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22: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展路径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蒋巷村以农业起步,在先天农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蒋巷村瞄准市场先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建材加工业,迅速跃升为该省的龙头产业,提高了村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在大力巩固拓展工业的同时,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农业,打造农民新居、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生态种植园,并建立起一系列景点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蒋巷村的成就与当地政府扶持和推广分不开。早期农业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涉农优惠政策,引导蒋巷村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工业方面,当村级龙头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方面,该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业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品牌。蒋巷村在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协同”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通过工业经济反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2、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3、张阳村——农业起步、发展苗木、拓展旅游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发展规划;空港经济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功能定位及解读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其中对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是以郑州大型航空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着力推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以航空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郑州地处我国内陆腹地,郑州机场是国内大型航空枢纽,空域条件较好,地面交通发达,具有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的独特优势。确定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这一定位,就是立足郑州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强调通过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机场,打通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完善陆空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近年来,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运输等企业在郑州机场及周边加快集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呈现出航空枢纽建设和航空关联产业互动发展的局面。确定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这一定位,有利于发挥实验区航空运输综合带动作用,推动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引领和推动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加快转型发展。
确定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这一战略定位,有利于依托郑州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和航空港经济集聚发展,搭建起立足中原、服务中西部、连接世界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实现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直接对接;强调通过提升航空港开放门户功能,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和陆空口岸建设,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开放新高地。
按照中原经济区战略确定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这一核心任务,推动现代产城融合发展,是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确定现代航空都市这一定位,就是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集约节约发展,建设具有较高品位和国际化程度的城市综合服务区,为空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以航兴区、以区促航、产城融合。
确定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这一定位是基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潜在优势确定的,描述了未来十年以及更长时期内,实验区在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推动与郑州中心城区、郑汴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既顺应了实验区加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实验区与周边其他区域联动发展的要求。
二、郑州空港经济规划实践难点探析
郑州空港经济规划业已批复,下一步如何将其变为现实,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建设者面前的当务之急。从经济发展规律出发,科学地、客观地、全面地辨析出规划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如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持续性
2010年8月,富士康国际和其关联企业进驻郑州航空港区,以及随后的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和封港运营,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世界知名企业纷纷抢滩郑州,郑州航空港区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这是郑州空港经济规划的建设背景。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增幅已经超过了用工荒引起的产品运输成本的增幅,出于控制成本考虑,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纷纷将工厂由运输成本较低的沿海地区迁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郑州、成都、重庆、淮安等工厂的建设和产能的日渐增加都是基于上述原因。
如何发挥实验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吸引符合规划要求的能通过产业转移获益的企业落户,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持续性,是郑州空港经济规划的实践的难点之一。
2.如何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比较性优势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又是重化工业大省,煤电铝等产业占比较大,适合航空运输的高端制造业占比相对较小。首先,随着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海外市场的消费需求复苏乏力,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额仍将维持历史低位;其次,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偏低导致其消费进口产品能力不高;最后,河南远离我国传统国际航空货源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市场,运输成本高企限制了其集散能力的发挥。以上三点是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不可回避的现实。
因此,如何克服实验区的客观劣势,尽快找出自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比较性优势,是郑州空港经济规划的实践的难点之二。
3.如何创造实现核心区功能的引致条件
按照郑州空港经济规划,其核心区是以总规划面积为356平方公里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航空服务保障和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航空租赁等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电与半导体、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教育培训、商务休闲、医疗保健等城市配套服务业。要实现上述核心区功能,需要上下游产业配套的硬件的支持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软件的支撑,目前这似乎都是郑州乃至河南的短板。
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升实现核心区功能所必需的软硬件的引致条件,是郑州空港经济规划的实践的难点之三。
4.如何构建实现主体区功能的外部政策
按照郑州空港经济规划,其主体区是以郑汴新区和上街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为主体。以郑州新区为依托,主要发展总部经济、金融证券、汽车制造、文化旅游、高端居住等产业;以汴西新区为依托,主要发展家电生产基地;以上街通用航空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商务运输、飞机4S店、飞机租赁、通航飞行器组装制造等通航核心产业。要实现上述主体区功能,需要管理便捷、税收优惠、低空开放等外部政策的配套支持,积极思考和实践利用实验区的各领域优势去寻求外部政策突破是必要的。
因此,如何适时出台促进实现主体区功能的各项外部政策,郑州空港经济规划的实践难点之四。
三、郑州航空经济规划的实践路径探析
1.突破省域思维局限发挥广域辐射引领作用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践不应只局限于服务和保障郑州市和河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省域思维层面,而应将其置于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国家整体产业升级的广域思维层面。突破狭隘的省域资源供给束缚,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高效配置和科学整合各种广域性资源。在继续做好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工作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挥其在中原经济区跨省协调统筹发展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搭建起区域性空中客货运输交通门户,以此降低中原经济区与区外的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流通成本。
2.发挥区位优势建成国内航空货邮枢纽
郑州航空港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加之郑州为国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核心节点,使其构建起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可能。这一独有的区位交通优势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国内航空货邮枢纽创造了条件,应积极联合邮政航空、顺丰航空等国内大型货邮运输企业,发挥区位优势共同建设国内航空货邮枢纽,这将为其最终建成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3.通过颠覆性模式创新凸显实验区示范作用
简单的重复已有航空港经济区的核心功能规划必将制约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示范作用的发挥。实验区要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应采取颠覆性的制度创新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航空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实践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协同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搭建基于冷链技术的高端多式联运物流网络等新型航空港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有益尝试必将推动实验区核心功能的再定位。
4.基于区域优势建设特有航空经济产业集群
主体区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郑州、河南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现有产业客观实际,因势利导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特色航空经济产业集群。例如,通过建设低成本航站楼来吸引更多国内外低成本航空公司开辟航线,通过降低航空运输成本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亲眼见证华夏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以此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这条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肖李春.加快临空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技术与市场,2006(11)
一是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小康目标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五年了,所以“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这是一个时期,一个定位。
二是“十三五”规划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为新常态不是一个很短期的、几年就过去了。如果说前37年是一个常态的话,可能后面还会经历很长时间的新常态。“十三五”规划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规划,是关于基本的定位。
“十三五”规划建议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形势,我们面临的环境;第二部分讲的目标和理念;第三部分到第七部分,分别以五大发展理念所引领的发展路径为标题,阐释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任务和重要的举措,包括一些制度性建设的内容。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党的领导是怎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发展任务的政治保证。
为什么做这样一种布局,这样一种篇章结构?大家如果看一看过去几个五年规划,从来没有这么安排过,这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全新的篇章布局。这种结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目标。是一个没有退路的目标,无法改变的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不能变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来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的时候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是没有退路的。
第二,目标是不能变的,但是环境和形势是变化着的。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包括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我们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归结到一点,就国内来讲,就是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
第三,不能变的目标碰上了变化了的形势,应该怎么办。最近几年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情况不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特别是最近两年更加明显,也就是说传统的发展方式,旧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已经走不下去了。我们必须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解放,在理念上进一步破题,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
所以,这次建议特别重视理念先行,提出了五大理念。五大理念决定了我们未来会走五个发展路径,也就是创新发展的路径、协调发展的路径、绿色发展的路径、开放发展的路径、共享发展的路径。五大理念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走五大路径,走向都要奔向一个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上破题了,发展的路径也就找到了,所以这次建议就是按照这样一种篇章结构,分析了形势、提出了目标、确定了目标、阐述了理念,接下来第三部分到第七部分按照五大路径确定了未来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遗传算法; MATLAB仿真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92
1 引言
遗传算法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参数优化方法,传统的优化方法在解决路径规划这类复杂非线性问题中缺乏足够的鲁棒性,因此研究遗传算法对于移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根据对环境的了解情况,路径规划分为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从静态或动态地获取障碍物信息角度看,全局路径规划属于静态规划,而局部路径规划则是动态规划,在移动机器人的应用中需要精确的位置信息,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首先应具备导航和定位能力。
2 基于遗传算法的全局路径规划研究
遗传算法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这些参数组合起来的情况非常多,通过手工调节找到最佳的参数组合很困难。如果能在演化过程中,使程序自行调节这些参数,就能使算法适用于更多类型的问题。
仿真运动环境为二维平面空间,已知静态障碍物信息,动态障碍物(数量为1个)可以进行探测。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已知的静态环境里,让移动机器人自主找到一条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行动路线,要求这条路径不与障碍物发生冲突并尽可能短,且该路径应与障碍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1)环境及染色体的表示。因为是已知环境下的路径规划,因此机器人的运动环境用一个矩形的黑白二值位图表示,其中黑色区域表示障碍区域,而白色区域表示可自由通行的区域。(2)初始种群的生成。对于基本遗传算法来说,初始种群的产生是通过随机的方式产生的。在路径上随机选择n个节点构成一条路径作为一个染色体。这样形成的初始种群进化效率明显高于随机生成的方法,且不丧失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3)路径评估。对路径优劣程度的评估作为遗传算法中染色体的适应值。因此要将规划路径时的要求包含进去,并用数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便进行比较和衡量。由于染色体是可行路径或不可行路径,因此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对于可行路径的适应值我们考虑安全性、路径长度、平滑性这三个因素。不可行路径的适应值计算需考虑不可行线段数与总线段数的比、不可行线段与障碍物的交叉深度和路径的总长度等因素。
(4)遗传操作。根据路径规划问题的实际情况,主要使用了3种遗传操作算子:选择、交叉、变异。由于选择方式采用排序选择,所以无需考虑个体适应度是否取正值或负值以及个体适应度之间的数值差异程度,这样可以避免因优秀个体充斥种群空间导致的早熟。本次采用单点交叉的方法,且首先作用在不可行路径片段上,再按随机方式选择交叉点。本文中采用的变异方式有增加一个点、减少一个点、移动一个点3种方式,在程序执行时随机选择任意一种作为某一父代个体的变异操作。将判断算法收敛的条件设为:若连续进化500次,最优解均未发生变化,且种群的平均适应值提高不足1%,则算法进化代数已达到了设定的最大值。本次验通过定义一种简单又不影响遗传算法随机性的环境,在该环境下运行9次比较其结果。
3 静态(全局)环境仿真
本次对环境进行仿真的路径规划是寻找满足安全和路线平滑条件下的最短路径也就是求最小值,因此以下各图中适应值越小,则该路径越好。对于静态环境仿真,本次设定的任务,即:遍历N个已知节点,找到最优路径,最后返回起点,类似于旅行商问题。
(1)改变进化代数K(Pc=0.9,Pm=0.2),连续仿真9次,其数据分析表1如下。
图1(a)(b)对应进化代数为K=500,2000的仿真结果。
从仿真结果分析,当交叉和变异的概率都不变时,进化代数K越大,规划出来的路径越优。
(2)改变交叉概率Pc(K=500, Pm=0.2),连续仿真9次,其数据分析表2如下。
图2(a)(b)对应交叉概率为Pc =0.00009,0.9的仿真结果。表2是进化代数不同连续仿真9次对应的时间和路径长度。
(3)改变变异概率Pm(K=500,Pc=0.9)连续仿真9次,分析如表3所示。
图3(a)(b)对应变异概率Pm =0.00002,0.7的仿真结果。
从以上仿真结果分析,经过调整参数后,可以看到本搜索算法成功地找到了近似最优的可行路径。另外可以看到算法的计算时间稍长,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运用MATLAB对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进一步仿真研究,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对路径规划效果的影响,以及参数合理调整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曹立明.遗传算法理论和应用与软件实现[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薛毅.最优化原理与方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吴晓涛,孙曾沂.用遗传算法进行路径规划[J].清华大学学报,1995:14-19.
[4]陈刚.复杂环境下路径规划问题的遗传路径规划方法.机器人[J],2001:230-233.
[5]龚进峰.数字势场和遗传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02:525-529.
[6] 孙树栋,曲严宾.遗传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8:79-8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综述
自党的十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随之受到政界、学界及其他各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新型城镇化路径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当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经验总结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学界从不同维度对新型城镇化路径进行探讨,成果颇丰。笔者将对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并作简要评述。
一、对全局性路径设计的把握
学界对新型城镇化全局性路径的研究,尽管研究的出发点各异,但最终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局战略仍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概括为城乡统筹、发展转型、生态文明和集聚紧凑四大战略。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学者们主要是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国外城镇化的对比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提出来的总体规划。
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在于国内的城镇化建设进程,或是对比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或是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整体性的推进策略。学者仇保兴、黄桂婵和胡卫东在区分传统与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新型城镇化。仇保兴(2012)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由传统向新型的六大模式突破,分别是:从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从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的城镇化;从数量增长型的城镇化转向质量提高型的城镇化;从高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转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从放任式机动化的城镇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的城镇化;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黄桂婵、胡卫东(2013)运用相关数据对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指出新型城镇化的全局性推进措施:更新城镇发展观念,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消除城镇化发展障碍;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人口合理转移;协调新型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有效资源配置,合理建设生态型的城镇。单卓然、黄亚平(2013)论述了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倪鹏飞(2013)在阐释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八条路径: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居民的“迁转俱进”;走倾斜平坦的城镇化道路,兼顾空间的“公平效率”;走产城互动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经济的“持久繁荣”;走绿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生态的“自然优美”;走包容增长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走创新驱动的城镇化道路,确保城市的“引领未来”;走政府引导的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走本土开放的城镇化道路,确保城市的“世界个性”。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策略不同,杨仪青(2013)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国外,他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在探究国外城镇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明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遵循市场理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改变增长方式,以产业内涵和产城联动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制度探索,提供保障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分区域组团式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
二、针对具体地域的路径探讨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方能取得预期的实践成效。学者们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不同问题,对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一是东部发达地区。王健、周润山(2012)从青岛市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出发,指出该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为“发展重点中心镇”,并探索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体系。陈映雪、甄峰等(2013)以张家口怀来县为例,对环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进行研究。他们通过构建中小城市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建立系统协调度评价函数对该县城镇化发展进行系统评价,进而提出打造环境友好型新兴服务业、锻造农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完善区域公交体系建设和营造创业创新氛围的新型城镇化综合策略。
二是中部地区。向建,吴江(2013)基于城乡统筹的视域,从重庆的发展需求出发,提出运用协调路径、高效路径、多样路径实现重庆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建设目标。其中,协调路径包括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新型“两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四个层面;高效路径指的是实现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生态效益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多样路径亦即城镇规模、推进方式及人口转移方式的多样化。黄亚平、林小如(2013)以湖北省为例,探讨了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主要包括:人口梯度转移型城镇化、产业融合型城镇化、交通辐射式城镇化和绿色保障型城镇化这三种类型。王朝阳(2014)利用SWOT软件对在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一是优化城乡结构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三是理顺农民进城的渠道;四是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三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刘七军,李昭楠和刘自强(2014)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他们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化建设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剖析,提出了先行先试、破解制度“藩篱”、转变发展思路、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等路径措施。也有学者是在综合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如李晓曼、蒲晓刚(2014)通过比较2012年全国与东中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结构及2000~2012年西部与各省区城镇人口比重,指出西部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基于不同视角的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关涉“三农”、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等问题的城镇化建设,从不同的视角探析其推进路径,得出的结论亦有所差异。有学者侧重从城乡关系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如冯蕾(2013)基于统筹城乡的视角,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及文化发展三方面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城乡经济发展上,农村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小城市(镇)要发展与农村、大中城市互补的产业,大中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社会事业方面,他分别针对农村转移人口和留守人口提出相应的措施,前者包括户籍改革、就业平等和社保对接,后者涵盖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及保障体系的统筹;关于文化发展,城镇要发挥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带动、反哺作用,农村要实现乡土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和谐共荣等。徐选国、杨君(2014)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运作机制、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等五个维度推进,强调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公民权利均等化,差异性目标与同一性目标的整合性建构,政府、市场、社会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路并不断推进包容性取向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实践。王劭霞(2014)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的启示,她从生态位理论与经济发展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新城镇化农业因素的结合及其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借鉴关系等方面论述了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如刘旭(2013)从法治化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要通过城镇规划立法规范化、依法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和创新、依法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实施城市管理治理的法治化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等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王超(2013)从系统关系的角度反思了我国城镇化问题,指出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需从如下几方面努力:改革户籍制度;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走生态、环保、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处理好城镇化系统内外之间的关系。廖勇(2014)研究了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提出要建设基于城镇文化内在机理传承的城镇化、基于人文关怀与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和基于文化重塑与创新的城镇化。
以上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视角可概括为四种:“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这四者相互联系、密切相关,共同作用于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整体性思考。然而,在具体策略的制定中,不同的研究视角各有所重。“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业现代化”强调的是农业因素对城镇化的建设性,倡导走产业化、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立足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与乡镇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区别于这三种研究视角,“以人为本”关注的不是具体问题的处理,而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
四、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有关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全局性路径的设计、不同地域的路径探讨或某一视角的路径研究。从研究成果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囊括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多的见于经济学或地理学,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交叉学科、多重领域的综合研究往往能寻得新视角、新见解。本研究认为,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结合当前我国不同地域的发展战略对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是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 2012(11).
[2] 黄桂婵,胡卫东.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6).
[3]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
[4]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01).
[5] 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4).
[6] 王键,周润山.发展重点中心镇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青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索[J].地方财政研究,2012(04).
[7] 陈映雪,甄峰,翟青,朱寿佳.环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张家口怀来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 (07).
[8] 向建,吴江.城乡统筹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3(07).
[9] 黄亚平,林小如.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探讨――以湖北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3(07).
[10] 王朝阳.基于SWOT分析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4(23).
[11] 刘七军,李昭楠,刘自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讨――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2014(06).
[12] 李晓曼,薄晓刚.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4(01).
[13] 冯蕾.统筹城乡视域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3(06).
[14] 徐选国,杨君.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15] 王劭霞.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兰台世界,2014(08).
[16] 刘旭.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法治化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17] 王超.城镇化战略转型:系统关系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J].前沿,2013(11).
[18] 廖勇.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初探[J].探索带, 2014(8).
【关键词】GIS 系统 问题 应用
1 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把数字高程用三维模型(DEM)、高精度地理信息航片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后融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形成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勘测设计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相应的应用模块,用于变电站的布点和各电压等级线路进出线走廊规划、线路路径选择、优化、平断面剖切、杆塔优化定位等,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地理信息资料陈旧、外业作业量大、周期长、勘测精度不高等问题。
2 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线路路径及杆塔位置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目前,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主要依靠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陈旧,路径选择优化困难:由于地形图陈旧,地形、地物的反馈不及时,其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传统作业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踏勘,用来弥补地图已经太陈旧的现象;现场踏勘只能看到局部的地物,而不能全局的看整个线路路径,加上勘测、设计人员在现场受到“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进行线路路径的选择和优化。
(2)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有限:除个别特殊地段经认真勘察或测量后并准确设计外,其余大部分地段缺乏有效数据,对杆塔的档距规划、使用数量和呼称高一般靠经验估计,造成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控制困难。
(3)终勘定位时野外勘测工作量大:测量传统的作业模式作业效率低,测量通道的林木砍伐量大、工期长、成本高,且返工量大。当前变电站的规划布点与地方规划矛盾越来越大,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量大,其基础设施、民房、厂房等分布密集,越靠近负荷中心,变电站的选址就越困难。在1∶10000和1∶50000地形图上进行变电站布点和走廊规划因地形图陈旧空间表现能力不足,以及“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合理地进行站址的选择和进出线走廊规划。
3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必须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要求,线路路径要避开重要的水利设施、军用设施、建筑设施,要少跨越林区,避免压覆重要矿产,要尽量少跨越民房等等,应用传统的1∶10000和1∶50000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已无法满足建设“两型三新”坚强电网的规划设计需求。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程航拍等新型勘测手段,由于其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在22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中普及使用。
3.2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随着大规模地形显示和分析算法的出现以及实现三维 GIS 关键技术的突破,三维GIS 技术已逐渐进入应用阶段。近年来,我们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完善,地理信息航片、卫片影像分辨率均有了很大提高。据江西省地理信息中心介绍,地理信息卫片影像分辨率在城区可达1.0米,但山区分辨率只能达到30.0米,分辨率30.0米无法实现山区勘测设计选线要求,因此,本系统开发考虑综合利用卫片和精度为1.0米的地理信息航片数据作为系统的基础数据。
4 GIS勘测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4.1 系统在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4.1.1 可研、初设阶段应用
(1)快速优化选线:充分利用地理数字信息资源使线路设计建立在可靠的数字化模型之上,由于卫片、航片“视野”开阔,所选线路路径能确保可靠性和合理性,可缩短线路长度,加快设计进度,节约投资。
(2)在可研、初设阶段进行施工图深度的设计:在优选的路径上,利用系统的DEM高程数据可实现多个线路走廊断面图自动生成,设计人员可进行预排杆位,比较各路径的优劣,确定最优方案。确定的预排杆位后的路径方案可进行杆塔档距规划设计,从而可提高杆塔的档距利用系数,节约投资。
4.1.2 施工图设计应用
(1)快速准确定线:在GIS勘测设计系统平台上,可以准确定出线路转角点的坐标和角度,结合GPS可以方便进行线路的选线定位工作。利用GIS 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断面图,可以进行预排杆位,提取出预排的塔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或GPS进行现场放样和复核,提高塔位定位放样的效率,并且可实现不通视的放样测量,减少线路勘测中的林木砍伐。
(2)减少线路野外勘测难度:由于已经预排杆位,可以事先分析断面图中对设计有影响的地段进行重点测量,补测杆塔基面、交叉跨越及特殊地形点即可快速完成线路终勘断面测量。对一般地段的断面点可直接利用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减少杆塔平断面定位中断面点测量数量,从而减少测量的工作量和难度,有效减少断面点测量中林木砍伐的数量。
4.1.3 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目前工程评审受环境限制,无法直观展现工程现场环境和有关设计要素,影响工程评审的准确性,应用GIS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和评审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可视化三维技术,实现工程实际环境再现,从而加深设计深度、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
4.1.4 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以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为基础,通过输电线路本体的建模,为线路的运行维护提供一个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有利于线路运行维护中的故障快速定位、故障分析判断、故障抢修方案定制及确定抢修路径等工作。
5 总结
在输电线路建设中,采用GIS勘测设计系统,可彻底改变当前在线路路径选线中“凭经验选线”的方法,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资料陈旧、采集数据困难、野外作业工期长、线路通道林木砍伐量大等问题。主要设计方案的决策建立在“数字化”、“科学化”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效益,并可以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一个智能可靠的基础平台。
关键词: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0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 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 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 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 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 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 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 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 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 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