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时间:2023-05-24 17:22: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舒适护理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心脏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能力减退所致。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家庭经济负担重,造成患者身心痛苦,从而患者依从性下降,很难做到及时治疗。为此,2010年9月-2011年6月,我们将舒适护理应用于6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66-84岁,平均66.8岁,随机分为舒适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力衰竭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护理方法 普通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与治疗护理;舒适组患者实施环境、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1.2.1环境的舒适护理 尽量创造良好的、轻松的、舒适的环境。护理治疗中严格做到“四轻”,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集中实施,护理过程人性化。
1.2.2心理的舒适护理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满足患者心理舒适的重要条件,护士亲切的问候、关注的目光都会让患者从内心感到舒适,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和掌握患者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争取家属的配合与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多倾听患者的主诉,同情并理解老人的孤独无助、忧伤及痛苦,耐心解释各种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动将治疗的积极信息告诉患者,并加强对患者有关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舒适。
1.2.3生理的舒适护理
1.2.3.1卧位的舒适 护士应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长期卧床者,协助翻身拍背,对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减少因卧床而带来的腰腿部不适,让患者从细微处体会舒适。
1.2.3.2排痰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痰液黏稠无力咳出,因此应协助患者从下往上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教会患者正确咳痰与排痰的方法,让患者从自理中体会舒适。 转贴于
1.2.3.3吸氧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后常常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氧流量依据患者缺氧程度而定。由于持续吸氧,患者常感到口鼻干燥,可采取石蜡油或甘油擦拭口鼻,并鼓励患者适当饮水,临床上常选择能挂在耳朵上的双鼻塞氧导管,增加患者吸氧舒适的程度。
1.2.3.4排泄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因此应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少量多餐、多食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防止便秘的发生和加重,需要床上排便的患者应给予遮挡,尊重患者的隐私,让患者从自尊中体会舒适。
1.2.4治疗操作中的舒适护理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使用注射泵泵入药物时间较长,患者易感疲劳,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在实施治疗护理时让患者了解相关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尊重其知情告知权,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舒适感。
1.2.5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全方位护理是既要为患者、也要为其家属、既要在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又要在其非治疗过程中进行延伸护理。由于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不同的认识,对医疗、护理水平有不同的需求,文化差别形成了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患者的社会性,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为患者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2 结果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为99.25%,普通对照组为88.6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舒适组明显高于普通组。
3 讨论
舒适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促使基础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及满意度。舒适护理能让护士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这种具有人性化舒适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慢性老年心衰患者因生理和心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加速心功能和体力的恢复,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舒适护理突出了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指导思想,把“患者满意是恒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的护理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调动了护患双方在恢复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体现了护理价值。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心内科;临床护理;老年健康护理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的背景下,医疗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尤其是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心血管疾病的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复杂性高,诱因不明确,病情变化率高,对其展开临床护理工作,是医院心内科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患者对于医疗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1 资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
以2012 年5 月至2013 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48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疾病类型主要涉及到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患者的性别,年纪,病情上没有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详细情况参照下表:
1.2样本选取原则
上述患者选择的原则是:年龄较大;病症总体特征表现为常见老年心内病,在健康治疗上有着相同性,以急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症状稳定,病情确诊;由此就不得将病情复杂性高,变化大的病种选择到样本中去。
1.3方法
以本院从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的48例心内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去归结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其组别的人数为24例。其中对照组的24例心内科患者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护理手段;观察组则使用临床护理模式开展,并结合其对于健康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通过率的比较,去考察临床健康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1.3.1传统护理方法
首先,依据老年患者的病症,身体情况,生活饮食去确定护理方案。详细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热情的态度去安排患者的床位,带领其进行入院手续的办理;确保病患环境的安静与舒适,保证病人有着良好的睡眠;做好全面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日常起居;按照医嘱准时药物治疗;依据病患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1.3.2临床护理路径方法
以作业流程分析法去制作临川护理路径表单,保证对于病种的全面调查,对于患者的组别,出院时间,流程操作,预防意外方案有着清晰的步骤。然后在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开展健康护理的时间,并遵循时间安排制定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的工作流程,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在案。之后,保证正常的患者的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科室手续的操作流程。由此确定下来的护理流程活动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流程分析与病历审查的方式方法,保证各项医疗护理做到实处;确定住院时间的合理性。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组织专家对于各个学科的职位负责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不符的地方要进行调整;其次,注重对于病例对象的观察,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来开展护理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病种的变异情况;之后,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变异进行完善和修改,制作合理的变异记录单,积极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参与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保证各项工作都合理的处理,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以SPSS1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计数资料用χ2 来进行检验,P
2 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表明,采用临床护理模式的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100%,由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此外,对于患者健康教育合格率,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医疗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强化临床护理工作显得很有必要。尤其对于老年的心内科患者来说,其病情严重,年纪较大,记忆力衰退,心理问题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化护理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现阶段,我国开展了临床实践探索,在临床护理路径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入院手续的陪同办理;检查程序的开展;手术前期的说明;手术后期的饮食指导;患者出院的信息反馈,护理人员的建议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不仅仅提高了医疗护理的整体质量,还极大的激发了医院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发达国家,这样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已经达到了广泛的执行,其临床护理路径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时间安排表格,告诉护理人员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开展,而不是走形式的例行检查。在我国的护理理论发展来说,最早是王慧贤在2003年提出了健康教育路径,希望人们以健康的行为去积极提高人的身体健康。
本研究基于比较法来开展,主要是想以观察的视角去看传统护理与临床护理模式之间的区别,从而证明临床护理的有效性。参照上述的表格我们看到的是:从满意度的比较来看,观察组的24例患者对于健康护理工作都很满意,满意度高达 100.0%,而对照组的24例患者对于传统健康护理工作的表现,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其满意度为85%,上述的对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临床护理的模式不仅仅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医院护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于临床护理模式的推广,以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实现医患关系的改善,达到良好的医疗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正芬,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2(24).
[2]高霞,赵迎春.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心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3).
[3]刘国华.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04).
[4]张学萍,沈莹,陶莉,庄海峰,李艳萍.心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查找与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26).
关键词:卫生服务;社区护理保健服务;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3902
全球老龄化步伐都在加快,医疗卫生资源的紧缺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我国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和庞大的人口使得这一问题尤为严重,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可以将医疗资源下放至社区,形成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保健体系。我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家庭病床,是我国最早开始家庭护理服务的标志。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仍然很落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指出社区护理服务提供方学历偏低,施永兴,贺金仙等人在《社区护理工作有效工时分析》一文中统计发现国内社区护士普遍存在短缺现象,瞿伟在《中澳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中指出全国各地社区卫生投入不均衡,很多城市投入不到位。
同时不少学者对我国目前社区护理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并对其发展简单分析:
在服务理念方面,绳宇,郭迎春,刘淑香在《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调查》一文中指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定位仍停留在传统医院护理模式;刘瑛,袁长蓉,沈锋平,徐燕等人在《社区护士在姑息照护中的角色和服务内容研究进展》中指出很多护士本身对自己在社区护理中扮演的角色认识不足。
在服务内容方面,刘雅萍在《护理事业社会化浅探》指出有些社区也在尝试新的护理理念,实现家庭的自我护理,王菊芳,孙伟芳,陈丽红等人在《对上海社区护理发展趋势的探讨》中指出国内大部分的社区护理只是医院护理的延伸。
在服务对象方面,李春玉,金胜姬在《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中得出结论,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在多方面都有很多区别,应该转变理念,才能加快社区护理的发展。
1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
1.1社区护理服务的认知情况
社区护理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护理价值观,它从护理质量、护患关系、护理模式等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护理。但目前我国家庭护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受到经济、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家庭护理组织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认知程度较低。
1.1.1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理解
研究结果显示,在居民中普遍认可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是查体、健康教育咨询和常见病治疗等。人们往往认为,护士的主要职责是为病人打针、输液和做些生活护理,应该是“医生的助手”,很少有人认为护理可以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居民在接受护理同时还希望听取医生的意见,表现出对护士的不信任。
1.1.2社区护理服务提供者对社区护理服务的理解
目前国内家庭护理主要由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护士提供。但受到居民主观因素影响,目前服务的主要职责大多由医生承担,社区护士在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主动性,他们对自己在社区护理服务系统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也存在着不足。在我国,社区护士往往从事着对社区人群提供健康检测,却很少会参与到居民健康评估与研究当中去。而且目前社区护士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也成为了制约社区护理理念发展的瓶颈。据2002年卫生部统计,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提供医疗服务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28.9%,而提供社区护理中的注册护士,中专学历占到了73.3%,而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0.4%,二者学历差距之大,也影响着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服务中的主观能动性。
1.2社区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社区护理往往以家庭为服务场所,可分为家庭健康护理和家庭病床护理。其中家庭健康护理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上门操作型,即由医院提供一些上门家庭保健服务以及由家庭护士提供的一些护理服务;二是健康指导型,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对居民进行护理培训指导,帮助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家庭自我护理。由于目前大部分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社区护理人员都隶属于医院,大部分居民以及部分学者也把把社区护理仅仅看作为医院护理的延伸。因此国内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多局限于护理的技术支持,比如一些注射、换药、灌肠项目,以及采集各种标本、测量生命体征、做心电图、血糖测定及代购药品等。缺少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也会影响家庭护理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
1.3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应该是十分广泛的,应该是紧密围绕提高居民健康这个主旨的。但目前服务对象往往还局限在围绕疾病这个主题上。比如病情适合在家庭医疗的一些老年病等,或者是出院后处于恢复期的一些需要治疗和康复的患者等等。然而针对儿童,妇女(孕妇)健康护理的社区护理服务尚未开展,护理服务对象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的健康需求,尽管目前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这点。
社区护理作为一个新的护理领域,有很多方面都区别于目前的医院护理:(1)在服务地点上,社区护理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区别于医院护理以医院为依托,以病床为单位;(2)在工作对象上,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可以是患者或其家属,区别于医院护理单一以患者为服务对象;(3)在工作内容上,社区护理包括基础的健康护理,也有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等,其核心是围绕着健康的促进,区别于医院护理围绕疾病护理为核心。可见我国对社区护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医院护理的概念之中,只有转变理念,才能更好的发展社区护理服务。
2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老年人;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13-02
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加上老年人自身机体生理功能下降,以及诸多基础疾病困扰,所以临床护理上较为复杂[1]。大量文献资料显示[2],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所以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观察,以期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观察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所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排除:①恶性肿瘤者;②智能下降等原因而造成无法正常交流者;③近半年内进行过手术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入选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68.25±5.42)岁;基础疾病分类:高血压者12例、2型糖尿病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例、慢性支气管炎者19例、脑血管疾病者4例(其中3例为脑梗死后遗症期、1例为有脑出血病史者)、冠心病者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吸氧护理、护理和饮食护理、溶栓护理(视患者具体医疗情况)、疼痛护理、呼吸道管理、皮肤压疮护理、大小便护理。观察组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评估病情,检测生命体征(TPR、BP、瞳孔神智),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护、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路。②针对老年患者多有悲观失望、抑郁倾向,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问题,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心理护理对策,引导、启发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说明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状态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使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行认知重构。③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详细介绍监护环境及监护仪器的使用情况,在进行每项操作前,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说明该项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使之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加强遵医嘱性,适当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依从性[3]。④老年患者,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机体耐受能力差,应重视观察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以外的症状,如头昏、乏力应勤测血压;恶心、呕吐要观察其时间及性质;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应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观察肢体活动情况,预防脑梗死的发生。⑤加强家庭支持,维持患者良好的情绪体验,针对老年人更需要家人和睦和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的现实,倡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与社会支持工作,避免有对患者造成精神刺激的言语和行为,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心与家庭的温暖。
1.3 主要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同组中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比较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iae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心肌持续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多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患者年龄因素已成为决定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4-5]。急性心肌梗死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心理社会因素在AMI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心理因素的刺激,同时,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多种器官功能的老化而逐渐出现认知障碍,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从而出现较多心理问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克服其消极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研究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这种基于急诊抢救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实施能够缩短等待医嘱时间,且能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通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干预的实施,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进行护理操作,避免了主观因素造成的遗漏和疏忽,有效地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疗效。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5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8):710-725.
[4]玉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3l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540-3541.
[5]赵丽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15-1316.
[6]欧海平.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2-64.
2010年初,卫生部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简称“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引导、示范、推广,夯实基础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在此次活动中我院被选为全国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我所在的科室有幸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满足病人需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我们能否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关键。如何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做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做好基础护理,现结合本科室的特点,将具体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1 我科病员护理特点及人力资源配备情况
1.1 我科为泌尿外科,手术病员多、病员周转快、病员以老年病员为主、病情复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泌尿外科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中年以上的男性病人,尤以50岁以上者更为多见,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身心机能逐渐衰退,调节适应能力降低,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差,容易发生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老年人又常合并有不只一种内科疾患,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脑血管病、胃肠道疾患及障碍等。
1.2现有护士1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开放床位42张,床、护比为1:0.33。
2 转化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2.1 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做一天病员,通过角色转变体验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感受自身价值和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到病房多与病员交流,了解病员的心声。
2.2 组织学习,重视基础护理,不可每天只忙于治疗性的工作,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健康概念有更新的认识,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病人不但需要为他们打针、送药,他们还要从护士的服务中得到良好的休养环境,整洁的个人卫生,获得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指导等。
3 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加强晨、晚间护理,改善护理服务
3.1 加强晨、晚间基础护理内容 :由于科室人员不足,把晨间护理工作分成两个时间段完成。第一个时段早07 :00~08 :00由夜班护士与两名帮班护士一起做好晨间护理。做到一问、二整理,这两个程序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既一进病房便向病员问好,与病员交流,询问病人的睡眠、病情、进食、活动情况,以便了解病人需要和心理状态;然后给卧床病人翻身、叩背,更换床单,整理床上、床下、床头桌上物品,帮助他们洗脸、刷牙、梳头、剪指甲等,以便保持病人保持三短六洁。第二时段为8:20~9:00,白班护士负责自己分管床位病员做到三查、四告知、五记录落实。检查切口敷药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病人口腔情况、皮肤情况、观察病人意识、卧位是否正确;最后告知病员当天需要进行检查或手术病人再次交代术前注意事项,以及病员当日饮食的注意事项等;在晨间护理过程中将病人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需要解决的内容记在工作备忘本上,尽快解决。晚上21:00~22:00由一名帮班护士和夜班护士一起做晚间护理,程序和晨间护理相同。
3.2 结合科室特点,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注重基础护理内涵建设,建立亲情护理模式。首先,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结合我科病员的特点,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病人多,病员依赖性很强,甚至有“返老还童”的现象,爱闹脾气、固执。对待这些老年病人,要像女儿对待父母一样,在生活起居方面多关心他们,能和他们谈心、拉家常,在他们发脾气时,能容忍他们,甚至当他们的发气筒。了解他们的喜好,给他们支持。老年病人除了本专科疾病外,常伴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多安慰他们,避免情绪紧张,保持乐观,保证充足睡眠,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愉悦心情,并能相互影响。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礼貌、语调轻柔、语气诚恳,同时注意术前术后心理护理的区别和连贯性,让病人始终信任护士,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还制作发放温馨服务卡(包括病区特点、医师门诊时间等)、健康教育手册、宣传栏等,将健康知识带给每一个病人。病员出院后,发放出院问卷调查表(含病人基础资料),出院随访(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将护理工作延伸至社区乃及家庭,让病人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的服务。
4体会
4.1 基础护理明显到位,陪护人员数量明显减少。加强晨间护理和晚间护理,护士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可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许多患者反映,“花钱请护工家属还不放心,现在好了,有护士帮忙,只需打打电话就行。”
4.2开展亲情护理,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自觉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品位,赢得病人的普遍赞誉和信任。我科实行亲情服务后,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使病房达到了整齐、清洁、安全、舒适、方便的要求。由于每天与患者交流和接触增多,由固定的护理人员给患者做治疗、护理,患者和护士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解除了患者住院的恐慌心理健康,拉近了护患关系。现在,每个护士都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疾病等具体情况对患者实行相应的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制定术前、术后护理计划,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特殊检查的意义,知道用药名称及作用、各引流管道的来源、目的及注意事项。同时实行告知制度,每做一项技术操作对患者及家属实行告知,并征得患者同意,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2010-01-26
[2] 陈玉林,张长胜.老年病人基础护理的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 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1) :597
【关键词】 老年患者;康复;护理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需保持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3.2 老年人耐力不足,应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而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是使人体体能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3.3 适度的活动与运动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个人体态,维护和促进健康。否则,不仅机体各部位功能变差,而且还容易造成肌肉萎缩。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功能、维持肌肉紧张度,此外,适度适量的运动还能增加老年人的活力和自我信赖程度。不过,老年人的运动一定要适度,要根据个人体力来选择适当的项目、次数和运动量,否则便适得其反。如果因年迈体衰不能参加运动,则应当力求增加老年人的活动性(活动性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环境内能移动的能力),避免过多的依赖性,尽量使老年人在提高活动能力的同时,增进自尊和独立性,激发其参与各项活动的兴趣,这都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4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降低使得他们知觉的感受能力变慢,表现为反应迟钝,自觉症状不明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以保障治疗的及时到位。
3.5 老年人机体的反应能力差,需要有安全维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这使得他们对刺激源的接受、传达及反应能力越来越差,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痛觉、知觉、温度觉等各种感觉能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及时必要的安全维护。
3.6 并发症是严重影响疾病痊愈和健康恢复的障碍之一,也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和全面康复。因此,预防并发症是老年人康复护理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老年人的呼吸速率降低,咳嗽能力变差,易于发生呼吸系感染等肺部并发症;泌尿系感染、骨与关节的挛缩、骨质疏松或骨折、褥疮、便秘等并发症,以及坠床、跌伤、走失等意外,这都是老年人极其容易发生的问题。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鼓励老年人进行早期的离床活动,采取动静结合的休养方式,促进其血液循环,并提高其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些都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的积极措施。在平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做到老年人良肢位的保持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这是预防骨与关节挛缩的重要护理措施。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注意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导尿管的管理等,这些是预防老年人出现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治疗;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a)-162-01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较多,尤其是老年人较易发生。老年人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导致会经常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气胸,为了深入地对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现将2000年5月~2009年8月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62例,其中,男51例,女11例;年龄60~87岁。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确的COPD病史,病史时间2~40年,平均17.8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5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36例,并发肺源性心脏病14例,支气管哮喘7例。起病诱因:急性呼吸道感染27例,不明原因35例。
1.2 治疗方法及护理
老年COPD患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症状表现与原发基础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的区别并不明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该病的诊断上必须通过辅助检查进行确诊。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均是经摄胸片确诊,其中,47例是新入院患者,7例是已住院患者,由于老年患者病情反复而摄片进行确诊,另外3例局限性气胸是通过CT进行检查确诊,5例经X线检查为多房性气胸。
COPD的治疗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尽快排气缓解患者的症状,从而使肺复张,同时配合综合治疗进行控制。综合治疗包括对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通畅以及氧疗等方面对症支持治疗。在治疗方案中从老年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4例压缩面积
在护理上,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在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出院的患者应告之不能抽烟,饮食保持清淡,大便通畅。不能进行重体力劳动。痊愈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屏气,继续练习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肺功能。
2结果
本组资料中18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占29.8%;缓慢起病40例,占64.5%;听诊异常32例,占50.0%。
3 讨论
老年人自发性气胸通常情况下存在于肺部基础疾病,对于老年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该病的病死率较高。老年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上症状并不明显,本次分析中发现仅有18例,占29.8%,症状表现为明显的胸闷、咳嗽、气促、发绀等,在临床诊断上容易被误诊为基础疾病加重,老年COPD并发的自发性气胸,肺萎陷面积不大,但是也可以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急性起病诊断较容易,缓慢起病时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从本组临床资料的统计来看,其中缓慢起病的患者占64.5%,临床表现不典型。从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相关文献资料及临床情况分析来看,与老年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的胸痛症状明显,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老年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缺少典型的气胸体征,37.6%的患者出现气管向健侧移位,胸廓饱满的,该病患者在听诊也由于高度肺气肿与基础疾病造成的干湿性音及哮鸣音而并不显著。在本次数据分析中有1/2的老年患者出现了听诊异常,最后多借助胸片或胸CT明确诊断。
老年COPD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以胸腔闭式引流术为主。多有肺大泡形成或者伴肺组织纤维化,交通型或者张力型气胸占很大一部分。抽气治疗效果差,故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治疗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式。在临床上,老年患者中经常会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有时会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从而导致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老年COPD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与发绀加重的情况时,经过相关的治疗还不能好转的情况下,应考虑是否是自发性气胸的原因所导致的。当通过临床诊断为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应及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并在手术的同时加强抗感染、解痉、吸氧、支持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病的治愈率,降低因此病造成的死亡率。在治疗过程中对存在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要积极预防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曦.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探讨[J].2008,14(3):240-241.
[2]崔祥滨.实用肺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9-550.
[3]尹玉秀.临床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2(12):79-80.