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2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成年人沟通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学生需求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76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任务,由此导致的氛围沉闷、学生厌烦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落脚点,千方百计关注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关注学生需求,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寻求学生与课堂的联结点,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处于边缘状态,不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跟不上集体活动的步伐,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俨然是学习的旁观者。我们要对这些旁观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尽量创设更多更合适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辩论会、情景表演等形式,找出旁观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满足他们与人交往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融合与沟通的快乐。如苏人版(下同)七年级第17课《成长不烦恼》中,在关于“与人沟通技巧”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展开,让学生自主选择擅长沟通的内容进行相关情景表演,如善于体谅、承担责任、主动道歉、主动交流、讨论问题、认真倾听、控制情绪等方面,每一个沟通技巧都可以编排一个微型情景。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安排个别学生的“独角”表演,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的合作表演,即尽量让每名学生都建立起与课堂的联结点,让更多的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让小组合作更接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更容易呈现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引领,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二、挖掘教材在教学中的内容盲点,让学生得到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当作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基础,但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并不能概括社会生活的全部。因此,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堂打造成为对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展示和认识感悟的平台,使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体验能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如七年级下册涉及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内容有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第21课《护佑生命健康》、第22课《筑起防火墙》等,这几课从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司法保护、自我保护等不同角度强调了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各道安全关口,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教材自始至终未能呈现当下社会各种诈骗形式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损害和有关防诈骗技巧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安全需求。对生活在现在社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教育盲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盲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通过情景表演、视频资料、问题分析等多种方式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各种诈骗伎俩,提升防诈骗保安全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回归现实生活的设计,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享受安全惬意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轻松学习
那么,我们来谈谈师生关系吧。
关键词:师生冲突 情绪管理 毕业设计
看过很多师生冲突的事例,大多无外乎老师年轻气盛、学生血气方刚,于是针尖对麦芒。如果采用强制的惩罚手段,最后学生的负面情绪很有可能越积越多,仇视、抵触、放弃自己等负面行为都有可能出现。而对于班主任而言,有时在学生这样的情绪包围下,也很难从容淡定,会沮丧、失望、丧失自信,最终走向恶性循环。如何才能在调整自我情绪、交流方法中,逐步走向成熟呢?
一、找到冲突的本质
“黄老师好!我班上有个孩子多次旷课,我整理了几份材料给您,看能不能给他个处分。”一位年轻班主任进来递给我写得满满的几张纸。
我边翻看材料边问情况,原来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男生,上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冲出教室,整天没上课。这次才开学,已经高三了,居然又出现同样的情况。虽然家长打电话补了假,但班主任认为这已经是旷课行为了。算起来也到了14节课以上,按学校违纪处分条例,是够警告处分了。
班主任是个心直口快的姑娘,工作认真负责,但之前也有反映她说话做事有些不近人情,让学生、家长有些受不了。这次提交材料来,估计是忍受不了这个孩子了,希望借此压制一下他。于理来说,给个处分也是可以的。
但是,在读材料和询问情况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孩子的不满、排斥,甚至那种想任性放弃的情绪。而且,听班主任说,孩子的妈妈有些包庇他,每次发生事情后怕他受罚,总是打电话补假。甚至现在好像在怪学校,说课堂不能吸引她的孩子。可见,家长也已经在积累不满情绪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纸处分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以后师生矛盾会不会更尖锐?
当我们面临学生问题打算有所行动时,我们要思考这孩子主要是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处分对他而言,会让他在约束和压力中认识到错误,还是会让他更加消极或者崩溃?
不同性质的问题,解决思路会有些不同。道德问题的解决重在价值观的重塑和行为的纠偏,心理问题重在心理疏导和满足需要。如果是心理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用处分的方式去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特别是这个案例中,发生冲突在前。对于这样心理问题突出的孩子,处分能否起到教育的作用?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一定要先做一些预估。而且不管是否处分,师生以后要继续相处,双方都得做些调整才行。
对待师生冲突引发的违纪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行为的性质进行区分和考量。很多时候,成年人被冲撞,特别是教师的权威一旦被挑战,往往会马上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道德评判。而实际上,很多过激行为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剧变期,伴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如果他们的烦恼、需求、期待等,得不到倾听、疏导、理解或认同,各种负面情绪就会不断滋长、纠缠,有的表现为压抑、贬低自我,有的则一有机会就和教师针尖对麦芒,表现出过激的言行,无所顾忌地挑战权威。
二、分析行动的方向
对待师生冲突引发的违纪问题,处理需要极为谨慎。
冒冒失失地下个处分,一定会带来一些隐患的!
这件事情从反馈看,家长似乎有纵容、包庇之嫌。但如果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孩子是因为师生冲突问题发生的旷课行为,没有缓解冲突而单纯计旷课给处分,家长会很难接受;而且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确实做了说明请了假,要完全以旷课论处还真很难立足。我想,如果家长坚持说请了假不能算旷课,这个处分就缺乏立足点了。而且,如果家长没有和老师立场一致,即便处分了,效果也不会好。在处理未成年人的事情中,决不能忽视家长的态度和影响力。有的家长是包庇纵容,但有的家长是有心无力。
此时,不如和家长主动对个话,把孩子的现状、你的考虑、学校的规则都反馈一下,也了解一下家长的心态和观点。在处分问题上,要让家长理解是站在教育孩子立场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罚责。
这一步至关重要,特别是之前认为家长有包庇行为的话,班主任会很排斥和这样的家长对话。如果没有这一步,任何惩罚都会很容易被家长误解为对孩子的“报复”,会让家校师生的裂痕越来越大。一旦班主任认同了这种沟通的目的,在和家长沟通时,班主任就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当双方心平气和达成一致了,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效果。
三、借助外力,寻找缓冲
如果,我们因为冲动而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不妨请同事做个缓冲。
此案例中,班主任希望我和这个孩子谈谈。这是个眉清目秀的男生,我翻动着手上的材料对他说:“学校注意到你最近有一些不合校规的行为表现,所以,要求班主任提交了一些你的情况,并请班主任通知你来面谈。”我有意把材料说成是学校要求班主任提交的,一是可以避免孩子对班主任的抵触心理加剧,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点威慑作用,说明这件事学校已经关注并介入,学生不可能一点都不重视了。
他略有一点紧张。我首先没有批评他旷课,而是说:“听说是上课和老师发生了冲突,然后没来上课。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说:“是我脾气不好。”
这个回答很让我惊讶和欣慰。一般发生师生冲突后,特别是自己可能面临惩罚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很多孩子的第一表现往往是先指责老师,倾诉自己有多么的难堪或难受。但他首先就说是自己的原因,可见还是比较理性的啊。
“哦,那平时和爸妈、同学相处怎么样呢?”他没有谈发生冲突的具体原因,我也先不去刨根究底,而是先了解一下他和其他人相处的情况再做分析。
“平时和爸妈也会顶嘴、吵架,和同学也有一点。”他老老实实地说。
原来,是一个心里不算糊涂但很难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我笑着说:“原来你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太好啊!据我了解,你的班主任也是个心直口快的性格,难怪你们经常会发生碰撞呢!”我有意地说了一下我对班主任性格的了解,其实也是希望他认识到和不同的人相处,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不能只依着自己的性子来。
“但是,因为情绪问题,就冲出去干脆课都不上了,这已经是旷课行为了啊!”我翻出学校的违纪条例给他看。他低下了头。
“本来按照学校的违纪条例,旷课14节以上,应给予警告处分。”我很严肃地告诉他,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你的班主任对你很关心,告诉我你现在进入高三了,而且还在准备特长考试,她想保护你,不希望你因此背上处分的包袱,所以,特别提请学校能给你次机会。”我想,听到这样的反馈,这孩子以后和老师间会不会多了一些温情呢。
“从刚才和你交流的情况看,我觉得你应该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但是在情绪控制上还不够成熟,相信你只要能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会有所改变。所以,学校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今天主要是对你进行诫勉谈话,暂不给予你正式行文的警告处分。但希望你能真正认识到错误,不要再犯。”我很慎重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抬头看着我,眼神里流露出感激,认真地点了点头。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没有再多说,给了他一份校规:“请你今晚回去后在家长指导下认真地学习校规。另外,关于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进一步完善自我的个性发展、规范自我的行为,我希望你能再多一些思考,写下来,和家长聊聊,明天拿给我看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交流。”这是希望他能更认真地学习学校的各项规则,加强规则意识。同时,希望借助文字,让他能更真实地面对自己、表达自己,也能让老师、家长更了解他的内心,找到继续跟进教育的思路。
他接过了文件,临走时对我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您!老师!”得到尊重的孩子,也会慢慢懂得尊重他人,或许这只是一时的表象,但我相信内心融冰后的孩子,一样能激情成长。
四、不断强化学生立场
对学生进行诫勉谈话,加强情绪调适和行为约束,固然可以缓解矛盾。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协调好师生关系,避免师生冲突再次发生,关键在于班主任强化学生立场,并积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最初提交处分时,有着比较强烈的管理立场或者教师立场,更多是希望借处分威慑学生,让学生能够“听话”,服从管理。但随着处理问题的推进,在为什么师生间会频发冲突,针对这样个性化的学生如何沟通和引导等方面,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也获得了更多的正向感悟。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懂得要克制冲动。学生是未成年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发展有待完善的人,是需要引导和教育的人。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作为成年人的班主任,和学生交往、对话时,面对可能的冲突,自然会少一些意气用事,多一些理性克制,也会懂得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或言语,尽可能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善于“读懂学生”。 他沉默,或许是认为无人理解;他暴怒,或许是因为自我保护;他挑战权威,或许是因为他急于表现自己的独特;他做出一些看似怪异的举动,或许是因为他希望引人注目……每一个外显行为的背后,总有一些情感的需求和内心的渴望,只有站在学生立场上,我们才能更多地读懂孩子的内心,走进学生内心。只有先解决情绪问题,行为的纠偏才有可能。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能主动完善人际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讲求真诚在心、技巧在手,比如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就非常值得班主任们了解和学习。非暴力沟通模式强调“四要素”的灵活运用,即“不带评价的观察―体会感受―理解需要―提出请求”。前面在和班主任以及学生交流时,我就尝试运用了这种沟通技巧。它能帮助我们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建立更和谐的生命体验。好的沟通,建立在真诚地交流之上;好的沟通技巧,将成为打开爱与理解的密码。
站在学生发展立场上,班主任将更能抛开顾虑,主动借助第三方力量解决矛盾。比如不再担忧家长或者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质疑、指责自己的工作,而是立足于如何更好地了解、帮助学生,主动寻求家长支持,获得学校管理层的帮助,共同开展教育。
关键词 文化共享工程 培训工作 培训师 授课技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为促进文化共享工程更快更好地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训工作就突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共享工程为更有力地推进培训工作,提高各地师资综合素质和授课技能,提升培训效果,于2013年6月举办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师资骨干培训班”,笔者有幸参加,在培训班上学到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培训方法,感受到它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学习理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学习效果显著和学习方式自然两个方面。在培训课程中学到的培训方法既有讲授,又有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学员都要主动出击,带着问题参加学习,掌握了很多实用、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技巧。本次培训不仅启发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更主要的是联系到实际工作引发思考,受益匪浅。并切实体悟培训的诀窍:“像培训自己一样培训他人”、“使学习者学有所成”的重要意义。
1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吉林省图书馆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规划》文件精神,针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的基层人员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差异大,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区、县、支中心领导和业务骨干建设的基层服务点人员开展了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成绩。我馆的培训工作主要通过集中面授、网络学习、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源建设、基层服务、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训。在这里笔者主要对集中面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次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师的培训学习,找出一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吉林省图书馆在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1年度培训工作中获得了一等奖,但是根据多次参加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培训班的培训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培训讲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质量。以省中心以面授形式举办吉林省各地区支中心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为例,本培训班其中培训内容之一是以区、县支中心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为主要对象,传授有关新闻工作的基本知识,分析案例、分享经验等,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摄影摄像水平、捕捉新闻的技能等,其中讲授摄影的教师和讲授视频编辑的讲师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授课效果,从听课现场和课后反馈来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摄影课教师摄影理论丰富、实践经验强,之前曾是吉林省的首席摄影师之一,他在授课过程中不仅结合自己过去新奇的拍摄的特例讲课,让学员们分组讨论,出列实战摄影看效果,而且语言风趣幽默,牢牢抓住培训学员的注意力,学员在阵阵笑声中激发起学习兴趣,印象非常深刻,摄影知识接受又快又好。而摄像编辑教师是理论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授课严肃认真,有条不紊,逻辑严谨,然而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甚至一些学员聊天、打瞌睡,课后诉苦说太难听不懂,没兴趣,屡屡如此,我们省中心培训班主办者非常苦恼而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笔者通过本次共享工程培训师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培训,学习了新的授课思路,从而印证了两位讲师不同授课效果的根源。另外,基层工作人员不重视培训工作,认为培训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参加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师资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感悟
2.1破冰之旅
“破冰活动”是一种非常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培训前奏。“破冰”顾名思义,是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樊篱,就像打破严冬厚厚的冰层,通过“破冰”活动帮助人们放松并变得乐于交往和相互学习,改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以往我们在共享工作实际培训过程中发现主办的培训往往由于培训教师授课方式单调、枯燥、灌输性强,而使学员缺乏兴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内容上,结果培训讲师花了很大力气却收效甚微。而“破冰”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是最理想的培训方式,如:超级访问、串名字游戏等都能促使师生之间、受众者之间变得轻松、友善从而使培训课程更易于接受和有吸引力,它起到了非常好的热身和先导作用。如果我们文化共享工程培训班的讲师能运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加深了我们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充分地发挥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参与式培训方法较以往的被动式的培训方法将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培训质量。
2.2受欢迎的培训
受欢迎的培训能够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学员的沟通技巧。受欢迎的培训与培训需求、培训师的个人素质、课程结构化、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前首先要做好培训的需求性调研,使课程内容与学员有直接关系,除传统的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外还可利用博客、论坛、微信等互动工具及时与学员取得沟通是更为有效的方法,然后根据学员意见修改培训大纲,增加学员感兴趣或想学的内容,剔除学员觉得不适用或老化的内容,再按照新的培训大纲组织培训素材,并树立需求牵引与需求引导并重的培训观念。所谓需求牵引,就是根据基层需要开展培训,满足基层人员需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所谓需求引导,就是通过推介各种新理念、新观点、新经验、新技术,介绍宏观政策、发展规划等,拓展基层人员视野,激发他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另外,讲师的表现应能得到学员的认可、依赖,让学员觉得参与课程很容易和有趣,有吸引力。
3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
3.1对成年人的学习原则
成年人的学习原则的提法使我们眼前一亮,因为培训师的身份角色必定也是在讲师与学员之间转换,所以这更适合被培训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更受所有成年学员们欢迎。成年人的学习诀窍是:“像培训自己一样培训他人。”观察下图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
通过上图我们就会发现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学习者,而学习支持的关键要素包括: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成年人的学习原则就是:自愿打开思维,关注学员的需要,实践上合理“利用”学员已有的经验,创造一个动态环境,任其自由进步和发展,促使学员多使用知识并加深印象。对于学员有两个关键问题:假设所有学员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广博的知识背景及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该怎么培训呢?就完全可以把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自学;对于在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及学习动机方面有欠缺的学员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补足学员缺乏的东西,营造和控制学习氛围,为其提供反馈和成功的褒奖,让学习者学有所成。
3.2课堂授课技巧:课堂控场技术和互动教学
培训讲师应有较高的素质,要有丰富的学识,不能仅凭自己人经验指导别人,还应该让学员多操作、多实践,少说多做。
培训师的工作仅凭热情是不够的,培训师还应该很好地掌握课堂授课技巧,这其中包括三大要点:PPT制作要点、精彩演讲讲授和实用培训技巧。
(1)网络时代培训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使学员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以便捷的方式开展学习,而要保障学习的长期有效, 并吸引住学员,这就需要拥有内容丰富特色突出 质量优良的培训课件,PPT制作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内容为王,大道至简。使课件更好地为培训师课堂讲课服务,具体地说就是制作PPT使用简实的背景、使用清晰的字体、每张幻灯片都要强调要点、内容层级要明显、制作要风格统一,文字要简洁,并增加视觉元素,多利用图表的魅力等。
(2)培训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要有精彩的演讲技巧,这就要注重:授课时突出主题,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悬念及曲折,吸引学员,辞约而旨达(破题:用语义的转折、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桥段,方法是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破题,先说现象再共同探究原因引导形成共识再继续进展,设问提问让学员说出答案,创造性策划适当插入笑点,注意加强与学员现实比照,给出结果时要引申和具化。
3.2课堂控场技术和互动教学
培训课上有一个精彩开场的首因效应,学员就会从惊讶到产生兴趣到接纳。培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神采飞扬,着装明亮,肢体语言丰富且略夸张,语言幽默风趣;在设计课程时,预先应计划好如何不断交叉调动学员的视觉、听觉等神经系统,都能保持学员在课堂上良好的精神状态。另外,培训师忠于学员,使学员积极参与活动,增加互动,活跃气氛,集思广益,启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课堂上讲故事能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紧扣主题带有哲理性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员在故事中得到启示。课堂控场技术是演讲必备,组织好研讨类课程、游戏类课程,调动学员参与课程,保持学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多做课堂的应答练习,就能够做一个控场、把握主题、活跃现场的培训师。
互动教学法包括头脑风暴法、运动调节法、示范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学员互评法等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训师可以穿插使用各种培训方法:小组讨论法可使学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游戏法可使学员在玩耍中领悟培训内容的含义;角色扮演法则使学员设身处地地从角色角度着眼,体会角色的感受。培训师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给每一位学员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培训师界极为推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学,乃是真学”。做一个随时搜集素材的有心人,对所搜集的资源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讲中学,在做中学,在练中学,不断充实自己,多阅读,多反思,提升个人修养和工作水平,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培训讲师,并使基层培训人员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融会贯通,指导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达到培训最佳效果。
吉林省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今后将根据培训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讲师通过更有效的形式展开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培训水平,为基层培训出技术过硬、善于工程管理且动态稳定的专业队伍。为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出更多优秀基层人才,更好地支持共享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晶.如何成为优秀培训师[Z].
[2] 刘刚.文化共享工程基层培训工作途径及其思考[J].图书馆,2013(1).
[3] 蒋卫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探讨[J].图书馆建,2008(2).
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保健知识及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国外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缺乏或不足引发了更多的慢性病并发症和更高死亡率,与此同时美国因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每年增加了本可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而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仅为6.48%,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2009年卫生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因此,以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为切入点,加强对慢性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已是目前的紧迫任务。
一、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美国医学会(AMA)最先认识到,医患之间无法有效沟通是医疗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障碍。同时NAAL调查的结果显示的,约1/4的成年人理解口头或书面卫生保健信息有困难。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医生的建议,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一是,加强医生对健康素养问题的认识。现实的情况是,医生与患者沟通中不自觉地使用医学术语,往往阻碍了病人把问题弄清楚。病人也因为疾病知识缺乏或害羞窘迫的原因,即便不明白医生传递的信息也不愿意承认。有研究显示只有2%的医生评估患者是否明白他们的指导,大多数的医生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
二是,提高患者参与沟通和决策的积极性。患者很希望从医生那里直接获得与他们疾病相关的知识和诊治信息,但很多情况下患者由于潜在的焦虑和快节奏会诊,或者是能力有限而导致尴尬,很少寻求帮助。因此,要鼓励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增加疾病相关知识,建立信心。
三是,完善医患沟通技巧,提高交流的效果。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要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信息需求考虑到其中,使患者参与交流,从而愿意进行沟通。要给患者适当的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医生对患者的健康素养要有一个快速的评估,尽可能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并且医生语言要简单通俗、语速要缓慢、内容要精炼。提倡医生用“teach back”or“show me”的方式。让患者对医生所交代的内容进行复述,这种方式可以使病人及时反馈所领悟到的信息。
二、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健康信息的内容能否被理解,阅读材料的可读性和大众具有的阅读水平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很多健康材料(如癫痫、癌症、哮喘、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可阅读程度在大学或研究生水平(10或11级),对目标读者来说难度非常大。因此,医护人员在为病人书写健康教育材料时,要更多的考虑病人本身具有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他们阅读材料的目的。健康材料的编写要使用简单、常用的词语,最好采用主动语态、对话形式以及人性化的方式,重要的信息要用图表、符号等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内容上需要侧重于行动和行为。一些最容易被病人误解而对预后至关重要的信息一定要简明易懂,可以应用图片、视听资料等多种模式。增加家庭访视的机会,用非医学术语交流,这种主动的、协作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克服障碍,给患者传达一些重要信息,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健康信息的传播可以考虑通过电视、网络平台、流动宣传车等方式,方便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获取。
三、尽早培养公众健康素养的理念
健康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培训和积累的过程。教育能改善整体素养,也能提高健康素养。有研究已证实很多健康问题都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此需要尽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把健康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掌握健康素养技能的阶段,学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培养健康素养意识、形成健康行为,以减少成年以后的健康问题。而医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健康服务提供者,他们不仅要达到普通学生的健康素养要求,还要学会与健康素养有限的人群进行沟通的技能,学会评估健康材料的可读性,不断的自主学习新的医学知识。IOM建议,医学院校要将健康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贯穿医学教学的始终。目前,西北大学医学院已对一年级新生也开设了健康素养课程,包括12周的交流技能课程和6周的医学文化课程。哈佛大学医学院也为学生开设了到社区学习的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和用简单语言与病人交流的困难程度,也使社区的群众获益。
四、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创造支持性环境
一是各级政府需要把加强公民健康素养教育列入长远规划中,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建立网络监测系统,随时了解居民健康素养状况。二是根据中国的经济、文化、医疗制度、医疗保险、民生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素养评估工具和调查指标体系,使收集的数据更具有科学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状况,从而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五、小结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不仅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务,更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希望通过政府、社会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能够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砾,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5):361-3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北京:2010.
[3]Parker R Buck,Health literacy:a challenge for American patients and their health care providers [J] Health Promot Int.2000,15(4):277-283.
关键词: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83-01
1 当前高校学生不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都是处于良好、稳定的状态。能够进行较好的沟通,沟通面不断扩大,沟通方式不断扩大,关系较和谐。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觉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无所适从,甚至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师生关系紧张,缺少必要的互动与交流,甚至在个别场合出现过言语冲突,极其个别还发生过肢体冲突,学生觉得老师不信任或者不尊重他们,有受歧视的感觉;
第二种是在各个小集体中内部关系不和谐,例如同专业班级同学之间、宿舍舍友之间、学生组织成员之间等,表现为出现拉帮结派形成独立的小集体,结成同盟挑拨离间,乃至出现群体互相辱骂对峙甚至打架等恶性事件;
第三种是异性之间关系冷漠,同个集体中异性基本不交流甚至到毕业都互相不认识,在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时男女参加比例不协调,参加过程中缺少互动和交流。
2 不和谐人际关系出现的原因分析
2.1 个人主义盛行
现在高校中的大学生,全部出身于改革开放后,都是“80后”和“90”后,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一方面从小就接受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熏陶,懂得“恭、谦、让”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性质,能接受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这一代人与以往相比,又有着自身缺点。在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普遍,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做事我行我素;一切都以“我”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人和我物,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同时他们有的还表现出一种不屑与人交往,孤傲的态度。一部分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溶于集体当中。
2.2 网络导致虚幻
当今是网络化的时代,几乎所有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会接触到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知识,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使用网络软件和各种程序,包括诸如“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方式,这些东西一方面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能够给那些在现实交往中由于交往不畅,得不到归属感和满足感的一部分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多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自制力还比较差。当大学生将大部分的交往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时,他们失去了更多的与周围的真实世界交往的机会,导致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即虚拟的社会变得真实,真实的社会变得模糊。当他们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中就变得无所适从,但是回到网络世界中就如鱼得水。
2.3 功利主义弥漫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一部分问题,其中以”金钱和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有所抬头,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部分大学生也难免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使得部分大学生也产生了市场观念。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渗透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想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陷入到功利主义的错误的思想中,使个人交往带上极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做出任何决定都是看这行为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自己能不能从中获取自己缺失的东西为标准的。
2.4 自卑心理存在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普通百姓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差异。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在家庭背景、学习背景、体型外貌、能力的差异,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卑的境地,一部分人的性格过于内向,他们不愿与他人过多地交流,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造成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理屏障,导致自我感觉无助,进而孤僻、离群,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平淡,甚至冷漠黯淡。
2.5 沟通技巧缺乏
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处于应试教育,而在大学阶段课程安排中,仍然缺少通识教育和人文关怀课程,学校和家长更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去向关心,忽略了全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际交往的实践和能力、沟通技巧的提高。学生很少有与人交流锻炼的机会,致使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弱。沟通技巧缺乏,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有效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3 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的对策
3.1 学校方面
3.1.1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引导作用,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效且重要的渠道。学校可
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等,还应有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素质拓展,同时扶持各类校园学生社团,让同学们在课余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内容,有益于增进了解和交流,特别是利用参加活动过程中学会与各类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3.1.2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办人际交往类课程
大学老师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为人处事的态度及研究方向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有关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的观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展现,都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涉及人际关系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系统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提供平台,也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学生直接交流,提供原则性的、丰富的、实用的交往经验和技巧。
3.1.3 完善和健全校园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因素是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一大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如何地有经验,懂技巧都有可能出现交往不畅的现象。进而困扰学生,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的开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系统,使学生在人际交往出现困惑,并达到影响正常生活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方面的帮助,排除困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 学生方面
3.2.1 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大学生在法律上大部分已经算是成年人,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人,一定要了解自己,全方位地把握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缺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甚至于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认清自己是我们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够在交往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有针对性。
3.2.2 增强自身品德修养
待人真诚,为人友善,不卑不亢。谦虚谨慎的人往往具有较大的人格魅力,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人们大都愿意与其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待人诚恳、平等协作、取信于人、心胸宽广、为人和善、换位思考、互利共赢,以达到共同发展。在树立良好的道德的同时,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得好“有实力,才有魅力”。要想有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则仍需要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资源,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参与活动中得到提高。
3.2.3 在主动交往中学会沟通技巧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里各种机会,譬如各类文娱活动、社团组织、学生干部工作以及各项学术探讨等等,主动出击,乐于交往,不应该畏惧交往。同时,要注重积累沟通技巧及正确使用。并将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应用在一次一次的交往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
拓展训练现状项目设计1拓展训练的阐述
拓展训练最早起源可追溯到二战时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其引进到了学校教育,得到了美国教育局的支持,目前成为美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板块。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拓展训练才被引入到中国大陆。
拓展训练是以体验方式来培养人们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学生或学员在一定范围内的互动交往,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使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美提升。
1.1拓展训练的目的
(1)挑战、超越自我。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去客观地了解和感受活动所带来的思维转变,学会去控制情绪、情感,并能更好地超越自我的模式,最后使参训队员完成挑战自我的目标。
(2)熔炼、提升团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使参训队员逐渐发现团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完成任务,提升团队核心价值。
(3)思辨过程。项目设计、实施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对学员固有的观念和想法给予启发,引起思辨的过程。
1.2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
项目操作流程:小组活动、体验――内心感受产生――行动分析――理论整合――项目指导――启发工作、生活方式改变。
项目分类:课程所涉及的项目包含室内、外项目、室外项目包括地面项目、高空项目等,这一系列活动组织实施使学生或学员对整个培训保持高度的热情及参与感。项目设计丝丝紧扣,每个项目到要以理论为基础,从活动中去理解和感受,在从理解感受中去升华内心,做到融会贯通,进而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当中。
2不同群体的项目设计
2.1小学生参加训练项目的设计
小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周围事物还很难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对自己更难有准确的定位;有时候明明知道这件事是错的,但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行为上还是犯错。
训练中设计项目要注意不是简单的对他们进行启发,有时要给他们指出正确方向。所以项目规则不能太复杂,因为他们很难非常全面的考虑问题,过多的规则会使他们首尾不能相顾,导致注意力逐渐不集中,慢慢对内容失去兴趣。例如,“七巧板”,成人做的过程中,很难拼成正方形,即使让他们明确拼正方形的任务也很难完成。但是小学生却能很快拼出来,但前提是把规则简化;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规则范围内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长杆钓鱼”“水枪CS”等;训练过程中要提倡互相帮助,要对做得好的人或事及时鼓励,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很希望得到老师和教练的认可,同时鼓励对别的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鞭策。
2.2中学生参加训练项目的设计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但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有逆反心理,对老师、家长说“不”,甚至明明知道这样是对的,却非要按错的做;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却采用不正当的行为方式让别人来认识自己;对社会上的一些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很片面,不深入;认为许多事情都很容易做,但做起来却问题多多、障碍多多而找不到头绪;什么事情都好奇,却“三分钟有热情”;许多事情都想去做,却不想吃苦,遇到困难就后退;许多事情争强好胜,却无法接收失败;在参与团队活动中出现问题很难从自己这里找毛病,并且不愿意让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不会换位思考,不能理解别人;不懂得团队协作得重要性,等等。
而拓展训练能从许多地方给学生启发,但在方案的设计上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从设计思路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关于责任的项目,如信任背摔,让学生从体验中理解什么叫为别人负责,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都缺乏责任感。回顾分享时多启发学生一些关于“责任”的话题,引导他们正确的方向,因为他们还不完全具备对事情正确的、独立的判断;成年人拓展训练整个体验过程不能中断,保持训练的完整性、连贯性,把所有的训练中发现的问题都放到回顾分享时。对于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在他们遇到很大挫折的情况下停下来,及时疏导情绪、导引思想的正确方向,保持时效性;再有,中学训练项目除了一些常规项目外,可以多设计一些竞技项目如挑战150、蛟龙出海、风火轮等。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尤其是男同学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什么事情都想第一,但遇到挫折时不能够很好的控制情绪,有的甚至在此时会和别人发生冲突;还有,学生感性的成分多一些,很多情况下不理解老师和家长的做法甚至发生顶撞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一些感恩的项目,如“感恩的心”“牵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所以,教练要能很好的把握整个场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时进行适时、合理的疏导,引导学生心理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3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项目设计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从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对周围事务的认识也有了近一步的发展;思想和行为也慢慢从感性逐步过渡到理性。大学期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外,还要从身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适应,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但现在的教育使许多学生智商很高,自觉、自律、同理心、人际关系等情商指数很低这样一个结果。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环境接触、沟通、相处,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合作,在合作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缓解压力,使得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精神崩溃走上绝路。
所以,这个时期的项目设置可以完全按照成年人的要求进行,保证体验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要轻易破坏项目的过程;保持“分享”的时效性;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项目设计要增加沟通、协作、执行力、领导力等的内容,知识点要包括信任、责任、习惯、感恩、规则、换位思考等,让学生慢慢体会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理解对结果的促进;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等。安排项目如信任背摔、高台演讲、孤岛求生、海难逃生、七巧板、挑战150、高空断桥等。
3结论
3.1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异,安排拓展内容、形式应有所不同。
3.2小学阶段安排内容规则设置不要太复杂,从中学到大学阶段应逐步加大“团队”成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责任、同理心、感恩内容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安排内容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承志,陆刚毅.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的交融[J].邵阳学院学报,2007,(4):119.
1 绪论
对肿瘤病人术前心理护理的分析研究能够问更好的为通过手术治愈肿瘤疾病,提供可靠的理论研究依据,通过搜集、整理有关肿瘤患者术前心理护理的相关文献资料,能够对课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深入研究肿瘤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研究依据,为挽救更多的肿瘤患者生命做出贡献。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40名,其中男性20名,女性20名,年龄在21岁―65岁之间,平均(36.6±2.4)岁,根据患者病情表现以及各种检测等,特别是通过病史分析和不病理检查均符合肿瘤诊断标准。
2.2 肿瘤患者术前护理调查
2.2.1 回顾性调查分析 采用病历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同时对这些肿瘤患者手术前出现的精神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最终得出了接受术前心理护理的患者,能够心态平静的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康复较快,而没有在住院期间接受心理护理,直接进行手术的,在手术过程中出?F应激反应强烈,而且治愈率较低。其中在40名患者中有31名接受了心理护理,占比为77.5%,只有9名患者由于急需手术治疗,而缺少心理护理占比为22.5%,根据病历记录显示,接受术前心理护理的患者,治愈率在65%以上,而没有接受术前心理护理的,治愈率只有32%。
2.2.2 术前心理护理 通过对40名肿瘤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以及未进行护理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最终得出: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后,手术一次治愈了高达90%,而未进行术前心理护理的手术一次治愈率只有20%。可见肿瘤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3 讨论
3.1 肿瘤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3.1.1 恐惧心理 肿瘤患者得知自己患上了恶性疾病后,心情异常低落,甚至忧郁沮丧,悲观绝望,大有“生不如死”之感。这是由于患者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患者对手术治疗自己的肿瘤的目的、意义、预后、必要性、迫切性等没有认识到位,以及其他术后病人疼痛时痛苦的表现等等,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3.1.2 猜疑心理 肿瘤患者还存在着对周围人的猜疑心理,总是认为医护人员、家人、朋友在欺骗自己,而且对于手术治疗效果也是存在着怀疑态度,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说法并不认可,对家人和护理人员的谈话,而且患者总是感觉人们在瞒着她,可见患者有猜疑心理。
3.1.3 渴求安慰心理 患者住院初期,大多不愿意说话交谈,但是非常希望有人陪伴着他们,有着渴求护士、家人、朋友等的安慰和鼓励的心理。不少患者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自从住院后,时常出现孩子般的表现,总是希望护理技术娴熟,态度温和可亲的护士为其护理,而且不愿意听到违背他的话语,可见患者有着渴求安慰的心理。
3.2 肿瘤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措施
3.2.1 消除恐惧心理 肿瘤患者本身对其所患疾病能够治愈的信心并不足,特别是得知自己患上了恶性肿瘤。而尽快的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人的沟通尤为重要,主动找患者谈话,认真听取主诉并告知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遏制癌细胞扩散的主要途径,关心体贴病人,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3.2.2 成为患者朋友 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极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要取得病人的信任,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护理知识丰富、护理技术娴熟,服务态度和蔼可亲,特别是护理人员要掌握好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使病人有一种温暖感和安全感。从而对护理人员不再有任何的猜疑心理。
3.2.3 鼓励与安慰并重 患者对肿瘤具有恐惧感,心理压力极大,非常渴求人们的同情、理解、安慰和鼓励,因此护士在对患者的各项护理中,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尊重病人,体谅病人,想方设法做好护理服务工作,特别是通过语言交流和沟通,鼓励和安慰患者要与肿瘤疾病做顽强的抗争,要相信自己可以战胜肿瘤疾病,家人以及护理人员的鼓励与安慰能够给患者以生的勇气,提高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彻底消除术前不良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