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6:5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巨任务;现在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因
此我认为班主任教师的任务即是神圣的、又是光荣的。我们赶上了“科教
兴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
时代在前进,时代精神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先进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动
力。我认为现在班主任教师只凭着工作热情、干劲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当今,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将是人类最基本
的生存方式;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不断地研究新形势、分析新问题、学
习新理论,来武装头脑,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中国的大门已向世界敞开,新思维、新观念不断涌进我国;
现在的学生也随之在变化,千变万变做人的标准不能变;作为班主任要切
记陶行知的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时代精神也需要班主任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自我;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把
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渊博的知识唤起孩子的求知欲,用爱心伴随孩子
成长,用真情感化孩子的心灵,用榜样激励孩子的行动,用与时俱进的思
想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总之,用良好的自身修养去影响孩子的终身学习
与创造。
一、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班主任教师的模范行为
班主任教师的模范行为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
种有效的方法。
当我们向学生讲述,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和亲眼看过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以及做人的道理时,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是这些道理的实践者和体现者。
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相信教师讲的道理是真实的,才能有效的
教育学生。
现在的学生把大力水手、拳王、足球明星、影视明星等等视为心目中的英
雄和偶像。作为班主任教师就也应该具备明星的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
偶像和楷模。教师没有明星那靓丽的外表,就要用自身良好的修养和模范
行为,以及教师无穷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使学生随着
时代的脉搏走向成才之路。
正如杨雄所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去年我得了腰肌劳损,发病时,
坐下、站起来都十分艰难;数九寒天,我却大汗淋淋的上每一节课。家长
们写来了表扬信,学生们自发地买了十几米红布,写下了带有全班学生签
名的条幅:“感谢您,王老师。”这一小小的举动,我用自己的行动赢得
了同学们的尊重;以后,每当学生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他们都以老师为
榜样,也能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坚持到校上课;:请记住我站域名我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教
育了学生学会坚强。就这样,我一直坚持用我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学
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班主任教师渊博的知识
每一位班主任教师都应该牢记――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作为优秀班主任
教师不但要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而且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爱
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才乐于接受教
育。一名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迎着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作为
班主任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习,用教师自身良好的修养去影响学生是有效教
育学生的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与学生贴近,学生才能
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和尊敬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
我所在的七十六中学校,接收兆麟小学校的毕业生,众所周知,兆麟小学
校是我市的窗口学校,国内、国外都有往来,学生见多识广,许多学生都
有一技之长,如绘画、书法、乐器演奏等等。要想在这样的学生中树立良
好的教师形象,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就得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
成为多才多艺的教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教育。
为当好班主任,我自学书法、绘画等,我的书法曾在市教委举办的书画展
中获一等奖。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的简笔画、幻灯片制作都获得区一等
奖。在我每接一个新班时,都亲自出第一期墙报,班级的第一次班会,学
生写的发言稿,我都逐一进行修改,并精心筹划、亲自组织。让学生们佩
服并喜欢,教育就会有良好的开端。我们要善于学习、勤于积累、善于思
索,这样才能赢得家长、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
效果。
三、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爱
班主任教师要想更好的去影响和教育现代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自身修
养和丰厚的知识,还要注意教育方法。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都知道:爱
是思想教育过程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
班主任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家长,人们都知道,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
的,那么,班主任教师对学生 的爱也应该是无私的。爱学生是德育教育力
量的源泉,是思想教育成功的基础。尤其是对转化后进生工作更为重要。
我曾教过一名后进生,他原是小学打仗大王,经过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原
来他母亲病故,父亲犯罪坐牢,与年迈的祖母生活。有的老师说:他的眼
神里都透着凶光,像个虐待狂。我多次找他谈心,在生活上帮助他,有时
给他带饭,鞋坏了,给他买鞋,等等;在情感教育上比别人投入得多,用
爱去抚平他心灵的创伤。孩子必竟是孩子,又有他单纯、率真和依赖性的
一面。班主任教师还应该具有孙悟空的本事,研究学生的内心,通过大量
耐心细致的工作,与他做朋友。最终他变了,他认为不学习对不起王老
师。影响课堂纪律怕王老师生气。在他原来平均不及格的学习成绩上,最
后以平均80分的成绩考入了他所报的第一志愿。
四、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班主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完全取代家长的爱,要想培养适应时代的合格人才。
家长和班主任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关注未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这
样才能担负起教育的任务。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
于成人给予他们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即是“最初”也是“终身”的教育,对孩子的身
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班主任
教师一定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重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班主任
教师应该像一条纽带把学校、家庭联系起来。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
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响应时代的召唤。
我利用一切教育时机,如家长会、家访等等,用我自身的良好修养和现代
教育理念去影响家长。我是市优秀家长、优秀妈妈和五好家庭标兵,现身
说教来激励家长的家教热情,邀请优秀学生家长、优秀毕业生介绍教育经
验。在“小手拉大手”活动中,结合我校的读书活动,鼓励家长多读书、
多学习。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一看这个世界,放下这个年龄和文化代的执
著,找到和孩子同年龄、同文化感觉的眼光。用现代的教育观去教育孩
子,达到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教育的目的。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考试三科都不及格,我立即与
家长沟通,虽然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快捷方便,但是我认为家访仍然是掌握
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经过家访了解到,原来这个孩子和家长一样都很
勤劳,但是孩子的智商稍差,开始家长还没有信心,我用我的行动来激发
家长的教育信心。谁都无法否认这种智商差异。我认为这就需要差异教
育,如何缩小差异这是班主任教师的工作任务;这就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
略和方法。我与家长配合,手把手、一对一的辅导。最后,他的各科成绩
都在及格以上,个别学科还达到了优秀。
五、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班主任教师的进取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他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指路明
灯。要让这盏指路明灯永放光明,教师就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学习。
“学习是终身的职业。在学习的道路上,谁想停下来就会落伍。”这是钱
伟长的一段话,我认为这也是对班主任教师的忠告。
我们即要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也不能把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循规蹈矩地
固守不放。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WTO)。在接受外来文化和新科技文化教
育的同时,班主任教师,要抓住这一学习切机。
如今,电脑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进入课堂,网上学习、用现代科技手段进
行教育教学等已不是新鲜事,班主任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是有效教育学生
的方法。
我常用课余时间教学生们使用电脑,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只能在每次公
开课、观摩课上用电脑上课,吸引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提高学习效
率。号召学生家买电脑。把常上网吧的学生引导到正确利用和使用电脑上
来。
在4月28日,我们班代表哈尔滨市做了一堂以《青春健康远离》为主
题的班会(班会在电视台播出了),参加在我区举办的国际青春健康教育
研讨会。这次班会的课件就是我和学生们自己制作的,大量的资料是学生
们从网上摘录下来的。原来常玩游戏的学生,通过课件制作,竟对游戏不
感兴趣了。这样好的教育效果,更使我明白教育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
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班主任
教师无处不在对学生进行着暗示教育。教师是明灯,要用崇高的人格和道
德信念去点燃学生理想之火;教师是智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
生的创造力;教师是楷模,要用良好的自身修养去做学生人生的榜样;教
师是开拓者,要不断带领学生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科学高峰。教育者要学
关键词: 教学实践性 公共教育学 教学改革
公共教育学的主要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重要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它反而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工作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而我院陶瓷学院师范类专业旨在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对其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当前其他院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帮助。
一、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原因
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践。
现在大部分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未能与当前实践紧密结合,甚至那些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的章节,诸如教师、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也没有较好地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就更不用说那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了,诸如,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等。
2.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践。
不少公共教育学的任课教师,大部分授课内容仅采用讲授法,对于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却很少使用。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来说,如果主要采用其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将难以理解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更不利于他们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因此,以它为主要教学法,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3.考核方式单一,难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部分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在课程考核上,未涉及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这些院校的主要课程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和笔试。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而作业通常是可以直接从教材找到答案的题目,它起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另外,笔试也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基本不涉及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4.部分任课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部分教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教育基本理论就可以了,懂不懂得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并不重要。还有一部分授课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着重讲授教材的相关理论部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很有帮助的教育理论实例、实践中的相关案例等内容却很少涉及。有的教师不愿意耗费过多的精力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认为公共教育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授课要做到注重贴近实践,就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这对他们来说不划算。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当前不少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联系实践的案例比较少,不能够反映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1)教育与教育学。该章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内容,诸如地方教育的特点、地方教育今天、地方教育未来、使其更加贴近实践。
(2)教师。我们通过增加教师礼仪、教师职称评审条件、教师权利与义务的相关案例、教师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等内容,使该部分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课程这部分如果能够与学生将来所教授的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话,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给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授课程标准时,可以增加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且教他们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课程计划。另外,还可以增加国外课程改革趋势、新课程优秀课例、制订课程计划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内容。
(4)课外活动。该章节应该增加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案例、国外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开展课外活动的误区等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践。
(5)教学。这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章节。要使其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我们可以增加优秀课堂教学实例、教学原则相关案例、教学方法使用误区、教学等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还应注意与学生将来所教授的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增加某个学科常用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趋势、教学计划等教学内容。
(6)德育。德育这章比较枯燥,如果能够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增加德育方法使用误区、德育模式案例、德育故事、德育过程的矛盾解决方法等贴近实践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增加班级管理等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内容,注意删除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与当前的教育实践保持一致。
2.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教学内容用讲授法,易造成教学脱离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1)观摩教学法。它是一种融理论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观摩,学生学习操作要领。另一方面,通过观摩,学生学习开展实践工作所需的教育理论。优秀教师课例、优秀学生说课范例、教学病症案例等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例如: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学生了解应该如何上课,上课包括几个基本步骤,怎样上好课。同时,通过观摩加深对教材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教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几乎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提供贴近实践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课程、德育等贴近实践的章节,采用该法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讲授“教学方法”这个知识点时,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应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教学方法,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3)谈话法。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回答问题的方法。例如:讲“作业的形式”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采用谈话法。谈话使学生回顾以前在中小学学习阶段所接触的各种形式的作业,从而引导其概括出作业的形式。
(4)讨论法。讨论法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其中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就用了讨论法,讨论的内容为“该教学案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3.严格考核标准,增强教学实践效果。
严格的考核标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我们采用口试、笔试、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多方位考核的目的。考核方法及内容具体如下:
(1)平时表现的成绩占10%。考核内容除了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外,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那些有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考核目的是学生学习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态度(包括认真程度及积极程度)。
(2)笔试成绩占50%。考核内容不仅是局限于教育基本概念、教育学常识等识记内容,更是提高贴近实践的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的比例,使笔试能够达到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教育基本理论掌握情况、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口试成绩占10%。考核内容是贴近实践的教学论、课程论、德育案例题等内容。考核的目的为学生运用教育基本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这学期其中一道题为,如果你在上课过程中碰到教学突发事件,那么你怎样解决?
(4)教学实践的成绩占20%。考核内容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程度、教学实践基本技能操作。考核的目的是开展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这学期的其中一道教学实践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指定的教材内容进行说课。
(5)书面作业的成绩占10%。考核内容为,学生对当前一些教育热点问题、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考核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和依据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教育理论的能力。例如:我们这学期为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布置的其中一道选做题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4.建设一支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没有一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将无从谈起。我们要建设一支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在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重视。
三、结语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类非教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它不仅承担着普及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高低。但是,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效果一直不大理想。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成为公共教育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实践证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高。而教学改革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我们在巩固现有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还将继续努力,勇于探索,争取为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俊.论教育学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8):11.
一、公共教育学情趣化含义及作用
情趣,即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意,指个体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情趣较兴趣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性。兴趣较注重个体对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不受或较少受外界的评价影响,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情趣有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有高雅和低俗之分。一个师范生在明白了学习教育学对他将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价值后,是否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就会受到外界的评价。第二,情感性。情趣的核心词汇是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如果说兴趣较多地体现为个体的情绪体验,那么情趣则较多地体现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增加开心愉快、充实有效的正向情感体验,减少枯燥无聊、空洞无用的负向情感体验,教育学的情趣性就会大大加强。第三,目的性。情趣的社会性特征使得个体的情趣具有较为明确的价值取向。如学习教育学不单纯属于学生个体是否爱学的兴趣问题,只要你选择了做教师,就必须去学习这门课,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修养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
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手段,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元素,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师生互动中全心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过程。教育学的情趣化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手段或途径,教育学的情趣化不是情趣至上,更不是为情趣而情趣。情趣化改革对公共教育学教学具有重大的作用:第一,定向作用。情趣化的改革是切合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情趣来展开的,情趣本身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引领作用。当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情趣后,就会主动舍弃与学习教育学无关的活动,将学习活动指向学科本身。定向作用还体现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关注,学生面对情趣化的教学,会不由自主舍弃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从而保障学习的效率。第二,动力作用。情趣化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习的潜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可见,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兴趣品质。第三,陶冶作用。传统的教育学改革较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养,而当学生对教育学产生情趣时,就会从知识层面扩展到思想层面,因为喜欢有情趣的教育学课程而喜爱教师这个职业,进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缺乏情趣的表现
(一)从教材来看,内容的选择到编排缺乏情趣性
1.教育学教材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我国教育学基本上照搬凯洛夫体系,即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育学范式。不少学者指出,这些教材最大的问题是“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几十年不变地空谈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这种陈述方式,同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者对于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2.教育学教材写作方式单一,风格单调。写作方式体现在教育学的编写体例、表达形式、文字风格等方面。教育学的编写体例大都只有正文,没有数据、图表、照片、案例、专栏,有的甚至连复习题、思考题也没有。这种以文字表述为主的教育学教材看起来像一部学术著作,缺乏中小学教材常有的活泼与生动。
3.教育学教材以独白式、理论化的语言为主,隐现语言霸权。教育学学者基本上控制着教育研究领域,已有教材强化着学者型研究的权威性,而使普通教师在与学者对话的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语言霸权表现为教材对知识形象的经典化,而教材知识的这种经典性和权威性使拓展与发展具有同质化的规定性,不同程度地约束了存疑或求异乃至创新的可能性。
(二)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看,缺乏教与学的情趣性
从教师角度看,第一个困难是在我国大部分的公共教育学教师属于教育学科班出身,从学校到学校,很少熟悉中小学一线的教学实践,这种出身决定了他们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第二个困难是当他们面对着不同专业的学生时,以教育理论为主的有限知识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第三个困难是教育学教师本身的示范性,学生会以教师为样本审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
从学生的角度看,师范类学生的大都存在着浓重的学科情结,尽管教师完整的专业知识应是本体性的、条件性的、背景性的、实践性的知识,但数学专业的学生一定会把“数学”作为他“真正”的专业,而“教师”这个他未来可能真正从事的专业对于学习期间的师范生来讲一直难以扎根于他的内心世界。这种学科情结导致的思维定式一直深入学生的情感层面,使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公共教育学产生“隔阂”,导致教育学在其专业意识中的边缘化。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对教育学的期望过高,殊不知教育学理论仅仅是构成教学素养的一个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体会、感悟和提高。
(三)从教学的手段来看,缺乏富有情趣的操作体系
1.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缺乏变化。尽管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成百上千种,教育学在介绍教学方法时也告诉学生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要素进行组合,形成富有特色的、适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的方法。但实际上,相当部分教育学教师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讲授法,这种以信息单向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保证信息量传输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但手段的单一性不可避免地使教学过程变得单调枯燥。
2.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教育学内容比较多,或是老师自己主讲较利于控制教学的进程,或是觉得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的研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一直比较缺乏,对于一个有着对教学教育独立判断能力的师范生,如果教学过程中将本来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变成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注定了教学走向没有情趣的结局。
3.教学过程缺乏教学目标的引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情感。新课程实施以来,三维目标早已在中小学深入人心,但是教育学老师对于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与情感目标设计却远没有到位。
4.教学过程中缺少典型生动的案例,难以将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作生动的对接。案例教学因为本身的经典性、真实性、情境性、复杂性,其对学习者所产生的效能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许多教育学教师缺乏经典的案例,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大大削弱了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情趣。
三、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改革路径
(一)需要改革教材,使教材变得有情趣
1.彰显“学习为本”理念,将教材从“教程式”为主改变为“学程式”为主。“教程式”教材,立足点是教师的专业科目和教授需要,突出的是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归宿点是最有利于教师完成教授任务。而“学程式”教材,立足点转换到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情趣上,遵循的是学科逻辑结构与学习心理规律的有机结合,归宿点是最有利于学习者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激发快乐的学习情趣,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
2.体现“对话”原则,将教材从“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丰富的“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优秀的教材应该是一个提供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能够进行民主自由的对话。
按照上述两条思路,教育学教材的情趣化改革可以有以下一些做法:第一种,在不打破现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学习为本”和“对话”原则改变原有理论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使教材的编排形式活泼起来,实现文字叙述与图像呈现的联系、概念阐述与事实数据的联系,知识理解与实际分析的联系,时代阐释与经典论述的联系。第二种,不改变现行理论教材,在原有的理论教材之外建立与理论教材并重的案例教材。借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做法,将教材一本变为二本,一本叙述教育基本理论,一本提供大量系统的教育实例,教学过程也相应进行改革。第三种,在原来的教育学教材基础上建立起网络“教育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可扩展的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师生跨越课堂的对话互动,集文本、音频、视频于一体,使教育学教学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认知和情感的交融。
(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视角,改变态度
1.从教师方面看,教育学教师是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教育学教师应该比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令人信服的教育教学能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培养:第一条途径是收集大量案例,教师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消化吸收,选择优秀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条途径是教育学教师在执教前到中小学体验,或者是在教学的同时就近挂职中小学。
2.从学生方面看,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教育首先是培养教师,其次才是培养某学科的教师。将教育学的课程地位提高到专业的位置,而不是一般的公共课。国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在尝试“3+1”,或者是“2+2”的模式,将教育技能的培养从原来的相关院系中独立出来,而由专门的教育学院来承担,这有助于提升教育学的专业地位,加强学生对它的专业认同度。教育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要获得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投入为前提,只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教育学产生浓厚的情趣才能使教育学课堂活跃起来,真正的好课是需要学生在课前精心准备的。
(三)建立情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生成性和创新性
1.将启发性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启发式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2.教育学的教学应该体现三维目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应该只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更应该是教育学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要求。
3.教学手段应该体现师生民主自由、平等对话的理念。交流是个体之间以一种共同可理解的方式分享想法、信仰、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种交流使得教学富有情趣。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双方,双方互相合作、共同成长。当前,教学手段情趣化改革比较有效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即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领略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在内容上具有是发生过的事,事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事件具有典型性,事件是真实发生的特征。案例教学通过真实、典型、疑难的事件情景再现,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达到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实践性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学对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育的教材版本各式各样,但其内容和实用性却很差,不符合幼儿教学的课程要求。其次,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性,把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孤立起来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必须要以实践性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和教育素养。
一、课程目标明确化,课程内容最优化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向和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是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而制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掌握幼儿教育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创设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组织幼儿生活的能力、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等,学会用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该模式下的课程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幼儿适应各种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把握课程改革思路的同时,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学习该内容不仅树立了学生的教育观和教师观,还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幼儿教育的任务、目标以及五育的内容,指明了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方向。第三部分,教育目标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这一部分所涉及的实践性知识很强,从事幼教工作需要掌握这一基本技能。
二、强化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实际操练等教学模式。
1.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要以科学的、全新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从正面影响学生。案例教学法在多次实验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分析技巧,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评价,调整考试方法
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采用阶段性评价。如若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可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调整改革眼前的考试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智,下面就列举了几种考试方法:
1.学生命题的考试方法,此考试法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学科,学生首先要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付诸于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学生自由命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中学生的被动局面,内化了学生的知识。
具体做法:(1)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此过程中要强调命题的范围、重点、题型、分值比例等。(2)根据全体人数,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组建一套完整的试卷,然后各组之间互相审核,进行整理。(3)把修改后的试卷定为考试试卷,各组互换试卷进行答题,最后由原出题小组进行批阅,确定考试成绩。
2.记录案例后的抽签考试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前教育学所涉及的内容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两人一组,要求学生记录四个案例。(2)由各小组对所记录案例分别提出问题,以题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附上相应的分析见解。(3)最后把修改后的记录案例交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学生的抽签考试。(4)案例记录小组评定成绩,教师进行监督和补充。
3.小组合作的实践考试方式。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法及内容:(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创设一个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结构,游戏结构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综性的评价合。(2)让幼儿表演游戏,此过程中要渗透合作学习的特点,并以此为考核标准。(3)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制玩具,玩具的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有相应的说明。
总之,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詹道祥.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
【关键词】教育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分析
从全国的教育环境来看,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课程标准也相继颁布实施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一定要对传统的接受学习以及死记硬背和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进行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探究学习,勤于动手和动脑,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进行培养。在《教育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提倡“对教育学应用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各种教学实践来看,新课程理念多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点,它不仅是新时代的产物,更加适合当今的教学,而且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重要作用,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能统一有很好的体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个人价值的个性化和自我化。所以,在中师教育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相当有必要的。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师教育学教学中应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中师教育学教学的现状及其新课标与探究能力的目标有相应的了解。
一、新时期中师教育学教学现状
从20世纪末,中等师范学校数量布局开始进入调整,中师教育学教学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状况。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以及高校开始大规模的扩招,这些学校的扩招对中等师范的生源来说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生源由于扩招冲击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出现急剧的下滑现象。即便现在保留下来的中等师范院校也已经改制为5年制高职,但出于习惯问题人们仍然喜欢称其为中师。在这种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下,中师院校在课程上也做出了相对的调整和安排。
五年制高职目前是三二分段式,针对之前中师院校使用的教育学教材,现在的五年制高职前三年已经不再使用这些教材。但与普通高中相比,中师院校开展的教育不仅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还包括高中没有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书法等各种综合科目。这样分摊下来,教育学科目的课时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教材中的很多综合活动及练习因为时间问题往往不能充分展开,教育学课时的时间通常只够教师紧张地完成教学任务。
中师院校改成五年制后,开始使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教育学教材。这套教材比较注重“师范性、实用性”,不仅专业性强而且相对来说难度有所增加,虽然与专科的教材体系和风格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由于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展开材料和理论,再加上钻研的时间不够,中师教育学堂教学往往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参与比较少,自主性较差。虽然各个院校都颁布和实施了新课标,但这些对中师教育学教师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改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师教师不仅是担负着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师教育学教学在职高和大学的夹缝中尴尬的生存。
二、教育学新课标与探究能力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在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推动了改革的步伐和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课程改革的难度。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代表,教育部门目前已经颁布了18种基础教育课程标准。2000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使“探究能力”在各种标准中峥嵘而出。经过研究制定出来教育学新课标,不仅对教育学教育的理念和思路有全新的展现,而且提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教育学专业素养进行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应用以及适应各个阶段的探究能力,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独特个性的发展提供必要基础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对教育学课程性质的新的定位。
新课程改革中最为人所瞩目的就是对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态度。《全日制教育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倡导就是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在评价建议中则提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必须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能以直观的活动结果作为评价主要依据,而应该在评价中以学生的态度、责任心、创意、合作及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为重点。概而括之,新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充分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出适应时代所需的多方面创新型人才。
三、中师教育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途径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和质疑以及探究与谈论问题的空间,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给学生提供尝试活动的机会,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培养。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探究内容需要立足于现行的教材,参照对象则主要是学生周围世界以及生活实际。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剥离出理论范畴而应用在实际问题解决上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杜威是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最早提出者。在杜威的理念中,科学教育的存在价值除了能够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外,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加以学习和利用才是最重要的。泰勒作为美国十分著名的教育家和课程理论专家也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不是取决于教师做了哪些工作,而是学生自己做了些什么。”教育家施瓦布也曾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投入探究的过程中积极以身试法。”施瓦布的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问题作为学习活动所围绕展开的中轴,也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对需要解答的问题进行设定,是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对探究学习进一步探析的起点。站在教学的立场来看,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对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虑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和设计逻辑合理难度又相对适中的问题。新课标的精神不仅在教材中要有所体现,还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所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课本为基础,同时向课外延伸。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立足教材,对教材加强重视力度,对探究的切入点加以寻找。在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进行启发。以《全日制教育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来说,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还包括教育育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学生等多个板块内容。教师针对每个板块内容的不同,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在课内和课外进行研究和探索。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将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不仅能带动枯燥的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知识链条的构建有重要作用,同时将探究学习活动从课堂内部延伸到了课堂外部,学生可以自行到阅览室、图书馆等地方自由地找寻资料,对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能深有体会。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是要以课堂为基础,并尽可能地向社会扩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方法,必须要立足课堂。教师要对课堂内容精心地进行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从而引导他们大胆地辩证思考。通过这种课堂的综合思考与理性训练,不仅能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培养,使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而且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比如中师教育学教学中教育的社会属性问题,从教育的本质中就能够体现出来。面对学生的这种疑问,教师就可以从教育本质入手,将问题延伸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这些与现代生活相关的知识点的探讨和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会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将课堂内容应用到社会中去,教师也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
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师教育学教学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探究式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
“讲解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是我国教育中长期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这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学需要,但这种方法能流传这么多年必定有其精华所在,所以在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对其全盘加以否定。从人的发展规律来看,不管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其实都是人所需要的。在具体的人类认识活动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在推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对接受性学习全盘否定,搞形式主义。
2、在探究式方法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
对教师来说,新课标的出台实施给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管是课内的探究还是课外的探究,在内容与主题的确定上都要由教师本人深思熟虑之后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对探究方法加以选择,对探究的过程进行组织,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指导。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偏差与错误,更是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点拨与引导,而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去探究,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课程标准中也曾经指出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对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加强对学生的对话与合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引导必须注意方法,不能全部包办,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引导他们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以过程为重,看轻结果。学生通过努力的探究学习即便得出的结果与预期相反,教师也不能对他们的劳动全盘加以否定。而应该根据学生劳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这些不确定的评价参考因素不仅包括参与探究活动的时间、收集资料的多少,还包括发言的次数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自觉的探究学习习惯。
探究作为人的一种天生本性,也是人类能够发展前进的生存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时展的产物和必然趋势。教师只有对探究式学习方法加以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被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峰.浅谈新教材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数学研究,2009,6(12):145-146.
[2]聂晶.对注入式和启发式教学特征的重新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5):98-99.
[3]杨丹丽.浅议探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09,12(24):102-103.
[4]罗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导研"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对大学教育学教学中四个案例的分析[J].学园,2010,4(8):50-51.
[5]陈德广.探究式教学何以可能――以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为契机[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5(10):77-78.
[6]周江.构建双语探究式教学培养创新国际化人才――以经管类《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为例[J].学理论,2010,11(22):206-208.
[7]乔佳俊.浅谈启发式教学在运用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4):130-132.
[8]张小发.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教学原则探讨[J].贵州师范学院学,2011,5(15):19-21.
[关键词]开放性 教学理念 教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64-01
1.开放性教学理念在教育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教育学这门课程很容易受到学生的轻视。不少学生觉得教育学内容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且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学和以后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这种情况使得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除了学生不重视教育学之外,教育学教学缺乏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也是教育学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那开放性教学理念在教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笔者认为,开放性教学理念的运用是教育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1.1开放性教学理念和教育学本身的开放性吻合
虽然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但它和教育学理论本身蕴含的开放性品质并不矛盾,教育学和其它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给教育学带来了更多的动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各种教育问题,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共同意见。教育理论由教育问题的确定开始,结束于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随着时代内容的变化而有所区别,因此教育学必然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它所展现的教育规律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因此说教育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品质。
2.开放性教学理念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笔者看来,开放性教学理念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2.1制定一个开放的教学目标
不少学生认为教育学没有什么具体用处,因此对其抱有轻视态度,其实不然。教育学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育学的教学乃是为了使师范类的学生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领会现代的教育理论,使之具备一名人民教师所必需的教育素质和能力。因此,教育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端正的教育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应当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将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有正确的预期。
2.2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
当前教育学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包括教育原理、德育、教育管理等内容,这些教材内容几乎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都已涵盖,甚至是有些繁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难以程度等合理安排课时,这就需要教师以开放的教学观念来挖掘身边开放的教育资源。
由于课时有限,因此教师要精简课程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课程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取舍,重要的内容要精讲细讲,做到有的放矢。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将教育学有关的网络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兴趣。
2.3开放性教学团队的建设
目前我国教育学的教师队伍中多是年轻教师,由于教育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其对教育学内容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此种情况下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灌输性的教学问题。因此,在将开放性教学理念渗透到教育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对教育学的教学目标、课程的重难点等有较为明确和清楚的了解,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4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气氛
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来说,开放性的学习氛围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教育学也不例外。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负责教育学教学的老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当清楚,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与之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
除了上述四点之外,笔者认为开放性教学在教育学中的应用还包括开放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体系对于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施开放性教学,就不能再沿用以往旧的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指标,而应该采用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这一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要能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考核方法也要从单纯的书面考试转为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法,此外考试结果也不再是唯一的重点。通过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评价的结合运用来多方面地提升学生的教育品质的综合水平。
一、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基础必修课,在学生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和态度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其应有地位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课时偏少,时间缺乏弹性,且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实见习等教育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乏必要的科学分工和协作,课程设置逻辑顺序颠倒,教学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教育学课程本身的知识技能部分和实践能力培养部分设置不合理,要么脱离,要么仅取其一[1]。
(二)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教学实践
现有公共教育学教材体系大多沿用前苏联教育学模式,内容单调、抽象、空泛,缺乏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这些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而覆盖面过宽,针对性不强,导致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给人以庞杂之感。而且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即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不能反映当代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成果。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低
多数学校开设的教育学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形式,几个班一起上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教师多运用讲授式教学法,课堂上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较少运用教学互动、讨论、科学研究、课堂辩论等方法,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的原因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学校方面
教育理论知识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专业特性。然而,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往往更重视学科专业知识,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知识重视不够的现象。教育学课程一直被列在公共必修课程系列中,与体育、哲学等都被视为非专业课程。在“公共课程”的统称下,教育学与其他公共课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被掩盖,这也使师范院校的本质特色被淡化。这种“轻师范性、重学术性”的倾向在师范院校的转型过程中更加严重,导致学校在教育学课程建设中的投入严重不足,学科发展停滞不前,不仅降低了该课程在师范生心中的地位,削弱了师范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也影响了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加之师生间的相互影响,这种消极态势日益增强[2](P73)。
(二)学生方面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有知识、高学历就能当教师”的观念,导致高师院校忽视教育类课程建设。许多师范生也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认知不足,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意识,缺乏学习教育学科的热情与紧迫感[2](P77)。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学教育是专业对口教育,专业课学好了自然会成为一名好教师,因而,轻视公共教育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导致自身教育类知识不足,就业能力差。
(三)教师方面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主要有教育学专业教师任教,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对其他系科的知识缺乏了解,教学时无法联系学生的学科专业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到生疏、空洞;另一方面,对有关基础理论学科如哲学、文学等知之甚少,理论修养较差,理论思维层次不高,从而制约其对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导致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大部分公共教育学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基层工作经验。加上平时不善于吸收、积累基层的先进工作经验,导致他们授课时无法举出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例子,无法结合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最终给学生留下“泛泛而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印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认识
我国教师职业专门化进程缓慢,是影响包括公共教育学在内的高师整个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深层原因[3]。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高师学生对教育学科的看法,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人们认识到教师职业专门化的重要性,切实推行教职专门化。例如,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把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建立统一课程标准,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实行教师教育课程证书制度,力戒形式主义,严格要求;建立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教育课程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教育科学证书,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之一。其次,师范院校应将以公共教育学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和师范教育发展相联系,同时,将各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证书获得率作为衡量师范院校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此推动师范院校包括公共教育学在内的教师教育课程发展。
(二)加强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薄弱是导致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为改变教育学教材杂、乱、旧的状况,可由国家教育部牵头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委员会,集中优秀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学第一线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编写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个权威版本的教育学教材供各师范院校选择。各版本的教材应综合相关教育学科精华,充分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结构和层次合理性,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或实验成果,符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考虑公共课的特点,教材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有丰富的实际材料及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4]。
(三)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其现实意义上都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5]。教师素质不高是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应组织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师范院校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挑选具有丰富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精通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担任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对缺乏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补课措施,提供条件安排他们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体验教学。同时,设法扭转对待专业课和公共课厚此薄彼的倾向。每个教师既要上专业课,也要承担一定量的公共教育学教学任务,将待遇、职称评定和职务晋级与公共课教学挂钩,并定期评估其教学效果。通过完善制度使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才智,变消极应付为积极进取,不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努力探索师范学生教育学教学的新方法,开创教育学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
(四)加强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只注重知识记忆而忽略知识理解、运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实行讲、练、用结合的方法。
1.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育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要求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利用课外时间或见习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接触中小学教师,并学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因此,专题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发展思维,锻炼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5]。
2.采用问题教学法,注重课堂讨论
问题教学,即“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实际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改实践。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以质疑的批判精神探究问题,审视教材内容和改革实践,可以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
3.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