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6:53: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居家医疗护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居家护理 政策与制度 思路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30-03
Policy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service care
JIN Qi-lin1”,HU Dong-gen2,CHUI Ming3,WANG Ying-li4,CHEN Fen-hua1,LU Gui-ping2,CHEN Yuan-hong3
(1.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82;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ABSTRACT For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this article gave the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adjusting home care charges,encouraging home care,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team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proposed establishing the home care evaluation,the nursing assistants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s.
KEY WORDS Home nursing care;Policies and systems; Ideas and suggestions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四个方面,据统计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后选择的护理方式意向中,希望在家中护理者占47.16% ,选择老年护理医院者占19.12% ,选择建立家庭病床的占13.19% ,选择养老院的占19.13%。享有医保的老年人中22.18%的生活不能自理者选择老年护理医院[1]。课题组通过随机向平凉和大桥街道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发放《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在3 226份的有效问卷中,对介护式家庭病床护理服务有需求的有2034份,需求率为63.05%。在需求人群中,生活完全自理的占68.53%、基本自理的占15.93%,需要他人部分帮助的占5.48%,完全需要他人帮助的占3.81%。有80.63%的老年人均为家庭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可见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1 日本介护员制度[2]
日本作为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于1963年制定出老年人福利法,提出了介护一词。日本的介护实行保险制度,建立了介护员(介护管理者和介护士)培训制度,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介护员相当于国内的为老服务者。区别在于国内的为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正规的培训机制、职业准入和保障机制。
2 居家护理的实践
居家护理应包括专业基础护理、心理与人文关怀和生活照顾。借鉴日本介护理念,课题组实施了“沪东模式”即家庭病床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和“大桥模式”即项目化介护式护理服务模式。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分别为125名、195名患者提供了服务,取得了“节约资源、减少费用、亲情回归、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效果。
其核心为“以医学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为居家、患有慢性疾病和疾病后遗症、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心理和人文关怀服务,并通过示范带教,使家人或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学会专业的、非创伤性的、个体化的基础护理技能,成为既掌握一定专业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介护员’,形成专业护理服务与生活照料(professional nursing and life care)为一体的、适合国情的居家护理团队和模式”。也为建立我国社区护士队伍,使护士进社区和家庭服务提供了思路。
3 政策建议
3.1 调整护理收费
居家护理收费价格要区别于机构护理价格,要考虑护理人员与介护员及其他医务人员上门的时间和出行成本,合理的收费标准,是开展居家护理的基础,并列入医疗保险;目前本市家庭病床收费和单项护理收费远低于成本,且目前家床的基础护理费不列入医疗保险项目中(表1),不利于推广居家护理工作。
3.2 鼓励居家护理
制定鼓励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政策,进行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患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居家护理费纳入医疗保险目录,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政府和社会的投入负担。
3.3 人力资源配置
居家护理必须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目前公立护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政府编制的限制,已经很难承受居家护理的工作。解决上门护理的人力资源难题,可通过聘用刚退休的护士作为护理人员来解决,她们护理技术功底深,有丰富的沟通经验,搭配通过培训的医院护工、家人和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作为“介护员”,组成居家护理团队,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成本由医疗保险、财政预算和个人或家庭共同承担。
3.4 介护团队管理
在当前政策和诚信环境下,居家护理工作由公立医疗机构承担,更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居家护理团队由各区护理医院统一管理,有利于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并且有利于双向转诊(医院―护理院―家庭、养老院)。将家庭与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结合成为联合体,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
4 加强制度建设
4.1 建立居家护理等级评价制度
建立适合国情和上海市实际情况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等级评价、收费标准和筹资补偿机制。建立“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等级评价标准是介护服务计划制订和实施的首要步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情况和实际服务需要,按照介护需求等级评价标准确定介护服务内容,并进一步核算收费标准,是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得以持续实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多数居民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群体的老人,要承担家庭护理的费用确实存在困难,及其导致的居家护理服务出现的“高需要、低利用”的现象[3]。目前有关研究均认为,发展和完善居家护理服务,必须将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将其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并提高其限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3][4][5][6]。
4.2 建立介护员培训制度
培训出一支规范的介护服务队伍。一方面要结合院校护理教育,积极开展社区介护工作人员的师资培养;另一方面要扩宽培训渠道,开展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社区护士师资上岗资格制度,进入社区和家庭,广泛开展家庭人员和志愿者护理老人的技能培训,使有老人护理需求的家庭人员和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都能成为基本合格的“介护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配合专业的社区医疗护理队伍开展居家护理工作,从而保证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更适应国情、上海的实际情况,同时保证工作开展的质量。
4.3 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适应于需求等级评价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标准。应结合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研制适用于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有科学正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评估标准,明确责任范围和服务内容,确立服务规范,研究制定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王光荣,杨芬红,等.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51-554.
[2] 刘雪琴.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4-55.
[3] 孙敏,刘丹萍,李宁秀.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492-511.
[4] 陆燕飞,邵宝蓉. 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价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9):478-479.
[5] 杨柳,吴涛,张菊英. 我国家庭病床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821-822.
关键词:医联体;合作护理;压疮高危人群
压疮(pressuresores),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医保报销比例及覆盖范围低,疾病康复期的农村慢性病患者仍以居家照顾为主,患者及照顾者对压疮预防及护理的知识及技能往往缺乏,以致患者出院后无法延续院内护理的质量,导致了压疮发生风险的增高[2~3]。我院自2010年起正式开始实施新医改,与区级三甲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对护理工作实施技术帮扶及远程指导。本研究通过医联体合作护理,对辖区内出院后农村居家压疮高危患者实施压疮防预护理措施,探讨实施医联体合作护理对农村居家压疮高危人群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我院办理出院手续时,NORTON评分<14分,符合压疮高危标准的农村居家护理的慢性病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其中压疮高危患者男56例(年龄(74±4.5)岁),女24例(年龄(71±3.5)岁)。入选标准为:(1)具有可能形成压疮的基础病;(2)遵循压疮风险评估NORTON评分<14。入选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积极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护理按传统的出院后患者追访管理,进行常规电话追访,发放压疮预防手册、压疮风险评估表和翻身登记卡,每周进行电话追访指导,由卫生站护理人员每月进行上门访视及宣教。
1.2.2实验组护理
(1)家庭访视宣教:患者出院后进行第一次的家庭访视,有卫生院网格护理组员与村卫生站护理组员共同参与,进行居家环境风险评估、照顾者专业知识宣教、患者心理护理,建立患者文字资料及影像资料相结合的居家护理档案。以后根据患者居家康复及整体身体综合情况确定上门访视间隔时间。
(2)建立护理微信群:由网格护理团队长组建微信群,定期在群内发放压疮护理相关专业知识,对患者家属及照顾者进行宣教。
(3)利用医联体综合资源:卫生院网格护理人员做好与区级医院及卫生站护理人员的上下联动沟通。通过微信群等实施区级医院远程诊疗护理,通过图片传送、疑难应答等对高危患者、疑难患者进行远程指导,充分利用区级医院专业营养科、老年科、慢病专科及压疮治疗专科药物等良好资源,避免患者因压疮原因到区级医院排队诊疗,减轻患者诊疗费用,缓解区级医院的工作压力。
1.3评价方法及评价工具
1.3.1评价方法
实施医疗体网格团队护理措施前后,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照顾者的压疮预防护理知识知晓率、规范照顾的行为改变,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系数和压疮发生率。
1.3.2评价工具
(1)自行设计《压疮预防照顾者基础知识知晓和规范行为调查表》;
(2)NORTON压疮风险评估表;
(3)压疮分期按照2014EPUAP/NPUAP国际分类系统标准。
1.4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家属及照顾者对压疮预防护理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3讨论
目前我国步入老年社会,大多数病情稳定及慢性病农村老年患者需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5~7]。其中压疮高危人群受社区护士指导少、照顾者对压疮预防及护理知识缺乏、患者家属欠重视等因素,使得院外居家康复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患者身心及家庭都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通过医疗体网格团队护理模式,通过卫生站护理人员实施前沿护理,镇卫生院护理人员统筹患者护理信息,区级医院专科护理人员施行技术培训及指导,利用网格护理团队联系沟通,达到提升患者家属及照顾者对压疮护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护理行为改变,实施实施医疗体网格护理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联合体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全面铺开,医疗资源缺乏难题得到有效缓解。随着现代护理学的迅速发展,社区、农村居家护理的工作模式也充分利用了医联体带来的有效护理技术资源,实行网格化团队护理。压疮预防胜于治疗,居家护理的高危人群得到压疮预防的家庭重视支持以及照顾者有效、规范的预防性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医养结合模式;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40.6 [文献标识码] B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止2015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提升至10.5%,同比增长0.4%,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并呈现加剧趋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已经突出,同时在年轻劳动力输出较多的贫穷农村也相当严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已成为今后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又连续多个文件指导发展医养结合模式,以此来破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医养结合模式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政府层面上缺乏立法保障与制度安排,在研究层面上专家学者只针对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1]-[4],亟待需要一套配套的政策制度支持。从国内外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践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较好的解决老年人护理、医疗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一、医养结合模式下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构建的必要性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LTCI)是一种对被保险人因年老、疾病、意外伤残等原因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庭成员或者护理机构提供康复与支持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5]。
(一)适应老年人日常医疗护理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升高,老年人日常护理需求也持续上升。伴随年龄老化,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提高,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及残障老人对专业的日常医疗护理需求更为突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不论居家或机构养老都需要把医护老年人常见病的功能凸显出来,才能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人常见病的医护环节进行保障,构建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当老年人需要预防调理或康复治疗时,可及时享受到专业的针对。
(二)减轻家庭养老照护的压力
家庭成员间的照料,在养老护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传统三四世同堂变为“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家庭结构呈现“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独生子女需要承担更大的赡养责任。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群体中居民工作压力增大,很难抽出更多照顾老人的时间、精力;农村中伴随务工、求学群体的外出,造成“留守老人”问题不断严重。家庭护理功能的弱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护理保险的需求不断升高,需要社会来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以应对老龄化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风险。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旨在提升居民的养老质量,减轻家庭养老照护的负担,这就需要社会更多的参与到养老照护中,构建完善的护理保障体系。
(三)提供专门的护理保障资金
老年人日常医护费用不断升高,但当前老年人护理费用并没有完全列入医保报销目录,给老年人享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造成了较大经济压力。许多老人在治疗完疾病后没能及时进行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从而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护理保障资金的帮助支持。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照料费用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调研天津市医养结合模式机构发现,收费多在每月4000元以上,入住老人多为退休的高级干部或企业经理家属,普通工薪阶层退休老人及广大农村老人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在居家式医养结合模式,上门提供医护服务发生的费用,同样也需要统筹解决。因此,建立发展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专门的医养结合保障资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二、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
(一)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构建的基本思路
1.立法先行。德日两国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法律保障基础之上,在实施之前用法律形式明确了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与监管市场运作行为,推动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青岛在推行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之前,出台相关试行规定发挥了指导规范作用,但是缺乏法律保障使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推行护理保险制度,一定要立法先行,给制度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基础。
2.广覆盖、保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老龄化程度与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补充。伴随农村生育率快速下降及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留守老人”问题不断严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人农村占比为14.98%,城市为11.69%;65岁以上农村为10.06%,城市为7.8%[6],可知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的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定要覆盖更广大的城乡居民,使制度在建立之初就考虑到起点公平。德国模式与青岛经验中,护理保险先“依附”于医保,覆盖全民,再逐步提升保障层次;制定我国护理保险制度时,可以借鉴“依附”医保强制参保,覆盖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护理保险保障,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保障层次。
(二)参保对象与护理对象
考虑到覆盖人群的广泛性,受益群体的公平性,借鉴德国模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对象均强制参加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平行的基本护理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管理经验基础上,对基本护理保险进行运行管理。
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护理对象明确定义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医疗护理机构或居家接受长期医疗护理照料的参保人[7]。借鉴青岛经验,将护理对象主要定位在因正常衰老及病理性衰老导致的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入院及居家医疗护理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同时兼顾身患重症、瘫痪在床、需要特殊医疗护理服务的群体。
(三)保费筹集
从长期护理保险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保费筹集应该建立专项的筹资体系,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缴费为主,基本医疗保险结余资金、社会福利基金、非盈利组织及个人捐助为补充。同时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赋税能力有限,普通居民保险缴费的意识及能力不足,政府应该先承担主要的保费筹资比重(有学者测算,国家有机划地筹集护理保险基金,国家财政有能力保障护理保险的顺利运营,政府用于护理服务的公共花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0.8%[8])。通过大力宣传与政策引导,提升个人的缴费意愿与缴费水平(专家测算,15年的护理保险缴费基本能够满足老年对护理服务的统筹需要并有部分积累,个人缴纳费率以不超过个人收入或者养老金的0.6%为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转型,企业建立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从企业年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筹集医疗护理保险基金。
(四)服务内容
不论是德日模式,还是青岛探索经验,都先依据老年人具体的健康程度与自理能力划分不同等级,然后再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根据医护服务资源配置情况,划分为居家护理与机构护理两种不同的服务方式。我国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之初,提供服务内容与水平应当与保费筹资能力相适应,与老年人实际需要相适应,在考虑老年人特殊生活习惯基础之上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医疗护理服务的服务水平与服务内容。
(五)运营管理
从政策制定、保险费筹集、基金运行到机构监管、服务评估等管理,都可以先依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管理经验,同时借鉴德日等国运营管理的可取之处,初步建立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长期护理保险运行管理制度。在运营管理的具体实际中,不断丰富完善运营管理模式,使其更好地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一)注重居家与社区护理保障
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适合当前国情下的养老服务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葛丽英等组织的老年服务情况调查显示,成都市金牛区1000个被调查家庭,99%的老人住在家里,有92%的老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各种养老服务[9]。提供上门的居家护理服务也是德日及青岛模式中最主要的护理服务方式,老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比较熟悉与适应,从情感上更能接受与认同。同时,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又可以减轻机构资源配置的负担,减轻子女心理方面的愧疚感。社区作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要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平台作用,构建社区护理的配套制度与设施,形成居家与社区为基础,专业人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模式,增强服务的多样性与可及性,切实满足老年人实际养老护理需求。
(二)鼓励志愿者队伍的参与
充分调动起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补充政府与家庭在养老事业发展中人、财、物投入的不足,同时促进形成“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志愿服务制度:探索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的模式(服务累计的时长可以抵换自己父母或自己年老后的服务时间),鼓励让更多有时间、精力的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成为养老服务的奉献者与受益者;探索医护专业人员对所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时长可以与绩效考评及职称评定相关联;探索医护及养老机构与附近社区对接,进行志愿指导服务的制度,服务的规模、内容与机构等级评定等相关联;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切实降低养老护理费用负担,提升养老护理水平,注重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构建一个更为优质高效廉价的老年养老护理体系。
(三)传统中医药的融入
传统中医药在老年人医护及养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提升老年人的保健康复水平,且具有安全廉价的优势。2014年卫计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优势作用。探索将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医药特色纳入到上门居家护理及机构护理项目中,建立相关的中医医师招聘、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发挥特色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2]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
[3]郭冬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索[J].改革探索,2005(21)
[4]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6(4)
[6]蔡茜,向华丽.我国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6)
[7]袁彩霞.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河北省 居家养老服务 推进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24-02
为了让全省的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近年来,河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虚拟养老院”和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如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持续性、经济性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一、河北省居家养老发展中的主要难题
河北省近年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部分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但要长期并惠及全省所有居家老年人口,“居家养老”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社区内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配餐中心等是老年人居家就近就便养老的重要服务设施。河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提出明确的要求。目前来看,政策的全面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最初设计施工时,没有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如今高起的房价和房租困扰着地方政府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愿望。一些老旧小区的类似为老服务站功能单一,基本的娱乐场地都没有,很难满足社区居民居家养老的基本需求。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发商没有动力在新建小区中拿出一定面积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即使新建居住(小)区也有很多没有执行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社区居家养老还存在大量“欠账”,作为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仍需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本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程。这给本就薄弱的各地财政又增添了一份压力。
(二)未富先老,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居民自费购买,一是政府购买。河北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大确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支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有足够经济收入作后盾的有效服务需求却明显不高。2013年,河北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1916元,而城镇居民月人均消费性支出约1137元;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虽上调至2100元/月左右,但上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又上涨1.9%。对于大多数主要依赖退休金养老的城镇居民来说,去除日常基本开支,结余不多,自费购买日托尤其是长期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缺乏充足的经济支撑。而作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重要收入来源的政府购买,因受地方政府财力所限,规模并不大,各地大都还是在为为数不多的特定人群埋单,且压低了养老服务项目价格。仅依靠政府购买还不足以维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持续运转。除经济因素外,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以及对现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购买规模的增长。有限的市场加之高涨的社会用工成本,使得河北居家养老“看上去很美”,实际运营情况却并非都那么理想。一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坦言:“现在并不挣钱。”都急盼着工单多起来,服务量升上来,达到满负荷运转。事实上,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需要一个过程,那些业务单一的中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够坚持多久呢?
(三)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志愿服务不足
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精神也相对脆弱,因而,居家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目前,河北省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大都缺乏专业而规范的训练,只能从事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医疗康复、心理咨询工作仍欠缺大量专业人才,阻碍了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扩展以及养老服务业业态的多元化,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此外,志愿服务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很多人从未参与过养老服务志愿者工作。当然,有些人是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但也不乏有志愿服务愿望、仅仅因为没有相应的组织机制而至今未有相关志愿服务经历者。目前,省会石家庄全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000万,市区常住人口近300万,而市养老服务中心平台注册志愿者仅40万,志愿服务的潜力仍待挖掘。
二、河北居家养老持续发展的路径
未富先老增加了我们养老的难度。只有充分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善养老服务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起较为“经济”“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幸福的“居家养老”生活才能走近更多中低收入人群。
(一)深度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
政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旨在利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养老质量和水平,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目前,河北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要,政府在加紧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度整合现有社区各种资源,以便减少服务的生产成本。
首先,做好城镇养老服务设施摸底清查工作。各地应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等相关部门,对已建成居住(小)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摸清服务设施供给状况。
其次,围绕“步行10分钟”服务圈,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各市(县)政府要统一规划、协调,将机关、学校等文化娱乐、就餐资源,社区卫生院的医疗保健资源,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畴,并明确服务规范,以弥补老旧社区为老服务配建设施的不足。
第三,继续加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老年人、困难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加盟服务企业等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管理。利用中心服务平台广泛吸纳志愿服务队伍、各类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与医院、医疗救助机构等建立网络联系,形成助医、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困、助学、助乐、助游、助聊等功能齐全的上门服务体系,在市民需求和社会服务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辖区更多老年人成为中心呼叫服务网络的用户。
(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志愿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特别是在未富先老的中国,志愿服务的大力参与能够保障低收入者、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居家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居家养老需求。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但还不是志愿服务的大省。应该千方百计利用好人口优势,以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来弥补政府财力薄弱、居民平均收入较低的劣势,提高本省居民居家养老生活整体水平。
1.加强为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建设。各地宣传部门要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依靠地方工会组织、行业协会、社团做好志愿服务者的动员、登记、注册工作,建立起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辖区大中专院校、居民社区,包括党员干部、工人、青年学生、社区健康居民等所有人群在内的为老服务志愿大军,并根据志愿服务者的专长组成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体健身、亲情陪伴、护理照料等各种志愿服务队伍,按照社区老年人需求开展各类专项服务。
2.建立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精神是可以被激励、强化的。恰当的激励机制不仅不违背奉献精神,而且是对志愿者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可、鼓励,能够对志愿服务产生引导作用,确保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在加拿大,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入学、成年人工作录用的重要参考标准;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也推出了“时间银行”的做法激励为老志愿服务行为。上述做法都值得借鉴,河北省应该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具体措施,大力推广,让志愿服务成为我省居家养老服务服务体系长期而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1.提高养老消费支付能力,改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模。提高老年人经济能力是改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根本。从近期来看,我省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规模,根据社区三无、残疾等特殊老年人养老实际需求,适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水平,扩大政府补贴范围;从长远来看,还要积极建立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世界各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有效解决了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多困难,但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必须迎难而上。为了满足不同收入人群多种层次老年长期护理的需要,我们应借鉴德国做法,尽快建立起强制型长期护理保险(社会保险)与补充护理保险(商业保险)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既可缓解医疗机构被当做长期护理场所而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又能减轻政府和家庭长期护理负担,还能带动老年人长期护理市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2.着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养老服务行业可以微利,但做成纯慈善不现实。鉴于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刚刚起步,政府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继续研究、完善,以恰当的扶持政策鼓励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盈利模式探索,获得合理的盈利,维持其生存发展需要。同时,还要给予专职养老社工更多关注,给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和社会保障等权益的落实,增强职业吸引力,从而为养老服务机构吸引并留住服务从业人员,促进该行业良性循环发展。
3.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秩序。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不仅可以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还会提高居民的信认度,促进服务购买行为,扩大市场规模。对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机构而言可谓“双赢”。河北省应加紧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纠纷处理机制、养老服务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完善养老服务定价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制定价格。总之,要发挥好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宏观引导和规范作用,让老年人享受到居家养老的乐趣。
4.加大“居家养老”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对河北多地来说还属新生事物,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处初创期。各级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运营商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利用电视、报纸等手段,积极做好入户宣传,让更多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了解居家养老惠民政策,了解12349养老便民服务平台,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居家养老”的新理念,并加入到这种新型养老方式中来。
【参考文献】
[1]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4(04).
按照县委关于“**”主题教育要求和民政局党组主题教育活动安排,为深刻检视问题, 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全力推进主题教育和实际工作两促进、两不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立足自身职责,结合省市养老服务工作要求和当前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深入全县5所农村敬老院以及相关乡镇,对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至2018年底,全县人口数为x万人,60周岁以上老人x万,占总人口的x%。其中60-69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52.3%,70-79 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35.7%,80-89 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11.2%,90-99岁长寿老人x人,百岁老人x人,高龄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县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全县共有x家公办养老机构,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大院等老人活动场所x家。
一是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以农村闲置房屋的适老化设施改造为基础,以农村幸福院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以县福利院、 乡镇敬老院等机构养老为支撑,以“互联网+养老”的信息平台和网络为纽带,以和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为保障,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补充,全县“六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至目前,全县建成县福利院x家、 x农村敬老院家、农村幸福院x处、日间照料中心x处、农村老年人娱乐活动场所xx处。已建成投入运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xx处,养老床位总计x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x张,全县养老机构共入住老人x人。近年来,县民政局和相关乡镇按照省市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养老机构管理,全面开展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实施了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养老机构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不断提升。
三是网络建设加快实施。甘肃省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已采集录入60岁以上老人信息xx条。与县和谐医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订了静宁县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合同,制定了《静宁县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运营方案》,采取自主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用工的方式,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全县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 和“12349便民信息平台”建设,已完成办公场地布设、工作人员招聘、部分硬件设备采购,正在开展城区老年人数据普查、档案建立,正与电信部门衔接接入12349便民热线、与相关服务商街接确定服务内容、与相关网络公司衔接设定服务公众号、与相关金融部门街接定制服务二维码,并着手准备开发城区15分钟服务圈APP. 通过上门巡诊、家政服务、送餐服务、护理服务等,为社区老年人24小时提供助洁、助购、助餐、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
四是医养融合探索发展。在县福利院设立了医疗护理站,聘用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和康复员各x名,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服务。建立危重病老人定时巡诊制度,开通在院老人急救“绿色通道”,开展疑难病会诊等业务,基本解决了入住老人最为关切的生病就医问题。积极开展康复服务项目,重点对脑血栓后遗症、肢体偏瘫等失能老人开展康复评估,坚持长期性、综合性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练;定期开展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体检。各农村敬老院与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确定具体医疗服务人员定时上门开展医疗服务,并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能力、 服务需求,分级制订医疗护理计划,实行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五是规范建设全面推进。建立了老年人能力评估机制,严格对照评估指标履行评估程序,运用自主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行走、洗澡能力等六项指标,初步对全县特困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发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提供了准确数据。从食品、消防、用电、取暖等重点安全管理方面,为各农村敬老院购置了食堂消毒柜、电冰箱、食品留样柜等厨具用品,配设了灭火器、应急照明灯、紧急疏散提示牌等消防器材,更新了院内老旧老化用电线路,安装了节能、环保、安全的壁挂式电暖采暖设备,督促指导各敬老院建立健全了出入登记、日常巡查、值班值守、清扫保洁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敬老院安全规范运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拟购买服务人员x多人,对全县所有特困老人开展保洁、护理、探视等上门服务,其中为各敬老院购买服务人员x人,专职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实施养老管理和服务人员分级分类培训,累计组织参加省市县各级养老服务培训xx人(次),培训养老护理员xx余人。 ? 4人有证
二、结症分析
从全县养老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上看,主要存在“五难”的问题。一是土地审批难。目前全县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而用于养老的土地指标更是少,因为没有可用建设用地,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无法开展项目投资。二是资金落实难。由于我县属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几乎为零,全县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全部为省级补助资金,由于申请上级资金审批手续严格、环节复杂、时间较长,致使李店敬老院、四河xx、红寺xx等项目建设至目前仍有缺口,制约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三是工作协调难。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部门众多,一个养老机构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管理,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诸多部门,办理手续繁多,存在协调难问题。四是监督管理难。当前全县各农村敬老院的管理权限划归当地乡政府所有,虽然各相关乡镇确定了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但由于在乡镇一级未设立民政工作机构,加之乡镇日常忙于其他重点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乡镇对敬老院的监管责任不明、措施不力、消极懈怠。五是人才培养难。目前,全县各养老机构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初、中、高级的养老护理员仅有xx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所需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尤其是养老护理专业毕业或医学护理毕业的专业人员更是匮乏。
从全县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养老意愿上看,主要存在“三乏”的问题。一是收入贫乏。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老年人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在x元左右,用于养老的资金非常有限。二是精神匮乏。现在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精神相对空虚匮乏,单独居住的老人面临着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挑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老人的子女经济收入一般,难以很好的照顾老人,不少老人正面对心里危机的困扰。“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写照。三是观念缺乏。许多老人认为进敬老院,不是没有儿女就是儿女不孝,大多数老人不愿走出家门。同时一些老人对社会化养老模式了解不多,对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缺乏自觉意识,居家养老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三、改进措施
综合分析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当前国家、省市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措施,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社区居家养老,最需要的是护理型养老机构,最薄弱的是农村养老,最缺乏的是专业化组织服务队伍。因此,在工作决策部署上重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拿出实招硬照,着力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加快推进全县养老服务工作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着力改善养老基础设施。按照当前全县农村敬老院布局和实际配置,结合各敬老院周边区域老人实际需求,大力争取实施百万院床项目,进一步调整优化入院老人数量,配齐完善饮食、娱乐、健身、护理等各项服务设施,确保敬老院管理跟得上、服务有质量,逐步把x所农村敬老院打造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积极申报争取省市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老化、承载功能落后的古城、甘沟x所敬老院进行拓展重感对成。界石铺x所顿老院进行改道提开,并持续延伸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以养老基础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完善,努力带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是着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突出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和主体地位,以和谐居家养老服 .中心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采集老人数据信息,加快建成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养老信息数据库,促进社区老人与服务商有效对接,实现对社区养老热线、基本养老服务、老人健康档案、养老服务组织的资源整合,普及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一站一中心”为主要内容、功能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面将专业服务引入社区和家庭。
三是着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县福利院医疗护理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配备相关医疗设备,从病理、护理、心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充实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力量,切实保障入院老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以健康扶贫为契机,充分发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农村敬老院医护需求与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紧密衔接的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农村敬老院康复护理功能。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统筹城乡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职责,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2.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发展相结合。立足实际,科学制订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3.坚持突出重点与适度普惠相结合。在重点保障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为老服务范围,推动养老服务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4.坚持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着力巩固家庭养老地位,促进代际和谐。多举措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探索并实行具有蛟河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全面推进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养老大院建设,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中心城区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张。到2015年12月底全市拥有养老床位数20__张,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1.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2015年底,建立覆盖中心城区、乡镇街区和社区 (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城区街道和社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街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掌握老年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等信息,推进信息平台与居家养老服务实体的有效连接,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2.大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吸收社会各种服务资源和经济实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效聚合功能区域内的服务资源,重点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体现居家养老特点、需求与服务对接、各类服务资源配置相对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使居家老年人遇到的实际困难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和医疗服务得到基本保障。
3.加强特殊群体的居家养老服务。针对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低偿和有偿服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陪护、基本生活照料、特殊护理、紧急援助等服务。同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探索建立特殊养老群体分级分类服务办法,满足其多样性的服务需求。
4.探索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不断改善老年人基本居住条件,实物配租应优先面向已经登记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老年人家庭。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区住宅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居住、上下楼和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结合城镇化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探索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满足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宜居社区。
(二)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
1.推进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在每个城镇社区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养老服务站为载体,全面掌握老年人服务信息,整合服务资源,组织为老服务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政策保障和帮助,形成全方位、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
2.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结合农村社区建设,依托建制村或有条件的自然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大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室内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结对帮扶、邻里守望等方式,推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3.加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建设。采取新建、改扩建和租赁等形式,建设一批多功能的中心城区社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到全市所有城乡社区。结合养老服务大院建设,向农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探索互助养老的模式。
(三)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改造力度。
1.建设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成专业性养老护理院,重点收养收治失能老人、身患大病需专业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以市福利中心和新站康医为依托建立养护院或医护院;扶持发展集医疗、康复、看护、临终关怀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民办养老机构。
2.新建扩建供养型养老服务机构。坚持政府主导,以保基本、扶贫弱为重点,推进各级供养型养老服务机构的新建扩建。
3.改造整合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发挥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在保证“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础上,改造一批具备收养条件和规模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提高对社会老人的收养能力;对入住率低、运营困难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进行合理整合,空余床位用于收养社会老人。
4.大力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根据实际,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为目标,加大“民办公助”的扶持力度,到2015年底,力争新建民办养老机构5所,新增床位660张。支持现有民办养老机构进行改、扩建,适当扩大规模,增强民办养老机构对老年人提供养护的能力。
(四)规范养老服务管理。
1.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制订出台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规范等政策规定,促进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依照政策规定,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切实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
2.加强养老服务的监管。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准入、退出与监管制度,加大饮食卫生、 消防安全和疾病预防等监管力度。对服务质量差、群众反响强烈、存在安全隐患的养老机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限期退出。注重发挥养老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完善有关评估、监管制度,加强各类养老机构的行业自律和监管。
3.创新养老服务运营方式。在公办养老机构尝试公建民营模式,进行改组、改制,使之与行政管理部门脱钩,委托民间组织或社会力量管理和运作。加大民办公助的力度,对规模比较大、服务和管理比较规范的民办养老机构给予必要扶持和资助。探索小型民办养老机构依托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连锁管理的模式,加强规范运作,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水平。
4.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与司法援助。健全完善老年人法律服务与司法援助保障体系,结合法律进社区、进村屯活动,做到每个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养老大院都有一名法律志愿者,开展老年人法律服务与司法援助活动,并重点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行为能力不健全老人提供房产、财产、土地、子女赡养等方面的维权服务和社会保护,禁止歧视、虐待老年人。
5.探索建立老年人商业保险制度。逐步开设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在养老机构中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同时,参照省里“以房养老”的融资模式,利用老年人已有住房资源,将房屋作价并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宽老年人养老的资金筹措渠道。
(五)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1.培养专业化管理队伍。注重选拔一批素质好、有爱心、善管理的人员,充实到各级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支持乡镇街区工作人员和社区主任采取专、兼职的方式,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养老大院的管理职责。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聘用符合条件的就业援助对象和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经过岗前培训,充实到养老服务管理队伍。
2.积极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大力开发社工人才岗位。积极扶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小学生、大学毕业生参加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发展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组织,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力争使城乡养老服务志愿者占整个养老服务队伍人数的20%以上。
3.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制度。按照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加强养老队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满足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的需求。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2015年底全面实现持证上岗。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三、优惠政策
(一)优先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规划。
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制订各相关专项规划中,将养老服务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并在养老服务项目的立项、审批上给予支持。将新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对老年人居住小区、道路交通、医疗保健等服务保障设施,给予统筹安排。城镇居民小区开发要预留足够的社区老年人活动和日间照料服务场所;在已建成的居民小区可采取置换、租赁等方式,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场所需求。
(二)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税费扶持力度。
对新建、改扩建的各类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给,同时免征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费附加、残疾人保障金、人防工程建设费。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免征自用房产和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已运营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在用电、用水、供暖、管道燃气等方面享受居民使用价格;使用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居民用户的70%收取;使用宽带互联网,安装费、使用费等按70%收取。
(三)加大对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和补贴力度。
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凡纳入省年度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计划的新建、改 (扩)建养老机构按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一次性安排。自建或购买的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20__元,分4年补贴,每年500元;租用的> ,!财政分年度安排。对新建、符合标准的示范性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省财政给予*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
给予困难老人入住机构补贴。对于入住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城市 “三无”人员、农村 “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家庭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低保边缘户家庭生活困难老年人将按照省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具体的分类补助标准和资金筹措办法。
实行居家养老服务和意外伤害保险补贴。鼓励、支持各乡镇街区从养老服务的实际出发,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根据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情况,给予一定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根据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困难程度,承担必要的意外伤害保险补贴资金。
(四)加大老年人医疗卫生保障力度。
全面实施以老年人慢性病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重点做好生活贫困的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大病救治费用给予适当减免。采取协作、合作、设立小型门诊等方式,派驻医护人员到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必要服务。加强对养老院和医院转为专业性养老护理院的指导和衔接,对符合资质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优先内设医疗站所,并优先将养老服务机构的内设医疗站所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
(五)扶持老年用品和产品市场开发。
逐步将老年用品和产品纳入市扶持行业目录,制订引导和扶持发展的信贷、投资等政策。突出做好老年人的医疗卫生、康复辅具、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老年用品和服务产品的开发,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和投资担保,拓展适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特色护理、家庭服务、健身休养、文化娱乐、金融理财等服务项目,形成一批生产老年用品和提供老年服务产品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养老产业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组织领导。各乡镇街区要进一步强化对养老服务业的领导责任,将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各项社会事业同步研究部署,同步推进落实,同步检查督导并纳入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重点。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 应用现状
2.1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 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2.1.3 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 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3 小结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