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6:53: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流动性过剩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
3、我国外贸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
4、加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5、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研究
6、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原因因及对策
7、新形势下我国外贸环境的新变化
8、河南省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qdii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0、中部崛起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1、河南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和发展对策
12、我国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1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问题思考
14、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15、新型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
16、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7、区域贸易安排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贡献与挑战
1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影响与对策
19、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效应分析
20、国际外包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
21、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和趋势
22、贸易顺差:通货膨胀的诱因分析
23、欧盟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与启示
24、标准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影响
2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
26、产业集聚与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
27、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
28、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29、全球电子商务模式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30、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1、河南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32、河南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与对策研究
33、河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4、河南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5、河南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6、河南进口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
37、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38、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39、试析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技术外溢效应
40、cepa对河南省外贸发展的影响
41、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42、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
43、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44、“10+3”框架下的中日韩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45、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
46、对外贸易与产业集聚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
47、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48、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河南省旅游服务贸易研究
49、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
50、论fdi与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51、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分析
52、试析对外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
53、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探索
54、中印外贸发展战略比较浅析
55、河南省跨国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56、河南省出口农产品(食品)绿色营销问题分析
57、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58、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59、我国进口贸易依存度提升问题研究
60、我国对外贸易协调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6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62、西方对华出口贸易限制的新动向研究
63、我国通货紧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64、我国贸易救济问题研究
65、涉外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
66、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67、中国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研究
6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69、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70、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
71、劳工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72、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
73、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74、试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际营销定价关系
75、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76、浅析中美经贸关系
77、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78、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79、对外开放战略与中部崛起
80、试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81、试论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82、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约束条件
83、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及约束条件
84、我国资本外逃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85、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其现实可行性
86、论当代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87、论战略产业保护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8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89、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
90、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91、论中美贸易逆差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
92、论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
93、论跨国公司转移作价的方法及其防范措施
94、论跨国兼并与国际垄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95、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
96、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调整研究
97、论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98、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分析
关键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战略
经济体制转变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如果一直按照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发展,我国经济很可能会一直停滞,很难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度,选择有效的、可行的发展战略进行再次转变,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和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选择作详细论述。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2年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都保持着持续上涨的趋势,并在同一时期内连续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了大量的积累,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越变越好。当然,在同一时期,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之后,不只国内生产能力有了提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上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上。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递增,已经完全取代了德国和日本两大传统贸易大国的位置,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进出口贸易大国。
2.在外资投资上。一直以来,我国对海外投资的重视度就很高,且在实际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很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是吸引海外投资最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
3.在外汇储备上。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一样,我国外汇储备金额同样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态,且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通用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以上是我国当前对外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体现出了我国对外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在新形势下,当我国对内经济体制发生改革,对外经济持续增长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后,一个异常严峻的问题显现出来了。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还能沿用多长时间,是否需要转变?尤其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口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我国对外经济以及对内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在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开始出现弊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变得极为迫切。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
从对外经济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来看,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以及对外金融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对其作详细的分析。
1.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笔者认为,在对外贸易方面,可以先构建一个系统、可行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体系,并有效实施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比如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战略等。
其次,在构建好国家发展战研究体系之后,要进一步分析我国各行业的贸易发展现状,了解国家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概况并探讨其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转变我国对外货物的贸易发展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货物的利用价值,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益这一目的。
2.对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转变。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样,转变我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时,也要先站在直接投资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直接投资当前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产业直接投资发展的未来前景。然后根据分析统计结果,建立相应且可行的国家发展战略,并予以实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际对外经济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是壮大对外投资经济,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对外经济直接投资时,首要任务是先探索出对外经济直接投资的整体性布局战略,这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政界、企业界以及学术界各大研究人员表示,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我国ODI战略布局,并结合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分析结果,最后得出符合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要求的,只有“超所有权优势”理论。
另外,各业界人士探讨出转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一,加快转变对外直接投资的观念。转变现有的较为不适的对外直接投资观念,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以期最大限度的吸引海外投资;二,最大化限制外商对高污染产业的投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严格做好外商对高污染产业的投资;三,颁布国家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做好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3.我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选择。在对外金融方面构建和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的对外金融发展战略和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存在缺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切入点的选择, 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来构筑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机制, 进而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要有效地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综合考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双重因素, 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展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三、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这意味着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 去研究在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长期又可以做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研究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高越,高峰.产品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0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对策
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2013年度开放课题(课题编号:SK20130090-34)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8日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阶段,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多年来一直采用技术引进模仿的发展模式,一些重要的产品和工艺技术主要依赖于从国外引进。而许多先进技术引进后,一直停滞在消化阶段,这直接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如何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发展现状,找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的内涵
技术引创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技术创新的方法。根据技术引创的概念和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及特点,可以得出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是指装备制造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随后在此基础上对该技术进行创造,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企业不仅仅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且能够完全消化吸收该技术,还能够对该技术进行再创新,通过再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掌握其核心技术,进而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2011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有301,489个,其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有111,580个,占总制造企业比重为37%。其中,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平均占企业总数的64.72%,而进行技术引创的企业占技术创新企业总数的14.88%。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技术创新在整个装备制造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技术引创能力还比较弱,还有待于加强。
从2012年装备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可以从技术引创资源投入和技术引创产出两个方面分析:
1、从技术引创资源投入分析。从人力资源存量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要人员。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0万人,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合计值的59%,比2011年装备制造业科技从业人员占总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合计值的比重上涨了2%。从资金投入看,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用于引进技术经费投入24.7亿万元,占所有行业引进技术经费的62.78%,消化吸收经费投入7.3亿万元,占所有行业消化吸收经费的46.83%,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投入0.24亿万元,占所有行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投入的34.10%,技术改造经费投入0.82亿万元,占所有行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32.43%。
2、从技术引创产出看。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为6.22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3.8%。新产品销售收入6.31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4.70%。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较大。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总量为26.37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71.3%,专利拥有量为14.05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72.09%。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最多。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存在的问题
1、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引进规模逐步扩大,技术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及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不论是在数量、金额还是在技术含量和消化吸收能力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在2011年,我国高技术引进经费为24.7亿万元,而消化吸收7.34亿万元,仅仅为技术引进费用的29.7%,我国技术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相比为1∶0.297,与处于相同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显然,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先进设备的引进,而欠缺必要的消化吸收费用,致使新的生产设备在投入生产后,会在关键部件等方面受制于人。
2、引进技术重模仿、轻创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于引进。但是有相当部分企业重视技术的模仿,而轻视技术创新,使得大量引进的先进技术,没有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依然长期依赖于国外的先进技术。
3、在技术引创过程中重视引进资金、轻视引进技术。在当期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仍然过分重视国外资金的引入,而且主要是重视外资的引进数量而轻视引进质量,重视资本的引进而轻视技术的引进,这直接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引进的技术含量较低,有些专利可能已经过期,有些技术可能已经被淘汰等等。由于缺乏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低端,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三、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其次,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要给予政策支持。对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逐步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建立再创新产品的投保制度;最后,在土地使用方面,优先安排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用地,对于高新技术项目、重大装备项目用地实行优先原则。
(二)加强各方资金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是相互结合的,我国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的经费比例为1∶0.297,远远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只有加大对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才能够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对传统优势行业要增加技术投入和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合资合作等途径提高技术水平。
(三)加强人才培养。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外企业纷纷减少投入,这正是我国企业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良机,必须紧紧抓住。应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招引人才,用更为开放的视野、个性化的服务,引进高端“两栖”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红霞,刘遵峰,张春玲,宋博.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生态经济,2013.4.
关键词: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技术、运用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后,“低碳”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我国建筑业相关能耗已经超过工业跃居第一位,能耗量高达 46.7%,且与建筑有关的污染占到34%[1]。因此,迫切需要建筑业由对低碳的关注转变到对低碳的行动。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对低碳建筑的研究:赵黛青、张哺、蔡国田(2010)结合国外低碳建筑发展的部署与研究状态,从宏观政策和统筹管理、技术发展路线图、相关配套服务机制等理论上阐述了低碳建筑发展的可行路径[2]。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2010)从经济发展、节能等方面提出建筑实质性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是发展低碳建筑的根本手段[3]。倪韬(2010)分析了发达国家低碳建筑的发展,及其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来阐述我国应该借鉴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必要性[4]。类似这些学术研究在持续不断的推进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从实质上提出促进低碳建筑发展的手段。而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所以要率先发展低碳建筑技术。
因此,本文从低碳建筑的发展情况研究低碳建筑技术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类似的研究,旨在加强低碳建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2“低碳建筑”研究现状
2.1文献搜集概况
本研究中所用的文献是通过中国知网上所检索到的。具体操作过程:打开中国知网首页——点击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所出现的页面上出现“期刊导航”的“标准检索”:1、输入检索控制条件:期刊年期时间为1990—2011,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来源期刊、支持基金、作者及作者单位都是精确的方式。2、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主题分别为低碳建筑,低碳技术也是选择精确方式检索。其中在关于所出现的低碳技术的文献里,只选择了篇名含有低碳技术的文献,针对低碳建筑这些文献比较有针对性。
2.2总体情况
通过文献分析低碳建筑的发展,初步按文献按发表时间角度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1、2008.5---2010.1这个时间段关注点是低碳建筑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对建筑向低碳建筑转型的现实现状分析及建议,要求相关政策的制定
2、2010.1---2010.6这个时间段注重低碳建筑的发展,很多企业注重建筑中减少碳的排放,提高建筑业中的优势。
3、2010.7---至今,目前这段时间,为实现低碳建筑,着重低碳建筑技术的创新,运用,推广。到现在为止,建筑领域内出现了很多低碳建筑技术,有部分运用比较成熟,但是也有部分运用条件不成熟,原因有很多以至于不能及时得到推广运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建筑业的经济发展占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会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社会呼吁“低碳”的声音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低碳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而国家、企业也分别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节能标准、策略。而在执行过程中,关键还是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心理及行为。只有这些利益主体在国家、企业相关策略要求下采取行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做好管理工作才能跟好的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在此将文献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策略、行为、管理等7个方面分类。
表1 文献统计
“环境”指周围影响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生活、生存空间的综合事物。
“资源”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自然资源。
“经济”指的是低碳建筑的经济性评价与分析之类。
“行为”是与低碳建筑有关的各个利益主体心理及行为。
“社会”指的是群体态度、社会管理等。
“策略”指的学者们对低碳建筑提出的相关策略,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
“低碳建筑管理”指自建筑设计开始,经建造,使用至最后运营维修中整个过程的管理。
2.3研究发现
通过分析文献发现,现在大部分学者研究的热点:首先,人们对于低碳建筑的态度、关注以及社会管理。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关注低碳建筑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其次,由于目前国内高耗能建筑所占比例95%以上,与建筑相关的污染占到了34%左右,有部分学者从资源、环境这两个角度研究低碳建筑。最后,还有学者从与建筑有关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心理及行动探讨建筑的低碳发展,并提出相关的策略。相对热点来说,只有少部分的学者研究低碳建筑管理这方面。其中还有研究的关键点是低碳建筑技术,也是目前的难点。
3 “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3.1低碳建筑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国际建筑界的低碳发展趋势,中国高耗能、高排放的建筑已经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已逐渐向低碳建筑转型。但是目前情况,低碳建筑在国际范围内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国内则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和实验阶段[5]。如何更好的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基本已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6]。技术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只有运用低碳建筑技术,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碳建筑向低碳建筑的转型。
3.2低碳建筑技术特点
低碳建筑技术就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用于建筑各个阶段能使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各种技术。
设计阶段:有利于源头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解决能源浪费问题。
建造阶段:在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全面考虑施工环节中各方面有利于建筑减碳、节能。
使用阶段:在建筑建成之后,综合运用时考虑建筑废弃材料、室内、室外、厨房、垃圾处理以及智能建筑各个处理过程中运用的技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运行与维护阶段:在建筑运行和维护这环节也是不可轻易忽视,至关重要的。辅助前面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等阶段阶段,同时在运行维护阶段也要做好降低碳的排放量,节约能源。
3.3低碳建筑技术不足
目前我国低碳建筑技术成果显著,但是仍存在着部分不足:①我国技术基础相对落后,与国际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②研发技术资金不到位。③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完整,低碳宣传力度不够,群众意识不强。④有些技术成本过高,开发商为追求高利润不采用低碳建筑技术。⑤盲目借鉴国外经验运用低碳技术,以致造成高碳建筑的后果。⑥市场上出现低碳产品不合适。
四、结论
本研究认为低碳建筑技术应该提升层次,不止运用到建筑上,而是更宽泛。
课题的研究可望为其他地区推行相关技术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孙懿.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和措施[J].上海房地,2010(6): 23-25.
[2] 赵黛青、张哺等.低碳建筑的发展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0(2):47-49.
[3] 龙惟定、白玮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建筑经济,2010(2):38-40.
[4] 倪韬.浅谈低碳建筑先进技术[J].山西建筑2010(30):262-264.
[5]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migitation.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Ⅲ.To The Fourth Assessment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银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外的改革经验,我们可以得知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会有更多自主经营的权利,例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规定银行的利率。因此,不少商业银行试图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更多的存款,以降低贷款利率、获得更多优质客户。但这会造成存贷款利差的降低,而存贷利差是收入利润的主要来源,其降低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应逐渐进行业务创新,革新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实现多元化的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首先,存贷利差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其中利息净收入要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时,负债的稳定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及中间业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银行经营的亏损状况。近几年,一方面有商业银行负债过于依赖存款、负债波动幅度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尽管央行逐步放松了存贷比考核限制,但存款仍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息的主要根基,随着存款利率差别化,行业间的竞争激烈,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第二,以投资银行业务、理财业务、电子银行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发展迅猛,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焦点。最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仍未改变,仍以大中型企业客户为主,缺乏对中小型企业的投资。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利渠道不足,营业来源单一,过分依赖传统的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重较低。第二,商业银行的投放对象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为主,贷款投向行业高度集中,投资风险高。第三,家庭投资理财观念提高,理财产品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我国的理财产品种类较少、缺乏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有时不能与市场客户需要匹配。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
存贷款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来源,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在央行制定的基础利率上根据自身情况决定银行利率。银行利率自主决定会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缩小存贷利差、压缩企业盈利空间。第二,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发展迅速,企业及个人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的依赖性降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
(二)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
我国金融业同质化严重,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性。各商业银行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为了改变营业种类、营业来源单一的现状,必须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同时,创新理财产品,开拓银行盈利来源。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
第一,商业银行需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波分析金融市场,调查客户群需求,以研发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业务,深入发展财富管理、理财业务等具有新型盈利能力的业务。科学地组合金融产品,丰富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第二,拓展新型金融工具,创新还款方式、担保方式、服务手段,引进企业财务咨询顾问、投资银行等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第三,创新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近生活、方便、快捷的服务,满足客户日常需求。
(二)优化信贷投向结构
首先,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提升盈利空间,分散投资风险。其次,增设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特色支行,专门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发展,针对不同领域的中小微企业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服务,在解决中小微企业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的同时,提高营业收入。
(三)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网络化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线上金融服务。例如,可以为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客户提供资金托管、贷款融资、支付结算等专业性较强的金融服务。发展电商金融不仅可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深化政企和战略伙伴间的合作
商业银行与政企和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可以更好的整合客户资源,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例如北京银行与广电局和文化局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保障了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经济效益,提高了银行的软实力。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在改革中受到冲击,但改革也为商业银行的创新注入了活力,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现状,并就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如下策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网络化服务、深化政企和战略伙伴间的合作。希望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国内生产总值 宁夏
一、引言
经济外向型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将本地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融入更大市场,实现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和人才的流动与配置,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2012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为22.17亿美元;其中,出口16.41亿美元,进口5.76亿美元。过去十年(2003―2012年,下文同),宁夏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4%、21.28%和23.49%。实际利用外资由0.72亿美元增加到3.48亿美元,年均增长25.29%。
宁夏作为内陆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大力发展地区外向型经济,认识和研究经济外向型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对于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
经济外向型测度有不同的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便于和全国的比较,笔者选取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二个指标用于测度。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其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表1为过去十年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及进口依存度计算值。
外资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表示一国或地区吸收利用国外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标志之一。表3为过去十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及外资依存度计算值。
通过上述二个指标对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以及与全国同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
(1)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的情况下,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外贸依存度年均下降6.06%,出口依存度年均下降6.67 %,进口依存度年均下降1.74%。且宁夏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达到68.9%。
(2)在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的情况下,宁夏外资依存度也以年均0.97%小幅下降。2009年之前六年外资依存度平均为1.57%,之后四年外资依存度下降到平均0.87%。
(3)全国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49.2%、26.46%和22.76%,宁夏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7.8%、5.16%和2.6%。宁夏仅为全国的15.8%、19.5%和11.4%。
(4)全国外资依存度年均为1.68%,宁夏外资依存度年均为0.84%,为全国的二分之一。
三、宁夏经济外向型分析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根据过去十年宁夏对外经济公报数据,以下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其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几个方面对宁夏经济外向型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
1、出口产品结构
宁夏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机电、纺织品、碳化硅、钽铌铍及制品、机床及铸件、羊绒纱线、铁合金、金属镁和轮胎等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0.58%。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5.78%。过去十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31.5%,但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下降0.9%。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0.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8%。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达5.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3.2%。过去十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18.2%,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增长153.3%。这表明,过去十年宁夏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出口额近三分之一,与进出口总额保持同步增速。机电产品占出口额比例连续稳定增长,占出口额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33.2%。
2、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度
宁夏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2008年,对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进出口分别为8.43亿美元、4.54亿美元和2.17亿美元,分别占年度进出口总额的44.79%、24.12%和11.53%。对阿联酋、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等新兴市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出口3.77亿美元,占年度进出口额的20.02%。
3、出口商品贸易方式
宁夏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过去十年一般贸易额年均约占出口额的95%。
4、外贸主体
宁夏对外贸易主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2007年,私营企业出口4.0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7.0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4.96%;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额的47.85%。尽管近年来外贸主体情况有所变化,但就2007年与2012年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宁夏外贸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二)利用外资
表3、表4数据表明,过去五年,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外资依存度的差距在缩小。五年的比值分别为35.0%%、38.8%、50.0%、66.6%和69.2%,说明宁夏利用外资规模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宁夏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不高,2012年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31%,外资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三)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
根据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方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宁夏出口产品绝大都是工业产品,其工业增加值计入GDP。即:
工业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
尽管过去十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21.14%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第一,出口产品总产值规模小;第二,受下游原材料、本地劳动力成本、全程物流运输费用等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带来中间投入部分增加,并由此减少增加值规模。因此,在地区GDP基数大、增速较低,出口增速高、基数小的情况,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导致出口(外贸、进口)依存度随之下降,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能力显现出不断弱化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宁夏经济外向型的特征:
1、出口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机电和其他初级产品;一般贸易约占进出口总额95%;出口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占出口总额的47.85%;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市场。
2、过去十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1.9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全国外贸依存度的差距逐年扩大,与全国外资依存度差距在逐年缩小。
3、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逐年下降表明对外经济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在弱化。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宁夏对外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较小。
四、影响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以人均进出口额和人均利用外资额,能够反映和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过去五年,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2234.2美元,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301.5美元,为全国的13.5%。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23%,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86%,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3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75.4美元,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37美元,为全国的49.1%。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9%,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2.27%,为全国年均增长率的7.8倍。
(二)产业层次较低,外向型产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 0.6:1,远低于全国1.2:1的水平。产业体系不健全,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和有效的农产品出口能力。
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例过高。2012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24亿元,其中,重工业增加值719.7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98.45亿元。轻重工业结构为12.04:87.96,与2009年轻重工业结构16.38:83.62相比,重工业增加值还在逐年增加。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就超过 70%以上,“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
(三)对外经济结构有待完善提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重点出口商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是制约宁夏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围绕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从贸易方式创新、新兴市场开拓、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建立外贸聚集地、构建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对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体系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
(四)政策导向不足
2005年,宁夏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区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出口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协调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等,通过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和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高耗能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及时为企业提供退税、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等在内的若干具体措施,但就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与显现出来。
五、发展策略
宁夏发展对外经济既不能照搬东南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之路,又不能长期保持已有的对外经济形成的竞争优势,必须在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中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一)利用地区各种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内资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二)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加工贸易一般会伴随着外资的流入,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以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带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既可增加对外贸易额,提高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增加利用外资额,提高外资依存度。
(三)充分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把宁夏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构建宁夏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体和平台。
(四)建立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近年来,商务部已在全国认定了200多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基地其上下游产业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并且有公共的检测、设计研发、培训、商品推介、电子商务平台等。宁夏应立足自身特色与对外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实施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建设,带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提高。
(五)目前,总人口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高度,宁夏应主动出击,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体系,开拓面向中亚、东欧、俄罗斯与欧洲大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六)发挥政府职能和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开拓,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产业、资本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发与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七)政府应该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出台与落实实施系列、完整、配套的发展规划、政策指导及实施细则等。
六、结语
宁夏作为一个主要依赖资源发展的省区,在全球和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以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现有对外经济为基础,创新性、制度化谋划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不断探索和开拓宁夏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思路、新办法与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王芳.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导刊,2012;10
[3]王宏丽.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事求是,2011;05
[4]万寿光.“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宁夏大学学报,第36卷第6期:2012;11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战略;金融危机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超级秘书网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显示超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其投资的途径是要约收购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进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组织重组等手段帮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采用适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退出并获得投资收益。
私募股权投资本身是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作为私募股权的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理性,来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尽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还比较严峻,但是中国的经济较世界来说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成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参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促进PE的长期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更显活跃。
参考文献
[1]栾华,李珂。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