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23: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亲子关系”是近些年才出现并被广泛讨论的词语,但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对一种对家庭关系和睦相处模式的总结。虽然“亲子关系”早在成词之前就存在,但这一名词的提出,很好地为我们梳理、概括了家庭中最重要的一脉相处模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然情感基础和后天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所指的对象包括父母与子女双方,当亲子关系融洽和睦时,双方就是合作促进的关系;当亲子关系紧张疏离时,双方就是对立抗衡的关系。其中,对“亲子关系”的走向和模式起主导和控制作用的,是父母(赡养者)这一方。
当然,无论对哪一方而言,维系“亲子关系”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即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亲情依恋和血缘纽带。父母作为成年人,早在孩子尚未懂事之前就掌握了表达亲情和关爱的主动权,让孩子在成长中了解、熟悉并适应。但每位父母爱的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所以“亲子关系”有权威型(或专制型)、泛爱型、冲突型、民主型、漠视型、错位型等等不同的模式,所有的父母都在管教和关爱的“度”中拿捏衡量,一边寻找最适合的亲子关系,一边塑造孩子的性格、影响孩子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家庭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开明和轻松,所以我们更多提倡民主型亲子关系,既避免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过度干涉(权威型、冲突型)或缺乏管教(漠视型),又不至于在爱的名义下禁锢、扭曲孩子的心灵(泛爱型,错位型),而是在合理的范畴内让孩子自由发展、从父母对爱的主导变为孩子对爱的摸索,通过这样平等轻松的相处模式,使孩子自发感受爱与被爱,并学会在一定规范内成长。
生活中的实际情形远比理论复杂多变,在了解了“亲子关系”的相关概念后,我们不妨看看哪些方法可以增强亲子关系。
一起做义工
做义工是帮助孩子学会关爱、珍惜幸福的很好途径,和孩子一起做义工,可以使他在家长的带领和教导下,培养爱心、责任心和感恩之情,从客观的角度读懂并理解父母的爱。此外,孩子还可以通过做义工时的模仿和实践,学会如何关心、照顾身边的人,分担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行动给父母带来温暖和力量。但在做义工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观察和学习为主,不要强求他独立完成力所不及的任务,以免伤害孩子或他人。
合练钢琴
不一定是钢琴,其它乐器也可以,其重点在于冲淡孩子被迫学习的逆反心理和练习过程中的枯燥单调。许多孩子都会把学习乐器当作一项孤军奋战的无聊事业,并将抵触的矛头指向父母,所以不妨试着和孩子一起练习钢琴或其它乐器,成为他学习中的伙伴,在孤独时给予动力,在困难时给以帮助,在错误时给予指导。只要多花一点心思,把乐器练习变成一项双赢的亲子活动,就能既培养了感情和默契,又促进了孩子的技艺发展。
让孩子办一份家庭报
这是一项有乐趣、有意义、操作起来并不困难的亲子活动,家长可以帮孩子整理并划分好版面主题,然后让他自己完善剩下的内容,如孩子眼中的爸爸妈妈、最近家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亲戚们有些什么故事等等,还可以把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或孩子的画作粘贴上去,组成一张内容丰富的家庭报。通过这样的亲子活动,可以使孩子常常回忆家中温馨美好的画面,巩固感情,给亲戚们传看这样一份报纸,还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亲子T恤
父母和子女穿一样的亲子T恤是一种昭示和姿态,在孩子看来,这代表了爸爸妈妈对他的肯定和关爱,给他带来难以形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但许多父母都会顾虑自己的形象,觉得和孩子穿上一样的衣服似乎有点滑稽。其实,现在很多童装品牌店都推出了亲子装,并不是大人孩子的衣服完全一样,可以是同一系列的不同款式,也可以是同一LOGO的不同颜色,甚至还有些亲子装体现在装饰物的细节上,如亲子手表、亲子围巾、亲子手套、亲子挂饰等等,既照顾了父母的社会形象,又满足了孩子的情感认可需要。
领一棵家庭小树
这也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亲子活动,许多公园里就有专门的个人植树区,管理员可以为您在树上挂上个人或者家庭的牌号,使家人有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感情,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植树对孩子来说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家庭是生命共同体,代表着成长的过程和希望,无论以孩子的名义还是以家庭的名义种下小树,都能够给他带来暗示:爸爸妈妈希望你如小树般健康茁壮地成长。
增强亲子关系的小窍门还有许多,如亲子瑜伽、亲子阅读、亲子储蓄、亲子保险、假日旅游、角色互换游戏等等,无论方法是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了解个体和整体的相互关系,从家庭中获得温暖和力量,进而学会接受爱、表达爱、反馈爱,维系温馨默契、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大学生辅导员师生关系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健全身心的黄金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与个人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大学则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后的第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对象之一,对学生大学生涯的指导和职业发展上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家长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存在相似性,他们都肩负着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将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4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那么这4个关系都需要做到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第一关。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人格形成的基石,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乃至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帮助孩子通过做自己,从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将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内心,也有利于他与外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充满冲突,那么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会存在冲突。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庭在亲子关系中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溺爱。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关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视而不见,也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的权利。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也不会勇于追求,这种培育显然是失败的。
另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管教上“动用权力”。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打不成才”,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上一辈家长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权力意识。他们认为,在家里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就是权威,他们说的话,制定的规则,子女必须听从遵守,甚至通过暴力来树立威信。然而,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中,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建议和命令孩子的行为和选择,或者直接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特点
初入大学的新生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学什么,大学怎么学等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即便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听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着十足的好奇,在这个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观念,将影响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的选择,而大学阶段的行为养成又将对其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家长,要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主体,作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稳定办学、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取得办学成果是校方最为重视的环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以此为依照。所以,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的存在着教育、管理、服务三重关系,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比例,否则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失衡与异化,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
具体到实践中,独立学院里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过度依赖辅导员,习惯由辅导员解决问题;第二,学生遭遇挫折将责任推卸给辅导员,不能主动承担责任;第三,辅导员简单的将学生看做被管理者,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主选择权。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正如亲子关系中家长最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就是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论他本身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大学,如果被动地被剥夺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上大学,也不会去探究自己上大学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单方面的教导与教授,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教学关系。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初进校起,辅导员就应树立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意识,避免保姆式的服务,否则学生就如同被溺爱的孩子,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责任感。
第二,要通过摔打教育与信任教育,教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因为害怕学生无法胜任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始终采用帮带的方式扶着学生走过大学四年,这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阶段被父母娇惯的孩子,面对毕业后更多的困难和危机,他们将无所适从。
第三,在管理中切忌以权利压制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普遍缺乏沟通。事实上,学生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答案,一个指令,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师长与知心朋友。
第四,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务工作,为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
要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三条高压线”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23%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现场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这说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长都可能陷入了“输不起的心态”这个陷阱中。
“八个工具”助你建立正面亲子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具体说起来,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糜仁海说:“其中,孩子有了前三种人格,就一定不会出问题,会健康地成长,如果他还具备后面的人格,他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要想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正面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如何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糜仁海介绍了“八个工具”: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制定规则和批评。“只要家长能够用好这些工具,就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的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们的爱呢?“做好听、说、看、做这四个方面,运用好‘爱’这个工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糜仁海说,“要像听领导说话一样听孩子说话;有话要直接和孩子说,永远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不要人前教子;要充满爱意地看孩子,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适度恰当,不要过多和过少。”
表扬是一个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长却认为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只要表扬的方式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扬孩子的优点和即时表扬,具体步骤是:陈述事实,确认值得表扬的原因,表达高兴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继续保持的愿望,最后还要有身体接触,比如拥抱一下孩子、拍拍肩膀和拉起孩子的手等等。”
无论在孩子失败还是成功的时候,父母都应该多鼓励孩子,给孩子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信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或者具备什么品质,那么当发现孩子某次这样做了,父母就要大声地说出来加以确认,这会让孩子记忆深刻,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形成好的习惯。父母要多和孩子轻松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只有在一起,父母才能知道孩子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才能和他们交流,让彼此更多了解和信任。制定规则时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只有孩子自己同意的规则,他才能遵守,才有用。发现孩子犯错后给予批评时,应该就事论事,陈述事实并指出后果,注意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表达正面的希望。
只盯成绩单会破坏亲子关系
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如果你只盯着成绩单,就会忽略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成长,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也会破坏你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从调查数据看,超过三分一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情绪跟着孩子的成绩走。
2005年12月18日,四川15岁的网瘾少年向84岁的奶奶要上网费未果后,用枕头将老人活活捂死。[1]
…………
这类由于少年网瘾而导致的悲剧还有很多。
我国首次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在当今中国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其中,在13~17岁的未成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达17.1%,18~23岁的青年网民里有13.7%的人上网成瘾;在初中和高职学生中,网瘾现象最为严重,其比例分别达23.2%和20.5%。一位网瘾心理医生说:“临床发现,在初中阶段开始沉溺网络游戏的比例较大。”[2]216
另外,总医院网瘾咨询中心主任陶然通过对2000例患者的分析发现,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大多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也存在问题。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初中生网瘾的高发与亲子关系有何关系?对我们防治网瘾有何启示?
一、为什么网瘾的高发期恰值初中阶段,而这也正是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初中阶段网瘾高发与这一阶段个体的心理特征密切关联。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这一时期,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对各种事物能初步地批判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思维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由于思维处于逻辑抽象的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的事物;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骗上当。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意志比较薄弱,因此,随着接触计算机机会的不断增多、网络基础知识的初步具备,无奇不有、变幻莫测、生动形象的网络游戏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力。一旦上瘾,他们往往难以自控。
这一时期也是亲子关系的危机期。少年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是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自主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评价,对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提出要求。他们常怀疑和反抗父母,坚持己见。而父母由于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和缺少心理、教育科学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心理定势,仍像对待儿童一样对待少年,导致孩子不断地反抗父母。因此少年期是难于教育、父母最操心的时期,被称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家长如不能恰当处理亲子关系,少年的网瘾及其它偏差行为的产生就很难避免与矫正。
二、为什么网瘾偏偏找上我们中国的初中生?
网瘾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网瘾最为严重的是初中学生。据了解,西方上网成瘾的主要是退休人员和4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为什么网瘾偏偏会找上我们中国的初中生?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说,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的缺失、同伴的缺失。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这个分析结合初中阶段亲子关系危机期来看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亲子关系危机期游戏活动的缺失
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我国初中生缺乏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据有关调查,教育部对初中生作业时间有所规定,而实际上无论是平日还是周末,中小学生作业时间超标比例均超过一半,尤其是初中生的超标比例非常大。[3]家长为了孩子得高分、上好学校,还额外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哪有时间去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能给少年带来欢乐,能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它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个性的手段,是培养个人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学校”。游戏与少年同样有天然的亲和力。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富于娱乐性的闲暇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4]他还说,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由于我们的一些学校和家长没有为孩子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孩子天真活泼、爱玩的天性自幼受到严重的压抑。网络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轻松、快乐、刺激和成就感,必然引起他们强烈兴趣。陶然说,因网络游戏而染上网瘾的孩子几乎占到前来就诊患者的90%以上。
(二)亲子关系危机期伙伴的缺失
我国城市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相对封闭的单元楼房、冰冷的防盗门不利于孩子的交往。一些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还有一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结果缺少知心朋友。
伙伴对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童年时代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世界,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初中生比小学生对友谊具有更深的渴望,他们强烈希望自己得到朋友们的承认和尊重。友谊往往是初中生行为的内驱力量。当初中生与父母平等交往的需求难以满足时,他们自然要将交往的目标转向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伙伴。伙伴是处理初中生亲子分离焦虑的重要而现实的过渡性客体;当他们无法找到这个客体时,网络就成了代替品,在网络里他们可以营造自己的人际空间。
(三)亲子关系危机期父爱的缺失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11岁),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父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则比母亲更为显著。这是因为:(1)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家庭中父亲一般比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父亲的意见举足轻重。(2)据我们多年研究发现,母亲对初中生教养态度的问题比父亲严重。母亲的不安、干涉、溺爱,普遍存在的唠叨,使强烈要求独立的少年极为反感。孩子对母亲教养态度的评价普遍低于父亲。(3)初中生随着社会性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关注的、要求的已从吃、喝、玩和学习课本知识转向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生的意义等方面,当母亲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其必然转向父亲。国外有关研究也认为,从儿童期过渡到少年期,孩子家庭互动的侧重点已从母亲一人身上逐渐转移到双亲。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参谋或余暇时间的伙伴。父亲具有母亲所不能代替的优势,如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进取精神,开朗、宽厚、喜欢交往等,是影响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是影响孩子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态度系统的榜样。
可是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受我国传统的家庭分工格局和“男主外女主内”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地认为,男人的主要职责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而女人则主要应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第二,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男性承担的压力较大,或工作太忙,或外出打工,从而放弃或放松对子女的教养。第三,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许多父亲失去了教育子女的权利。如:有不少父亲以为“严父”就是对子女严厉,平时不管孩子,而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就严加训斥,甚至打骂。这会导致孩子对父亲畏惧,与父亲疏远或对立,父子关系紧张。
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使得父子关系疏离,这给孩子的个性发展、社会化带来了重大隐患。当面临网络的诱惑时,孩子个性、心理品质存在的弱点与问题往往会把他们推向火坑。
陶然说:通过对已收治的近2000例网瘾患者的统计分析,患者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伤害,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的缺失,占87%;排名第二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兼有溺爱和控制。[2]1
三、亲子关系危机期容易出现网瘾的亲子关系类型
(一)奢望型
奢望型的父母把自己的愿望或意志投射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与性向,希望子女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或标准去做。
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六省市中小学生的调查,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进到前15名。[3]许多孩子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经常遭受指责,在集体中感到自卑,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获得虚拟奖励,满足成就感,许多孩子说这是他们迷上网络的主要原因。据陶然介绍,网瘾青少年中,有82.4%的人因遭遇过重大挫折或学业困境,产生挫败感。
(二)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意见都是无条件接受,对孩子过分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子女的意愿、要求。这种态度容易使子女的人格受阻,情绪发展出现障碍,缺乏自我控制力,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不协调,社会参与能力不够,缺乏忍耐力,追求某些强烈刺激,易染上网瘾。
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市某中学一初二男生小明,家长对他这个独子溺爱有加。他从小就没有洗脸、刷牙、洗澡的卫生习惯,直到上初中二年级了,还懒得去洗脸。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出去玩。十年来每天放学都比别的同学晚回家半小时或一小时。晚上8点多了,还迟迟不写作业。生活、学习都很散漫,与同学关系不协调。像这样散漫任性、无意志力的孩子到初中时迷上网络,父母教育很困难。亲子关系测验表明,小明迷恋上网是家庭从小溺爱造成的结果。
(三)严厉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管教子女。这种管教态度,会使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疏远,感到在家里是微不足道或毫无希望,于是容易去网上寻求快乐、温暖与满足。
据陶然介绍,网瘾青少年中,有55.7%的人遭受过父母的暴力和体罚。2006年6月26日《天津教育报》就曾报道,15岁的女生小艾说:“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法,使我从小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和抵触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更是极度藐视。我讨厌我爸我妈,现在我长大了,他们别想再管我。”于是她经常逃课,和男孩子一起去上网。
(四)离异家庭的不良亲子关系
夫妻离异后,许多父母自身的消极情绪和不良的教养方式,形成了不良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把孩子推给祖辈,放任不管;百般溺爱,百依百顺;期望过高,过于严厉。其后果往往使孩子情绪异常,个性偏常发展,自卑、孤僻、偏激、敌对、暴躁,有的甚至变得愤世嫉俗。他们最容易玩电脑游戏成瘾,因为从中可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从游戏的梦幻中得到认同,获得某种心理满足。
例如,2006年2月26日《天津日报》报道,16岁少年大江说:“10年前,我爹妈离婚了,我跟我妈和继父一起生活,小学阶段还好,可随着年龄大起来,我总觉得与爸妈之间有一堵高墙,遇到什么事情,从内心里不想和继父沟通,后来就发展到抵触。他们督促我好好学习,我偏逃学旷课。就在这时候,空虚的我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当在网络里杀人时,我就感到格外满足。后来,我的学习已经跟不上了,干脆就不上学了,索性也不再回家。没钱花了就跟哥几个约好,带上刀去抢,于是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少年网瘾高发期是突发的吗?和少年期前的亲子关系有何关系?
少年网瘾高发期并非只是和少年期亲子关系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少年期亲子关系危机是少年期以前亲子关系的反映。婴幼儿阶段是建构人的最初心理结构模式的关键时期,双亲是子女的最早参照群体,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少年期种种不良人格特征都是在幼年时期开始形成的;到了少年期,幼年时期开始形成的不良人格与独立自主的发展相结合,少年就可能导致越轨行为。
美国白宫家庭及少儿管教问题法律顾问詹姆森•多布森博士曾说:“一旦父母对孩子的早期失去了控制,以后的冲突便会变得更加难以收拾。如果你现在不能让一个5岁的孩子收拾好他的玩具,到了他的青春时期,即他一生中最易反抗的时期,他很可能会不愿意接受你对他的任何控制,孩子的青春时期凝聚或综合了所有以前对他管教的结果和已形成的品行。明白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所有在头12年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都有可能在青春期间进一步恶化与爆发出来。因此,取出隐藏在孩子身上这颗定时炸弹的最合适时间是在12岁以前。”[5]所以,预防孩子网瘾,必须从孩子成长的早期就要重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设。
五、防治孩子网瘾,家长应从何做起?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功能,扬长避短
由于担心孩子染上网瘾,许多家长对孩子上网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网瘾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上网更是持反对意见,甚至有的家长禁止孩子以任何形式接触网络。
家长应清楚,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根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将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规定孩子必须从3岁开始学习操作电脑,我国教育部也规定中小学必须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既然不能阻挡信息社会的进程,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指导孩子去学习驾驭它、超越它,而不是武断地禁止孩子上网。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使网络发挥对孩子成才的积极作用。
(二)深刻认识孩子上网成瘾的家庭原因,建设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治疗青少年网瘾的专家陶宏开说,“敌视父母”是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的共同特征之一。不少网瘾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有个孩子说“真想杀死他们(父母)”,其父母说“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要知道,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源主要是长期不良亲子关系积累的效应。对染上网瘾的孩子,家长采取追堵打骂的方法,只能更加激化亲子矛盾,不利于网瘾的戒除。所以,无论家长如何焦虑,都不能一味责怪孩子,而要深刻反省自己的教养态度,从改善亲子关系着手,营造一个温暖、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里强调三个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前提
欲改善亲子关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家长检讨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家长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决定其有什么样的教养态度、行为,什么样的教养态度、行为决定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儿童观、亲子观与教育观)必须与时俱进。如亲子观方面,许多家长思想深处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没有把孩子看成是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这必然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反抗行为。
2.调准亲子沟通频道方能走进孩子心灵
初中生染上网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亲子间沟通不畅、不当。许多染上网瘾的孩子与家长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习惯以教训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因此,要使亲子沟通有效,家长首先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要真正把孩子看成家中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习沟通技巧,鼓励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心理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真心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与孩子一起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家长才能走进孩子心灵,孩子才会将家长视为“知己”“盟友”,接受父母的引导,绕过无数急流暗礁驶向彼岸。
3.对孩子戒除网瘾要忍耐再忍耐方能成功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在戒除网瘾过程中出现反复,就急躁发火,灰心丧气。少年网瘾是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戒除它需要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又反复的过程。从生理学说,只有对机体不只一次地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戒除孩子网瘾行为已不是“塑造”,而是“改造”,要破坏其原有的动力定型,形成新的动力定型,这会更加艰难;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也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要转变也很难,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父母遭遇情绪“疾风暴雨”式的少年,亲子双方都情绪难控,更易产生亲子矛盾。家长更应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因此,家长教育染上网瘾的孩子,要忍耐再忍耐,持之以恒,绝不放弃,这样才能成功。
同时,要看到,虽然少年期亲子间存在着矛盾,但Stainberg、Allen及Land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仍认为父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父母依旧是爱、支持、保护和安慰的来源。父母只要坚持建设性地解决亲子冲突,孩子会因此深受感动而积极改正自己缺点的。
(三)弥补亲子间的“数字鸿沟”,争取社区、学校的支持
据调查,经常上网的孩子中,约65%的家长是“网盲”,不掌握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根本无法掌握孩子使用网络的动向,更谈不上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了。家长要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胜任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之责,就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网络知识,主动弥补横跨在亲子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家长还应主动与社区、学校进行沟通,争取支持,呼吁加强对社区网吧、学校网络教室的管理。只有社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加强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9.
[2] 银子.真情的虐待[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 钟和.是谁制造了“童年恐慌”――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亟待关注[J].家庭教育导读,2006,(3): 60―62.
[4] 曼蒂,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
一、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隔代教育为主,亲子关系淡薄
(1)祖辈思想观念往往较为陈旧。
(2)忽略孩子成长的特点。
(3)容易溺爱孩子。
(4)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2.以母亲为主带孩子,亲子关系仅表现为母子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会影响亲子关系。
二、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
1.正确看待隔代教育
老人带孩子,可能有很多方法都和科学育儿的说法有冲突。但我们不要因此全盘否定,也许,有一些土办法还能办大事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育儿分歧产生,但关键的环节不能发生错误。比如,在孩子面前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比如,在和长辈的育儿观点发生碰撞时,我们不妨采取的方针。只要大的原则不错,我们尽可能不要较真,私底下和长辈沟通方式方法。当然我们不排除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发生,那就要通过有效沟通、交流等方式,促使双方思想统一。
2.掌握密切亲子关系的方法
(1)寻找游戏材料
周末,孩子直嚷嚷没意思,父母却苦于找不到陪他玩的游戏。但是,我们那些富有创意的父母,请看一看你的周边,有很多不用花一分钱,却能让孩子们开心的游戏材料――报纸和纸箱、胶带和纸,还有很多废旧物,可以用这些东西拼拼凑凑,与孩子尽情过个不花一分钱的周末。
(2)成为孩子游戏的好伙伴
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并不难,只需挤出少许时间,积极参加孩子的活动:捉迷藏、跳绳、踢毽子、下五子棋……父母经常参加孩子的活动,聆听孩子的心声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还必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条件。最主要的是父母要以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多花时间和心思与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在情感和求知欲方面的愿望。因为从2岁开始,孩子就需要同龄玩伴,通过与自己年龄相仿或略大的孩子以及大人玩耍,孩子从中可以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兴趣、责任心。
三、与孩子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是了解孩子的手段。现在我们缺少的不是对孩子的教育,而是缺少双向沟通。这里有必要向年轻的父母问几个问题:
1.你在听孩子说话时能全神贯注吗?
2.在孩子说话时,你是否有一种急于打断孩子说话的念头?是不是急于另找一个话题来与孩子交谈呢?
3.你是否总想用说教、训斥的方式和孩子谈话呢?
可以说,上述这些谈话方式普遍存在于家长与子女中。所以,我忠告家长,千万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或者表示厌烦。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弄不好,他会从此向你关闭敞开的心扉。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训斥。
大家可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当你的领导和你谈话时经常不能专心致志,经常打断你的话,经常截住你的话题,经常用说教、训斥的口吻,你会感觉怎么样?
很显然,要想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随时准备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很有必要的。你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因遇到问题、挫折而感到失望,这时他希望你能倾听他的诉说,并能提供支持与安慰;同样,他也会遇到喜事与欢乐的事,也会希望你听听他的心声,同时分享他的快乐。但如果你只在孩子极端忧伤的时候,才努力让自己去听孩子的诉说,这显然是不够的。你应该安排专门的时间作为你与孩子专门交流时间。
跟孩子谈话,不要总指责孩子的不是。你也可以跟孩子谈些有趣的事,谈一些日常生活经验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节目主持人同小孩子谈话时,总要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同时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这是为什么呢?这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的认真态度,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家长也用这种方式同孩子说话,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家长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小孩”,这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气氛。“蹲下来”这一动作,体现了家长如何看待子女同家长的关系的教育理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四、能用爱表达出心中的爱意
1.为人父母,做关心他人的榜样
父母间的友好、互助、关爱、体贴,邻里间的尊老爱幼,扶贫济困,都对孩子爱心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鼓励孩子亲身体验和实践关心他人的行动,倡导和支持孩子与小伙伴分享图书、玩具和食品,鼓励孩子经常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为爷爷和奶奶倒水、捶背,帮助行动不便的邻居家拿牛奶、送报纸等,让孩子感受帮助他人的乐趣。在社区中,父母引导孩子爱护植物,保护小动物,爱护公共财物,用实际行动与孩子一起爱护动、植物和环境。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爱的启蒙教育。
2.引导幼儿,学会表达爱心
人的内在情感需要通过语言和动作恰当地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家庭中,父母要适时地示范,引导孩子表达爱心。如:孩子生病时,你的富有爱心的护理;孩子同伴身体不舒适时,父母启发孩子关心、帮助别人;长辈们身体不佳时,父母和幼儿一同去看望,嘘寒问暖,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父母劳动一天,下班回到家非常劳累时,建议孩子帮助自己拎包、拿拖鞋,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与孩子一道,为周围的残疾人、特困人员以及地震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物,培养孩子的爱心。
3.结合节假日,强化爱心教育
一、问题提出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无论你立足于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对自我独立有很强的渴求,成人感不断增强,心理学家称为“第二反抗期”。此阶段的亲子关系由原来的单向依赖转变为双向互动,父母和子女之间都须经历一个调整的过程。由于年龄、价值观及其处事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代沟也普遍存在,亲子冲突在所难免。
内观疗法是一种能让人进行深刻自我认识的心理疗法,个人通过对自己人生各年龄阶段中的基本人际关系的回忆、回答内观三个项目的提问(对方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对方做了什么?我曾给对方添过什么麻烦?),从而对自己的历史进行验证,从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彻底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意识。
针对中学生,设定父母作为内观的回忆对象,回忆从自己出生到现在的各个阶段,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发生的生活细节。使其深刻意识到,父母为自己付出太多,而自己回报又太少,反而为父母添了很多麻烦,进而产生强烈的回报愿望。针对父母,回忆孩子出生到现在也给自己带来很多欢乐,自己也有给孩子带来困扰的时候。最后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找回缺失的连带感、责任感、回报感、幸福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珍惜的良好亲子关系。
本文将着重探讨内观疗法在改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及操作方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内观疗法介绍及其作用机理
内观疗法是由日本吉本伊信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佛教特色的"自我反省"进行改善,于1937年创造的治疗方法。所谓内观,又称内省,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这种方法是个人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中的基本人际关系的回忆、回答内观三个项目的具体提问,使内观者重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我为中心的弱点,意识到以前同别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最终达到更新自我,解决当前面临的心理冲突。
内观疗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内观,使内观者对人生再体验、对恩情再体验、对人生再定义,使内观者在内观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过去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解和反省,产生做了错事后的罪恶感、羞耻感,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连带感,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通过内观者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进行调整,提高同他人的共鸣、协调和自我控制能力[2],改善人际关系。
三、内观疗法对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运用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有着对内心探讨的强烈动机,他们将自己的思想重新指向主观世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他们强烈地关注自我、关注生命的意义,对人际关系也越发敏感起来。一方面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发展不畅会引起很多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这也是形成积极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此时,对自己内心的关注也为内观过程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思考基础。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多在于沟通不畅,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对方的行为,以至造成很多误解和冲突。无论从中学生的自我探究还是亲子冲突的原因来看,此时期运用内观疗法都十分合理,所以本文整理出中学生进行内观的方法建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针对中学生进行内观的内容及顺序
1.设定最亲近的人为回忆对象,如母亲。
回忆从出生到现在与对方相处的生活细节,以三年左右为一个时间段(如:学龄前,小学前三年,小学后三年等),并回答三个问题(如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我为母亲做了什么?我给母亲添过什么麻烦?)。
2.说谎和“偷窃”。说谎指自己曾因各种原因欺骗对方,并给对方带来伤害的事件。“偷窃”指占有对方你不该占有的东西。
3.抚养费计算。详细记录从小到大父母为我花了多少钱,一定要详细(如出生到上学前,你的尿布花费、奶粉花费、医疗花费、玩具花费、服装花费、零食花费、教育花费、水电煤气消费、住房花费、出行花费等),每一阶段进行小汇总,最后整体汇总。
4.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5.内观总结(体会)。
这五个过程层层递进,从发现当前问题,到进行思维方面的回忆,达到思想的升华,最后转变为实际行动。
(二)内观的要求
1.按时间顺序进行。
2.时间要具体、事件要详细,不要忽略生活琐事。
3.只是回顾、检视真实发生的事件本身,不要回想太多的感受和想法。
在回忆过程中,内观者要尽量做到就像拿着摄像机沿着生命的轨迹一路拍摄一样,关注事件本身的细节,而不是对具体发生的某个事件的感受。回忆细节的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这时需要内观指导者通过举例给予一些引导。
(三)内观过程具体分析
1.回答三个问题。(以回忆母亲为例)
在回忆“母亲为我做了什么”的时候,如回忆到“母亲为我做饭”。这个过程需要母亲先去菜场买菜(反复挑选)、回家择菜、洗菜、炒菜、盛好放在桌子上等孩子放学回家,等吃完还要收拾好碗筷、洗刷。
如果只是回忆到“母亲做饭”,肯定会轻描淡写,觉得很简单,且习以为常,但把整个事件分解一下,会发现整个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再比如:回忆五岁时母亲为自己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十岁时母亲还是做这些事,到了现在母亲依然还是如此。一遍遍地叙述,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很烦,回忆没有意义,但这时正是最好的引导时期。自己已经说烦了,而母亲却不厌其烦地依然在做,恰恰显现出母亲在平凡之中的伟大,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类事情还很多,比如:母亲花了许多时间教会我们用筷子吃东西,系扣子绑鞋带,洗脸刷牙,擦鼻涕;母亲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我们退缩时教会我们坚持,在我们慌乱时教会我们沉着,在我们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在我们受到委屈时给予安慰等等。指导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希望达到的目标来进行引导。
接下来在回忆“我对母亲做了什么”时,回忆过程可能比较艰难,回忆出的内容相对比较少,相形之下更加映衬出母亲的伟大。在回忆“我给母亲带来了什么麻烦”时,一桩桩一件件都会让自己悔不当初,感到了对父母的歉疚之心。
2.对说谎和“偷窃”的回忆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很多人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关注的往往是父母哪里做得不好,而从未关注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不当行为。细细回忆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做过很多给父母带来困扰甚至是伤害父母的事情,而且远比父母给自己的烦恼多的多,也大得多。由此,深切感受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是多么不容易,感恩之情顿时从心里涌出。
3.计算抚养费
在计算抚养费之后,会越发感受到父母无私博大的爱是无所不包的,是怎么都还不清的,坚定要为父母做点什么的信念。
4.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在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爱时则水到渠成,可以让内观者回忆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做过什么让父母感到高兴和快乐的事情,将这种积极体验激活,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内观者很自然地会想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让父母更欣慰,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5.内观总结(体会)
内观疗法的已有研究证明,内观之后体验者普遍感觉有了新的动力,因为他们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爱,所以通过内观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激之情,以积极的心态和父母相处,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并以全新的面貌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四、小结
当代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无论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地域,大多都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都接受了来自父母和亲人的过多关爱,他们对爱已经习以为常,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甚至一味地从自我出发,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在很多问题上与父母产生冲突。通过内观的训练,给予学生触动,让他们品尝浓浓的亲情,感恩父母的付出。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亲子关系是一个“亲与子”互动的问题,亲子关系中出现摩擦,父母也有一定的原因,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也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只有父母、子女双方达到共同改变,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灵活的把家长引入到内观的过程当中来。(稿件编号:091014015)
参考文献: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课时
4
教学目标
1、运用理论知识和案例剖析结合的方式阐述个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培养0—3岁婴幼儿的良好个性;
2、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稳固的行为习惯;
3、指导家长怎样应对婴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帮助婴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稳固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针对我国幼儿的教育现状,特别是0—3岁婴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所出现的只注重智力发展而不重视个性培养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教学,引导抚养人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提倡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并重,达到早期教育的目的。
教学环节
一、个性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1、以世界上不存在两棵完全一样的树引出课程的主题,阐明个性的差异性;
2、说明个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个性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以“人格生态圈”阐释遗传、环境、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从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几方面个性品质阐明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婴幼儿的个性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婴幼儿乐观稳定的情绪
①、关系重于教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以《妈妈的裙带》的故事引出主题,结合现在的亲子教育模式,阐明关系重于教育的原因;
②、运用名人故事阐释亲子教育应以爱为前提,以爱为基本,并且使孩子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
①、观念引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需从零岁开始;
②、同伴交往和游戏体验是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3、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
①、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向家长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需要被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②、提倡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避免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
三: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
1、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说明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2、结合理论知识和生活案例指导家长如何从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四: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1、从环境、幼儿的个性、幼儿以往的经验等因素来剖析为何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
2、正确认识分离焦虑,2—5岁是婴幼儿的分离期;
3、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指导家长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教学资源
教师、0—3岁婴幼儿抚养人、投影仪、电脑、PPT、视频、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资料
[1]早教月月通:0—3岁/王木木主编.—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
[2]让孩子赢在起跑点/李苏仁,陶红亮主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3]早教学校/崔绍珍,吕庆瑛主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11
[4]1分钟教育:培育出色宝宝的101个方法/李轶君主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