受读图的趣味,接触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说,展开亲子阅读的必要的,更是能正确引导孩子走上光明大陆上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亲子阅读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创设温馨的亲子阅读环境
我们提倡亲子阅读,但是这需要温馨的亲子阅读环境为基础。比如有的家庭展开亲子阅读时,父母通常不陪在一边,而是做自己的事,导致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人引导与解说,给孩子造成了一种很孤单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有些父母对待孩子阅读的书籍也不上心,随意搁置,使得孩子在想看的时候找不到。这样的阅读环境就不适合孩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温馨的亲子阅读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选择合适的亲子阅读材料
父母注重对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的一种实现方式,但是若是对孩子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当,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孩子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相反容易消减孩子对于阅读乃至整个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了。因此,选择合适的亲子材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提升孩子阅读的兴趣,还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
(三)运用多元的亲子阅读方法
亲子阅读能够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是单一的亲子阅读方法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长运用多元的亲子阅读方法,丰富亲子阅读的方式,给孩子以新鲜感,从而保障孩子对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家长可采取父母同读的方式、“重复”阅读的方式以及长期阅读的方式等等,来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父母在与孩子一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督促孩子,同时也是与孩子增进感情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重复”阅读则可以加深孩子对阅读内容的记忆,同时孩子在每一遍的阅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重复的阅读中孩子能收获新的知识体验。长期阅读则可以保证孩子的阅读能力的稳步提升,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开展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改变策略
(一)顺应幼儿心理特点,选择难度适当的书籍
当前,父母都很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表现在阅读上也是一样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希望可以慢慢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许多家长忽略了自己孩子的实际年龄,没有意识到有些过于严苛的阅读任务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承受不了的负担与压力。选择的阅读材料难度偏大,孩子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听不明白,这样也没办法取得实际的效果。此外,家长过于看重孩子阅读的数量,而忽略了质的问题,通常,很少对孩子进行重复阅读。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是阅读学习的最佳阶段,重复阅读能够便于孩子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记忆,从每一遍阅读中体会不一样的知识。
(二)不应强迫幼儿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为重
在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再多学点东西,所以总是会在孩子不愿意继续阅读的时候,强迫孩子阅读。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孩子学习的被动性,时间长了孩子便会对阅读产生厌恶的情绪,再也没有一开始的兴趣与积极性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孩子更有效地收获知识。针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家长在亲子阅读的时候,顺应孩子阅读的兴趣,不要强迫孩子去阅读与学习,只要对孩子进行长时间的亲子阅读的坚持,一定会看到孩子在阅读上的提高,而不用急在每天的一时半刻。孩子不想再阅读的时候,如果家长强迫其阅读,这样阅读的效率也不会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会在这种不情愿的心态下慢慢丧失。因此,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应强迫孩子阅读,否则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正确引导幼儿对书籍的选择
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不大,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阅读的书籍不是他们自己挑选的。他们对书没有选择的自由,通常都是家长或是教师将阅读的书籍交给孩子,孩子被动地去接受。而他们选取的书籍经常是孩子不感兴趣的,因而就没办法吸引孩子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的亲子教育过程中,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以一种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去引导孩子兴趣爱好进一步发展。家长在书籍的选择上,引导孩子正确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阅读的效率,实现能力上的提高。家长要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与阅读,不强迫他们去学习阅读他们没有兴趣的书。另外,挑选书籍时,可以选取那些有图画的书籍,从而给予孩子更大的吸引力与阅读兴趣,实现阅读的目的。
总而言之,亲子阅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促进幼儿学习的教育方式。本文通过分析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并针对当前亲子阅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来相应的解决对策。相信在以后的亲子阅读中,家长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实际与心智发育的具体程度,尊重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籍让孩子阅读,为他们营造一种温馨的阅读环境,从而保障亲子阅读效率的提高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静静.浅谈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益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9):58-59.
[2]朱从梅,周兢.亲子阅读类型及其对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Z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其等级划分以血缘为依据,从而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家族观念”,也就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情感而建立的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自古作为家族家长的“父”与继承香火的“子”之间的关系,其关系的建立一方面是缘于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父性教育”(“父性教育”一词出自于北京师范大学陈建翔教授的著作《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来实现的。“父子”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便是以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这一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五对明星父子的父子情感。
一、 情感的共鸣——代际亲情
《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通过“父子(女)情”实现了与观众的沟通,进而达到共鸣的效果。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成为普遍的问题。《爸爸,去哪儿》通过五位明星爸爸与孩子在野外生存体验,聆听孩子的心事,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促进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如在第一期中的北京灵水村,一向认为女儿粘人的田亮看到了女儿独立的一面,一向调皮的天天开始认真听爸爸的话,面对“蜘蛛房”,小Kimi愿意与爸爸“同甘共苦”……这些生活细节都是打动观众的地方。节目将拍摄地点设置在偏远的乡村或条件艰苦的地方,颇具有“患难见真情”的味道,受到大众的喜爱。
二、共同的话题——父性教育
父性教育的召唤是《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节目当中的明星爸爸们一改往日工作繁忙的状态,与孩子在乡村中单独72小时的生存体验,不仅与孩子通过心灵上的沟通增进了感情,也展现了父性教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性具有温柔、细心、感性的特性,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父性虽然从生物意义上来说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作为家长身份的父亲却往往是养儿育女的局外人,母亲更多的是担当孩子成长历程中规训的实施者,“慈母严父”俨然成为“严母慈父”,而就算是慈父也往往成为“在场的缺席者”。现代社会中男性在担当父亲后又往往意味着“养家糊口”身份的开始,在生活、工作以及家庭的压力下,父性教育的普遍缺席似乎成为了当下的通病。
湖南卫视金牌制作人谢涤葵正是抓住当前社会中的这一缺失,将父性教育与节目中的野外生存和游戏等结合,实现了节目的寓教于乐。节目组安排了五对明星父子(女),他们在社会中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且各有千秋,然而在节目中他们是共同的身份——爸爸。在这相处的72小时里,父性的阳刚、果断、理性等特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的一次次进步和改变也印证了父性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说,《爸爸,去哪儿》这种寓教于乐的特性也是其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
三、 完美的搭配——商业元素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还在于其完美的商业性包装。首先,明星嘉宾是收视率的保证。“星二代”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明星父子(女)的同台亮相正是迎合了大众的这一心理,另外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父子(女)关系的不如意在这一节目中得到了想象性的满足。再次,动画式处理是节目趣味性的保证。节目的真正主角是孩子们,节目后期处理时,在展现孩子内心世界时,多用的是趣味性的动画式的字幕,让观众啼笑皆非。节目中的一大亮点就是用与孩子平视的视角,挖掘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满足了同龄观众们“小大人”的心理。另外,有节奏的配乐也是节目让人喜爱的重要元素。由爸爸和孩子的对话形式完成的同名主题曲成为各大网站推荐的歌曲,其背景音乐选择与父子(女)的节奏也是一致的,如《what is dancing》、《愉快的桥》等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也不乏真情。总的来说,商业性包装是《爸爸,去哪儿》节目成功的重要砝码,也展现了湖南卫视制作栏目的深厚功底。
四、 创新的视角——野外综艺
“野外生存体验”是《爸爸,去哪儿》的创新之处。中国的电视栏目只要一种栏目走红,同类型的栏目就会一涌而上,直到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引自国外栏目版权的《爸爸,去哪儿》,没有“真人秀”中的表演成分,没有预定好的剧情。相较于20年前就已经兴起的《正大综艺》等户外拍摄,当下的户外栏目多的是大投入、大制作。野外拍摄团队和难度都要远远大于室内拍摄,不确定因素和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也较高,节目本身的“冒险探奇”特点也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元素。
五、 战略的眼光——营销策略
一、引领内容方式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辟地回答了为何沟通、沟通什么、怎样沟通这三个问题。(表1)
二、制约因素剖析
1.学校家庭认识错位
家校缺乏有效沟通,粗看是由教师工作不主动造成的,但细想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由学校、家庭认识错位使然。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其它方面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从学校方面看,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造成了家校沟通的内容极其单一,仅仅只限于督促学生的文化学习上。
2.教师缺乏沟通技能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颖的学科,沟通是其中的一种高深艺术。然而,纵观高校培养体育师资所开设的课程来看,没有一门功课是专门培养体育教师进行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还有,在职师资培训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对家长沟通往往套用教师对学生的方式沟通,导致教师与家长“面和心不和”,这就造成了体育老师不会与家长进行高效沟通的现状。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在美国,家校沟通及指导正常运行有其严密的法律保障。这些权利被认为是美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我国,虽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以及一些全国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都规定了家长有权利和职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更多地是宏观上的指导,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规定,也缺乏相应及必要的标准、评定的考核制度。
三、改进策略
1.更新思想观念,积极促进家校沟通
尽管党和政府已在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指示,但教育部门在家庭教育所做的工作远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其根源在于:教育部门认为这是一件可重可轻、可有可无的附带性的工作。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政府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家长参与。
2.加强专项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针对体育教师缺乏对家长沟通引领能力的这个现实,有关部门在为体育教师工作“减负”的基础上,应加强教师的专项能力的培训,编写培训教材,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沟通艺术,让“五心”(即尊重心、合作心、服务心、赏识心、分享心)深入教师心田。教师只有具有这“五心”,才能高效沟通,尊重家长,学会赏识,与家长不断地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目标、分享一切值得分享的东西,才能切实提高家长与教师相互沟通的积极性。
3.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沟通高效运行
首先,应健全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立法细化,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教育权利,让学校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制度化道路。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制,将家校沟通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校本研究,创建多元沟通体系
学校掌握着教育的主导权。据此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沟通方面的校本研究,创建多元的家校合作体系。方法有很多:一是学校加强宣传,提高家长认识;二是学校通过增设类似“全家总动员”的亲子比赛项目,吸引家长关心;三是创设多渠道沟通平台,如校信通、网络家校博客,QQ群等;四是家校联动,吸引家长主动参与体育教育。如让家长参与学生学业评价、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家长督促完成、组织家教经验交流会等。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沟通氛围
各级政府部门既要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文件,完善管理体制,下拨专项资金,并使之形成制度;又要加大宣传体育力度,清除社会的偏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家校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