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6:53: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7-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sonalized care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personality group (n=43) and routine group (n=43)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atients' admissions. Patients in the routin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and patients in personalit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sonalized care. The visiting time, first aid time, admission time, the diagnosis rate, and the success rates of transport and first ai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visit time (49.1±15.8) s, the first aid time (19.2±5.7) min, and the admission time (2.15±0.31) h in the personalit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 (94.2±21.7) s,(38.6±6.1) min and (3.03±0.37) h,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Personalized ca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心肌梗死是常?的一种心血管危重病,多种因素均会致使急性冠状动脉出现血液供给障碍,心肌在长时间缺血的状态下会导致心肌部分坏死,且由于急性心梗发作机制较为复杂,病情急,极易出现坏死,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2]。我院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研究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院前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接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其中个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44~71岁,平均(54.1±5.7)岁,常规组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45~71岁,平均(54.2±5.6)岁。所有患者的接诊症状均为腹部不适、呼吸困难、大汗以及胸痛,且满足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急性心梗相关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o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前急诊护理,医护人员在接到电话了解情况后前往现场,详细检查患者全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行18导联心电图,对患者的发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与患者表征施以常规抢救措施,主要的措施为吸氧、镇痛、建立静脉通路、抗血凝以及扩张血管,部分患者伴有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应对症处理。
个性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①及时出诊:制定妥善的出诊规范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当接到急救电话时应简明询问相关情况,及时派车前往,到达现场后查看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基础急救。②急救护理:在进行急救时,医护人员应当保证环境安静,严禁患者剧烈活动,部分患者胸部存在压榨性疼痛,因此在给药时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平缓情绪。在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帮助医师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建立额外的通路,奠定后期药物治疗的基础。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和检测,预防并发症,针对已经出现的并发症应对症处理,将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在案。③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患者的病情较急,且疼痛剧烈,患者在发病时会产生焦虑、消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急救和病情。所以护理人员应用言语和动作来帮助患者平复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保证急救动作快速准确,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充分信任医护人员。④转运护理:患者的病情被稳定且得到一定缓解后,应将患者转运至医院中进行深入治疗,在正式转运到医院前,应与患者的监护人或家属进行适当沟通,如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等,在患者家属和监护人的同意下才能够转运,且应在达成一致的第一时间转运。在转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通知院方进行接待患者的相关准备,指导患者平卧,不要移动,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性,对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密切关注,抵达医院后,院前抢救人员应该将患者的详细情况介绍给交接医生,如患者病情、体征和症状等,保证患者得到有效、准确的后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以及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比较
个性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2.2 两组患者的诊断率、转运和急救成功率比较
个性组患者的诊断率、转运和急救成功率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相关文献表明[5-7],急性心梗的临床死亡率较高,且预后不佳,此类情况与院前急救有紧密的关系。有数据显示[8],急性心梗患者在未入院的情况下死亡概率高达45%,因此必须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传统的院前急救更多的关注点在急救措施方面,如预防并发症、抗凝、镇痛、建立静脉通路和血管扩张剂等,而忽视了院前急救护理[9-11]。本研究个性组患者在原有的院前急救基础上,强化了护理措施,加入个性化护理措施。
【关键词】 急腹症误诊; 急症护理; 误诊护理
急腹症误诊是困扰医学治疗的主要误诊类型。由于急性腹痛的成因繁多,且多数疾病都伴有腹痛的临床表现,因此在急腹症临床诊断中极容易出现误诊现象。现阶段误诊主要出现在内科、外科、妇科等科室,死亡率为0.1%~4.3%。本文通过总结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出现的56例急腹症误诊患者,对其误诊现象及急症护理方式做进一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出现的244例急腹症患者,并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244例急腹症患者中,出现误诊的例数为56例,占总比例的22.95%。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19~62岁,平均42.7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48 h内就诊。
1.2 诊断方法 结合本院设备条件,对急腹症患者进行急诊分析后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X线、B超、ECG、HCG及腹部CT等,有些患者还进行腹腔穿刺诊断等[1]。
1.3 误诊情况 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被误诊12例,其中被误诊为胆石症感染3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6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急性阑尾炎误诊23例,误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3例、右侧输尿管结石4例、输卵管妊娠破裂1例;异位妊娠误诊7例,误诊卵巢囊肿蒂扭转3例、卵巢黄体或滤泡破裂1例、盆腔炎1例、急性胃肠炎2例;急性胰腺炎误诊8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5例、肠扭转3例;急性盆腔炎误诊6例,其中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急性阑尾炎5例。
1.4 急症护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急腹症误诊的急症护理方式都采用常规疾病护理、亲情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疼痛护理等护理方式[2]。
1.5 护理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对急症护理的满意程度判定,本次研究中护理效果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2 结果
56例急腹症误诊的患者治愈41例(73.2%),显效7例(12.5%),有效6例(10.7%),无效2例(3.6%)。患者对急症护理满意程44例(78.6%),一般10例(17.8%),不满意2例(3.6%)。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分析 疾病信息采集不详是出现误诊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首诊医生的主观判断是导致出现误诊的主要原因。据统计,72%的误诊都与医生的主观判断有关。另一方面,急性腹痛的成因很多,例如阑尾炎、妇科疾病、直肠溃疡等疾病都会产生急性腹痛,这也给医师诊断带来难度[3]。患者不配合检查也是导致出现误诊的原因。在本次研究中,3位异位妊娠患者因拒绝做尿妊娠试验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对[dylW.NET专业提供教学和医学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老年患者急腹症表现认识不足是老年患者检查中出现误诊的主要原因,同时,老年患者对病史诉说不清,不积极配合检查;敏感性差,腹痛不典型也会导致检查中出现误诊。在本组7例老年患者中,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和3例急性阑尾炎误诊均由上述原因引起[4]。止痛药物应用不当也会导致诊断出现错误[5]。部分临床医生对临床知识不熟悉,缺少足够的临床诊断经验;或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影响,急于使用止痛药物止痛,虽然暂时缓解患者疼痛,但掩盖了病情,导致误诊。在本次研究中,2例急性盆腔炎因使用止痛药,掩盖了病情,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3.2 急症护理在急腹症误诊治疗的方法与作用
3.2.1 亲情护理 亲情护理是心理护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亲情护理中,护士应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以期达到最佳护理效果。在亲情护理中,重点要发挥护士工作群体在护理中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真情服务,逐渐消除患者对就医的抵触心理,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奠定基础[6]。
3.2.2 常规护理 老年群体与女性群体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人群。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抵抗能力不断下降,身体功能正在消退,误诊会对老年患者造成更为严重中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妇科疾病直接影响女性患者生活质量,导致女性患者对误诊有更强烈的抵抗心理[7]。
在急腹症误诊的急症护理中要做好常规护理,对患者临床资料有更加真实、准确的认识。应做好检查工作,对于无法清晰表述自己生活情况的老年患者可从其伴侣、子女处了解信息;对于那些抵制检查的女性患者,要做好心理指导[8],并通过分析误诊的恶果缓解患者对常规检查的抵触心理。如果患者是育龄患者,可用尿HCG进行常规检查[9]。最后,不轻易使用止痛药物,在本文56例误诊患者中,由使用止痛药而导致误诊的例数为11例,占总比例的19.64%,因此要控制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如出现患者及其家属强烈要求使用止痛药物的现象时,医护人员要耐心讲解止痛药物对诊断的危害,并做好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依靠意志战胜疼痛[10];若患者疼痛难忍,可将情况反映给主治医师,由主治医师安排止痛药物与剂量。
3.2.3 观察护理 值班人员对疾病发作的分析,是早期诊断的基础。患者在医院的中出现的新症状和体征,说明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尤其是患者出现与本病关联不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常表示疾病出现变化或出现误诊,因此需要认真对待和观察[11]。
要注意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一些异常反应,要做好记录,为更正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少数护士缺乏职业修养,责任心不强,只单方面观察患者的临床现象,对患者疾病的变化熟视无睹,延误治疗时机。因此要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工作人员上班期间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多问、多察、多巡视、多记录。在观察中做到一察、二问、三查、四动脑、五及时[12]。一察表示要多观察患者临床现象,并将患者临床变化统计记录。在工作期间,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仔细观察患者的神志、皮肤颜色、排便现象等全身情况。 二问:问外伤史、月经史、病历史、腹泻呕吐史、感染史、出血史、接触史及发病前后的情况[13]。三查: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率变化、尿量变化与其他各项化验检查。四动脑:对所有检测结果、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所有资料对患者病症进行简单分析。五及时:及时将患者临床变化报告医生,并做好治疗准备。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误诊情况下,不但要对本诊断准确与否进行的判断和鉴别,还应对病员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预见能力[14]。
急症护理在处理急腹症误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做好护理工作。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对急症护理的满意度为96.4%,可见本院在急症护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向。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方式的统一,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为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卫平.急腹症228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报道,2012,3(11):119-123.
[2]仇武成.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62例教训[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4(10):62-67.
[3]张志标.急腹症误诊原因分析60例[J].中国社区医师临床分析(临床教训),2013,2(19):305-307.
[4]苏致华,杨世英.急腹症误诊21例原因分析[J].云南医药,2011,12(26):20-23.
[5]范新国.2例典型急腹症疾病误诊原因分析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误诊误治分析),2014,7(20):73-76.
[6]赵海梅.亲情服务在急症护理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护理研究),2011,9(4):99-100.
[7]王岩芹,徐伟刚.急腹症误诊出现后急症护理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8(2):209-210.
[8]汪明灯,张振伟.内科急症腹痛诊断的临床思维误区[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2,28(7):68-69.
【关键词】 妇科急腹症; 护理干预
妇科急腹症是常见的妇科急症,由于起病急、病程复杂、变化快,患者痛苦程度重,加上症状不典型、病史不清,临床诊治存在困难,若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笔者采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处理妇科急腹症,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年龄18~40岁,平均(28.5±3.5)岁;已婚69例、未婚31例;发病后1~6 h均入院,发病时长(2.28±1.78)h;经入院诊断,其中异位妊娠53例(53.0%)、宫外孕20例(20.0%)、卵巢囊肿蒂扭转12例(12.0%)、急性盆腔炎9例(9.0%)、卵巢肿瘤破裂6例(6.0%)。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66),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血常规检查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检查体征,并针对性采用辅助检查、妇科检查以助确诊,然后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处理方式[2]。本组10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开腹和腹腔镜。入院后护理人员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治疗。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 常规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就诊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抢救工作,例如保持患者的平卧位护理、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配血、止血、输血、术前准备及留置导尿管等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面色、意识变化、腹痛情况。休克者应注意保暖。
1.3.2 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 院前急救可以为患者争取急救时机,急救车作为流动的抢救室,应准备好各种急救药、急救物品、仪器和设备、人员,随时处于应急状态[3]。入院后迅速判断患者急性腹痛的性质、体征变化,根据腹痛的性质、体征选择半卧位或者侧卧位以缓解疼痛,未确诊前禁止使用止痛剂,避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治时机。由于急腹症手术难度大、粘连严重、手术创伤大,因此应估计术中出血量,提供依据并决定输血时机,当患者失血量达到800 ml或血红蛋白<10 g/L时常需要输血急救[4]。由于急腹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痛苦,妇科急腹症患者通常表现出严重的焦虑、忧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需要行急诊手术的患者还可能存在着对手术的疑问,因此,心理护理干预是临床护理干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系统培训的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心理干预能力,能够以亲切的态度接近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树立积极的信心战胜疾病,配合临床治疗。
1.4 观测项目 入院记录患者的主观疼痛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记录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后3 d再次评估患者的主观疼痛、SAS评分。疼痛评估分为4个级别:手术治疗后完全无痛为完全缓解;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睡眠不受干扰为部分缓解;治疗后疼痛缓解、用少量镇痛剂、睡眠轻度受干扰为稍微缓解;治疗后疼痛无减轻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疼痛评估与焦虑评估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手术情况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8.3±32.9) min、(7.5±1.2) d,观察组分别为(67.9±31.9) min、(7.2±1.0)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常见急性妇科疾病,大多数腹痛发生于脐部以下盆腔的位置[5]。救治妇科急腹症的首要任务是判断急性腹痛的性质、观察病情并采取正确处理措施,有停经史的患者若表现为单侧下腹部持续性撕裂样疼痛、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规则阴道出血、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腹部软性包块,提示可能为异位妊娠内出血;持续性全下腹疼痛,若同时有膀胱刺激、腹部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提示多为急性盆腔炎、脓肿;单侧突发持续性绞痛,疼痛向腹股沟、股内侧放射,腹部可触及肿块、积液征,则考虑为卵巢囊肿及其并发症[6]。
成功救治妇科急腹症患者的关键在于系统化的护理工作,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术中护理、心理护理能够急救成功。妇科急腹症起病急、发展快,因此规范的院前急救可以为患者争取诊治时机,在仔细评估病情并做好手术准备后,能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对于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焦虑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李彩芹,王卉芳,杨爱君.妇科急腹症298例临床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5):383-384.
[2] 汤素艳.临床妇科急腹症手术治疗42例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9,7(8):57.
[3] 马珍娟. 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 广西医学,2008,30(7):1109-1110.
[4] 李向荣,彭顺秀,覃丽华.手术患者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23.
[5] 张崇淑.妇科急腹症的诊断要点与难点.中国临床医生,2004,32(3):425.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80-02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性危重症,通常伴有程度不同的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因此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非常重要。本文为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
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抽选,随机抽样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干预组90例中,男女比例6∶4,年龄30~78岁,平均(52.1±1.6)岁;轻型急性胰腺炎68例,重型急性胰腺炎
22例;常规组90例中,男女比例7∶3,年龄31~79岁,平均(52.2±1.7)岁;轻型急性胰腺炎57例,重型急性胰腺炎33例。两组患者的疾病程度、男女例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胰腺炎疾病诊断,伴有程度不同的高烧、恶心、腹胀等症状;(2)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3)代谢紊乱、药物过敏者;(4)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基础化的预防感染、禁食、肠胃减压、营养支持等疗法,常规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如介绍急性胰腺炎知识,引导按时服用药物;干预组患者则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借助心电监护仪检测其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血气指标行吸氧处理,并适当调整氧流量,便于及时发现呼吸衰竭。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腹胀、腹痛等情况,若存在此情况,需检查腹胀的范围、是否压痛等,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处理[2]。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中,有效预防肠道功能衰竭的措施为肠胃减压、导泻,这就需要观察患者肠胃减压管是否处于通畅状态,详细记录引流物的总量、性质变化情况,叮嘱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肠内营养支持时,需观察食物注入后腹部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如腹痛、腹胀等,按时冲洗管道,保持通畅。
1.3.2 输液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适当调整液体的滴注速度,确保于规定时间内完成液体的输注,详细、明确记录24 h出入量,根据心功能情况、脱水情况等,调整液体速度、剂量。若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等病症,需重点观察患者病情,从而有效控制输液量;若患者液体输注期间出现胸闷症状,需立即减慢滴注速度[3]。
1.3.3 皮肤护理 处于急性期的胰腺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养,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间接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褥疮。一旦褥疮出现,将加重病情,危害患者健康。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时帮助患者更换床单、被褥、衣服等,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1.3.4 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 对于急性期患者来说,需让其充分了解进食后可增加胰液的分泌总量,不利于疾病的控制,该阶段最为重要的为纠正水电解质,故需将营养支持作为主要原则[4]。经2周后,待腹胀、腹痛消退,将其更改为肠内营养支持,便于恢复肠胃功能。若不存在不适现象,可引导患者摄入蛋白质、脂肪丰富类流食;对于胰腺炎稳定期的患者来说,需按照流食、半流食、普通食物的原则进食,以低脂、低蛋白食物为主。
1.3.5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多和患者交流,借助不同措施给予疏导,以改善预后。向患者讲解疾病成功治愈的案例,从而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信心。另外,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需接受长时间的临床治疗,患者担心巨大的住院费用增加经济负担,使其出现情绪异常波动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开导,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和患者建立友好关系,使其调整最佳状态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5]。
1.3.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期,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胰腺炎疾病的病发因素,预防病症复发;叮嘱患者院外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适??身体锻炼,合理控制血糖指标,按时回院检查。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是否出现褥疮、急性呼吸衰竭、胰腺坏死等并发症。(2)生活质量。标准:借助SF-36量表判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躯体疼痛、精神状况、总体健康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护理满意率。标准:借助医院设计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判定,分数范围0~100分,其中,≥90分表明满意护理,60~90分表明基本满意护理,≤60分表明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包SPSS 14.0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并发症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满意率
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0.00%,常规组护理满意率为70.00%,观察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速、并发症多的特点,若不给予早期诊断、治疗,将造成死亡。临床传统护理模式虽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患者护理满意率、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问世,在患者疾病治疗、护理中获得显著成效[6-8]。综合护理是一种集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于一体的护理模式,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通过病情观察、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综合性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更好地观察患者病情,疏导不良心理,提高疾病治疗配合度,加快康复速度,增强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5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mfortable nursing interventional measures on the cardiac function and BNP level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CHF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gualr nursing group and comfortable nursing group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rapy like vasodilators, digitalis and diuretics were given to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Patients in the regular nursing group received regular nursing interventional measures including diet regulations, psychological comforting, basic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Comfortable nursing group adpoted the above measues adding comforable nursing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received interventions for 8 weeks. Treatment compliance, clinical efficacy and BNP level of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herap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8-week interventions, patients in comfortable nursing group had significant higher total compliance rate (95.24%) than that of regular nursing group (78.57%) (χ2=5.13,P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fortable nursing interventions; Treatment compliance; Cardiac function; BNP
慢性心力衰竭(chor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晚期终末阶段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1,2]。CHF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不明,近年来研究发现B型脑钠肽(BNP)在其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3,4]。目前临床上对CHF的治疗多以药物为主,而忽视了护理干预在CHF治疗中的作用[5,6]。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方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CHF的护理中,且效果较好[7,8]。本研究观察了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对CHF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效果及BNP指标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CHF患者84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病例。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年)》中的标准[9]。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心肌炎和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病。②慢性肝炎、肝硬化、风湿免疫疾病、尿毒症、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舒适护理组各4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方案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利尿剂等基础治疗。
1.2.1 常规护理组 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心理安慰、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
1.2.2 舒适护理组 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予以舒适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心理舒适护理干预:观察并评估其心理状态,掌握患者负性心理的产生基础,应用支持性心理安慰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予患者心理宣泄的机会,促进其不良情绪的合理释放,改善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②环境舒适护理干预: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温湿度适宜,消除不良的刺激,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鼓励家属多交流和陪伴,消除其心理的孤独感,促使患者生理、心理的舒适。③舒适护理:保持床褥及坐位的清洁、柔软和干燥,协助其选择正确的卧式,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患者卧式,如高枕卧位、半坐卧位、端坐卧位等,保持患者的舒适;定期翻身更换,在膝部及踝部等骨隆突处垫软枕,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
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治疗依从性、临床效果及BNP指标水平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评估[10] 完全依从: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坚持规范治疗;一般依从:基本按照医嘱执行,偶有不规范治疗;不能依从:常不按照医嘱执行或中断治疗者。总依从包括完全依从和一般依从。
1.3.2 临床效果评估[11] 按治疗前后心功能进步率进行疗效评估,其中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或为Ⅰ级,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1~2级而未达Ⅰ级,症状和体征较前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3.3 BNP指标水平的检测 取晨起8点肘正中静脉血3~5 mL,2500 r/min 4℃下离心分离出血清,于-70℃恒温冰箱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NP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8周后,舒适护理组病例总依从率(95.24%)较常规护理组更高(78.57%)(χ2=5.13,P
2.2 两组干预后疗效比较
干预8周后,护理干预组病例临床总有效率(92.86%)较常规护理组更佳(76.19%)(χ2=4.46,P
2.3 两组患者血清BNP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病例干预前血清BNP指标水平比较相接近(P>0.05)。干预8周后,两组病例血清BNP指标较前明显下降(P
3 讨论
CHF是一种慢性、复杂的病理过程,病情常易复发、病程较漫长,患者反复多次住院,晚期心功能逐渐恶化,不仅带给患者巨大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压力,使得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耐心,易出现抑郁、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治疗效果明显下降,引起心脏功能逐渐发生恶化或失代偿,引起病情复发,心衰的反复发作,增加了死亡率[12,13]。因此,对CHF患者予以积极有效护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心功能显得特别重要[14,15]。
近年来研究已证实CHF的病理生理实质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引起的心肌重塑过程,其中BNP研究的较多较活跃神经内分泌激素[16,17]。BNP主要由心室合成与分泌的多肽类细胞因子,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主要内分泌激素,具有扩血管利尿及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BNP分泌的量由心室充盈压决定,随心室负荷的加重而增加,与CHF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血流动力性的紊乱程度密切相关[18,19]。因此,BNP可作为判断CHF诊断、病情判断、临床效果及预后评估的敏感指标。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37-02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确诊冠心病的一项有创检查方法,在临床已广泛开展,该手术虽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但仍有一定风险,会出现一些严重程度不等的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782例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出现的3例室颤的过程及处理,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法,旨在探索一种可靠的护理方法,及时预防、发现和处理冠状造影检查中出现的心室颤动,防止意外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几年来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782例,男495例,女287例,年龄(58.9±17.5)岁。本组患者均有胸痛、胸闷病史,经平板运动试验等辅助检查诊断为冠心病558例,其中心肌梗死399例,心绞痛159例,胸痛待查194例。
1.2 护理诊断 (1)室颤,由于疾病或手术操作引起;(2)恐惧,由于电击除颤引起;(3)坠床的可能。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于导管床上,常规消毒铺巾,在局麻下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将造影管置入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入造影剂,通过X线多角度投照准确地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通畅情况。
2 结果
782例患者中,5例患者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出现压力曲线的改变,原因为导管插入过深导致,3例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后压力恢复正常;2例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发生室颤,立即除颤后安全转为窦性心律;26例患者在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出现心律减慢,其中13例为右冠开口病变,6例为小右冠,管径<2.5 mm;5例为正常血管,主要原因为造影剂充盈冠状动脉后,窦房结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及时嘱患者咳嗽后心率恢复正常。有1例右冠正常的患者在注入造影剂后出现室颤,立即电击除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无意外发生。
3 护理措施
3.1 导管室具备完善的抢救条件 (1)除颤器的准备: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意外情况,如除颤仪不工作、一次除颤不成功等。所以备用性能完好的两台除颤器,另一台备用,两台除颤器均接好电源、地线、各项参数调至非同步除颤状态。仔细检查仪器连接是否正确,术前进行试放电,使其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2)常规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如多巴胺、阿托品、肾上腺素等;(3)常规备齐其他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如吸痰器、吸氧装置、临时起搏器等,并检查各种抢救设备使之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
3.2 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术前用生理盐水清洁心前区皮肤,按标准接好12导联心电图,并做好术前记录,术中,手术护士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的变化,特别是心率、心律变化,有无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时处理心动过缓及室性心动过速。关注有无室颤发生。发生室颤时在通知手术医生的同时立即准备除颤。本组26例患者在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出现心率减慢,其中13例为右冠开口病变,6例为小右冠,管径<2.5 mm;5例为正常血管,主要原因为造影剂充盈冠状动脉后,窦房结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及时嘱患者咳嗽后心率恢复正常。
3.3 严密监测有创动脉压力曲线变化 手术护士严密监测有创动脉压力曲线的变化,当发现压力曲线振幅明显降低时,警惕室颤发生的可能,并立即报告术者,及时调整导管位置,有效的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组5例患者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出现压力曲线的改变,原因为导管插入过深导致,3例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后压力恢复正常;2例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发生室颤,立即除颤后安全转为窦性心律。
3.4 及时除颤 导管室护士熟练掌握室颤的处理步骤,术中加强监护,最重要的是在发生室颤第一时间能及时快速除颤,使患者安全转为窦性心律,所以除颤十分重要,有一名手术护士站在除颤仪旁专门负责除颤工作,以便患者发生室颤时能及时除颤,做到发现早、除颤快。本组3例发生室颤,均经及时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除颤能量为200~300 J,3例均一次除颤成功。
3.5 心理护理 术中主动询问患者有何不适,鼓励自诉不适。患者除颤成功后,往往出现严重的恐惧心理,部分患者甚至不愿继续手术,术中进行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完成的重要步骤,此时反复对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程度,多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护理,辅导其采用一些缓解恐惧的方法,做到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本组2例患者除颤成功后出现明显紧张、恐惧心理,嘱患者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患者症状缓解,积极配合完成手术。
3.6 加强防护 除颤后患者常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有坠床发生的可能,我们有一名专门守护在患者身边加强防护,3例患者除颤后未发生坠床等意外。
4 讨论
室颤是CAG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术者操作手法不当,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送入过深导致冠脉痉挛;冠状动脉内过多注入造影剂,严重影响冠脉血流。护理要针对这些原因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主要起确认健康问题、提示问题的急迫性、指导护理干预的作用[1]。虽然冠脉造影检查中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几率不高,护理上也不应放松警惕。术前通过护理诊断提供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常规检查急救药品和仪器,特别是除颤仪的性能,使之处于完好工作状态,确保术中能成功除颤,此外还必须熟练掌握室颤的处理原则,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可有效地预防意外的发生;术中通过即刻护理诊断提供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护士严格掌握心电图及压力曲线变化的判断,紧跟手术步骤,密切监护,及时提醒术者处理压力曲线的异常及缓慢心率,可减少室颤的发生;一旦发生室颤,同样通过即刻护理诊断,采取紧急护理措施,保持头脑冷静,沉着应对[2],及时除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说明提出的护理诊断正确及时,采取的护理措施有效,是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常规护理;强化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1 绪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周围血管病中约占40%左右,并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的报道中约80%至90%的肺栓塞患者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急性肺栓塞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1]。其并发症如出血、肺栓塞等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上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我院长期卧床患者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收集病例为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患者,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小于40岁的共30例,40岁至69岁的共45例,大于70岁的共5例,平均年龄为(45.9±5.2)岁。所有患者既往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常规护理组,共40例,另一组为强化护理组,共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及疾病分布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不同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护理方法:凡年龄大于40岁的长期卧床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及肢体瘫痪的长期卧床患者,以及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的长期卧床患者,均属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应予以严密观察;做好高危人群的宣教工作,采取一般常规护理。
强化护理组护理方法:基础护理及健康宣教同常规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使用减压弹力袜,选择合适的长统减压弹力袜,每天观察下肢与袜子周长的合适度,保证不发生折叠,基本24小时带袜,保证每天的脱袜时间少于半小时;若为手术病人,术中即刻使用间隙性下肢气囊,予搏动性充气压迫大腿及小腿肌肉;协助督促患者定时翻身,指导鼓励患者进行有序的下肢锻炼,术后6小时交替做跖屈和背屈运动,术后24小时让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旋转活动,同时指导患者家属随时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挤压运动,做到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3 观察方法 病例资料从患者入院当天观察至治疗后两个月,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诊断标准依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年版)[2],并定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以明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定a=0.05,若P0.05,则认为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3 结果
常规护理组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病率为17.50%,强化护理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病率为2.50%;强化护理组比常规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本次回顾性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来说,强化护理方法发生下肢深静脉的发病率明显要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造成肢体功能障碍和并发肺栓塞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主要的危险在于静脉血栓延伸至膝部和大腿的近端静脉,特别是急性髂股部血栓的形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最严重、最危险的并发症,局部缺血坏死,形成坏疽的发病率及发生肺栓塞死亡率都会升高。对此应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并加强临床护理。具体措施为加强护理方法,包括发病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患肢抬高于平面30cm,卧床期间进行适当辅助肢体活动,积极溶栓治疗期间避免突然变换、深呼吸、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病因的复杂性、病变的多样性及并发症的危害性已被社会所普遍关注,提高医护人员对本病的警觉,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护理,更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晓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研究中国医疗前沿[J].护理论坛,2009,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