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2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Abstract: The style of study reflects a university's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it's the mos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a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yle of study nowadays,expoun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yle of stud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states the steps and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style of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 work.
关键词: 学风;问题;措施
Key words: the style of study;problem;method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314-03
――――――――――――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岩(1979-),女,黑龙江拜泉人,硕士,讲师,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学风简单的说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养成和习惯。主观上受个人素质高低影响,客观上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教育、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左右。它所体现的是个体的综合素质,更是学校整体建设情况。学校、学院、学生,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各学院的学风,虽然在一个学校内,表面上差不多少,但深入体会,是不尽相同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只要一进入学院,就不知不觉被这种习惯所影响,更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所以学院的学风至关重要,他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上可以影响到整个学校,向下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就当下的学风来看,有些新的问题却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工作实际,简单分析如下:
1 高校学风建设中遇到问题及原因
伴随着世界风云变幻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再加上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的,这群孩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而给学风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1 经济条件成为了决定学风的“杠杆” 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钱的人越来越多,金钱至上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这就从不同程度上对学风产生了影响。一是有钱人家里出来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为满足父母的愿望,不是从提高自身而来,在不愁吃,不愁穿,有钱大把花的前提下,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的想法基本不存在。二是人人都想赚钱,但受个别影响,赚大钱的人并不是学历很高的人,比如当今的煤老板,手里都有很多钱,别说是学历,有的甚至是混子出身,这些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实惠的错觉。三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这些人在学习上始终是最认真的一族,但受个别条件好的影响,学习氛围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在上述三种原因下,学生出现了学习思想不端正,劲头不足,钻劲不够的现象。
1.2 教育体制促成了懒惰的学风“温床” 从古到今,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逐渐改进,但与快速发展的现实还有差距。幼儿、小学、中学、高中期间的教育模式是灌输式,重分数轻能力,学的很多,很杂,但效果并不好,最终还是为了得到一个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期间大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更多的是逆反,简直是拔苗助长。而一入大学校门,所有人都自认为有了“保险”,学习兴趣本来就被消磨差不多的情况下,必然要大松一口气,这口气一旦放松就再也难集中起来,可以说当想捡起来时已经快毕业了。另一方面就是受60分万岁的影响,没有特殊情况下都能安全毕业。这些从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认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深入研究不够的现象。平时不努力,经常搞临阵磨钱,不快也光这一套。
1.3 学历与能力混淆促使了学风“慢热” 这一点要从每年的就业说起,每个公司企业在聘任人时,首先注重的是学历,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唯一的目的,得到学历学位即可,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却是能够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但从相反面看,又不同程度影响了积极性的深化,只认学历不提高能力。经常导致到了一个单位不长时间就跳槽,跳了几次一事无成,反馈到学校在校生身上呢,经常是学习没有用,专业根本没用等等不负责任的说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能力不够,综合素质欠缺,学风不是学习好了就行了,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同时是教会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去尽快适应。学风影响士气,士气影响战斗力,战斗力就是能力。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不切合实际的听说导致学风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戛然而止。
1.4 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使学风“打折” 多样性、复杂性、诱惑性极强的现代生活方式,对当今的学风影响很大,有的甚至达到了丧志的程度。大学的学习课程靠的是自学,自学就是自己利用时间学,但部分学生却把自由的时间用在聚会,谈恋爱等生活方式上,没有时间学习不可能深入,进而学风大打“折扣”。虽然学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条件,但又有多少人把这些好的制度和条件利用于学习。看看休息日就知道了,大多是三人一伙,两人一对潇洒人生,更有甚至经常给管理造成麻烦,影响校风。
1.5 教学与实际的脱轨导致学风“低迷” 对与学风的好与坏,与教学的方式方法息息相关,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就愿意听,兴趣浓,但有些老师学生却经常不爱听,睡觉,玩手机。原因就是方式方法问题,也有责任心的问题。高校老师引导很关键,应该更注重在思想上和调动积极性上下功夫,但有的却上完课完事大吉,学的怎么样与我无关的现象,完全使用的是“锯箭法”,上课是我的工作,积极性是管理人员的事,与讲课老师无关,这必然影响学风,降低学习氛围,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书本,没有专业实际,对自己讲完的课,到社会上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自己也说不上来,没有实例,不想学生所想,不思学生所思,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向往和期待。
2 大学学风建设的举措
学风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和高校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营造。比如要科学设置高校的专业课程、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考试的趋势作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具体有以下几点意见。
2.1 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使他们认真地学,勤奋地学,孜孜不倦地学,从而最终形成优良的学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大学生活,以“终点”导航自己的“开始”,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认知,增强学习情感,求学、知学、乐学,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求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实的成绩。建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所有教师都要善于做思想工作,懂得心理学,坚持做到上课之前常讲,常唠叨,使思想工作成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模式。具体做到:大一新生,注重“养成和适应教育”。通过早操、晚自习等措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恒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展各类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大二、大三学生,可以注重“素质拓展教育”,通过引导其参加各类活动和科技文化竞赛等,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持续性。大四学生应注重考研和就业形势教育,树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其学习和考研的动力。同时,注重择业观和就业技巧的教育,令其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2.2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生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良的学风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力的机制来保障,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弘扬正气,抓好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的管理作风。校园并非世外桃源,有正气也有邪气。正气需要弘扬,邪气需要打压,应形成一种讲效率、讲责任、讲服务、讲质量、讲民主的管理作风,切实解决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学风建设起着导向保障作用。其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制度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制度本身具有自动和自控双重内容,它为共同活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契约式的规范,有引导行为、鼓舞士气与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优良学风的形成还是保持,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予以保证,从而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晚自习、对学生上课、就寝的监管,建立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分会和班级干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要对旷课、夜不归寝、迟到、扰乱课堂和就寝秩序者及时通报及时处理。加强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督促和管理。每位辅导员每月与受学籍处理和降级边缘、警告边缘学生谈话,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学籍处理后对降级学生宿舍及时调整和清理,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对于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干部坚决撤换,避免负面影响。增加学生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建立学习论坛,为学生搭建学习方法交流平台;开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讲座。更多地组织开展专业性的科技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第三,建立学风建设部门联动协调管理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在所有职能部门中,教务处和学生处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部门,宣传部、科研处、团委、人事处、图书馆、后勤、保卫处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推进学风建设。第四,强化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营造良好的考风。考试是学风建设的标尺和杠杆,考风不正,学风必不正。学校应制定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包括从监考人员职责到考试座位安排,再到作弊学生处理等,以达到职责分明,从根本上扭转不良的考风,促进学风建设。第四,建立沟通、协调、交流机制。各种老师之间和老师与骨干之间要常沟通,常联系,常交流,常讨论,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尤其个别学习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准确地向家长通报情况,交换意见,形成家校共同的合力。
2.3 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学习积极性 一是加强学风建设,学生是主体。针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从学校、学院、学生层面入手,先后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有关规定,把学风建设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之中,实现学风建设工作的常规化和全覆盖。树立榜样典型,在班级和寝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举办人文素质报告、科技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及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结合专业特点,组建科技社团,倡导科技创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学习意识,营造学习、文化和育人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结合专业举办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应树立学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学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三是加强典型培养,激发各类典型辐射作用。注重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实行“带动工程”,一帮一地扶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同学的“明星”效应,变说服教育为示范教育,变课堂教育为潜移默化教育,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以优秀的典型引导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把从我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请回来,对广大学生进行现身讲教,提高大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提前选配一部分人下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排除想象与现实残酷的恐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优良学风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各种机制良性互动,形成“时时关心学风、处处思考学风、事事围绕学风、人人参与学风”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学风建设才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取得成效,才能带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3).
【关键词】新时期 宿舍文化建设 学风建设 创新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的功能。除有价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功能外, 需要强调的是它的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激励学习的功能。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高校总是把宿舍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 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 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2.重管理、轻教育, 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他们只把宿舍文化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 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 与其他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 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宿舍文化建设, 尤其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为网络文化所吸引, 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文化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 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 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 从而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 课程考试不及格, 直至退学。
4.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措施不得力, 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些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但在实践中, 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辐射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增强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精神,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都向大学生打开了大门,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3.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宿舍管理的作用。其次,一些高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系科、专业的界限,扩大了同一年级学生的交流,扩大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第三,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学生宿舍改由社会投资和管理,高校学生入住公寓后,宿舍文化建设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形下,要通过对宿舍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发挥宿舍文化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功能,来加强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自我管理工作,
4.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收费制的实施,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独生子女身心的缺陷也随之而来,最主要体现在集体观念淡薄和协作能力较差上,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抓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1.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内驱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创新。在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反思、总结学校传统和现状,借鉴、引入先进文化和理念,形成一种能为学生普遍认同和理解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把学生宿舍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应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而必须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
2.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高校宿舍的制度建设是实施育人功能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制度去引导、调控和规范宿舍文化,杜绝不健康的文化行为。同时要对宿舍成员的生活作风、起居习惯、人际关系、生活规律和价值取向等做出必要的约束和要求。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宿舍文化制度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应随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中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对制度加以改进,甚至全部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3.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各种学术思潮的集散地,高校的宿舍文化呈现出复杂状况,以至在校园中出现崇洋媚外、唯书唯上、批判精神缺乏和学术道德腐败等令人堪忧的现象。校园中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高雅与低俗、文明与愚昧等文化的对立与较量。高校必须创新宿舍文化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影响宿舍文化的走向,使高校宿舍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4.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增强宿舍文化自身的活力
在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涌入学生宿舍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段和方法推进文化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则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精神文化上讲,对于广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等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达,并使之尽快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网上开展一些类似“时事热评”的活动,让学生在与同龄人的思想碰撞中主动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从行为文化上讲,学生的行为规范也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表达。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建立楼道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机制。至于物质文化,更要在宿舍环境布局、美化、绿化、净化和建筑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另外,针对高校目前对网络文化管理的局限性,也可以开展诸如“学生宿舍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建设学生自己的网络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活动必须“有形式”,但同时决不能唯形式。一定的形式,是创新文化建设的表现方式,而过分看重形式,则同样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从总的原则上讲,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还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发掘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要支持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制度、内容的创新,通过不同活动形式的发展,让宿舍文化活动的创新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
[2]朱艳美.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
[3]彭倬平.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
[4]殷伟敏.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实践性研究.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01),主持人:陈寿根;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8),主持人:陈寿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6-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1] 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2]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3]“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4]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绩效数据每年采集、评议、分析一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专业发展水平。”[5]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建好了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1:30.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01):20.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近十年来,某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即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注重教师科学和人丈素养的提升。
师德素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德呈现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要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很好地渗透其中。为此,重视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建设,应成为研究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人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教学道德
教学道德属于教学伦理范畴的内容。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根据当时教学片面追求科学化、教学中人性的一面被抽去的现象,提出尊重儿童的思想,奏响了教学伦理研究的序曲。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了教学伦理道德问题。1966年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教育的两大标准,即传授有价值的东西和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并且具体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伦理基础: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兴趣等,这些就是教学道德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道德的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西方一些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提出教师从事教学必须具备的品质,如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成熟的思想以及探索世界奥妙的热情等等。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观点体现为:第一,教学道德表现为对人的尊重。要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施与教育,并且要规范教师的言行。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合乎道德要求,并且要使教学更富有文化内容和教育意义。第二,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教育价值,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把科学的、有价值的内容讲出来,就必须认真、科学、严肃地对待教学。第三,教学方式要体现民主性,课堂教学要呈现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相处。第四,教学体现教育者善的品质,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还要使教学为受教育者服务,以受教育者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可见,教师的教学道德涉及教学活动的道德问题、教师教学的行为品质问题,以及师德规范要求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道德应该是人的道德品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射。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学道德的价值基础应为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道德的,反之,阻碍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不道德或道德程度不高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评判教师教学道德的基础。
二、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
1.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激增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批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进人高校担任教师。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院升为大学的进程,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以及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这一评价标准的导向下,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工作、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发展型压力,使其精力不能集中在本职教学上,学校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也往往被淡化。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不讲究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氛围,更缺乏育人意识,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过于随意。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尊严。因此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会给高等学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部分教师教学道德意识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教学领域也悄然改变,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受到关注。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诸多教学道德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为应付教学检查和考核评估而大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投人大量财力引进人才、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思想,使得一批没有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士进人教学领域;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私自调课,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只以完成教学工作为己任,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要求出发组织教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些现象都对教学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道德的价值中枢。教学道德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力。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衡量其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但教学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传授专业知识的本领与技能,需要借助教育技术、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予以实现。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来自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其次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人研究、体悟以及充分表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思考,突破知识障碍,并有效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成效性。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经过传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体悟就是从教学体验中获得经验,深人专业学习,吸收优秀成果,学会借鉴、吸收和发展自我。在此基础上体悟学科的创新,使自己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当然,教师的创新体悟最终还是要经过有效的教学磨炼来实现,因此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
道德责任感是教师教学道德的真实体现。具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科学而负责地对待教学工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样是通过教学渠道发挥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作用往往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方面。教师执著的精神、严谨的学风、生动的教学、热情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持有何种教学观念,都应对学生高度负责。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践行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管理,引领高校教师将发展重点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1.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都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心理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指导思想,并根据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与计划,才能加快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步伐。具体来说,应该以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专业素质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心理学应用专业的师资水平,还需要彻底的改革与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总之,就是要加强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以培养面向社会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实用型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体现出时代特色与专业特色。
2.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充分的结合心理学专业的特点来制定的,具体来说,主要是要培养拥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心理学应用技能的人才,而且所要培养的人才还能够在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学校或者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人力资源、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工作。
二、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的举措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规划。要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学历,大力的引进专业的教师人才,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以及专业学术水平等等。
1.1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来说,一部分的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教师。一些专业课的教师没有得到落实,却发现有的、实力加强的专业教师,阻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2)学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方面的结构都不够合理,一部分教师的年龄偏小,学历偏低,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师资队伍。(3)未形成一个有力的学术梯队。在学术的梯队建设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在专业以及科研方面能够起带头作用的教师人才,学术队伍的层次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中的学术成果还不够高。
1.2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相关策略。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进,在今后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要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发展专业带头人,使其能够成为带动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的行家,成为解决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难题的专家,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整体的师资水平与知名度。第二,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以及培训的机会,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定期的选派一批教师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学习,或者去国外深度的进修,在计划范围内创建一批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第三,针对较为年轻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来说,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使年轻的教师能够严格的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教学规范制度,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1.3专业教师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无论是任何学校或者任何专业,教学质量都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性的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最关键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学有所获并学有所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都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与综合型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努力探索出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地拓宽专业的知识面。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师修养,学习更多新知识,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
2.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建设。
2.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宗旨。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构建的宗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实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能力,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要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能够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也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英文、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撰写论文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获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必备条件,了解与本专业相同或者相似的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三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毕业后学生能够从事与心理专业相似或者相关的工作。
2.2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分析。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具有针对性与特色性,首先是要注重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其次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极强的综合型人才。最后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增强其动手能力。
2.3专业各门课程教材的选用。在选用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选用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现用的教材,二是要选用将三年来出版或者修订的教材,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与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还要做相关的调查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意见来进行具体的调整。
2.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彻底的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多元化的合理的考核制度,从不同的方面综合的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教学有效的运用到心理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网络课堂,建立一个学习、交流讨论、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增强信息的互动性与有效性。
3.教学实践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3.1建设多功能的心理实验室。学校应分批的建设多功能的心理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人力与资金的投入,将心理实验室的建设的规划作为重点项目,并不断的完善心理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设备,能够满足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能够满足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心理咨询辅导等团体活动,能够提供音乐治疗、放松训练、个体咨询等充足的空间,能够满足各项课程的情景模拟活动。
3.2建设心理学专业实习基地。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专业培养的方向定位,尽快的联系并建立更多的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们进行实践和锻炼。
三、结语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增进民族情感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农村小康步伐的加快,农村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日渐显示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像我校这样哈三种语言授课的学校更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常规课程教学以外,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中心内容,由广大师生直接地、直觉地乃至自发地从事精神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或提供正当表现个人才华(文化、艺术、体育等)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一个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着构建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活动,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塑造。
我校是霍城县唯一一所运用汉语,维语,哈语三种语言授课的学校。基于这样的基础,我校力争彰显本校特色,通过党团少先队班主任等各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之中。如我校全体师生在上级领导的部署下积极学习自治区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我校渗透下发专门的指导意见,领会文件中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稳妥扎实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我校广大师生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更好的提高广大师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向学生传达文件精神,通过各部门协调进行师生集中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召开主题班会,组织板报绘画比赛,演讲诗歌竞赛,参与上级征文竞选等不同形式加强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了实处。
然而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的重要阶段,处在能否塑造健康向上人格的关键时刻,处在能否成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时期。学校在常规课堂教学以外,能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显得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学校的学生正面临着各种变化环境中复杂思想的侵蚀,如目前国际恐怖组织正打着宗教的旗帜向我们学生渗透“瓦哈比”思想,其目的就是与我们争夺生源,妄想从下一代的身上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所以说我们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地看到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精神,可以实现师生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如何精心地,小心地,热心地培育祖国的未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尽管我们如此努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正确的面对我校的现实:本地维哈学生在汉语班级学习的人数较多,这些学生在班级里仍旧处于语言劣势,而我们的汉语教师更多的在乎学生成绩的高低,对他们内心的需要关注度不够;学校开展的活动大部分要求汉语完成,少数民族学生缺少在公众面前展示本民族文化的机遇;青春期的学生身心都承受着剧烈的变化,他们对外界的感应敏感极端,如不同民族学生出现矛盾时,学生总有民族情绪参杂其中,这就考验教师能否俯下身子与学生交心,恰恰个别教师也容易激动,忽视孩子的感受;汉语部的教师双语水平不高,当少数学生理解有困难时也不能及时解答,无法真正达到语言的融合等等,这些现状都需要我们师生正确面对。而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在学校德育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是课本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滲透和延续。我校根据自治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我校园渗透”的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把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我校园渗透工作纳入学校思政工作的重点日程安排。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长期运用的相关实施方案,相关领导及责任人监督所有活动的实施与效用。
二、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现在的农村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已有较大的改善,他们的幻想和爱好兴趣,已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教育工作者把他们完全禁锢在课堂上、书堆里,将会使他们的天性和原本具有的某种创造火花遭到毁灭性的扼杀。校园文化适应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能渲泄他们的厌烦情绪,抑制消极因素的产生,激发他们求知、求乐的欲望。学校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例如:学校可成立校园乐队、文艺队、文学社、校园广播站、美术兴趣小组等校园文化组织。(尤其是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同学在文艺方面的天赋极好)这样一方面活跃了校园的气氛,塑造了良好的团队形象;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方便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了校园良好气氛的整体与学生兴趣爱好个体有效的融合。
学校团组织是学校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学校领导要相当重视学校团组织的建设,选拔多才多艺且有较高政治觉悟的青年教师担任团组织的领导职务,继续引导和鼓励团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设立校园办报,增加学校文化亮点;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朗诵会、相声比赛、歌星角逐、摄影展览、书法展览和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利用节假日举办文艺晚会、舞会;利用校园广播站设“时事点评”“校园新事”“开心一刻”“我把歌声献给你”等栏目,从而使广大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能从中吸取营养,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必须变“学本”思想为“人本”教育。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孔乙己》《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让学生编成课本剧并让学生去表演,他们将会感到无穷的乐趣。政治课本里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把它搬上舞台,让他们自己去演绎,将会受到更深刻的教益。有些物理实验让学生演成“小品”,化学实验变成“魔术”表演,具有趣味的英语课文让学生说成“相声”。这种课堂教学将会妙趣横生。学生在前俯后仰的大笑声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吸收了知识的养料,陶冶了自身情操,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农村学校覆盖广,分布散,具有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因素,学校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有特色的学风、教风乃至校风。例如:我校是全县唯一一所哈三种语言授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所以我们学校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各民族同学间的情感,增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让民族之花绽放于我们的校园。通过篮球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学生感知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使学生明确和平安逸的背后更要警醒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及时宣传好人好事,树立榜样的作用,让各民族学生真正体验良好品德教育形象的魅力,做到有形可循;我们的教学实际同样也需要拥有“汉语强化听力室”以便提高双语学生的汉语水平;教师应多选择适合双语学生汉语水平实际能力的书报杂志,真正意义上强化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教师自主学习双语,争取做到与学生静心交流,平等相处;学校应打造“民族工作室”将各民族文化及艺术杰作展示于其间,如展示维哈汉及其他民族的书籍,伟人,服饰,饮食等等的民俗文化,引领学生体验前辈的劳动成果,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总之,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转化传统思想,融入现念,厚积薄发,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发挥各民族同学的长处,督导他们相互交流,互相指引,做到集体的荣誉大家争,同学的困难人人帮时,一个凝聚的集体,一个团结的民族就屹立于他人面前了。
三、急需解决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
1.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农村学校本来就是农村乡镇的文化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现在几乎为零。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农村学校教育实际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与学校的具体运作距离较远。农村学校文化艺术人才严重缺乏。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加上社会对学校升学率要求较高,家长对孩子升学期望值过大,这都成为农村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2.解决难题的几点浅见
⑴国家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目前,国家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村学校及其教师的考评和考核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考试及其评估制度,农村学校就无法真正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是表演作秀。
⑵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合理调配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高等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党的十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根本。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关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把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纳入质量监控和评估的范畴,使之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持续提高,已成为高等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依据与意义
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来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2011年起,教育部试点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公布制度。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2013年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把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与体系的建立作为一项总要考核内容;同期,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也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将此作为审核评估重要填报工作内容之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纷纷推出质量年报制度及本科教学质量状态数据库系统。以上种种政策和举措,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地方部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心和担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建设涉及面较广,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也较多,有不少学者因而开展了专题研究探索。曾小彬从决策机构、运作机构、保障机构、质量检查及评估机构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构想[1];黄爱华、方鸿琴等分别对英、美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2-3];李明对部分中国研究型大学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国内985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及举措的主要特点[4];孙莱祥等对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专项调研,归纳出五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5];汪劲松探索并试点了基于专业与课程评估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6];李志义等对教育部审核评估的范围结构及内涵进行了解析[7];卢晓东对教育部提出的本科教育质量25项核心数据进行了拓展思考[8];鲍洁阐述了专业认证对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9];邹晓平从学校使命、质量观、质量标准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举措和预期目标、评价指标、方法、程序及结论等方面论述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逻辑框架[10]。从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著述中不难看出,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内涵还不完善,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
具体到每一个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而言,要及时、全面地解决教学质量生成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就需要建立起一套与学校定位相吻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与专业特色相契合、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这对于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确保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内涵
笔者在分析借鉴部分国内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高校的具体实际,从本科教学的组织结构、质量监控与评估层次、质量闭环控制体系构架、质量状态数据平台、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以及质量报告的编制等六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内涵建设。
(一)合理完善的组织机构
基于“管、办、评”分离原则设立的本科教学管理机构一般至少应包括办学主体、教学管理机构和质量监控与评估机构等三类相对独立的机构,同时,为协同支持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发挥更好的效果,一般需要有专门的教学发展机构来提供“如何教”、“如何学”的教学技术培训,并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专门研究。该类机构一般设置为“教学发展中心”或“教师与教学发展中心”。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二)监控与评估层次分类
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与评估机构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监控与评估对象可分为四个层次,包括校级、院(系)级、专业级和课程级,对不同层次考查的内容和侧重各不相同,且评估机构也有内、外之分。表1列出了针对四个层次对象的监控与评估重点、机构和结论形式。
(三)质量闭环控制体系的构架
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框架,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反馈与前馈、主控与副控相结合的控制框架应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体系构架如图2所示,该构架主要针对校、院级和专业级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对于课程评估,框架中的设定值、被控对象等适当调整后,也同样适用。被控对象:教、学、管全过程,可细分为校、院级和专业级等三个层次的过程;对于课程监控与评估,被控对象应为课程本身的教学过程。
(四)质量状态数据平台的建设
一套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需要有一套科学、翔实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平台来支撑。从控制理念上来讲,需把教学质量标准或指标定义成状态变量,且通过一定方式采集、估算获得,才有可能对该质量数据状态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在定义质量指标状态变量时,需确保其可观和可控。
该平台在符合内控(院系、专业自评)和外控(审核评估、专业评估、认证等)的总体需求基础上,应具备以下功能:质量指标数据字典的定义和内涵说明,基础数据库构建,数据采集及评估数据量化,指标管理,监控策略的实施,数据横向、纵向、趋势分析,质量综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
本文作者另有论文专题讨论“高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中心的内涵建设”,本文不再赘述。
(五)质量制度保障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除了需要有合理分工的教学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及质量状态数据支撑平台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助力的“人、财、物”保障制度。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经费的持续投入,在“财、物”方面已有很大改善,剩下的关键就是“人”。如何制定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质量保障制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可以基于以下两点来考虑。
第一,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学习体验。学习资源如何尽可能长时间地向学生开放,如:教学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图书馆、考研复习教室等;如何确保学生得到足够的指导,如:如何做好专业引导、学业指导、课程答疑、职业规划指导等;如何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尝试、国际学习交流、转专业机制等,都是制定保障政策的依据。
第二,以教师为本,引导教师重教、乐教、善教。通过提高本科教学业绩激励标准、落实教授上课制度、发挥教授会“教授治学”的教学治理功能、推进课程评估制度和系统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与发展指导等举措,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六)质量报告的编制
质量报告按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层次分类,可分为校级、院(系)级、专业级和课程级等四类质量报告,用以回应社会、评估专家、主管部门、校(院)领导、同行等不同受众的关切,切实推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1.校级年度质量报告。校级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的目的及报告主要内涵一般可包括:宣传高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突出办学定位和特色;回应不同受众对高校的规模、师资、设施、学风、就业等问题的关切;留下高校在教育年度目标、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等改革的轨迹;推动阶段性改进措施和预期目标的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2.院(系)级年度质量报告。以学校质量报告主要内容为参照,围绕学院特点,宣传学院办学理念及特色,回应受众对学院下属学科专业建设的关切,阐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目标及举措。
3.专业自评报告。依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或《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对专业质量指标逐项进行达成度评价,本校所在地区的教育部门据此出台了具体的专业达标评估、选优评估(试行)以及工程教育专认证通用标准的指标体系。自评报告应实事求是地开展自评,对每项的评价结论都应提供有效的佐证材料或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