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常规要求

课堂常规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3: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常规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常规要求

篇(1)

一、防止课堂伤害事故发生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活动展开的,学生在教师给予相应指导的前提下,借助有关体育器材进行身体训练。学生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的相关活动进行有关体育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完成身体锻炼。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理论知识不完备、经验储备不足或是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而造成身体伤害等意外事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是造成身体残疾。严格的体育课程课堂常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此类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在课堂常规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硬性规定与安全教育及相关的意外预防措施,使学生牢记并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的课堂常规。严格的体育课课堂常规能够从根本上有效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河北某所初中学校的建校地址与某繁华地段距离较近,该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时,将严禁私出校门列入课堂常规管理条例中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这就有效防止了学生因好奇偷出校门而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保证了课程的正常进行,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影响。

二、熟练掌握体育技能与理论

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有关体育知识,以提高身体素质。严格实施课堂常规,能够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并且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迅速并且深刻掌握和理解教师课上传授的技能等。若教师没有按照体育课堂常规安排课程,例如在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时,教师没有事先按照课程与课堂常规的要求做好上课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安排,并对课上将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准备,就会导致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在课堂讲解时经常出现停顿或是现场处理课堂常规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而课堂常规的设置与实施,对于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

三、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活动能力,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有正常并且稳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尤其是对于体育课这一类较为开放和自由的学科,就更加需要设置合理并且严格的课堂常规保证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课堂常规的认知模块后,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就得以顺利实施与开展,教学过程将趋向稳固。例如有的体育教师课上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如上课不许窃窃私语,有问题要向老师提问等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在课上根据课堂常规井然有序地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不喧杂、不吵闹,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维护,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质量随之提高。课堂常规对于维护与维持体育课堂的教学秩序有极大作用,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且无法替代的积极影响。

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篇(2)

关键词 率先垂范 关注细节 强化聆听 多方配合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实施高效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纲要再次将小学音乐教育定位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将音乐学习的常规纳入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阶段正是给学生以基础性的习惯率先在学生的生命质态中树立音乐学习的意识。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强抓常规意识,为保证音乐课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利用无限大的空间来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

一、率先垂范,常规在言行中呈现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身的习惯、常规意识已经逐步淡化,包括在校的表达有转向家庭的趋势。而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很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愿意向善,而是无法向善,他们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赶超的目标。学生常常误认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就是标准化的。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在音乐展示中为学生树立标尺。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出色。用歌声与学生交流,就是我做出的表率之一。教师的率先垂范,不仅是给学生水平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水到渠成的音乐熏陶,更是用自身的言行力量激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示范。

二、关注细节,常规在细微处闪亮

音乐课堂的养成教育以及常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历经常态的恒久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细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常规习惯,在细节中磨合常规执行,在细节中强化常规意识。只有在积少成多的细节中点滴渗透,才能聚沙成塔,逐步养成常规意识。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歌曲时开始并没有随手打节拍的习惯,在教师三令五申下,学生的这项常规意识也并没有能够养成,这给学生准备掌握歌曲节奏、提升节奏感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不断提出要求,并自身作示范,给予学生友情提醒。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节训练,学生的这项常规已经逐步养成,节奏感也随之提升。

三、强化聆听,常规在互动中凸显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有效聆听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音乐课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只有静心聆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冲击力,才能在音乐的艺术感染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精妙,从而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可以说,有效聆听是音乐课堂的生命。

为了提升充分展现音乐本身的精彩,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创音乐的魅力,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名家名作。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灵,自我倾听的形成将学生聆听常规落到实处;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练唱,聆听他人也是课堂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聆听他人过程中进行比较,增添艺术敏感度,于微妙中习得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聆听,在聆听自我的声音中,反思得失,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四、多方配合,常规在立体中彰显

音乐常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孤立存在,还牵扯到学生生命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常规引导之外,还应该在与学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取得有效联系,运用合力,帮助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常规。

首先,求得班主任的协助。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可靠的贴心人。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势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去音乐专用教室时,很多学生不能排好队。这个看似是与音乐本身无关的细节,但却反映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浮躁,更是对音乐缺少价值意义敬佩的一种反应。

篇(3)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课堂常规;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83-2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常规作为课堂中的一项管理制度,规范着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课堂教学秩序,培育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我国掀起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后,“以生为本”的理念对教学新秩序的“召唤”己经构成了对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独白式演讲”和学生们的端坐静听现状的有力冲击。做为培养的起点,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常规培养在当下是怎样的一个现状?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这种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受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而国内在此专题并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的甚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见是重要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价值的认识

由访谈及调查可见:大部分的教师都认可了一年级进行课堂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并尽早为学生制定一套指导他们课堂行为的规则,高年级教师是为实现其到了高年级能“轻负高质”的目标而强调了一年级常规培养具有基础性;一年级任课教师认为有必要更多是从能否轻松完成当下的教学任务去考虑;班主任认为有必要还牵涉到学校与其它老师对自己班的评价问题。可见大部分老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价值的认识都停留在其课堂管理作用及其效应的层面上,即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些规则的建立,就容易造成课堂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和问题行为的产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班级形象与荣誉;而关于课堂常规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一线老师们却谈得很少,表现出对课堂常规价值理解的普遍不够。

(二)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内容的认识

对于初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一般都会用内容丰富的课堂规则,使他们知道作为课堂成员应该明了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且从一开始就规范课堂成员的行为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及时纠正问题行为。那么,教师会在一年级的课堂常规里制定的常规内容有以下特点:

1.在内容上具体要求大同小异

①姿态类。

此类常规是一年级教师对学生在坐、站、行等方面的课堂常规要求,上课仪中起立敬礼时,老师会说:“我来看班上有几个小警察”,或夸赞某个孩子最象小松树,以此来激励孩子“站如松”。这样的体态训练其实古已有之,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历史传统,即家长们常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良好的体姿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当然是积极意义的,与课堂教学到底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在访谈中我发现老师们更多地是从“精神面貌”角度来考虑的,认为姿态不规范,上课质量会受影响。确实,在公开课观摩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精神抖擞、整齐划一的起立等动作可以给观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鼓励,反之,松松垮垮、东倒西歪的体姿则很容易让人觉得师生的教学状态不佳。

②听课、发言类。

一般语数外主课老师会非常重视这一类课堂常规要求,具体说是: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个规定,老师还会对举手、发言等相关行为做出详细的规范。如统一举哪只手,举四根指头还是五根指头都依教师的习惯而定;再如发言时有没有开场白,结束时说什么样的结束语都有讲究,我考察中有四个班的五位教师要求在别人评价自己的发言之后,被评价人须用“谢谢你的评价”来作为结束语。

③用品管理类。

课堂上孩子可能同时使用到多种学习用品,如铅笔盒、学具袋、水彩笔等,能否养成有条不紊、轻拿轻放的习惯,对课堂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特别是一年级。课堂上的一些“违规”行为,其中不少与学具管理不到位有关(如铅笔盒噪音),有的还有“做小动作”之嫌。教师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管理自己学具的能力实在太差,每节课都要因这些小细节而影响课堂节奏。更不必说各种花哨的玩具化的文具对儿童的影响了,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有时整节课都在玩弄自己的小玩意。

2.表述方式生硬呆板,不贴近儿童

在收集到的32份教师问卷中,接近七成的教师都将常规内容表达为“不……”、“必须……”“如果……就……”其中心词多数是“禁止”,缺少儿童化的表述,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好好学习”、“认真听讲”等规范制度带有成人化的口吻,疏离于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生活化语言,从而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抽象与模糊,使他们在遵守与违反中漂移,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点,我只在一个班级里发现教室门口就贴着这样一句话:“仔细听你就会明白,认真看你就会了解,大胆讲你就会交朋友,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规则和要求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可惜在调查的班级中所占比例却非常小。

(三)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堂规制定方式的认识

从调查可知,在常规的制定方式上,接近八成的教师认为这是教师的事,只有两成教师愿意与新生们共商,多数教师认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些,但不强,而学生对“自己管自己的能力”的评价明显高于教师评价。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对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信任,导致了在制定方式上教师绝对的权威。虽然有研究证明,在新课改的培训中,教师的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已经开始把对学生的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管理转变。但是在一年级的课堂常规制定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仍然非常缓慢,甚至举步不前。整个一年级期间,课堂常规大多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师生共商达成的规范不仅比例小,而且程度低,新生主要处于被要求、被塑造、被控制状态。有老师认为,这是整个一年级阶段的共同特点,一般要到三年级,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和老师共商、合作的水平。

(四)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培养方式的认识

1.常规培养策略调查

由以上两份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教师们在一年级课堂常规培养上使用的策略丰富多样,且教师们使用正强化的策略的比例较高。对学生违规处理方式上以耐心劝导为主,但是对具体的违规的行为处理方式又各有侧重。

三、讨论

1.制定常规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吗?

课堂规则制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可是,如今的课堂规则却并非如此。在许多小学,教师喜欢要求学生上课发言必须先举手,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发言。这看来无可厚非,学生都抢着说话,教室里岂不乱成一团,谁也听不清谁说的话了。可是,每次看到自己要说的话都给其他人说了,孩子是什么心情?尤其是有的孩子举了半天手,教师因为时间因素而未能请他发言,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几次这样,孩子课堂上还有积极性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再如,不少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抱臂坐正,腰挺直。我们知道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怎么能够一节课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呢?而且,很多时候,连我们都会“得意忘形”,何况一年级这些好奇、好强的孩子呢?如果此时老师用目光提醒他改过来,是不是又在分散他的注意力呢?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教师们普遍利用规则来维持课堂的纪律,却很少去研究这些规则是否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2.常规的制定权仅仅在于教师吗?

在我调查的10个班中,只有三个班级课堂规则的制定有班长和学习委员参与(实际上也就是老师在宣布之前和他们先说了一下而已)。规则的制定者,只是教师。教师只是以“告诉”的方式宣布了规则,学生只需照着做就行。应该说这种做法在中小学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上再普遍不过了。或许是慑于教师的权威,或许是年龄较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可以设想在一年级这个培养的起点,学生就已经没有了参与常规制定的权利,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将更加习惯于被动。

学生为什么没有权利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很多人也许会说学生还小,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言人,应该为他们制定规则,训练他们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可是,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不听从他们的意见,不了解他们的感受,又怎么可能制定出让他们满意的规则?如果孩子们并不真心接受这些规则,岂不会产生更多的课堂反抗?仅仅让教师来制定课堂规则,教师如同班级的主宰者,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常常使得规则制定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时自相矛盾。再说,作为课堂活动的成员之一,教师也应该有些规则来约束自己,最好能向学生承诺遵守哪些规则,这样可以为学生作个好的榜样。可是,规则只由教师一人制定,他又怎么想到为自己加一把锁?

篇(4)

1.纪律性常规。纪律性常规指的是学生在所有课堂上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纪律性常规侧重于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是《中小学行为规范》、校规、班规中涉及课堂学习的相关部分。制定纪律性常规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如,德育处、学生处等)、班主任,任课教师对于纪律性常规可以提建议,但任课教师更需要做的是监督学生对纪律性常规的执行。纪律性常规约束学生的言行,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良好的纪律又是正常学习的保障,所以纪律性常规是教师授课时必须首先保证的。纪律性常规常伴有相应的处罚机制,学生违反了某种纪律性常规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2.学习性常规。学习性常规是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在该学科课堂上的行为、思维的规范。不同学科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大部分学科都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教材、笔记本等学习用具,这是各学科学习性常规的共性。在英语学科中,学生听听力时不能发出任何声响,理科学科涉及运算时不能使用计算器等,这是各学科学习性常规的个性。

学习性常规还突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规范,学生在课堂中倾听、阅读、思考、运算等活动无疑都受大脑的思维控制。而这些活动是纪律性常规鞭长莫及的,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仔细阅读、深入思考、缜密运算等,其实是学习性常规。学习性常规是纪律性常规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根本保证。学习性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武器。

3.文化性常规。学校有学校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也应该有课堂文化。把课堂文化的准则叫做文化性常规。纪律性常规可以是书面的,学习性常规多为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文化性常规既不能是书面的,也不能是口头的,而是师生在长期磨合中达成的一种默契。文化性常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强意志力,培养良好习惯,并能帮助教师构建和谐课堂.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阴阳怪调,纪律性常规和学生性常规都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如果批评学生,回答问题的腔调不好,学生如果顶撞说,他一直就是这样的声音,就会让教师很被动,而且很多别的学生也会同情那个学生。如果班里形成了文化性常规,只要出现了有学生以不好的态度回答问题,别的学生都会自觉地抵制,根本不用教师去纠正。

二、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健全

1.学习性常规建立和健全。教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的第一节课就应该着手建立学习性常规,让学生明确本学科的学习特点和在学习中的具体要求。学习性常规有很多内容,建立学习性常规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时的活动来建立。学生学习中活动主要有倾听、思考、讨论、练习、记忆、阅读、朗读、书写等。教师要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对这些学习活动制定本学科的学习性常规。如,在听讲中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是继续听教师讲下一个问题,还是继续思考这个问题等。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年龄的增长,学习性常规要不断变化,学习性常规的变化要体现优化和提高。学习性常规的变化要做到水到渠成,不留痕迹,不能因为变化使学生不适应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2.文化性常规建立和健全。文化性常规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能由班干部或者课代表间接地告诉学生,是由教师个人的人品、好恶、习惯、气度等因素在长期的与学生交往中与学生共同形成的行为准则。教师的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就有助于学生形成好的文化性常规。

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56-01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师生互动丰富了,音乐教研活动的公开课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变化。老师们对公开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件设计富有动感,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形式有唱、有听、有欣赏、有表演等等丰富多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真正起到带头作用。但走进平时的初中的音乐课堂有是另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上课随意性强;二是学生对上音乐课更是随意。针对这两种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应建立落实音乐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才能创设出高效的、鲜活的、课堂教学。

一、 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常规

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规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有效学习。中国有句古训:“没有规矩不方圆”。这里所说的纪律、规矩,体现在我们课堂的教学就是必要的教学常规。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的存在首先需要的是没有其他杂音的安静环境。如果没有这样作为的前提,最优美的音乐那也是杂音。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特别需要有个控放自如、能给音乐展现所有美妙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形成,就需要建立音乐课必要的教学常规。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堂务必建立以下几个教学常规,并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

(一)学生进教室的常规。学生带齐音乐课本或上课用的笔和其他指定的东西,要求学生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在播放,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静等待上课。

(二)聆听音乐的常规。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用身体来表示,如闭着眼睛想象音乐、也可以摇晃身体有节奏地做动作或手舞足蹈,但一定要培养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三)歌唱的常规。我们音乐教师都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学生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歌唱时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四)表演的常规。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我们音乐老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时的具体要求,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表演时要有合作的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

(五)乐器练习的常规。为了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乐器进课堂是非常要的。但许多同学在上课时就会随意拿出乐器来吹,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放在某个地方,练习时才能拿出来,练习时要注意观察,结束时要整理好乐器。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强调不断地纠正,也需要教师的毅力和耐心。要从细节入手点滴参透并且做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我相信,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变得更加民主、开放、和谐。

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导演”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导演”,首先要做到深刻理解“剧本”。而教师面对的“剧本”主要是课标和教材,教师必须深刻领会课标、教材以及编导的意图。要将“剧本”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作品”,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增删、重组,为学生提供尽可能鲜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的探索与交流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并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达标。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人物”。教师必须主动去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自主的发展。第三,一个好的“导演”,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的学习兴趣,设计紧凑、生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一上课就能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景中来。

三、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课堂;高效;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学习效果的优劣,取决于课堂学习的状态。新课程已深入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从“有效”升级为“高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追求高效课堂,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校以教学管理为切入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一、规范行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一)积极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活动

第一,我校按照市教育局要求,认真抓好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以“卸小讲堂”为平台广泛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将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有效辅导、有效测试等作为本校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二,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选定高效课堂研究课题,定期组织有效教学、教育论文、教案评比,在研究中增强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内涵发展。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每周各学科重点安排公开课和研讨课,引导大家探讨高效课堂的新途径。

(二)规范教学常规,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学校从备课、上课、作业、听课、辅导、考试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透”,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考核要“严”,辅导要“细”,教学要“活”,活动要“勤”,负担要“轻”,质量要“高”,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抓好教学常规精致管理与检查

学校结合市高效课堂要求,制订了卸甲镇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拟定了《卸甲镇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常规检查制度》,正常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月检查工作,杜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杜绝有违教学常规的现象发生,努力将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工作规范和自觉行为。

二、注重过程,保证高效课堂正常开展

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学校立足实际,将精致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管理中,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致,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能成为精品,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使学校品质得以提升,内涵发展得以彰显,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得以优化,达到“以精致创精品,以精品求发展”的目标。

(一)精心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推行“三轮两案”的备课方式,要求所有教师坚持“三轮备课,两案定教”的原则,严格按照“集体研讨—分工备课—个人整合”的三轮备课流程开展备课活动,优化了备课的流程。

(二)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是指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所谓“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学生不愿学的偏题、怪题不讲。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求做好“5-25-10”的合理安排,课堂的前5分钟用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检查,或对预习任务进行检查等;中间25分钟用于师生互动质疑、释疑、探究;最后10分钟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直在动。其一,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学会主动参与,体验实践;其三,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学会概括归纳和表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统一组织了全校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每周安排高效课堂展示活动,由各教研组推选的教师展示高效课堂,组织任课教师参与观摩、议课和评课活动。

(三)精心优化训练流程

中高年级教师努力改进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和使用流程,课前,充分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课堂上老师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坚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始终处在紧张又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

篇(7)

一、抓开头,立规范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基本上都是在教室上室内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包括上课的着装、请假制度、纪律要求、上课站队集合地点及队形、分组活动场地、器材的布置及收放、各位小骨干的职责、阴雨天体育课的安排等。教师交待清楚课的要求,学生才能够明确体育课上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到什么时间、听什么口令、看什么手势,做哪些事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中的教育、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体育课堂中应该遵守的规则,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从细节着手抓常规

学期刚开始,学生的课堂常规意识往往比较强,但是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多,学生思想上课堂常规意识就会变得麻痹,有所放松。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督促学生,进一步强调课堂常规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及时从小处着手,督促学生改掉不应有的纪律反弹现象。例如,在路队集合这方面。因为我们学校规定上课铃声响后,教师应把学生从教室带到教室外走廊排队后行进至操场,以及下课后排队回教室。路队中暴露出最多的问题就是队伍行进时无法对齐及有讲话吵闹等不良现象。对此,我们采用反复训练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行进时不发出声音,一有声音马上停止或者回班级重新排队。宁愿浪费上课的几分钟时间也要将路队训练好,并养成习惯。这样做或许在开学初,你的体育课会因此而拖延了教学进度,但是一个“静、齐、快”的集合、路队习惯养成了,就为今后长时间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三、抓好学生听课常规

由于体育课大多以室外课的形式进行,所以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纪律状况更加决定着上课的学习效率。假如教师在队前讲,学生在队中讲;教师在做示范,学生在玩闹,那即使教师上课态度再好,讲解示范的次数再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

1.突然停下来,故意不讲话,让课堂出现一片“空白”。

2.故意找那些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回答问题。

3.集体做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如喊口令、叫号站位等。

通过以上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教师身上,让学生的精神状态重新回到课的正题上来。

四、抓好课堂安全

体育课上经常会开展跑、跳、投活动,教师稍不留神,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摔倒、碰撞等现象,从而出现擦伤、挫伤、扭伤等伤害事故,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呢?首先,规划好场地。比如,进行投掷练习,学生只能站在进行投掷的一方,投掷区对面绝对不能站人;进行50米跑时,学生跑到终点后需从跑道两侧绕回,不能从跑道上直接折回;等等。其次,设立安全监督员。安全监督员负责协助教师检查器材的安全性能,负责检查活动前场地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负责维持学生活动的纪律和秩序。

五、合理安排各阶段组织教学

体育课堂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保证教学任务的达成。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充足准备地走入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教师一起顺利地完成全课。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体育课从一般情况来看,教学过程大致可以粗略地分成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这几个主要的阶段。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示范形象,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课堂结束时,学生的情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等,同时,做好课堂小结。

六、善于运用无声语言

教师在体育课的常规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