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存在的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中职;德育;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17-02

中职德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陶冶情操,进而能树立正确人生方向,其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就业等多个方面。虽然德育是一门学科,需要传授知识,但其本身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相比,其目的性远远大于工具性。对于中职德育教育而言,应更关注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认同、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求智的同时进行人格积淀。

在学校开设德育课已有多年,引起广大教师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并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丰富了德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也为德育的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但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成效不足以适应新的变化。那么,中职德育教育怎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实现德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从分析开展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

一、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应从中职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探索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方面。

(1)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社会阅历有限,一些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等存在诸多问题,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2)缺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关。有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很少,因而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只好由爷爷奶奶代管,结果过分溺爱。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必然导致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出现偏差。这样,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就容易养成不良品德。

(3)社会偏见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上对中职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学习不好、品行不端的差生,对中职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将一些可以通过关心、引导从而教育成优秀人才的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2 学校方面。

(1)德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令人担忧:一是多数学校比较注重专业技能、重文轻德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学生对学校的德育普遍持抵触和反感情绪;三是部分企业重技轻德的录用原则导致学校和学生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些现象都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德育教师工作经验、知识积累较欠缺。目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大多是普教转型或者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么照搬或借鉴普教经验,要么凭借所谓的“师道尊严”在工作中靠“灌输”、“利诱”或“威逼”,忽略了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想特征、个性心理等与普教的差异,造成工作实效不高,甚至适得其反的后果。

(3)德育课程特色不明显。中职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德育课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没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有的德育课老师甚至只会讲条条框框,照本宣科。

3 社会方面。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存在许多消极影响。如颓废的流行音乐、网络和影视节目,极端化、物质化、金钱化的社会风气等,使得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缺失或错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由于中职德育教育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再加之中职生文化素质还有待加强,导致厌倦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造成逆反心理,抑郁、消沉,抽烟、打架、上网、早恋现象屡禁不止,给中职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转化措施

面对中职德育工作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采用以往一贯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已明显不能适应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学生方面。问题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推动力。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最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精神: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允许学生有各种奇思异想,但必须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并倡导“自由、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

(2)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比较懒惰,课堂上不愿积极思考,更不愿回答教师的提问,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引起探究欲望,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教材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特别是一些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热点,以及发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可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探索、发现;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布疑、激疑、质疑和存疑,让学生自主释疑、解疑。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和职业水平。随着中职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生源素质的下降,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者之间的矛盾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应首先加强对德育师资的培训,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经验交流。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如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建立经验交流机制等,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促进德育工作手段的转变,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2—0024—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笔者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很多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较差,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必须花大力气重视和解决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落后局面。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做以简单分析。

一、跟不上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农村中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规律,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

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

二、跟不上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由认识支配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长发展得更好。

我们从事德育工作,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任务,更不能把它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三、跟不上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篇(3)

1.重智轻德现象严重,德育思想观念落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软弱无力的当代中国教育现实,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级学校“智育首位”的做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生家长方面,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告别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农民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就是砸锅卖铁、要饭,也要供孩子上学”。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更高的期望,不论是学校开家长会还是家长单独校访,家长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子女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班、在年级排列多少名,问得最少的是思想道德情况。甚至出现开家长会时,极个别家长拿了子女的成绩单后就离开学校的现象。在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将学科教学工作视为中心工作,视学科教学为学校生命,学校一切安排都要为学生成绩让路,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甚至只强调学业成绩而忽略其他。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思想认识、道德意识等力一血出现问题,也会一味迁就。

2.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基础道德欠缺,对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一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网络等大众传媒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黄、赌、毒,以及暴力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农村小学,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德育非常不利。例如,一些黑网吧、黑游戏厅等违法对小学开放,对学生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而在学生基础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3.德育工作方法简单。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表面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明确目标,突出内容。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按照此目标要求,小学德育的内容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根据不同年级,德育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品德认识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的特性,更适合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法纪道德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品德认识的自觉性、坚定性、独立性都有所加强,这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则能更有效的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法纪道德教育的开展。

篇(4)

一、中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学生就业率,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校教育工作主要是以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研究为主。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学生的德育评价都流于形式,片面地以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评价依据,没有将德育纳入评价体系中,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德育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教育机构。部分学校对于德育工作没有将教学资源分布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明确的规划,工作没有明确的思路,制度不完善,工作过程不规范,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中职德育教育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完善中职德育教育工作。

二、中职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落后

中职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就业率,而对德育教育则不够重视。在工作中,本人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教育观念仍是传统的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主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没有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教学中。因此,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德育重要性。

(二)教育方法不恰当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还是侧重从形式上进行管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放松了对学生的关心,没有将知识教授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是有缺陷的。本人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发现品德不良的学生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引起的,他们比较注重义气,但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三、中职德育教育对策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教师及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学校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

(二)加强德育法制教育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具备较高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明辨是非,判断正误,有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三)加强校风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校风是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对学生的精神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校风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风中学习,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校风对于德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校都应注重建设良好的校风。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其个性良好地发展。同时,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符合自己的德育目标,对学生取得的成就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应该充分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道德要求,为学生德育教育指明方向。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在具体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中职学习德育工作更加完善,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幼儿德育;问题;策略

一、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在德育教育时的奖惩方法不合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物质奖励或者语言鼓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奖励的恰到好处,就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惩罚的不合时宜,就会对幼儿的内心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纪较小,思想不成熟,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幼儿教师要反复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以争取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还小,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不懂”,这种想法首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也会使教师的威信严重削减。

(二)幼儿德育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改变

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上,即确保幼儿在幼儿园里不出安全事故,其他事情都不重要,这也就使幼儿德育工作成为空壳。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所以经常会觉得每天说很多废话,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并无创新之处。对幼儿的德育工作要开展到实处,切实将幼儿的道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幼儿负责。幼儿园的任务是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态度和道德观念,让幼儿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的好习惯,帮助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都是“主角”,而幼儿只是教学的“配角”。幼儿在幼儿园里被教师管理的规规矩矩,没有太多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得幼儿的天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潜力的挖掘。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课堂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给幼儿发挥的空间。而且,幼儿教师应明白自己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健康成长,而不是把自己凌驾于幼儿之上,让幼儿丧失拼劲和闯劲,成为唯唯诺诺的“小绵羊”。

二、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想在幼儿德育教育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注重平时教学中的榜样作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也应该从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选择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进行任教,才会给幼儿德育带来生机。同样是教幼儿拾金不昧这个道理,有的幼儿教师只是告诉幼儿看见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要捡,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捡。而有的幼儿教师就会告诉幼儿别人丢东西一定很着急,如果我们将捡到的东西据为己有,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现,会给爸爸妈妈丢脸的。当我们捡到别人丢的东西时要第一时间交给教师或者家长,想方设法找到失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理解什么是拾金不昧,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二)科学开展幼儿德育内容,优化实施方案

幼儿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需要幼儿教师进行鉴别,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对幼儿进行德育需要遵循德育的规律,每一个良好的品德都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幼儿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大胆创新教学思路。比如教育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时,祖国家乡对于幼儿来说就太抽象了,在他们看来祖国和家乡是遥不可及的,这时需要幼儿教师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幼儿身边的人或者事入手,由近及远,一点一滴的给幼儿渗透,帮助幼儿理解祖国和家乡的概念,从而使幼儿爱上祖国和家乡。同时,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保护幼儿的心灵不受伤害,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三)幼儿园与家庭同步教育,将德育渗透在生活中

幼儿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辅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教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有的家长自己都随便横穿马路,怎么能够教导好自己的孩子呢?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就会出现溺爱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德育工作。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合作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争取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较高道德水平的孩子。综上所述,幼儿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幼儿,并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教给幼儿最权威的知识;要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氛围,将幼儿德育工作常态化和生活化;要尊重幼儿,爱护幼儿,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幼儿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

作者:闫丽文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德育 指导 幼儿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 步的同时,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 重实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物质待遇的优劣作为衡量 一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 ,而把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置于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希望藉我国丰富的道德遗产,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以原则的形式加给儿童,也不管适 应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把"忠孝"、"本份"、"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干事"等思想灌输给儿童。诚 然,你我们有优良的道德传统,但现在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继承,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涵义,即道德 价值的现代化。

现阶段在幼儿德育任务的确定中存在着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怎样使幼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 具备适应下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如何能使他们免受或少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备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实施幼儿德育的过程中,仍有几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不仅会对幼儿良好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也增加了幼儿德育的难度:

其一,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 重幼儿主体性,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架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 ,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无一点闯的 精神。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呢?

其二,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 切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理由是,孩子年纪小,应避免出危险;上学的孩子功课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负担。 这样做,似乎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懒惰、不爱动脑子、事事依赖他 人的习气。另外,还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使幼儿从小到大毫无 竞争意识,如此下去,又如何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

其三,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等。一些家长还把金钱观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让孩子完成作业给多少钱,帮父母干一件家务给多少钱,考第几名给多少钱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使孩子错误地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社会现状和经济潮流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现阶 段,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不妨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正面地赋予幼儿德育新的观 念,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从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合作、公平 竞争等能力入手,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此,幼儿德育可否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培养幼儿参与、竞争的能力

要使儿童将来具备竞争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培养他们自强、自立以及吃苦耐 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勇气。如让他们从小锻炼与伙伴的公平竞争,不轻易放弃目标,以培 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要将孩子闭塞在小家庭或一个小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培 养出呆子、蠢才。

2、人际关系的指导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结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 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就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德育内容。再则,在竞 争的社会中,合作的精神愈显可贵,它是关系到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在这点上是很 薄弱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往往把孩子关在家 中,孩子之间从小缺乏合作的机会,合作的精神也就难以培养,孩子所表现出的要么是争强好胜、任性自私, 要么是郁郁寡欢、自甘落后,至而随波逐流,因而教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对儿童性格的指导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 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 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 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转贴于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 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 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 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