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规模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规模经济

篇(1)

关键词 企业规模 规模经济 现状 认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各行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国家竞争的微观主体,其竞争能力也是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特别是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尽快打造“中国企业的航母”,以更好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家为此也专门制定了重点培育几十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和措施。本文以目前国内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实施大企业战略需要深化的几点认识。

1 规模经济——大企业战略的基础

一般认为,大企业的优势主要源自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即技术的演进是大企业得以产生和的根本性原因。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这种认识,也是我们现有的关于大企业知识的主要理论渊源,它为我们指出了企业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因。

规模经济一般指的是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如图1所示,在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最低有效规模,MES)之前,当产量从Q1增至Q2时,平均成本也相应由AC1降至AC2。这里M点非常重要,它的经济学意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规模经济性决定了市场上每个竞争者为了继续生存所必须占有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某一产业中进行竞争并能获利的企业数目的上限。

2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结构有了根本的改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例如,代表着中国内地大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中国500强”,其1998年度的平均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人均收入、资产利润率及销售利润率仅相当于当年“全球500强”平均水平的0.9%、1.7%、12.3%、9.5%、24.7%及131.6%;是当年“全美500强”平均水平的2.5%、3.5%、9.1%、10.7%、12.0%及86.2%。

总体上,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并不是处处可见的东西;不仅如此,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甚至发现,“规模不经济”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张军,2002)。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因此,改变目前中国企业规模结构现状,有效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国内企业也纷纷制定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长远规划。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看到,国内一些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比如在企业规模的确定上,片面强调越大越经济,却忽视了规模经济实现的条件,结果出现越大越笨、越笨越死的局面;在规模经济层次的把握上,混同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致使企业难以针对自身症结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规模经济的实现上,错把规模当作效率的原因,致使企业本末倒置,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等等。因此,在我国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企业航母”、实现民族经济振兴的时候,重新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应是十分有益的。

3 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

3.1 区分规模经济的两个不同层次: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因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大型、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作业,从而大量减少单位产品的设备投资,大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而企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规模的放大使企业的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可能经得起暂时的亏损,有能力开发风险大但同时盈利性也更大的产品,可以大量减少广告促销费用,有利于发挥现在商标和企业商誉的潜在价值等。它可以指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若干个工厂(或生产线)实现横向一体化,或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不同阶段的工厂(或生产线)实现纵向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多样化等三种途径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工厂规模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而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要相对小得多。一般来说,工厂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而对于仅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持警戒的态度。

从上讲,规模的性首先是工厂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规模经济。没有工厂规模经济的企业规模如无源之水,是难以长久的。实际上,我国不少企业首先急待解决的即是工厂规模经济,这在机械、、汽车、炼油、和钢铁等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工厂规模不经济严重了企业的创利能力,也使大企业缺乏成长的空间。因此,重新明确工厂规模与企业规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辨别自身规模经济的缺乏来自哪一层次,从而对症下药,制定正确的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形成有规模无效益的局面。

3.2 规模经济必须基于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规模不等于效率,规模是效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规模只有与其竞争力挂起钩来才会显出实际意义。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对于正在致力于规模扩张的大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公司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其采取不同活动所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因此集中公司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中选取最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致力于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是通过分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甚至缩小企业的规模,使之集中于主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变化即是基于对规模的重新理解,即规模不只是总的规模,而是具体在某些产品、产业上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能力带来企业规模扩张,而规模优势又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只有注意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加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3.3 理解规模经济须动态化

规模经济的大小一般也会随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技术获得发展、产业渐趋成熟的时候,规模经济也常常随之增加。然而,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例如,在钢铁产业,微型工厂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垂直整合工厂,大大降低了最低有效规模的水平。同时,这些变化未必一定均匀地出现在公司的所有活动中。有时,改变规模经济并不导致公司规模的直接扩大,而很可能激发某一产业的重新配置和促使垂直链中某一具体阶段的专业厂商的出现。

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决定了规模经济概念的动态化,也意味着公司的有效规模应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因此,规模经济包含的实际上是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实务中切忌将其教条化。

3.4 规模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双重观点

如前文所述,技术水平是决定规模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内、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从规模经济的外部条件来看,除了一国的经济与发展水平和市场容量影响规模经济外,交易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市场的制度层面,产权界定不清、信息公开程度低、法制软弱、市场封锁,在基础设施上,运输途径狭窄、运输成本高、信息传递慢,则市场半径必然很小、市场的规模难以扩大,分工、专业化和规模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内部条件考虑,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实现的重要因素。规模经济要求各种要素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组合起来,而且规模越大,这种组织工作的复杂性也在提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管理除了技术性的因素以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招致的也很突出。所以,规模经济还要求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对我国目前的大企业来说,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已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概念,由这一点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1 刘怀德.论国有经济的规模控制[J].经济,2001(6)

2 胡钧.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J].经济学动态,2000(11)

3 于立.实施大企业战略应澄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济,1998(2)

4 宋云.并购战略与规模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3)

5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规模经济;原因;对策前言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许多企业开始通过规模化经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企业单位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企业自身影响力,降低企业原材料的购入成本;甚至在一定阶段,会因规模化经营产生垄断的利润。但由于受到国家金融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等因素综合制约,企业在进行规模经济发展中遇到诸多难题,企业规模经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一步一步进行发展,最终达到竞争力提升和企业利润的增多。

一、我国企业规模不经济发展的现状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集中程度增大,但企业的发展仍呈现规模小、产业分散、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对比,发现国内企业平均规模远远小于国际水平。通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00余家重点企业每年所创造的价值仅仅是沃尔玛和通用汽车年创价值总和,我国规模最大企业和世界五百强第一位相比,前者收入仅占后者的20%左右。一个国家经济规模情况和国内企业规模存在紧密的联系,规模经济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发展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会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分析

究其根源企业规模不经济原因在于企业经营和生产成本过高,企业无法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原因进行分析:

1、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在面对国际竞争时出现乏力

创新关系企业发展的成败,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使得企业的发展缺少核心技术,灵魂都是别人的,企业如何能独立、自主、健康的发展。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例,他们对创新的重视是我们所想不到的,全球接近75%的新技术都属于他们。

核心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我国进出口贸易,国内出口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成本低下、技术量不高,经常被东道主国家控诉反倾销。企业想加大自身综合实力,在激烈世界竞争热

2、对规模经济定位不准确

我国当前对规模经济认识不透彻,存在定位错误状况,即评定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仅仅依靠企业所拥有的真实财富值。这种定位会从根本上制约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对企业竞争力的认定是复杂、严肃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单种因素,应由市场占有率、利润水平、销售增长率、新产品研发能力等多方面共同制约,其中利润这个指标在对规模经济定位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许多企业盲目认为只要扩大企业规模,就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于是国内出现很多企业通过收购来达到规模扩大目的,但是虽然企业规模变大,但由于企业经营管理配置条件的缺失,如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造成企业的平均经营成本很快出现升高情况,出现企业规模不经济状况

3、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企业也进行规模经济发展时,由于金融制度、国家政策、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等,致使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企业的收购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致使一些失业问题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在企业规模经济发展时,由于法律建设的滞后性,企业发展中无法可依,使之多走弯路,造成资源的浪费,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三、我国企业摆脱规模不经济的对策

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内部和外部扩张,前者指依靠企业自身技术、资本积累等优势,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后者主要指通过兼并和收购方式达到企业规模扩大。下面针对企业规模不经济出现成因进行具体分析:

1、企业进行收购和兼并同时强化横向发展

合理通过内外部扩张达到企业规模扩大,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发展时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强化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但企业发展道路选择却摆在企业面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专业化,对不能专业化发展的市场不要强行进入,要学会适当的放弃,否则将会成为拖累。企业多元化发展必须满足:在新行业是否有资金和人力资本;新行业和主业能否产生互补等。但由于我国企业大多呈现规模小、竞争力匮乏,因此,企业收购和兼并要强化横向进行,使得企业在主业基础上建立规模经济,减少企业盲目进入其他行业,使得企业风险增加,不能形成有效规模经济。

2、完善资本市场是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外发达国家的并购行为均是通过金融机构完成,主要适合于大企业的兼并和并购行为,加大资本市场完善,鼓励国内企业上市,可以推动国内企业形成融资、并购机制;国内多数企业规模小、发展慢,还没有达到可通过金融机制实现并购的条件,这也更体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巨大潜力和空间,因此,加大对资本市场完善,解决企业发展、并购中存在的筹资问题,促进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购并在实现生产要素集中和规模经济发展时,也带来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失业问题不能妥善的解决,将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保障企业规模经济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失业问题,打击失业保险和其他保障基金被非法挪用的行为;开展再就业培训,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努力减少失业人员,使得失业人员切实得到帮助,维护社会稳定,为企业并购和规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燕.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2]董洪昌.对规模经济的几点再认识[J]商业研究,2000第1期.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产市场范围不尽相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强,市场范围就越大。

4.产业及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并非是适用于所有产业与产品的概念。在房地产产业经济运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则不十分明显,甚至不存在规模经济性。

参考文献:

1.乔梁.规模经济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规模经济 大企业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国际化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必由之路,而每个国家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让我们看几个数据: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家中国企业,而所涉及的产业主要是能源、电信、金融和贸易,没有一家是我国主要产业的制造业企业。2004年,宝钢集团、一汽、上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也首次同时达到世界500强的标准,一开我国制造类企业上榜世界500强的先河,而此时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已上升至18家。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中国公司仍为18家,但于去年同期刚刚踏入500强门槛的上汽和东风汽车均无缘本次财富排行。2006年,世界500强的门槛进一步提高,而可喜的是中国企业中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数目提升至23家,其中上汽集团重新跻身于世界500强的行列,截至榜单日,中国已有一汽、上汽、宝钢三家制造企业列席世界500强。

从表面上看,这个成绩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一些迷惑,当然,中国企业步入世界500强的数目在增加,进步和成绩我们不会忽略,但是,作为一个GDP排行世界第四的泱泱大国,仅有2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要知道此时的美国已经有接近200家企业入主,而且涉及到我国主要产业的制造业企业仅有3家列入榜单,排名暂且不论,甚至稳定都谈不上,东风、上汽集团2004年在榜单上刚刚露面便在2005年销声匿迹。横向来看,拿我国入主世界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我国的一汽和上汽两家公司营业收入的总和不及美国通用汽车营业收入的0.2%……敢问中国的企业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

一、我国企业的现状

正如上面的数据所呈现的状况,现阶段我国产业集中度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工业主要产业部门属于高集中度的几乎没有,属于较高集中度的仅限石油、天然气等几个部门,属于中集中度的也寥寥无几,大部分产业都处于低集中度状态。总体来看,我国的企业规模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小而散”现象,企业集团数量过多,单个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分散、低水平重复严重。仍以我国的汽车产业为例,现下我国大大小小整车生产企业约120家,几乎相当于美国的40倍,但这些企业的资产总额加起来不及一个通用公司,销售量方面也只能是望其项背。可以想象,这种现实造成了多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但是,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相对比,我国的汽车产业盈利水平却很高。很显然,除了价格因素外,这与我国的人口红利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仅凭借高价和绝对购买量来创收的中国企业是根本无法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中国企业要尽可能快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规模经济己迫在眉睫。

二、规模经济的内涵

(一)规模经济

美国管理学家小艾尔弗雷德.A.钱得勒这样定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被定义为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或者分配的单一经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提高而产生的生产或分配成本的降低。”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规模报酬的概念,根据不同的规模报酬,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规模经济指的就是规模报酬的递增,如假设投入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不变,随着投入的增加,规模报酬递增则产生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则侧重于产业的整体规模和产业内的分工状况,具体说来,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可以给企业带来新增的收益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与企业内部的生产函数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二)规模经济的优势

宏观上看,企业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微观上看,产业中由于有规模经济的存在,能够增强产业整合市场的能力,随着产业内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增加,其对市场的支配能力愈发增强,易于形成成本上的优势,提高产业的进入壁垒。自此,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必将退出或者被大企业兼并,这样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对我国企业大量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更是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推动着我国的企业经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大企业战略与规模经济

(一)大企业战略

大企业战略隶属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力求通过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等形式进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也是大企业战略的主要动因。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企业规模经济是通过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实现的,当然,我们不否认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但现实更多的例子是“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企业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要依赖扩张,其实现形式就是兼并和收购,同时,兼并和收购的实现要看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

(二)大企业战略中的规模经济因素

在诸多企业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中,提到了很多运用大企业战略培育企业规模经济的途径,其中不乏有扩张企业规模、整合产业结构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等等,那么这些途径的规模经济因素究竟隐含在什么地方呢?

以制造业为例,就企业所能获得规模经济而言,可以分为四个水平:一个是产品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其理论支持就是一般的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是规模经济最核心的部分;二是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它是企业规模经济的最低限;三是企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收益提高的现象,属于内部规模经济范畴;四是行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在行业范围内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形成的规模经济。

深入到企业的内部经营来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生产使成本下降,高性能生产装备的采用变为现实,虽然此时由于设备的原因使投资额增大,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同时,在工厂水平上,通过对产品加工环节进行详细合理的分工使生产工程细化,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成本进一步削减,相应的产品竞争力亦会得到提高。在企业水平上,通用化半成品的使用可以使成本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削减,规模经济的效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而此时企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使长期成本得到更细的分摊,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刺激了消费以使市场规模得以扩大。

受市场规模扩大的刺激,厂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自然会扩大自身的生产能力,并通过扩建、新建工厂或并购等来满足扩大产能的冲动。其中,由于企业间并购重组等方式的成本要大大低于扩建、新建工厂,同时也会使经营规模的扩张速度加快,因此成为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选,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不难发现,这种产业层次上的规模经济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向生产技术客观要求的方向聚集,使资源得到合理的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同时,企业间的并购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也逐渐向这些企业集中,随着规模经济的魅力逐渐张显,最终会形成几个联合企业集团或者寡头竞争格局,进而提高产业壁垒而产生更高层次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会使厂商进一步降低成本并加速产品质量的提高,以此形成更高效的规模经济。

(三)大企业战略的潜在问题

大企业战略并非企业集团间简单的低成本的兼并和收购,而是建立在企业技术开发、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强调的前提之上的。我国很多企业运用简单的合并方法把同类企业进行联合,表面上总资产和销售收入都有增加,但集团内成员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水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善,甚至会因管理不完善,产生规模不经济――内耗严重给发展带来更大的困难。此外,很多企业在大企业战略的指引下经过了规模经济阶段,却被阻滞在规模效益递减的阶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企业自身对集团的规模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有效规避不利因素,实现企业效益长期稳定增长。

总之,企业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地运用大企业战略,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专业化企业集团,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实现自己应有的承诺。

[参考文献]

[1]余兰. 论我国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发展.[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2]陈 勇.王雪松. 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与规模经济.[J].商业研究.2006,(20).

[3]冯律. 规模经济是当前国有企业竞争的选择.[J].市场周刊.2005,(9).

篇(5)

【关键词】边界理论 企业规模 综合能力

企业边界是指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常常伴随着边界的不断向外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相同的产业往往会有不同规模的企业,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的边界即企业规模这是企业理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开始,到规模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这场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争论随着国际间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和重组而再次热烈。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探讨了企业的边界问题,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点,这些边界理论的决定因素都对企业的边界起着一定的作用,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规模。本文主要论述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与能力理论等企业边界理论的内涵和不足,并着重阐述了我国企业在改革中要借鉴企业边界理论,将不同理论结合运用,剔除不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一、企业边界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内,任意产量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获得更大的产出,或者说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即随着规模的扩张,企业内部就可能采取专业化技术、采用和改良机器设备、进一步细分采购和销售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规模经济理论适用于与专业化分工的产出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边界理论问题的分析,它侧重于动态的、系统的分析,但是对于其他的企业边界问题的解释力则较欠缺。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出现是为了在专业化的经济交换活动中节省交易费用,企业是为价格机制的替代而出现的。它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两种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即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以种种形式广泛存在的,如谈判、讨价还价、编写和执行合同所带来的费用等。假设能成立一个组织或企业,允许组织或企业中的权威(如企业家)来指挥资源配置,则可节省上述交易费用。当然,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也是要耗费成本的,如监控成本和管理学上的“控制上的损失” 等管理成本。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和提出了决定交易费用的三大纬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或交易频率。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则外在的交易费用会越高,企业内在化的要求程度就越高,企业就会扩张边界,扩大规模。同样的道理,交易或事项不确定性越高、交易频率越大,企业内在化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样交易的费用或在另一个企业或组织中完成同样交易的费用为止。交易费用理论采用的是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即在假定背景环境不变或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分析与交易密切的三大纬度。通过这三大纬度的特征,来确定企业规模的大小。

3、资源与能力理论

资源是指可以评价其价值,并为管理者所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的客观物资对象。能力是通过资源的运用所显现出的价值,它最终体现在具体个人和群体身上潜在、动态、无形的可以胜任某项工作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资源与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拥有一定资源与能力的结合体,它能够运用这些资源和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效地处理现实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依靠资源来获得经营优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企业的边界实际上就是能力的边界,企业的能力可以分属于企业内的不同个人,但企业的特殊能力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难以为其他组织所模仿的特殊资产。企业运用这种特殊能力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组织中积累的、关于如何协调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常识,它具有独特性与难以模仿性。然而在企业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具有核心能力,但同样不可避免在商战中败北。所以只强调企业核心能力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管理的误区,以为只要有核心能力并加以维持,就能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边界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1、我国企业规模的现状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家中国企业,涉及的产业有能源、电信、金融和贸易,在规模经济显著的制造业企业中,我国没有一家能登上世界500强的排行榜。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上升到18家,在规模经济较显著的制造企业中,宝钢集团、一汽、上汽和东风汽车达到世界500强标准,开了我国制造类企业首次上榜世界500强的先河。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仍有18家,但上汽和东风汽车无缘再次登上排行榜。2006年,世界500强的门槛再一次提高,可喜的是,我国企业有23家登上了排行榜,一汽、上汽和宝钢三家制造企业列席世界500强。

从表面上看,我国步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逐步增加,但从相对数据来看,我国产业的集中度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如2006年,我国虽有23家企业登上世界500强排行榜,但美国却接近170家。同年我国上汽和一汽的销售额合计为288.75亿美元,仅相当于当年美国通用公司销售额1926.04亿美元的14.9919%。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虽在逐步增强,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想比规模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这样看来,我国企业又怎么样、拿什么与国际企业抗衡?所以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要让我国企业有能力与国际企业抗衡,首要的问题是要扩大企业规模,特别是扩大经济规模较明显的制造企业规模。

2、企业边界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根据企业的边界理论和我国企业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边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并不单是要把企业做大,同时还要把企业做强。要将企业做强做大,这涉及到政策、体制、机制及企业自身的一系列问题,这需要通过国家、政府和企业的一系列改革和配合。这也并不是本文所能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借鉴企业边界理论从企业边界的动态性、大企业集团组建的必要性、打造企业的综合实力及溶入全球分工协作等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企业边界的确定不是静止的。企业边界的确定并非消极的、静止的,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市场供给与需求以及内外部之间交易的均衡来确定。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当企业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时,企业可以在竞争中选择最优规模;当企业始终存在着规模效益不变现象,则无法确定企业的最优规模;当企业始终存在规模效益递增现象,则企业可以无限地扩大生产。如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企业在确定边界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产品成本,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因素,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增加,企业规模会扩大,反之,企业规模则会保持不变。如在寡头市场中,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只能在对其竞争对手做出假设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生产决策,来确定自己的规模,所以企业的规模决定于与竞争对手的博弈。如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如果产品或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则市场就会形成垄断,如果产品或企业不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则市场中的企业数目会很多,且规模都不大。所以对我国企业而言,要根据市场情况及产品的特性来确定企业的规模。在当前只能采取小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成本和需求条件,最终达到扩大规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目的。

(2)组建大企业集团。对于规模效益显著的产品生产企业,可以组建大企业集团,力求通过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等形式进行产业组织调整,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战略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它的特征是:规模的迅速扩张、资源的广泛占有、购并行为的加速和对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执着追求。在我国企业规模的现状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我国企业规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合理扩大我国企业的规模,是扩大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当然,大企业战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规模问题,它总是和企业经营广度和深度联系在一起的,广度是指企业的经营范围所涉及的行业和市场,深度是指企业在既定市场下的份额和技术领先水平。企业应避免贪多求大,不能只着眼于规模经济,更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打造企业的综合能力。前面在资源与能力理论中提到企业不能一味只强调核心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企业要做的是谋求在不同能力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发展。不同的行为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的能力建设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预测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控制能力。预测要准、决策要慢、执行要快、控制要严。预测要准,包括对内外环境的预测、国家政策的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技术变化的预测、竞争对手的预测和客户需求变化的预测。决策要慢,这里的“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要考虑影响企业营业利润实现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对全面的预测方案。当然决策方案提出以后,决策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很多企业都能预测到信息技术的冲击,但是决策迟缓、决策失误可能会使企业丧失机会。当有了较完备的决策方案,执行起来就要快,要有很高的执行力,否则决策再好也是海市蜃楼。控制要严,要有一套科学的机制发现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加以调整,保证决策的目标及目标的实现。

(4)融入全球的分工协作体系。有了大的企业集团和良好的综合能力,我国企业还要积极走出去,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展开国际交流,寻求国际合作,融入到全球的分工协作体系中。近30年来,我国在引进外资、发展国际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拓对外投资、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加入了WTO等国际组织,全方位融入了国际社会。但整体看来,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还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国外产品和设备,吸引产业链转移和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入驻。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基地,投资大型项目,形成全球网络,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谢如琴:企业边界理论评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2]赵学礼:企业边界理论及综合能力构建[J].商业时代,2006(1).

[3] 聂文辉、李文彬: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J].河南社会科学,2006(7).

[4] 尹泽:试用规模经济理论浅析我国的大企业战略[J].北方经济,2007(6).

[5] 曲欣:规模经济理论与我国的大企业战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5).

篇(6)

关键词:流通企业;规模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经济发展态势繁荣,流通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未来产业链的核心也逐渐转至商品研发与商品流通的部分。可见,要获得一条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发展流通产业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就当今中国而言,正确引导国内流通企业的规模化,能够促进中国流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

一、流通企业规模经济的来源

1.单店规模扩大的经济性

单店规模扩大,是发展规模经济最常见的方法。经营者通过扩大单个店面的面积,能够有效地分摊固定成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适当扩大单店面积以增加销售商品种类,能够使单店的营业面积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得单位面积商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减少,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另外,单店规模的扩大,店内商品的种类势必会增多,而消费者的需求处于多样化,所以,扩大单店规模会带来单位面积的商品销售额的增加,从消费者的立场来看,单店规模的扩大能够减少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搜寻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单店规模的扩大更是增强了流通产业中各零售店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商品要实现本身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流通来实现,而商品流通又必须以合适的流通渠道为基础,就当今供应链的结构而言,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企业选择以直销的方式贩卖商品,而大部分的企业在商品流通方面仍会选择与流通企业合作。所以,单店规模的扩大增加了流通企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能够对供应商实现更好地控制。

2.分店规模扩张的经济性

分店规模扩张,是降低流通企业物流配送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分店规模的扩张,能够分散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涉及投资学领域的学者都知道,所有的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分散投资,而分店规模扩张所达到的经济性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企业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体现。

同时,分店规模的扩张也能够促使流通企业形成品牌优势,从而降低品牌打造过程中的宣传费用。总所周知,品牌优势是任何一个产品永葆青春的根源所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优秀品牌的打造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的,而分店规模的扩张,能够在流通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减少品牌打造费用,从而使流通企业的盈利性增强。

二、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从总体上来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大多数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已趋向于服务化。虽然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要实现流通企业的规模化,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中国流通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区域性较为严重。就中国流通企业而言,除了苏宁与国美等少数流通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内大部分流通企业的发展还未形成规模,虽然每个省份都有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流通企业,但在国内很难看见全国性的大型连锁流通企业,中国市场割据的现状,严重地阻碍了国内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其次,我国流通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程度普遍偏低。沃尔玛几乎风靡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但唯独在中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于中国落后的信息科技。众所周知,沃尔玛是利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而中国供应商很少使用EDI,这样导致了在信息技术方面,沃尔玛在失了其核心竞争力,所有在中国沃尔玛的发展态势可以说不是太好。这个案例例证了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落后性,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更是现代流通企业进步的动力。

三、中国流通企业的规模化路径

1.加强区域之间流通企业的合作

严重的市场割据格局是中国流通企业规模化发展缓慢的障碍之一,立足中国的不同省份,流通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几乎都被本土流通企业所占据,而立足一个特定省份,本土的流通企业又趋向于多样化,没有区域内发展形成规模,这样以来,省份内的小规模经济不能形成,就更不用提发展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规模经济了。针对这一情况,就政府而言,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在维持规模经济不变甚至递增的情况下强制促进区域之间流通企业的合作,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合作使不同的流通企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针对这一状况,站在流通企业的角度,企业应该主动加强和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不应该成为井底之蛙,而应心怀更大的市场,争取将流通领域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当然,将蛋糕做大的同时,流通企业也应该争取得到更大的份额,增加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进而使流通产业的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视品牌创新,增加品牌投资

与其说二十一世纪的市场是商品竞争的市场,不如说是品牌竞争的市场。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大部分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品牌商品,所以,中国流通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过程也是其实现品牌化的过程。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证,人们购买可口可乐,已不再是简单地购买那瓶碳酸饮料,而是享受美国文化的沐浴,享受可口可乐公司巨大的品牌价值,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总曾经说过,就算可口可乐公司破产,这个品牌的品牌价值也能在一夜之间使公司起死回生。这个例证可见品牌的力量所在,所以现在暂时处于弱势的中国流通企业更应该重视品牌的发展,增加品牌的资金投入,这也是中国流通企业规模化过程的关键所在,更是组建中国流通帝国的重要战略。

3.加强物流管理,发展现代化物流配送机制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化已成为任何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就中国流通企业而言,企业现代化普及的程度还是远远落后于国际大企业的水平,可以说,中国流通企业发展现代化是十万火急。流通企业发展信息科技,能够实现物流的高效配置。物流是“第三利润的源泉”,同时,物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产业。中国地大物博,中国流通企业要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发展,物流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总所周知,分店规模的扩张是以发达的物流为基础的,如果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够,必定带来商品运送成本上的损失,导致时间的浪费,这种弊端对要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企业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现代化已成为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成长理论 述评

企业成长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成果浩如烟海,本文仅从企业成长的动力角度出发,将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从内生、外生和内外结合视角进行阐述,并将有代表性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外生成长理论

企业外生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由外生变量决定的,即在给定的技术、市场条件下研究企业成长问题,代表性学派是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规模经济来解释企业成长,企业成长的动力源自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亚当·斯密用分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解释企业成长问题。马克思继承了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对劳动分工和企业存在及其成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更详细准确的描述,并在强调分工的前提下,更重视协作对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制约作用。马歇尔阐述了企业成长理论是由规模经济论、市场结构论和企业家理论等三部分构成,他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是内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化分工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成长能力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斯蒂格勒根据产业寿命周期分析了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重新解释了基于规模经济利益的企业成长与稳定的均衡竞争条件相容的原因。

吉布莱特(Gibrat,1931)对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及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影响因素过于复杂,企业成长率独立于企业规模。Marten Goos (2000)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研究了劳动需求与企业成长、产业演化的关系,他用企业内部员工数量的增加来衡量企业成长,并分析得出了企业规模、年龄和产业类型的不同,会影响员工需求的结论。L Francesca 等(2001)以意大利工业企业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吉布莱特定律。

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是生产函数,企业成长过程就是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是外生的,即在一系列给定的条件下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无法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及企业成长的真正动力和过程,而且分析范围狭窄,不能确切地解释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现象。

(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新制度经济学将企业作为一个契约要素的集合,有关企业成长的问题研究就归结为企业边界的变化问题,企业成长的动因即为交易费用的节省。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市场交易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决定了边界,企业成长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功能、市场交易费用三个要素。威廉姆森在继承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下,认为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以及企业所处的契约环境是决定企业边界的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不同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可以得出理论上企业的最优规模,即企业边界的变化取决于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目的。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专用性资产的控制成为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其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和委托理论都是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上的修正。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合理地解释了企业的存在、边界问题,但无法合理地解释企业之间的异质性问题,而且也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及其企业交易性和生产性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企业成长的事实。

(三)企业制度变迁企业成长论

企业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以企业制度变迁为前提的。该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来自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内部行政机制的发达程度。钱德勒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制度的变迁,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大是导致企业制度变迁根本原因,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企业内部层级式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企业制度变迁的依据。威廉姆森从理论思维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演变和不同组织形态的效率。

二、内生成长理论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研究企业成长的相关问题,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主要代表理论有企业成长资源基础论、企业成长核心能力论。

(一)企业成长资源论

彭罗斯从企业内部资源视角出发,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得出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状况和组织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能力,并构造了“企业资源一企业能力一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成长的动力来源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Wernerfield 1984,Barney 1999,Collis&Montgomery 1995),并通过创新、改革和加强组织内部管理等手段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就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或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