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课堂讨论要及时捕捉契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是紧密结合的。它可使教学的诸项目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1.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仅完成了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出的规律与老师教给他们规律,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难点是纵横交错的外关节点。学生年龄小,对有些抽象的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性、形象性的教法,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

3.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中的新知,常是旧知的延伸或几块旧知的结合。这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教学的关键。一些问题,要解决它有一些“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些关键处,组织小组讨论,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使一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语文学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广大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及家长的脑海中,对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在这些积极、正面影响背后存在的某些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偏差造成的流于形式的严重不足。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及早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两个度必须严格区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单纯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其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课堂活动参差不齐,盲目跟风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盲目将课堂教学活动理解及施行简单化、单一化,认为课堂活动越多越好,追求标新立异、热闹化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不利于良好课堂规范的形成。

3.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的统一。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不会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运用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探讨

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不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及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利于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效率。鉴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聆听讨论过程,发挥好主导作用,切勿喧宾夺主

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前面已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在这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选取时机将小学生的观点引向深入。

如在讲授五年级课文《假如没有灰尘》时,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就“如果没有灰尘,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有一定的目的针对性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较为深奥且涉及知识背景较多的知识鉴于理解偏差问题就不适合予以讨论,这也不利于讨论的展开。再如过于简单的话题,由于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大众都熟知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2.1讨论内容要有价值性

组织课堂讨论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鉴于此,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对“坐井观天”个人理解。在学生分组自由表达完自己观点后,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坐井观天”的认识。

2.2讨论内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讲解课文《刻舟求剑》时,可向学生提问问题“主人公最后能找到他的剑吗?”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3讨论内容要有一定的话题性

课堂讨论是否能开展得开、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却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因素外,还得力于讨论话题是否具有争议性、话题性。一个具有话题性的议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激发课堂活力,在有组织的课堂讨论下,使得小学生们各抒己见。例如在讲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圆明园应不应该再重建?”“为什么至今还保留着圆明园的废墟,意义何在?”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寓教于乐的目的。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讲解专业知识和背景

在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时,教师除却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外,还要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和进度适时穿插专业知识和话题背景,保证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且有一定的方向目的性,不至于讨论天马行空、学生泛泛而谈。

篇(3)

一、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方法。课堂讨论不但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使其投入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而且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课堂讨论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数学唯一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但是单凭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要靠集体智慧才可以创造奇迹,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最能体现出来。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商中间有零的情况学生最难掌握。于是我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试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1)714÷7=12(2)714÷7=102(3)714÷7=120……接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始了。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时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够除,要用“0”来占位。

2.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要求人人都能掌握。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处设置讨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是必要的。

二、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

课堂讨论的原则应是因材而“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表演式讨论产生。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学生参与程度低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往往也不超过15%。在小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于冷场的情况。

2.讨论的有效度低

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如果教师的控制力低,就会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3.问题本身不值得讨论

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问题太难,学生甚至经过讨论都解答不出来,这两种情况都容易使学生“溜号”。

三、课堂讨论的改进策略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把握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

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能讨论些什么呢?鉴于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过程,让学生先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经过酝酿,有了想法,才有话说才会有理讲,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涌现,才会有创新。

2.营造有效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思维兴奋点的问题。例如“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名数的改写就是移动小数点。教学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学会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写名数的情况下,插入这样一题:1.5小时= 小时 分。由于思维的惯性,大部分学生马上得出如下结论:1.5小时=1时50分。我反问:1.5小时真的等于1小时50分吗?学生一愣,紧接着发现,1.5小时就是一个半小时,应该等于1小时30分。移动小数点的方法刚才还很有效,现在为什么不灵了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的方法是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乘以进率10,100,1000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可行的方法。

(2)精心设计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人人动脑、人人有机会表态的情境,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中“324+199=324+200-1和“324-199=324-200+1”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困难较大,我就为这个数学知识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款时常常发生“付整找零”,并且在课堂上创设买东西的情境,让每个小组讨论并表演这个过程。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即“多减了要加上,多加了要减去”,最后把这两则算理概括为易学易用的“先算整,再找零”这六个字。

篇(4)

将创新教育同语文教学盲目结合在一起,不但不会起到任何积极地作用,而且会对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落实,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实践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在渗透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必须要以课本教学内容为基础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动手、动脑。此外,教师还必须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制定一些符合教学任务又具有极强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要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民主和谐原则。依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民主和谐原则,并要以民主和谐原则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摆正自己的心态,走到学生之中去,全面建立起朋友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因此,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并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调整教学观念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特征以及兴趣等情况,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对其进行创新教育。

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依照素质教育来全面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创新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要树立起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和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各个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转化成为综合能力。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训练为主、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实现教学的目标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抓好一个“趣”字。可以采用妙语激趣法。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妙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声中幽默的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带进课堂之中,以此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或是利用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来当做开场白。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可以采用人物激趣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榜样,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不断前进。纵观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是因为其不了解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的意义。而针对这样的情况,人物激趣法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通过教师所树立的学习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使其明确参与语文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意义。此外,在使用人物激趣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增加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来强化人物激趣法的作用。可以采用景物激趣法。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是描写景物的优秀文章,既有寥寥数言便将人带进文章所描写的环境之中,又有浓墨重彩的展现景色的优美支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对于这些文章来说,其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其所描写的环境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字旅行”,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全面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课堂讨论

篇(5)

【关键词】正反辩论;师生平等

实际生活课堂讨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考察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开展课堂讨论,可以有效的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活跃政治课堂的氛围,提升高中政治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进行课堂讨论形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课堂讨论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需要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要想找到理想的课堂讨论的开展形式,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高中政治课程开展初衷的要求进行课堂讨论是高中政治教学贯彻教学初衷的需要。高中开展政治这一门课程,其初衷是为了能够在高中这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能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现在的高中政治教学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教育初衷的贯彻并不好,仅仅是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政治课本上的内容,对于学生是否接受和认可所学到的内容并不关注。为了能够扭转这种不理想的教学方式,应当注重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课堂讨论的形式是最好的选择,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来正视学生的实际想法,看他们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发现学生有出现思想的倾向,能够在政治教师的帮助下及时矫正。1.2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然选择单纯的记忆政治课本上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枯燥无聊的。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事半功倍。而课堂讨论则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最好的形式,在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之前一定会基于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过程,而听取别人发言则是借鉴别人思考内容的过程,这样内容的一出一进可以极大的加深学生对政治内容的理解,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十分巨大的帮助。

二、高中政治课堂讨论开展形式

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必要性的体现就是对课堂讨论开展形式的基本原则,开展课堂讨论就是为了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具体的开展思路可以借鉴以下所提示的来进行。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刘敏鱼台县第二中学1、明确主题进行正反辩论。高中政治的课程内容本身是十分丰富的,可是其精神内核则是十分精炼的,就是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开的。所以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政治课本的内容确定核心主题,让学生能够围绕确定的主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讨论的形式不应当是简单的学生个人观点的简单发言,而是应当体现一定的对抗性,通过正反双方辩论的形式来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烈的辩论,将有助于发言的学生快速的思考,而对于听取发言的学生则能够听取对方发言当中的漏洞,这样使辩论双方对讨论主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2、论题联系生活实际。适合学生讨论的政治话题一定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才能加深他们对政治学习的理解。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讨论的论题不应当是形而上的,学生的发言也不能够使空洞无物的,课堂讨论的论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发言也应当通过列举生活实际来佐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课堂讨论才是成功的讨论,才能扩大政治学习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力。只有将课堂讨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将高中政治的教学初衷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心里去,才能够让学生打心底里认可高中政治所教授的内容是有用的,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3、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教师也应当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去,但是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在以往的政治教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往往是充当主导者或者仲裁者的角色。教师这种形象给学生的感觉是,无论自己发表多么闪光的见解,最终的解释权仍然在教师手里,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教师的一句话就会被彻底否定,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不利于课堂讨论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的发言,教师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讨论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高中课程开展初衷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要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讨论,应当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明确主题,进行正反辩论,并将论题联系实际生活,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发言也是平等的,课堂讨论的原则是以理服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的接受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永华.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构建

在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以下是本人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学本身,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只有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二、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首先,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只是让健谈者或成绩优秀者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讨论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不喜欢和不参与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发言也成了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机会,开始时让他们就一些不太难,不需长时间发言的课题发言,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其次,鼓励学生做出贡献。以认可、肯定、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反应,鼓励他们为课堂讨论做出贡献。

再次,教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交流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亲身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这种体验表现在由学生的身体性活动与感性经验而产生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用全身感觉器官,用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归纳、总结和掌握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如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上册《》时,关于对的评价“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此各执己见,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堂辩论:“之我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小辩论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不仅有了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掌握了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以后如何学好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策略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环境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学生的认知变化更为复杂。在封闭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开放式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综上只是笔者在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断尝试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一、课堂讨论模式建立的依据

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变化,教学手段灵活,这一切表明南县一中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恰当地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是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关键。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就为课堂讨论模式的建立找到了依据。

课堂讨论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课堂讨论模式建立的意义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课堂讨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他们的思考,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实现有实效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天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借助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谦逊地表达主见、宽容他人的主张、尊重真理、敢于彻底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无视语文课堂讨论这种珍贵的教育功能和人格形成功能,就是放弃了语文教育的真正底蕴。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三)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态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这一环节。提高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